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金栋医学论文集:卒中“脑病”说探讨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5 21:55
标题: 金栋医学论文集:卒中“脑病”说探讨
卒中“脑病”说探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10期P88-89)
刘光宇1 金栋2 吴立欣2
(1河北省泊头市中医院,泊头062150;2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间062450)
摘要 卒中,当为猝中,指急性脑血管病变。明清以前医家皆将其病因病机、定位与心、肾、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明清以后定于脑。由于心、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卒中,属气的中介作用,即通过中介作用,导致脑功能失调,出现脑病症状,此即“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统。例举晚清及民国医家三张“内风脑病”学说,乃卒中“脑病”学说之端始。
关键词 卒(猝)中;中风病;中介作用;脑病
1、卒中概念与病机
卒中,当为猝中,应读促众(cu zhong),即中风病,也称卒中风,本是中医病名[1],指急性脑血管病变。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症状得名,因病位在脑,又名脑中风。本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即脏腑的病理变化、功能失调,亢逆上冲于“脑”,导致脑络痹阻或血溢脑络之外,从而引起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
中介作用系人体之气的功能之一,即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2]。中介作用既可以是脏腑经络之正常功能表现,也可以是脏腑经络的异常病理变化。此即“病因→中介作用(脏腑功能失调)→脑(靶器官)”轴系统。
2、脑病的临床表现
脑为元“神”之府,具有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的生理功能。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总称。神的内涵是广泛的,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为狭义之神的范畴[3]。而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传统观念认为是由“心”所主,实际上都是大脑功能的具体表现。所以凡是此“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失调后,则会导致脑的功能失调,出现脑病症状。具体表现有:⑴脑病的神经症状,如头痛、头(眩)晕、耳鸣、肢麻、抽搐、振颤、健忘、痴呆、不寐、魇、瘫痪、失音(语)、痿证、谵语、嗜睡、昏迷等;⑵脑病的精神症状,如感知障碍(感觉过敏、内感不适、错觉、幻觉)、思维障碍(联想障碍、妄想)、情感障碍(情绪高涨、焦虑、恐惧)、记忆障碍(遗忘、记忆错误)、智能障碍、意志障碍等和⑶脑病的心身症状,如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癔病状态、疑病状态、强迫状态、失现实感等[4]。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经典《内经》根据古代哲学概念及五行学说的理论,将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
由于历代医家皆重视心主神志而藏神,将脑所主的“元神”融于心神之内,从而忽略了脑所主的元神,并皆遵从而沿用,结果导致脑的功能未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而未充分开发研究和利用。
3、明清以后,脑得到重视
至明清时期,脑的功能才逐渐得到重视。如李时珍云“脑为元神之府”[5]、王清任云“灵记之性不在心在脑”[6]等。明清时期,西说渐入,特别是到了晚清及民国时期,中医学者接受西方医学理论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并倡“中西汇通、衷中参西”。此时脑病理论得到空前发展和重视,卒中脑病说,则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卒中脑病说,实源于“晚清及近代医家,师承前哲,并折衷中西医学而倡内风脑病说,实为近代医家对中风一病之重大贡献”[7],此时最有代表性医家当属三张,即张伯龙、张山雷和张锡纯。张伯龙云:“今西医国家,以中风证为血冲脑气筋病,谓人身知觉运动,皆主于脑。”[7]
4、《内经》卒中昏迷期称谓 乃三张卒中脑病说之端始
《内经》“大厥、薄厥、煎厥”的论述,三张认为是卒中病昏迷期表现、脑病症状。如张伯龙云:“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此即今之所谓猝倒暴仆之中风……今所谓中风猝仆,不知人事之病,益信西医血冲脑气筋之说,与《素问》暗合,可以互相引证……《素问》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亦即西医所谓血冲脑经。若激扰后脑,则昏不知人;激扰前脑,则肢体不动;激扰一边,则口眼喎邪,或为半身不遂,左右瘫痪等证……《素问》所谓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于西医所谓血冲脑气筋,信而有征。盖肝风内动,气血上冲于脑,扰其后脑则昏不知人,扰其前脑,在一边则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在两边则为全身瘫痪。”[7]张山雷云:“凡猝倒昏瞀,痰气上壅中风,皆由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犯冲脑,震扰神经,而为昏不识人,喎邪倾跌,肢体不遂,言语不清诸证,皆脑神经失其功用之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一条,亦即此内风自扰,迫血上菀之病,更与西学血冲脑经之说,若合符节。”[7]张锡纯云:“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经。其甚者,致令神经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西医名为脑充血证……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之为煎厥、大厥、薄厥。”[8]
5、卒中的病因病机 即“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
卒中的病因病机,即“病因→中介作用(脏腑功能失调)→脑”轴系失调。
5.1 “怒→肝气上逆→脑”轴系 临床观察,以情绪波动、暴怒引发卒中者最为多见。因暴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化风,或阳亢化火,风火相煽夹气血上冲于脑,煎熬血液,灼液为痰,导致痰瘀痹阻脑络,或灼伤脑络,络破血溢,瘀阻脑内,引发卒中。此实为“怒则气逆伤脑”之病机[9];怒为病因,而肝气上逆起中介作用,脑系靶器官[10]。
5.2 “火热→心肝上冲→脑”轴系 五志所伤、情志过极,除伤肝外,还可导致火热亢盛,从而引动心火和或肝火,气逆上冲,夹气血上冲于脑,扰于神窍,既可煎熬血液,灼液为痰致气血运行不畅,痰瘀闭(痹)阻脑络,亦可灼伤脑络、络破血溢、瘀阻脑内引发卒中[10]。
5.3 “饮食→脾(痰湿热瘀)→脑”轴系 长期嗜食膏粱肥甘厚味、酗酒饱食,可损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火),火热生风,导致风火痰(浊)热内盛,窜犯经络,上阻神窍,闭阻脑络或灼伤脑络、络破血溢,发生卒中。或痰(浊)湿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血粘(稠)滞度增高,痰湿瘀血交结,闭阻脑络而成卒中[10]。
5.4 “劳欲→肾虚→脑”轴系 烦劳或房劳太过,可损伤元气、耗伤肾之阴精,易使阳气升张,导致气机逆乱,虚火上炎或阴虚阳亢,或兼夹痰浊、瘀血,上扰清窍脑络,导致脑络闭阻或血溢脑络之外,发生卒中[10]。
5.5 “积损正衰→脉络瘀阻(痰浊、瘀血)→脑”轴系 年老体弱 ,机体脏腑功能衰退,或久病气血不足,元气耗伤,积损正衰,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交阻于脉络,从而闭阻脑络发生卒中。
5.6 “肥胖→经络(痰湿热瘀)→脑”轴系 体质因素,如素体肥胖,或过食膏粱肥甘厚味、酗酒饱食,致形体肥胖,形成痰湿体质。痰湿壅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血粘(稠)滞增高,痰瘀交结,闭组脑络或油脂油膏过盛,痰瘀郁久而化热生火,灼破脑络,血溢脑内而成卒中[10]。
6、脑卒中之称谓
因卒中病位在脑,故名脑卒中,也称脑中风。卒中,后写为猝中、脑猝中者,或首见于晚清及民国医家。如张山雷云:“猝中之证,肝阳上扰……猝中之病,火升痰升……猝中之患,其病标皆是肝阳暴动,其病本即为血液不充。”[7] 张锡纯云:“迨至宋末刘河间出,悟得风非皆有外中,遂创为五志过极动火而猝中之论。”[8]并说:“吾国所谓中风者,即西医所谓脑猝中也。”[7]对于脑卒中一词的来源,西医学者认为是舶来品,如著名神经病学专家王忠诚云:“脑卒中是由外文stroke翻译而来,可确认为是脑血管病。并以急性脑血管病变为主。临床上所指的脑血管病发作即指急性脑血管病,因此也有人称之为脑卒中。”[11] 如此说来,脑卒中系由西方传入,但卒中一词确系中医之病名。因卒中病位在脑,亦名脑卒中,应读脑猝中,或与外文stroke偶合而已。
7、结语
综上所述,卒中,当为猝中,即中风病,本是中医病名,病位在脑,又名脑卒中、脑中风,指急性脑血管病变。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出现“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等脑病症状。病机是“病因→中介作用(脏腑功能失调)→脑”轴系失调。
参考文献
[1] 金栋.卒中病名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3):156-158
[2]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6,88-89
[3]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5
[4] 施杞,周康.临床中医脑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9-33
[5]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936
[6]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医林改错注释[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8
[7]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49,49-54,56-57,64-65,86
[8]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第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11-113
[9] 金栋.怒则气逆伤脑病机探讨[J].甘肃中医,2010,23(2):9-10
[10] 金栋.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7):457-458
[11]王忠诚.名医名家谈脑血管病[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8:48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5 22:03
参考文献
[11]王忠诚.名医名家谈脑血管病[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8:48
[attach]14379[/attach]
[attach]14380[/attach]
[attach]14381[/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5 22:05
[6]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医林改错注释[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8
[attach]14382[/attach]
[attach]14383[/attach]
[attach]14384[/attach]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5 22:18
中医理论中没有“脑脉”这个术语!
【 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这段话的根据是什么?请先生把原文发出来!!是先生自己创造的,还是哪本书中引用的,请先生注明出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5 22:34
卒中的病因病机 即“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
================================================
卒中, 中医的病因是什么?病机是什么?中介作用是什么?脑,是指西医的大脑还是中医奇恒之腑中的脑??
卒中, 西医的病因是什么?病机是什么?中介作用是什么?西医的大脑与中医的奇恒之腑中的脑,不是一回事,如同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脏一样,不是一回事!
龙龙统统看起来好像一样,实际上千差万别!中西医概念不能直接对接。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5 22:35
脑脉——脑中络脉——脑血管是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6 07:03
既然是脑血管,直接说脑血管就可以了,为什么用一个中医、西医理论中都没有的脑脉?!制造概念混乱!!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四不像!
直接说:怒——脑血管破裂,人人明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6 07:08
络病学,是现代人制造的概念混乱!!与中医理论无关。由于西医不接受,拿钱硬往中医理论中塞!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18-11-6 07:34
老先生,络病学,是中医的创新哈,很有经济价值。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6 07:57
厚古薄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6 10:04
卒中,当为猝中,指急性脑血管病变。明清以前医家皆将其病因病机、定位与心、肾、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明清以后定于脑。
==================================================
卒中,当为猝中,类似于急性脑血管病变。明清以前医家皆将其病因病机、定位与心、肾、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是正确的;明清以后定于脑,是错误的,是西化。
厚古薄今,未必都是错误。络病学,这个学说完全是画蛇添足,制造混乱!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7 05:31
[attach]14388[/attach]
[attach]14389[/attach]
[attach]14390[/attach]
[attach]14391[/attach]
[attach]14392[/attach]
[attach]14393[/attach]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7 05:39
[attach]14394[/attach]
[attach]14395[/attach]
[attach]14396[/attach]
[attach]14397[/attach]
[attach]14398[/attach]
[attach]14399[/attach]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7 07:29
中医之所以被诟病,培养的学生看不了病,与这些西化的不伦不类、矛盾百出的修正主义东东密切相关。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1-7 07:48
中风病起于脑心,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可谓已经约定俗成。而事实上中风病也确实是发病于脑,说卒中为脑病也是顺理成章的,故而不必僵化的看待这个问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7 08:03
中风,以西医的大脑血管出血为本,中医无法辨证论治。这是造成现在的中医,用活血化瘀治疗中风的指导思想的罪魁祸首。
中风的辨证论治,在急性期与活血化瘀根本无关。在急性期,根本没有血瘀的证候出现,活血化瘀纯粹是胡拉乱扯,风马牛不相及。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1-7 08:18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11-7 00:35 编辑
脑卒中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
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1-7 08:34
中风病,首先要分辨是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表现为神志清楚,口眼歪斜,语言搴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以及半身不遂(闭症和脱症)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7 08:58
中医理论中,没有脑中风这个术语。脑中风是不伦不类的东东,西医理论中也没有这个术语。回归经典十分必要,概念混乱,贻害万千,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7 09:03
中医理论当在创新中发展!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7 09:07
古人认为,中风病为风中于或经或络、或脏或腑;今人认为,中风病为风中于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7 09:08
所以,中风病又名脑中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7 09:10
此乃“卒中”——脑病说!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1-7 09:17
卒中,本来就是中医的名词。中风,也本来就是中医的名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7 09:27
卒中,本来就是中医的名词。中风,也本来就是中医的名词。
=======================================================
脑卒中、脑中风,其中的脑,是指中医的奇恒之腑的脑,还是指西医的脑(大脑、小脑、脑干、脊髓……)?脑卒中、脑中风,是西医理论中的概念,还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再向下讨论。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7 09:33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第2条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堝)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用西医的脑,解释一下这个条文!如果解释不通,先生的创新是不是错误!!如果先生坚持你们的创新是正确的,那么,《金匮要略》就是错误了!把《金匮要略》改正过来,岂不是整个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全部按照你们的创新改过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7 09:37
【风中于脑】,是指西医的脑还是中医的脑?风是指现代物理学中的风,还是阴阳五行中的风??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7 09:39
创新并非否定古人、否定前辈的理论与学识及经验!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7 09:44
中医理论中的风,有外风与内风之别!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7 09:46
中医理论的脑,是奇恒之府的脑!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7 09:47
以解剖而言,与西医之脑无异!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7 09:50
以功能而言,是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1-7 09:58
中风,以西医的大脑血管出血为本,中医无法辨证论治。这是造成现在的中医,用活血化瘀治疗中风的指导思想的罪魁祸首。
中风的辨证论治,在急性期与活血化瘀根本无关。在急性期,根本没有血瘀的证候出现,活血化瘀纯粹是胡拉乱扯,风马牛不相及。
一一中风有出血性脑中风与缺血性脑中风之分。
对于缺血性脑中风,从病理机制上来说,的确应以活血化瘀,改善脑血液循环为主要治法。
对于出血性脑中风之急性期,中医多用安宫牛黄丸,镇肝熄风汤一类方药,有降压,抗脑水肿,保护脑细胞之作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1-7 10:05
脑卒中、脑中风,其中的脑,是指中医的奇恒之腑的脑,还是指西医的脑(大脑、小脑、脑干、脊髓……)?脑卒中、脑中风,是西医理论中的概念,还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再向下讨论。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一脑卒中,脑中风的脑,应当是中西医通用,解剖层面的脑器官。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8-11-7 10:07
【风中于脑】,是指西医的脑还是中医的脑?风是指现代物理学中的风,还是阴阳五行中的风??
一一所谓中风,主要是指该病的发作及表现特征,有"风"的特性:快,突然,症状多变。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1-7 10:09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8-11-7 02:22 编辑
中风病是包括许多因血液循环异常而突然发生的器官疾病的,不止是脑中风。脑中风只是中风病的一种而已。
[attach]14400[/attach][attach]14401[/attach]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8-11-7 10:14
中医所说的风,并不只是“现代物理学中的风”,也不是什么“阴阳五行中的风”,而大多是指一种病理状态或致病因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7 10:54
脑、风,如果按照各自的理解,讨论就没有办法继续。
中医的脑、风,与现代科学的脑、风,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概念混淆,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7 15:18
查百度得知,脑中风、脑卒中,都是西医的脑血管病。中风,属于中医病名。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这一组临床表现与《金匮要略》中的中风,中脏腑,基本一致。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8-11-13 21:01
[attach]14448[/attach]
[attach]14449[/attach]
[attach]14450[/attach]
[attach]14451[/attach]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14 05:58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原文)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与中医的奇恒之腑中的脑无关;与西医的大脑也没有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8-11-15 07:02
先入为主,疑邻盗斧。
肝风内动,痰迷心窍,痰湿蒙蔽心包,中经、中络、中腑、中脏。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