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国医学之梦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18 07:03
标题: 中国医学之梦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6-17 23:51 编辑
转载
第一节 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中西医融合的三个层次:临床、基础理论、哲学与思维形式,这也是融合的途径。经过50年的探索,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临床层次的融合,才找到了这个途径。临床层次的融合创立了证态体系,由证态推演出象态体系,实现了基础理论的融合,为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找到了支撑。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18 07:06
一 中西医融合的三个阶段:
一般认为自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及医学相继传入中国,才有了中、西医之分,中、西医经过了汇通、结合、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将近400多年的历程,中西医融合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中西医融合是必然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自然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作者: 一吐了之 时间: 2019-6-18 10:49
中国医学不是梦,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体生命医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8 16:09
继续胡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18 17:54
(一)中西医汇通
大约在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当时有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传入国中,其中一部分是叙述神经学的,可称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第一部有关医学的书。天启元年(1621年)日尔曼人邓玉函来到我国澳门,作了第一次解剖术,继又译著成《人身说概》二卷,天启二年(1622年)意大利人罗雅谷来华,经澳门遍历绛州、开封、北京,译著《人身图说》。还有其他许多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涉及到医学。这一时期凡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等,都逐渐渗入我国,开始中、西医汇通时代。王宏翰认为西人所谓水、风、火、土四元素说,与中国五行学说相似,便拿来与中医的太极阴阳之说加以汇通,还以胎生学阐发命门学说。王学权则认为《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著作中介绍的解剖学知识,可补中医学之不足,但也有不足之处,要“信其可信,阙其可疑”。在这一时期,张景岳的著作《类经》中所列“藏象专篇”有没有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同时代稍晚时期的汪昂及金正希认同“脑主记忆说”无疑来源于西方医学,此后藏象学说不断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在中医界曾经讨论过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老一代中医都知道《伤寒论》是中医的必修课,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但是,当时“西学中”的大多数学者意见认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编写全国统一中医学教材时,确立了藏象学说为中医学的内核,藏象学说占据了中医学的统治地位,显然这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 ,传教士的到来,西医书籍的翻译、建立西医学校、医院、吸收留学生,迅猛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医学。面临这一严峻局面,中医界中出现了分化,一些人认为中医学已尽善尽美,毋须向别人学习;另一些人认为中医学一无是处,要全盘接受西医学的内容。中西汇通学派则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 ,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为中医所用。但中西汇通派在具体认识和方法上也很不一致。
唐容川是中西医汇通派较早的代表,他认为中西医原理是相通的,中西汇通主要是用西医印证中医,从而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即使西医的生理解剖学有自己的特点,但也超不出《内经》范围。因此虽然唐氏也说:“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中西汇通。朱沛文认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医“专于格物,而短于穷理”。中医的弊病是玄虚,西医的弊病是僵固。在具体方法上他主张中西汇通要通其可通,存其互异。
中西医汇通派,是在近代中医学和中医界因西医传入而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产生的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他们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和维护执业中医的社会地位,主要与“废止中医派”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汇通学派的队伍中,几乎都是谙练国术的中医名家,而缺乏精于西医的新型学者,更没有兼通中西的饱学之士。汇通派医家所接受并真正掌握的西医知识远远不是西医学的全貌,尽管当时的西医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他们著作中有关西医的记述,大多支离破碎,舛错百出。十分明显,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西医之说不可能和师传庭训的中医妙术占有同样的比重,在他们的心目中,西医远没有取得与中医分庭抗礼的平等地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19 07:01
(二)中西医结合
建国初期,中央卫生部受“废止中医派”思想的影响,制定了轻视、歧视、限制中医的错误政策和措施,破坏了中西医的团结合作,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危机。毛泽东对卫生部的错误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和批评,使之在1954年开始得到纠正。毛泽东的多次指示和批示,作为制定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思想基础,一直指导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西医学习中医的群众运动、中医参加医院工作、改进中医进修教育、创建中医研究院和中医学院、提倡中医带徒弟等措施,使中医学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中西医团结合作得以真正实现。
中西医结合学派的骨干是西医学习中医的医生,由于他们具有坚实的西医基础,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工夫相对不足,他们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以西医的方法理论研究中医,在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除确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原则、推广了中西医综合疗法外,还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和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大成就。如骨折和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针刺麻醉的应用和原理研究、青蒿素的发现和成功提取等,都为世界所瞩目。
上世纪60年代在中医界曾经讨论过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老一代中医都知道《伤寒论》是中医的必修课,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但是,当时“西学中”的大多数学者意见认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编写全国统一中医学教材时,确立了藏象学说为中医学的内核,藏象学说占据了中医学的统治地位,显然这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实验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理论、方药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被及时引进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开展了大规模的“证本质”的研究,最终没有结果。在这一阶段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虽有大量的论文发表或交流,但像骨折、急腹症、针麻、青蒿素等能够引起世界医学界瞩目的科研成果却屈指可数。
中西医结合学派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由于理论构架不同,概念体系不同,始终结而不合,表现在:1病证结合,西医的每一个病按照中医的理论进行了辨证研究,例如每一种感染病按照卫气营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每一个内科疾病都按照脏腑辨证进行了研究,作到了尽善尽美,但是,因为西医不懂中医理论,西医仍然不会应用中医处方治疗疾病;2中药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对主要的中药方剂都进行了详尽的实验研究,其药理作用、药物成分甚至于加减变化、配伍原理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但是西医仍然不会应用,因为西医不懂中医理论,西医不知道用了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3 证本质研究,截止上世纪末,对证本质研究已经进行了40多年,其基本思路是:“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或者“用现代科学对中医传统理论做全面改造”。而中医对于“病”与“证”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换句话说,就是用现代医学或/和现代科学跨越两大或数个理论体系去阐释一个中医尚未确定的概念(证),并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跨越两大理论体系已非易事,而阐释的对象又是一个没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40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已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40年来证本质研究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去指导实验”“现在大多数人体会到象西医那样用一两个特异的理化指标去判定中医的‘证’是不可能的。”这是20世纪末学术界的普遍看法。
如此艰巨而坚忍不懈的努力,出版了无数著作,并没有达到结合的目的,这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用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中医是个无理数。但是他们的努力是科学的,客观的,为中西医理论的融合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没有他们的努力,理论体系的融合是不可能的。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19-6-19 12:44
老先生辛苦了,整理这么详细,谢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19 15:2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6-19 07:25 编辑
(三)中西医融合
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改变思路。我们经过40多年的研究,完成并连续发表了以下论文:
1,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发表于: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
2.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00,21(8):50-51
3.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01,22(3):51-52
4.系统论与中西医融合。(未发表)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未发表)
6.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发表于:陕西中医,2000,21(3)141-142
7.浅论水电介质紊乱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发表于:陕西中医,2001,22(3):162-163
8.中医外感热病学中厥证实质的探讨。发表于:陕西中医2002年03期)
10.《伤寒论》中温阳化水法与水电介质紊乱。(未发表)
12.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神志异常与现代感染病学中意识障碍的融合。发表于:陕西中医,2002,23(6)524
13.《伤寒论》中的蓄血证。(未发表)
14.少阴柴胡汤证与肝、胆、胰系统感染。(未发表)
15.太阳经证、卫分证与前驱期的融合。(未发表)
16.气分证、少阴证、阳明证与急性典型期的融合。(未发表)
1999年11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51页上发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探讨”的论文。这篇论文经过修改,收入2003年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上篇概论中。这篇论文首先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实际上,我们是在基本完成以上16篇论文之后,才写出这篇论文的。而后相继发表了:“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等论文。
2000年2月28日经第四军医大学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站查新,其结论:综上所述,关于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体系可相融性研究,国内未见他人有相同报道。关于本课题由外感热病学的证与感染病学中的病理状态相一致,提出的“证”与“病理状态”相结合的新概念——“证态”,国内也未见相同报道。在这个中介“证态理论”指导下,2003年我们在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伤寒论现代解读》29万字。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证态体系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感染病的疾病过程融合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医的证可以通过相应的“证态”在西医的理论框架内流易,西医的病理状态也可以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内流易,这样,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获得正确的中药方剂,中医可以借助证态体系使得“证”得到相应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以及详尽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2006年我们的专著《中西医融合观》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64万字。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证态体系在中西医融合理论层面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概念流易就是概念的运动与变化,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急性腹膜炎这个概念,其在感染病这个理论构架内流易就是指:①引起急性腹膜炎的原因,他的结局,临床表现;②他应当和哪些疾病或者病理状态相鉴别;③如何治疗等。再如热实结胸证,其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流易就是指:①热实结胸证是由哪些证引起的,在什么情况下引起的,热实结胸证可能演变成什么证;②他应当和那些证相鉴别;③如何治疗等。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具有不可通约性,就是说西医对热实结胸证不知为何物,热实结胸证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根本无法流易,同样,中医理论中没有急性腹膜炎这个概念,急性腹膜炎也不可能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流易。“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形成新的理论体系,通过这个中介,急性腹膜炎可以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流易,热实结胸证也可以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流易,实现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统一,不再有中西医的区分。
经过论证: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统一的,形成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在临床这个范围内二者可以相互代替,在对方的理论体系内流易,也就是说,在西医感染病的理论构架内凡是急性腹膜炎均可以用热实结胸证代替,在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理论构架内凡是出现热实结胸证的地方都可以用急性腹膜炎代替,急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就是热实结胸证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
以官方正式文件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来源于:2007,1,11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战略目标。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
自此,中西医融合被普遍关注。2012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运用证态理论对于痰饮、瘀血进行现代医学解读,围绕痰饮、瘀血论述气血津液-内环境的稳态、象态与证态,没有涉及气血津液、内环境的所有方面与问题。
虽然我们已经找到了中西医理论转换的中介——证态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已经解决了《伤寒论》与温病的转换,但是,《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藏象与经络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的内核,这个问题不解决,中西医理论转换还不能成立。《中西医融合观续》气血津液-内环境象态及证态是解开经络藏象理论之谜的序幕、前奏、战前火力侦察。
象态概念来源于证态,因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主要是从临床实践中反推出来的,我们首先确立了证态体系,由此引申出象态概念,象态是藏象经络理论与西医器官系统融合的原基概念,藏象经络-器官系统象态体系是中西医融合的终极目标。这就成了中西医融合的攻坚战。
我们已经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三部书籍,解决了温病、伤寒、气血津液、痰饮、瘀血等与西医理论的融合,下一步是解决藏象经络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融合,这是最困难,也是决定性的工作。有了前三本书的成功经验,下一步的工作一定能够成功。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学的鼻祖,是辨证论治的源头,《伤寒论现代解读》逐条进行了现代解读,成功的实现了中西医之间的沟通,这就为中医临床学的所有著作进行现代解读做出了范本、样板。
《中西医融合观》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之间的融合,结束了中医寒温两派之间的长期对立,建立起外感染热病证态学,解决了温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
《中西医融合观续》主要解决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的融合;痰证与炎症的融合,瘀血与血液凝固的融合,饮病与第三间隙积液的融合,水气病与水肿的融合等。解决了《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内容与西医的融合。
2019年,陕西科技出版社将出版《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之三)》完成了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的中西医融合,最终实现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这就是中国医学之梦。
至此,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19 16:26
2019年,陕西科技出版社将出版《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之三)》完成了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的中西医融合,最终实现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0 06:25
第二节 证态与象态
中西医融合是指理论体系的融合,其原基概念是象态与证态。在医学范畴内系统的稳态西医称为生理状态,中医称为藏象;系统的稳态失衡西医称为病理状态,中医称为证。中西医融合之后,为了区别生理与病理的不同,把病理条件下的象态称之为“证态”,正常生理条件下称之为“象态”。
证态概念的建立是中西医融合的基础。
如何证明该证与该病理状态是统一的?这是中西医融合的关键。
一、中西医融合与证态
患者就诊时,体内只可能有一种病理机制,而且表现出来的症状与体征也只有一群,但是,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同,得出两个不同的诊断,二者必然具有内在的联系,这是中西医融合的根据。
患者就诊时呈现出的一组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诊断的基本素材,中医根据中医的理论,参照脉象与舌象得出“证”的诊断;西医根据西医的理论参照各种实验检查得出“病理状态”的诊断,除了极其简单的疾病外,一般而言在初诊时疾病的诊断是得不出来的。病理状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状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而不是疾病的全过程或者疾病的全部,所以,同一个患者在就诊时以及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证与病理状态是同一的。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之为证态,由此形成新的理论。
证与病理状态是对应的,但是,与西医疾病不对应,证与疾病二者不在同一层次上。
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的研究中发现,中医外感热病中的所有证在西医感染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反之亦然,由此而产生的《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涵盖了西医的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并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实现了二者的融合。
表1 西医的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病理过程的融合
西医感 染病 | 前驱期 | 急性典型期 | SIRS | MODS | MOF | 死亡 |
伤寒论 | 太阳 表证 | 阳明病、 少阳病 | 阳明 气分证 | 阳明 热实证 | 内闭 外脱 | 死亡 |
温病 | 卫分证 | 脏腑 气分证 | 气分证(白虎 汤证) | 营血 分证 | 内闭 外脱 | 死亡 |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0 06:27
表 2外感染热病证态概念体系举例
中医概念体系 一、气分热证 二、营血分证 1、热灼营阴 2、热入心包 3、热盛迫血 4、血热动风 5、气营(血)两燔 6、热结肠腑 7、热耗真阴 | 西医概念体系 SIRS MODS 1、MODS早期 2、中毒性脑病昏迷 3、MODS合并DIC 4、中毒性脑病痉挛 5、MODS合并颅内高压 6、MODS麻痹性肠梗阻 7、MODS晚期异常消耗 | 证态概念体系 一、气分热证-SIRS证态 二、营血分-MODS证态 1、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3、热盛迫血-DIC证态 4、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5、气(营)血两燔-颅内高压证态 6、热结肠腑-肠梗阻证态 7、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 中药方剂 白虎汤 清营汤 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 犀角地黄汤 羚角钩藤汤 清温败毒饮 大承气汤 加减复脉汤 |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0 06:28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一个包容中、西医理论的体系;是一个对中、西医理论均有取舍的体系;建立一个新的中西医共同的参考系。最终是以临床能不能使用、在临床上不出现相互矛盾而且具有必然性的理论为衡量标准。其基本路径与方法如下:
怎么证明证与病理状态是等值的?以气分白虎汤证-SIRS证态为例,
中医气分证中白虎汤证的特点是“四大”即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中医的高热一般是指39℃以上,脉数是指脉搏100次/分以上。从在病程中的位置来看,白虎汤证已是气分热证,说明病邪比较强大,已经入里,还伴有许多里证的表现,这与太阳表证、卫分证发热有着本质区别。
西医SIR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二项或二项以上)
体温>38℃或<36℃
心率>90次/分
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32mmHg)
血象: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白细胞>10%
气分证中的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至少有两项:壮热(高热)、脉滑数(每分钟100次以上)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SIRS的前提是:重大打击、严重感染等之后72小时后发生的病理状态,所以,它与普通感冒的发热不同,应当鉴别。《伤寒论》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即太阳表证之后72小时,出现脉大者是阳明白虎汤证。《伤寒论》特别强调阳明气分白虎汤证与太阳表证的鉴别,西医强调SIRS与感冒的鉴别。
基于以下四点:1 临床表现吻合;2 病理过程中的位置吻合;3 鉴别诊断吻合。这是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所以,SIRS与气分白虎汤证是一个证态;4 临床上证实白虎汤可以治疗SIRS。最终确定气分白虎汤证- SIRS证态,我们对于外感热病学每一个证态均进行了同样的论证。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证态体系不仅找到了所有证的病理状态,而且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感染病的疾病过程融合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也结束了中医历史上的寒温之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0 06:29
以上是从临床实践出发,一个证一个证的临床实际验证;另外从理论方面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论证。
1 基本概念的融合:
(1)具有相同内涵与外延的概念,或者中西医已经通用的概念,诸如:疼痛、头痛、红肿热痛、黄疸、腹痛、脓血便、小便少、大便干燥、口渴、关节肿痛、卒中等等。
(2)内涵外延基本相同的概念,经过表述的简单改变能够融合的概念,诸如:水气病与水肿、血与血液、神昏与昏迷、痉挛与惊厥、消渴与糖尿病、风湿病与痹证等等。
(3)内涵与外延有交叉、重叠,但是差别比较大的概念,这是大量存在的,需要论证并且需要取舍才能够融合的概念,诸如:阳明腑实证与肠梗阻、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痰与炎症、饮与水电解质紊乱、血瘀与血栓形成、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等等,这些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是难点与关键。
(4)不能够融合的概念,诸如细胞、细胞核、电解质各种粒子、炎症介质、凝血过程等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没有办法找到相应的概念与之对应。这些概念只有在中西医融合之后,自然进入新的理论体系中。例如脾阳虚(苓桂术甘汤)-低血钠低容量证态中,低血钠就是脾阳虚的象,或者变量,或者诊断依据之一。低血钠在中医理论中没有与之相对应(可融合)的概念,不能够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内流易,但是,他们是证态的变量之一,可以是某几个证态的变量,即可以在证态理论体系内流易。
2 理论构架的融合:主要是中医病机与西医病理学的融合与取舍。这是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融合的关键。什么是理论构架?理论构架就是类与类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系统论中就是状态与状态之间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就是证与证之间的关系,在西医理论中就是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在中西医融合理论中就是证态与证态之间的关系。在系统论中状态的运动就是过程,或者说系统的过程就是状态的运动,在医学领域里病理过程就是病理状态的运动,或者说病理过程就是病理状态按照逻辑关系进行的运动。中医的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就是理论构架,是中医外感热病的病机主线。
以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为例,需要进行以下问题的论证:
(1)中西医基础理论的融合,即中医的气血津液与西医内环境的内容、生理理论能够融合。
(2)气血津液失衡的病理病机、病理产物与西医内环境失衡的病理学、病理产物能够融合。
(3)气血津液失衡发生的所有证能够在内环境失衡中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而且能够证明相应的证与病理状态是等同的。
3 怎么样证明相应的证与病理状态是等同的?
(1)具有相同的症状与体征。
(2)在疾病过程中具有相同的时空位置。
(3)具有相同的鉴别诊断与鉴别要点。
(4)根据中医方证相统一的原则,方剂的药理研究或者临床实践证明能够治疗相应的西医病理状态。
可以看出这是疾病诊断的一个完整过程,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诊断疾病的逻辑思维方法是统一的,即:①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病史)以及现在病人所处的疾病阶段;②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一组相对固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与体征中医称为证,西医称为病理状态;③鉴别诊断,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否定、排除所有类似的疾病及疾病本身的其他阶段。完成以上过程,得出同一个初步诊断。这是中西医的共同点(共同参考系),不同的是西医具有各种化验以及实验室检查,中医则以舌象与脉象作为参考,这些均为辅助诊断,在中西医融合过程中,我们暂时舍弃中、西医的不同点,这是因为中医所描述的证都是临床上十分严重而且具有典型、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古代与现代不同,因为社会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下、医疗水平低,医生看到的病人大多都是严重而典型的病人。西医在20世纪50 年代以前,基本上也是以物理诊断为依据,特别是在中国解放初期和解放前,西医除了听诊器、体温计、简单的化验室之外与中医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个时段的中西医水平、理论是中西医融合的基本出发点,具有比较多的共同性。之后的西医大发展只是更加精细而已(这些精细的检查对于不典型、轻型病人具有诊断意义,对于典型病人的诊断意义不大),并没有改变西医的基本理论以及疾病分类,即西医的基本概念、理论构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也是实现中西医融合的道理之一。④治疗效果检验、修正初步诊断,即使用中药方剂治疗相应病理状态检验证与病理状态的统一性。所以证态的论证过程就是一个疾病诊断过程的重复,对于严重而典型病例,如果西医依靠物理诊断作为主要诊断手段是科学的,那么,我们按照这个科学方法论证中医的证也是科学的,其结果是正确的、可信的。
最终达到能够运用气血津液的理论解释心源性、肝性、肾性水肿的发病机理与治疗原理以及解释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与治疗原则等等;能够运用炎症、血栓形成理论解释痰饮与血瘀,而且相互不矛盾。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0 17:47
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0 17:49
最终达到能够运用气血津液的理论解释心源性、肝性、肾性水肿的发病机理与治疗原理以及解释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0 18:22
例如脾阳虚(苓桂术甘汤)-低血钠低容量证态中,低血钠就是脾阳虚的象,或者变量,或者诊断依据之一。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0 18:23
低血钠就是脾阳虚的象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1 04:21
当前影响中国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普遍的短期功利主义,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的浮躁心态和浮夸环境。个人和社会都想在创新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插个杆子,太阳一照,马上就能看到影子。各种评价机制多奖励可度量、可量化的成果,但是有创造性和长远的成果往往难度量、难量化。短期功利主义也是创新中的“同质性”和创业中的“羊群效应”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性人才,除了知识结构问题和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急于求成的心态,成雄败寇的价值观,导致的是抄袭、复制,而不大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更不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与此成为鲜明对比的另一个极端是科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产生是最为纯粹地基于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好奇,以及感受到自己的无知。在古希腊,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是为了摆脱无知,为求知识而求知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1 04:22
成雄败寇的价值观,导致的是抄袭、复制,而不大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更不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1 04:22
三)中西医融合
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改变思路。我们经过40多年的研究,完成并连续发表了以下论文:
1,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发表于: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
2.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00,21(8):50-51
3.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01,22(3):51-52
4.系统论与中西医融合。(未发表)
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未发表)
6.热实结胸证实质再探讨。发表于:陕西中医,2000,21(3)141-142
7.浅论水电介质紊乱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发表于:陕西中医,2001,22(3):162-163
8.中医外感热病学中厥证实质的探讨。发表于:陕西中医2002年03期)
9.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年02期
10.《伤寒论》中温阳化水法与水电介质紊乱。(未发表)
11.《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法治疗“霍乱”的机理初探。发表于:《河北中医》2001年10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1 04:23
导致的是抄袭、复制,而不大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更不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1 04:24
抄袭、复制中医学病理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1 04:26
免疫病理学炎症反应之迷
一 急性炎症产生的原因,对于病理学免疫还是一个迷,并没有真正发现研究原因或起源是什么。
1当免疫检测发现在炎症反应中,巨噬对于细菌的清除功能不是细菌加强了反应是减弱的。
如生理最大的清除率是每小时清除100个细菌,如果是猜测应每小时清除为200个细菌而产生炎症,而实际反应率却是细菌小时清除不到100细菌 或更少如每小时清除20个细菌。
就可以确定,第一级之后免疫增强反应而产生炎症与第一级巨噬清除细菌功能加强是完全不相关的,或者根本不是至今简单猜测以为的第一级巨噬清除细菌功能加强作用的结果了。
2 当然免疫病理学研究就要有很大的迷或了,不知为何巨噬对于细菌清除率没有增强却有了免疫后级反应物质的增多,如补体的增多产生炎症,炎性水肿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1 04:27
颠覆免疫病理学炎症反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1 04:29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1 08:46
二、象态论
中医的基础理论(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是由临床实践反推形成的,先有临床实践,而后形成基础理论,中西医融合按照这个思路,先形成了证态理论,而后探索、延伸出象态概念。
中西医融合的原基概念是“象态”,“象”是中医藏象的象,即现象;“态”是系统论中的状态。在医学范畴内系统的稳态就是生理状态,系统的稳态失衡就是病理状态。为了区别生理与病理的不同,把病理条件下的象态称之为“证态”,生理条件下称之为“象态”。
“象态”实现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与西医器官、系统之间的融合。气血津液之“象”与内环境之“象”在宏观上是吻合的,我们说气血津液与内环境是一个象态;津与细胞间液是一个象态;液与第三间隙液是一个象态等等。痰证与炎症是一个证态;瘀血与血液凝固是一个证态等等。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共同之“象”,升华医学之本质,换言之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的共同之处。中西医之所以具有共同之处是由于他们研究的客体、客观事实是同一的。
表3:脾主运化-物质代谢象态
西医内环境失衡 | 中医气血津液失衡 |
水电解质紊乱 | 津液代谢失衡 |
低容量状态(失水、失盐) | 津液亏损; |
高容量状态(水肿) | 津液排泄障碍 |
皮下、粘膜下水肿; | 《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 |
第三间隙积液 | 《金匮要略》中的水饮 |
炎症: 感染性炎症 非感染性炎症 | 痰 |
代谢综合征 | 从痰论治 |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 从痰论治 |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 从痰论治 |
肥胖、脂肪堆积 | 从痰论治 |
肿瘤 | 从痰论治 |
风湿性疾病 | 从痰论治 |
呼吸系统炎症(分泌物) | 狭义的痰 |
间质性肺病 | 肺痿 |
肺脓肿 | 肺痈 |
阻塞性肺病 | 肺胀 |
全身器官、系统炎症的产物 | 广义的痰 |
心绞痛 | 胸痹心痛 |
非典型脑炎、癫痫 | 痰迷心窍 |
凝血 | 瘀血 |
炎症与凝血交织 | 痰瘀交错 |
以上仅仅是举例而已,没有涵盖所有的炎症与痰证。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痰饮》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即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西医认为:血液中营养物质过剩诸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钠、血粘度升高等等,均可以引起炎症介质异常释放,引起慢性炎症过程,成为肿瘤、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疾病、脑梗、心梗的危险因素。而且感染性炎症的渗出性病变也是从血管中渗出到细胞间隙与第三间隙之中,即津液存在的地方。感染生成的脓液就是由血管内渗出物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谓痰由气血津液生成,与西医炎症产物是由血液与组织间液变化而来,本质上完全一致。
这是一个从生理到病理的一个完整过程,形成一个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即中西医融合的新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流易,所以“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
中西医融合,融合的是中西医宏观上的、能够找到共同点的融合。首先把中医概念的内涵在宏观上搞清楚,不要偏离中医理论,其次寻求西医学中相同或者相似的概念,说的清楚一点,就是把西医学理论解构,按照中医理论重构,宏观上把西医改造为中医理论。这一步完成之后,西医、自然科学上的一切微观上的研究及其进展自然进入中医理论。因为微观只是对于宏观现象的解释。
西方医学中国化,首先把西医理论解构,按照中医理论重建,形成证-病理状态-方剂体系。再把证-病理状态-方剂安装到西医的疾病体系中,就能够得到疾病过程的不同阶段的方剂运用。西医的疾病是由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状态构成的,即可以理解为病理状态-证-方剂而构成。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理论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才能够成为具有活力的理论。中、西医理论之所以没有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个客体(疾病)时使用的参考系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只有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就能够实现中西医理论的融合。中西医融合的原基概念是“象态”,“象”是中医藏象的象,即现象;“态”是系统论中的状态。在医学范畴内系统的稳态就是生理状态,系统的稳态失衡就是病理状态。为了区别生理与病理的不同,把病理条件下的象态称之为“证态”,生理条件下称之为“象态”。中西医融合已经成为理论界、医学界的共识,只是没有找到路径与方法。象态与证态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是实现中西医融合的正确路径与方法。
我们已经把气血津液、伤寒、温病与西医理论实现了融合,提出来象态、证态概念,形成了象态、证态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套论证这个理论的方法与途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1 08:4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6-21 01:04 编辑
西医内环境失衡 | 中医气血津液失衡 |
水电解质紊乱 | 津液代谢失衡 |
低容量状态(失水、失盐) | 津液亏损; |
高容量状态(水肿) | 津液排泄障碍 |
皮下、粘膜下水肿; | 《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 |
第三间隙积液 | 《金匮要略》中的水饮 |
炎症: 感染性炎症 非感染性炎症 | 痰 |
代谢综合征 | 从痰论治 |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 从痰论治 |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 从痰论治 |
肥胖、脂肪堆积 | 从痰论治 |
肿瘤 | 从痰论治 |
风湿性疾病 | 从痰论治 |
呼吸系统炎症(分泌物) | 狭义的痰 |
间质性肺病 | 肺痿 |
肺脓肿 | 肺痈 |
阻塞性肺病 | 肺胀 |
全身器官、系统炎症的产物 | 广义的痰 |
心绞痛 | 胸痹心痛 |
非典型脑炎、癫痫 | 痰迷心窍 |
凝血 | 瘀血 |
炎症与凝血交织 | 痰瘀交错 |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1 08:4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6-21 00:51 编辑
第三节【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2 06:32
第三节【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
时至今日,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运用西医知识解释中医概念,都知道这是必须要走的路,路在何方?怎么走?中西医概念之间的比较,以西医为标准,还是以中医为标准?几百年的实践,以西医为标准解释中医,此路不通。中医与西医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物,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二者共同都认可的参照物或者标准,所以随心所欲、瞎子摸象,争论了几百年,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因此,必须找到中西医都认可的共同参照物,中西医才能够相互解释而不发生矛盾。
例如:板样腹与摸之石硬,就是中西医都认可的共同参照物,即二者完全等同。剧烈腹痛,也是中西医共同认识的参照物。发热、不大便也是共同参照物。恶心呕吐也是共同参照物。那么,发热、恶心呕吐、不大便、板样腹……中西医就有了一系列的共同参照物,这些共同参照物同时发生在一个病人身上,中医称之为热实结胸证,西医称之为:急性腹膜炎,那么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就是同一的病证。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就成为中西医的一个新的共同参照物,以此为标准,通过热实结胸证的鉴别诊断与急性腹膜炎的鉴别诊断进行比较,阳明腑实证与急性肠梗阻一致,柴胡汤证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一致,膀胱蓄血证与盆腔感染一致……。找到共同参照物是中西医相互解释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总结的170多个重要节点证态,是中西医融合的共同参照系。
这个共同参照系是《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中西医融合观之三》四本书的综合。
临床的任务是诊断与治疗,中医称为辨证论治。诊断是临床实践的第一步,诊断的基本单元,中医称为证,西医是病。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把西医的“病”解构为病理状态,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处于同一个层次上,就能够实现融合。
西医的任何疾病,都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可以解构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临床类型。西医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不单单是诊断出什么疾病,而且要求判定是这个疾病的哪一个阶段、哪一种临床类型,而医生处理的是这个疾病的某个阶段,某个临床类型,这就是“病理状态”,中医称之为证。例如:春季流行性脑膜炎(中医称为春温),可以分为前驱期(卫分证),典型期(气分证),危重期(营血分证)、恢复期(余热未尽);按照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普通型与重型。把西医的疾病解构为不同的型,不同的期,就是病理状态。
证,疾病过程(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者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类型(适用于中西医)。按照系统论的认识,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统称为病理状态。中医温病学、伤寒论,西医的感染病学,疾病过程中的证态偏重于病理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中医的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与西医的内外科学中疾病中的证态,偏重于不同的临床类型。
中医的证,是不同的辨证论治系统中的“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是最常用的辨证论治系统。例如:温病学中的证,按照卫气营血传变,其卫分证包括了:风温卫分证,湿温卫分证,暑湿卫分证,秋燥卫分证等。脏腑辨证中的证,例如,肾阳虚水泛证包括了以下几个临床类型:水气凌心证,水寒射肺证,心下水气证,阳虚水停证。中医的每一个辨证论治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相互之间严格区分而又相互交叉、重叠。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中的所有证在西医临床学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工作,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见附表。中医方证对应,西医的病理状态具有相对固定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通过证态建立一个【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这样一个体系,即临床层次的融合。
中、西医理论都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二者必然符合客观规律而具有相类似的逻辑联系,证与证之间,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证态与证态之间有着符合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找到共同规律,就能够一通百通,有条不紊。特别是半个多世纪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际与科学实验,是中西医融合的坚实基础。
中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如同地铁系统与地面交通系统一样,各自独立而互不相交,但是二者以共同使用的车站而沟通,人们可以通过共用车站,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自由交换乘坐地铁或者地面公交车,就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达到目的地。证态就是共用车站。
中西医融合观,是一种方法,是寻求中西医理论构架、概念的共同参考系,寻求共同车站的方法。2002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7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实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中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融合。
证态体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2 15:33
中、西医理论都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2 15:34
中、西医理论都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19-6-22 18:27
从方法论角度讲,西医和西方科学是伪科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00:31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amp;page=5#lastpost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3 06:0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8-28 22:13 编辑
证态体系
一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一)卫分、表证-前驱期、感冒证态
1、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2、太阳表虚-普通感冒证态
3、风温卫分-春季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4、暑湿表寒-夏季感冒证态
5、湿遏卫气-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6、燥热卫分-秋季感冒证态
7、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8、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9、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10、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11、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12、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二)气分、阳明病-典型期证态
1、气分-Sepsis综合征
(1)热入气分~SIRS证态
(2)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
(3)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
(4)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毒血症证态
(5)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
(6)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证态
2、肺部感染综合征
(1)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2)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3)暑伤肺络-肺炎合并咳血、鼻衄证态
3、胃肠道感染综合征
(1)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1.霍乱样综合征
2.痞证-胃肠炎证态
3.少阳热迫大肠证-普通肠炎证态
4.厥阴热迫大肠证-痢疾性肠炎证态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
6.下焦虚寒便脓血-结肠溃疡性炎症证态
(2)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
5.邪伏膜原-肠道淋巴系统感染证态
(3)黄疸综合征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2.阳明湿热发黄-肝炎病毒性黄疸证态
4、急腹症综合征
(1)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
3.悬饮-胸腔积液证态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
(2)肠腑不通综合征
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
4.脾约-便秘证态
(3)少阳证-肝胆胰感染证态 1个证态
(4)蓄血综合征
1太阳蓄血-盆腔感染证态
2.太阳蓄血身黄证-宫外孕盆腔积血证态
3.阳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证态
4.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女)证态
5、痹症-风湿综合征
(1)少阴阳虚寒湿证-类风湿证态
(2)血虚寒厥-重症类风湿证态
(3)风湿相搏-风湿性关节炎证态
(4)湿热郁于经络-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证态
(5)心阴心阳两虚-心肌炎证态
6、水电解质紊乱-阳虚、亡阳综合征
(1)膀胱蓄水-渗透压调定点异常证态
(2)心阳损伤-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
(3)脾胃阳气损伤证-胃肠功能障碍证态
(4)少阴阳虚水泛-低血钾,低血钠证态
(5)津气欲脱-感染性休克证态
(6)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证态 3个证态
1.阳虚欲脱-急性失水休克证态
2.少阴阴盛阳越-暖休克证态
3.少阴阳衰阴盛-休克证态
7、邪扰心包-脑功能障碍证态
(1)卫、表-感冒合并脑功能障碍证态
1.太阳阳虚心神浮越证
2.少阳里虚热陷证
(2)气分-典型期脑器质性病变证态
1.热陷心包-脑感染急性典型期证态
2.湿热痰蒙心包-非典型脑炎证态
(三)营血分-MODS证态
1、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3、热盛迫血-DIC证态
4、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5、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
6、热结肠腑-肠梗阻中毒脑病证态
(四)余热未净、阴虚-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1、少阴阴虚火旺-疲劳综合征证态
2、邪留阴分-异常消耗低毒感染证态
3、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4、阴虚风动-异常消耗、离子紊乱证态
5、太阴虚寒证-营养不良证态
6、少阴阴虚停水-泌尿系感染证态
7、余热未尽-恢复期证态
二、气血津液辨证
(一)津液亏损-水电解质紊乱证态
(二)水气病-水肿证态
1、风水-肾性水肿证态
2、皮水-皮下水肿证态
3、里水-慢性肾病证态
4、正水-营养不良水肿证态
5、石水-肿瘤性腹水
6、黄汗-汗腺分泌异常证态
7、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三)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1、悬饮-胸水证态
2、支饮-心衰证态
3、肠间痰饮(水走肠间)-腹水证态
(四)痰证-炎症证态
(五)瘀血-血液凝固证态
(六)中风-脑卒中证态
(七)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证态
三、脏腑辨证
(一)肺病症
风寒犯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风温犯肺-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寒痰阻肺-慢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邪热壅肺-急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水寒射肺-肺水肿证态
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正虚喘脱-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证态
肺痨-肺结核证态
肺阴虚-1间质性肺炎证态;2肺结核证态
肺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证态
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肺痈-肺脓肿证态
哮-支气管痉挛哮喘证态
喘-呼吸困难证态
(二)肝病证
肝气郁结-心身疾病证态
肝阳上亢-高血压证态
肝火上炎-五官小动脉痉挛、硬化证态
肝阳化风-脑血管意外证态
肝阴虚-热病后期微量元素缺乏证态
肝血虚-维生素A、B2等缺乏证态
(三)心病证
心气虚-神经衰弱证态
心血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
心火亢盛证:
心火扰神-焦虑型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证态
心火迫血妄行-剧烈情绪打击引起的出血证态
火毒疮疡-皮肤感染,外伤引起的败血症证态
心火上炎-口腔溃疡证态
心火下移-泌尿道感染证态
痰火扰心证-狂躁型精神病及急性中风证态
痰迷心窍-癫痫证态:
胸痹-冠心病证态
水气凌心证-心源性水肿证态
心阳暴脱证-心源性休克证态
(四)脾病证
脾气虚-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证态
脾阳虚-胃肠神经官能症证态
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中气下陷-平滑肌、括约肌弛缓证态
脾不统血-凝血障碍引起的慢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证态
脾血虚-营养不良性贫血证态
湿热蕴脾-非感染性黄疸证态
寒湿滞脾-生冷饮食引起的胃肠炎证态
(五)肾病证
肾气虚-泌尿生殖神经官能症证态
肾不纳气-呼气呼吸困难证态
肾虚泄泻-功能性腹泻证态
肾精不足-发育、生殖功能障碍证态
肾气不固-性功能障碍证态
命门火衰-下丘脑垂体功能下降证态
肾阴虚-下丘脑垂体功能病理性升高证态
肾阳虚(阳虚水泛)-心力衰竭、醛固酮调节障碍证态
五、八纲辨证
表证、卫分证-感冒、前驱期证态
里证-器官系统疾病的典型期证态
虚证-功能性疾病证态
实证-器质性疾病证态
寒证 1 阳虚内寒;2 阴盛内寒
热证 1 外感发热-感染病发热证态
2 内伤发热-非感染病发热证态
3 实热-器质性疾病发热证态
4 虚热-功能性发热证态 (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假热)
表证、实证、热证为阳;里证、虚证、寒证为阴。大致如此。
关于证态的说明: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3 06:1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8-28 22:15 编辑
关于证态的说明:
证与证之间,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证态与证态之间都具有中间型,过渡型,或者相互重叠,所列之证态总计:约170多个证态,
仅仅是中西医理论重要节点上的证态,而不可能包含全部。由此可以变化无穷。
(一)中医的一个证包含有西医的好几个病理状态,例如:心火亢盛证包含以下证态
1、心火扰神证-焦虑型神经官能症
2、心火迫血妄行证-心因性出血
3、火毒疮疡-疖痈及其败血症
4、心火上炎-口腔溃疡
5、心火下移-泌尿道感染
6、心火扰神证的轻型是指焦虑型神经官能症;而重型是指狂躁型精神病,与痰火扰心证发生重叠。
(二)西医的一个症状或者体征可以与中医的好几个证相关联。例如胃溃疡出血,中医的心火迫血妄行证、肝火上炎证、肝气横逆证,外感病中的热盛迫血妄行证,脾不统血证等,都可以引起胃溃疡出血,也就是说西医的一个症状或者体征,可以与不同的证相对应,那么这些不同的证各代表了那些不同的病理状态?怎么样把他们区别开来?
胃溃疡本身已经具备了容易出血的病理机制,又属于心身疾病,精神刺激,心理因素可以加重胃溃疡,引起出血,属于心火迫血妄行;肝火上炎是指重型高血压,也可以诱发胃溃疡出血,在中医理论中木生火,肝火上炎可以引起心火亢盛证;肝气横逆是指突然地极其强烈的精神刺激,属于应激性胃出血;脾不统血-凝血障碍引起的慢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证态;在温病学里热盛迫血妄行证是指DIC。这样我们就把胃溃疡出血,按照中医理论分为几个证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这些证态的论证与说明,在书中已经详细的讨论,而不可能用一个病理状态表述,因此有许多证不能够非常准确、用精简的西医概念表述出来,一定要到书里找详细的说明与论证。
(三)西医的一个病理状态,可以解释中医许多证,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与肾主水是一个象态,肾阳虚阳虚水泛证,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功能障碍。
阳虚水泛包含:阳虚水泛水停证,水气凌心证,水寒射肺证,心下水气证,使用的方剂是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均为温阳化水法,前者病情轻,后者病情重。
水气犯脾,脾失健运,则腹部胀满(心下水气证)即西医的胃肠道粘膜下水肿。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肾阳虚,不能制水,水太过,反克脾土,即水侮土。
水气凌心,抑遏心阳,则心悸即西医的心源性心衰,或者水肿引起的心律不齐。轻者苓桂术甘汤;严重者,真武汤。肾阳虚,不能制水,水太过,过克心火,谓之相乘。
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即心衰急性肺水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心衰合并肺部感染,小青龙汤。肾阳虚,不能制水,水气太过,水气上逆,凌心射肺,射肺即水寒射肺。肺金生肾水,母子关系,阳虚水泛引起的水寒射肺,属于子病及母。
水寒射肺证还可以再细分:急性肺水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肺水肿合并外感用小青龙汤;慢性肺水肿用真武汤。
阳虚水停,阳虚温煦失职,故畏冷肢凉,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没有心律不齐。这是心源性水肿的基本类型,即醛固酮相关性水肿。肾阳虚水泛是肾主水的主要表现。
以上是脏腑辨证中的肾阳虚阳虚水泛证。
以下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阳虚水泛证:
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技白术甘草汤主之。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证则用于大汗、呕吐、腹泻引起低血容量、离子紊乱并重且较上二证更严重或者伴有酸碱平衡失调者,为重度缺盐性脱水,但还到严重休克的程度。
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是指水电解质紊乱,失盐失水的病理状态,即低血容量低钠状态。
按照西医理论:低血容量低钠状态不仅见于呕吐、腹泻、发汗之后,也见于肝硬化、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引起的水肿、腹水、胸水等(《金匮要略》中的水饮、水气病),两者同属排水障碍型低钠血症血容量过低状态。排水障碍型低钠血症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对水(不含溶质的自由水)排泄障碍,而使尿液不能充分稀释,以致血钠水平下降。所以,温阳化水法使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中的失盐失水性病变,也适用于肝性、肾性、心性水肿相应的病理状态。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醛固酮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醛固酮是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当细胞外液容量下降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增加,进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时,通过上述相反的机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肾重吸收钠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下降。
醛固酮缺乏症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软弱无力、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高钾血症和低钠血症的表现。这些临床表现与肾阳虚阳虚水泛证完全一致,这是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的适应症。
醛固酮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水停证,存在着线性正相关,醛固酮水平越高,水停越严重。
心衰时不仅醛固酮分泌增多,而且在肝脏内降解减退,半衰期延长,使得血浆醛固酮更加增高,醛固酮的主要作用……,进一步增加心衰患者的水钠储留。
醛固酮具有多种病理生理作用,可以引起中枢性高血压,加速内皮损伤(儿茶酚胺增强其作用),降低心率变异,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促进钠潴留、钾和镁丢失,促进心肌纤维化、坏死及炎症,损害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可以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死率,但是男性乳腺增生症等与性激素相关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高血压治疗方面的应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没有这些副作用。
可见,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密切相关。二方中的茯苓对健康人利尿作用不明显,但对肾性和心性水肿病人利尿作用显著。关于茯苓利尿机理,与其所含钾盐无关。近年研究发现,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可与大鼠肾小管细胞浆膜的醛固酮受体结合,在体内可拮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产生利尿作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于醛固酮拮抗剂。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醛固酮解释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的温阳化水的西医病理学机制。但是,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知道水电解质紊乱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并不是醛固酮一个因素能够说明清楚的,这些机制在书中会详细讨论,但是,为了给肾主水,阳虚水泛一个简单而准确的表述,肾主水-醛固酮调节象态,肾阳虚阳虚水泛-醛固酮升高证态,这种相对应的表述,就不是十分准确,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尴尬做法。这样做是为了能把肾主精,命门之火,肾阴虚与阳虚水泛区别开来。
证与证之间,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证态与证态之间都具有中间型,过渡型,或者相互重叠,所列之证态仅仅是中西医理论重要节点上的证态,而不可能包含全部,请读者详查并谅解。
(四)辨证论治中的每一个证,只是典型状态下的证,在临床实践中单独出现是非常少见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兼证、复合证重叠出现,但是作为理论体系,必须抽象为最基本的单位,才能够说明白,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例如:水气凌心,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都可以引起水气-水肿证态,可能是偏重点不同,因此有些人适用于金匮肾气丸、另外一些人适用于真武汤,或者归脾丸、苓桂术甘汤等等不同的治疗方法,都能够取效,同一个证会开出不同的方剂。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灵活运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3 06:12
第四节 中西医融合的意义:
中西医融合已经成为理论界、医学界的共识,只是没有找到路径与方法。
中国人与英国人进行交流需要翻译,或者英汉词典;WPS文件转换为WERD文件需要一个转换软件。翻译与转换软件就是中介。中医与西医之间也存在着一个中介,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翻译或者转换软件,这个中介就是象态体系与证态体系。
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之为证态,由此形成新的理论,揭示了【治疗方案-病理状态的理化指标-病理状态-证-方剂】对应关系,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证态体系可以相对正确的获得相应的方剂;中医的证,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相应的病理状态的的所有理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实现真正含义的中西医融合。“方证统一”是中医的原则,证态概念可以推导出“方态相关”,即西医病理状态与中医方剂相对应,对于临床治疗与药理研究给与理论支撑。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与课题,例如: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等。
国际化就是让外国人能够接受,能够懂得是什么意思,首先必须让中国的西医能够接受,知道是什么意思。证态体系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西医不知道热实结胸证,但是知道急性腹膜炎,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告诉西医,急性腹膜炎就是热实结胸证。热实结胸证翻译成英文就是acute peritonitis 实现了国际化。那么,治疗热实结胸证的方剂就是治疗 acute peritonitis 的药物,起码是中国古代治疗急性腹膜炎的方法。当然现代有了更好的方法,只要解决大陷胸汤的药理作用,合理应用就可以了。再如:阳明腑实-肠梗阻证态,在西医的感染病中凡出现肠梗阻的病理状态都属于阳明腑实证,可以使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西医对于肠梗阻的一切研究成果诸如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各种实验检查,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都可以用于阳明腑实证,西医对阳明腑实证就有了正确的认识,使用大承气汤加减就有了客观证据。中医药国际化已经水到渠成。运用现代语言解读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使得每一个现代人可以准确理解中医经典,实现中医理论“现代话”。实现中西医之间的沟通,是世界人民享受中国古代中医恩泽的桥梁。
中西医融合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也是全世界理论界、医学界、哲学界盼望已久的盛事与共同追求,是世界人民有机会享受古代中医的恩惠、使中医理论与实践走出国门的必经之路。从此中国医学不仅具有现代西医的一切技术,而且还具有西医没有的中医技术,中国医学则是世界的领头羊。中西医融合就是为这个目标进行理论准备。
哲学、绘画、美术、音乐、戏剧……可以借助中西医融合的方法、路径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尚未可知。
2019,3,18完稿。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3 06:15
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3 08:1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7-17 22:42 编辑
补充:
伏梁是指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的共同表现,甚至于具有结核性腹膜炎,以及向胸腔扩散的临床表现。也涉及到腰椎结核引起的寒性脓疡沿腰大肌筋膜间隙扩散,以及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
肓, 膜原是指大网膜、肠系膜淋巴结之类,是腹膜腔中的组织结构。
补充:大头瘟-腺鼠疫证态。伏梁-肠系膜淋巴结核证态。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证态。
三焦:体腔及其所含脏器象态。上焦-胸腔象态、中焦-腹腔象态、下焦-盆腔象态。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19-6-23 09:06
这些探索和研究很有意义,值得学习和支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18:31
国际化就是让外国人能够接受,能够懂得是什么意思,首先必须让中国的西医能够接受,知道是什么意思。证态体系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西医不知道热实结胸证,但是知道急性腹膜炎,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告诉西医,急性腹膜炎就是热实结胸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18:32
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告诉西医,急性腹膜炎就是热实结胸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18:3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3 18:39 编辑
炎症是炎症,实热证或症状是实热证或症状。
2个关系是上下级前后因果联系。
炎症与实热证或症状并不等同。
实热证也可与其它病有因果联系。
实热证也可单独存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18:46
在炎症与实热证或症状因果联系原理没有研究清楚之前,医学科学病理学是不会接受实热证的。
你是一厢情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18:50
实热证或症状是急性腹膜炎的因,急性腹膜炎是实热证或症状的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3 19:07
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发病原因与过程是一样的,这是客观事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3 19:10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中医别名】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
【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1)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2)腹诊有拒按、按之石硬的体征。
(3)发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即下午3~4时发热。
(4)不大便五六日。
(5)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
(6)短气(呼吸急促)、躁烦、心中懊憹、恶心呕吐、躁扰不宁等。
(7)舌质老黄,苔黄厚腻,脉沉紧有力或浮滑。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说:以上三条是结胸证与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所以藏结与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位效。禁如药法。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由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一云日脯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解说:综合131条~137条为大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热实结胸证的病位:陈亮斯:“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对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纵隔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现代医学认为,腹膜壁层神经来源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属于体神经系统,故触痛敏感性强,疼痛定位准确,受到炎症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紧张,而且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的范围与急性腹膜炎的范围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围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围。热实结胸证具有上、下腹部固定的压痛点,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等特点,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2)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时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3)“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关系。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脾、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引起膈下间隙感染。膈下间隙感染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所以膈下、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
(4)热实结胸证的病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炎症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原则在腹痛原因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
【鉴别诊断】
(1)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内感染病,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科急腹痛没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软,没有肌紧张感,压痛无或不剧烈,这与《伤寒论》中按之濡者为痞,按之石硬为结胸相一致。某些伤寒学家把小结胸证归于痞证有一定道理,有人则认为小结胸证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证则与现代的胃肠道内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相一致。
(2)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3)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就会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4)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相鉴别的融合。“热入血室,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应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经水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是一致的。
(5)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引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6)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炎症渗出液(非脓性)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治疗】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药理研究
(1)利尿:动物实验表明,大陷胸汤煎剂有非常显著的利尿作用,其排尿量以及排钠、钾量与速尿相似,比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在对大陷胸汤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本方具有利尿、保护肾功能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陷胸汤具有类似速尿的利尿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肾小管对钠钾重吸收有关,因而其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水肿的临床效果,可能与其利尿、导泻而致血容量减少有关。临床观察对大剂量速尿治疗无效的病例,用大陷胸汤依然有效,可能与其导泻作用有关。导泻作用减轻了体内过多的水分,减轻了肾周围组织水肿对肾皮质的压迫,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得以恢复,尿量增加。大陷胸汤可促进尿闭的动物排尿,减少尿毒症性胸腹水,促进利尿可加速毒物排泄,对肾脏具有某种保护作用。
通过对大黄、芒硝、甘遂的药理研究及复方研究都证明大陷胸汤具有泻下和利尿作用。腹膜对感染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腹膜的面积相当于人体的体表面积,但其吸收等渗液的能力则大大超出皮肤,特别是膈腹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吸收能力极强,在腹膜炎早期能将大量渗液及毒素吸收。大陷胸汤通过其逐水利尿作用可使经腹膜吸收的大量渗液及毒素通过肾和肠排出体外,为机体消除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局限化,同时也可消除胸腔的反应性积液和肺底部浸润。
(2)改善急性肾衰竭的症状:大陷胸汤可使氯化汞中毒的家兔当天无尿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尿量保持为中毒前的58.7%。对氯化汞中毒家兔血中尿素氮升高无明显影响,但给药组几乎未出现胸腹水,而生理盐水组胸腹水达(120±55.7)ML。能够明显减轻氯化汞中毒家兔肾脏的病理损害。
(3)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临床应用:临床报道,用大陷胸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应用大陷胸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所出现的高血容量综合征及肺水肿等严重合并症,疗效令人满意。
结论:热实结胸证与膈上、下急性感染状态相吻合;大陷胸汤可将胸、腹腔的炎性渗出液及毒素迅速排出体外,为消除胸、腹腔炎症,促使炎症局限化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3 19:12
不知道先生能不能看懂。没有临床经验的人,恐怕看不懂。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19:23
你没学会中医技术,不懂中药药性及应用。
更不知中药药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19:29
3)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就会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19:32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3 19:38 编辑
这些说明太简单!实际病理反应要比这复杂的多。
很多根本还没研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20:41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3 20:44 编辑
会中医技术不用学你这些。
不懂中医技术的学你这些也不会用中药。
炎症急性炎症也可以有气虚,阴虚,表,湿,痰,气滞的。
要灵活应对,不是固定中药方。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21:22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5 20:06 编辑
你写的这些当然还有那些中药实验研究,都没有真正的研究应用价值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3 22:1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6 06:52 编辑
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4 06:42
谢谢先生关注与评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4 06:47
炎症急性炎症也可以有气虚,阴虚,表,湿,痰,气滞的。
=======================================================
以上问题,在170多个证态中,都有说明。请先生详查。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4 06:51
破中西医之壁垒,通中西医之沟壑。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4 16:38
解中医之谜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4 17:22
解中医经典之谜。例如:伏梁、伏病、奔豚气、百合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4 17:58
你根本就不知中医之谜是什么。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4 19:17
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4 19:19
虚症,脾虚,好治,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5 06:09
《伤寒论》中的藏结是指现代医学中的腹腔恶性肿瘤。见《伤寒论现代解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5 16:44
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舌上白苔滑是藏结是腹腔恶性肿瘤的的原因病因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5 16:56
藏结,证名。亦作脏结。指阳气虚衰,阴浊凝结的病证。症状表现与结胸相类。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成无己注:“结胸者,邪结在胸;藏结者,邪结在藏。二者皆下后邪气乘虚入里所致。……与阴相结者,为藏结,以阴受之则入五藏故尔。”治用理中汤、四逆汤等方。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5 16:57
邪结三阳,名曰结胸;邪结三阴,名曰藏结。二者皆下后邪气乘虚入里所致,而其脉
与证之状则不同。其□满而按之痛,结胸证也。寸脉浮、关脉沉,结胸脉也。寸浮主
胸主表,关沉主胃主里,是知其邪由胸表陷入胃里而结也。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
时下利,藏结证也。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藏结脉也。细小沉紧主藏结寒痛,是知
其邪由胸表陷入藏里而结也。藏结虽□满而痛,如结胸状,然结胸病,属里壅塞,必
不能饮食;藏结病,属里空虚,故饮食如故。结胸属实热,故□痛不大便而脉沉石;
藏结属虚寒,故□痛下利而脉细紧也。舌上白胎滑者,胸中无热可知:藏结阴邪,得
之为顺,尚可以理中辈温之。结胸阳邪,得之为逆,不堪攻下,故难治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5 16:58
藏结是指现代医学中的腹腔恶性肿瘤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6 06:12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词解
结胸:证侯名,是有形之邪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已经证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特别是上腹部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所以病人有烦躁不安,腹痛、按压痛,发热,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
藏结:藏,通脏。藏结,证侯名。其临床表现与结胸有相似之处,如胸脘部疼痛、有硬结、包块等,但是病变性质不同,藏结是脏器虚衰,阴寒凝结的一种病证。所以病人表现出其人反静,饮食如故、时时下利,无阳证,不往来寒热等特点。一般没有剧烈疼痛、拒按、压痛、发热等阳性、热性症状。
解读 以上三条是结胸证与脏结的鉴别。
结胸与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所以藏结与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6 06:4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6 06:51 编辑
脏器虚衰,一般没有剧烈疼痛?、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6 06:47
肿瘤,有剧烈疼痛,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6 06:4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6 06:52 编辑
,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6 07:17
如果先生具有医学临床经验,不论中医还是西医,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6 17:10
会中医技术不用学你这些。
不懂中医技术的学你这些也不会用中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6 17:1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6 17:18 编辑
你不知道也不清楚症状或证与疾病的关系是什么。
实际也没人真清楚。
症状或证是疾病的原因,疾病是症状的结果。
中药治症状或证就是治病因。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6 17:25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6 18:10 编辑
生理反应强产生症状,症状及物质扩散产生疾病。
病理学之迷
中医药之迷
病理学,中医药,万古之迷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6 17:26
万万古之迷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6 17:51
以速度乘变系数1/(1-v2/c2)1/2,就显示了速度变大,震惊整个的物理学界,且将持续的震荡百年千年!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6 17:51
物理学万万古之迷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7 01:4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8 15:55 编辑
第一节 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中西医融合的三个层次:临床、基础理论、哲学与思维形式,这也是融合的途径。经过50年的探索,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临床层次的融合,才找到了这个途径。临床层次的融合创立了证态体系,由证态推演出象态体系,实现了基础理论的融合,为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找到了支撑。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8 15:55
会中医技术不用学你这些。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8 16:04
你不会用中医技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8 16:04
临床层次的融合创立了证态体系,由证态推演出象态体系,实现了基础理论的融合,为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找到了支撑。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8 17:0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6-28 18:07 编辑
白日做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ái rì zuò mèng,意思是大白天做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梦想。 [1]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8 17:25
爱因斯坦在100年前的1918年4月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普朗克60岁生日庆祝会上有一篇著名的讲话。在这篇题为《探索的动机》的讲话中他说:在科学的庙堂里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探索科学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智力上的快感,有的是为了纯粹功利的目的,他们对建设科学殿堂有过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贡献。但是科学殿堂的根基是靠另一种人而存在。他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8 17:26
他们探索科学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智力上的快感,有的是为了纯粹功利的目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8 17:26
有的是为了纯粹功利的目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8 17:27
但是科学殿堂的根基是靠另一种人而存在。他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8 17:46
为什么太阳将氢元素都消耗完了还不会衰亡呢?因为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先是以氢元素为原料,然后产生氦元素。但所有氢元素都用完之后,氦元素又会作为原料继续反应,以此类推下去,直到生成铁元素为止就无法继续以铁元素反应下去了。所以当太阳内部所有的氢元素都消耗完之后,太阳会进入另一个更加可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太阳的亮度会增加2000多倍,而且它自身也会进行大幅度膨胀,半径会扩大到原来的200多倍。因此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的话,那么地球就只能等待着被吞噬。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8 17:46
太阳在演化成红巨星之后,下一个阶段就会向白矮星发展,那么未来的地球是否会像系外的那颗行星一样被吞噬得最后只剩下一个光点呢?科学家表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人类或许会有更大的作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9 06:03
无中生有,有而化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6-29 07:08
中西医融合,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几百年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反复实践,临床检验,科学实验……才能完成。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6-29 17:33
医学科学实验是一个大的工程要不断实验探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8 15:26
中医从来就是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温病突破了伤寒,金元四大家突破了金匮;解放后中医学发展了脏象经络、辨证论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15 17:06
总观三焦,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与肺、头面部;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
古代医者似乎看到了胸腔(上焦),腹腔(中焦),盆腔(下焦),既看到了体腔一分为三,也意识到了三个体腔中的脏腑各不相同,因此,上中下三焦的功能、疾病也不相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25 06:43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7-25 02:16 编辑
中西医相互沟通的研究越来越多,例如:
《内经》五脏痹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_百度文库
2010年12月9日 - 《内经》五脏痹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_基础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研究进展?24?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l|缶床版)2009年11月,16(6) 《内经》五脏...
百度文库 - 百度快照
《内经》五脏痹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_百度学术
朱晓娟 , 周蕾 , 李晓君 - 《现代中医临床》 - 2009 - 被引量:9
1概念 "痹",为形声字,从广、从卑,卑有举、予、低下、卑微之义.云:"痹,湿病也."痹在现代作为中医的专有名词,是指由于风、 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塞经络,气血运行...
xueshu.baidu.com
《内经》五脏痹初探--《新疆中医药》1987年03期
五脏痹 内经 病因病机 五体 痹证 临床症状 肢体疼痛 素问 风寒湿邪 论述... 【摘要】:正“五脏痹”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之痹证。首见于《内经·痹论》...
www.cnki.com.cn/Articl... - 百度快照
《内经》五脏痹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pdf 全文-综合论文-文档在线
2017年9月2日 - 《内经》五脏痹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pdf,·24·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年11月,16(6)《内经》五脏痹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朱晓娟周蕾...
book118 - 百度快照
五脏痹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_百度学术
朱晓娟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2008 - 被引量:1
“五脏痹”病名最早见于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篇,而关于五脏痹(心痹、肺痹、肾痹、肝痹、脾痹)具体病因、病机和治疗的描述则首见于《黄帝内经》,虽经过历代医...
痹证-风湿性疾病证态。在2006年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中,已经提出来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25 07:2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7-24 23:22 编辑
肺痿论治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从肺痿论治肺纤维化是近年中医临床专家通过总结古籍和临床实践达成的共识,而肺痿论治所使用的麦门冬汤和甘草干姜汤对肺功能的实验研究未见报道。本课题系统研究...
cdmd.cnki.com.cn/Artic...
- 百度快照
肺间质纤维化与肺痿
肺间质纤维化与肺痿 肺纤维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存质量的疾病,目前尚无有力的证 据解释其纤维化病因,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和诊断技术的进步,肺纤维化的...
d.wanfangdata.com.cn/C...
- 百度快照
肺痿(肺纤维化疾病)综合疗法_康益膏方_新浪博客
2013年8月29日 - 肺痿(肺纤维化疾病)综合疗法_康益膏方_新浪博客,康益膏方,
blog.sina.com.cn/s/blo...
- 百度快照
肺痿病(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015年11月16日 - 肺痿是临床表现为气息短促,动则气喘加重,干咳少痰或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疾病...主要诊断条件和至少3/ 4 的次要诊断条件,可临床诊断特发性肺(间质)纤...
论中医“肺痿”一名与“肺纤维化”最为相侔_百度学术
肖小花 - 《辽宁中医杂志》 - 2012 - 被引量:54
目的:以扎实的中医历史文献和当代文献依据与学理论辩肺痿/肺纤维化病名对应的正确性,为中医药(含针灸)介入难治性重大病种肺纤维化治疗的下一步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肺纤维化(肺痿)中医病机初探 - 临床科研and呼吸文献
2018年11月21日 - 摘要:以古典医籍论述为理论依据、肺肾二脏生理功能为基础、痰、湿、毒与瘀血病机联系出发,深入剖析了肺纤维化(肺痿)的病机,识标本,认为虚瘀并重。关键...
www.jinciwei.cn/h6582....
- 百度快照
===============================================
2012年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续》126页 肺痿-间质性肺病证态,…… 以上临床特点与肺纤维化,肺硬化、间质性肺炎等肺间质性病变相同。以肺纤维化为例说明二者的同一性,证明肺痿与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是一个证态。
结论:肺痿-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证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25 07:29
我没有证据证明,他们的研究是在我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我的书出版之后,肺痿与肺纤维化相关联的研究才广泛展开,退一万步讲,我的结论:肺痿-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证态,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是正确的。更何况从鉴别诊断中,还证明了肺痈-肺脓肿证态、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也是正确的。而且,无实证他们之前证实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25 10:5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7-25 03:06 编辑
摘要: 热实结胸证是<伤寒论>中的急难病证之一,在<伤寒论>中具有特殊地位,阐明热实结胸证的实质,是破译<伤寒论>的突破口.在<伤寒论>中,以及后世伤寒学派对它的病因、病症、病机、病位、病性以及治疗方、药部作了详尽描述,对于热实结胸与<伤寒论>中其他主证之间的关系、鉴别诊断都作出了说明.现代中西医结合学派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早就有人提出:急性腹膜炎与"大结胸”证无论其主证、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及方药等极为相似,并从这几方面进行了比较[1].用大陷胸汤及其变方治疗急性腹膜炎及胃十二指肠穿孑L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3],都说明了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有较多的重叠,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多大的范围内能够重叠及融合,对于阐释热实结胸证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
这是我的原创原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25 10:5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7-25 02:54 编辑
中西医结合之典范: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转帖) -医学..._丁香园
2018年7月21日 - 1.大结胸-
急性腹膜炎证态【中医别名】
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临床表现】
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1)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
结胸证- 豆丁网
2014年11月7日 - (1)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
==================================================================
这是网络上的部分转载与评论。感兴趣者可以在网络上继续搜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25 10:56
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
2017年6月30日 - 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伤寒六七日,结胸...
=================================
完全照抄《中西医融合观》291页,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7-25 10:57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7-25 03:00 编辑
大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的相关性探讨 - 道客巴巴
2016年9月24日 - 新中医007年10月第39卷第10期JOURNALOFNEWCHNESEMEDICINEOCTOBER007Vol.39No.10[文章编号]056一741500710一0005一03大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的相关性探讨...
这篇文章在我的文章之后,而且许多内容、参考文献有许多类同之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