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实质】申景旺:中医是经验方证一一论应当科学、理性认识传统中医与中医理论 [打印本页]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21-6-18 00:41
标题: 【中医实质】申景旺:中医是经验方证一一论应当科学、理性认识传统中医与中医理论
应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中医与中医理论
(河南·新乡·申景旺)

中医是我国汉民族的传统医学,原本单称一个“医”;在清末、民国时,为了与传入我国的西方医学进行区别,人们才开始称之为“旧医”或“中医”了。在我国除了中医外,其实还有藏医、维医、蒙医、朝鲜医,苗医、瑶医、壮医等民族医学;因为汉族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还多,所以也有人将中医其称为“国医”。解放以后,全国统编教材则统一称之为中医了;但《中医史》从九版教材开始又改称为《中国医学史》了,这明显就是在画蛇添足!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也先后受到过印度的民族医学与阿拉伯在希波克拉底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医学的影响,但都被中医慢慢消化掉了。可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我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至清末、民国时,随着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接受了西方医学、科学与哲学思想的社会名流、政府官员,认识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思想与“脏腑经络”学说不科学;尽管多数人并不否认中医的临床疗效,但为了加快推行西方医学,还是要求“废止旧医”!可中医界的人士却除了以确有疗效为由进行了抗争外,竟没有人能够提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或说法!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但重视中医,而且还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中医统编教材的顶层设计者与编写者不仅没有搞清楚中西医之争的实质,而且在对中医理论的实质和中医诊疗疾病的真谛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的情况下,就抛弃了传统的教材与师承方法,模仿西医的教材模式以北宋以后儒医们开创的思辨医学为主要内容编撰起了全国统编教材,将“脏腑经络学说”撰次成了中医的人体结构生理学,又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确立为中医的基本特色,尤其是将各家学说“统战”为一个辨证体系,其实是彻底消灭了中医中经验医学的成分,引导整个中医走上一个大一统的、单纯的思辨医学的歧途了!经过多版以后,不仅将思辨医学已演绎到了极致,而且掺入西医的成分也越来越多了;不但没有解决中、西医之争,又引起了学院派与传统派的纷争!其实,只要将中医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置于中国的历史大家的事情、文化哲学这个大背景下,用现代医学、科学与哲学思想理性的进行研究,就不难发现:中医就是个经验医学,中医理论正如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所言:“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不仅是中医,世界其他各民族的传统医学也都如此!
一、汉唐之际的医经家与经方家
早在魏晋时,皇甫谧虽然在《针灸甲乙经·序》中就说:“夫医道之所兴,其来久矣”。但是,根据先秦、两汉时与中医有关的史料和考古可知:在秦汉之际,中医仍处于零散的经验积累状态。西汉时统一、稳定与宽松的社会环境为中医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西汉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中医的经验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至西汉末成帝时,已出现了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其中,医经家是原人血脉经络、阴阳表里,以针石汤火等治疗疾病,即现在的外治法;经方家则是根据中草药的性味与所主症状,用积累的经验方通过内服汤药治疗疾病,即现在的内治法。
1、医经家与《针经》、《素问》和《难经》
但是,经东汉、三国至魏·王叔和著《脉经》、皇甫谧撰次《针灸甲乙经》时,可参考的却只有《素问》、《针经》与《难经》了,所以皇甫谧就推测《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唐·王冰也附和其说,而且始称《针经》为《灵枢》;虽然也有人曾提出过异议,但其论据却不充分。其实,在“一般情况下是社会思想影响医界,而不是相反”,“医学往往落后其他科学一步”;因此,只要研究一下《白虎通义》、《春秋繁露》、《淮南子》、《吕氏春秋》与《管子》就不难知道:《素问》、《针经》与《难经》是东汉时的《白虎通义》成书以后,医经家在西汉·董仲舒的“天人相应”、“人副天数”与“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下,以西汉医经七家的针灸知识与对人体方面的认识汇编了三位一体的《针经》、《素问》与《难经》了;不但为医经家针灸时,避开脏腑、循经取穴针灸治疗疾病,尤其是生理病理、病理方面的解释提供了支持,而且也保留了西汉末年时的医经七家的医学知识。
2、经方家与张仲景和《伤寒论》、《金匮要略》
根据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与南北朝时梁·陶弘景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再结合思邈本、高继冲本、宋本《伤寒论》以及《脉经·卷七》的内容可知:张仲景是在西汉《汤液经法》二旦、四神大小十二方证的基础上“论广《汤液》”;可惜王叔和不理解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病的真谛,在撰次“仲景遗论”时,为了“以广其法”就搜采了其他经方家治疗伤寒热病的方证、与大量的医经家关于治疗伤寒热病方面的空论,还将自己对伤寒热病的认识与感悟穿插其中,将张仲景的“论广《汤液》”撰次为一本《伤寒论》了。北宋时,林亿辈在校修《伤寒论》时,用《伤寒卒病论》集”、“辨脉法第一” 、“辨脉法第二”与“伤寒例第三”等进行了包装,不仅搞乱了张仲景的学术渊源,而且又进一步将《伤寒论》狭义化了;以致后人真正理解《伤寒论》者少之又少!
致于《金匮要略》,只要将《金匮玉函要略方》的内容、《脉经》卷七、八、九,以及西汉经方十一家的目录比较即知:翰林学士王洙于蠢简中见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源头应该是:经方十一家中治疗杂病和妇人、小儿病的经验方证。《金匮要略》只是将《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中、下两卷的章节稍作调整后,前面附上了“脏腑经络先后病第一”,又在《千金》《外台》上选择一些类似的经验方证,附于部分篇章之末了;因此,《金匮要略》根本就不是张仲景的个人著作!
3、在汉唐时,中医是医经家与经方家相互争鸣的时期
根据皇甫谧以《针经》、《素问》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撰次为针灸的精简本《针灸甲乙经》后,一直传承有序;而《素问》至唐时已严重脱简,《针经》至宋时也几近失传,即使唐·杨上善奉敕撰注的《黄帝内经太素》至南宋时也仅存三卷,就说明了《素问》与《针经》是为针灸为主的外治法提供理论基础的书籍,而且也反证了与汉唐时用中草药、经验方治疗疾病的经方家不存在什么关系!再结合《脉经》、《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与《合剂局方》即知:在汉唐之际,医经家与经方家就像现在的中医与西医一样,虽然都是为人治病,但是两个不同的诊疗体系!
二、经方医学的衰落与思辨医学兴起
至两宋时,因为朝廷重文抑武、重视医药,所以医生的社会地位就被提高了;尤其是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言论,更是为落地学子和官场失意的士大夫们找到了归宿,因此儒医便诞生了!在理学的影响下,他们“以术为不可恃,而必推求其理”,所以就开始用《素问》、《针经》中的理论注解《伤寒论》,导致温燥之剂滥行于外感热病;尤其是朝廷设立的和剂局编撰、并出版的《和剂局方》,不但扩大了一些经方的方证范围,而且还将很多汤剂变为煮散,因此改变了这些经方的用量,所以就出现了方不治病的怪象!因为从北宋开始整个朝野非常迷信五运六气,为此朝廷每年都要发布“五运六气历”;到了宋金时,以张元素为代表的一些儒医们就简单地将其归咎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于是就逐渐抛弃了汉唐千余年的经方医学,一本岐黄之术,走上思辨医学的歧途了!清·《四库全书》中说:“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其实是这些儒医们对本来就非一家之言的《素问》、《针经》包括《难经》的认识或切入点的不同而产生的所谓学术上的争执!
例如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论”,就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十九病机”归纳总结出来的一个错误的结论。其实,中医的病因就是医者对病人的症状与特征所作出的一个高度概括;有时虽然也是真正的病因或诱因,但多非现代医学意义上的真正的病因;但是古人却将其当真对待了!正如陈延之《小品方》所言:“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疾,时行瘟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判伤寒与时行瘟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瘟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明清时的温病学派,其实都是误读了《伤寒论》,因为“脏腑经络学说”搞错了人体的结构生理,又轻信明·张腾鹤“柴胡伤阴说”,所以不敢用柴胡剂治疗温病!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其实就是四个病位混乱、名不副实的症状群;吴鞠通用“三焦辨证”,既非人体结构、也非病理层次,更非有规律的症状群,纯粹就是为了标新立异!尤其是他们应用《素问》中的物理的对抗性法则治疗人体疾病,根本就不符合人体自然的祛病机能;而且还引发了中医界处方用药的寒凉之风!其实,伤寒、温病只是病人在病初时的症状与体征不同;实际上温病学派讨论的范畴只是张仲景的三阳病除去太阳伤寒的部分内容;所以几百年来的伤寒、温病之争,就是一场大误会!
再如张元素的《脏腑标本药式》,明显是根据《脏器法时篇》机械的推演出来的!按照五藏的生克图式:外周连续两个相生就出现一个相克,这就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因此外周就是由五个相互交织的五个三角形组成;中间连续两个相克就出现一个相生,这又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同样也是由五个相互交织的五个三角形组成;所以五藏系统就是由两组相互交织的十个三角形组成的一个非常稳定的系统。因为脏腑又互为表里,所以脏腑如果出现了问题,根本就不需要治疗,系统内部完全可以自已平衡!但事实上,五行生克并非就具有规律性;而且与《素问》中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也明显不符。其实,近两千年来的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只要具备初中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错误的!        
致于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完全是因为误解了《素问》中的“年四十阴气自半”,根据天地、日月的大小推论出来的一个错误的结论。张景岳之流的“命门学说”,就是以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依据,炮制出了人体的先天、后天,肾阴、肾阳等名词,不仅发明了一套所谓的治疗先天方法,而且也使本来就不太正确的中医理论,又更加复杂虚玄了!另外,像吴又可的“膜原论”,与黄元御、彭子益以及近几十年来个中医界个别人发明的所谓中医的新理论,其实都是些岐黄之余论!只有李东垣的“脾胃论”是言仲景之所未言,清·郑钦安对张仲景的三阴病多有发挥;但是,他们的治疗方法都没有张仲景方证对应的恰如其分。
三、应该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中医与中医理论
在汉唐之际,中医是医经家与经方家相互争鸣的时期。所谓医经家并非就是专门研究中医理论,而是指用“针石汤火”等外治法在人体表治疗疾病者;因此,医经家就格外重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机病因。由于科技条件的限制,最终他们在两汉时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走上了“形而上”的天人医学之路;与同世纪罗马盖伦的“形而下”的动物解剖实验,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经方家则是用积累的经验方证治疗疾病,所以就注重的是病人的症状、体征与脉象。但比较而言,汉魏时期的经方药味较少,方证对应较严谨,尤其是从《汤液经法》到《伤寒论》中的方证,临床疗效都非常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时的经方,药味明显增多了,而且方证叙述也比较宽泛简单,所以一般人都不易使用!
从北宋开始,儒生们不但用岐黄之术注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且还通过司外揣内、广泛思辨推测人体的结构生理、病机病因,描述中药的功能归经,并指导临床诊断、处方用药;因为岐黄之术的核心理论“脏腑经络学说”是一个“天人模型”,与人体真实的结构生理、病机病因想去甚远;所以不但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解释的一塌糊涂,而且也中医走上思辨医学的歧途了!在现代的辨证唯物主义影响下,现在很多中医都误认为中医理论都是来自临床实践;其实,只有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病理论”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可惜“卫气营血辨证”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天人模型”基础之上。张仲景则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与体征,为经方家在不知道人体结构生理、病机病因的情况下,正确应用经验方证制定了一套操作规范;也是传统中医中唯一的一套系统的、名副其实的疾病分类方法!
其实,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真谛:就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无数病人反复实验而来的经验方证。一个经验方证就是一个定理,只要方证对应,其效如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解释的方法可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变或完善,但其疗效却始终如一!如果中医界能够解放思想,像北宋以后的儒医们用《针经》、《素问》中的理论注解《伤寒论》一样,用现代医学知识重新解释《伤寒论》中的经验方证,不仅可用现代语言表述经验方证的真实内涵,而且还浅显易懂;以此为契机,不仅为中西医结合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也很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重新构建一套新的、现代化的中医理论体系!让我国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取长补短,共同造福于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作者: 谈笑风生    时间: 2021-6-18 08:09
先生考据功夫确实厉害,《内经》成熟于西汉,这从文法上也可以看出来,我比较认同。至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解它的前提是得弄明白作者理解的阴阳的真正含义,如果理解为阴虚阳虚之阴阳,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把阳理解为有余之气,可能较符合临床。至于北宋以后各医家错解伤寒,这是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的,然而温病学的理论尽管不完善,但是临床应用确实有效,它的不足之处我也深有体会,但是再我们还创新不出更好的理论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虚心学习它,尽管它并不完美,可是世界上又有什么很完美的理论呢,毕竟你我都是沧海一粟,茫茫宇宙中一尘埃,自然万物的规律是无限的,人类认识规律的能力是有限的,希望先生能创造出更好的理论出来,把温病学家拍死在沙滩上。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作者: 17800238272    时间: 2021-6-18 08:21
谈笑风生 发表于 2021-6-18 08:09
先生考据功夫确实厉害,《内经》成熟于西汉,这从文法上也可以看出来,我比较认同。至于“阳常有余,阴常不 ...

张仲景不完美,温病学派治疗方法错了,如果理解中医病因,称认脏腑错误,可能就容易理解了。
作者: 张诚敬    时间: 2021-6-18 10:47
现在需要的是中医理论的实质性内涵而不是夸夸其谈
作者: 桑泡儿    时间: 2021-6-18 11:48
中医的理论指导中医临床,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了中医理论。中医的理论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需不断改变、锤炼,纵观历来的医经家、经方家也是为不断完善中医经验学做了重要贡献,新时代的中医人正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足以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作者: 17800238272    时间: 2021-6-18 12:15
张诚敬 发表于 2021-6-18 10:47
现在需要的是中医理论的实质性内涵而不是夸夸其谈

我是抛砖引玉,你想吃现成?没有。
作者: 17800238272    时间: 2021-6-18 12:18
张诚敬 发表于 2021-6-18 10:47
现在需要的是中医理论的实质性内涵而不是夸夸其谈

我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其他靠自己了。
作者: 17800238272    时间: 2021-6-18 12:22
桑泡儿 发表于 2021-6-18 11:48
中医的理论指导中医临床,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了中医理论。中医的理论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需不断改变、锤 ...

平庸的见识是难成一位名医的。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8 12:23
至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解它的前提是得弄明白作者理解的阴阳的真正含义,

作者弄没弄明白阴阳的真正含义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8 12:28
如果把阳理解为有余之气,可能较符合临床。

有余之气是人体何物质,有余之气是生理物质病理物质还是不存在
作者: 17800238272    时间: 2021-6-18 13:59
武极 发表于 2021-6-18 12:23
至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解它的前提是得弄明白作者理解的阴阳的真正含义,

作者弄没弄明白阴阳的 ...

讲讲吧。
作者: 17800238272    时间: 2021-6-18 14:01
武极 发表于 2021-6-18 12:28
如果把阳理解为有余之气,可能较符合临床。

有余之气是人体何物质,有余之气是生理物质病理物质还是不存 ...

别掐复杂了,古人不知道生理学。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6-18 16:27
       只要将中医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置于中国的历史大家的事情、文化哲学这个大背景下,用现代医学、科学与哲学思想理性的进行研究,就不难发现:中医就是个经验医学,
      不仅搞乱了张仲景的学术渊源,而且又进一步将《伤寒论》狭义化了;以致后人真正理解《伤寒论》者少之又少!
       《金匮要略》根本就不是张仲景的个人著作!
        应用《素问》中的物理的对抗性法则治疗人体疾病,根本就不符合人体自然的祛病机能;
        其实,近两千年来的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只要具备初中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错误的!因为“脏腑经络学说”搞错了人体的结构生理,因为岐黄之术的核心理论“脏腑经络学说”是一个“天人模型”,与人体真实的结构生理、病机病因想去甚远;所以不但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解释的一塌糊涂。   
         三、应该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中医与中医理论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真谛:就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无数病人反复实验而来的经验方证。
=====================================
      请先生把真实的《伤寒论》拿出来?如果拿不出来,不要说别人解释错了!!
      先生不是抛砖引玉,而是抛玉捡砖!先生抛掉的可都是中医的精华、宝贝、无价之宝!谢谢先生的慧眼,让我们看到了中医宝库的冰山一角。再次致谢。

       其实先生的这些言论已经是陈词滥调了!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否定中医的理论、言辞、国家政策、书籍、科学实验……从来都没有断过,都没有能够阻止中医的发展壮大!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6-19 07:49
          你所知道的西医的病因病机,都是初中生的解剖、生理、微生物学的常识。你根本不懂什么是西方科学、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门都没有入,中医的门你也没有入 。以初中生的解剖生理常识,试图推翻中医理论体系,是你们这些半瓶子醋蚍蜉撼树、狂妄自大、以救世主的傲慢的淋漓尽致的表现。
作者: 17800238272    时间: 2021-6-19 09:3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6-18 16:27
只要将中医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置于中国的历史大家的事情、文化哲学这个大背景下,用现代医学 ...

你如果将这些当精华,也就是个混饭吃的,而且一辈子也不会有多高水平,临床也不会相信中医治病真的会立竿见影。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6-19 10:40
   从《内经》到温病,一无是处,先生学习中医干什么?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21-6-20 18:05
本帖最后由 悉尼张有和 于 2021-6-20 10:07 编辑
张诚敬 发表于 2021-6-18 02:47
现在需要的是中医理论的实质性内涵而不是夸夸其谈


  

                     中西医学临床诊治的本质区别
The Intrinsic Qual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悉尼  张有和  Zhang You He Australia
   

【内容提要】临床实践是检验医学理论的最好尺度,也是中、西医学临床诊疗本质区别的关键所在。西方医学长于〝现代病因病理〞诊治,能充分运用新科技,与时俱进,但忽视了大量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及时有效诊治,且在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的诊疗上存在盲区;中医学以症状、体征为依据,以寒、热、虚、实为基点的证候划分和诊治,在二千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疗效卓著的医疗经验,客观上形成了现代意义的整体和个体医学体系,其学科定位是〝状态应对医学〞。中、西医学在临床实践和学术上形成互补、互相不能取代的关系。

Abstract: The best scrutiny to demonstrate any Medical theor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ir Clinical Practices. This is the ke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rinsic qualit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strength of Western Medicine is powerful in applying “contemporary pathological aetiology”. It keeps pace with times and takes the advantage of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ies. Western Medicine, however, may have overlooked considerable amount of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It can therefore delay possible timely treatment and effective diagnosis.
Chinese Medicine relies on Signs and Symptoms. This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is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one’s hot/cold, excess/deficient conditions. Having more than two thousands of years of clinical practice, Chinese Medicine has accumulated considerable amount of remarkable clinical experience. Through such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hinese Medicine has objectively established a modern medical system and contribute to a different meaning regarding Holistic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position of this branch of discipline is “Correspondence of Kilter Medicine”.
The clinical practic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 mutually supplement each other. Neither one of them should intend to substitute one another.

【关键词】  本质区别  现代病因病理医学  状态应对医学  
[Key words] Differences of intrinsic qualities, Contemporary pathological aetiology, Correspondence of Kilter Medicine

中医药学是世界上众多传统医学中生命力最强者。中医学能治愈或改善诸多西方医学难治和不治的病痛,让世人称奇和质疑,即便是中医执业者为此也甚感神奇。笔者30余年的中医临床医学经历,有更多机会见证中医神奇疗效的客观存在,也为更深入地探寻中、西医学临床疗效的本质区别提供了可能。

              一  中、西医学诊治病痛的角度
近百年来,世人习惯上把西方医学称为〝现代医学〞,甚至把西方医学等同于现代医学,正如当今的中医学术论文中谈论现代医学时的言词一样。
在从事医学临床诊疗五年之后,笔者入读中医学院医疗系,对中、西医学体系巨大差别的好奇,促使本人对中、西医学进行了超过30年的对比探索。
在提出中医学的学科定位是〝状态医学〞Kilter Medicine[1]之后,笔者相继提出,西方医学的学科定位是〝现代病因病理医学〞[2] ,因而指出西方医学只是现代医学的主要支柱之一,与现代医学划等号是重大错误,希望籍此减少因为医学观念的偏差而造成的临床诊疗失误。
人类临床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包含物理、化学和人文等诸多科技的综合性学科,而人体生物多样性、整体协调和个体差异,决定了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无边、无底,以及难以规范、难以标准化和难于预测等性质;因此,临床诊疗有如战争状态、随机多变,60-80%以上患者不可能按诊断标准生病,因而没有不误诊、误治的医生,也没有包治百病的医生,误诊、误治只有多少和大小之分。
从西方医学的学科定位「现代病因病理医学」角度,寻找致病微生物、理化等因素,确定受损器官组织学的病理学异常,结合相关理、化检查,做出诊断和进行相关治疗,这无疑使西方医学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新科技,从而保持领先地位。但「现代病因病理医学」方法使西方医学存在如下问题:1)在整体反应状态和个体差异的诊治上存在盲区;2) 针对「现代病因病理」诊治,使西医忽视了大量临床症状、体征的及时有效诊治,这不仅使世界上每天数以百万计病人〝无病(诊断不明) 呻吟〞,也让大量病痛虽然经过西医的〝正确诊治〞,但治疗失败的临床事实成为常态。
中医学的学科定位是「状态应对医学」〔3〕,所谓状态,是以寒、热、虚、实为基点的,以症状、体征为依据的经验分类,这种中医称之为〝证候〞的分类,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的综合反应,同时兼顾局部病痛。可以说中医学辨证论治是针对临床复杂、多样的病痛,进行整体、个性化和立体诊疗的有效体系,它与西方医学对单个症状、体征〝对症治疗〞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医学把单一症状或体征的诊治置于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分辨的基础之上,独特的诊疗视角因而产生神奇疗效。
由此可见,中医学着眼点临床复杂病痛的整体状态和个性化诊治,西医长于现代病因病理学角度的诊治;从上述分析比较,可以清楚看到两者各自拥有无可取代的优势,在临床诊疗上又是绝佳的互补。

        二、 中、西医学临床诊治的本质区别
2009年11月,一位家住悉尼西侧15公里Punchbowl的8岁男孩,因发热摄氏38度多、神志欠清,到2公里外的Bankstown医院就诊,经理化检查未见异常后回家,但因病情未见改善,而到13公里之外的Westmead大型医院急诊,经相关理化检查后,被嘱回家;之后该男孩死亡。12月上旬该男孩两度上医院就诊,被误为无大病后死亡的事件,引起澳大利亚各电视台、报刊等连续多日头条大幅报道。
这是当今医学界忽视最重要的症状、体征,过度依赖理化检查,和疾病定义不清而误诊、误治死亡的典型案例。
解除病痛是临床医学的第一宗旨。然而,当今世人下意识地认为只有西方医学在册名录者,才是〝病〞;包括今天绝大多数西医和中医,对〝病〞之外大量客观存在的临床病痛孰视无睹,且疏于诊治和研究。为此笔者认为,在分析中、西医学临床诊治的本质区别之前,有必要明确疾病的定义。
出现症状、体征就是疾病。症状是指各种病人主观感觉到的痛苦,体征是指客观可见的各种人体形态异常。
疾病包括临床疾病和亚临床疾病。1)狭义的疾病,是根据症状、体征和病史,进行诊治,称临床疾病;2)亚临床疾病,是指理化检查指标异常,如血细胞、血脂、胆固醇、血糖和血压指数等异常。亚临床疾病的治疗取决于医患的共识。〔4〕
人体错综复杂的临床病痛,需要从不同角度、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同的诊疗方法,产生不同的医学概念、体系和不同的疾病命名。
可以认为,中医学从寒、热、虚、实整体状态为基础,对临床病象进行〝证候〞诊断,从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角度,为现代临床医学展现了被世人忽略的内容宠大和客观存在的病痛,因此中医的证候亦是另外一个范畴的临床疾病。
从现代科技发展的角度看,西方医学从〝现代病因病理〞的深度诊治病痛,有它追根究底着力复杂表象之源的优势,因而近百年来被世人作为医学诊疗之首选;然而生物学多样性、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与相同的病因病理作用之后,产生的临床病象难以估量和无法规范,使貌似无比强大的世界第一医学--西方医学,面对太多临床病痛无法诊治的无奈,这就是中医学和其它医学方法不可或缺的根本原因。
当今医学界和科学界把西方医学与现代医学划等号,世人把解决病痛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西方医学上,而实际上西方医学只是针对〝现代病因病理学〞有限范围的诊疗。现作临床实例分析如下:
例1)  David,男,1946年生于Sydney。7周前患者在美国、加拿大旅游时患上呼吸道感染,期间西医诊为肺炎(?)经抗菌等多次诊治未见改善。2013年11月1日以肺炎求治,症见:呼吸困难,行走时加重;咳深绿色痰,夜甚;怕冷纳差,大便稀水样3次/日,乏力;舌红剥苔,脉弱86次/分。
【处方】柴胡10 黄芩15 荆芥10 陈皮10 法夏18 白芷18 浙贝10
桑白皮10 野菊10 炒莱菔子20 白术15 干姜10 黄芪40 鱼腥草30
5剂,日一剂煎二服,连用五剂
David三周后复诊已恢复常态,要求服用manpower壮阳药。
【解析】从David的病情和诊疗经历,其诊断应当是肺炎Pneumonia或气管炎bronchitis;抗菌和对症治疗是〝现代病因病理〞疗法,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首选方法,经过近两个月西医的〝标准〞诊治,病情未见改善,但治疗失败不能证明西医方法错误,应当是该患者全身状态虚弱,和某些无法检测的个体差异,导致治疗失败。
众所周知,至今未见天然药物的抗菌作用优于西药抗菌素者,从治愈David的中医方药中,鱼腥草、黄芩和柴胡的抗菌作用,远比不上西药二线抗菌素。该中医方药是以治疗体虚受邪的名方小柴胡汤为主,黄芪是增强机体抗感染的头号天然药,有温肺胃的干姜,化痰止咳的陈皮、法夏、浙贝、莱菔子、桑白皮等。这就是中医寒热虚实整体状态与局部病痛立体诊疗的实例。
例2) William,男,2000年生。患泛发性湿疹Eczema多年,近4年多经悉尼皮肤病专家诊治未见改善(2014年9月)来诊。症见:身热,全身泛发点片状红色皮炎,不汗出,眠可,大便如常,舌胖苔白,脉数。
William 初诊时,笔者嘱其母亲:每日用中药一剂,煎二服,连用五剂;如处方得当,应在三日内显效。五日后二诊未见仍何改善,但见全身皮肤多发块状隆起,块状皮肤凸突在数小时内消长变换,中医称之为风疹,又称荨麻疹Urticaria,即病者同时患有严重的湿疹和荨麻疹。给中药三剂,处方如下:
丹参30  生地30  苦参15  枳实15 荆芥10 牛蒡根70
生石膏80  马齿苋30  怀山15 白术15 桂枝8 白芍12
甘草8杏仁10  麻黄6  红枣15  生姜3片  
服药三剂显效,续用上方6周后皮肤如常。
【解析】湿疹是以过敏体质为基础的多因素皮肤常见病,紧张、休息不够或胃肠失调、过食辛辣等,都会使病情加重。可的松等抗过敏治疗对部分病人有效,但疗程长且付作用大(向心形肥胖、满月脸),停药后反弹或更形加重。William的病情严重,经皮肤病专家用「现代病因病理」方法和可的松类等抗敏感治疗4年多,疗效不佳、病状失控。
荨麻疹的本质是血管神经性(敏感)水肿,至今西医亦无特效治疗。中医方药〝桂技麻黄各半汤〞辨证加减对多数荨麻疹治疗有效〔5〕,其机理是,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现代研究桂技汤有协调神经作用。
上方给William使用生石膏80、牛蒡根70、丹参30、生地30等大剂清热药,是因为他脉数、自觉身热,是中医的里热之象。临床上,长时间内热会引发普通人皮肤斑片状热疮的炎性病象,内热对皮肤敏感者使皮炎更为严重和难以控制,这是整体状态在疾病过程中无法迥避的事实。本患者的满意疗效证明了整体医学的实践价值。笔者的湿疹方对湿疹和湿疹样皮炎,至少有50%以上的疗效。当然对湿疹有治疗作用的部分清热药,是从临床实践中挑选出来的,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
例3)Davy是患Asthma的五岁男孩,每因感冒而引发哮喘重症,成为Westmead大医院的常客。这是一个失控的哮喘重症、反复发作的病例,让医生、病儿父母都头痛无奈。18年前,邓女士在诊所说,她5岁的儿子Davy不敢再去幼儿园,因为担心感冒而引发严重哮喘。笔者建议用中医方药治疗,处方:
银柴胡8 防风7 五味子7 乌梅7 蝉退6  白芷10 陈皮8
法夏10 黄芪30 白术10 桑白皮8 野菊8 炒莱菔子12   5剂
Davy服上方后重返幼儿园,未见感冒和咳喘发生。
    【解析】上方银柴胡、防风、五味子、乌梅等4味药是祝谌予的过敏煎,陈皮、法夏、白芷、桑白皮、野菊、莱菔子化痰止咳,黄芪、白术、防风是中医益气固表的著名方剂玉屏风散。
Davy经过中药抗敏、止咳、温肺固表治疗后,病状得到控制,在3个月内身体渐强,感冒大幅减少,从而减少了Asthma的发生和哮喘重症出现,让Davy从医院的哮喘重症常客,变成稀客。可以说,到本诊所许多Asthma病患,经中医抗敏、化痰止咳、益气固表治疗,咳嗽感冒大减,身体抗病力增强,使Asthma难症变易。
    有经验的临床医生知道,西医的常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控制消除急危的哮喘病状,〝病情缓解后,应继续吸入维持量糖皮质激素,至少6个月--2年或更长时间。[6] 〞中医用补气固表的黄芪等天然药物强壮病体,使感冒、咳嗽大减,进而减少了哮喘发生,从而展示了中医整体与局部共治之神奇。
笔者的临床(悉尼)所见是:Asthma在身强体热的儿童和青少年,哮喘发作时痰涕较少或无,所以气道阻塞、呼吸困难的危险性较低;反之体弱虛寒者,不仅感冒受凉机会增多易诱发本病,哮喘发作时痰涕很多,导致气道阻塞、呼吸困难和险象频生,因而成为重点诊治的难症。
应用小青龙汤(桂枝、白芍、麻黄、干姜、细辛、炙甘草、法夏、五味子) 加黄芪30 桑白皮10 野菊10 炒莱菔子20,是治疗虚寒性咳嗽甚至哮喘的良方。
    例4)某港女,44岁,1973年生。患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反复半年,经抗菌等多次治疗未见改善;周四打感冒针后夜咳。症见面色苍白,疲惫样,诉怕冷、尿频,寒热时作,纳欠佳,眠差,大便两日一行时烂时硬,舌红苔白,脉弦。(2016/4/30)
处方:丹参30 桂技10 白芍12 甘草8 红枣5生姜3片
瞿麦15 扁蓄15 黄芪30 柴胡10 枳实12 金钱草30
白术15 防风10 黄柏20 人参10 干姜12    5剂
二诊,见患者面色红润,自觉已如常人,对治疗十分满意。笔者认为,病体虽巳如常,毕竟病程经过半年对身体损害很大,建议原方再服5剂。至今已一年多未见尿路感染复发。
【解析】尿路感染是西医病因病理诊疗的绝对优势,多数急性尿路感染抗菌和对症治疗可愈,但体弱者或抗菌治疗2-3周未愈者,持续或反复使用抗菌素,会使体内菌群失调和病体更弱。
该患者清热通淋的瞿麦、扁蓄、黄柏、柴胡等虽有抗菌作用,相对西药抗菌素绝对是差了几个级别,但有了黄芪、人参等顶级补气强身药相助,干姜温中散寒,服药5天已如常人,再用5天后一年未见复发。
该患者患尿路感染半年,近一周又染感冒咳嗽,故用桂技汤调和营卫,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例5)西人妇女Debra经常习惯性流产habitual  abortion,澳洲西医认为她是宫颈松弛所致,但经过手术扎紧子宫颈后,流产依然发生,使之非常失望,后经家庭医生介绍来诊。通过中医辨证,患者关键问题在肝郁脾虚,外邪侵淫引起子宫内膜长期慢性炎症,以及内分泌失调导致其经期紊乱和受精卵难以着床。需要疏肝解郁、养血柔肝、清热解毒和疏通胞脉,方用:
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甘草、生姜、薄荷)加白花蛇舌草、黄柏等。
用上方药后,见病人体质改善、经期准时、血块减少;10个月后Debra怀孕至分娩,产下一娇美女婴,让夫妇俩爱不释手(悉尼..郭福宁医学博士医案) 。
【解析】习惯性流产是多因素的中、西医难症。本病例证明西医外科扎紧子宫颈,这种直观治疗未必能治好习惯性流产。在这里我们不用去考虑中医理论,只需尊重事实: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甘草、生姜、薄荷)加白花蛇舌草、黄柏等,治愈难症的事实,从中认识西医现代病因病理诊治之外,已经存在二千多年的中医辨证论治,其中蕴藏着整体和个体医学的巨大临床实践和理论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对习惯性流产的认识是多因素的体质虚弱或缺陷所致,然而郭福宁博士却用解郁、养血、清热解毒的中医方药取效,让笔者十分敬服。此非个案,广东朋友郑先生告知,他妻子患习惯性流产,经郭福宁医生用解郁、养血、清热解毒的中医方药治疗后,成功产下二子。

三  讨论
任何一个学科理论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践效益的最大化。依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反向从效益或结果,来认识中、西医临床疗的本质和区别,以期更客观地鉴评两大医学的实践价值。
从例1西人David的呼吸道感染和例4香港移民妇女的尿路感染看到,两者抗菌素治疗失败是因为患者整体状态虚弱和/或个体差异所致,而中医方药的抗菌力虽然很弱,但黄芪、人参、干姜等的温补强壮作用,客观上增强了人体的抗病和抗菌能力,不仅让呼吸道和尿路的局部病痛消失,同时出现面红精神饱满的好状态。
可以说,通常情况下西医用抗菌素可以治愈大部分细菌感染性疾病,而中医方药虽然没有足够强的抗菌素作用,但在整体状态的强化和兼顾局部的辨证施治,不仅同样可以治愈细菌感染性疾病,更可以在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佳效,如病毒性甲型肝炎、乙型脑炎和病毒性出疹性疾病,再就是本文列举的西医抗菌治疗失败者,大多可以用中医方药取效。
我们再看例2 男孩Davy的asthma过敏性咳喘和例3男少年Willam的过敏性湿疹和荨麻疹,理论上西医对过敏的研究很深入,抗过敏药有很多种类,而且疗效卓著;但临床上过敏性疾病的难治和不治,让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头痛、甚至束手无策。中药抗过敏〝有效成分〞远比不上西药,但整体和局部并治的方法以及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其佳效让我们欣慰。这里有过敏煎、小青龙汤、桑白皮、野菊、炒莱菔子等咳喘良药,更有黄芪、人参等天下第一的强身抗病之药,使病患身体变强,减少了诱发咳喘的感冒,使顽症难症变易;湿疹虽然是皮肤为主要病变,但从改善体内环境治疗,让患病皮肤有良好休养条件而趋于正常,这就是中医寒、热、虚、实整体状态在皮肤病诊治中的独特和可贵,当人体内环境良好时,皮肤敏感可以降到最低,当然公英等多种中药对皮肤病确有疗效。
悉尼郭富宁医学博士用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中医方药,治愈多例习惯性流产,证明整体和局部共治的恰当方法,可以获得重复的奇效,这些临床实践足以为中、西医临床的范例。
本文的临床案例,不论从呼吸道感染、Asthma、尿路敏感、Eczema、荨麻疹和习惯性流产等,都不是个案,且是我们临床诊疗中擅治的〝专病〞。
抗菌素和可的松等公认强大的药物未能治好的疾病,可以用中医方药从另外一个角度取得佳效,证明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人类临床医学的多面性和复杂多变,需要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虽然西方医学与时俱进和充分应用先进科技,但仍受限于「现代病因病理医学」定位的局限性。放眼今天和未来,不论西方医学使用多少先进科技,其本质上仍局限在「现代病因病理医学」诊断和治疗,永远只能是人类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中医的学科定位是「状态应对医学」,证候代表的是整体状态和局部病痛的临床病象,因为整体状态变化多样、无法量化,只能采用经验划分,所以通常用代表方来命名证候,如小柴胡汤证、龙胆泻肝汤和桂枝汤证等;而且代表方经过千、百年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可靠。必须特别强调:使用中医方药治病,切记抓住主证,和在使用代表方的基础上加减裁化,才会产生佳效。因为单味药的相加不能体现整体状态,而且没有代表方千百年的临床锤炼。这就是中医强调方证对应才能产生佳效的原由。
当我们穿透中医学原始、天然的外壳,从浅显的理论中窥视其整体和个体医学闪光的真实原型,再从临床数之不尽的神奇疗效中彰显的数千年实践总结,让世人在现代医学实践中,重新客观地审视中医学巨大的、无可取代的临床实践价值,和在现代整体和个体医学原型的理论价值,真切地认识中、西医学临床诊治的本质区别,适时用好两大医学的优势,造福人类医疗健康事业千秋万代。
    (本文承蒙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黄振兴教授、原广州中医药大学杜同仿教授、悉尼科技大学陈建运讲师审阅指导,谨此致谢。Email  youhezhang52@gmail.com)


参考文献
1)张有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价值,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5.26(12) 68-70
2)张有和、王彦晖,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永恒价值,世界中医药2015.10sup85-90
3) 张有和,状态应对医学--应对万千的中医学体系,导航中医药. 百家争鸣栏目www.gtcm.info
4)张有和,人类疾病观念的偏差与临床医学的误区,导航中医药. 百家争鸣栏目www.gtcm.info
5)边天羽等,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p204-209天津科技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6)薜辛东等,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p238-241

(2017年8月 第一稿)
   


(张有和,男,1952/10生于云南省腾冲。1982/12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83—1989/2任职云南省保山地区中医院中医师、主治中医师。现为澳大利亚.悉尼执业中医师。工作地址:
MinSheng Chinese Herbs Co
306,110 Church St
Parramatta
NSW 2150
Australia
Tel:  61-02 96334088
     61-0410 679528  )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