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值得商榷 [打印本页]

作者: 先贤追随者    时间: 2019-5-14 11:02
标题: 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值得商榷
本帖最后由 先贤追随者 于 2019-5-14 11:04 编辑


                                                                              一
     六经之于《伤寒论》似乎是承重墙之于楼房,但是六经的本质是什么?历代医家争论不休,愈争论愈让人感到迷惑。
      最有影响的当属把六经当做六经脉,这乍看上去似乎靠谱,因为太阳经当中的“头项强痛”,与膀胱经的是动病部分契合,但是把六条经脉是动病与《伤寒论》的六经做一个比较,很容易发现两者契合度并不高。尤其是厥阴经和少阴经,简直就是各说各话。
     正因为如此,张大昌先生才感叹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不止’,与《灵枢·经脉篇》足少阴经病‘不欲食’之文同,所生咽干、上气、烦心、心痛亦相仿,而《经脉篇》手厥阴条所生病之心痛似属连及,而与足厥阴肝经则半字莫问。”  
     他还指出少阴病提纲中“脉微细,但欲脉”,“与《经脉篇》手足少阴经皆别‘’。而究其根源,《伤寒论》中的六经与六经脉恐怕本就不是一回事。
     钱超尘先生说:“自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词汇分别加上‘经’字,在卷一《经络图》中绘出人体六条经脉走向,并引《灵枢》为理论依据,后世乃谓仲景《伤寒论》之三阴三阳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于是,我们明白了原来是朱肱老前辈加了一个“经”,别小瞧这一个“经”字,可是把研读《伤寒论》的人整苦了。正如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所说:“则知《伤寒论》当时已无成书,乃叔和之所搜集者。虽分定六经,而语无诠次,阳经中多阴经治法,阴经中多阳经治法,参错不一。后人各生议论,每成一书,必前后更易数条,互相訾议,各是其说,愈更愈乱,终无定论。”
                                                                                 二
     对于六经的讨论,当代的医家也没闲着,尤其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影响最大。但是正如刘观涛先生所说:“虽然各大名家所谈‘六经名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相同,但其‘六经内涵’却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同样一个真武汤方证,刘渡舟先生认为其为少阴病,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其为太阴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刘观涛先生接着说:“因为各大学派、各位名家对‘六经’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刘渡舟先生认为,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因此,少阴病也就是心肾疾患。(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六经是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性(阴阳)的结合,所以少阴病实质就是‘表阴’(病位在表,病性为阴)疾患,太阴病的实质就是‘里阴’(病位在里,病性为阴)疾患。”
     先贤追随者看来,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是值得商榷的。                           
                                                                               三
     当我们翻开钱超尘先生所著的《南朝秘本<<伤寒论>》时,则对于六经会产生是颠覆性的认识。《南朝秘本<<伤寒论>校注考证》就是孙思邈先生所说的:“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的《仲景要方》,因为这个内容掩藏在卷帙浩繁的《太平圣惠方》中,因此鲜为人知。
     这个本子里面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六经实质的认识让人耳目一新,书中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分别指患伤寒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
     其实,按照运气学说,客气的前后顺序应该是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而按照南朝秘本《伤寒论》的患伤寒顺序,与客气的顺序正好是相反的,为逆时针转向,也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也好理解,正常的阴阳之气是按照时节顺时针此消彼长的,邪气则是逆时而动。
     那么书中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仅仅是表示患伤寒的天数吗?先贤追随者认为,当然不止如此,因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代表六气,因此,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无非是表示《伤寒论》所论的是天行外感之病,而并非五藏内出之杂病,同时也表示邪气的由表及里过程。
                                                                               四
     我不敢肯定地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指是患伤寒的天数这一理论一定就是最终的结论,但是,我们想知道这三阴三阳与方证到底有多大联系。先贤追随者试着把南朝秘本《伤寒论》与宋本《伤寒论》三阴三阳应用诸方进行了一个大概的统计,想比较出两者三阴三阳之下使用的汤散诸方的重合程度,结果如下:
     宋本《伤寒论》(下简称“宋本”)太阳病有50个方子,南朝秘本《伤寒论》(下简称秘本)太阳病有18个方子,其中两者重合的有11个方子。阳明病中,宋本有10个方子,秘本有19个方子,其中两者重合的有3个方子。少阳病中,两个版本都只有一个方子,就是小柴胡汤。秘本中还有一个茯苓汤,据钱超尘先生研究,恐是误录少阳病之下。太阴病中,宋本和秘本都有5个方子,重合的有1个方子。少阴病中,宋本有17个方子,秘本有14个方子,重合的有8个方子。厥阴病中,宋本有12个方子,秘本有10个方子,重合的有2个方子。
     两个本子三阴三阳应用的汤散诸方总的重合率大致都在30%左右,但是,不论是宋本《伤寒论》亦或是南朝秘本《伤寒论》其方剂都以显著的疗效著称,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汤散方剂并没有因为三阴三阳的归属变化而影响其使用价值。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六经,只要经由四诊辨对了方证,按证取方就能治好病。
     毫无疑问,《伤寒论》的核心不是六经而是方证,六经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现阶段我们理解的六经实质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
     胡希恕先生的理论,看上去是谈六经,实质上不过是绕弯子,根子还是辨方证,胡希恕先生的理论的不完美之处在于,既然三阴三阳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那么与其用八纲借由六经绕个弯子再指向方证,倒不如抛开六经用八纲直接瞄准方证来得简洁,准确。
                                                                              五
     最后,先贤追随者想借用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的一段话作为该文的结语。
     先生说:“叔和《伤寒论》云: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拟防世急。则知《伤寒论》当时已无成书,乃叔和之所搜集者。虽分定六经,而语无诠次,阳经中多阴经治法,阴经中多阳经治法,参错不一。后人各生议论,每成一书,必前后更易数条,互相訾议,各是其说,愈更愈乱,终无定论。不知此书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也。其自序云:伤夭横之莫救,所以寻求古训,博采众方。盖因误治之后,变症错杂,必无循经之理。当时著书,亦不过随症立方,本无一定之次序也。
     余始亦疑其有错乱,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于是不类经而类方。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摘于徐灵胎《伤寒类方·序》)
徐老前辈这句“不类经而类方”可谓是顿悟之言。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5-14 16:07
六经的本质是什么?不在于历代医家争论不休,而在于人体六经的揭示和存在,存在决定意思,胡希恕口绽舌话,能否定人体六经结构吗?三阴三阳六经首立《阴阳离合论》,说明《黄帝内经》拥有知识产权。六经是人体的结构,是人体内生命运动的通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中医的理论基础。有六经,中医理论就有根据。无六经,中医理论就是空谈。否定六经,就是否定中医。《伤寒论》不是发现六经,而是论述六经,伤寒,内经之论六经若有不同,如同一娘生十子,十子九不同,同的是都说的是人体的六经。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19-5-14 16:14
拜读了,“不类经而类方”确有深义!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14 16:39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14 16:40 编辑

六经来自八纲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5-14 16:44
对于六经的讨论,当代的医家也没闲着,尤其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影响最大。
----------------------------------八纲辨证出自祝味菊,六经来自歧黄。胡的玩笑开的大了,大得超越几千年的时空。八纲起于六经,没有六经的三阴三阳,如何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没有人体六经,八纲就成了沙滩上的楼阁。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5-14 17:33
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六经,只要经由四诊辨对了方证,按证取方就能治好病。
---------------------这话说的玄乎。先生能拔发自起吗?六经是人体,抛开六经就是抛开人体,抛开人体,你治的病从何而来?人体六经抛得了吗?望什么?望色,五脏五色,五脏为六经之首,怎抛六经?闻什么?闻五味,味不同,经不同。问什么?问证,证起六经。切什么?切经脉,经脉就是六经。四诊是取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先生能自圆其说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14 18:03
           六经(三阴三阳)是人体,是什么意思?根据是什么?没有听说过,请先生赐教。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5-14 18:42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5-14 16:44
对于六经的讨论,当代的医家也没闲着,尤其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影响最大。
--------------- ...

一吐有什么证据证明八纲辨证出自祝味菊?你这人读书少,却喜信口雌黄,除了抄书内经,你基本一无是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14 19:23
六经(三阴三阳)是人体三阴三阳经脉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5-14 20:55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5-14 16:44
对于六经的讨论,当代的医家也没闲着,尤其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影响最大。
--------------- ...

只知祝味菊《伤寒质难》,也难怪了,所以你老闹笑话而不自知。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5-14 21:41
何九公 发表于 2019-5-14 20:55
只知祝味菊《伤寒质难》,也难怪了,所以你老闹笑话而不自知。

只知祝味菊《伤寒质难》比什么不知强吧。
作者: 何九公    时间: 2019-5-14 22:43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5-14 21:41
只知祝味菊《伤寒质难》比什么不知强吧。

去看一下程钟龄的书,你就知道你是怎么信口雌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15 07:15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日: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谁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日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日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国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日广明,后日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阻,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明,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阳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报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明,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阎,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博而勿浮,命日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阳报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阻。少朋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阈,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翰留,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5-22 21:28
此文提醒中医,中医的危机在理论。中医一人一个理论,百人百家理论,是中医脱离《内经》人体的必然表现。中医人体是六经结构,六经是生命通道,连一些中医大家都不识,怎能临床识证?有人说,不懂内经,照样临床,内经的㤥心是人体,不懂中医六经人体,是看天之病?是看地之病?是看西医病?凭什么说是治中医人体的病?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5-22 21:39
张大昌先生才感叹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不止’,与《灵枢·经脉篇》足少阴经病‘不欲食’之文同,所生咽干、上气、烦心、心痛亦相仿,而《经脉篇》手厥阴条所生病之心痛似属连及,而与足厥阴肝经则半字莫问。”---------------------------------张大昌先生难道不知“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既然三经不得相失,一经病,三经具病,三经之证岂有明显界限?六经辨证辨的是主证。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5-22 21:53
钱超尘先生说:“自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词汇分别加上‘经’字,在卷一《经络图》中绘出人体六条经脉走向,并引《灵枢》为理论依据,后世乃谓仲景《伤寒论》之三阴三阳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钱先生当面说假话。《阴阳离合论》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明明三阴三阳是人体三阴三阳六经,怎能说是【自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词汇分别加上‘经’字,】中医大家不懂中医理论,岂非咄咄怪事?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5-22 22:31
刘观涛先生接着说:“因为各大学派、各位名家对‘六经’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刘渡舟先生认为,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因此,少阴病也就是心肾疾患。(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六经是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性(阴阳)的结合,所以少阴病实质就是‘表阴’(病位在表,病性为阴)疾患,太阴病的实质就是‘里阴’(病位在里,病性为阴)疾患。”
-------------------------------【各大学派、各位名家对‘六经’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原因是脱离人体实践,脱离内经理论。中医以人体解剖为医学的根据,承认或否定六经人体是真伪中医的分水岭。【胡希恕先生认为,六经是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性(阴阳)的结合,所以少阴病实质就是‘表阴’(病位在表,病性为阴)疾患,太阴病的实质就是‘里阴’(病位在里,病性为阴)疾患。”】表、里、半表半里是相对人体而论,何为中医人体?不论中医人体,怎知表、里、半表半里?足少阴肾,手少阴心,明明是里脏,其病凭什么说成是表阴疾病,中医大家如此,中医不誇也难。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2 23:57
此文提醒中医,中医的危机在理论。中医一人一个理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5-22 23:5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5-23 00:07 编辑

中医人强
作者: 文地清风    时间: 2019-5-23 06:03
本帖最后由 文地清风 于 2019-5-23 08:14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9-5-22 23:58
中医人强

先有为阳为阴,及三阴三阳的存在。而后才有对三阴三阳,阴阳离合的认识。伤寒论所谓:冬夏二阴阳合。即原于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离合论)之所谓:。。。。。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 一阳。所谓太阳为开者,这为开,即日为阳,为一昼间阳的开始。少阳为枢,这为枢,是日为阳,日日为阳,阳的进展。阳明为合,这为合,是夏至以后,日日为阳,而为阳的汇合。以至于阳极反阴,热极必寒的景象;。。。。。(阴阳离合论)之所谓: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 一阴。而所谓太阴为开者,这为开,是月为阴,为一夜间阴的开始。少阴为枢,这为枢,是月月为阴,而为月月阴的进展。厥阴为合,这为合,是冬至后,月月为阴,而为阴的汇合,以至于阴极反阳,寒极必热的景象。阳极反阴,热极必寒;阴极反阳,寒极必热,即成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寒热往反,终而复始。如环无端,年年正常的生态现象。否则,三阳搏而浮,不得命曰 一阳,即三阳之为病;三阴搏而沉,不得名曰 一阴,即三阴之为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23 06:22
    三阴三阳,开阖枢,在不同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不能一根筋走到黑。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5-24 18:1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5-23 06:22
三阴三阳,开阖枢,在不同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不能一根筋走到黑。

三阴三阳是阴阳的特定形式,是大自然造化的必然。开合枢,是人体与自然合一规律。其表现的是“升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此外,何人解得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5-24 21:42
          你只管说你的,别人怎么说,先生就管不着了。小麦冬播春长夏收秋藏,也是自然规律,三阴三阳。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