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中医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9-3-17 09:48
标题: 〔原创〕中医是什么?
〔原创〕中医是什么?

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要之,中医是一项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实用性很强的医疗科学技术。自古至今,此术愈人无数、愈病无数。在汉代,中医学属于方技之学。方技是什么?不就是医学方药科学技术吗,不就是医术吗?

不知何时,中医又成了“道”了,甚至成了中医只治“未病”的专用之术!《说文》说“医,治病工也”,医生,就是一个治病的工匠。工匠没有科学技术行吗?如中医经典之一的《伤寒杂病论》,便是医工辨证施治准则之科学用书!该书在古代属经方家(学派),源于伊尹《汤液经》,与《黄帝内经》何干?与“道”、与“五行”何干?与《易经》(狭义)又何干?未病之时,“道”家之养生思想,对于疾病的发生或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已病之后,脱离了医术而言“道”,病人会给你急,甚至辱骂动手攻击你(医生),是否有点太离谱!

西医未入之前,华夏子孙之疾苦、之寿命、之康健,全赖于斯,即中医之术!只不过,西医闯入渗透后,经其验证,此术非科学一词所能释之。因其确有实效,亦所不能否定之,故至今延续。以西医律之,此术确实落伍,理论体系或有谬误,阴阳五行屡遭诟病,生理解剖是其缺陷,非先进可言,非科学可言,且临床每多误诊、误治。殊不知,此术对于某些病证而言,如辩证准确,确实有效,且能补西医之不足、之短板、之缺陷,怎么会不科学、又怎么会不是科学呢?!否则早已被淘汰。

愚见:不论此术真伪与否,科学与否,当客观待之,即中西合参,扬长避短,各取所需,优势互补,方为明智之举!实际上,目前我国医学之构架、之现实,即中医、西医、中西医互融、互参、相合,不正是如此吗!
作者: 河间金栋    时间: 2019-3-17 09:50
https://www.toutiao.com/ugc/shar ... mpaign=client_share
链接如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17 11:33
       术与道,技术与理论,实践与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矛盾的统一。

       中医技术,诸如:各种辨证论治、针灸推拿、中药方剂配伍……离不开理论(阴阳五行),这是几千年来大家公认的。
        伤寒论,六经传变,六经辨证都是理论,不单单是技术。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17 11:36
       把中医当成没有理论指导的单纯技术,那不是一盘散沙!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3-17 11:42
不知何时,中医又成了“道”了,甚至成了中医只治“未病”的专用之术!《说文》说“医,治病工也”,医生,就是一个治病的工匠。工匠没有科学技术行吗?如中医经典之一的《伤寒杂病论》,便是医工辨证施治准则之科学用书!该书在古代属经方家(学派),源于伊尹《汤液经》,与《黄帝内经》何干?与“道”、与“五行”何干?与《易经》(狭义)又何干?未病之时,“道”家之养生思想,对于疾病的发生或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已病之后,脱离了医术而言“道”,病人会给你急,甚至辱骂动手攻击你(医生),是否有点太离谱!

——说的甚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3-17 11:44
【理论研究】养生是中医发展最高战略

时间:2019-03-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马烈光

【理论研究】养生是中医发展最高战略
时间:2019-03-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马烈光
  •自《黄帝内经》对养生的战略高度进行定位之后,后世医家皆宗《内经》之旨,将养生看作中医的最高目标和终极归宿来对待,并不断丰富充实,反复强调呼吁,此诚中医之“初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对健康的关注和投入越来越大,掀起了养生热潮。中医学也应当顺势而为、应时而动,以却病延寿为战略目标,不断加强对养生的研究,才能使中医更加融入时代,实现“经世济民”的中医抱负。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造,在中华大地上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有关健康长寿的理论及实践体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和独特的民族追求。养生是立足于生命规律,研究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中医融合、接受中医指导,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下,全球关注健康的背景下,养生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是中医学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又一大贡献。鉴古思今,治有限而病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可见,若思路限于“医”字而亦步亦趋于无穷的疾病变化,显然是不明智的,更不应成为中医的唯一发展之路。“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中医从诞生之日起,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即非消灭疾病,而是思考和解决健康、长寿的问题,实现“却病延年”“百岁而动作不衰”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对现代社会尤具有重要意义。何种学术能实现这一目标?唯养生也!因此,养生诚可谓中医发展的最高之战略!

养生是中医战略“初心”

  追本溯源,中医创立之时,就以养生为实现健康长寿的最高战略。《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并将其列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之行,实借“圣贤”之身,指出了中医的“初心”和战略规划。《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即专论养生,反复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更记载了上古圣人传教后人之法,而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中,也大量记载了圣人之行,其主要内容即是养生,亦包括中医防病以养生的思想源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自《黄帝内经》对养生的战略高度进行定位之后,后世医家皆宗《内经》之旨,将养生看作中医的最高目标和终极归宿来对待,并不断丰富充实,反复强调呼吁,此诚中医之“初心”。

  养生是中医的“初心”,还体现在,中医一直以来所崇奉的最高战略手段,就是养生。疾病与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过度的情志和欲望等,都是影响人健康长寿的因素,所差别者,只是影响的程度、速度和显著性而已。因此,“治病疗疾”是为实现“同登寿域”而采取的必要手段之一。如果眼光仅关注于疾病和损伤,仅随着疾病的无穷变化而研究“治病”,却忽视损伤生命的其他因素,则不仅陷中医于被动,也无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在中医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也处处渗透着养生“初心”。以正邪关系为例,中医诊疗疾病,更注重正气的内因作用。中医扶正以抗邪、祛邪以安正的思想,安正则邪自去的思想,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等,都围绕着人体健康或人体尚健康的部分展开,而不主要以疾病为靶向和关注点。即使在驱邪时,也要时时固护正气,在救治危急疾病时,更要贯彻挽救正气、留人治病的战略。

养生是中医时代发展战略

  近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对健康的关注和投入越来越大,掀起了养生热潮。中医学也应当顺势而为、应时而动,以却病延寿为战略目标,不断加强对养生的研究,才能使中医更加融入时代,实现“经世济民”的中医抱负。故而研究发展养生,是中医的时代之需和时代战略。国家也颁布多项政策,大力支持养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这表明,发展养生已是大势所趋。

  从整个医学的发展来看,无论中西医,都在反思,医疗基本目的是维护健康还是消灭疾病,医生这一职业最终目标是保健还是疗疾,抑或有更高的目标?不言而喻,答案当然应为健康长寿,健康长寿才是医学的根本着眼点。对此问题,先贤之认识深度是超过今人的。《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当代医学发展的时代话题就是健康,中医学和中华文化则更注重健康和长寿,发展出维护健康、促进长寿的专门分支学科,即“中医养生学”。其实,健康是生命质量,长寿是生命长度,对于生命而言,二者缺一不可。至于治疗疾病、救死扶伤,从其根本而言,只是为了生命健康服务的手段之一。因此,医学的根本服务目标应当是生命,是健康和长寿。

  养生健康,也是时代的需求。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研究和日常临床所见,真正达到西医所谓“病”标准的患者并不是主流,现代社会最常见者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此时最适宜者,就是养生以却病,令其精神抖擞、恢复全身心的健康。对此,中医古贤早就有深刻认识,故将养生作为中医的最高战略而提出,所以才有孙思邈“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次第规定。中医养生的光辉思想和睿智策略,在现代社会和疾病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中医的战略思想,也应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须遵守的生存战略。

  另外,中医的大众性和社会大众对中医的认知现状,也决定了养生对中医发展具有时代战略性。中医从始至终就不只是一门医学,它更偏重于是一种“经世济民”的学术,寄托着古今中医的“济世”之志,即通过养生防病,使全民都达到形体健康长寿,心理“恬淡虚无”,从而构建一个和谐而人人健康长寿的和平、康乐社会。可以看出,中医其志不在于“政”,而在于“民”,在于“康寿”。中医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医是人民的康寿之学,大众的康寿之学,从其初创之时,就具有绝对的大众性,就是服务大众健康长寿的学问。

  社会大众对中医的认知与中医自身的特点基本一致,认为中医是“调理”的医学,中医师能“治本”。何谓“治本”?即能让人消除各种不适感,全面恢复健康,而不仅仅是治愈某一疾病指标。此与养生何异也?尤其在当下的媒体宣传中,中医节目几乎必谈养生;在产业领域,消费、娱乐等各类产业都积极主打中医养生概念。养生几乎成为中医的代名词。既然社会现实如此,中医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就需因势利导,顺势以养生健康为战略制高点,逐步让大众重新认识中医,正确了解中医,实现中医的伟大复兴,实现全民健康长寿的中医抱负。

养生是中医人才培养之战略

  深植于传统文化的中医学,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要求中医人必须学会养生、善于养生。学习和践行养生,能扩展中医学子的知识范围、提高学子的学识修养、完善学子的知识结构,更能增进健康,提升形象。因此,养生在中医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毕竟爱己才可及人,尊生方能救人。

  培养中医人才,当先培养其身。医者所为,是性命攸关之事,当有遵生之心,遵生首先应尊重、爱护自身生命,然后才可得病家乃至天下的“性命相托”。从中医学子至悬壶为医,直至成就“大医”,中医欲治病救人济天下,首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才能被托以性命之任和天下之责。

  大学生健康状况,一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健康状况堪忧,是高校现状,这对医学生影响颇大,而对中医影响更甚,实为中医人才培养之忧。现代医生应不仅能疗疾,更应是“健康代言人”和患者的健康榜样。这就要求中医学子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必须重视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提升健康形象,为将来打下基础。因而,在中医高校内,以多种方式讲授养生知识,开展养生教育和养生实践活动,应当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策略。

  培养中医人才,需厚培其文化修养。可以说,中医学子,不明传统文化,则处处迷茫。养生几乎可以看作传统文化与医学的交叉学科,无疑是最适合的课程。

  培养中医人才,需坚定其长寿追求。从古今中医成才的规律来看,往往“大器晚成”,须得长寿方能成良才。因而中医人才培养,须使中医学子牢固树立长寿追求。古之大医如孙思邈、张景岳等,不仅是中医圣贤,在养生史上也留下了浓重一笔,堪称养生大家。因此,中医成才,需“抗志以希古人”,不仅要学习和总结中医古贤的医理医术,更要认识到养生和长寿对中医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向古贤看齐,树立长寿追求。另外,高明的中医医技形成,或丰硕的中医科研成果取得,要经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思考与总结,及长久的实践经验积累。因而,业医者寿命越长,才越有机会成才;反之,“中道崩殂”“不道早夭”的中医师,几乎必然与“大医”无缘。可见,追求长寿,是中医人才的终身信念,当贯穿于中医人才培养战略的始终。

养生是中医传播的战略载体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一大幸福,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人类自古以来热烈追求和奋斗的一项基本目标,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兴旺发达和社会进步的一项指征。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医学,发展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养生学。可以说,养生在中华大地上,拥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但应该看到的是,当代中国人的“养商”“健商”并不高,甚至在养生中存在许多误区,容易被误导。纠正养生误区,向大众普及中医,宣传科学养生,是中医应当承载的社会责任,故而养生是传播中医的最佳战略载体。

  学术创新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动力,科普传播是中医药事业繁荣的战略手段。从现实来看,当前只要是宣传中医的节目,多谈养生;电视、电台、网络中充斥着各类养生栏目;大众多是通过养生而认识和喜好中医。可以说,养生是中医科普的最佳载体。然而,目前养生科普宣传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即使不断整改,仍有不少乱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正规中医养生人才的缺失与退位。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10年始,选拔组建了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中医科普和健康宣传活动。然而,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中医科普,需要大量合格中医人才,以养生为战略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潜移默化地扩大中医影响和社会认知度。

养生是中医国际化的战略重点

  向世界传播中医是中医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中医的全球发展战略。健康和长寿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关注点,尤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中医养生也越来越推崇,因此,养生是实现中医国际化的战略重点。而学习养生,必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先学习中医。这样,以养生为宣传点和战略重心,能提高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其作用颇为重要。

  我国近些年来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养生是实现这一倡导的方法之一。人类命运,健康为基。当前世界,全球人类的健康都面临着来自个人生活行为习惯、疾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共同危害,这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人类在健康方面,实际已经成为“健康共同体”。解决好一国民众的健康长寿问题,就是对世界人类健康作出的巨大贡献。养生,数千年以来一直发挥着维护中华民族健康长寿的历史责任,成效显著,在当今社会,对其他国家的国民健康事业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养生对于中医国际化,对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之,养生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创成果和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为中华民族的健康长寿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必将为全球健康事业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医的未来,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和广泛普及,必当立足自身特点,以健康长寿为突破点,将养生作为发展的最高战略,不断总结、传承养生经验,创新养生学术,并向全人类普及尊生、保生意识和防病延寿方法。如此,则中医大兴,必不久矣!(马烈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3-17 11:46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3-17 03:49 编辑

养生,变成中医发展的最高战略了。

何其荒谬。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3-17 11:49
所谓纲举目张。如果发展的纲领,路线是错误的,出现类似的冷笑话,大概也是必然的产物。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9-3-17 12:57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9-3-17 06:38 编辑

拜读了,谢谢分享。
中医是‘术’,但同时也是“道”,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说中医是“道”,这里并不是讲“道学”或“道家”,而是讲中医的道理,道路和规律,是形而上的认识。

山有山道,水有水道,人有人道。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的看。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9-3-17 13:00
什么是道?


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老子"强名曰:"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17 13:09
    中医之术不等于中医之道,这句话是正确的。中医之术与中医之道没有任何关系,这句话是错误的。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3-17 20:39
金先生博览古今,以考古解医。可惜没有思维,解而不通。比如【中医是什么?】断章取意,说得如此浅薄。
既说中医,请说明何为中?何为医?何为中医?先生说【中医是一项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实用性很强的医疗科学技术。自古至今,此术愈人无数、愈病无数。】所谓科学,必是人体之科学,所谓技术,必是治人体之病的技术。请问,人体的科学是什么?人体科学不明,你哪来的治病技术。所谓方技之学,重在学,学是方技的根据。请问,方技的根据又是什么?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3-17 21:01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17 20:39
金先生博览古今,以考古解医。可惜没有思维,解而不通。比如【中医是什么?】断章取意,说得如此浅薄。
既 ...

不知何时,中医又成了“道”了,甚至成了中医只治“未病”的专用之术!《说文》说“医,治病工也”,医生,就是一个治病的工匠。工匠没有科学技术行吗?如中医经典之一的《伤寒杂病论》,便是医工辨证施治准则之科学用书!该书在古代属经方家(学派),源于伊尹《汤液经》,与《黄帝内经》何干?与“道”、与“五行”何干?与《易经》(狭义)又何干?未病之时,“道”家之养生思想,对于疾病的发生或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已病之后,脱离了医术而言“道”,病人会给你急,甚至辱骂动手攻击你(医生),是否有点太离谱!
-------------------------------道是道理,是人体的病理,是医病的法则,没有道,治病无法可依,就是当前中医的现状。《伤寒杂病论》就是中医之法,有什么病,用什么法,病决定法,法决定方,方决定药。也就是说《伤寒杂病论》的不朽贡献是把《黄帝内经》人体之病同《汤液经》之方衔接一体,推进中医疗效的提高。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3-17 21:25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17 21:01
不知何时,中医又成了“道”了,甚至成了中医只治“未病”的专用之术!《说文》说“医,治病工也”,医生 ...

“道”家之养生思想,对于疾病的发生或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已病之后,脱离了医术而言“道”,病人会给你急,甚至辱骂动手攻击你(医生),是否有点太离谱!
----------------------------------“道”家之养生思想,出于中医,非中医主体思想,而是道学思想。中医是治病之学术,未病是病未入脏,当防当祛。已病是入脏之病,半生半死,当以回阳救逆。你说不论医之道理行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3-17 21:31
           一边倒,都否定金栋先生的意见,还请不同意的人发表意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3-17 21:48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17 21:25
“道”家之养生思想,对于疾病的发生或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已病之后,脱离了医术而言“道”,病人会给你 ...

西医未入之前,华夏子孙之疾苦、之寿命、之康健,全赖于斯,即中医之术!只不过,西医闯入渗透后,经其验证,此术非科学一词所能释之。因其确有实效,亦所不能否定之,故至今延续。以西医律之,此术确实落伍,理论体系或有谬误,阴阳五行屡遭诟病,生理解剖是其缺陷,非先进可言,非科学可言,且临床每多误诊、误治。殊不知,此术对于某些病证而言,如辩证准确,确实有效,且能补西医之不足、之短板、之缺陷,怎么会不科学、又怎么会不是科学呢?!否则早已被淘汰。
------------------------------------------------先生此论,实在荒唐,切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说中医不科学,不能说中医没道理,道理符合人体的生理,不然的话,怎会有实效?你说以西医律之,中医之理为什么以西医律之?西医律得了吗?比如,你的奔豚气一案,西医之理如何律?西医治得了吗?误诊,误治,不是中医之过,是学中医之人非行中医法之过。中医是医学,是治病之学,是不是科学,不是中医研究的课题。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