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何谓经典中医理论? [打印本页]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0-26 08:39
标题: 何谓经典中医理论?
本帖最后由 草木沉香 于 2021-4-18 15:27 编辑
何谓经典中医理论?
王子良
(海南台风,闲困于室,读岐黄论坛,有感写下片语,求正同道。)
我认为:中医理论,是用于说明人体生理病理指导临床实践的,是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叫做真理,或者科学。
中医理论不应该分成经典中医理论,和现在的教材中医基础理论。
首先我们设想一下前人或者说古人学习中医,没有具体的教材,只能从一本书或几本书里去学习,供学习的书籍往往是个人的著述,或经验总结。都是学《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后来的《药性赋》、脉学王叔和的《脉经》,方剂有后来的《汤头歌》,以及综合性的《医宗金鉴》。
那么现代中医教材由专门研究各学科的专家的集体智慧,把中医的基础合理的、循序渐进的进行分类编排,用现代化的语言给予描述。比如入门之初先从中医的阴阳五行开始,藏象、诊法、辩证方法、中药、方剂,然后是临床各科。使学子学习起来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容易学,容易懂。
设想,有两个人要学中医,一个你给了他挑一本或几本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濒湖脉学》、《汤头歌》或者还有其它。另一人学习的是现在的教材。一年后,你看他们掌握的中医知识,哪一个更给力。两年以后、或数年后,通过临床,再看他们谁的后劲更足,谁更有发展中医的实力和潜力。
不能说只有学习古代的中医才是经典的中医。中医也是要发展的,任何一个学科,没有发展,就是一潭死水,势必腐臭,势必会被历史淘汰。
所谓的经典中医,临床普遍的用六经辨证。现在认为,那是很不完善的,所以后来才有了,为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
实际上普遍应用的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都是后人创立的。比如八纲辨证,是近代人祝味菊,正式提出来的,他是在1951年才去世的一位名医。
实用性最强的脏腑辨证,也只是建国后的第三版中医教材正式提出并编入的。以后四、五、六、七、八、九版都充实沿用了。在我看来,中医临床最实用的,最有价值的就是八纲辨证结合脏腑辨证。大致上来看,八钢辨证是比较粗糙的定性,脏腑辨证比较精准的定位。而这两种方法,都不是经典中医基础中系统提出来的。
更不能说,中医教材,就是西化的中医。而是把古代的中医,用现代语言进行改编,亦或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之体现出时代特征。这是进步,不是西化,与西方医学中借鉴了中医思想,不能是说“中化”一个道理。
以中医治疗新冠状病毒为例。它的病因已经很明确,就是新冠状病毒的传染。我们以中医的方法治好了新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我们现在还有这个能力,去进一步研究分析中医药是在哪个环节上起作用的,是直接对病毒的杀灭?还是通过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起到了抗病毒的作用?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如果固守古中医,不承认什么新冠状病毒,只认疫戾之气。我不认为这样的人是经典中医,只能说是食古不化。这种人多了,中医何愁不被取缔!
中医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发展,才能有生存的可能,只有发展才不可能被取缔。保护中医,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不是只靠政府的政策,而要辉煌出它自身不可替代的的价值。经典中医理论不能抛弃,对研究中医学发展史的人价值更大些。
看历代中医名家,不是在继承中医方面表现得多么殷切,而是都有发展创新。
最后用近代名医祝味菊的一句话作为结语:“要发皇古义,必须融会新知。”
(2020-10-25)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6 10:36
谢谢先生的批评。
实际上普遍应用的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都是后人创立的。比如八纲辨证,是近代人祝味菊,正式提出来的,他是在1951年才去世的一位名医。
实用性最强的脏腑辨证,也只是建国后的第三版中医教材正式提出并编入的。以后四、五、六、七、八、九版都充实沿用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6 10:56
经典中医理论是指在明清时期成熟的中医理论。现在教材中的中医理论是指正式提出气一元论、精气学说为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为代表的第7版教材。
这个提法的缘由是:1 近十年来提出中医理论发展的滞后是中医发展的瓶颈;2 现在教育出来的中医大学毕业生不会看病或者说临床治病能力很低;3 教材使得中医理论概念不清,逻辑混乱。
中医学按照自己的固有规律发展,固有规律是什么?传承创新,传承什么?在什么基础上创新。
中医教材是不是传承了古代中医经典的精神实质?还是歪曲了中医经典的精神实质?歪嘴和尚念歪经,是不是念歪了?为什么念歪了?中医经典理论是什么?以什么为依据评价中医经典理论?教材中医理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6 11:15
经典理论:阴阳五行是基础,由阴阳五行演化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精气神、气血津液。阴阳五行演化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八纲辨证等。由阴阳五行演化出中药的四气五味,治疗八法等,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完整理论。
对于这一套理论的阐释,经典理论与教材理论大相庭径!现在以教材理论教育学生,在学生中造成了中医理论的概念不清,逻辑混乱。遇到具体病人时,使用经典理论还是教材理论?犹豫不定,所以,不会看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6 11:19
为了中医理论的正确发展,希望大家多多发表意见。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0-26 11:20
“更不能说,中医教材,就是西化的中医。而是把古代的中医,用现代语言进行改编,亦或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之体现出时代特征。这是进步,不是西化。”
———本人基本同意这个观点。支持一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6 11:24
而是把古代的中医,用现代语言进行改编,亦或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之体现出时代特征。这是进步,不是西化。”
===========================================
而是把古代的中医,用西医语言进行篡改!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0-26 11:42
“对于这一套理论的阐释,经典理论与教材理论大相庭径!”
请举例说明一下!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6 13:59
由阴阳五行演化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6 14:02
十二经脉不是由阴阳五行演化五脏六腑不是由阴阳五行演化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6 14:05
中药不是通过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起到了抗病毒的作用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6 14:08
当拓展或发展了现代药理学理论,或药理学理论有了新的设定假定的基础,才有了讨论中药药理的可能条件。
就是关于症状不仅只是生理功能的弱化改变,其背后原因与症状结构变化有关,专业论述是相关生理功能受体构象病理变化。
有了药理学新的设定假定,就知道安眠药的抑制睡眠神经,或是拮抗睡眠神经递质结合神经治疗失眠,并不能恢复睡眠生理系统生理物质结合受体的生理构象,安眠药就不能治愈失眠,安眠药不能结合病理变化受体,恢复睡眠生理系统生理物质结合受体的生理构象,不能消除睡眠生理系统生理物质结合受体构象病理变化中的物质扩散产生慢性肾炎炎症,安眠药就不能治愈慢性肾炎炎症。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6 14:09
如果能对治失眠的中药纯化,或药理学可以设计合成只有对失眠有治愈作用可以恢复结构象的药物,在炎症的失眠症状中用这类药物,只有对失眠有治愈作用或者可以恢复睡眠生理系统信号受体结构象的药物。
如果可以恢复睡眠生理系统信号受体结构象的药物,只是仅仅是冶愈了失眠却不能对炎症有治疗作用,就说明炎症中的失眠症状只可能是炎症的一个结果。
而如果仅是可以恢复睡眠生理系统信号受体结构象的药物,仅仅是能与睡眠生理系统信号受体结合的药物,却不仅仅是冶愈了失眠,也将炎症治愈,就表明并炎症中的失眠症状不是炎症的结果,相反炎症中的失眠症状相反应是炎症的原因 。
但是由于当前现代药理研究有限,还没有能治愈失眠或恢复睡眠生理系统信号受体结构象的药物,这种实验对于科学还不能以药理实验证明。
就只有中药应用实验可以证明了。
当然也要假定中药中并无能治疗炎症的成分。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6 14:11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10-26 14:15 编辑
一 中药是用于治症状的
二中药是能治愈症状的
三中药是与症状系统的受体结合或与症状系统构象结构变化受体结合以恢复受体生理构象治愈症状的。
简单点就是中药是恢复受体构象恢复功能的。
四中药用于治疗疾病,是以首先对应疾病中的症状治愈为基础条件
1症状中有物质扩散对疾病的产生有病理信号激活作用。
2而中药在治愈症状中恢复构象就消除了这种病理性的物质扩散,也就不在产生病理反应了,从而疾病就被治愈了。
这些对于学习中药中医应用治病及和研究中药药理的有极其重要的理解说明作用。
是将中医简单技术中的科学原理揭示说明。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6 14:17
病理学研究者以生理免疫假设认为是病毒攻击了反馈调节系统Ts2后失灵,有加快加大清除病毒反应强度及之后的免疫各级生理信号反应才形成炎症。
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猜测与实际病理反应不付合,研究者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逻辑性及想像力。
却表明了人体病理反应产生不是随便可以达到的,因为人体有生理反应正负反馈的调节制约。
也就有了以为病毒攻击了反馈调节系统Ts2后生理免疫失灵的猜测假设,假设病毒攻击了反馈调节系统Ts2后生理免疫失灵的条件以抵消负反馈这种调节制约生理免疫。
病理学研究者却并没设想在生理负反馈存在正常时也可产生病理反应,却要有其它真实存在的反应条件 。
当然由于人类现有生理学病学实验的有限性,人类科学研究逻辑能力的弱性就不太可能有找到生理反应变成病理反应的原因,病理反应真相的可能性了。
虽然在中国中药实验有很多年,却也并没有发现病理反应真正的原因或根本起源是什么。
正是中药症状及中药症状系统物质扩散。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6 14:18
而中药在治愈症状中恢复构象就消除了这种病理性的物质扩散,也就不在产生病理反应了,从而疾病就被治愈了。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0-10-26 14:20
中国以外病理学研究者以生理免疫假设认为是病毒攻击了反馈调节系统Ts2后失灵,有加快加大清除病毒反应强度及之后的免疫各级生理信号反应才形成炎症。
但这只是简单的设想猜测并没有实际的检测实验数据根据,且在逻辑方面是不清楚的。
如真是设想的生理免疫反馈功能失灵而有的对于病毒清除功能的加强才有的以后各级免疫反应及免疫信号物质增多,病毒应比免疫生理反应病毒要更快时间更短的时间被清除消灭干净了。
实际免疫是这种反应吗,不是。
当然由于当前人类医学病理学的科学化程度相对还很低,并不能有实际生理免疫反应病理免疫反应数学公式或际生理免疫反应病理免疫反应检测数据以证明病毒攻击了反馈调节系统Ts2后失灵,对于病毒清除功能的加强才有的以后各级免疫反应及免疫信号物质增多,理论假设正确与否,但是从逻辑方面又可以基本确定。
这种病毒攻击了反馈调节系统Ts2反应并不存在。
病理免疫并不在清除病毒这一级。是免疫反应后面级反应非生理性增强,原因另有说明才对。
就是反馈调节系统应还是正常调节时,却在后级反应中增多免疫信号物质了,就是炎症风暴之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6 16:41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一)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生理学名词。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循环。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心脏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血液的盈亏,也直接影响着心脏的功能。《
素问·
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主血:指全身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
=====================================
《
素问·
五脏生成篇》:【原文】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
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谿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素问·痿论》【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
我们看看《内经素问》这两段引文,能不得出:“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循环”以及“心气推动血液循环”、“全身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这样的结论!!完全是套用中学生物学课本中“生理常识”中的话。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的主观解释。先(以西医)入为主,疑邻盗斧式的做学问。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6 17:08
《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
这么明确的话为什么不引用??所以,我说:断章取义,先入为主、疑邻盗斧。这是做学问的大害!按照西医的本本,随心所欲的断章取义《内经》原文,再经“概念嵌合”,拼凑出教材理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6 17:13
研究《内经》的专家教授,院士们为什么要创新出:心主血脉等于血液循环,这样的“中医理论”呢?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0-27 17:39
我觉得,只要不是骂人的语言,尽可能不要删除讨论者的帖子。
以利讨论。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0-27 17:40
实际上我也希望在大家的讨论中,进一步认知中医理论。从错误的走向正确的,收益更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8 07:2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0-27 23:37 编辑
中医临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医理论发展滞后成为中医发展的瓶颈。这个瓶颈是什么?个人认为就是中医教材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曲解、西化。
“中医理论发展滞后成为中医发展的瓶颈”这个提法,不是我说的,而是中医界一部分权威说的。
事关重大,请大家各抒己见。
把“气一元论”作为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我相信不是中医界的人首创的,应该是中国哲学界首创的!究竟是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要中国古代哲学按照唯物、唯心马克思化?“气一元论”唯物化,把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意识,不符合历史唯物论,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抵触。涉及到更的深层次,我们这些医学界的人,就不敢说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8 08:08
把“气”定义为:构成世界的本源,是极细微的物质。这不是少数人的认识,是一大批人包括许多工程院院士们首肯的,看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编委会的组成成员就明白了。这是一种思潮,有许许多多的粉丝、支持者。一位网友(仁海先生)把风定义为:流动着的空气,与“气”的定义如出一辙,就可以知道从上到下,并非个人行为。
但是我有充足理由说明:“气一元论”不是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也不是唯物论,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当然,这也不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也是一种思潮。
所以,具体学科的发展与社会意识,特别是主流社会意识息息相关。哲学对于医学的影响是复杂的,各种哲学思想对于医学都有影响,而且都具有临床实践的验证与支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8 08:09
医学中的哲学问题:
哲学对于医学的影响是复杂的,各种哲学对于医学都有影响,唯心论、机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二元论、一元论等等都有影响,而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信仰对于医学都有影响。
上了手术台,机械唯物论起主要作用。骨折固定就是机械唯物论,冠状动脉梗阻放一个支架还是物理学的机械唯物论……。范进中举痰迷心窍,老丈人一巴掌治好了,唯心论;催眠术还是唯心论……。新冠病毒感染,中国政府发动全民参与,辩证唯物论,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群体免疫,反科学,其结果大家心知肚明。我们不能把哲学对于医学影响绝对化,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医学的影响占据主要地位,其他各种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则占次要地位,而不是没有地位。中医经典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即阴阳五行、儒家思想,而不是气一元论。气一元论、理一元论、心一元论(神一元论)对于中医经典理论都有影响,而不是气一元论一家是中医理论的唯一正确的哲学基础。
西方医学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现代医学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太极-系统观);中医经典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这是一个划分,而不是绝对的界限。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但是中医里理论中还有许许多多违背阴阳五行的情况,诸如:奇恒之腑,七情六欲,……,不仅如此,五脏与五行的匹配也是经过千百年的反复实践、排列组合而后确定的,即便如此也还有许许多多例外,例如:耳和目的归脏开窍,都有不同的说法,都具有临床的验证等等。中医理论在阴阳五行之外还有许多理论与例外。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0-28 14:46
喔,这样的就是个例外了。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0-28 14:52
古代中医治疗骨折,用上了小夹板,不小心荣冠上了机械唯物论。
阴阳五行现在看可能有缺欠不完美,放到两千年前的认识水平,就很了不得了。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0-28 16:41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0-10-28 08:43 编辑
我们看看《内经素问》这两段引文,能不得出:“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循环”以及“心气推动血液循环”、“全身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这样的结论!!完全是套用中学生物学课本中“生理常识”中的话。
--------------------------------------------
请问先生:《“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循环”以及“心气推动血液循环”、“全身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这样的结论!是哪里错了吗?您认为怎样说才是正确的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9 06:39
谢谢千秋雪先生的关注。回复如下,请多多批评指正。
中医里理论中的脉,是指经脉,即经络,不是西医的血管。气血沿着经脉运行,不是“血液在血管内循环”。中医的血不等于西医的血液,气为血之帅是指气对血的推动等作用,而不是心气推动血液循环,在中医理论中没有血液循环 这个概念。
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肝不等于西医的肝脏,经脉不等于西医的血管……。余类推。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0-29 07:36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0-10-28 23:38 编辑
“中医里理论中的脉,是指经脉,即经络,不是西医的血管。气血沿着经脉运行,不是“血液在血管内循环”。中医的血不等于西医的血液,气为血之帅是指气对血的推动等作用,而不是心气推动血液循环,在中医理论中没有血液循环 这个概念。
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肝不等于西医的肝脏,经脉不等于西医的血管……。余类推。”
-----------------------------------------
《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请问先生,这里的“经隧”是不是经脉?
先生说,在中医理论中没有血液循环 这个概念,那么《灵枢·营卫生会》中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里是不是循环?
先生是讲究中西医融合的人,而且在先生的著作中不乏西医的理论和概念,为什么先生就这么不能接受别人对中医经典理论和概念的现代解释和描述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9 07:38
《内经》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金匮要略》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陰气衰者为癫,陽气衰者为狂。
这是经典理论中的心气虚、心气实。都是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0-29 07:51
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肝不等于西医的肝脏,经脉不等于西医的血管……。余类推。”
---------------------------
中西医虽然是不同的医学体系,但是它们面对的是同样的人,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请问先生临床上面对同一个人,这个人会面对西医展现一种结构形态和生理活动,同时在面对中医的时候会变成另一种结构形态和生理活动吗?再说,中西医之间,就只存在差异,不存在共同的认识和联系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9 07:51
机械唯物论对于医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机械唯物论不能完全否定,不能抛弃!现代的西医所有成绩完全归功于机械唯物论,没有他就没有现代化的世界。现代化的原意就是工业化、机械化。
辩证唯物论出现之后,由于辩证唯物论比机械唯物论能够解释更为复杂的事物与更深入层次中的问题,比机械唯物论更为先进,或者说机械唯物论被辩证唯物论涵盖了,包容了,机械唯物论并没有消失,他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9 08:26
1 无论经隧还是经脉,都不等于西医的血管。营卫循环并没有按照十二经脉循行,二者的循行路径不一样。营卫也不等于气血,更不等于西医的血液循环。
2 同样的正常人,同样的病人,由于理论体系不一样,得出的结果完全不同,都是相对真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解剖学中的十大系统既有联系而同时又有不同,这是客观事实。
3 中西医融合观没有改变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概念及其及其理论构架,没有改动一个字,也没有改动西医的概念等,而是建立一个中介证态、象态体系,把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沟通、联系起来。例如:中医的心,主神明、主血脉,没有改动,在西医的理论中找到了调控系统,中医的心与西医的调控中心具有非常大的重叠,建立起心-调控中心象态。脾主运化与西医的物质能量代谢具有非常大的重叠,建立起脾主运化-代谢象态。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具有非常大的重叠,建立起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余类推。
不要改动中医的概念与理论构架,不要中西医概念嵌合、直接对接,在中西医理论之间建立一个中介体系(建立一个新的参考系),使得二者沟通。宁可打破西医理论体系,也不要改动中医里理论中的概念,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动一个概念,与之相关联的概念就解释不通了,中医的思维就被打乱,辨证论治就不能正常进行,诊断治疗就会发生错误。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0-29 09:30
这是经典理论中的心气虚、心气实。都是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
一一理论应联系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头理论。
心气虚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脉弱等症状,可以见于心脏神经功能症,亦可以见于冠心病,见于各种先后天器质性心脏病。治疗的药物,以黄芪、人参等补气药为主。难道,中医应用黄芪、人参等药物治疗心气虚,只是针对"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0-29 09:35
这是经典理论中的心气虚、心气实。都是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
一一如果仅仅针对"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从理气药(柴胡、四逆散等方药),而不是补气药来考虑,可能更实际,更靠谱些。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0-29 09:45
如果“心气虚、心气实。都是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
辩证属于心气虚、心气实,以及前面所说的“气血少”,治疗原则却成了疏肝解郁,定志安神,辩证与施治成了南辕北辙。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0-29 09:51
心气虚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脉弱等症状,可以见于心脏神经功能症,亦可以见于冠心病,见于各种先后天器质性心脏病。治疗的药物,以黄芪、人参等补气药为主。难道,中医应用黄芪、人参等药物治疗心气虚,只是针对"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
一一补气药,针对的不是"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针对的,应当是机体能量供应(如三羧酸循环、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方面的问题"。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0-29 10:02
能量代谢与供应系统,应当是人体极重要的一个系统。但在西医理论体系,特别是病理体系中,被严重的疏漏或低估了。不过也不奇怪,三羧酸循环、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等生理生化学层面的认识,也仅仅是近现代之间的事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9 10:35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0-29 02:41 编辑
谢谢大家的关注以及热烈发言。
气虚,心脾肺肾都有气虚,一般认为没有肝气虚,有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也有人认为肝气虚是肝气郁结的前期。心气虚与气虚的概念相去甚远。
虚证,一般是指西医的非器质性疾病,在各种器质性疾病的晚期也表现出虚证,实际上是虚实夹杂证。我在《融合观》这本书里184页~214页做了详细论证。
心气虚与气虚的概念相去甚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冠心病与《金匮要略》中的胸痹具有非常大的重叠,胸痹的病机是本虚表实,上实下虚。上实指的是心肺而不单单指心,冠心病急性发作时使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宽胸下气或者理气,补气是禁忌。现在教材说:心气虚就是心肌收缩无力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痰涎壅盛,应该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降气,使用人参大补元气是原则性错误。我们在中西医对照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按照西医理论或者形式逻辑推理,一定要结合中西医的临床实践逐个逐个的具体分析。现在的教材按照西医理论或者形式逻辑推理,概念嵌合,在临床上行不通。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0-29 10:50
现在教材说:心气虚就是心肌收缩无力心力衰竭
一一个人认为,心气虚较多的相当于心力衰竭之代偿阶段,而心力衰竭之失代偿阶段,更多的相当于心阳虚证。个人认识,仅供大家讨论参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9 11:07
个人认为,心气虚较多的相当于心力衰竭之代偿阶段,而心力衰竭之失代偿阶段,更多的相当于心阳虚证。
===============================================
愿与先生交流、探讨。
心力衰竭的病因非常多,常见的是高血压。高血压在发展到心力衰竭之前,由于外周阻力增加,心脏代偿性增大,心肌纤维变粗,心脏收缩力量加大,耗氧量增加。西医用降压药,降低外周阻力,人参大补元气,具有升高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能够使用人参吗?中医脉诊高血压病人,脉象滑、数,也不是人参的适应症。人参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皮下水肿时,可以用人参,在这里人参补的是脾气而不是心气!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0-29 11:35
心力衰竭的病因非常多,常见的是高血压。高血压在发展到心力衰竭之前,由于外周阻力增加,心脏代偿性增大,心肌纤维变粗,心脏收缩力量加大,耗氧量增加。西医用降压药,降低外周阻力,人参大补元气,具有升高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能够使用人参吗?
一一心力衰竭不一定就是高血压所致;人参的作用不仅仅是"升高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此处存疑);洋地黄类药物也可以增加心肌耗氧,但它仍然可以应用于抗心力衰竭。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0-29 11:36
人参大补元气,具有升高血压、增加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一一百度了一下:
人参对心血管的药理作用
为什么人参对心脑血管有治疗作用?原理是什么?
人参对心脑血管有三大作用:强心作用,血管调节作用,抗聚抗凝抗栓作用。
人参有很好的强心作用。这是因为,人参当中的皂苷,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和冠脉流量,并能抗心律失常。人参的强心作用的强度与成分有关,三醇型>人参果酸型>二醇型:三糖苷>二糖苷>单糖苷。
人参能调节血管。各种人参皂苷的不同单体对血管有的能扩张,有的能收缩。人参总的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但人参对血压无明显降低作用。
人参有抗聚抗凝抗栓作用。人参皂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血沉、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医生们观察到,在临床上给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患者每天口服3克红参粉时,可以明显增加患者的心血输出量,并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阻力减小,从而改善了心脏衰竭的状态。经研究发现,人参根中的强心成分为几种三萜类皂甙,它们可通过抑制一种酶的活性和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等途径,增强心肌的收缩力。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9 17:20
人参的研究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研究最早、最多、最彻底的中药,迄今为止这些研究对于临床几乎没有任何作用。研究成果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用,西医用不上、不会用。
上面已经说过了人参可以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此时的人参入脾经,在复方中起到补脾主运化的作用。
药理研究与人体的实践情况是不同的。我观察到人参具有升高血压,引起失眠、烦躁的表现。
药理研究人参可以治疗休克,中医里理论中也有独参汤治疗四逆证(类似于休克)大补元气。某中医大学一位教授用独参汤治疗休克,导致死亡,病人家属告到法院,不了了之。
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人参绝对不能用,在本论坛讨论的时候中医教师李瑜谨明确回答不能用。
人参的准确使用必须遵循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使用,不能按照西医研究的药理作用使用,仅仅可以作为参考。如同青蒿素、黄连素、麻黄素等等一样,在辨证论治的时候,没有任何意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9 17:42
为什么现在的中医底气不足,就是因为过多地相信西医的各种检查,西医的药理研究,西医的解剖生理,而忽略了经典理论,没有学好四诊八钢,看到病人,自己胸中了了,指下难明。辨证论治没有学会,西医各种检查,动物实验一知半解。院士、教授忙于创新,把自己那一点点经验归类于西方科学谓之创新,找中医里理论中的“不足”,用西医补充。而实际上他们看到的不足、错误,恰恰是中医的长处,这种情况从西医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开始了,从李时珍开始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直至今日的脑主神明,一脉相传。正本清源,捋清经典中医理论的原貌,才能够正确的传承创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9 17:58
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经典著作要有敬畏之心,如同敬畏大自然一样,不要轻率的改变他。中医经典经过2000多年的洗礼,大浪淘沙,其中的错误、糟粕经过2000多年的锤炼,已经被历史扬弃过了,留下来的都是好东西。这次疫情得到了验证,1800年前张仲景的方子到现在居然能够治疗新冠肺炎(最新发现的疾病),不可思议!!西方科学不能说明为什么?教授、院士们不能解释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根据?麻杏石甘汤出现在2000年前,现在管用,今后凡是病毒性肺炎还管用,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麻杏石甘汤加减还管用,在温病学中就有现成的方剂可供选择,对于危重型肺炎,中医辨证论治仍然有治疗的方剂。中医有充足的自信治疗西医没有办法的疾病。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29 18:21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0-29 10:23 编辑
人参的性味与归经:
性味
1、《本经》:“味甘,微寒。”
2、《别录》:“微温,无毒。”
3、《本草备要》:“生,甘苦,微凉;熟,甘,温。”
归经:入脾、肺经。
1、《本草衍义补遗》:“入手太阴。”
2、《本草汇言》:“入肺、脾二经。”
3、《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0-10-29 18:41
人参的研究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研究最早、最多、最彻底的中药,迄今为止这些研究对于临床几乎没有任何作用。研究成果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用,西医用不上、不会用。
一一这个只能说是"个人认识或见解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 07:38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1 23:44 编辑
这是我查到的最早中医教材。
《中医学基础》是
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北京中医学院主编,本书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内容较为系统简要,并附录有关的现代科学知识,供中西医参照学习。1974年由上海
科技出版社出版。
中医学基础书籍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病因及辨证
六、饮食失宜
七、劳逸失常
八、外伤及虫兽伤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第二节心与小肠
二、小肠的生理病理
第三节肝与胆
一、肝的生理病理
二、胆的生理病理
三、肝病的辨证论治
四、胆病的辨证论治
第四节脾与胃
一、脾的生理病理
二、胃的 生理病理
四、胃的辨证论治
附1:胃脘痛
附2:中医脾胃实质探讨近况
第五节肺与大肠
一、肺的生理病理
二、大肠的生理病理
附:咳嗽
第六节肾与膀胱
一、肾的生理病理
二、膀胱的生理病理
三、肾 病的辨证论治
四、膀胱病的辨证论治
附:水肿
第一节治疗原则
第二节治法
第八章中药和方剂
第一节方药的概论
一、中药的基本知识
二、方剂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常用中药及方剂
(一)解表药
(一)清热药
(二)清热方
(一)温里药
(二)温里方
(一)祛风湿药
(二)祛风湿方
(一)泻下药
(二)泻下方
(二)止咳化痰平喘方
(一)消导药
(二)消导方
(一)祛湿药
(一)理气药
(一)理血药
(一)补益药
(一)固涩药
(一)开窍药
(二)开窍方
十五、驱虫药和方剂
(一)驱虫药
(二)驱虫方
第一节冠心病
第五节肿瘤
第十章经络及针灸
第一节经络腧穴总论
一、经络的组成与作用
三、经络的临床应用
五、腧穴的作用
六、腧穴的定位
第二节经络腧穴各论
第四节其他疗法
一、按摩疗法
第五节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中风
二、感冒
三、中暑
四、哮喘
六、泻泄
八、便秘
十四、癫狂
十六、眩晕
十七、头痛
二十二、痛经
二十三、胎位不正
二十五、扭伤
二十七、牙痛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1-4 10:45
从当时的教材看,只有八钢辩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或者加上个病因辩证。
第九章常见病只涉及到五种病。针灸治疗节中且讲了27种病。几乎成了中医针灸学。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1-4 10:48
中医辨证结合现代药理应该是最合理的。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20-11-8 10:10
非常正确!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1-18 11:25
一病有多证,能不能用人参,以辩证为断。
作者: 王锡民 时间: 2020-11-18 19:26
人参的性味与归经:
性味
1、《本经》:“味甘,微寒。”
2、《别录》:“微温,无毒。”
3、《本草备要》:“生,甘苦,微凉;熟,甘,温。”
归经:入脾、肺经。
1、《本草衍义补遗》:“入手太阴。”
2、《本草汇言》:“入肺、脾二经。”
3、《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tk
————————————————————————————
从这几种本草书对于同一种中草药的性味、归经的认识相互矛盾,证明中医对于性味、归经的观察认识混乱,认识方法具有不可靠性,导致认识不准确,或糊涂认识。
由此看来,进行中草药的性味、归经需要重新认识。以便形成统一的认识。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1-18 20:13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0-11-18 20:17 编辑
王锡民,你又在信口开河!
我说你的中医药知识,就是一个业余爱好者的水平,你还不承认?
你看你又闹笑话了……!
以下为2015版国家标准《药典》人参的性味等定义。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1-18 21:17
王锡民你核对一下,我说的依据。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1-18 21:33
王锡民,你以下言论正确吗?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1-18 22:17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0-11-18 22:31 编辑
《药典》的定义:
药典标准是指药品生产、使用和检测的法定标准。
药典收载的药品标准,是国家药品标准,具有法律效力。
简单说就是药典收录的标准成为药典标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标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年版共11个版次,以下为最新的2020年版(一部中药)《药典》。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1-25 16:44
关于人参的性味,是不是《药典》就绝对正确呢?
很多时候,有些人的观点与《内径》相悖,便被批驳离经叛道。
中药的性味与《本经》不一致,就可以挺赞?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1-25 16:45
药典也是要经年修正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25 17:53
我们在学习中医理论的时候,有几个主要节点:1 秦汉时期;2 秦汉到明朝万历年间;3 明清时期;4 解放后;5 改革开放后;6 领导的新时代。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1-26 15:17
本问题的焦点:王锡民根本不知道有《药典》的标准,而胡说八道。
补充内容 (2020-12-28 16:52):
王锡民你知道《药典》标准,为什么要脱了裤子放屁?
以下是你说的话吧:
从这几种本草书对于同一种中草药的性味、归经的认识相互矛盾,证明中医对于性味、归经的观察认识混乱,认识方法具有不可靠性,导致认识不准确,或糊涂认识。
由此看来,进行中草药的性味、归经需要重新认识。以便形成统一的认识。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1-27 08:20
多写了个“们”字吧?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0-11-28 10:03
国家药典,建国后组班,53年出版第一部,以后大约每隔5年重新修订增删一次(文革期间例外)。前仆后继,编委会人员在更迭,编撰不会停,目前一直在延续中。2020年版《中国药典》自2020年12月30日起实施。
国家药典委员会已经成为常设机构,网上可查。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28 16:56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0-12-28 17:13 编辑
王锡民你知道有《药典》标准,为什么还要脱了裤子放屁?
以下是你说的话吧:
“从这几种本草书对于同一种中草药的性味、归经的认识相互矛盾,证明中医对于性味、归经的观察认识混乱,认识方法具有不可靠性,导致认识不准确,或糊涂认识。
由此看来,进行中草药的性味、归经需要重新认识。以便形成统一的认识。”
作者: 喻家言 时间: 2020-12-28 17:36
王锡民,你正面回应行吗?
“文革小将喻家言不看明白就乱批一气。我那是对李同宪先生的回复。你怎知道,我不知药典?药典就一定正确吗?就一定是永恒真理吗?你60多岁的人,怎么还是老样子?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发表于 1 小时前”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1-13 11:10
顶上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3-15 10:57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tid=75687#lastpost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1-4-1 17:37
武先生:看了您的观点。有时候我也常常纳闷:糖尿病人是糖吃多了,糖尿病人要控制糖的摄入。病人几十年都是这么个饮食习惯,为什么过去同样量吃糖没患上糖尿病,现在就不能吃糖了呢?或一点都不能吃了,至少要很谨慎。观察糖尿病人都是很想吃甜食的(我认识一个患者,过不了水果诱惑这一关,打完针就吃水果。),从缺什么就想什么的角度看,会不会是血浆里面的糖多了,真正的体内的糖没有被利用,组织、器官是个缺糖状态?
结论是:治疗糖尿病不是要降低血中糖量,而是设法促进糖的代谢利用。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4-1 21:25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4-1 21:37
糖尿病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缺少,胰岛素分泌缺少的原因是中药症状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4-2 00:08
.1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