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现代中医要迫切解决的更关键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0-22 20:20
标题: 现代中医要迫切解决的更关键问题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0-22 12:39 编辑
近百年中医科学化失败有很复杂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西医本是还原的分析科学,中医是系统整体的,西医的分析科学与中医的系统方法不一致,所以解释不了中医的很多问题,单纯归于文化自卑恐怕有点太片面了,没有说清楚问题的实质。
中医要从过去的分析科学中走出来,更多的以系统方法或者说中医思维来考虑问题。可是现在已经有了复杂性科学,按说应该可以解决了,为什么还是解决不了呢?这就是问题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在尊西贬中等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匆匆忙忙之间,中医自己的基础理论解读出了问题,一直没有能够把中医理论内核讲清楚,发展走了偏。
《黄帝内经》可以说是科学,《伤寒论》也可以说是科学,但是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却很难说是科学的,它是被误解的似是而非的基础理论,它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是中医近几十年发展被阻碍的最主要原因。中医现代的基础理论没能把自己的科学成分讲清楚,自己和科学绝缘了。
其实西医进入中国后之所以能逐渐被国人接受并蔓延发展,并不在于它的理论多“科学”,更是在实际的治病水平上西医多方面超越了中医,然后才是它的”科学“观逐渐被接受。当然,西医近代临床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和它基础理论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西医在近代不断在纠错,在不断纠错中越来越发展提高。可以说现代临床的进展绝大多数是西医做出来的,中医又贡献了几个?中医在近现代发展滞后在其根本上和自己基础理论的误读直接相关。
中医毁于“科学化”,必然会兴于“去科学化”。这个论断是有问题的。要知道:没有西医之前中医发展水平也并不理想,中医发展绝不是中医倒回到没有西医的以前,现实也不可能允许中医这么做。
其实中医科学化的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不过中医的发展可能更要选择复杂性科学,而不是分析科学,中医要理解两者的差别,避免实际问题解答中出低级错误;另一方面,中医又要不断好好的回头看,把中医的发展脉络好好梳理一下,深入进行中西医比较研究,找出中医的合理理论内核,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资格谈中医的科学化问题。如果不这样,就像在沙滩上盖大楼,堆砌任何的先进技术、科学名词都不可能得出理想的结果,最终都是会倒塌的。复杂性科学也无能无力。
中医基础理论的解读和建构这个问题中医一直没有解决好,现代中医理论概念混乱,认识纷争,自己该走什么路都没有理清楚,这恐怕是现代中医要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8-10-22 20:46
现代复杂系统论能解决中医科学问题,但真正懂复杂系统论的不研究中医,研究中医的对复杂系统论又是一知半解,况且复杂系统论至今还不完全。
作者: 明华 时间: 2018-10-22 21:44
中医基础理论的解读需要较全面的知识,内经早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是很多人就当耳边风,解释不清楚的时候就说不需要科学,不需要与科学沾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2 22:25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现实是,科学化、现代化、工业化、西化等等,都没有把中医“化”了!
中医的发展究竟怎么走?前途在哪里?目标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这涉及到中国的社会现实,涉及到中国古代哲学、辩证唯物论、现代科学的系统论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不是医生能够解决的。
简单地说,中医要发展与西医脱不了干系,中医必须接纳、吸收消化西医,使得二者融合。中医单独发展,已经失去了单独发展的社会环境,包括中国现实的社会环境与全世界的现实社会环境,例如交通与信息的瞬时传播等等。
个人认为:中西医融合是一条可行的路。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22 22:31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0-23 04:16 编辑
现代中医要迫切解决的更关键问题
一一医哲分开,中西(医)结合。
作者: 医源 时间: 2018-10-22 22:53
是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知识体系,西方科学对于这个时代,确实是引领者,但也发展到了极致,也接近了尾声。因为微观世界的发现,无法用物质和形态结构去研究,而中国的“气”就是对这些微观形态的统一认识和运用,即古人所言“不以形言,只以量计”。这也和量子的命名重合。 知识体系也是轮回的,中国古代也曾经也让世界赞叹。但世界的发展会因人类所专注的目标而知识体系不同。知识体系的转换,如同春秋互代,各领风骚。
但现代好多人,特别是中国的学者,不会做开创者,却只会做跟随者,而且是强有力的跟随者,对于知识体系的转变,他们只会做坚强的反对者,如同清朝的遗老遗少。
中国也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是完美的结合现在西方科学的发展。阴阳互转,气形互变,形态结构的物学即将成为过去,新的知识体系 - 中国的知识体系将要重登引领世界的先行者,作为学中医的人,应该更好的从经典中去领悟这个知识体系,用自然来作为参照认识自己理解的对错,而不是还在引用百度的科学观点来反对。记住,学术的对错,都以自然变化为准则,而不是实验室里的数据。如果说实验室,天地就是一个最大的实验室,而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实验室中显微镜下的数据只是少数人的在做,其中的对错还很难界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3 08:47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经典中医理论中,发展出大一统的理论。首先要把经典理论认认真真的学习,不要学歪了,而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10-23 12:06
【中医又要不断好好的回头看,把中医的发展脉络好好梳理一下,深入进行中西医比较研究,找出中医的合理理论内核,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资格谈中医的科学化问题。如果不这样,就像在沙滩上盖大楼,堆砌任何的先进技术、科学名词都不可能得出理想的结果,最终都是会倒塌的。复杂性科学也无能无力。
】,说的太好了。
作者: 杨金峰 时间: 2018-10-23 12:09
不是学歪了,是需要对古代中医学,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古代中医学给扶正。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10-25 20:29
中医科学化失败的原因是:
1.不知道什么是中医;
2.不知道什么是医学;
3.不知道什么是科学;
4.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化;
5.不知道中医怎么科学化;
6.中医不知道怎么科学化;
7.中医本身不能科学化。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18-11-8 09:09
中医的存在,是医疗市场治病救人疗效所决定。
中医能在大范围内治愈或改善诸多西医不治和难治病痛,是其永恒的生命力!
中医学在整体和个体医学辨证论治,和2000多年积累的有卓著疗效的经验,是西医永远无法取代。
中、西医学方法的巨大差异,代表着临床医学完全不同的侧面,两者不可能融合。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11-8 09:21
言之有理,赞同!
中西医长期并存,独立发展,是正确思路。中西医结合,是外行话。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18-11-8 10:32
中西医结合是必然,它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医的整个发展史就是开放的、包容的,传统中医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变递,以前是、现时是、将来也必然是。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1-8 11:08
呵呵,针锋相对。似乎都有理,中西医结合和融合有什么不一样,还想听听融合观先生的意见。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11-8 16:36
假如中西医能够结合,那么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1、什么是中西医结合?2、为何要结合?3、怎么结合?我国已经办起了一些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何现在还是不能结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8 17:21
简单地说:中西医结合,没有自己的原基概念,没有找到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因此中西医两个理论体系同时存在,所以,结而不合;中西医融合是在找到了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产生了独立的原基概念:象态与证态,实现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在临床上建立了:方剂-证-病理状态-诊断治疗方案,这个相对应的链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8 18:21
中、西医学方法的巨大差异,代表着临床医学完全不同的侧面,两者不可能融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8 18:22
中医气化说主要是在病理方面的特别反应作用,就是形成非生理信号症状级第一级反应,而病理学信号反应级研究的都是症状级第一级之后的病理信号反应。
就是免疫反应过强之类,然免疫反应过强的原因,却是在病理学信号级第一级,病理学不知。
气化主要是卫气的非生理信号反应,不是营气,因营气是在脉中的气。
而阴,阳,气,湿等症状是卫气形成病理气化的先决条件,没有它们的结构构象功能变化,卫气是正常分布的,不会有卫气的病理信号气化反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8 18:23
扩散物质多旋流空洞效应
1在扩散物质密度级可以产生信号作用或生成病理信号离子后,这些离子与受体结合的反应也就开始了。
这种结合反应一旦开始,就有可能在反应受体间形成旋流空洞,会吸引分布在其它受体的扩散物质到旋流中,以补充反应中消减的扩散物质。
2而由症状受体也还在不断的有扩散物质流散分布于各受体。
3如果病理离子信号生成率,结合率小于扩散物质生成率扩散分布率,在各受体的扩散物质的密度还会增加新的密度级,如由三级变成四级,或多于三级。
4这种新的密度级的增加变化,有可能在某些受体又了新的病理信号物质离子反应的生成及结合而有新的病理反应。
5这些新形成的病理反应,有些是以新的症状形式表现的的,有些是以新的疾病反应表现的,并发症有可能就是这种新的疾病形式的。
6这些新形成的症状或新的疾病并发症的反应本身在相关信号系也会产生扩散物质流的新的旋流或新的空洞效应,多旋流空洞效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8 18:30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1-8 18:58
象态,证态,很有意思的概念,愿闻其详。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1-8 19:02
大致有点意思。可是你自创的新概念过多,让人不知所云。建议从大家都熟悉的概念开始一点一点说清楚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1-8 19:08
结合或者融合都是比较远的目标,目前的情况甚至是中西医都不能相互理解。这是很怪异的现象。首先应该求得相互理解,然后才有结合的可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8 19:12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医学与哲学》2000年08期
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J];医学与哲学;2001年03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8 19:16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医学与哲学》2000年08期
1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从明万历年间中、西医汇通开始算起,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许多著名中医主动倡导中西医汇通,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提出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一批西学中高级医学人才,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结合及证实质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困惑与迷茫的氛围随处可见[1-4]。学者们有时感到步履艰难,颇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2],也予示着新世纪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相融合新时期的到来。
2 证实质研究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证这一概念来源于辨证论治。虽然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内经》,而张仲景把它具体结合于临床,应该说实践性很强的辨证论治是张仲景奠基的[5]。但是伤寒、金匮中对病、证、症没有明确区分[6]。由于学派、历史原因及临床需要的不同,目前通用的八种辨证方法[7]对证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中医界长期以来对症、证、病的基本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把《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概念是时代对旧词赋以新意[8]。由此可知证的概念从《伤塞论》开始就没有明确,而且随着时代、学派、临床需要的变化,证的含义在不断变化。40年来对证本质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或者“用现代科学对中医传统理论做全面改造”。换句话说,就是用现代医学或/和现代科学跨越两大或数个理论体系去阐释一个中医尚未确定的概念,并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跨越两大理论体系已非易事,而阐释的对象又是一个没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40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已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3]。“40年来证本质研究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去指导实验”[4]“现在大多数人体会到象西医那样用一两个特异的理化指标去判定中医的‘证’是不可能的,中医证实质研究必须来一个理念上的清理”[3]。
再者,给证下个确切的定义是很困难的,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与西医的诊断单元“病”属同一范畴,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同样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9],“至今尚无公认为美满的定义”[10],既然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对疾病难以下定义,即用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难以表述疾病的本质,那么用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来表述证的本质,给证下个定义就更困难了。虽然病和证没有公认完美的定义,但并不妨碍对具体的病如肺炎、急性腹膜炎……和具体的证如痰热壅肺、热实结胸……有公认和确切的定义。所以证实质的研究必须具体到某个系统,某个学派、学说中对具体的证本质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成功。
3 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研究中[1],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主要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现代感染病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了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在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范围内,证态有以下特点:
3.1 证与相应的病理状态具有可相融性,即他们的临床表现、病机、病因、病性可以相融、沟通或基本相似,如热实结胸证与膈上下感染状态(包括急性腹膜炎)、大柴胡汤证与胆、胰急性感染状态、痞证与胃肠道内科感染状态、热入血室与急性盆腔炎、太阳蓄血证与盆腔脓肿及感染……等。
3.2 用证态可以解释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以及相应病理状态之间的演变关系如:痞证,大柴胡汤证(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中医认为下之太早(西医认为误用导泻)可以引起 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继续演变(局限化)为太阳蓄血(盆腔脓肿)。这种演变关系分别符合中医学及西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实践。(参考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
3.3 证态能够解释证与证之间的鉴别诊断与相应病理状态之间的鉴别,如中医认为热实结胸证应与痞证、小结胸证、大承气汤证、大柴胡汤证、热入血室证相鉴别,与之相应的是:急性腹膜炎应与内科急腹痛、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盆腔炎相鉴别,而且其鉴别要点基本一致。
3.4 证态必须能用相应方剂予以验证,如泻心汤能治疗胃肠道感染,大承气汤能治疗肠梗阻,大陷肠汤治疗急性腹膜炎,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证态是一个诊断、治疗单元而不是单一的诊断单元。《中医征候规范》把证作为一个诊断单位,与《伤寒论》中的证是有区别的。
3.5 证态新概念使原来的证与病理状态的外延及内涵都受到制约或扩展,形成新的内涵及外延。如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系统感染状态相融合后,小柴胡汤证的范围仅限于肝、胆、胰系统的慢性炎症,其他如“耳前后肿”、“热入血室”用小柴胡汤治疗就不归属柴胡汤—肝、胆、胰感染证态的范围。另一方面,用证态理论指导治疗急性胆囊炎时,除用抗菌素外还要考虑到对肝、胰甚至Oddi括约肌的状态及调整,形成了新的治疗概念。
3.6 证态新概念可以同时完成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分割与重组,如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病理过程,即卫分证、太阳经证、前驱期是感染的急性反应期,以非特异性临床症侯群为特点;气分证、阳明证、少阳证是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发热与典型的局部炎症反应的组合;营分证是败血症的早期;血分证是败血症合并DIC;三阴经病是感染的慢性期[11]。用它可以指导对各种感染病的中医治疗,如对流脑可用以上证态演变关系进行诊治:上呼吸道感染期即卫分证,可用银翘散加减治疗;败血症期可用清营汤、化斑汤、犀角地黄汤治疗;脑膜炎期可用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加清营汤或清瘟败毒饮等治疗,从原则上不会失误。其他感染性疾病都可按证态概念重新分割组合。
4. 证态新概念的意义
4.1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患者就诊时展现在医生面前的是这一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即某种病理状态(包括症状、体征及各种检查、化验结果等)中医则称为证。证态是可变的,证态之间有许多过渡型,证态只是指临床上最常见、比较集中、相对固定的状态,这也是需要医生处理治疗的状态,所以证态更贴近临床,更具有可操作性。
4.2 证态新概念对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对证治药动学的研究,对中医治则治法的研究,对于方剂的开发与研究都会有推动作用,也会得到以上研究成果的支持。
4.3 现代医学认为 从健康到疾病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中间状态,即不健康,也无疾病的状态[10]。这些有证无态或有态无证的中间状态,随着具体证态新概念的确认,可能成为完整的证态并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证态新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各具体证态概念的确认,也许会发现,我们研究的不是证本质,而是超越证的一个新概念——证态,证态是中、西医融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扬进.温病学发展之困惑与出路.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5):259-261
2. 陆付耳.中医治则治法研究的困惑与对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61-63
3. 赵国求.中医证实质研究释疑与解惑.医学与哲学,1999;20(11):61-63
4. 申维玺,孙燕.论中医证本质是蛋白质和肽及证本质的分子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1):696~698
5. 沈自尹. 再从证本质的研究中探讨中、西医的互补性.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3):180~182
6. 杜雨茂主编 .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7
7. 赵金铎.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前言
8. 卓同年. 浅析当代《伤寒论》研究的定向错误.医学与哲学,1992;(13)4:38
9. 张文主编.医学概论.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4
10. 王迪浔主编.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
11. 李同宪,李月彩.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
12. 李同宪,李月彩.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陕西中医,2000;21(3):141-142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8 19:21
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J];医学与哲学;2001年03期
明天在发表,以免消化不了。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1-8 20:03
拜读大作。确实李教授有很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证态新概念,很好。不过这个概念内涵和外延还不是十分清楚。这需要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出来,避免产生混杂。另,西医胆囊炎是一种疾病,并不是个状态,和证态两者对应是有问题的。另,您说小柴胡汤证仅限于l肝胆胰的慢性炎症,那么,它是否可以适用于所有的肝胆胰的慢性炎症?从中医的临床实践说,小柴胡汤还适用于很多其他情况,您说不属于它的证态。那么,这个证态概念是有问题的,因为在传统的中医理论里,它是可以解释的,还可以举一反三,如果新的概念解释力还不如以前,那么,这个新概念提出它的意义在哪呢?一点浅见,以候高明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8 20:2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1-8 20:22 编辑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去指导实验”[4]“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中,医证实质研究已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3]。“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8 20:23
从中医的临床实践说,小柴胡汤还适用于很多其他情况,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8 20:25
小柴胡汤,中医方剂学。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8 20:26
组成
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8 21:31
当我们把疾病当做一个系统研究的时候,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称为病理过程,病理过程是由连续的病理状态构成的,或者说病理状态的运动就是病理过程。中医的证,就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状态,或者疾病的不同类型。
西医的疾病,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定义,以胆囊炎为例,其原因是梗阻:结石、蛔虫、胆囊管扭转、狭窄或胆道肿瘤阻塞也可引起急性胆囊炎。胆囊炎可以看做这些疾病的一个病理状态。胆囊炎本身也有其发生发展过程,胆囊炎穿孔引起腹膜炎,胆囊炎引起胰腺炎、十二指肠病变、胃炎、消化功能障碍……。这些不同的病理状态,在我的书中都要详细论证。都能够一一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先生提出的问题,在我的四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8 21:41
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三)少阳证-肝胆胰感染综合征
【中医别名】少阳证,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少阳半表半里证;少阳兼里实证,大柴胡汤证,少阳热郁胃肠燥实证。
【临床表现】
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脉弦;
少阳兼里实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吐不止,上腹部拘急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黄而干,脉弦有力。
【证态概念】少阳证即小柴胡汤证,少阳兼里实证即大柴胡汤证。把大小柴胡汤证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都属于少阳病,病情轻重程度不同;与西医的急、慢性肝胆胰感染一致。
源于《伤寒论》
96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胡柴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97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小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依法治之。
99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胡柴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五两、枳实炙四枚、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解说:中医认为,往来寒热,反映了正邪斗争态势及机体阴阳状态,而胸胁苦满,可被视作病位的具体反映。因此,小柴胡汤证的病位在胸胁部,即季肋区的内面和下方,即肝、胆、胰、脾的位置。小柴胡汤证的病性,由往来寒热来判断,既不同于太阳病表证的发热恶寒并见,又不同于阳明里证,邪热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斗争激烈,但热而不寒;少阳半表半里证,正气相对不足,邪气亦非亢盛,其正邪斗争的程度,相对里证而言,不甚剧烈。如果里证是炎症的急性状态,那么少阳半表半里证就是亚急性状态或慢性状态。小柴胡汤证的四个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七个或有证: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这些临床表现所包含的病变不仅仅是肝、胆、胰的亚急性、慢性炎症,而且还包含着膈上器官的炎症。日本有地滋认为“胸胁苦满”可能是膈肌上下脏器的炎症所引起。因此,与膈肌上下脏器炎症有关的证态就有: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热实结胸证。以后再论证它们的区别。
综合上述,在临床表现方面,在胸胁部,即季肋区局部出现的胀、满、痛、硬(触诊有包块、有压痛),全身表现出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部分患者出现黄疸、烦躁等少阳证的临床表现与肝、胆、胰的亚急性、慢性炎症的临床表现是完全一样的。把肝、胆、胰的炎症作为一个病理学单位还有以下原因。
在组织胚胎学方面,消化道各部都起源于胚胎原肠上部,膈下前肠发育为胃十二指肠、肝脏、胆囊、胰腺,其神经支配均来源于胸7~胸12节的内脏神经(植物神经系统)。胸7~胸12节的肋间神经(体神经系统)分布于季肋区的皮肤肌肉和腹膜壁层。所以胃十二指肠、肝脏、胆囊、胰腺感染时,在季肋区会感到不适、苦闷、胀满。
在解剖生理学方面,胆汁由肝脏分泌,经左右肝管流进肝总管,经胆囊管进入胆囊,在胆囊内浓缩后再进入胆总管。胆总管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十二指肠壁内段。70%~80%的人胆总管与主胰管末端结合,共同经十二指肠壁层肌上的裂隙进入十二指肠壁内,在粘膜下走行,形成壶腹(vater壶腹),最后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开口和胰腺管开口各有其独立的括约肌,总称为oddi括约肌,是调节胆道内压力的重要结构。
在病理学方面,oddi括约肌纤维化造成的狭窄与十二指肠乳头炎总称为缩窄性乳头炎,大约90%的缩窄性乳头炎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其原因可能是细小的胆囊结石通过胆总管时,引起括约肌的强烈痉挛,结石对十二指肠乳头粘膜的外伤导致持续的慢性炎症、水肿,最后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及括约肌狭窄。胆总管口狭窄以及其失去调节能力,胆管内压力升高,不仅引起胆囊胆管、肝脏的胆汁郁积及逆行感染,而且还引起胆汁与胰液反流入胰腺管,这是胰腺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约有半数急性胰腺炎病人有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病史,慢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后遗症。在诱发胰腺炎的因素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最多见的都是胆管疾病。在慢性胰腺炎时,胆管疾病是手术的绝对指征,在切除胆囊和引流胆总管后,大约80%的病人能控制胰腺炎的发展。由此可见,胆管、胰管的梗阻是肝、胆、胰病变的重要病机。
从组织胚胎学方面,解剖生理学方面,病理学方面把肝、胆、胰病变作为一个病理学单位是有充分依据的。在临床表现方面,少阳证与肝、胆、胰的炎症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少阳证与肝、胆、胰的感染是一个证态。小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的亚急性、慢性炎症是一个证态;大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的急性炎症是一个证态。当肝、胆、胰的急性炎症恶化、穿孔形成急性腹膜炎时,相应的就是大柴胡汤证转变成为热实结胸证。
小柴胡汤的适应症主要是肝、胆、胰也涉及到胃、十二指肠的亚急性、慢性炎症,这已经被现代中西医临床研究所证实。
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
(1)保肝、利胆作用:小柴胡汤即可对抗化学毒物所致的肝脏损伤,又可刺激肝细胞的再生增殖。小柴胡汤除对抗化学毒物所致的肝损伤之外又能抑制免疫反应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这对防止转变为慢性肝炎有一定的意义。本方还能促进肝内糖、蛋白质的合成,增强肝细胞对有害因子的抵抗能力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很好地保护肝细胞膜系统,并能提高其稳定性。研究表明,小柴胡汤能减轻急性肝细胞的损害,还可以防止慢性肝损害转变,抑制肝硬变的进展,促进肝伤害细胞的再生,具有预防或延缓肝硬化患者潜在肝细胞癌的发生作用。其抗肝损害的机制之一是促进巨噬细胞释放NO。其保肝作用与其抗炎、兴奋肾上腺皮质、增加肝血流的作用也有关。本方多数药物具有保肝作用,全方作用是其组成各药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方还有显著的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其排泌量,对于胆管系统起到冲洗、引流的作用。保肝、利胆作用是小柴胡汤治疗肝、胆、胰感染的重要药理基础,也是缓解“胸胁苦满”的重要原理之一。小柴胡汤能使胆囊结石症女性患者的oddi括约肌收缩增强,舒张加速,从而可有效防止十二指肠液由乳头逆流,亦可防止胆汁郁积,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胸胁苦满”的主要原因之一。
(2)抗炎作用:日本有地滋氏等通过实验证明,当用四氯化碳引起动物实验性肝损伤后,在相应的胸胁部位皮下出现结缔组织炎,经用小柴胡汤治疗后肝损伤好转,结缔组织炎也消失。因此,有地滋认为“胸胁苦满”可能是膈肌上下的脏器有炎症所引起。实验还证明,小柴胡汤对结缔组织纤维增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小柴胡汤的抗炎作用机理具有双重性,即激素样和非激素样两个方面。本方不仅通过促进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增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及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发挥间接的抗炎作用,也可能直接作用于炎细胞,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级联过程,具有阿司匹林样抗炎作用。
(3)对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具有显著的双向调节作用,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以对内源性激素在体内广泛的生理效应起促进性调控作用为主。而这种调控的环节,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肾上腺的体液调节而抑制其神经性调节。
(4)免疫调节作用:小柴胡汤的多种生药成分在调控免疫反应方面具有多种复杂的机理,其作用中以对免疫抑制状态最为有效,但也能改善亢进模型。本方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免疫调节效应,其作用途径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①增强免疫功能,本方能提高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②抑制变态反应,本方对Ⅰ、Ⅲ、Ⅳ型变态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柴胡对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及牛痘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粪产碱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抑制血小板凝集:其作用与地塞米松、阿司匹林相似。
(7)解热作用:用伤寒副伤寒菌苗引起家兔急性发烧,用本方2小时开始降温,逐渐降至正常。
(8)对离体平滑肌的影响:本方对离体豚鼠回肠有明显的解痉作用;本方对离体豚鼠心房有显著抑制作用,使心搏数减少;对离体大鼠子宫,小柴胡汤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使其自然性收缩运动增强。
此外还有降压、镇静、镇痛、镇咳和强壮作用,抗癫痫、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结肠癌等作用。
小柴胡汤的多种药理作用使它具有广泛的适应症,但是他的主要适应症是肝、胆、胰也涉及到胃、十二指肠的亚急性、慢性炎症,把小柴胡汤证与肝、胆、胰、胃、十二指肠的亚急性、慢性炎症作为一个证态,是有充足理由的。小柴胡汤的适应症还可扩展到胸腔与肺的下部以及盆腔炎等。
日本对小柴胡汤的研究
①免疫调节:汉方医学重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认为小柴胡汤具有现代医学的免疫调整作用。
②抗炎:松田重三等研究证实用角叉荣浮肿法测定小柴胡汤的抗炎作用与强的松龙相当,且能被类固醇阻断剂所拮抗,表明小柴胡汤有类似类固醇剂的作用机制,或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子的分泌或抑制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抑制作用而达到上述机制。
③保护肝细胞:
④改善动脉硬化:
⑤中枢作用:雨谷荣提出小柴胡汤通过中枢对肾上腺的体液性调节起促进作用,对神经性调节起抑制作用。。
上述研究为小柴胡汤被广泛运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神经、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大柴胡汤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去人参、甘草,重用生姜加大黄、枳实。大黄、枳实除了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之外,其主要作用是对胃肠道平滑肌具有调整作用,加强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功能达到排除胃肠道内容物的作用。大黄、枳实对oddi括约肌也具有同样的调整作用,其结果是促进胆汁、胰液排入十二指肠,起到起到冲洗、引流的作用。大柴胡汤比小柴胡汤的冲洗、引流作用更强,抗菌作用也更强,所以,大柴胡汤证与急性炎症状态是一个证态,小柴胡汤与亚急性、慢性炎症是一个证态,人参与甘草都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的任何刺激(包括药物)都有减缓效力的作用,因为大柴胡汤针对的是急性炎症状态,所以大柴胡汤中应当去掉人参与甘草。
大柴胡汤复方药理研究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调节胃肠功能:本方具有较强的抑制回肠痉挛的作用。
本方能明显影响胃酸调节机制。
本方具有抗胃溃疡病的作用,其机制之一是提高胃壁粘液糖蛋白量。
保肝利胆:实验表明大柴胡汤的保肝作用为诸组成药物之综合效果。本方可明显降低胆石形成率,并使胆石体积明显减小,同时还能降低血中的中性脂肪,表明本方可能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来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用猕猴作实验证明,大柴胡汤治疗量要用大剂量才能增加胆汁分泌和胆汁酸含量,减低胆红素、胆固醇的合成,保证药物的疗效。大柴胡汤由剂量不同对胆汁的分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大剂量促进胆汁分泌,而小剂量抑制胆汁分泌。实验还提示,在子丑时段、戊亥时段用药效果最佳。
对胰腺的影响:本方对感染性重症胰腺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对括约肌运动张力的影响:以柴胡、芍药、黄芩、延胡索、大黄组方,能显著增加胆汁流量;而以柴胡、木香、延胡索组方,则降低括约肌张力的效应最强。不同的组方效应不同。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对血压、心率及血管舒缩功能均无明显的影响。
本方具有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
(3)对血液系统的作用:本方对血液流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本方对胶原诱发的血小板凝集呈现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本方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PGH2的产生,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具有抗凝血作用。能明显抑制家兔体外血栓形成。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本方对高胆固醇食物饲养的大鼠和小鼠诱发的高血脂症和脂肪肝有抑制作用。临床药理学研究亦证明,本方有调节人体脂质代谢的作用。
(5)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在体内对泼尼松龙的免疫抑制具有改善效果。
(6)抗病原体:体外抑菌实验表明,本方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7)本方具有较强的抗炎效果,且对免疫性炎症的作用较非特异性炎症强,并认为其机制之一是细胞稳定化作用,而非膜稳定化产生的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
(1)临床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脘痛剧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等以化石解郁。
(3)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穿孔、肝炎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均可用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8 21:43
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3.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女)证态
【中医别名】热入血室
【临床表现】月经适来而突然中断或经量骤减,寒热往来如疟状,神昏谵语,胸胁满闷或硬痛,舌红,苔白,脉弦数。
【证态概念】中医对本证的认识以及名称比较统一,本证是妇人在月经期间感受外邪,邪热乘虚入于胞宫,与血相搏而形成的一种病证。
源于《伤寒论》
144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对于热入血室证的认识现在基本统一,“热入血室”是指妇女在月经期间,生殖器官的急性感染,包括子宫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以及并发的败血症等。“热入血室”符合感染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急性典型期(与气分、少阳、阳明证是一个证态),子宫炎、输卵管卵巢炎是小柴胡汤等的适应症;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与膀胱蓄血证是一个证态,是桃核承气汤的适应症;严重败血症与营血分证是一个证态,可以按照营血分证进行辨证施治。当急性感染期过后,进入慢性盆腔炎期,在盆腔内形成粘连包块等,这时符合太阳蓄血证中的抵挡丸的适应症。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盆腔脓肿不仅妇女可以发生,男性也可以发生,因为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穿孔、直肠肛门周围感染都可以引起盆腔腹膜炎、盆腔脓肿。如前所述,盆腔腹膜炎、盆腔脓肿与太阳蓄血证是一个证态。
热入血室证的病理学机制:妇女月经周期受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控制,经期最重要的变化是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明显下降。雌激素的水平下降,使全身代谢水平低下,抗病能力明显减退,因此月经期间容易遭受感染,感染后发生以下主要症状:
(1)发热:由于月经期间抵抗力下降,细菌内毒素其它感染因子引起前列腺素e释放,其作用于体温中枢引起发热。可表现为往来寒热、热深厥深、日晡潮热。
(2)胸胁苦满:月经期间除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低下外,有的还兼有二者的浓度不平衡。若孕激素分泌过少,往往出现肝脏随月经期而充血的状况,例如,患胆石症的妇女则易诱发胆囊疼痛,表现出胸胁苦满的症状。
(3)神昏谵语:月经期间,雌二醇低下,这样激活腺苷环化酶所产生的环磷酸腺苷相对减少。有人发现昏迷时环磷酸腺苷水平减低,所以月经期间妇女感染容易出现神昏谵语。
热入血室,如结胸状,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经水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要点是一致的。
【治疗】
中医治疗:小柴胡汤
西医治疗:对已经患了急性盆腔炎患者应取半卧体位卧床休息,这种体位有利于脓液积聚在一起而使炎症局限。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法,给患者降温,同时给予患者补充、吸收充足的营养及水分。根据感染细菌的种类使用大量的抗菌药物治疗。抗菌消炎可以综合多种药物同时使用,为巩固疗效,防止形成慢性盆腔炎,症状消失后应继续用药2周。对于久治不愈、形成盆腔包块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手术治疗。形成脓肿后应及时切开引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1-8 23:2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1-8 21:13 编辑
再者,给证下个确切的定义是很困难的,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与西医的诊断单元“病”属同一范畴,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同样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9],“至今尚无公认为美满的定义”[10],既然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对疾病难以下定义,即用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难以表述疾病的本质,那么用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来表述证的本质,给证下个定义就更困难了。虽然病和证没有公认完美的定义,但并不妨碍对具体的病如肺炎、急性腹膜炎……和具体的证如痰热壅肺、热实结胸……有公认和确切的定义。所以证实质的研究必须具体到某个系统,某个学派、学说中对具体的证本质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成功。
一一证的核心本质,是病理改变,包括病理过程和状态。病理改变与病因相对,由病位与病性组合而成。
证与西医的病都是诊断单位,但不是一个概念。西医的病,是一定病因作用下的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核心在病因。对于西医言,没有病因,就没有疾病,只能称之为症状诊断,或某某综合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1-8 23:5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1-8 15:56 编辑
应当强调,中医辨证论治模式,是以证(病理过程或状态)为病,在外感伤寒病、温热病、内伤杂病范围内直接进行辨证论治(病理诊断病理治疗)。
中医也有辨病,所谓辨体-辨病-辨证体系。中医的辨病,或是疾病分类:外感伤寒病、温热病、内伤杂病;或者是症状诊断(整体上):咳嗽病、呕吐病、胃痛病、水肿病、黄疸病、头痛病、眩晕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02:33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1-9 02:37 编辑
其抗肝损害的机制之一是促进巨噬细胞释放NO?其一,一旦机体创伤活动开始,巨噬细胞就能大量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多种酶类物质,其中生物活性物质又称巨噬细胞源性生物因子,包括多肽转换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以及一氧化氮等;酶类物质主要包括胶原酶、弹性蛋白酶、纤溶酶原激活剂等;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直接引导着机体修复的整体进程。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02:34
穆拉德博士表示,人体内的一氧化氮有两个来源:一为非酶生,来自体表或者摄入的无机氮的化学降解与转化;一为酶生,由一氧化氮合酶催化L-精氨酸脱胍基所产生。非酶生性的一氧化氮,大部分来自硝基血管舒张剂家族,包括硝普盐、有机或无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亚硝胺、氮芥、联氨等。比如有名的硝酸甘油和硝普钠的扩张血管、治疗心脏病的功能都是通过非酶生性产生的一氧化氮起作用的。酶生性的一氧化氮,来自于一氧化氮的前体物质,例如精氨酸。摄入人体的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在体内通过酶生性产生一氧化氮并发挥其生理功能。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02:4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1-9 02:54 编辑
小柴胡汤有类似类固醇剂的作用机制?,或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子的分泌?或抑制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抑制作用而达到上机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02:56
小柴胡汤有促进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就能大量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多种酶类物质,其中生物活性物质又称巨噬细胞源性生物因子,包括多肽转换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以及一氧化氮等;酶类物质主要包括胶原酶、弹性蛋白酶、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机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03:10
糖皮激素能不能治愈慢性肾炎,慢性炎症。
为什么不能治愈。
在急性炎症中用抗生素激素都有可能治愈炎症。
因为细菌或病毒都是产生炎症的主要原因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方面是中药治的症状反应。
都会产生非生理的物质扩散,而有非生理信号加强的免疫反应,而变成炎症反应。
用抗生素就消除了炎症反应主要原因的其中一部分,扩散物质减少密度级。
虽然激素不能有直接的阻止炎症反应的开始部分,却能在炎症中间反应级有阻断炎症反应的作用,其结果也是减少或不让炎症发展扩大了。
而在慢性肾炎炎症中不用不能用抗生素,说明已经没有细菌了。
这一主要物质扩散源不存在了,但是又产生了新的扩散反应物质源了。
由于新的扩散物质源的物质不是像细菌之类,可以在有限时间内被清除的。
而可以减少一个扩散物质密度级,产生过度免疫反应的扩散物质密度级,不会因用激素而减少,病理信号物质总可以产生,炎症就永远不能治愈。
虽然用激素可以在炎症中间反应级有作用,但是却不能消除扩散物质源及源物质的扩散,就不能治愈慢性肾炎炎症。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04:00
黄芩功能主治
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04:03
人参的肉质根为著名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 [5]
按产地可分成美国、中国东北、朝鲜人参。同一品种由于气候不同,前者的参面横纹比后者更明显,进口人参有效成分含量也较高。
性味:味甘、微苦,性温、平。归脾、肺经、心经。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 [4]
1、《本经》:“味甘,微寒。”
2、《别录》:“微温,无毒。”
3、《本草备要》:“生,甘苦,微凉;熟,甘,温。”
归经:入脾、肺经。
1、《本草衍义补遗》:“入手太阴。”
2、《本草汇言》:“入肺、脾二经。”
3、《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4]
主治: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用于气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无力,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后引起的休克、虚脱。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4]
1、《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4]
2、《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4]
3、《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4]
4、《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4]
5、《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4]
6、《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4]
7、《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4]
8、《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4]
9、《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4]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大剂15-50克;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4]
禁忌:
1、实证、热证忌服。 [4]
2、服人参当天或24小时内忌萝卜,忌茶,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药性论》:“马蔺为使,恶卤咸。” [4]
4、《医学入门》:“阴虚火嗽吐血者慎用。” [4]
5、《月池人参传》:“忌铁器。” [4]
6、《药品化义》:“若脾胃热实,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闷,噎膈便秘,有虫有积,皆不可用。” [4]
7、《本草经集注》:“茯苓为使。恶溲疏。反藜芦。” [4]
8、《药对》:“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 [4]
9、忌与葡萄同吃营养受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10、忌用五金炊具。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9 05:30
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J];医学与哲学;2001年03期
1、 中、西医理论体系与参考系
经典力学建立在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对运动的描述却具有相对性。要确定一个质点的位置,或者要描述一个质点的运动都必须选择一个或几个彼此没有相对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这些被选来作为“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去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中的人,放手落下一个小球,车上的人看到小球垂直自由下落,地面上的人看小球呈抛物线运动。再如以地球为参考系人造卫星在一个近乎圆形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而以太阳为参考系,卫星的轨道呈波纹形[1]。参考系不同,对同一现象的描述不同,甚至相反,这就是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描述都只是相对真理。“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真理性。”。当把参考系的概念引伸到医学领域时,中、西医对疾病的不同认识也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是相对真理,西医是相对真理,现代医学也是相对真理。病人是客观存在,患者就医时首先展现在医生(中医和西医)面前的是一组症状和体征,是疾病动态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此时病人只存在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分别使用中药或西药,同一病理状态消失,病人痊愈,在这一过程中对同一状态所产生的不同表述,是因为对同一状态使用了不同的参考 系。尽管参考系不同、表述不同,病人痊愈是一致的,说明中医和西医有内在的联系,可能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存在着共同的参考物。对病理状态(证)的表述,中医采用的参考系是脉象、舌象、症状和体征;西医采用的参考系是症状、体征及各种实验检查,包括各种化验诊断、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及遗传学诊断等。可见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
在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处于一定阶段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因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2]。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医务人员赖于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3],也是判断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症状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病人的感受。体征是医生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4]。中医和西医对于同一症状及体征的表述,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不一致的。例如:发热、恶寒、腹痛、恶心、呕吐、咳嗽、昏迷、瘫痪、压痛、包块、黑便、黄疸、红肿等是一致的;也有许多是不一致的,例如:中医的痞塞、厥冷、脚挛急、脐下悸、身热不扬等,西医没有这类描述,但是可以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厥冷是指四肢发凉、脐下悸是指腹部肌肉跳动、脚挛急是指腓肠肌痉挛等。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可以对常见症状及体征规范化,这样中、西医有了统一的参考物,各个证态才能规范化,中、西医的融合才有可能。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已被许多学者论证。不可通约,按照库恩的说法,是指“能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因而在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是没有的”[4]。就是说,二者“没有共同的量度”。没有用来判定其优劣的一组共同中性标准。从两种不可通约的理论体系看世界,得到的印象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中西医正是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5]。医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其理论体系都是一种概念体系,概念集合[6]。“从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其最大的困难仍然是理论上的……首先是概念上的”[7]。在临床医学范围内,诊断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疾病的诊断在概念的系统流易中形成,在判断的辨证中确定,在推理的绵延演进中告立。这个诊断逻辑过程及所遵循的逻辑原则中、西医是一样的,应当充分认识到的是概念的移易是在自身的概念系统中进行的,一般地说从西医的概念中是移易不出中医的概念来的[8],反之亦然。由于概念体系的不同,以致中、西医的概念不能相互移易,形成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所以对同一病人得出两个不同的诊断。
2、中西医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
“科学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当今各类科学、各门学科、各种技术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个科学界如此,同属医学范畴的中、西医在本质上也是互相联系的,没有理由不融合,事实上早已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只是在理论即概念体系上没有融合。恩格斯说:一切差别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那么,在中西医理论即概念体系之间是否存在中间阶段、中间环节?有无共同参考物?能否创造一个中介概念体系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成为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中、西医之间存在着中间环节、中间阶段,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证态概念体系是二者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能将中、西医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能使中医体系中的证与西医体系中的病理状态逐点融合,使中、西医的概念通过证态这个中介实现相互移易, 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 性的 探讨 中[9],对中医外感热病学的主要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现代感染病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了一个新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在“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一文中对证态的属性作了初步探讨,可以看出证态概念体系能够成为中、西医的中介概念。在“热实结胸证再探讨”[10]一文中论证了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内科急腹痛与痞证及小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与肠梗阻、大柴胡汤证与胆胰急性感染、热入血室与急性盆腔炎、太阳蓄血证与盆腔脓肿等,都具有相融性,这些证态基本上涵盖了常见的感染性急腹症。我们还论证了感染病中的水电解质紊乱诸病理状态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外感热病中的厥证,按照《伤寒论》的定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其实质是组织微循环灌注量不足,其中寒厥诸四逆汤证与低血容量休克的微循环障碍时相变化一致;热厥与感染性发热一致;蛔厥与蛔虫梗阻胆道引起的神经性休克一致;痰厥与消化道积食、食物中毒一致;气厥四逆散证与消化道慢性疾病致营养不良性低血压一致。这些证态构成了一个中介概念体系,把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逐点沟通并融合。
3、中西医治愈标准的重新定义
症状和体征也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于治疗效果的评定中、西医的标准也不同。中医注重于症状和体征的消除,西医更注重形态学及可测量指标的正常。如扁桃体炎,西医把扁桃体摘除即认为治愈,而术后出现的咽干、咽痒、干咳、咽黏膜慢性充血等则不予考虑,中医则认为疾病并未治愈,而且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再如食道癌,中医药可使症状缓解,认为有效,西医则认为无效。所以,中、西医都有不足之处,都是相对真理。如果把治愈标准定义为:病理形态的消除、可测量指标正常、症状和体征的完全、永久消除,中、西医就有了共同标准,这个标准符合现代医学摸式。这个标准还能使中西医的治疗方法有机融合,例如,对扁桃体炎的治疗,在手术前使用抗菌素或/和中医药治疗,手术后使用中医药治疗,这种治疗模式具有普遍意义。
小结:中、西医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及概念体系,由于概念只能在自身系统内流易,因此中西医的概念不能相互移易,形成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找出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创立中介概念体系是中、西医融合的正确途径之一。
本文承蒙西安市卫生局陈希宝局长审阅指导。参考系部分请教了(西安)空军工程学院航空电子工程系毛惠民副教授,谨谢。
参考文献:
1 许行可 张晓 张庆福 物理学概论(上)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20
2 李同宪 李月彩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医学与哲学,2000,21(8):50——51
3 李宗明 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9 第3版 再版前言
4 扬志寅 诊断学大词典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3:3
5 张文 医学概论 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7:105
6 张文 医学概论 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7:83
7 陈利国 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前言
8 李自才 方法论全书[Ⅱ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844—847
9 李同宪 李月彩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 医学与哲学 1999:20(11):51—52
10 李同宪 李月彩 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 陕西中医2000:21(3):141—142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9 05:36
请注意,我发的帖子,是2000年与2001年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9 08:55
现代中医要迫切解决的更关键问题
-------------------------中医就是中医,中医是人之医,人生天地气交之中,没有什么古代,现代之分。中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中医的人体结构,中医的生命运动,中医的三阴三阳体系,要解决中医问题,解铃还需系拎人,唯一之道,还得读内经,伤寒。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9 09:04
证态,来源于《伤寒论》;象态,来源于《内经》。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8-11-9 09:05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8-11-9 09:07 编辑
赞成。
既为中医,便要遵经典,以经典为本,为源、为根,为基;无论古今。观今之官办中医(中医院),是西化的中医而非真正的中医,这是疗效下降,被患者抛弃的原因。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9 09:07
近百年中医科学化失败有很复杂的原因
-----------------------中医科学化的实质是中医西化,是否定中医理论的愚蠢行为。中西医是两股道上平行跑的车,碰到一起,车翻人亡。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9 09:39
比如,上月在重症监护室见到一位75高令的老妇人,当天各方面正常,唯觉消化不好,血糖偏高。家属叫来医生询问,医答无事。又见监护出现房颤,医说无事。话音未洛,病人喘息颤动,脑昏迷。枪救脱险。当晚,枪救数次,医说是心血管,要微创支架,结果是手术成功,病人丧命。我不解的是丧命的手术是成功的手术吗?
若中医遇此病,病人一切正常,唯脾胃有证,应从胃气入手,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附子理中加吴萸,定然一剂救命。西医看重的血管,中医看重的是血源,中西咋结合?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9 09:56
没有西医之前中医发展水平也并不理想,中医发展绝不是中医倒回到没有西医的以前,现实也不可能允许中医这么做。
-----------------------说的好,【没有西医之前中医发展水平也并不理想】,为什么?因为中医的发展受到玄学的禁固,用哲学改造中医,用文化解读中医,内经被否定了,伤寒被修正了,看看当今中医,有几人懂内经?所以中医的不理想,不是中医之过,是学中医之人之过。一切事物的发展,必有自身的规律,不是什么允许不允许问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9 10:37
《内经》里没有脑脉,现代人说是创新,创新出脑脉、脑络。《内经》说大怒伤肝,络病学创新出怒伤脑脉,脑络出血,引起脑卒中。这种概念直接对接,还当了院士!!还有心脉!心脉痹阻……,气环流、血环流,阳性细胞、阴性细胞……等等。异想天开搞创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18:27
人体中的皮脂素只有生理作用,没有药理作用
有的研究中药的以为中药有影响人体合成增加皮脂激素糖皮质激素而有抗炎症的作用。
而实际上皮脂激素糖皮激素要做为抗炎药物是经过修改激素中化学基团的C1~2为双键以及C6引入-CH3抗炎作用增强。
修改糖皮激素皮质激素化学基团C1~2为双键以及C6引入-CH3抗炎作用增强,是化学合成方面做的,在人体中是不可能修改糖皮质激素化学基团。
人体中的皮脂激素糖皮质激素也就不可能有抗炎症的药理作用。
中药研究本应首先研究中药的药性,中药治症状的药理,但是并没有这方面的基本研究而是直接去猜测中药治病的药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18:29
抗炎作用:日本有地滋氏等通过实验证明,当用四氯化碳引起动物实验性肝损伤后,在相应的胸胁部位皮下出现结缔组织炎,经用小柴胡汤治疗后肝损伤好转,结缔组织炎也消失。因此,有地滋认为“胸胁苦满”可能是膈肌上下的脏器有炎症所引起。实验还证明,小柴胡汤对结缔组织纤维增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小柴胡汤的抗炎作用机理具有双重性,即激素样和非激素样两个方面。本方不仅通过促进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增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及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发挥间接的抗炎作用,也可能直接作用于炎细胞,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级联过程,具有阿司匹林样抗炎作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18:5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1-9 19:00 编辑
小柴胡汤的抗炎作用是消除花生四烯酸的非生理性免疫生成信号联级反应,不是日本有地滋氏等实验还证明抑制人体化学合成花生四烯酸的级联反应的抗炎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11-9 19:00
千秋雪
说得好,不是中医变了,是学中医的人变了。
……………………
中医的环境变了,中医需要适应环境,否则必死无疑。中医的活法不外乎三种,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中医的死法也不外乎三种,中医哲学化、中医文化化、中医玄学化。为什么?因为中医是医学,医学是科学,科学需要实事求是。中医界认识不到这一点,必犯大错,必犯方向性错误,必犯颠覆性错误。中医概念、原理、理论失真,必然以讹传讹,在西医环境下必然导致西化或者玄学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目前的任务主要还是发掘,发掘真正的、至少是不失真或者不太失真的中医概念、中医原理、中医理论,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和颠覆性错误。仅供参考。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19:38
知道中药能治愈症状与修复相关结构有关,就将中药的治愈症状的科学化完成了三分之一。
2又知道了,中药是在信号受体的修复结构构象的药理作用,中药的治愈症状科学化药理化就完成了三分之二。
还有三分之一,就是药理学更专业的研究技术才能做到了。
药理学要有症状相关受体结构象方面的精确研究,其中的中药与受体结合的化学基团具体是些什么。
这三分之一中药的研究就是人类医学要做的部分了。
这三分之一部分研究相对应前面的1,2的三分之二研究发现,是比较好做的了。
但是,如果现代药理学没有前面的1,2的三分之二的研究启示,是很难或根本不可能有中药治愈症状的科学化药理的研究发现。
更不用说现代药理学能研究发现中药是如何以治愈症状,中药在治愈症状基础上治愈疾病了,中药治病是永远的科学的迷。
不只是明确了中药治症状的结构受体是什么。
同时也就知道了产生症状的绝对本质原因是什么了。
这对于医学科学病理学研究也是非常有价值和重要的贡献作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22:02
小柴胡汤除对抗化学毒物所致的肝损伤之外又能抑制免疫反应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这对防止转变为慢性肝炎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1-9 22:03
急性炎症有3个密度级才产生信号作用,其中一个密度级是由抗原反应产生的。
慢性肾炎炎症就应有另一个的密度级源或级密度数的增加以产生信号。
中药是针对症状用药的。
根据药理结合受体是有限制的。
且不能说明在免疫反应中与何种受体结合。
如果没有炎症治症状也应抑制免疫,就消弱免疫的功能了,当然这是不合理的。
至于中药复方实际也都是单独药性的作用,单用黄芩也有治愈肾炎的。
主要是很多人基本不懂药理学,就胡乱的猜中药治病原理。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9 22:26
这化,那化,都是废话,因为你不懂医化,只是个吹鼓手。你懂哲学吗?你懂文化吗?你懂玄学吗?科学是实事求是,医学就不是实事求是吗?都是实事求是为什么中医非得过继姓科。你为什么不姓别家的姓?中医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回归经典,你若不服,你说说什么是中医,中医科学化,现代化是什么东东。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11-10 10:53
一吐您真能吐。中医为什么要科学、为什么是科学,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不懂吧?不懂不要乱吐,明白吗?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8-11-10 11:17
我根本不吐什么废化,我吐的是医化。你懂【中医为什么要科学、为什么是科学,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你说呀。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11-10 19:27
嗯,您就吐医化吧。最好能吐出几个中医概念、原理、理论来,供大家学习。要求:吐简单点儿,简单点儿吐,不要胡吐乱吐。谢谢!
作者: gl0101 时间: 2018-11-10 20:42
中西医融合观
请先生提出具体问题,不要吵架。不要无聊。
…………………………
随便讲哪个都可以。您知道请讲。谢谢!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