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载 现实与传统的冲撞和对接——读《伤寒论现代解读》 [打印本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3 08:13
标题: 转载 现实与传统的冲撞和对接——读《伤寒论现代解读》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1-13 00:14 编辑

        首席医学网      2010年07月01日 09:58:02 Thursday  

【作 者】张再良
【机 构】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刊 名】《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 第4期 -页 共3页
【文 摘】从传统外感病和现代感染病、对六经病证的现代诠解、对临床见症的具体等几个方面分析,对《伤寒论现代解读》一书中的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最后以中西医在理论上的冲撞和在实际中的对接为题,提出见解,以广思路。
【摘要】  从传统外感病和现代感染病、对六经病证的现代诠解、对临床见症的具体等几个方面分析,对《伤寒论现代解读》一书中的内容作了简要的介绍,最后以中西医在理论上的冲撞和在实际中的对接为题,提出见解,以广思路。
【关键词】  伤寒论;伤寒论现代解读;六经病证
 Collision and Connection of Realism and Tradition Zhang Zailiang Shanghai TCM University(201203)
  Abstract:It reiterates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detailed analysis on clinical symptoms of traditional exopathy disease and modern infectious diseases,modern explanation to six channels diseases,makes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 of “Modern Unscramble to Febrile Disease”,finally it puts forwards suggestion and thought with subject of theoretic collision and practical connection of TCM and WM.
  Key words:Febrile Disease;modern scramble;six channels disease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3 08:15
        作为经常在阅读《伤寒论》原文的人,既要重视古代文献的记载,又要面对现代的临床实际,我们可以纯粹地尽量地从传统的角度来认识问题,有时又会不由自主地利用既有的现代知识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当我们从现代的角度来审视过去文献中记载的内容时,冲撞和对接就会产生。这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有时又不太容易回避的问题。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3 08:1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1-13 00:17 编辑

       1  传统外感病和现代感染病
    传统的外感热病治疗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现代对感染疾病的既有认识,是否可以沟通,以及如何沟通,这是相当一部分人所十分关切的,《伤寒论现代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1],并且做了有益的尝试,书中的不少认识都是独到而精辟的。当代中医认为,《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应当统一为中医外感热病学,现代西医把传染病、寄生虫病与各科的感染病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感染病学。二者研究的对象都是感染—炎症—发热这一主题,所以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将有利于解读《伤寒论》和温病学说。
    书中提出了证态的概念,也许更加有利于中医和西医的共同接受。所谓外感染热病证态体系,外感染热病是中医外感热病与现代医学感染病两个概念融合后的新名称,证态是指外邪与机体相互作用,在机体内产生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病理过程。证、病理状态、证态既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又是一个发生发展着的动态变化过程,是非匀速的过程,动态中有停顿,连续中有阶段。证的固定是相对的,证的变化是绝对的。证与证之间是连续的,证与证之间有许多过渡型态。作者提出的这样的见解,我认为和临床实际大体相符。在对事物探究的过程中,为了达成一定的共识,有必要先确立相应的前提,证、病理状态以及证态的提出,有利于中西医的接近,有利于共同语言的产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
  2  对六经病证的现代诠解
    讲到中医外感热病的证治,必然要讲六经和卫气营血,所以用现代医学的知识来思考和认识这方面的问题,也成为一种新的尝试。书中提出的一些基本认识,有助于从临床角度来认识问题,这种经过中西医融汇以后形成的看法,也许更加有助于西医理解中医,抑或有助于西医产生对中医的兴趣,其实也有助于中医认识清楚自己。
    太阳病、卫分证与传染病学的前驱期(非特异性的急性期反应)是一个证态,这种类似于感冒的一组以发热为主的非特异性证候群,包括了不同季节、不同表现的感冒、流感及全身各器官系统感染(包括传染病)的初期阶段或某些轻型病例。人体中的非特异性宿主防卫功能是抵抗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管道系统),在病理学上属于非特异性的急性期反应。从中医临床的具体证治看,至少应该包括:1/风寒感冒证态(麻黄汤、桂枝汤);2/风热感冒证态(银翘散);3/湿温感冒证态(藿朴夏苓汤);4/秋燥感冒证态(桑杏汤)。从这些最基本的证态出发,进一步辨别不同的疾病和体质反应,可以求得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由于这方面的内容在临床上所涉甚广,所以作者此处的归纳,将方证和疾病对应得更加具体。提出各脏腑气分证(包括阳明病、少阳病以及某些变证、坏病)与各器官系统急性感染典型期证态如下:(1)急性肺感染肺热证态、细菌性肺炎风热犯肺证态、病毒性肺炎表寒肺热证态(大青龙汤)、大叶性肺炎肺热炽盛证态(麻杏石甘汤);(2)胸腔积液寒实结胸证态(白术散);(3)急性腹膜炎热实结胸证态(大陷胸汤丸);(4)肝、胆、胰感染柴胡汤证态(大小柴胡汤);(5)肠梗阻阳明腑实证态(大承气汤);(6)急性胃肠炎痞证态(三泻心汤);(7) 霍乱样综合征水、电解质紊乱证态(五苓散)等21种证态。以上,实际上把六经和卫气营血合在一起加以考虑了,作者的见解有助于我们作整体把握,尤其是方证相对的证态,衷中参西,不无创见,值得参考。西医的病名和中医的证态对应,感觉上难免生硬,也许有些观点会有争议,或者尚不完整和准确,但只要能够启发思路,就不必过于苛求。
         太阴病与慢性消化功能障碍的表现是一个证态,可以由急性胃肠道感染(泻心汤痞证),或者肠梗阻(阳明病)反复发作,也可以由肝胆胰感染(柴胡汤证)的后遗症(传经),也可以由低毒性的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直中),也可以是介于消化功能性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少阴病由太阴病发展而来,少阴病与全身营养不良、体质衰弱是一个证态,具体表现为倦怠、迟钝、神萎、倦卧、健忘、消瘦、多尿、心衰、血压低、脉微细、肢冷、腹胀、腹泻、贫血等。太阴与少阴,有关联又有区别,以上的把握,简洁明了,可以说是基本到位的。
    厥阴病是少阴病的进一步发展,为机体极度虚弱的濒危状态,与外感热病的极期、缓解期的表现相符合。急性感染过程之后,疾病的慢性化、营养代谢障碍、机能障碍、衰竭、慢性感染急性发作、变态反应性疾病等与三阴病证关联密切。太阴转阳明,为慢性感染的急性发作,阳明转太阴,则有可能是急性感染转为慢性。厥阴病的描述,《伤寒论》阙如较多,作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所作的大体判断,亦符合事物的一般规律。
     作者还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营、血分证态的提出如下:(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阳明热盛证态(白虎汤);(2)热灼营阴败血症早期证态(清营汤);(3)热闭心包轻度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安宫牛黄丸)等八种证态。其他可以提出的还有余邪未尽恢复期证态,三阴经病慢性期证态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3 08:18
      3  对临床见症的具体分析
    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认识,也有利于对具体症状和方证的剖析,书中这方面的论述同样引人入胜,下面不妨举几个例子加以展开。
    恶寒为外感热病初期最为常见的症状,为太阳病的主症之一,治以辛温汗法,此为中医的一般常识。书中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提出,病源微生物及其产物作为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再经一系列后续环节,引起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由下丘脑发出信息,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而致皮肤浅层血管血流量减少,引起皮肤苍白和皮肤温度下降,后者刺激冷觉感受器,把信息传递到感觉中枢而出现恶寒,此为发热的第一期(升温期)。感染初期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交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产生恶寒、寒战等明显。浮脉为出汗散热期的表现(心跳快、输出多、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紧脉为发热的升温期表现(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血管收缩、紧张度升高)。
  发热一旦表现为不恶寒反恶热,则提示疾病步入了阳明阶段。书中分析,体温升到一定高度后,下丘脑不再发出冷反应冲动,皮肤血管转为舒张,体温升高也引起血管舒张,皮肤血流增多,皮肤发红,皮肤温度升高,刺激温感受器,信息传入中枢而产生酷热感,皮温增高,浅表水分蒸发增多,使皮肤、口唇干燥,此为发热的第二期(高温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1周以上。当感染严重,抵抗力差时,病原体未能及时清除,发热激活物、EP、发热介质不停地释放,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炎症介质过量释放,形成级联反应,使恶寒、发热、出汗、体温下降这一过程反复或重叠出现,表现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这种发热与白虎汤证相符。
  4  中西医在理论上的冲撞和在实际中的对接
    纵观历史,中医在临床上不曾止步不前。从六经病证到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从伤寒病证到温病的风温、春温、暑温、暑湿、伏暑、秋燥等等,总也体现了对疾病认识的不断进取。而西医在短短的百年中,从最初的传染病、寄生虫以及各科的感染等分化,到现今感染病学的整合,也是因为有许多共同的规律贯穿其中,值得重视。时有古今,地有东西,今天这方面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融会贯通,从而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呢?或曰:两种体系的医学是永远无法沟通的,一句话即可对现实作轻松回避。其实只要面对临床、正视现实的人,总是难以绕过这个问题。尽管由于时代的不同,认识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但是,既然临床的对象是同一的,其中就必有可沟通之处,沟通的好处在于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这句话是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难以直接对等相应,但是通过一定的努力,二者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定的共识,还是有可能的。历史上也不乏致力于这方面工作的人,近代如祝味菊、陆渊雷等,现在临床上从事这方面努力的人更是不计其数。知其不可而为之,《伤寒论现代解读》的作者也是如此执着的人。事实上只要面对临床实际,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许多问题产生疑问和联想,发生好奇和兴趣,从而出现进一步探究的冲动,将许多已知的事实加以贯通,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3 08:20
   张再良教授与我素不相识,至今也没有见过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3 08:26

        张再良教授  1952出生,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1987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医学博士博士学位,师从殷品之教授。从事中医的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三十余年。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带头人,曾任基础医学院院长。

    对中医经典的临床应用、教学与研究积有一定的心得与经验。目前主要以中医病证与治法方药的研究为主。曾主编《金匮指要》、《中医古典临床精华》、《中医日语》《中医基础理论》(日语版)等教材,担任过《新世纪教材·金匮要略》、《中医药高级参考丛书·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案例式教材》、《金匮要略的理论与实践》等书和教材的副主编,另有《读解伤寒》、《读解金匮》、《金匮要略释难》、《温病心悟》《经方世界》《伤寒新解与六经九分应用法》《金匮要略品鉴》《金匮要略病证与方剂研究》《伤寒卒病新解》等著作。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13 08: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13 08:4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1-13 09:18
传统的外感热病治疗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现代对感染疾病的既有认识,是否可以沟通,以及如何沟通,这是相当一部分人所十分关切的,《伤寒论现代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1],并且做了有益的尝试,书中的不少认识都是独到而精辟的。当代中医认为,《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应当统一为中医外感热病学,现代西医把传染病、寄生虫病与各科的感染病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感染病学。二者研究的对象都是感染—炎症—发热这一主题,所以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将有利于解读《伤寒论》和温病学说。
    书中提出了证态的概念,也许更加有利于中医和西医的共同接受。所谓外感染热病证态体系,外感染热病是中医外感热病与现代医学感染病两个概念融合后的新名称,证态是指外邪与机体相互作用,在机体内产生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病理过程。证、病理状态、证态既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又是一个发生发展着的动态变化过程,是非匀速的过程,动态中有停顿,连续中有阶段。证的固定是相对的,证的变化是绝对的。证与证之间是连续的,证与证之间有许多过渡型态。作者提出的这样的见解,我认为和临床实际大体相符。在对事物探究的过程中,为了达成一定的共识,有必要先确立相应的前提,证、病理状态以及证态的提出,有利于中西医的接近,有利于共同语言的产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


一一张先生的评论,是比较到位的。个人的评论观点,与张先生的观点,整体上较一致。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1-13 09:30
西医的病名和中医的证态对应,感觉上难免生硬,也许有些观点会有争议,或者尚不完整和准确,但只要能够启发思路,就不必过于苛求。

一一西医的病名,和中医的证(或证态)相对应,从原则上与逻辑上来讲,是欠妥的。西医的病概念,是一定病因作用下相关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以病因为核心。而中医证的概念,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或某些病理过程或状态,以病理过程或状态为核心与纲领。病与证,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同病可以异证,异病可以同证。应当在西医的病理学(病理过程或状态),与中医的证候学之间寻找关联与规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19-11-13 09:3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11-13 01:53 编辑

(1)急性肺感染肺热证态、细菌性肺炎风热犯肺证态、病毒性肺炎表寒肺热证态(大青龙汤)、大叶性肺炎肺热炽盛证态(麻杏石甘汤);(2)胸腔积液寒实结胸证态(白术散);(3)急性腹膜炎热实结胸证态(大陷胸汤丸);(4)肝、胆、胰感染柴胡汤证态(大小柴胡汤);(5)肠梗阻阳明腑实证态(大承气汤);(6)急性胃肠炎痞证态(三泻心汤);(7) 霍乱样综合征水、电解质紊乱证态(五苓散)等21种证态。

一一这里涉及的病诊断,多数不是病因学(单纯的)诊断,而是偏重于病理学层面诊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3 10:55
        千秋雪     感冒,中风,疟疾,痢疾,癫痫,白癜风,紫癜,天花,霍乱等这些本来就是中医的病名,后来被西医引用了。中医反而不明所以了。哈
==========================
       未来,把急性腹膜炎翻译为热实结胸证,肠梗阻-阳明腑实证,盆腔炎-热入血室……中西医就实现融合了。
作者: 陈正桐    时间: 2019-11-13 11:34
起病名是次要的,螺丝刀还可以叫改锥呢,关键功能一样。中医的病名西医可以另起炉灶,西医的病名中医可以按中医的方式起名字,关键是治疗时病名对应的治疗措施要有效。如果西医的病名对应到中医现成的病名上,治法上与原有中医病名的对应治疗措施一致,这就没什么不妥。如果西医的病名对应到中医现成的病名上,治法与原有中医病名的对应治疗措施不一致,那就比较麻烦。所以说名字是形式,没什么好争的,关键看治法和疗效。
作者: 柴胡汤    时间: 2019-11-13 15:11
陈正桐 发表于 2019-11-13 11:34
起病名是次要的,螺丝刀还可以叫改锥呢,关键功能一样。中医的病名西医可以另起炉灶,西医的病名中医可以按 ...

是的。西医病名胃炎,如不按中医四诊辨为胃寒或胃热,怎么治呢?十分反感中医说话时老是将“炎”、“消炎”挂在嘴上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3 16:50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1-13 08:54 编辑

       之所以搞中西医融合,就是因为我曾经无意识的使用西医的思维方式开中药,把上火,热、火当做发炎,治疗炎症使用清热药,可想而知,错误多多。总结教训,下决心学习中医经典,从《伤寒论》开始。1973年前后,我已经写了伤寒论新解十万字,思路仍然是以西医解释伤寒论。我也不满意,一直到退休,在反复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看了许多现代人注解的伤寒论,特别是证本质研究的失败,我感觉一定要改变思路,按照《伤寒论》的思路学习他,把中医与西医放到同一个水平上,都是正确的,否则没有办法学好《伤寒论》。随着我个人的医疗实践的丰富,再对比《伤寒论》,逐渐认识到经典中记录的医学事实绝大部分与西医一致,例如: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肠梗阻与阳明腑实证……。再经过详细的理论论证,才有了《伤寒论现代解读》这本书。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13 16: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13 17: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3 17:03
柴胡汤 发表于 2019-11-13 15:11
是的。西医病名胃炎,如不按中医四诊辨为胃寒或胃热,怎么治呢?十分反感中医说话时老是将“炎”、“消炎 ...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3 17:08
    分类与命名,实际上就是建立理论。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3 17:11
业介绍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专业是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是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侧重从形态上观察和研究疾病,而病理生理学则注重机能和代谢方面改变的研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3 17:12
肿瘤分子病理:运用分子生物学与病理学方法来研究恶性肿瘤与端粒酶的关系。通过对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在甲状腺癌、癌旁组织及甲状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的研究,为甲状腺肿瘤诊断标记物的筛选、靶向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了解了端粒酶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该酶在恶性肿瘤形成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对恶性肿瘤实施干预性基因治疗提供依据。

肿瘤治疗病理基础:研究主要包括抗癌药物磁性载体的研究开发(该载体具有迅速定向移动和集中在肿瘤部位、局部浓度高,疗效明显提高,而全身毒副作用降低,定位准确、简单易行。可以克服传统化疗药物的选择性表达低、毒性大等缺点)。筛选抗癌药物及生物反应调节剂来治疗肿瘤。

肿瘤病理与病理生理:通过研究肿瘤细胞的特殊生物学行为和信号转导,探讨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13 17:13
同时了解了端粒酶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4 06:1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1-13 22:21 编辑

        大陷胸汤的应用

      1.结胸证:李某,始病头痛,发热恶风,医者下之,忽尔心下坚硬,项强短气,宛然结胸中证也。予曰:幸尔脉不浮,心不烦躁,非陷胸汤不可,投之,一宿乃下。
      2.大陷胸汤证:陈姓孩,年十四,一日忽得病,脉洪大,大热,口干,自汗,右足不得伸屈。病属阳明,然口虽渴,终日不欲饮水,胸部如塞,按之似痛,不胀不硬,又类悬饮内痛。大便五日未通,上湿下燥,于此可见。且太阳之湿内入胸膈,与阳明内热同病。不攻其湿痰,燥热焉除?于是遂书大陷胸汤与之。制甘遂一钱五分,大黄三钱,芒消二钱。服后大便畅通,燥屎与痰涎先后俱下,其余诸恙,均各霍然,乃复书一清热之方以肃余邪。
       3.肠梗阻:用大陷胸汤治疗30例肠梗阻,治愈27例,3例(均为肠扭转)转手术治疗。
      4.急性胰腺炎:用大陷胸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20例,其腹痛缓解平均时间为19.5小时,腹痛完全消失平均为68小时。
       5.溃疡病穿孔:大陷胸汤治疗24例上消化道穿孔,23例治愈,1例因属胃癌穿孔无效。
       6.胆道疾患:用大陷胸汤治疗胆道疾患44例(包括胆石症胆囊炎32例,胆道感染2例,胆道蛔虫症9例),配合输液及对症治疗,治愈39例。  

2002年之前,我在写《伤寒论现代解读》的时候,参考的是杜雨茂主编的《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1988年出版,第220页第0729条,0730条,0731条,甘遂消黄散(即大陷胸汤)治疗急腹症、急性腹膜炎的临床应用,三篇文章共计230余例。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14 06: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14 06: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14 07: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15 08: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15 09:06
医见钟情 发表于 2019-11-15 00:19
好好闭门思过去吧,热实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是同一种病,叫法不同而已看看它们的治疗方法就知道了!!热实结 ...

        热实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是同一种病,叫法不同而已看看它们的治疗方法就知道了!!

         啊啊啊啊啊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15 09: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15 09: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2 21:14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2 21:19 编辑

李教授的大作,得到了上海教授博导的高度评价,说明李教授在这一领域已经达到了顶尖水平。不夸张的说“琅琊榜”排名第一的“麒麟才子”,非李教授莫属!要想从李教授大作的鸡蛋中挑骨头,没有超越的水平是做不到的。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2 21:33
由于古代科学水平低下,伤寒论所涉及的理论并无法牵涉病理及病因。从头到尾只是一个症状和程度。因为古人所能观察到的只有症状和程度。所以,六经,其实就是疾病的六期。
辨证,其实就是根据症状来辨别疾病到了哪一期。
李教授杜撰新概念~“证态”一词,属故弄玄虚,反倒把中医的简单概念复杂化了。
这一新概念的出台,把像张再良教授这样水平的人都蒙蔽了。
古代人治疗的都是简单病,不可能建立多么复杂的“证态”理论。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2 21:58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2 22:03 编辑

第二,李教授说要把伤寒论的证态理论,与现在西医临床相对接。这其实是一个更容易蒙人的逻辑错误。

大家都知道中医的理论,只能与中医的临床现实相对接。
很明显,李教授把对接的接头搞错了!
西医人怎么可能“更容易接收中医”?

说的严密一点,中医的古代理论,只能与中医的古代临床现实相对接。

因为中医的现代临床现实,正处在大变革时代,旧中医理论无法与之对接,西医理论也无法对接。
怎么办?
李教授当然不会选择这样艰难无解的课题,避重就轻的选择了:用中医古代理论对接西医现代临床。

要想真心搞中医科学化,最不能绕过的正是中医现代临床。
历经两千年的连续,中医临床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中医理论却迟迟跟不上发展步伐。导致临床与理论脱节两千年。
如何把这脱节的两千年对接上?才是真正要对接的课题!
自己的古代理论与自己的现代临床都对接不上,甚至连课题都找不到,与西医临床在那里瞎对接,还自以为是。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2 22:12
第三,中医古代经典理论既然已经落后中医现代临床两千年,那么,这种理论早已经丧失了它原有的指导地位。
李教授并不以为然,把一套早已丧失效了的旧理论,埋头钻研。不惜耗费50年的宝贵时间和人生经力。
虽然奋斗精神实在可嘉,惊天地,泣鬼神。但是他老人家却是做了50年的无用功。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2 22:45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2 23:00 编辑

第四,中医是一门实践性技术学科。
它遵循的法则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再到理论。
古代的中医理论大家,如张从正,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叶天士等等,没有一个不是临床顶尖高手。
就连现代探索家“燃灯”,也是名列20世纪百名临床家之一的临床顶尖高手。
如果没有掌握顶尖的现代中医临床技术,直接去挖中医的祖坟,必然会中毒身亡。
唯一能够抵抗古代毒素的办法,就是练就一身顶尖中医临床功夫。
李教授显然不具备这一条件。
当然,李教授不知道这是中医的一个“高门槛”!
当李教授兴高采烈地庆祝学术成功的时候,
岂不知,他连中医的门槛都没有跨过去。
中医的高门槛,把一堆堆,一群群,一批批,一代代
妄想从中医领域成名的科学家统统挡在了门外,门外汉而已!

李教授也不想想,一百多年来,中医科学引无数英雄尽折腰,都没能成功。
就连代表时代“燃灯”水平的祝谌予都没能成功,李教授凭什么成功?
凭比祝谌予入门快?还是比祝谌予看病好?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2 23:13
第五,李教授在用中医症状和程度与西医现代临床疾病病名病理的对接方面确实做了扎实的工作。
但是工作扎实归扎实,无用归无用。
大家都知道,中医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能治西医鞭长莫及的疾病。
李教授却把西医最擅长,而中医最短板的流行病,传染病,寄生虫病肠梗阻,胃穿孔等拉扯到一起对接,真不知道对接上了能有什么结果?难道想让西医们遇到此类病介绍给中医看?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2 23:45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3 00:07 编辑

第六,
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无论搞中医科学化,现代化,还是搞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
其现实背景都是在现代西医的强势下进行的。
要想压过西医的势头,依靠解读内经,伤寒是没有用的。
因为现代西医早已经把传统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学挤到了墙角。
唯一能顶住西医压力的不是旧中医理论,而是那些现代临床的绝顶高手。
他们虽然压过了西医势头,倍受西医推崇,但仍旧苦于没有科学理论。
他们治疗了很多西医认为是难治或不治之症,却没有科学理论支持。
一个工作量极大的任务就摆在我们面前,李教授千万不要绕着走!
给中医成功治疗的每一种疑难病,都找到一条或几条科学原理,
再把所有的原理串通整理,就是中医的科学理论。
放弃寻找古代“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科学原理!
即便找出来它的科学原理,现代中医也不会都用古代水平给人治病了。
搞一点能支持现代中医临床的新科学理论,
能刀下见菜的展示中医真实水平的课题。不要总与古人的假大空纠缠不清。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3 00:00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3 00:05 编辑

仲景已故两千年,你即便想追随他,他也引指导不了你!保佑不了你。
在四大经典齐备的中国,临床高手如云的中国,西医竞入无医之境。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仲景医学早已经丧失了抵御外侵的能力。

继续玩弄仲景医学,是古代医圣的大不敬!
后人要有后人的作为,不能总是挖祖坟,考察祖坟里埋藏着什么“超越时代”的科学。
科学是自己创造的,不是从古墓里挖出来的。

作者: 医见钟情    时间: 2019-11-23 07: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8:40
要想从李教授大作的鸡蛋中挑骨头,没有超越的水平是做不到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8:41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3 08:47 编辑

祖坟里埋藏着“超越时代”的科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8:43
古墓里有超越时代的科学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8:44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3 08:45 编辑

而是那些现代临床的绝顶高手绝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8:49
因为中医的现代临床现实,正处在大变革时代,旧中医理论无法与之对接,西医理论也无法对接。
怎么办?
李教授当然不会选择这样艰难无解的课题,避重就轻的选择了:用中医古代理论对接西医现代临床。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8:50
中医新思维 发表于 2019-11-22 21:58
第二,李教授说要把伤寒论的证态理论,与现在西医临床相对接。这其实是一个更容易蒙人的逻辑错误。

大家 ...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8:52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3 09:40 编辑

辨证,其实就是根据症状来辨别疾病到了哪一期。
辨证,其实就是辨别疾病中症状是什么,不是辨别疾病是什么,疾病到了哪一期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9:02
就连现代探索家“燃灯”,也是名列20世纪百名临床家之一的临床顶尖高手。
就连现代探索家“燃灯”,也是名列20世纪百名临床家之一的临床顶尖高手也是病理学药理学科学研究门外汉而已!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9:02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23 08:41
祖坟里埋藏着“超越时代”的科学

中药药理超人类现代药理研究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9:04
李教授却把西医最擅长,而中医最短板的流行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9:06
在四大经典齐备的中国,临床高手如云的中国,?高手如云?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9:3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3 09:39 编辑

一个工作量极大的任务就摆在我们面前,李教授千万不要绕着走!
工作量极大的生理学,病理,药理学研究摆在人类科学面前李教授要绕着走!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9:56
祝谌予是燃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9:5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3 12:57 编辑

给中医成功治疗的每一种疑难病,都找到一条或几条科学原理,
再把所有的原理串通整理,就是中医的科学理论。
??
岂不是说胡话吗?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09:59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52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11:27
关于中医药科学原理方面的研究并不是人类现代医学可以做到的。
更不是你们简单理解可以做到的。
其复杂的生理病理药理反应是凡人难以想像的。
是未来科学有可能研究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12:42
祝谌予教授在学术上提倡中西医结合,强调辨证论治。行医60年,擅长糖尿病、脾胃病、妇科病和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 主要著作有《祝氏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并在国内多种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3]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12:47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3 17:05 编辑

祝谌予糖尿病、脾胃病、妇科病和疑难病症中药治愈率??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13:26
书中提出了证态的概念,也许更加有利于中医和西医的共同接受。所谓外感染热病证态体系,外感染热病是中医外感热病与现代医学感染病两个概念融合后的新名称,证态是指外邪与机体相互作用,在机体内产生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病理过程。证、病理状态、证态既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又是一个发生发展着的动态变化过程,是非匀速的过程,动态中有停顿,连续中有阶段。证的固定是相对的,证的变化是绝对的。证与证之间是连续的,证与证之间有许多过渡型态。作者提出的这样的见解,我认为和临床实际大体相符。在对事物探究的过程中,为了达成一定的共识,有必要先确立相应的前提,证、病理状态以及证态的提出,有利于中西医的接近,有利于共同语言的产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13:46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3 14:38 编辑

实际上关于病理学疾病与中医治的症状之间的联系作用根本就没有分毫的研究说明。
比如肾炎病中有脾气虚症状,这个症状脾气虚是如何在肾炎中产生的,症状脾气虚是肾炎结果还是肾炎原因。
它们之间的联系作用是什么,什么物质联系。
中药又是如何用只有治消化的补脾气药治愈炎肾的等等,根本就没有丝毫研究说明。
医学科学也并不知中医药是如何能治愈肾炎的,中医药是如何能治愈病理学疾病。
这根本就不算是研究。
对于中药应用也毫无帮助作用。
还有如湿热中药是如何能治愈非典的,这种研究也根本不能说明。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3 16:5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3 17:07 编辑

实际这种说明是将病理学反应明显分成了2个部分。
一部分是人类现有病理学的研究,且是相对并不完整的研究。
另一部分是与中药能治愈的症状相关的。
而中药能治愈的症状这一部分明显的完全不清楚病理学反应中症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中药能治愈的症状药理作用是什么。
这个证态也根本没有相应研究说明,当然症状与疾病关系就更没有说明。
以这个证态简单说明
人类医学科学当然还是不会接受中医中药为医学科学一部分,中医中药只能是人类医学技术替代部分,人类医学科学也不会中医中药技术当作科学技术学习。
其实证态体系本人也并不会中医技术,却一相情原让别人学会2种治病技术,只能是痴人说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23 18:25
      谢谢 诸位先生的批评意见,我会好好学习的。请大家继续批评指正。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3 22:12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3 22:33 编辑

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脱节,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是。中医理论落后于中医临床约两千年,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只能是紧跟中医临床发展步伐,积极为最新最高临床技术创立新理论。旧的传统理论也到了放弃的时候了。
当然,部分科学文化低程度的中医师,继续沿袭旧理论可以原谅,但作为科学研究,必须走在学科的前沿。

首先要收集的不是伤寒论,而是现代中医最新技术。然后,为这些最新技术总结理论。当然是科学理论。
而不是经络理论,阴阳理论,脏腑理论,卫气理论,营血理论。


虽然说,中医成功的临床技术必然内含科学原理,但中医的旧理论却不具备科学性。
换句话说就是,临床能治好病是古代经验加个人经验,
经典理论却始终揭示不出这些成功经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什么科学原理都没能揭示出来,那算什么理论?
所以,我一向认为,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审视中医。
只能认为,中医没有理论。或称“中医有药无医”。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3 22:56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3 23:02 编辑

我一直都很好奇,觉得怪怪的!
为什么全人类各民族的传统医学都没有理论。
唯一有理论的民族医学却是中医。难道我们的祖先真的就比人类其它民族的祖先高明?

我们的祖先能高明到把全民族的一半,女性的全部都搞成残废,难道还搞不出一套医学理论?

后来终于想明白了。中医虽有医学理论,却不如人家其它民族医学没有理论好!
其它民族医学没有理论可以建立理论。
中医已有理论,人们的思维就出现死角,全中医界竟然没有人想起来要给中医建立理论。全界人都是忙着挖祖坟。大家都想知道,祖先究竟给后代留下来了多少智慧财富?

中医祖先给后人留下来的最大财富,就是一个巨大的“障眼法”。
让大家都能看见理论,却又都读不懂这样理论。
其实,不是大家都读不懂,而是这些所谓理论,什么都没有说。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3 23:17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3 23:33 编辑

一堆理论,什么都没有说,却误导着后人崇拜与挖掘。
数十年来被误导的学者,岂止一位李教授!

我曾经说过,20世纪轰轰烈烈的中西医结合运动,最终全军覆没!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因为科学家一旦进军中医领域,顿时就会受到全面误导。被中医所谓的理论牵着鼻子搞科研。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沈自尹教授,竟然研究起了中医理论的“肾阳虚”。还有一些教授研究内经,解读伤寒。
这就如同解读魔术把戏“障眼法”是一样的。解读到最后,都没有发现它是假的。
沈自尹教授最终都没有明白,他研究的“肾阳虚”,本身就不存在。都是古人胡诌了一个名词。
中医师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找不到真实的“肾阳虚”在哪里?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3 23:55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4 00:06 编辑

中医没有理论!严格的说,中医没有真实的临床医学技术理论。
这就导致了,中医的临床技术不在学科之内,而在学科之外。
导致了只有绝少数私人占有这一宝贵资源。
同时也造成了,只有绝少数人才有条件享用这一资源。
业内,绝大多数人并不占有,甚至不知道这一资源,
业外,绝大多数人并无条件享用甚至无条件知晓这一资源。
鲁迅,张功耀就是这绝大多数人中的二位。
不是他误解中医,刻意污蔑中医,而是
他眼里能看见,耳朵能听见的中医都是那绝大多数只拥有四大经典而不拥有医疗技术的中医。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00:29
鲁迅,张功耀就是这绝大多数人中的二位。
不是他误解中医,刻意污蔑中医,而是
他眼里能看见,耳朵能听见的中医都是那绝大多数只拥有四大经典而不拥有医疗技术的中医。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4 00:29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4 00:54 编辑

上面是对李教授以及现代或当代科学家研究中医理论的一点看法。李教授所达到的境界,绝非一般人所能评论的。
我不是借着“新中医大护法”的身份,岂敢在李教授面前班门扯锯。

新中医选择了一条正确的科研道路,从现代临床入手研究。
首先破解现代顶尖临床家私人手里技术的科学原理。

运用破解的原理返回临床反复验证,追求临床的再现性,确定原理的真实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一个病一个病的确定,最终汇总提升为一个科学体系。
按照这个体系,从现代西医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快速培养出中医临床高级选手。
坚决杜绝中医界易于滥竽充数现象。
彻底甩掉“有意无意骗子”的帽子。彻底扭转中医“经验医学”的性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00:30
,他研究的“肾阳虚”,本身就不存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00:30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4 00:33 编辑
中医新思维 发表于 2019-11-23 23:55
中医没有理论!严格的说,中医没有真实的临床医学技术理论。
这就导致了,中医的临床技术不在学科之内,而 ...


是你胡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00:37
这就导致了,中医的临床技术不在学科之内,而在学科之外。
导致了只有绝少数私人占有这一宝贵资源。
同时也造成了,只有绝少数人才有条件享用这一资源。
业内,绝大多数人并不占有,甚至不知道这一资源,?
在四大经典齐备的中国,临床高手如云的中国,是你胡诌的?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00:38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24 00:30
是你胡诌

,?,?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00:41
新中医解中医技术的科学原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06:23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24 00:30
,他研究的“肾阳虚”,本身就不存在。

肾阳虚                                                        肾阳虚,为中医名词术语。由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称为肾阳虚证。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认为,肾主水,肾阳对水液有气化蒸腾作用,若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力,则出现小便清长等表现,故肾阳虚证存在着肾脏的病理改变。肾虚多为长期积累成疾,切不可以急于求成而用大补之药进补,或者用成份不明的补肾壮阳药物,而应慢慢调理。肾阳亦称为元阳、真阳、真火,十二经之根,先天之本在于肾。肾与命门本同一气,为人身阴阳消长之枢纽。肾阳主一身之阳气,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24 06:58
中医新思维 发表于 2019-11-23 16:29
上面是对李教授以及现代或当代科学家研究中医理论的一点看法。李教授所达到的境界,绝非一般人所能评论的。 ...

      新中医选择了一条正确的科研道路,从现代临床入手研究。
       首先破解现代顶尖临床家私人手里技术的科学原理。
=====================================================
         请先生拿出一些具体的成果,虚心向先生学习。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4 13:4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1-24 06:58
新中医选择了一条正确的科研道路,从现代临床入手研究。
       首先破解现代顶尖临床家私人手里 ...

例如你我都熟悉的肾病临床大家杜雨茂,他治疗肾脏病的技术是私人技术,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治疗的,也没有人能学会这项技术。他虽然号称是“伤感派”,“治肾病从六经入手”。但是天下之大,中医之多,学烂了伤感,也没有他治的好。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9-11-24 13:49
中医新思维 发表于 2019-11-24 13:41
例如你我都熟悉的肾病临床大家杜雨茂,他治疗肾脏病的技术是私人技术,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治疗的,也没有 ...

没有人能学会这项技术
-------------
你说要破解,你能破解了那你就不是人了。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4 13:50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4 13:58 编辑

他的关门女弟子,也就是我所称的“新中医创始人”,曾跟他多年,
一直感觉云山雾罩,始终看不出这项技术的“窍”在哪里?更没有办法将其上升为理论。


这门就去按中医的惯例就是“人亡技绝”。

后来他受到祝谌予学术的启发,不仅看清了杜雨茂的技术之“窍”,把中国中医现代顶尖临床家的技术窍门全都看清了。
尤其是蒲辅周叶心清。
在这一前提下,才可能给顶尖临床家的绝技建立理论。不仅让它便于传承,而且要让西医认可,中医是地地道道的科学。
创始人只能创个始,工作量之大,绝非一国一医所能完成。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4 14:04
新中医创始人认为,中医学科的临床技术水平之所以一直在一个低层面上反复徘徊,就是因为经发展了的中医技术早已经与其传统理论脱钩。而没有理论的新技术一直掌握在私人手里,学科根本不知道。这就与西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4 14:16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4 14:39 编辑

破解成果暂时保密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4 14:18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4 14:33 编辑

如果学会了破解临床技术成果背后的科学原理也就没有必要整天念叨什么“阴虚”“阳虚”了。
破解中发现,杜雨茂教授接收西医理论的程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应该属于名副其实的西化中医。

接下来破解看似“纯中医”的蒲辅周医案。破解结果发现,蒲辅周怎么也被西化了?
中医人整天批西化,大家怎么知道,最顶尖的临床家全都是西化中医。

蒲辅周治病,并没有出自张仲景或叶天士的路数,而是独创了新路数。
中医界搞理论的人怎么能知道,中医顶尖技术早就不用所谓经典理论了。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4 14:48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4 14:50 编辑

举报,论坛上有个网名“谈玄说虚”的,没有教养,经常在论坛上说怪话,脏话,下流话,骂人话。
建议管理员予以处置!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18:22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4 18:25 编辑

他治疗肾脏病的技术是私人技术,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治疗的,也没有人能学会这项技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18:34
中医顶尖技术早就不用所谓经典理论了,不用理论,用中医技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18:44
而没有理论的新技术一直掌握在私人手里,有理论的新技术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18:46
杜教授学渊著丰,德高技精,其已出版的代表作有《奇难病临证指南》(中、日文版)、《杜雨茂肾脏病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伤寒论辩证表解》《金匮要略阐释》《伤寒论研究文献摘要》《中医临床家杜雨茂》《伤寒论释疑与经方实验》《杜雨茂奇难病临证指要》《杜雨茂肾脏病临床经验集粹》等著作。参加编著《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学大辞典》《中医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外科学》等国家级大型专著,还参加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各家学说讲义》《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等的编审工作。在科研方面,勤奋钻研,硕果累累,芪鹿肾康片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柔脉冲剂治疗高脂血病、舒胆化石丹治疗胆、肝胆管及泌尿系结石,均获部省级奖励;奇效咳喘保、静电药物降压器、针灸取穴尺、辛荑平安罩等发明获国家专利。诊治肾炎的电脑专家系统已载入《中国科技成果大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18:51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4 19:02 编辑

杜雨茂用芪鹿肾康片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药治愈率??杜雨茂柔脉冲剂治疗高脂血病、舒胆化石丹治疗胆、肝胆管及泌尿系结石,治愈率??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18:52
正 芪鹿肾康片由黄芪、鹿含草、党参、丹参等13味药材组成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19:04
一直感觉云山雾罩,始终看不出这项技术的“窍”在哪里?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19:08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4 19:10 编辑

窍”在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tra=page%3D1&page=5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19:11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24 19:32 编辑

窍”在肺阴虚肺气虚肺热糖尿病
肺热肺虚脾胃热脾胃虚糖尿病
肺热肺虚脾胃热脾胃虚肾阴虚肾气虚肾热糖尿病肺热肺虚肾阴虚肾气虚肾热糖尿病

湿脾胃虚糖尿病
湿热脾胃虚糖尿病
湿脾胃虚肺虚肾阴虚肾气虚肾热糖尿病

湿热肺虚肾阴虚肾气虚肾阳虚肾热糖尿病
湿肺热肺虚脾胃热脾胃虚糖尿病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19:13
后来他受到祝谌予学术的启发,不仅看清了杜雨茂的技术之“窍”,把中国中医现代顶尖临床家的技术窍门全都看清了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19:30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24 19:11
窍”在肺阴虚肺气虚肺热糖尿病
肺热肺虚脾胃热脾胃虚糖尿病
肺热肺虚脾胃热脾胃虚肾阴虚肾气虚肾热糖尿病 ...

中医古代技术窍门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4 19:44
新中医治愈率??
作者: 谈玄说虚    时间: 2019-11-24 20:27
中医新思维 发表于 2019-11-24 14:04
新中医创始人认为,中医学科的临床技术水平之所以一直在一个低层面上反复徘徊,就是因为经发展了的中医技术 ...


新中医创始人是个什么东东?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5 05:43
中医新思维 发表于 2019-11-24 14:18
如果学会了破解临床技术成果背后的科学原理也就没有必要整天念叨什么“阴虚”“阳虚”了。
破解中发现,杜 ...

药理学是生理学病理研究程度标志。
药物合成制做都是以它们的研究为基础的,生理学病理研究到什么程度有相应药物设计合成。
药物设计合成不能超越生理学病理的研究程度
中药也一定相应于人体某程度病理反应,但并不是现有生理学病理研究的程度是要超过了现有生理学病理研究的病理反应
作者: dffaaoo    时间: 2019-11-25 05:59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25 05:43
药理学是生理学病理研究程度标志。
药物合成制做都是以它们的研究为基础的,生理学病理研究到什么程度有 ...

中药或药物结合的都是受体蛋白它们的生理结构构象或是病理构象,都不是现有医疗设备能检测到的。
而中医的简单技术却能不准确得到相关渐接信息以确定是何种受体的变化以对应中药应用。
如果没有中医简单技术中医不能正确选择中药。
对于这种超微观结构现有生理学化病理学药理基本是无能为力的。
就像很多手工简单技术并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可替代或达到相同效果。
而将来医疗技术有了相应发展才有可以科学技术替代。
疾病与症状是病理反应联级中不同级不同物质组成结构。
如同你能见到馒头不能见其中蛋白质分子,医疗设备也是一样。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6 00:07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6 00:11 编辑

主题:现实与传统的冲撞和对接
第一,现实
1,西医蓬勃发展,已经占领了国际医疗市场的十之八九。
2,中医在自己的本土,丢掉了原有医疗市场的市场的十之八九。
3,现代中医中少数人仍然坚持创新,占居临床高端位置,令西医界刮目相看。
第二,冲撞
1,不是传统中医冲撞西医,而是西医以不可阻挡之势,已经撞翻了传统中医。近几年叫嚣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就证明已经宣告退出了医疗领域。
2,只有绝少数现代中医不仅经受住了西医的强力冲撞,而且发现了西医的软肋,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令西医吃惊的成就。
第三,对接
传统中医在与西医的医疗较量中,历经长达两个世纪。不仅把“四大经典”,“各家学说”全都用上了,而且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鬼谷子兵法”,“武慕遗书”全都用上了。始终没有对接上。
为什么没有对接上呢?
因为古代理论与现代现实根本就没有接口!
农耕巫卜文化与现信息科学没有接口!
这一点,张再良教授给忘了!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6 00:15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6 01:15 编辑

即便张再良教授是张子房转世,也找不到“跳大神”,“卜大卦”能与现代信息科学的接口!
如果客观上确实没有接口,无论是张良在世,还是麒麟才子,都是对接不上的。
近两个世纪的反复教训,中医人始终没有看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那就是强国,强军,强医,无论强哪一项,都不能把农耕巫卜文化作为依靠。
在近代长达150多年的羞辱史中,《周易》,《内经》,《孙子兵法》,究竟都扮演了些什么角色?
中国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既有《周易》又有《孙子兵法》,西方列强或许不知道,邻国日本鬼子肯定是知道的。
中医同样有数千年经验,西医短短300年,更重要的是中医拥有“内经”“伤寒”四大经典,各家学说。
西方的西医或许不知道,入侵中国的西医肯定是知道的。
说这些就是为了说明,古代的遗物已经不管用了。
如果管用,西方人日本人就不敢屡屡来犯。西医就不敢来中国行医。

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表面上看是清政府的失败,其实是《孙子兵法》的失败。
西医传入中国,表面上看是王清任,郓铁桥的崇洋媚外,其实是“四大经典”及各家学说的失败。
看明白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继续拿着一堆战败过了的旧书,再拿出来吓唬人,还要“对接”,动动脑子想想有没有接口?
上世纪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的庞大队伍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就是这个原因!




作者: 中医新思维    时间: 2019-11-26 01:24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9-11-26 01:39 编辑

建国后,党和国家要实现强国强军梦,没有成立《孙子兵法》现代解读的研究机构。因为国家知道,孙子兵法不需要解读,将军们都能读懂。国家想到了要成立原子弹导弹研究机构。
结果军队就强大起来了国家也强大起来了。

说起来也怪,一个大国,一支庞大的军队,说强大就能强大,而一个小小的国医,反复地折腾,就是强大不起来?因为国家是新中国,军队是新军队,而中医却是旧中医!
要害正在这里!

如果一直停留在对旧中医的解读上,解读的越精准,偏离正轨就越大。
如果完全按照《伤寒》给人治病,岂不倒退到两千年前去了?
原本是为了中医反而害了中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19-11-26 06:12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1-25 22:15 编辑

    中国古代经典研究院
中医经典研究院。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