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表述 [打印本页]

作者: 一江春水    时间: 2021-9-27 20:32
标题: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表述
为中医药学术发展构建顶层设计并践行的医家方药中(上)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表述
时间:2021-09-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许家松


图为方药中。

岁值辛丑,金秋十月,更逢重阳,迎来方药中先生百年诞辰。作为他的学生、学术继承人、合作者和家人,先生对中医药学深挚的爱,挺身卫道的浩然正气,和为中医药学术长远发展构建顶层设计所做的探索与实践,至今让我恸念不已。谨以此文,纪念先生诞辰。

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方药中倾其心智参与构建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医药学临床体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教育体系,其研究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深远启示意义。

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成熟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中医药学自不例外。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以《黄帝内经》为基石,其内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经历代先贤不断发掘、纳新,代有发展。

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认识,中医药学术界,高校教材等多围绕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等对其内涵进行了简约表述。

早在1944年,方药中就著文指出:“中国医学,自有其科学系统”。1953年著文《谈中医学术系统问题》。1959年撰写的专著《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曾作为北京地区医学院所的西学中教材,被印发为单行本流行全国。全书从阴阳五行、天地人合一、藏象、经络、精气神、病因、病机、治则八个方面阐述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内涵”。

1980年出版的专著《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方药中、许家松合著)总论部分,从指导思想、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病因、病机、诊治方法五个方面阐述了气化理论体系的“内涵”,形成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涵”的雏形。

1983年,在成都举行的“中医学医学模式学术研讨会”上,方药中与许家松宣讲了题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的学术论文,1984年在《大自然探索》杂志连载发表。这是中医药学术界首次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做系统的阐述,由八个方面组成:

中医药学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

整体观认为天地一体、五脏一体、人与天地相通相应三者组成了统一整体。在整体观基础上,方药中加入了“恒动观”这一重要的时间要素。即认为自然万物和人体生命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运动产生变化。《黄帝内经》谓之:“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运动终止,则生命终止。运动的形式为“升降出入”。《黄帝内经》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不生不化,静之期也。”“恒动观”的加入,使中医药学在认知方法上,不限于空间,而成为由空间与时间因素二者共同组成的中医药学完整的时空观,整体恒动的时空观贯穿于中医对自然界、生命现象、生命过程、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治、康复、养生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者: 一江春水    时间: 2021-9-27 20:33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气化论:生命因气而化

气化学说认为,所谓“气”,“在天为气”。泛指自然气候。以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候要素加以概括。所谓“化”,“物生谓之化”。泛指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如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气化学说认为,有气才有化,生命因气而化。《素问·天元纪大论》谓:“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即认为,各种生命现象,都是在自然气候正常变化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和延续。没有气,就没有化。生命因气而化。气化中止,生命中止。《素问·六微旨大论》谓:“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中医学正是从生命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气候环境条件来认识生命的产生和延续的。气化学说就是阐述自然气候的运动规律和与生命过程、健康、疾病相应关系的理论。其内容要点有:

在广阔的天文背景下,描绘出日—地—五星和地球上天、地、生、人一体的动态整体模型。《素问·天元纪大论》谓:“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谓,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素问·五常政大论》)

气化学说的核心和精华是,自然气候总是处在六气的正常与异常变化之中。但是,六气不论如何变化,总还在能使地球上生命得以产生和延续的范围之内。这是因为,自然气候本身存在着“亢害承制”“胜复”“郁发”的自稳调节机制。例如在春季,东风劲吹,温暖之气早至,桃李过早盛开,气温偏高。这种过早过盛的春温之气就成为一种偏胜之气,称为“胜气”。但是,很快就会出现西风带来凉气来袭,气温下降,气候恢复正常。这个过程叫做“胜复”。凉气就成为一种恢复之气。通过“胜复”实现了自身的自稳调节。这种自调自控能力,中医谓之“正气”。中医药学正是从自然气候和人体具有自稳求衡能力的角度,来审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中医正是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来激发、辅助、恢复人体这种自我调节能力。甚至把不乱作为,不打乱自身自调能力的医生,称之为“中等医生”。《汉书·艺文志》谓之“有病不药,常得中医”。

百余年来,中医一直在探求中西医的最大不同,认为:“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即西医讲解剖,中医讲气化。中医的气化学说正是从“气化”的角度,来阐释生命的产生和延续,疾病的病因与发病、诊治、康复、养生、方药性味组成等一系列理论和法则,并总结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人与天地相应”,即人与自然同法同纪。气化学说以其全面系统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成为中医药学理论特点之一。同时,构建了以干支、阴阳、五行组成的“格局”,提出了六十年气候周期。

综上所述,中医气化学说,以整体恒动的宇宙观、自然观阐述了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规律和“人与天地相应”同法同纪的生命观。对生命过程、人体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治以及康复、养生原则,方药理论等提出了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并有效指导中医临床,从而成为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之一。
作者: 一江春水    时间: 2021-9-27 20:33
中医药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生理的认识——藏象论

藏象学说来源于古代医家对人体实质性器官、结构的一些初步认识,主要通过生活和医疗实践,以人体的外在表现为依据,对人体几大功能进行临床归类和认识,以之作为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

藏居于内,象见于外:所谓“藏”,指人体内在的脏器;“象”,指现象,即外在表现。对五脏功能进行系统临床归类。如心主神明,主血脉;肺主治节,主气;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藏精等。它依据“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五藏生成论》),即同类可推演的原则,以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方法,把人体外在的五色、五官、五窍、五体、五液、五声、五味等与内在的五藏联系起来,把形脏和神脏、包括思维活动,精神情志联系起来。该学说对自然万物总结出极为广泛的联系,对五脏命名和统领进行了归类。

五藏相通,心为之主:五脏是一个整体。但在生理和病理上,五脏之间除了各司其职外,还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素问·玉机真脏论》)然心主神明,主血脉,居于最高统帅地位,故为“君主之官也。”(《素问·灵兰秘典论》)

精、气、神一体:精生气,气化精,两精相抟谓之神。精是指构成人体生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精具有“成形”的特点,所谓“阴成形”。“气”指人体的功能活动,所谓“阳化气”。精和气之间存在互化关系:精生气,气化精。“神”,是在精气共同作用下,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精气神又是一体的。这是从整体层面上对生命活动的认识。但是,五脏皆藏精气神,皆以“藏气”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精气神一体,成为藏象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气法通四时:中医药学认为,五藏的功能活动与自然气候是相通相应的。《素问》提出“脏气法时”“五藏应四时”“脉应四时动”。如“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春脉微弦曰平”等。

综上所述,中医的藏象理论,是根据人体的外在表现,以司外揣内,以“象”察“藏”、类比推论的方法来认识内在的脏腑器官和其功能作用。

中医药学对疾病病因与发病的认识——正邪论

中医对疾病病因与发病的认识是以“正邪”立论的。

所谓“正”,即正气。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谓之“正气”。“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人体对自然变化和对疾病的抵御、适应、调节、修复能力也叫正气。中医认为疾病过程贯穿着正气邪气之间博弈,即“正邪交争”。当正气居于主导地位时,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所谓“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是人体对外界变化不能适应的外在表现。当邪气居于主导地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邪气居于完全控制地位,正气消亡,生命终止。中医药学正是从正邪两方面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认识病因与发病的。其主要特点就是十分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病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害空窍”等发病认识。对病因的认识不外乎外因与内因。外因以“外感六淫”、疫疬立论,谓:“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遗篇·刺法论》)。总之,中医对病因与发病的认识是以“审证求因”和重视正气的作用为主要特点。
作者: 一江春水    时间: 2021-9-27 20:34
中医药学对疾病病机的认识——求属论

“病机”,指疾病在病因作用下,出现的病理生理变化的机理。中医非常重视对病机的辨析,提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即“求属”。何为“求属”?主要还是根据与发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和临床表现进行归类,辨析其间的相互关系而做出的判断。主要内容有三:其一是根据发病时的季节气候特点和临床表现,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特点进行归类。如发病在春季,与风邪有关,临床表现具有与“风”的“善行数变”的特点相类似者,归于风病类。其二,是根据脏腑功能归类,如“运化不及”出现腹满脘胀腹泻等,归为脾病类,以此类推。其三,谓之“必先五胜”。即在五脏定位,六气定性的基础上,从众多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中,辨析起主导作用的病位和病性。

中医药学对疾病诊断治疗的主要方法和特点——辨证论治

对于“辨证论治”,方药中先生认为首先要明确对“证”的理解。什么是“证”?先生定义为“‘证’,就是证据。辨证论治就是综合归纳分析有关患者发病,包括临床表现在内的各种证据,从而据此做出诊断和治疗”。先生认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从整体观出发的,诸如患者的性别、年龄、籍贯、体质、发病原因、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经过、治疗经过、当前临床表现、治疗计划、预后判定等等,无一不包括在辨证论治范围之中。”

中医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论

“候”指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道”指规律和法则。“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源于《素问·五运行大论》,就是说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中医药学对自然气候和人体生理、疾病规律的认识,基本上还是通过对各种客观现象的观察,以此为客观依据,分析总结而来。这就是说“道”源于“候”。中医把“候”分为气候、物候、病候三大类。中医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之一,正是来源于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人体对这些变化的相应反应。把气候、物候、病候三者联系起来,探讨人体疾病与养生关系,经过极为细致的观察、积累、记录、比对、反复实践,从中总结规律。因此“候”就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产生的客观依据之一,有别于简单的对症处理。

受限于古代科技水平和观测手段,中医对“候”的观察,基本上依靠的是直观感官。如今科学昌明,技术精细,科学研究从宏观走进了微观世界。但是,其显示出的仍然是客观现象,仍然是“候”。只不过是更深、更精细,更微观的“候”。“天道玄远”,人类对自然、生命、疾病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中医这种以候识道的认知方法也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不应该被淘汰或取代,而是在保存和发扬自身精华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吸收新知,与时代同步前进。
作者: 一江春水    时间: 2021-9-27 20:34
中医药学的论理工具——阴阳五行学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药学具有深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智慧。这与中医药学吸纳了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和论理工具是分不开的。

下面就方药中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作用地位以及未来走向的观点简陈之。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归属为哲学范畴。该学说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辩证的方法论,在宇宙观和方法论方面具有其先进性。在《黄帝内经》形成时代,阴阳五行学说已经广泛体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经验积累,需要通过理性思维来总结规律,上升为理论并进行表达。中医药学就吸纳了阴阳五行学说。如在中医著作中,有阴证、阳证、阴邪、阳邪,以及“培土生金”“土败木贼”等说法。同时这种长期的融合,出现了非常奇妙的结果:一是在科学相对落后的古代,借助于阴阳五行的方法论,中医药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靠感官直观的认知方法的局限,能够得以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到疾病的本质,从中总结出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总结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有效的诊治经验,并依此进行了理论表述,显示出其哲学智慧之光。《黄帝内经》甚至把阴阳五行提高到“万物之纲纪”的高度。但是哲学毕竟不是医学,取代不了医学对人体本体的观察研究。二是中医药学的天人一体观,宇宙生成观等认识还深深影响了作为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其发展做出了贡献。如阴阳学说中的“一分为二”,就是源于隋代医家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设方》:“一分为二,谓天地也。”中医的五行框架对自然万物所做出的的广泛归类,也被哲学家们吸纳,用以鲜活具体地来解释抽象的哲学道理。

综上所述,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方药中认为只是中医药学的论理工具而非核心内容。中医由于引进吸纳了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理性思考,把一些认识与经验凝练成理论和法则,可谓功不可没。

方药中先生一生用心血参与构建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以此作为终生研究方向并践行之。他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与临床运用研究为方向招收了多届研究生。还结合临床,进行了专题研究。直到1994年10月在病榻上,他还以“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为题发表论文,提出:“传统与现代方法并举并重,宏观与微观认识有机结合,是当今研究与发展中医理论体系之必然途径。”(《医学承启集》)不料这一论述竟成为先生之绝笔。

1995年,方药中辞世。笔者身心交瘁,重病困身,数年不能自拔。但对先生未竟工作的耿耿之心、责任和担当支持我继续前行。作为原作者之一的我,于2004年在《中国中医药报》分10期连载了修改、补充后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与框架构建”。除对原作进行部分修改之外。一是补充了“中医学对养生防病的认识——康寿论”一章,提出“顺应自然—形体健康—心理道德完善—适应社会”的四维康寿养生模式和完美生命模式”。二是补充完善体系的框架——形成“三层十系理论框架”。三是提出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四维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中医药学学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中医药学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方药中先生倾其一生心血,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内涵与框架”建设作了开创性、基础性的工作,意义深远,功不可没。(许家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9-28 06:25
         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作者: 李同宪 著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5月第1版


内容简介:
  中西医融合是指理论体系的融合,把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融合为中国医学。
  哲学层次是把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系统论融合为“太极--系统观”,其代表符号是:太极--黄金螺旋图。太极--系统观的建立,重新定义生命、动物、人体、疾病;重新审视进化论,树立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点;实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在认识论、思维形式方面,完成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
  在医学基础理论层次,以调控、代谢、繁殖三大功能为参考系,实现脏象经络与器官系统的融合,即心--调控象态,脾肝肺--代谢象态,肾--生殖象态的象态体系。此前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与《中西医融合观续》已经完成了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与本书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证态总计170多个证态,创立了【方--证--病理状态--诊断指标、治疗方案】理论体系,完成了中医临床理论中的主要节点证与西医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临床层次的融合,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本书适宜哲学界、理论界、国学界、医学院校师生、研究生、各级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国学、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打开一个新窗口,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客观世界。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破中西医之壁垒,创新医学之理论,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打通中西马,融合古今事。海纳百川,承载着中国医学之航母,起锚远航,朝着自由王国的彼岸,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的医学是中西医融合的医学,不分中西医,即每一个医生,既懂得做手术、开西药,也懂得针灸、推拿、开中药。每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体征脉象舌像,各种物理化学实验室检查。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目 录

上篇  哲学层次的融合

概述
第一章 一元论与3个“客观世界”

第一节 一元论

第二节 客观世界的3个存在

第二章 取象比类

第一节 来源出处

第二节 概念(取象比类的现代解释)

第三节 取象比类与西方文化

第四节 《内经》中的形式逻辑与取象比类

第五节 取象比类与实践论

第三章 太极-系统观概述

第一节 系统论、矛盾论、阴阳五行学说的融合

第二节 太极图与黄金螺旋的融合

第三节 太极-黄金螺旋图的文字说明(太极-系统观)

第四章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第一节 精气神

第二节 生态学中的物质、能量流

第三节 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第五章 重新认识动物进化

第六章 重新认识调控系统的进化

第一节 肌肉与神经(运动与调控)的发生发展相互依存

第二节 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的进化与分离

第三节 脑皮的进化

第四节 自主神经系统概念的新发展

第五节 边缘系统第六节 内脏调控的层级假设

第七章 重新认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
概述
第一章 心、经络-调控象态

第一节 心-调控中枢象态

第二节 经络-调控传输象态

第三节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

第二章 肾-泌尿生殖象态

第一节 中医肾的认识深化过程

第二节 中西医比对与融合

第三章 脾胃-代谢象态

第一节 脾胃学说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

第三节 西医对于中医脾的解释

第四章 肺-气体交换象态

第五章 肝-情绪调控象态

下篇  临床层次的融合

第一章 重新认识疾病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发病

第三节 疾病过程

第四节 关于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表里

第二节 虚实

第三节 寒热

第四节 阴阳

第四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心病证

第二节 肝病证

第三节   脾病症

第四节   肺病症

第五节 肾病症

第五章 中国医学之梦

第一节 中西医融合

第二节 证态与象态

第三节 证态体系

第四节 中西医融合的意义

后记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4 09:40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1-10-4 09:43 编辑
一江春水 发表于 2021-9-27 20:33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气化论:生命因气而化

气化学说认为,所谓“气”,“在天为气”。泛指自然气候。 ...

      请认准“气化”与“运气”两种不同方法的论述之后,二者分别论说的意义也根本不同。而“气化”论者是单独把握了“阳化气”、丢失了“阴成形”的极端,把活人送到火葬场去火化了,已经体无完肤,成为一堆骨灰!而“运气”学说是在论述自然、人体立体时空不偏不倚的正态周期可规【标量标度】的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特征。     如此,“运气”之说,是老祖宗们历经慎言酎句的成熟之论,来不得半点人为之欲的更改。

作者: 草木沉香    时间: 2021-10-4 16:1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9-28 06:25
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作者: 李同宪 著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5月 ...

大赞!!!!!!!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10-4 17:17
不知大赞什么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10-4 19:38
如今科学昌明,技术精细,科学研究从宏观走进了微观世界。但是,其显示出的仍然是客观现象,仍然是“候”。只不过是更深、更精细,更微观的“候”。

对于中药症状相关结构变化物质变化,现代并没有研究过或还不清楚。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10-4 20:22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1-10-4 20:26 编辑

中药技术是简单技术,不是科学技术
就像摇煤球是简单技术,而机器做煤球是科学技术。

摇煤球简单技术没有科学理论原理可以应用,机器做煤球技术必须有科学理论原理才能发明应用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10-4 20:24
虽然摇煤球是简单技术但其中也有它的科学原理。
如摇煤球的力学化学分子力学的科学原理。
只是人类没对其力学化学分子力学的科学原理研究。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10-4 21:47
中药的基本的直接的药理作用是治症状,恢复症状相关受体结构构象的。
但是科学很有可能不研究中治症状恢复症状相关受体结构构象的原理。
科学根据人体症状反应发现设计做成药物,也可以治症状恢复症状关受体结构构象。
且一定超过中药简单技术。
就像机器做煤球是科学技术超过摇煤球简单技术。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5 08:57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1-10-5 09:01 编辑
一江春水 发表于 2021-9-27 20:34
中医药学的论理工具——阴阳五行学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归属为哲学范畴。该学说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辩证的方法论,在宇宙观和方法论方面具有其先进性"。

       评议:这句话,其一、严重的丢失了太极之道的整体思想原则,也让后人难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中的自然、社会、人体“正气”【让当今许多人误认为“兔疫力与抵抗力”是人体正气】?其二、严重失忆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道器同体、形与神俱、有无并建、虚实中运、显微无间、体用一元、知行合一、兼容共利、和合生物”的宗旨和活态生命的论述法则,在用这个缺失了“道中运物”致物活动起来的决窍的、把道入坑、对大自然割裂了的残疾哲学“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辩证的方法论”用来取代黄帝的完整之说,是在断章取义、附风潮流。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5 10:09
周现强 发表于 2021-10-5 08:57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归属为哲学范畴。该学说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辩证 ...

天地授人以虚、虚中纳谷为机,气机道中运物、升降出入、盈亏涨落、守度往来、循运不断、无器不有,正态纳新排废,是遵照天地自然生态守规运矩的一系列完整机制,这用一个什么“该学说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辩证的方法论”用来绑架与贬值传统国医学,只能把传统国医学于以秃废。
作者: gonmai    时间: 2021-10-5 16:20
荒唐人行荒唐事!构建?即主观意成!

中医理论是自然流露形成呢还是主观构建?
作者: gonmai    时间: 2021-10-5 16:56
是人体生命规律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人的主观构建!
中医与西医是各自的不同视角下的对人体的认识产物!
请问,目击到的与感觉到的能是一样吗?
作者: 武极    时间: 2021-10-5 17:42
是人体生理病理药理的不同部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10-6 08:22
对于“辨证论治”,方药中先生认为首先要明确对“证”的理解。什么是“证”?先生定义为“‘证’,就是证据。

一一先生定义为"证",就是证据。这个是错误的。"证"是中医的基本诊断单位或单元,如同"病"是西医的基本诊断单位或单元。不管西医"病"的诊断,还是中医"证"的诊断,只要是诊断,都应当也必须有证据。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1-10-6 08:32
辨证论治就是综合归纳分析有关患者发病,包括临床表现在内的各种证据,从而据此做出诊断和治疗”。先生认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从整体观出发的,诸如患者的性别、年龄、籍贯、体质、发病原因、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经过、治疗经过、当前临床表现、治疗计划、预后判定等等,无一不包括在辨证论治范围之中。”

一一诸如患者的性别、年龄、籍贯、体质、发病原因、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经过、治疗经过、当前临床表现、治疗计划、预后判定等等……这些因素,都与辨证论治,与证的概念密切相关,但不是证概念的核心的、本质的内涵。证概念核心的、本质的内涵,是机体内在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可以是同病异证,相同疾病中,出现或表现为不同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可以是异病同证,不同的疾病中,出现或表现为相同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应当将病因从证的概念中剥离出去。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6 08:47
传统中医药是让人体气血津微走偏入邪的情况,如何重新走上太极阴阳的正轨道路上而运行。故老祖宗们总结成了“道为本、物是标”的几千年不易之定论。只有那些不孝不肖子孙到当前还无知这个大道理与久法则。总是当前西方人的跟屁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1-10-6 17:03
  请每一个发言者,把自己构建的中医药学理论发出来。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14 16:07
“正邪交争”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14 18:37
周现强 发表于 2021-10-6 08:47
传统中医药是让人体气血津微走偏入邪的情况,如何重新走上太极阴阳的正轨道路上而运行。故老祖宗们总结成了 ...

依照内经原文:“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素问·玉机真脏论》)

对于“正邪交争”这一句话在当今中医病机的说法是值得商榷,是近几十年来依照唯物论的平面线性的悖论与冲突性的异常形式逻辑殖民化演变而来,如果按照人体太极正气的立体时空状态和关系,而这个人体太极正气的立体时空状态各有其无太过或无不及的临界标度规范之內,才被称为"正气"的没有越界特征,这在内经称为"“五藏相通,移皆有次".应称着位移,故又有了"当其位则正、不当其位则邪“之说,而”不当其位则邪“是超越了人体太极正气的立体时空状态各有其太过或不及的临界标度规范之外的而为邪——生病了,为此,传统中医学称之为“正邪互转”或是“转邪复正”。由此见到:“正邪交争”是依照西医把中医西化抵抗医学的翩版,在歪曲了传统中医学的原意。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10-15 02:18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10-15 02:19 编辑
周现强 发表于 2021-10-5 08:57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归属为哲学范畴。该学说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辩证 ...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定义。这说明,哲学主观的东西。而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阳化气阴成形中的阴阳决不是主观的东西。所以,把阴阳五行归为有问题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1-10-15 05:46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21-10-15 05:47 编辑
高智海 发表于 2021-10-15 02:18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是哲学的定义。这说明,哲学是主观的东西。而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阳化气阴 ...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定义。这说明,哲学主观的东西。而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阳化气阴成形中的阴阳决不是主观的东西。所以,把阴阳五行归为有问题。


小高,你差一点就对了,俺来帮你一把: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是哲学的定义。这说明,哲学是主观的东西。而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阳化气阴成形中的阴阳主观的东西。所以,把阴阳五行归为哲有问题。

当然,最后一句话之前都是不知所云,但毕竟是口水,只要最后一句听起来还可以就好。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10-15 07:14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10-16 00:17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21-10-15 05:46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是哲学的定义。这说明,哲学是主观的东西。而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阳化气阴 ...

你萧铁体内的阳化气阴成形就是主观的东西这句话啥意思?是否你认为你体内有阳化气阴成形就有,当你认为你体内没有阳化气阴成就没有了,是这样吗?实际上,即使你死了,你的尸体内仍然有阳化气阴成形,更不用说维持人体生命活动阳化气阴成形了。这怎么成了主观的东西(哲学)?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15 09:17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1-10-15 09:21 编辑
高智海 发表于 2021-10-15 02:18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是哲学的定义。这说明,哲学是主观的东西。而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阳化气阴 ...

        哲学,是认知自然、社会、人体生命存在原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的方法,已包涵了世上各门类学科的认识论方法论,而中医学中的太极、阴阳、五行、精气神、运气等各个不同层次维系的学说,既是哲学的范畴,也是各个学科的领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是不分家的,并不是把自然统观在当今予以主观或客观分割性的区分,而是整体观的在“道法自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当代的所谓的“对立、矛盾、斗争、平衡”等异常形式逻辑,都在违背了事物常态兼容共利的“和解”大义。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10-16 00:23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10-16 00:47 编辑
周现强 发表于 2021-10-15 09:17
哲学,是认知自然、社会、人体生命存在原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的方法,已包涵了世上各门类学科的认识论方法而中医学中的太极、阴阳、五行、精气神、运气等各个不同层次维系的学说,既是哲学的范畴,也是各个学科的领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是不分家的,并不是把自然统观在当今予以主观或客观分割性的区分,而是整体观的在“道法自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当代的所谓的“对立、矛盾、斗争、平衡”等异常形式逻辑,都在违背了事物常态

机械还原论天人相分)是否哲学?是否包涵了世上各门类学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其是否你说的认知自然、社会、人体生命存在原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的方法?另外,中医学中的太极阴阳五行精气神运气完全是客观存在,怎么成了主观的东西哲学)?难道你不认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这个哲学定义?至于对立矛盾斗争平衡是否哲学,与中医关系不大,故不在本题讨论范围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16 11:20
高智海 发表于 2021-10-16 00:23
机械还原论(天人相分)是否哲学?是否包涵了世上各门类学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其是否你说的认知自然、 ...

黄帝內经讲:"道器同体、形与神俱(即:功形同构)、知行合一、体用一元“。意思是在说:道与物之间是互补共利于一个整体的身体中并没有分离,并不是单纯的当今只有”唯物“的这一个方面,单纯的”唯物“的这一个方面是组织不成”太极“整体运化之道的,只有”道中运物和物中载道“才是”太极“整体运化之道的文化,如此这样的才能称为”太极之道“的完整性与全面性,而当今的”唯圽论“废弃了道,失去道规(守度)之运了,仅在把握自然的半阙,已经失神了【功运】,在此,黄帝內经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从这见到,”唯物论“是从尸体解剖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知识,是不行的,已经是失神,没有生命活动了,不能”知行合一、体用一元“,是残疾哲学,对太极之道无法自圆其说,又怎么能说“唯物论“即是太极之道的文化?!连个道规【守度与守正】都被“唯物论“给坑葬了,失去了:"道器同体、形与神俱(即:功形同构)”这个整体了?怎么的能构成“太极”?!在此证明,你连太极是个什么东东到目前也不知。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16 11:35
高智海 发表于 2021-10-16 00:23
机械还原论(天人相分)是否哲学?是否包涵了世上各门类学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其是否你说的认知自然、 ...

如果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请问?你怎么能去认识这个客观世界的!如是,老祖宗们对世界的认知是自然统观——道法自然!并没有当今的主观与客观的切割和分别之说,分别与切割之说只能让人们进一步愚蠢,走上文化的分枝末叶。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10-17 19:25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10-19 06:02 编辑
周现强 发表于 2021-10-16 11:20
黄帝內经讲:"道器同体、形与神俱(即:功形同构)、知行合一、体用一元“。意思是在说:道与物之间是互补 ...

我若连太极是什么东东都不知道,就没资格宣传天人合一观了。实际上,太极就是道德经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中的。也就是说,道(无极)生一与现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说的零(无极)生宇宙可看做一回事。二者唯一的区别是,宇宙这个名称只代表物质,而太极则代表宇宙的运动规律。换句话说,零(无极)生成天地宇宙后,太极就存在了,而哲学只能存在于有人类之后,这种情况下,太极怎么可能成了哲学?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10-17 19:34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10-19 06:00 编辑
萧铁发表于 2021-10-16 00:23
小高,我反对括号里的字用红色!

反对无效你小子真坏你是想笑死人不偿命我知道你是想说反对括号里的字,没办法了才说反对括号里的字用红色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19 10:46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1-10-19 11:37 编辑
高智海 发表于 2021-10-17 19:25
我若连太极是什么东东都不知道,就没资格宣传天人合一观了。实际上,太极就是道德经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中 ...

道和物是宇宙中高度概括的有机络合体,这就是太极的整体不割,并不是当今失道捡物、或捡道丢物的各走极端与偏冂之说,这些失道捡物、或捡道丢物的说法,不是太极,而是分别的走在了道的游魂、物的尸体,严重丢失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道器一体、形与神俱、体用一元、知行合一”的完整性、全面性、体系化的正轨道路,分别割裂成为道或物的残疾哲学文化,仅是一种把大自然人为不识的打成了精神分裂或缺臂短腿的残疾哲学,严重缺乏整体统观的严格思想,从于地球这个实物的客观、缺乏站在太空观察地球在轨运转之道的这个主观、为局限之观与低层次之观,没有高維系与顶层设计的思想,特别对于阿谀和奉承“宇宙大爆炸”后导致宇宙后来无生命秩序的那些无知之人是个警钟——不懂和抛弃了老祖宗的天演论和生成论。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10-20 19:04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10-20 19:12 编辑
周现强 发表于 2021-10-19 10:46
道和物是宇宙中高度概括的有机络合体,这就是太极的整体不割,并不是当今失道捡物、或捡道丢物的各走极端 ...

一、是什么?按王锡民教授的话说道是大自然的运动规律(简称自然规律)。其中的运动规律中的运动无疑是指物质的运动不可分割就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并非你理解的,即你自己先把道与物对立起来,然后指责别人失道捡物或捡道丢物。也就是说,太极本身就是道。可惜你不明白这一点。
二、在中医和中华文化处于弱势没有话语权的情况下,你否定了现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的零(无极)生宇宙后,你怎样证明传统文化的道(无极)生一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三、现代科学还有一个论点,即宇宙是物质的,一切物质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没有物质的运动,哪来的天演论和生成论
四、宇宙大爆炸”后导致宇宙后来无生命秩序是胡说!是因为宇宙大爆炸的过程及其宇宙后来的演变过程都离不开阳化气阴成形。按你的逻辑,岂不成了阳化气阴成形导致宇宙后来无生命秩序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21 08:12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1-10-21 09:11 编辑
高智海 发表于 2021-10-20 19:04
一、道是什么?按王锡民教授的话说道是大自然的运动规律(简称自然规律)。其中的运动规律中的运动无疑是 ...

针对高智海那些缺乏自然生态和语无伦次逻辑的回答:             1,道与物高度概括与总结而出的有机络合体,是讲的道与物是"对立"的吗?你这是对于"有机络合"的词语原义都不会!
       2,现实中的大爆炸之后是残垣断壁、尸横遍野、乱七八糟,就沒有生命秩序了,在缺失了原生态环境所推理出来的西方“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个完全缺失了原生态环境气候原理根基的大骗子,这种所谓的没有验证与理论原头依据的“科学”幌子是个大忽悠!并且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背道而驰;
       3,道规,是事物的运动规律没错,但在“道还在生一”、未生成物之前的那个阶段,道、不是“虚、空、无”的,请问?又是什么?!你高智海能作出完整的回答吗?!虽然在“三生万物”的过程阶段,如果缺乏道的“虚、空、无”的时空中的“差异”的运输道路,宇宙纯是物质结构的壅堵!请问?物质是如何产生运动的?只要你高智海能正确回答我这一问?那你就没有精神分裂症的疾病!
       4,宇宙,除了那么多的星球在守度的活动之外,还有广大无垠的让那么多的星球在守度的话动空间,星球这个物仅占宇宙时空的千分之二,这就否认了整个宇宙是物构成的谬论,这种谬论不值一驳、直接推翻!
       5,为此,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道器一体、形与神俱、体用一元、知行合一”的讲法,正确无比,比当今流弊于世的对宇宙分裂了【精神分裂症】的分别“唯道”或“唯物”的残疾哲学,严重背离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原旨。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10-21 15:02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10-23 06:02 编辑
周现强 发表于 2021-10-21 08:12
针对高智海那些缺乏自然生态和语无伦次逻辑的回答:             1,道与物高度概括与总结而出的有机络合体 ...

一、既然你没把道与物对立,为何反复把二者单独拿出来并分开说事、并指责别人失道捡物或捡道丢物?若你明白了代表物质运动的规律,你就不会这样了。
二、宇宙大爆炸就像你种下的核桃种子冲破核桃外壳并破土而出。虽然核桃外壳被冲的支离破碎,但却为核桃种子开辟新生命创造了条件,并没有出现你说的(核桃种子)无生命秩序。至于你说的宇宙大爆炸导致的残垣断壁、尸横遍野、乱七八糟,沒有生命秩序都是想象,谁也没看见过
毕竟,宇宙生成之前,其中是没有生命的。怎会出现宇宙大爆炸导致的尸横遍野残垣断壁
三、若真像你说的太极哲学,道德经的那句话就成了道生哲学(太极),哲学(太极)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了。这谁看得懂?

四、在“道还在生一”、未生成物之前的那个阶段只能是无极。而无极中是没有阴阳的,对现实世界来说,无极就等于什么也没有。既然你承认“虚、空、无”有时空、有差异,就说明其中是有阴阳的,就不再是无极而是太极了。那你为何却不承认太极呢?
五、宇宙中的星球只是宏观物质。实际上,宇宙中还有微观物质和超微观物质。其中,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物质组成或构成的,微观物质是由超微观物质生成的。怎能说只有星球宏观物质)才是物质
六、你若真懂了道器一体、形与神俱、体用一元、知行合一等概念的含义,你就不会否定天人合一观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21 19:02
高智海 发表于 2021-10-21 15:02
一、既然你没把道与物对立,为何反复把二者单独拿出来说事并指责别人失道捡物或捡道丢物呢?若你明白了道 ...

语无伦汣、混乱之极,竟然把宇宙大爆炸、比作核桃剥壳的可笑?也看看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从引力点造成的!从引力点引起的大爆炸,看是否还有核桃仁那样的还能发芽、生枝、开叶?炸弹从内心装药引燃大爆炸了是体无完肤,而且还灾害一片,几多年都恢复不了原貌!你这些话是在乱弹琴,不值一驳。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10-21 19:07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10-21 19:09 编辑
周现强 发表于 2021-10-21 19:02
语无伦汣、混乱之极,竟然把宇宙大爆炸、比作核桃剥壳的可笑?也看看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从引力点造成的!从 ...

不是你说的剥核桃壳而是核桃树生成过程中的核桃壳炸裂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10-21 19:14
周现强 发表于 2021-10-21 19:02
语无伦汣、混乱之极,竟然把宇宙大爆炸、比作核桃剥壳的可笑?也看看宇宙大爆炸理论是从引力点造成的!从 ...

既然你认为无极生宇宙大爆炸一词不合适,那么,用字总可以吧!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23 09:08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1-10-23 09:34 编辑
高智海 发表于 2021-10-21 19:14
既然你认为零(无极)生宇宙用大爆炸一词不合适,那么,用生字总可以吧!

         宇宙,是从"无"【无极】天演和生成为"有无一体"【即黄帝所言的:“道器一体、形与神俱”,即:太极】的正态【守度】而来,可这个“0”决代替不了“无”,而是正是正负相互作用的宇宙常数,常数即宇宙空间的无重力作功作用,如是,人和宇宙飞船能在适合的轨道中飘浮行走,类似于五行五运相互承制作用之后的得数为“0”。这个正负得数的“0”位之相、最终是立体时空之间的正负相互交易承制作用之“力”所造成的【-1n——0——+1n】的结果,可以证明,是宇宙立体时空间距产生正负差异之"力"在自我自发的自演自生着的宇宙,于是,"宇宙大爆炸"即是谬论!由此证明,只有黄帝、老庄学说正确无比。

       于此,传统国医学体系只能运用黄帝、老庄学说已有的基础来整理构建、结合系统程序【无冲突、不相悖】而自洽的论述,才是在继承传统精华、守正创新之说,凡是那些文体自相矛盾、捡一漏三、不守秩序、杂乱无章的不成体统的说法,只有给传统国医学体系添乱。因为,人体是个小宇宙和小自然的社会,在这个社会的常态【正态】的情况下是兼容共利、谋求大同的,为了防止入邪【不常、失序、不正】时刻都把“对立、矛盾、平衡”提前作出预防、杜惭于萌芽状态,以防这个小社会发生不应有的动乱【对立、矛盾、斗争】与自毀【平衡——尸体一具】。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10-24 01:33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10-24 01:35 编辑
周现强 发表于 2021-10-23 09:08
宇宙,是从"无"【无极】天演和生成为"有无一体"【即黄帝所言的:“道器一体、形与神俱”,即: ...

你一方面反对对立统一,另一方面又反复讲有无一体。岂不知就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24 09:11
高智海 发表于 2021-10-24 01:33
你一方面反对对立统一,另一方面又反复讲有无一体。岂不知有与无就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

        在这里,可以这么的来议,古人所言的"无极",决不是单纯的"0",而是肉眼见不到无边无际的"炁",并且这无边无际的"炁"在立体时空中存在着正负力量的"差异",由于这些正负力量的"差异"存在着立体网络相互交易上作用之后,其常数为"0",才能把太空中的“尘土”【在《老子》一书中已言明】不断凝集在一起而停留在一定时空中【0位】沿着轨道在运转,从中说明是这些立体网络正负相互作用之力创造出的“0位”才产生了宇宙事物的不断演化与生成,这就是“无极”之道而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太极”过程状态,也即是:先天生后天、从无生了有、后天育先天、有又生了无、有无一体中、后天存先天,无极生太极、太极存无极、无太一体中的生命真相。先天之道为本、后天之物为标,标本合二为一、即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內经》所言的“道器一体、形与神俱、体用一元、知行合一”的宗旨,也就是“道物一体”的意思,才是活着的生命。如果再分别人为不识的把“道”与“物”割裂开来的当今哲学走向各个极端,一个就把“道”变成了无物所寄的游魂一类、另一个是把“物”当成了无道功运的尸体一具,二者都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的精神分裂症文化,都是缺臂短腿的残疾哲学与文化!是脑残之人的短见。古人云“大智者不割、小知者谗谗”,就是针对如此所言的,各人心中有数。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24 09:43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1-10-24 09:46 编辑
高智海 发表于 2021-10-24 01:33
你一方面反对对立统一,另一方面又反复讲有无一体。岂不知有与无就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

       文化语言的表达,要同自然状态相一致的自洽表达,在有文化者的语言表达中,是有无互生的偶联、兼容、共利,在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们中才把自然的常规【正气】变异成为自然的失规【邪气——对立、矛盾、平衡等】,在不分青红皂白、是非不分!《老子》警言“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世界上所有的动乱出现的民不聊生、饥寒交迫,都是人们相互之间造成的“对立、矛盾、斗争、再平衡”所引起的,西医的抵抗疗法就是在把人体当着战场来对待——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是人为制造“对立、矛盾、斗争、再平衡”所造成的恶果,当今流弊的中医不是”处方如管政“的而是”用药如用兵“的如同西医一辙?!严重丢失了黄帝大同文化的”兼容共利、和合生物“的宗旨。如果当今世界还在被人为制造“对立、矛盾、斗争、再平衡”忽悠下去的话,爆发核战、毁灭人类之后的”统一“!请问?还有什么意义?!凡是脑子稍微聪明一点的人,都不会被这样的鬼话所继续迷惑和忽悠!特别是被其绑架在国医原理的异化上、是当今中医学上的劫难。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10-25 18:41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10-25 18:52 编辑
周现强 发表于 2021-10-24 09:43
文化语言的表达,要同自然状态相一致的自洽表达,在有文化者的语言表达中,是有无互生的偶联、兼 ...

代表物质运动的规律。道与物的关系就是这么紧密无法分割,根本不需要你来协调道与物的关系。所以,你的道物协同论真的是画蛇添足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26 09:35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1-10-26 09:44 编辑
高智海 发表于 2021-10-25 18:41
道代表物质运动的规律。道与物的关系就是这么紧密无法分割,根本不需要你来协调道与物的关系。所以,你的 ...

当今,流弊于世的分别的“唯物论”或“唯道论”,已经人为不识的把大自然打成了精神分裂和残疾,已经严重丢弃了"天地气合、阴阳气交“这个理论源头,不但在《黄帝內经》删去这个重要环节,并且那些讲《易经》的头面人物如张其成等人只宣讲”简易、不易、变昜“,不讲”交易“。“唯物论”与“唯道论”到目前都在讲”平衡“?并不知道造成事物不断的“运动”是在”差异“中产生的【压力差、梯度差、位势差、比重比等】!其“运动规律”是在正负阴阳不断交易的过程中产生双方”契约得度“而出现的规则原理?!当前的人们都被分别的“唯物论”或“唯道论”的精神分裂和残疾哲学不断被动灌输忽悠下而定格成为痴呆和脑残者,仅知背书那样的“规律”|这个名词,无知“规律”是何产生的?早已愚昧之极!并且反复在用”对立、矛盾、斗争、平衡“失常之说来打乱正常的”交易“与”规则“,并不知道那里只要出了“对立性的动乱”,各种”交易“与”规则“从此无法谈起、不能继续。人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从此中断,”世界之钟“由此停摆!真因为当前世界人们的逻辑思维混乱不堪入目、表达与行为自相矛盾、不能”知行合一、体用一元“,为了拯救人类早已丢失的思想灵魂、精神生命,建立长治久安、幸福家园,有机弥合早已分裂和丢失源流的思想,以黄老的经典为依据,用“道物辨证法”来返璞归真的复兴我国既有的传统文化,让那些邪说见鬼去吧!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10-27 03:03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10-27 03:08 编辑
周现强 发表于 2021-10-26 09:35
当今,流弊于世的分别的“唯物论”或“唯道论”,已经人为不识的把大自然打成了精神分裂和残疾,已经严重丢 ...

你的道物协同论离临床应用还差好几步棋呢!是因为中医问题本来很简单,即先探索出所代表的物质运动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再提炼概括出其为中医提供 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天人合一观),才能既否定机械还原论(天人相分)又指导我们解决临床问题。你却把中医弄的那么复杂又无法否定机械还原论(天人相分)且解决现实问题,这不是为复兴中医制造障碍吗?
作者: 高智海    时间: 2021-10-27 07:35
本帖最后由 高智海 于 2021-10-27 07:45 编辑
周现强 发表于 2021-10-26 09:35
当今,流弊于世的分别的“唯物论”或“唯道论”,已经人为不识的把大自然打成了精神分裂和残疾,已经严重丢 ...

我不了解张其成,不知其问题出在哪里。但我知道内经说的阳化气阴成形已经解决了你说的阴阳交易的问题。即阳化气阴成形阴成形中也有阳化气。其与太极图中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你就别瞎操心,误以为古人没解决阴阳交易的问题.试想一下,阳化气阴成形是否包含阴阳交易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27 09:13
高智海 发表于 2021-10-27 03:03
你的道物协同论离临床应用还差好几步棋呢!是因为中医问题本来很简单,即先探索出道所代表的物质运动的规 ...

      “道为本、物为标”即是临床机要,“疏道运物、让其守正”是临床大法,“损有余、益不足,疏通道、利物运,调紊乱、达正态”则是临床具体措施。仅是你到目前没这个文化水平领会其重大意义而已。

作者: 周现强    时间: 2021-10-27 09:25
高智海 发表于 2021-10-27 07:35
我不了解张其成,不知其问题出在哪里。但我知道内经说的阳化气阴成形已经解决了你说的阴阳交易的问题。即 ...

       古人早己解决了“天地气合、阴阳交易”的重大课题,今人用唯物论的格式化删去了这两个重大要素,并用反义的“对立、矛盾、斗争、平衡”来绑架和置换,把传统国学搞的严重脱节、不伦不类、到如今连个运动与规律是何产生的都说不明白,其余的更加的牵强附会、张冠李戴、心是口非!把一个很好超前系统的文化搞得精神分裂、六神无主、实际在倒退于原始!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