导航中医药
标题: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打印本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8 16:04
标题: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是
特鲁多
铭言——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
特鲁多
医生的墓志铭,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1837年,患了结核病的
特鲁多
医生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准备等待死亡,因为在那个年代,结核病就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罹患,只有死路一条。
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他沉醉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偶尔也出去爬山打猎,过着悠闲的日子。渐渐地,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发现自己的体力在恢复,不久居然能完成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876年,特鲁多迁居到了荒野之地撒拉纳克湖畔。后来,创建了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村舍疗养院”。特鲁多还成了美国首位分离出
结核杆菌
的人,并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
1915年,特鲁多医生最终还是死于结核病,但是,他比当时罹患该病的大多数人的生存时间要长得多。
他被埋葬在撒拉纳克湖畔。让他名声远扬的,并不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而是他墓碑上刻着的话,他一辈子行医生涯的概括与总结——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越过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至今仍
熠熠闪光
。
对于这句铭言,有人说它总括了医学之功,说明了医学做过什么,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也有人说,它告诉人们,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还有人说,它向医生昭示了未来医学的社会作用。
安康市中心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江自成
医学是面向人而生的,是为了呵护人的健康、解除人的种种不适而产生的一种专门的学问。就本质言之,医学是为了人、为着人的。过去,医学所要救助的目标一直是生病的个体,而非人类这个物种。这句铭言就是对医学所起作用的真实写照,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医学,揭示了医学的真谛。时至今日,很多医务人员仍在践行着这句铭言,表达着医学对生命的挂牵。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既神圣,又质朴。治愈、帮助、安慰,对于医学和医生来说,是沉甸甸的6个字!
“去治愈”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积累。“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这里的分寸把握很精细。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而患者也不要盲目相信医学的“本事”,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就算治愈了,医生也应该客观地评估其成效。事实上,绝大多数医生都追求精湛的技术水平,试图做一个真正能“治愈”的人。这也是医学的人文性使然。
给病人以援助,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也是医学的繁重任务,其社会意义大大超过了“治愈”。技术之外,医生常常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从古至今,一切医学技术都是对身处困境的人的帮助。医学的作用只是帮助而已,不必渲染夸大其“神奇”。通过医学的帮助,人们才能够找回健康、保持健康、传承健康。
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是在平等基础上的
情感表达
。安慰也是医学的一种责任,它饱含着深深的情感,决不能敷衍了事。如何学会安慰病人,坚持经常安慰病人,是一个大课题,很见功力!
可以说,这句铭言明确了医学是饱含
人文精神
的科学。抽去医学的人文性,就抛弃了医学的
本质属性
。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10-26 11:17
我国民间有句话:久病成名医,说的是自己得病后自己学习治疗的医学知识,治好自己之病后,获得了经验,再去治好他人,然后成为有名气的医生之事。
看来这位美国医生未能成为名医(未能治好他的结核病)。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8-10-31 13:09
再好的医师也只能做到这三个层次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