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书评】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冷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21-6-18 18:13
标题: 【书评】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冷思考
   文/刘世峰

近读山西中医大师李可编校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笔者认为他言过其实,对他的观点不敢完全苟同。李老认为:“读彭子遗书,深感她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医医病书”,久历临床者读之,更如醍醐灌顶,格外亲切。犹如长者在侧,耳提面命。”,“彭子遗书的问世,将唤醒国魂医魂!将引起中医界高层的沉痛反思,将引导老、中、青三代中医走出误区和迷阵,开创中医复兴的新世纪!”,“中国的古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奇难危重急症,为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重大贡献。”,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读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后,你就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你就会觉得李可大师吹得太离谱了。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彭子(李可大师对彭承祖的尊称),对我们的古中医贡献了什么,他的主要“贡献”用李老的话说,就是发现了《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系统科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李可序)并用圆运动之理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用药。于是整个中医学就被他曲解了,篡改了。不但仲景《伤寒杂病论》被他歪曲窜改,就是后世温病学成就也遭到他的否定,并塞入“私货”。
我们再来看一看他气升降圆运动中医学理论的危害,因为彭子发现《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可以用于中医学,于是乎人体一切生理病理都能够得到清楚解释,没有再进一步探索的必要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诺贝尔奖”早就应该发给他了,还有探索的必要吗?中医学可能就在这种超稳态结构下,永远停滞不前。稍微有一点生理常识的人都清楚,就连一个普通中学生都明白,人体生理结构异常复杂,人类至今都还在探索之中。诚然中医自有一套说理的工具,问题我们不能夸大其辞,自我陶醉,只能把它看着一种假说,或者一家之言,仅供学习参考。没有必要把它抬得过高,吹得太神。否则,中医学永远都会停滞不前。彭子正是在他这一“伟大发现”指导下,用气升降圆运动理论曲解仲景一切病证和方药。为什么说是曲解呢?因为仲景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不是仲景本意。仲景之所以被称为医圣,是因为他创立了六经辨证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他的辩证方法思路至今都有效指 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他为我们提供的方剂、药物绝大多数至今仍然很有效验。他的《伤寒杂病论》没有什么理论分析和说教,因为他实事求是,因为有的机理他也没有搞清楚。没搞清楚就不说,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他深知中医的精髓在辨证论治,在疗效,中医始终不能脱离临床实践,靠疗效说话。不像《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者彭子,任何病证都用五行气升降圆运动理论去解释。于是乎,天下没有解释不清的病,也没有不能治疗的证。难怪引起李可大师: “世界医学的有识之士,必将受她的启示重新认识‘生命与宇宙整体观’,借鉴彭子学说,实现战略突破,从困境中脱茧而出。”,“我尊他为彭子,是因为他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 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事实上用“圆运动”原理什么都解释得通,什么也没有解释清楚,离客观实际和事实相去甚远;什么都能治,实际上什么都可能治不好,反而阻碍了科学的进一步探索,阻碍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彭子是怎样运用他的“圆运动”学说来解释《伤寒杂病论》经文的吧。比如他在解释疟疾病时说:“《金匮》云:疟脉多弦。弦者,木气郁结不舒之象。……金气主收敛,既降不下于土气之下,俱敛结于土气之际,于是木气与金气敛结,疏泄不通,大气之中,常有偏于敛结作用。人气感之,遂病疟而现弦脉。”,“恶寒,发热,或单寒不热,汗出病罢,起居眠食,一如平人,为普通疟疾。方用麦冬草果仁乌梅方,麦冬三钱,草果仁一钱,乌梅三枚,切细吞服,发病前服一剂,煎服亦可。服后胸腹响动即愈。小儿减半。麦冬开金气之结,草果仁开中气之结,乌梅开木气之结,故病愈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多完美的解释啊!不由你不信,可谓机理清楚,疗效确切,可是事实上呢?
更有甚者,无视中医温病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否定温热病邪从皮毛、口鼻而入,将中医清热解毒,祛邪为主治疗温病大法弃而不用,妄加抨击,取而代之的是按他“圆运动”原理推导出的温病以正气虚为主,“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温病实证少,虚证多。”(《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的意义》)而采用什么乌梅白糖汤,扁鹊三豆饮治疗,(乌梅白糖汤。肥乌梅五枚,白糖一两。扁鹊三豆饮。黄豆、黑豆、绿豆各三钱。)严重脱离临床实际。对鼠疫的解释更加荒唐可笑,“鼠穴地而居,向来在大气中和的中心点生活。今土中的阳气拔根,中和变成毒疠,鼠感受最切,失其生活之常,所以鼠死。人之感受在鼠之后,所以鼠先死,人后死。……福建鼠疫盛行时,飞机飞过疫地境内,常常自己坠落,有疫的地方,大气的圆运动含有鼠疫的逆性故也。”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这种荒诞谬论居然还有市场,还受到大力宣扬和吹捧,简直不可思议。如果我们不明辨是非,听信李大师、彭子胡言乱语,妄加效法,势必草菅人命,成为愚昧的帮凶,成为“含灵巨贼”!
面对中医阵地萎缩,中医现代化遭遇“瓶颈”,能够正确运用中医思维诊病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不断的呼声,中医界掀起了“学经典,做临床”热潮,试图通过对中医经典的学习温课,继承中医传统理论的精髓,走继承发展、创新之路。无疑是正确决策,无疑是明智之举!欣喜之余,不免又带几分隐忧。学习经典固然没有错,因为那是中医的根,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精华,能够培养中医思维,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但是笔者认为,中医是科学,是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实践性很强的东方科学,而不是什么“超科学”。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是唯物主义者,不迷信权威,坚持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发展中医始终不脱离临床实践理念,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是读山西中医大师,老前辈李可编校作序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读后却令我寝食难安,大失所望。作为中医前辈怎能为了满足其复古情结,不分青红皂白,不辨是非,不负责任地胡乱吹捧,信口开河。因此笔者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如果不予提出商榷意见,以正视听,将会“谬种”流传,贻害无穷;将会愧对中医前贤、同仁和后学;将会愧对自己几十年来所走过的弘扬中医之艰辛路!于是寅夜“挑灯”,执笔批驳谬误,捍卫真理,以保持中医学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是谁坏了中医名声,健康报《中医专刊》早就有人撰文探讨过,主要归结为电杆广告,江湖游医等。今天在我看来,那些江湖骗子比起当今掌握着话语权的中医大师、教授们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李大师他们的危害岂可小视。他们以发现“中医绝学”为己任,不辨是非,夸大其辞,“化腐朽为神奇”,把垃圾当精品,误导中医。使中医脱离临床,偏离实践第一轨迹;使中医不讲求实际,崇尚空谈,不思进取,从而滑向唯心主义泥沼。简直就是要把中医发展引入歧途!葬送中医。笔者为了坚持真理,故尔撰文讨论,不遗余力驳斥谬误,捍卫中医的科学性,以正视听。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21-6-18 18:15
李老认为:“读彭子遗书,深感她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医医病书”,久历临床者读之,更如醍醐灌顶,格外亲切。犹如长者在侧,耳提面命。”,“彭子遗书的问世,将唤醒国魂医魂!将引起中医界高层的沉痛反思,将引导老、中、青三代中医走出误区和迷阵,开创中医复兴的新世纪!”,“中国的古中医学派,必将逐一攻克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奇难危重急症,为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重大贡献。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21-6-18 18:17
《圆运动》出版很多年了,李可也仙逝好几年了,世界十大医学难题攻克了吗?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21-6-18 18:28
我读过很多中医书序言,没有一篇像李先生这样神吹的。可见李老先生江湖习气重,不负责任善神吹。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21-6-18 18:32
写序者戒!虽然为书作序有推荐的意思,但不能罔顾事实胡乱吹捧。白纸黑字是要经受历史检验的。看文章可以看人品。很多李粉不赞同我观点。
作者: 17800238272    时间: 2021-6-18 19:08
本帖最后由 17800238272 于 2021-6-18 19:10 编辑

李可绝非庸俗之辈,但他一生也没有找到中医门径,最后归依了火神派,并借火神派火了一把。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21-6-18 19:25
17800238272 发表于 2021-6-18 11:08
李可绝非庸俗之辈,但他一生也没有找到中医门径,最后归依了火神派,并借火神派火了一把。

很多人被蒙骗,极善吹牛逼。
作者: 17800238272    时间: 2021-6-18 19:29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21-6-18 19:25
很多人被蒙骗,极善吹牛逼。

还真有两下,绝非平庸之辈!
作者: Fa.半夏    时间: 2021-6-18 20:08
所谓的圆运动,基础是中医的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中医的基础之一,但不能夸大。分析病证与开方,升降只是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而已。
作者: Fa.半夏    时间: 2021-6-18 20:09
中医的复兴,中医人的追求,需要回到中医三大临床辨证体系的掌握上来。脏腑,伤寒,温病三大临床辨证体系。
三大体系,各由其一整套概念与方证组成。有其框架与基础理论,不仅有具体方证,也有作为上层建筑的一套组织逻辑。中医教材的弊端,在于虽然整理中医各个理法方药部分比较全面,但只是注重了“鱼”,没有注重梳理与授教中医作为方法体系的“渔”。
中医界现在的乱象,要么是胡乱创新胡说八道,要么仅仅抓住中医辨证体系的某一侧面当做全部,并作为自家的独家秘术。其实中医真正的体系是公共的,需要的只是健全系统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谈自家学习应用的体会,才能说原有理论的不足与自家思索。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21-6-18 20:37
李老先生极会炒作,附片用30克即有效他偏要用250~300克。而且他的医案存在很多问题,凡是坐门诊搞临床的中医师都知道,门诊完整有效病案收集较难。即使是行医一辈子典型病例也不会是很多。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8 20:45
Fa.半夏 发表于 2021-6-18 20:09
中医的复兴,中医人的追求,需要回到中医三大临床辨证体系的掌握上来。脏腑,伤寒,温病三大临床辨证体系。 ...

经络指什么,本来是很清楚的。《内经》说: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
“夫经脉十二者,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灵枢•海论》)
“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灵枢•脉度》)”
可见,经络或经脉是人体中无所不至的、运送气血的隧道系统。
据现代医学所知,人体中无所不至而且呈网络分布的隧道只有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其中,运送气血的主要是循环系统。故可断言,经络或经脉的本意就是西医说的循环系统的血管。
经典中支持经脉或经络指血管的论述还很多。如:
《内经》把脉分为经脉、络脉和孙脉。说:
“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灵枢•经脉》)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
气口指血管是无疑的,脉的逐步分枝也和血管完全相同。
《内经》更有动脉之说。
“动脉”在《灵枢》中约17见,《素问》中约9见。
《灵枢•本枢》所述确且无疑的动脉有:肘动脉(肱动脉下端)、胫后动脉、腋动脉等。《内经》其它各篇提到的还有耳前动脉、颞动脉、足背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等,不一一注明出处。总之,凡可以触及的表浅动脉和深部动脉,古人都知道。
  民国初年,统一医学名词时,把英文的artery译为“动脉”,就是根据中医概念的准确意译。
  至于静脉,中医无此术语,《内经》只说过有些脉是不动的。如“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素问•病能论篇》)。不过,按阴阳原理,有动脉就有静脉。故静脉之说充实了经脉或经络学说。
  比如,西医说的“大隐静脉”就是对中医的补充。
《内经》原文是: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灵枢•经脉》)
古人云:大隐隐朝市。即大隐是不隐的。无所隐,故称大隐。
  《内经》还多次明确说经络是如环无端的,即血液在脉内是循环的。如:
“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类似说法在《灵枢》共8处。《素问》中2处。
《内经》还比较明确地说过气血运行的动力来源于心脏跳动。如:
“心主脉”(《灵枢•九针论》)
“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藏生成》)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脉宗气”——脉运行的主要动力,显然指可以看到的心尖搏动。
气血怎样在脉中运行呢?
《素问•调经论》说:“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由上述引文可知,所谓经络,只能是西医所说的循环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血管。
然而,至今有人认为,经络的本意是独立于循环之外的东西。甚至否认脉的本意就是血管。那么,请看《素问•刺禁论篇》怎么说。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澑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踹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今敢断言,经文中没有一个字是虚言。而且不知道是经过多少人反复实践才总结出来的。
文中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中脉出血致死或仆脱色(休克也),其中两处是股动脉或髂内动脉。
凡是大动脉出血都可以致死,故文中还有。但第一句所指,不是动脉,而是静脉——大隐静脉。为什么刺中大静脉也会致死呢?一是古人用的针很粗钝(没有不锈钢不可能造出现在的毫针)。二是出血后不知道如何止血。有西医知识是不会死的。三是古人针刺放血时要刺中脉再“开其空”,(《素问•刺虐论》)于是,血就更难止了。
显然,引文中提到的“脉”,就是血管。经脉就是大血管,络脉是小血管。“脉”既包括动脉,也包括静脉。故经络的本意就是指大小血管。
从文字学角度看脉字,它的繁体字是“脈”。字形即指肉体中运送液体的、分枝很多的渠道。这样的渠道最明显的是血管,故古今字典中,脉的第一义就是血管。如果参看繁体脈字的两个异体,一个是由派字的右旁加血字构成,另一个由血字加永字构成,则脉指血管毫无疑问。
不过,笔者还是觉得有必要就“经络”一词略作探讨。
查今本《素问》,“经脉”出现约33次,“经络”只出现约26次。今本《灵枢》,“经脉”共出现约52次,“经络”出现约31次。(按:出现次数,是从“中药网-医药典籍-中医”《素问》、《灵枢》全文,通过微机自动计数的。)
据此可知,经络一词应该相当晚出,它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此前更多用“经脉”一词。
经脉怎么变成了经络呢?
这是由于后来《内经》将“脉”分作三级。经脉是主干,主干分为支络,支络再分为孙络,见上文。
现有早于《内经》的医学文献,是著名的出土文物马王堆医书。其中的两种灸经,还只有脉的概念,而且只有十一脉。故此说发展的轨迹是,从“脉”到“经脉”、“络脉”再到“经络”。《内经》总提时,仍多称“经脉”,分述时,称经脉、络脉。
总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这一简称很容易使人忘记它是定语,是形容词,它限定的东西是“脉”,也就是血管。
因此,经络学说这一术语不准确,它是迁就汉语习惯的说法。按其本意,经络学应改称“脉学”。
然而,早在《内经》成书之前,中医就有诊法上的脉学,即切脉之学,而且被普遍接受。现存最早的诊脉专书名为《脉经》,再想把经络学改成脉学就不大可能了。
可否使用更早的术语,改称“经脉学”呢?也不好,因为经脉后来特指血管主干。于是,只好迁就至今惯用的术语,把指导针灸的学说称作经络学说。
  不过要再强调一遍: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脉就是血管,经脉指大血管,络脉指小血管。无论从今《内经》叙述时的实指来看,还是从文字学看,脉就是那时医学家看到的血管,而且古人确切知道血液是在经络中运行的。
  关于经络的本义就是血管的上述考证非常严密,相信大多数读者不会再有异议。
或问:如此说来,不是可以拿西医所谓循环、淋巴和神经系统来充实并改造经络学说吗?
回答是:经络的本意是血管,按西医理论,单靠血管或循环系统还不能完成运行气血功能。故最好说,所谓经络就是循环和淋巴系统。循环和淋巴系统正常运行,自然需要神经(和内分泌)调控,但神经不是管道,加之,循环系统的独立性相当强——离体心脏可以自主跳动相当长的时间,故经络的本意不包括神经系统。
《内经》关于神经的内容,集中在《灵枢•经筋》。
古人至少知道某些外周神经的主干。《灵枢•经筋》应该是基于神经、肌腱、骨联接形成的体系。该篇明确记载了尺神经。其他叙述包括那些神经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该篇所述的经筋病与《灵枢•经脉》的经脉病基本不同是肯定的。前者主要叙述运动系统疾病,特别是肢体运动障碍;后者主要叙述脏腑病。
  奇怪的是,古人没有说经筋上有穴位。当代中医实际上把《灵枢•经筋》所述的整个内容都淘汰了。人们对这一事实似乎熟视无睹,否定、淘汰都无所谓。如果要否定《灵枢•经脉》就会有人激烈反对。其实,针灸实践大多不能在经典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如众多的阿是穴和经外奇穴与经络无干即是。其它方面见下文。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8 20:46
武极 发表于 2021-6-18 20:45
经络指什么,本来是很清楚的。《内经》说: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中医界现在的乱象,要么是胡乱创新胡说八道,
作者: 17800238272    时间: 2021-6-18 21:53
武极 发表于 2021-6-18 20:45
经络指什么,本来是很清楚的。《内经》说: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好。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18 21:58
灵枢•经筋》应该是基于神经、肌腱、骨联接形成的体系。该篇明确记载了尺神经。

胡说八道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6-19 08:04
       你所知道的西医的病因病机,都是初中生的解剖、生理、微生物学的常识。你根本不懂什么是西方科学、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门都没有入,中医的门你也没有入 。以初中生的解剖生理常识,试图推翻中医理论体系,是你们这些半瓶子醋蚍蜉撼树、狂妄自大、以救世主的傲慢的淋漓尽致的表现。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6-19 08:10
       任脉、督脉是那一条血管?那一条淋巴管?那一条神经??
        十二经脉气血循环的路径与西医血液循环的路径一样吗?
        西医的肺循环是那一条经脉?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6-19 08:23
武极 发表于 2021-6-18 13:58
灵枢•经筋》应该是基于神经、肌腱、骨联接形成的体系。该篇明确记载了尺神经。

胡说八道

      西医理论的乱象比比皆是!
      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等等疾病的正常值,修改了不知道多少次!休克的定义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多器官功能障碍与脓毒血症究竟哪一个正确?疾病的定义至今都不知道是什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哪一个科学家能够说清楚?运用这个网络学说治疗过什么疾病?治好了一个具体病人吗??疾病流程、规范改来改去,基层医生无所适从,比比皆是……

作者: 17800238272    时间: 2021-6-19 09:33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6-19 08:04
你所知道的西医的病因病机,都是初中生的解剖、生理、微生物学的常识。你根本不懂什么是西方科学、 ...

庸俗之辈,不再理会!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6-23 04:57
我们再来看一看他气升降圆运动中医学理论的危害,因为彭子发现《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可以用于中医学,于是乎人体一切生理病理都能够得到清楚解释,没有再进一步探索的必要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诺贝尔奖”早就应该发给他了,还有探索的必要吗?中医学可能就在这种超稳态结构下,永远停滞不前。稍微有一点生理常识的人都清楚,就连一个普通中学生都明白,人体生理结构异常复杂,人类至今都还在探索之中。诚然中医自有一套说理的工具,问题我们不能夸大其辞,自我陶醉,只能把它看着一种假说,或者一家之言,仅供学习参考。没有必要把它抬得过高,吹得太神。否则,中医学永远都会停滞不前。彭子正是在他这一“伟大发现”指导下,用气升降圆运动理论曲解仲景一切病证和方药。为什么说是曲解呢?因为仲景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不是仲景本意。仲景之所以被称为医圣,是因为他创立了六经辨证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他的辩证方法思路至今都有效指 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他为我们提供的方剂、药物绝大多数至今仍然很有效验。他的《伤寒杂病论》没有什么理论分析和说教,因为他实事求是,因为有的机理他也没有搞清楚。没搞清楚就不说,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他深知中医的精髓在辨证论治,在疗效,中医始终不能脱离临床实践,靠疗效说话。不像《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者彭子,任何病证都用五行气升降圆运动理论去解释。于是乎,天下没有解释不清的病,也没有不能治疗的证。难怪引起李可大师: “世界医学的有识之士,必将受她的启示重新认识‘生命与宇宙整体观’,借鉴彭子学说,实现战略突破,从困境中脱茧而出。”,“我尊他为彭子,是因为他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 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事实上用“圆运动”原理什么都解释得通,什么也没有解释清楚,离客观实际和事实相去甚远;什么都能治,实际上什么都可能治不好,反而阻碍了科学的进一步探索,阻碍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一一刘总版的批判有理有据,这篇文章可谓雄文,赞一个!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6-23 05:04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1-6-22 21:06 编辑

不像《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者彭子,任何病证都用五行气升降圆运动理论去解释。于是乎,天下没有解释不清的病,也没有不能治疗的证。难怪引起李可大师: “世界医学的有识之士,必将受她的启示重新认识‘生命与宇宙整体观’,借鉴彭子学说,实现战略突破,从困境中脱茧而出。”,“我尊他为彭子,是因为他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 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事实上用“圆运动”原理什么都解释得通,什么也没有解释清楚,离客观实际和事实相去甚远;什么都能治,实际上什么都可能治不好,反而阻碍了科学的进一步探索,阻碍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一一哲学是哲学,医学是医学。用哲学的研究,去替代医学自身规律的研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歧途。从认识方法论的根源上来讲,叫做医哲不分。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1-6-23 10:14
李可名声震天价响之时,刘博士力红还拜他码头,后来又按照所谓名师传承的“中医发展规律”成立了工作室,现在人走了,他的江湖气也吹不起来了,再过一二十年,就像历史上出现过的无数江湖派别沙子一样都会被大浪淘掉,当然,中医还会继续存在,只不过,不知他所收的“关门弟子”咋办了。

总而言之,中医不痛下决心从知识体系结构到方法学上进行改革,新的李可又会冒出头来,又不知有多少子弟的人生被误导。所谓“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是什么?事实就摆在眼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6-23 16:20
       大浪淘沙,中医如同黄河滚滚,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西方科学挡不住中医的发展,滚滚黄河之浪涤荡西方科学的污泥浊水,把西方科学吞没并带到太平洋。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1-6-23 18:10
俺预言,不出20年,所谓融合观与李可一样,将被中西医结合的滚滚历史洪流涤荡吞没并带到被遗忘之地 ……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6-24 06:07
萧铁 发表于 2021-6-23 10:10
俺预言,不出20年,所谓融合观与李可一样,将被中西医结合的滚滚历史洪流涤荡吞没并带到被遗忘之地 ……

   谢谢先生的吉言。融合观就像一滴水,随着滚滚历史潮流奔腾到海不复回!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1-6-24 09:2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6-24 06:07
谢谢先生的吉言。融合观就像一滴水,随着滚滚历史潮流奔腾到海不复回!

呵呵,不知融合观弟子多还是李可弟子多?但李可有个著名弟子刘力红人尽皆知,当然,刘是拜师之前已出了名,好像也没搞出什么新意思。先生应该申请弄个工作坊什么的,用实际行动证明所谓“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确有这么回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6-24 10:01
萧铁 发表于 2021-6-24 01:24
呵呵,不知融合观弟子多还是李可弟子多?但李可有个著名弟子刘力红人尽皆知,当然,刘是拜师之前已出了名 ...

谢谢先生赐教。
   我没有弟子,至今也没有人承认融合观,只赔不赚……我还是要继续下去。《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出版之后,还要继续写《温病条辨现代解读》,四部经典我解三部。《内经》我不敢涉足。大浪淘沙,直奔大海。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21-6-24 19:51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6-24 02:01
谢谢先生赐教。
   我没有弟子,至今也没有人承认融合观,只赔不赚……我还是要继续下去。《伤寒杂病论 ...

《内经》我来解,我的那本书至少把《内经》的营卫解释了一下。今天编辑给我说,再一个多月书就出了,真的很高兴。大家共同同努力,没有什么是不能成的。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6-24 20:37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6-24 20:47 编辑

这类讲中药中药技术的书太多了。
都是抄来抄去改名。
古代名改现代名。
毫无价值。

不过就是满足这些人的虚荣心名利心。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