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卫气之气并非是指气体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0-24 16:05
标题: 卫气之气并非是指气体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0-24 08:17 编辑

最近看到一篇奇葩文章,发表到了刚出版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上,说卫气是指肠道中产生的气体,论坛上也有说中医的气是空气、气体之说,这并没有理解中医的气化理论。

古代中国的气不能简单的解释为空气,要注意鉴别和反对这种对气庸俗化的认识。这种奇葩观点也能发表出来,说明中医对气化的认识有多混乱,和不久前的量子纠缠有一拼。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0-24 16:34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0-24 11:21 编辑

从气字的演变过程说,古代的气和氣实际上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字,都存在于《说文解字》。

气是指的云气,或者说空气、气流,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东西。气往上升为云,气往下降为雾、为雨、气的流动为风等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0-24 17:07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0-24 10:38 编辑

氣是和饮食相关的另一个氣字,《说文解字》对“氣”字的解释是:“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也就是说,“氣”是形声字,指的是馈赠客人的谷物,后来被医学借用,代指饮食在体内的转化,其中“米”是形符指示字义,说文把氣归在米部,把气归在云部。

古代氣又称作餼,从食。《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矦。”此处的氣,就是齐国人向(来访的?访问的?)各个诸侯相互(礼尚往来,应该是相互的赠送礼物,(笼络各个诸侯,春秋的时候更多强调以礼仪、德高望重称霸,战国称霸更多是赤裸裸的武力)。古代食物短缺,相互赠送的礼物往往是些食品。

段玉裁注“聘禮殺曰饔。生曰餼。”春秋战国时候聘礼并不是指的女儿出嫁,而是诸侯之间相互访问赠送的礼物。《说文》:聘,访也”;礼记·曲礼》:“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周礼·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古代女儿出嫁另有其字曰“”,是婚嫁过程中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的一个程序(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也就是说,诸侯国之间相互访问送的礼物已经杀好的叫做饔(饔又代表熟食,送礼总是要加工一下,便于保存,口味也好,杀完就送过去,古代交通那么不发达,路上恐怕也烂掉了,可能只适用于临近国家短途运输吧),活着的曰“,史上著名的“弦高犒师”,就是用了十二头牛,外加几张皮革。弦高本来是郑国做生意的商人,突然遇上来偷袭的秦军,就假装成郑国的使者,犒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由此可见,当时诸侯之间互访以活牲口为礼是很正常的事了。

段玉裁谓:“餼有牛羊豕黍粱稻稷禾薪芻等。不言牛羊豕者、以其字从米也。言芻米不言禾者、舉芻米可以該禾也。”也就是说,古代诸侯之间互送礼物有牛羊豕黍粱稻稷禾薪芻等许多种类,以米来代替了,概括了。論語。告朔之餼羊。可见,氣在古代还有祭品的意思,因为古代的祭品也是活的牲口,宰杀以祭拜。氣字的来源和古代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和空气是两个概念。


以后的医家和当时的哲学家借鉴过来,实际上是指的饮食在体内的转化,古人观察到,人依赖饮食生存,无饮食则人不能活,而饮食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在当时条件下无法被研究观察,古人以氣化学说来研究的,这个氣化并不是指的空气或是气体,而是当时观察不到但又确实存在的一系列过程(物质、能量、信息)变化的统称,古人成功的发展出了一整套方法去研究它,把握它的作用规律,这在《内经》中称为氣化学说,这个氣化并非是气化,这个氣也并非指的空气、气体。


經典謂生物曰餼。可以说是生命的本原。与氣相对的是另一个字器,器者,氣化的承载者(器者,生化之宇。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氣化是中医研究和立论的根本。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0-24 17:12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0-24 09:16 编辑

所以,中医的气化严格来说应该是氣化学说,只是以后汉字简化,把气归并了氣字,现代人已经难以分辨其中的差别。不过,中医仍要把它分开,避免出现望文生义的错误,中医的氣化之氣并非指的是空气或气体。

漫长的概念演化过程中,气氣经常假借为用。两者的概念内涵其实是有所区别的。中医的精气神应该是精氣神,如果以空气、气体去理解,就会偏离古代氣化学说的本义。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0-24 19:42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0-24 11:47 编辑

那么,氣有没有气的意思呢?也是有的,因为人需要呼吸空气,没有空气人也不能活,所以,以后气氣能通假,是有一定基础的。因为,氣者,生之本也,空气也在生命的存续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薛定谔说“生命赖负熵以生存”,氣从某方面说,就是生命的负熵,可是,负熵是一个离普通人的认识比较远、比较陌生的一个概念,用一个大家不懂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概念,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简单点说,生命是一个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来维持其生存的系统,这个从外界摄取的能量就叫做负熵,把它落实到人体上,饮食是其中的关键过程和因素,饮食是生命获取能量的源泉。


所以,中医关注饮食在体内所发生的能量转换、能量分布,当然,还有伴随的物质的变化、信息的调控,物质的变化叫做精,能量的变化叫做氣,信息的调控叫做神,不过,在实际运用中,这种差别又常常是不那么清楚的,精和氣的概念很多时候就不好鉴别,混用的时候也很常见。


不过,卫氣不应该以空气来解释,这不只是属于字源学的原因,更应该结合人体的实际情况和《黄帝内经》对卫气的相关论述来判定。真正的解读应该是合乎道理的,不应该以偏概全,生搬硬套。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24 19:4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0-24 11:47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0-24 11:42
那么,氣有没有气的意思呢?也是有的,因为人需要呼吸空气,没有空气人也不能活,所以,以后气氣能通假,是 ...

薛定谔说“生命赖负熵以生存”,氣从某方面说,就是生命的负熵,可是,负熵是一个离普通人的认识比较远、比较陌生的一个概念,用一个大家不懂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概念,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简单点说,生命是一个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来维持其生存的系统,这个从外界摄取的能量就叫做负熵,把它落实到人体上,饮食是其中的关键过程和因素,饮食是生命获取能量的源泉。所以,中医关注饮食在体内所发生的能量转换、能量分布,当然,还有伴随的物质的变化、信息的调控,物质的变化叫做精,能量的变化叫做氣,信息的调控叫做神,不过,在实际运用中,这种差别又常常是不那么清楚的,精和氣的概念很多时候就不好鉴别,混用的时候也很常见。

一一医哲不分,随意定义。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8-10-24 20:45
dffaaoo 发表于 2018-10-24 19:55
小周天

编辑

卫全由于营而满足生命形态生存,因此伤寒杂病论曰营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4 21:38
          【中医关注饮食在体内所发生的能量转换、能量分布,当然,还有伴随的物质的变化、信息的调控,物质的变化叫做精,能量的变化叫做氣,信息的调控叫做神,】与我的看法一样,是不是抄袭啊!不过没有关系,你是支持我的,你也可能是自己得出来的结论,没有抄袭。我们的看法一致,证明了这个看法的正确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4 22:03
         在下一本书《融合观》里,有专门的一章,论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调控)的融合,其中精与物质结构是一个象态,气与能量功能是一个象态,神与调控信息是一个象态。《融合观》已经在陕西科技出版社开始审校了,很快将要出版的,如果先生是独立研究的,请你赶快出版,以免出版迟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不过,我是不会误会你的。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0-24 22:0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0-24 13:38
【中医关注饮食在体内所发生的能量转换、能量分布,当然,还有伴随的物质的变化、信息的调控,物 ...

对这个认识我还不是很确定,只是大致分了分。既然英雄所见略同,说明大家走到一起来了。以后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希望与您多交流。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0-24 22:0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0-24 14:03
在下一本书《融合观》里,有专门的一章,论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调控)的融合,其中精与物质 ...

先生光明磊落之心,在下心领了。对这个看法我没有出版,因为还不是很确定,有一些模糊的地方。希望早日看到李教授的著作。陈版主看不懂咱们的想法,是因为他没有咱们一样的参考系,或者说系统的思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4 22:10
       太感谢你了!能够和你得出大致相似的认识,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支持,我们互不相识,没有个人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类似的结论,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就多了一条证据。
作者: 黄中正    时间: 2018-10-24 22:50
中医的“气”的概念接近于现代物理概念中的“波”。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25 05:30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0-24 11:42
那么,氣有没有气的意思呢?也是有的,因为人需要呼吸空气,没有空气人也不能活,所以,以后气氣能通假,是 ...

物质的变化叫做精,能量的变化叫做氣,信息的调控叫做神,不过,在实际运用中,这种差别又常常是不那么清楚的,精和氣的概念很多时候就不好鉴别,混用的时候也很常见。

一一精气神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是医学概念,进一步缩小范围,是生理或生化学的概念与内容,不是哲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的概念与内容。必须结合具体的医学(或生理生化学)的特征或属性去解读之、研究之,如精气神概念的具体定义、分类、组成、来源、分布、外在特点特征、功能作用、与其它参照物之关系……而不是从哲学层面去推导(以哲学研究代替中医学自身的医学研究)。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25 06:27
卫气,中医基础理论名词。①属于阳气的一种。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功能。《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②《灵枢》篇名。本篇所论强调卫气对保卫肌表,防御外邪,调节内外的作用,故名。内容主要辨别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说明治病必须掌握经络系统,明确十二经脉本部和标部穴位,以及六腑的气街部位,以便测候上、下、虚、实的病变,施行补泻的针刺手法。

解读
“卫”,即保卫的意思。卫气的生成与上、中、下三焦,即肺、脾、肾三脏有关。它本源于先天,即肾中阳气的一部分,故又有“卫阳”之称。肾居下焦,故有“卫出下焦”的说法。卫气发挥其功能,又必须赖中焦脾胃之气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所以从后天这个角度来说。又是“滋生于中焦”。
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气,又必须通过肺气的宣发,所以又有“开发于上焦”的说法。因此,卫气本源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卫气的生成与上中下三焦都有关系。
卫气性质:剽悍滑疾(活动能力强,行动快速),所以《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运行和分布,不受脉管的约束,行于经脉之外,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胸腹脏腑,遍及全身。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说:“……其浊者为卫……卫行脉外……”。

中医应用
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1、卫气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保卫作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入侵人体。《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因此,卫气充盛则护卫肌表,不易招致外邪侵袭,卫气虚弱则常常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
2、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故《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
3、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说:“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因此,当卫气虚弱时,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卫气的三个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抵御外邪的入侵与腠理开阖的关系也很密切,若腠理疏松,汗液自出,则易于遭邪侵犯;而腠理致密,则邪气难以入侵。在调节体温方面,卫气的温煦功能也与汗孔的开阖密切相关,只有温煦的升温与出汗的降温之间不断地相互协调,人体的体温才得以保持正常。如若温煦太过而汗出不及,则身热无汗;如若温煦不及而汗出过多,则肤冷多汗。《灵枢·本藏》所谓“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三个功能的概括。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25 06:31
最近看到一篇奇葩文章,发表到了刚出版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上,说卫气是指肠道中产生的气体……

一一肠道中产生的气体,俗称"屁"。

卫气肯定不是屁,这是无疑问的。

卫气本质究竟是什么,是个难点,大家可以深入讨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5 06:32
     在《融合观》里有一节,专门论述就签署与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关系,因为书还没有正式出版,还不能完全发表。只能把部分草稿发表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四】 精气神-物质能量信息象态
        精气神-物质能量信息象态,是太极-系统观的具体运用,是指地球生物圈内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范例。精-物质结构象态;气-能量功能象态;神-信息调控象态,在生物圈内与人体内是一致的,这样,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认识精气神,并且与现代哲学、生物学、自然科学接轨,以便西方世界更加容易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促进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中国古代所说的天地、宇宙、万物与现代社会中所说的天地宇宙万物是不同的,中国古代的天地宇宙上下不超过十公里,东至日本列岛,西至罗马、西班牙;南至南洋诸岛,北至外贝加尔而已。即有限的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生物圈之内。
        中国古代所谓的天人合一,是指:有限的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生物圈之内,各种自然变化、万事万物与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得出来的,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经过反复的社会实践验证,正确的关系保留下来,错误的关系被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必然性就大得多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25 06:33
②《灵枢》篇名。本篇所论强调卫气对保卫肌表,防御外邪,调节内外的作用,故名。

一一从这里的描述,似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关联。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25 06:45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0-24 22:48 编辑

①属于阳气的一种。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功能。

一一行于脉外;运行迅速流利;开阖汗孔……似与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特性与功能有较大的关联,

且神经系统本身有神经营养作用(温养内外、滋养腠理),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也必须在神经系统调控下才能充分正常运作(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神经系统生理功能正常运行,依赖于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的代谢,与营养物质代谢关联较大(生于水谷,源于脾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5 06:55
        精气神合则为一,分则为三;物质、能量、信息也是合则为一,分则为三。物质在能量的推动下产生运动,物质运动的外在表现,就是现象,现象就是信息的载体,在人体就是神(精神面貌等等)。人体通过观察现象,捕捉信息,通过调控,实现人体与外部环境的协同与平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各种无机盐……在自然界的生态圈里循环,植物的叶绿素吸收太阳光,把这些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的同时,碳原子中的电子由低能级转换为高能级;有机物进入动物体内,经过三羧酸循环,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与水的同时,,碳原子中的电子由高能级转换为低能级,释放出的能量转换到三磷酸腺苷的磷原子上,产生各种生理效应。这个过程就是精气神转换的过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0-25 07:07
       古代的气和氣实际上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字。 意义深远。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0-25 08:48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0-25 00:49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10-24 21:30
物质的变化叫做精,能量的变化叫做氣,信息的调控叫做神,不过,在实际运用中,这种差别又常常是不那么清 ...

精气神是医学概念,但它的划分有背后哲学观点的指导。所以从哲学观点解读是有意义的,不然就很容易走偏。

至于具体的气,如卫气,这是哲学推理不出来的,必须结合具体的医学去解读,研究它的组成、来源、分布、特性、功能作用、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但同时又不能完全忘了哲学,因为只有在中医思维(系统)的视角下,才能理解和得出中医所看到的的内容,即使是西医研究了同一系统,也要先进行从还原到系统视角下的转换,然后才能接近于理解和阐明中医阐述的内容。离开了中医哲学和研究方法,就可能理解不了或者误读中医古人所阐述的内容。

总之,医学研究要贯彻系统视角,哲学的比较又不能单纯停留于哲学,融合观先生提出的研究的三个层次很有意义,在讨论中是都要考虑到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0-25 09:03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0-25 00:48
精气神是医学概念,但它的划分有背后哲学观点的指导。所以从哲学观点解读是有意义的,不然就很容易走偏。 ...

精气神是医学概念,但它的划分有背后哲学观点的指导。所以从哲学观点解读是有意义的,不然就很容易走偏。

一一可以用哲学指导认识中医学概念,不能用哲学代入中医学概念。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18-10-25 09:10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0-25 01:15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0-24 22:32
在《融合观》里有一节,专门论述就签署与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关系,因为书还没有正式出版,还不能完全 ...

中国古代所说的天地、宇宙、万物与现代社会中所说的天地宇宙万物是不同的,中国古代的天地宇宙上下不超过十公里,东至日本列岛,西至罗马、西班牙;南至南洋诸岛,北至外贝加尔而已。即有限的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生物圈之内。

是的,古代的天地、万物与现在不同,古代看到的经络、脏腑和现在也不同,这有些是受当时认识的局限性导致的,也和中医独特的认识研究方法有关。

现在人认识的世界已经较古代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拓展,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语言也有了很大改变,读古人的书,要假想回到古代,回到当时的生活环境,去理解古人语言所想表达的内涵。所以我强调对古人语言文字含义的追踪,防止语言文字误读产生的低级错误,理解错了,包装了多少现代科技,也是错的,因为出发点就没对。

除了认识的局限性,还有的就是认识的片面性,西医成功的利用了现代科技,可是还原论的认识方法具有先天不足,同时,西医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它的成长有个过程,这中间的错位导致中西医无法沟通。


从哲学和认识方法上,中医是超出于西医的。不过,中医理论至今并没有被现代人理解,建国后中医的衰落和基础理论理解错位直接相关。对目前的中医来说,以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去合理解读中医理论是最重要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8-10-26 21:29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amp;_dsign=7daa3d0f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