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新冠肺炎中医方案评议(下)- (2/2) [打印本页]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0-30 06:47
标题: 新冠肺炎中医方案评议(下)- (2/2)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20-10-30 06:59 编辑

2. 中西医结合:如何深化?

领导总书记在1月25日的中央大家的事情局会议提出以“中医主导的中西医结合模式”介入新冠病毒战疫的要求。2月13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中国的新冠战疫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可说与此一战略决策密不可分,当然还有党的坚强领导、基础建设、举国优势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现时《方案》几已定稿,战疫胜利庆功大会也已举办,但围绕这个“中医主导的中西医结合模式”题目,迄今似没见到有任何讨论,笔者本着“问题导向”的精神,加上一点抛砖引玉的冲动,试从研读新冠战疫的《方案》和新闻中,找出一系列事关深化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供大家品一品,譬如:
 - 《方案》文件的结构和内容算是反映了这个模式吗?
   > 如果是,为啥中医内容只出现在治疗中的一节?
   > 如果不是,那理想的“中医主导”应如何体现?
 - 《方案》中的诊断部分只见到西医内容,所谓“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的目标,先不说这介入有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深度,但诊疗两者只有疗的部分与中医有关,诊的部分明显没有介入。对此,不知相关方面有何评估?
 - “中医主导”的提法,明显在暗示在之前的2次大小战疫(2003的非典和2009的禽流感)里,中医在中西医结合中没起到主导作用。(老实说,“中医主导的中西医结合”这话听起来就是中医人向习索要的“尚方宝剑”。而在卫健委的官网只能找到3版及之后的《方案》,笔者的确有些怀疑:之前的版本可能根本没有中医的部分。)那么,相比前2次战疫,“中医主导”的要求在这次战疫中有那些落实措施?譬如体现在那些指挥组织变化上?
 - 又,“中医主导”中的中医,纯中医系统培养出来的人行吗?是能力还是意愿问题?
   > 如果纯中医系统培养出来的人才,因为对西医一窍不通而无法参与像新冠战疫这样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卫生健康事件,那这些人等于被时代发展所淘汰,国家还要花钱在他们身上吗?
 - 按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以这次战疫表现来检讨,这个模式遇到什么问题,特别是与现行制度政策有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如何改进可以在未来战疫与日常工作中做得更好?

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是,现在国家医疗系统理论上是西医、[纯]中医、中西医结合三种体制并行的状态;但从资源配置上看,应该是西医在主导。所以,在西医主导的体制下由中医主导的中西医结合模式究竟是什么意思?应该从体制的角度把这些概念说清楚。在战疫之前,对三制并行的未来愿景有什么构想?从战疫的结果看是否需要调整?这对未来中、西医人才的培养又意味着什么?

上面这些关于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理应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进入新时代,应该运用“问题导向”和“顶层设计”的手段/路径,探索改革创新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看到这方面更深入的分析报道和讨论。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0-30 06:54
3. 中医药利益集团是把双面刃

官学研产一条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之一,可惜这方面好像没有什么突出的研究。

从美国的经验看,在许多许多年以前,即学术界被讥为“象牙塔”的年代,从学与研的成果转化成产业/经济动力之间存在一个相当大的鸿沟。二十世纪后期以半导体/信息产业的崛起为契机,首先改变的是官-学-研体制的建立,通过由国家的研究拨款去影响学术研究的方向。然后到80年代下半期开始,以芯片和互联网为标志的高科技产业的形成,进一步打通了把高科技研究成果转化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通路。当然,中间还有许多对原有经济体制改造的“配套措施”。

中国在这方面真可说是运气很不错。因为在中国独特的国情下,官学研一体可说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形,只是那时的主要问题是“先天不足”,与欧美等成熟经济体有如壮汉相比,中国就像早产了几十天的初生婴儿一样,还在为生存争扎,太过弱小不成气候。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与产业的连接并不是很密切。这当中既有当时意识形态挂帅的主观原因,也有当时高新技术并非经济的主导力量的客观因素。这情况直到改革开放才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第一件标志性事件是恢复高考,到中期的高校扩容,恰逢碰上高科技渐成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全国上下又以西方体制为师,官学研产很快成形并不断壮大,甚至可说是赶超了西方。可以说,今天中国的经济奇迹离不开此一制度优势。

另一方面,由此一体制所形塑出来的中医药利益集团,也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在新冠战疫中开始浮现。除了前面提到的“清肺排毒汤”在《方案》中凌驾其他3方外,隐约可见者还有二处:因非典(2003)和H1N1禽流感(2009)开发的2个有专利的半新药被推荐为预防药;二是张伯礼团队的宣肺败毒汤所内含的创新方法学,看似没有在中医科学院生根,更不要说在全国中医药大学普及了。

20世纪中以前,大部分的科技新知来自大学的实验室。但在高新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新知识产生于大企业的实验室,从而被企业所垄断;而企业通过专利-产品来取得下一代技术/产品研发所需的资金。结果是,大学和企业有了一个渐渐明确的分工:大学主要培养被业界称之为“半制成品”的人才,企业则在市场导向下专注研发产品;具体专业领域的权威教授则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研产复合体的核心。在国外,官学研产一条龙,加上专利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结合,成了垄断经济和贫富差距悬殊的根源之一。

中医本来很难取得专利,但现在似乎搞出一些可让中药申请专利的机制或论述,加上最近强调要从制度上保护和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官学研产一体化这个“顺应时代需要”的发展方向,不管你喜不喜欢,只会继续加强。
【按:老实说,笔者很怀疑中药的专利其实只是针对国内市场:在国内,国家说了算,没人能挑战你;在国外,尤其是欧美,根本没有市场,无实利故亦无挑战必要而已,因此,中医走向世界的战略必然是“农村包围城市”。故专利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战略中,至少目前看作用有限。】

但是,就如很多人怀疑金、连2药对新冠疫症是否真有效一样,合乎集团利益的改革是不是真合乎人民的健康利益?“三药三方”是由国务院属下一个“联防联控”应急性单位,通过新闻发布会的方式首次于3月23日公布,甚至不是如《方案》那样公之于正式专业文件。其时国内疫情已经稳定下来,因此那时的对象看上去主要是对外。《方案》列出4药供观察期(即未确诊但亦不属通常意义的预防)的病人使用,其中的藿香正气水对于明显有肠胃症状的病家而言,笔者相信它的疗效绝不会比金、连差,只是没专利而已;而这一经主战场考验、写在《方案》中的千年名药,竟然在新闻发布会里提都不提,着实令人困惑。

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权威专家既需要有像中医科学院那样的资源,也需要有自己能掌控的舞台。这或许可以解释张伯礼虽是上一任的中医科学院院长,但笔者在中篇里提及张所透露的数据库方法学等,却好像出自天津中医药大学为核心的团队(张一直是该校校长)。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而且以目前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并立的体制,将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一个更难解决的问题:中医基础理论无法与时俱进。在建国初期,毛泽东提“西学中”和“中西医结合”等决策,原意是希望能将中医理论改造成符合现代思维的专业体系,即中西医结合主导中医发展,可以说是中医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和前驱。但中医界的既得利益者势力实在太强大,过去几十年,掌控中医发展资源的人通过所谓“回归经典”的策略,成功建立了一个纯中医体系、并将之与中西医结合区隔开来,实际上等同闭关自守。中西医结合虽然在国家资助下取得很多成绩,也获得很多新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在现行体制下无法对传统中医的基础理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似已足够强大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却不以改革中医基础理论为己任。结果是:在国家经济层面看,产学研一体化在中医界似不是问题;但实际上由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且经由体制上加以固化,中医的基础理论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建国初期,甚或倒退到明清时期,从前面讨论达原饮的影响就可见一班。

总之,中医药利益集团将加速在中医药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如何平衡已经开始浮现的副作用?这只能寄望于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涉及制度上的创新,因为不可能在西方“老师”那里找到答案。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人民的健康在增进的同时,对此有贡献的利益集团“先富起来”,甚至先超越小康更富些。最糟糕的则是:利益集团越赚大钱,人民的健康则每下愈况。如何趋利避害?关键是“实事求是”,在掌握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改革相关制度和政策。譬如金、连二药、还有三方的新冠疗效,应该用临床统计数据而非仅靠专家加持的方式来说明。这方面明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0-30 06:58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20-11-1 10:51 编辑

结语:中医药现代化的愿景

全世界感染新冠病毒的病患数目目前已接近4.5千万,欧美等国人传统上认知为“先进”的国家,正在经历第二波感染浪潮而苦苦争扎之际,中国却已经基本上恢复正常。世界历史将铬记2020年是具有转捩点意义的一年,中国在强起来的复兴路上,凭借新冠战疫的出色表现迈出了震撼世界的一步,与中国在上一次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遭遇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一切都以现在进行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让每一个此时此刻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无不在感到幸运的同时,亦为国家的进步感到由衷的兴奋和自豪。这是笔者这个《方案》研究的动力来源,目的正是本着“问题导向”的精神,探索中医药现代化的前路。

本文通过检视《方案》,总结中医药在新冠战疫中的表现,既揭示了在基础研究和方法学上取得的进步,也看到了离现代化、走向世界要求的差距,尤其是在基础理论和研究、效率和可操作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中医药应该与全国其他各条战线看齐,通过改革创新在医药专业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笔者曾在《启示》一文中指出,西医在病毒发现至疫苗研制成功之前有一个“空窗期”,是中医药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机。如何实现赶超?笔者在这里尝试通过勾画一个“中医抗病毒新药设计工程大纲”作为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具可操作性的愿景,并以此为本文作结:
  一、新病毒分离、表面分子结构清楚        # 这步已经做到
  二、推导出可能抑杀新病毒的结构模板(可用电脑模拟初步验证)    # 可以不止一个
  三、按模板从数据库搜索具潜力的候选药物
  四、对候选药物通过实验测试进一步筛选优化
这四步基本上是笔者对西医如何创制新药的理解,拿来作为比照中医药从吃古方组合的老本走向“新药设计工程”所须养成的基本功。西药研发的这套基本流程,中医药完全可以“拿过来”,因为从工程流程的视角看,中西药的关键分别只在标的物是化合物还是天然物而已。而从麻黄到虎杖的例子说明,这并非是全无根据的空想。当然,中西药的此一分别将渗透整个流程中所有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数据结构、模型、算法、工具等一系列研发要素的方方面面。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要能超车,首先当然要有此能力,但关键更在一个快字:即在空窗期结束前看谁能先跑完这流程而拿出最高效的新药。希望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青年朋友们,能以此为方向/目标,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才算是“不负韶华”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30 07:5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0-29 23:56 编辑

       但诊疗两者只有疗的部分与中医有关,诊的部分明显没有介入。对此,不知相关方面有何评估?
=======================================================================
       疫情之后,西医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方向明确……;中医怎么办?没有看到什么反应?钟南山说板蓝根如何如何,有人把他以前的话拿出来,前后矛盾。我原以为全国能够感恩张仲景,学习伤寒杂病论,以备下一次疫情之需,结果没有一个人感恩张仲景。
       中医的三方三药是根据什么理论开出来的?没有交代,是个无花果!或者说没有蓓蕾的花,石头缝里生出来的孙猴子。
        中医如此大规模的投入举世闻名的抗击疫情运动,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疫情之后,戛然而止,销声敛迹,没有人作出一个总结,提出今后的方向,令人不解。
         倒是一个中医界、医学界的局外人萧铁先生给中医界指出了方向,用心良苦啊!!不管说的对不对,这种精神实在是令人钦佩,而中医界的院士们、教授们颜面何在?中医药管理局的官员们颜面何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30 08:18
       迄今为止,中医没有拿出这次疫情中,中医究竟治疗多少病人?危重病人多少?典型病人多少?轻病人多少?没有统计数字!!各地开出的方剂有多少个,其共性是什么?这些方剂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如何看待寒疫与温疫?中医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今后应该怎么办?没有人出来说话,没有权威人物出来说话,或者说权威人物不知道该怎么说!
      诊断是什么?方剂是根据什么理论开出来的?院士们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萧铁先生可以教教他们!!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30 08:27
        由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且经由体制上加以固化,中医的基础理论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建国初期,甚或倒退到明清时期,从前面讨论达原饮的影响就可见一班。
       譬如金、连二药、还有三方的新冠疗效,应该用临床统计数据而非仅靠专家加持的方式来说明。
===========================================
         先生一语中的。中医理论发展的滞后成为中医发展的瓶颈。旁观者清啊!!
         譬如金、连二药、还有三方的新冠疗效,应该用临床统计数据而非仅靠专家加持的方式来说明。这么大规模的行动,没有统计数据,不可理喻。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0-30 09:18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0-10-30 06:48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20-10-29 22:58
结语

全世界感染新冠病毒的病患数目目前已接近4.5千万,欧美等国人传统上认知为“先进”的国家,正在经 ...


“本文通过检视《方案》,总结中医药在新冠战疫中的表现,既揭示了在基础研究和方法学上取得的进步,也看到了离现代化、走向世界要求的差距,尤其是在基础理论和研究、效率和可操作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中医药应该与全国其他各条战线看齐,通过改革创新在医药专业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
看了以上所说,很有同感。
中医药要学习和坚守基本原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中医药,这条道路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传统的中医药理念是中医药的精髓,这个必须坚守。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医药在具体运用上,许多方面都已经比较脱离现实,脱离群众,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比如熬药服药方式,经典理论的古奥难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普及。上文所说“在基础理论和研究、效率和可操作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中医药应该与全国其他各条战线看齐,通过改革创新在医药专业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应该引起中医相关部门(比如中医科学院)的重视和改进。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0-30 09:56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0-30 08:18
迄今为止,中医没有拿出这次疫情中,中医究竟治疗多少病人?危重病人多少?典型病人多少?轻病人多 ...

俺不行啦。几个院士间明显存在“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他们各自接受专访时讲的都是自己团队的贡献,数字也不是全无,但自然经过过滤,只讲对自己有利的。上面肯定有人在看,不然怎么决定3个领军的院士中医,选那个去领奖?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20-10-30 14:58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0-10-30 07:0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0-30 00:18
迄今为止,中医没有拿出这次疫情中,中医究竟治疗多少病人?危重病人多少?典型病人多少?轻病人多 ...


“迄今为止,中医没有拿出这次疫情中,中医究竟治疗多少病人?危重病人多少?典型病人多少?轻病人多少?没有统计数字!!各地开出的方剂有多少个,其共性是什么?这些方剂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如何看待寒疫与温疫?中医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今后应该怎么办?没有人出来说话,没有权威人物出来说话,或者说权威人物不知道该怎么说!”
--------------------------------------
以上问题问询的非常好!赞一个!
确实如此,既然说中医药在这场瘟疫流行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怎么就没有人做一个详尽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呢?在这次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这个谁也不可否认,可到底中医药是怎么认识和运作的呢?这个谁能来说说清楚?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0-31 05:5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0-30 07:54
但诊疗两者只有疗的部分与中医有关,诊的部分明显没有介入。对此,不知相关方面有何评估?
======= ...

正义人士只是同意毛主席多年前就已给中医药指出的方向:以中西医结合引领中医药的现代化。先生同意么?

如果同意,就不要老是拿着仲景的神主牌装腔作势了。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0-31 05:56
千秋雪 发表于 2020-10-30 14:58
“迄今为止,中医没有拿出这次疫情中,中医究竟治疗多少病人?危重病人多少?典型病人多少?轻病人多少 ...

关于"一个详尽的,系统的,客观的总结":公平的说,这个其实很难,非常难。

先讲总结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不是要证明中医药有效或如何起效(这是融合观先生不用看数据就可以做的),而是要找出在这次战疫里,有些什么地方做得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即做得不好或不够好、甚至是错了的),以为未来改革创新的问题导向。要达此目的,光客观两个字就非常难。

第一是有不同的团队和应对策略。用中药的有3个院士领军的团队,其他不属这3个团队的可把他们归入另一个。这4个团队中,张的最好办,因为他是全包一个医院用中药漫灌的方式专治轻症,所以医护-病人-处方用药是最简单的。

但仝、王2个团队就很不一样了。我相信他们2个团队里应以医生为主,最初进武汉后就一头扎进重、危症的治疗,病人、医生、甚至每天的方药都不同(尤其在初期)!而重危症的救治还须与西医一起治。而西医所用的药(譬如抗生素和激素类),用的不对还会对病家产生负面作用,出了问题肯定大家会互相推责。

要做到公平公正不仅要把这些医案分类处理,还要把全过程的处方用药变化考虑进去,得出来的结果就不纯粹是几个方子的比较,还混有医生水平的比较!这就很麻烦了。因为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某一医者决定用某方但其实不对证,但此方用在其他病家身上却有好效果,如果只是光从方子的结果去分析,会显示此方的效果至少不是最好,但却可能是医者的错!

能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才是真正的高手。所以把几个院士放到战场去让他们各自表演,高下立判。同理,不要以为做总结比治病简单,怎么可以使它变得简单又能达到总结的目的?这才是考验主事者的智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31 07:33
              
正义人士只是同意毛主席多年前就已给中医药指出的方向:以中西医结合引领中医药的现代化。先生同意么?


如果同意,就不要老是拿着仲景的神主牌装腔作势了。

====================================================================

       1956年,毛泽东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逐步在我国医学界出现。 这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概念的原始出处。


         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更准确地阐述了他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思想: “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要把外国的好东西都学到。比如学医,细菌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病理学,这些都要学。也要把中国的好东西都学到。要重视中国的东西,否则很多研究就没有对象了。”“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搬要搬一些,但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31 07:38
       中西医结合要以中医为主导,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而不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概念就不清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31 08:23
   中医现代化,仍然是现在的主流意识,即官学研体系的意识,即科学主义为主导的体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31 08:28
        所以嘛,大家本来就是“道不同”,说什么“萧铁先生给中医界指出了方向”,
========================================================
          院士们和你的思路是一样的,只是他们不敢明说!你的确给他们指出了科学道路,如同先生所说官学研一条龙的中国特色科学主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31 08:34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0-31 00:47 编辑

        官学研一体可说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形,只是那时的主要问题是“先天不足”,
        改革开放的第一件标志性事件是恢复高考,到中期的高校扩容,恰逢碰上高科技渐成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全国上下又以西方体制为师,官学研产很快成形并不断壮大,甚至可说是赶超了西方。可以说,今天中国的经济奇迹离不开此一制度优势。
         官学研产一体化这个“顺应时代需要”的发展方向,不管你喜不喜欢,只会继续加强。
         由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且经由体制上加以固化,中医的基础理论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建国初期,甚或倒退到明清时期
================================================
        这些具有哲理的话完全正确。改革开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引进了先进的、科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经济大发展;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思想,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冲击着社会主义公有制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所以,全盘西化是错误的,我们只能吸取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复兴中国文化,清除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思想,即机械唯物论的科学主义。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0-31 08:53
所谓“中医主导的中西医结合”是啥意思?我承认我不是很明白,本来已经很详细地在一楼讲了。这里再简单讲一下。第一,这句话的背景应是暗指前两次战疫(张有参与非典战疫)和此次战疫之初,中医没有起到“主导作用”;第二,在毛时代,只有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2种体制,而现在则是[纯]西医|[纯]中医|中西医结合3者并行的体制。但这次所谓“中医主导”的中医,是三种并行体制中的纯中医吗?应该不是,是中西医结合里的中医生。但这个提法能满足一些纯中医的虚荣心,故反对阻力最小。

所以,大家唯一有共识的地方就是:相关部门不应好像已经完事,而应该切实拿出证据说明习给了这把尚方宝剑之前和之后,战场上的指挥/部署有什么变化,如何体现了“中医主导”,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当然,最后要用事实数据说话。别的不说,卫健委的官网上的《方案》版本最早的只见到第三版。我怀疑第一、二两版很可能没有中医治疗的部分。如果的确是这样,那“中医主导”的指示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之后不把它们放在官网里也就可以理解了。那位可以找到第一和第二版来看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0-31 08:56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代表,中国文化复兴首先复兴的就是《伤寒杂病论》,这次疫情得到了验证。张仲景不懂科学,没有显微镜,也不懂辩证唯物论、现代化……他的方剂把绝大多数新冠肺炎病人治好了。现代化的西医束手无策!什么道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3 17:42
疫情结束之后,中医界举办“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的专题会议,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中医学术界的动向。
中华医药博大精深,经典有效。可在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随着语境的变化,语意的变迁,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在现代语言体系下变得异常艰涩难懂,不同的解读则带来了多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阴阳、五行、气、经络等,在脱离古代语境词意后,就变得非常的形而上学和抽象。一度鱼目混杂,引发部分人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质疑和曲解。
      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的目的:分别就中医学核心基本理论关键问题,如阴阳、五行、气、经络、运气、脏腑等展开讨论和多学科碰撞。吸收现代科学前沿成果及现代语言解读等研究,对其进行一系列既溯源又加以现代阐释的工作,其意义将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旨在探讨中医核心基本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我们用了50年研究中西医的关系,近20多年来出版了四本书:《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从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临床辨证论治层次,把中医理论整体进行了现代哲学、西方医学的语言阐释,解读与现代社会沟通,与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不谋而合。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20-11-3 20:32
http://www.qihuanghealthcare.cn/live/detail/758

这儿可以回放看视频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1-4 09:56
所谓“ 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看上去就是倒骑驴大咖们抱团取暖的团拜活动,还吹牛要把古董重新包装成科技产品。说要搞10年,钱从那里来?如果由中医科学院出,迟早受审计。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1-4 09:58
正义人士告诫各位新老红军们记住2点:
 1. 促进中西医结合是写进中医药法的,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
 2. 新时代的核心精神是改革创新,以科技为核心,实现强国梦。对中医药的具体要求是推进现代化、走向世界。
无论你自己做的,还是看别人干的,就用这2点来问个简单的问题:符合新时代的精神吗?对中医药现代化有贡献吗?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奉劝各位还是发挥一下自我批评的精神,查找不足,跟上时代为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5 07:29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只要目标一致,发展中医事业,两条腿走路,相互交错、矛盾斗争,共同进步,不失为共识。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1-6 06:3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1-5 07:29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只要目标一致,发展中医事业,两条腿走路,相互交错、矛盾斗争 ...

“目标一致”?

我前面已讲得很清楚 ,最根本的一条: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能成为人民的意志、党和国家的方略,是因为它代表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方向。

先生所主张的所谓“中西医融合观”,说是要将西医“阴阳五行化”,这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吗?以实践来检验,书都已经出了三本,至今拿不出半个能证明有西医被阴阳五行化了的例子来,足见其假大空之实质。

十多年前倒骑驴集团就试图搞个所谓“东方科学”的东东来跟现代常识对抗,结果现在提都不敢提了;最可惜的是,那时跟着他们搞的无知学子们,就此平平白白浪费了人生的最宝贵的青春!现在又说什么要用现代语言来解说传统学说,比“东方科学”更不成气候,纯粹就是在包装上面做文章。


正义人士奉劝那些还在吹嘘所谓“象思维”的倒骑驴大小干将们:不要把广大群众和领导当成白痴!拿国家和人民的钱,干着违背国家人民利益的事,决没有好下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6 16: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生评论一下。西方科学、西医中国化先生以为呢!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1-7 06:2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1-6 16: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生评论一下。西方科学、西医中国化先生以为呢!

正义人士一贯坚持实事求是。这帖子(连同上、中篇)即是从新冠病毒多版《方案》和相关的公开报道所透露出来的事实出发,围绕中医药专业,从理念到知识结构、从方法学到具体用药等,以问题导向的精神讨论探索,目的是为在新时代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推进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理出一些头绪。如果里面所引的事实有误,欢迎指正;如果对提出的论点有不同意见,也欢迎发表不同看法及这些看法引以为据的数据和逻辑。与此无关的各种口号、教条、帽子,请先到生自己的专栏发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7 08:28
        你把现代化说清楚?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7 08:34
       什么是现代?
       什么是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是指什么?他的演变过程你知道吗?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7 08:3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7 00:48 编辑

         历史发展[url=]编辑[/url]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4年,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逐步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设想。后来,又逐渐确立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说:“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大家的事情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由此,毛泽东首次较完整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内容。
       1960年2月中旬,周恩来在读苏联《大家的事情经济学教科书》时,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称“科学技术现代化”。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称,“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同年9月6日到9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
       为什么把“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不提“中国文化现代化”,更没有“中国古代文化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提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7 09:12
      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是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在这四个方面突出落后的状况,提出来追赶欧美的措施。中医和文化并没有包括在其中。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7 09:14
      中医现代化,在百度里已经查不到了,作为一个概念是不存在的!只有中药现代化的书出版。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7 09:22
由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且经由体制上加以固化,中医的基础理论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建国初期,甚或倒退到明清时期,从前面讨论达原饮的影响就可见一班。
       譬如金、连二药、还有三方的新冠疗效,应该用临床统计数据而非仅靠专家加持的方式来说明。
===========================================
         先生一语中的。中医理论发展的滞后成为中医发展的瓶颈。旁观者清啊!!          先生一语中的。指的是这一段话!!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7 09:37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提法:1   毛泽东提出中西医结合,以中医为主导建立一个新的统一医学;2  四个现代化里没有提出文化、中医现代化;3   中医现代化在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来。
         中国存在着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个学派,中医不等于中西医结合,中医界从来没有自己提出: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界以外的外行,或者科学主义者提出来:中医现代化。而恰恰是他们既不完全懂中医,又不深入认识西医,一知半解科学,三个半瓶子提出来的中医现代化。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1-7 10:20
关于中医药现代化,我的根据是下面的报道:
[attach]15935[/attach]
有不同意见的,尤其是党员老红军们,建议学学邓国医给党和中央领导人写信去。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0-11-7 10:28
中医药现代化有没有包括中医[现代化]?

逻辑上说,中医药=中医+中药;而如果只是中药需要现代化而中医不需要现代化,则会明确说中药现代化而不会说中医药现代化。

所以,请融合观先生不要当群众和领导是白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8 06:38
    毛泽东曾经提出科学文化现代化,周恩来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正式文件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准。中医现代化已经不存在了!很正常,领导不是神仙,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比领导先一步也很正常!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8 06:39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1-7 23:13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20-11-7 02:20
关于中医药现代化,我的根据是下面的报道:

有不同意见的,尤其是党员老红军们,建议学学邓国医给党和中 ...

   2015年的话!社会在进步!   什么是现代化?说白了就是追赶上西方先进的工农业国防科学技术,为中国的大家的事情服务!中医药西方根本没有啊!欧美没有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0-11-8 07:03
中医发展是从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犯得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理论上出现了分歧:一方面按照中医规律发展、完善、系统化了中医理论;另外一方面就是中医理论西化。中西医结合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客观的、历史唯物的看待中西医结合。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