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辨证的数学原理---人工智能辨证的基础理论之一 [打印本页]

作者: 柳之心    时间: 2022-2-18 07:52
标题: 中医辨证的数学原理---人工智能辨证的基础理论之一
中医辨证的数学原理
---人工智能辨证的基础理论之一

本文不是创新,是传统中医辨证过程的数学原理总结。本文根据数学运算需要提出了一些新概念,这些概念是对传统概念的分解、合并或重新界定梳理,使得中医辨证过程更适合于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

一、病域、证域概念

人体状态由所有自觉和他觉状态来描述。状态数据包括所有医生主观诊断得到的病候(症候、症状)数据和设备检查得到的物理和生化指标数据。
注:为了语言交流的便利,下文中,我们将传统的名词“症候”、“症状”用“病候”表示,传统的“证候”,仍然用“证候”表示。
这些病候数据一般是直接的物理、化学状态数据或人体自觉或他觉数据。

用病候描述的人体疾病状态,叫病。

中医根据人体的病候,还可以归纳出用阴阳寒热虚实燥湿风等证候表示的人体状态。

用证候描述的人体疾病状态,叫证。

把每一个病作为一个元素,所有的病组成的集合,叫病域。把每一个证作为一个元素,所有的证组成的集合,叫证域。

疾病现象可分别表示为病域现象和证域现象。

本文将关键讨论病域和证域的关系,以及从病域到证域进行变换的数学原理。


作者: 柳之心    时间: 2022-2-18 07:58
二、用函数概念描述病域与证域
   
我们用数学函数符号表示病和证:

一个病,用f(病x)表示。
一个证,用f(证x)表示。

总结中医理论可以得出:

f(病x)=∑(色,脉,舌象,各种自觉病候,他觉病候,血压,体温等其他诸物理、生化指标)
即:
①        f(病x)=∑(病候1,病候2,病候3…病候n)
所有这些病,就组成病域。
   
中医证的识别,是通过特征病候群完成的。
每一个证,都对应有一个特征病候群,我们用g(证x)表示。
那么就有:
②        g(证x)=∑(病候1,病候2,病候3…病候m)

证,就是特征病候群在所有病上的一个卷积:

f(证n)=∫(f(病i))g(证n)d(i)
即:
f(证n)=∫∑(病候1,病候2,病候3…病候i)∑(病候1,病候2,病候3…病候n)d(i)
i,为参与卷积的病候数。

那么,将所有证的特征病候群在所有病上进行卷积,就得到所有的证:

③f(证x)=∫(f(病0)f(病1)f(病2)f(病3)…f(病i))g(证x)d(i)
i,为参与卷积的病种数。

所有这些证,就组成证域。

这里,f(病0、1、2、3),以及病候1,病候2,病候3…病候i,在实际上,并不是有序排列的,而是一个无序集合。而且病状也不是单纯的数值,而是一个复杂的携数对象,通常的数学卷积操作不能满足中医辨证的需要,因此下文中重新定义了适合中医辨证的数学操作。

这些数学公式表示,证域中的一个证,可能出现在病域的所有病中;病域的一个病,在证域中可能同时表现为多个不同的证;病域中不同的病,在证域中还可能包含相同的证。
也就是说,同一个病,在不同人体和不同病程上,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证,所以存在同病异治现象;不同的病,在不同人体和不同病程上,又可以表现为相同的证,所以存在异病同治现象。

病域与证域可以互相变换:

[attach]16744[/attach]

n,为病x包含的证的数量。
这个公式表达了证域的所有证变换到病候后的全体,就是病域的所有病的全体。

⑤ f(证x)=∫(f(病0)f(病1)f(病2)f(病3)…f(病i))g(特征病候群x)d(i)
i,为参与卷积的病种数。
(③、⑤形式相同,但③是用于表达求得一个具体证f(证x)的运算,⑤是用于表达病域与证域的变换的。)

这个公式表达了所有证的特征病候群,分别在病域进行一次卷积,即形成证域的所有证。
如果一个病候群在病域进行一次卷积后,得出的结果是空,则不存在这个证。

特征病候群,我们在下面的集合运算中,命名为证标,因此,g(特征病候群)也可以叫做证标函数。

特征病候群决定了证的特点,也是关联病域与证域的关键桥梁。

作者: 柳之心    时间: 2022-2-18 07:59
柳之心 发表于 2022-2-18 07:58
二、用函数概念描述病域与证域
   
我们用数学函数符号表示病和证:[/backcolor ...

三、用集合概念描述病域与证域

用函数描述病域与证域,可以比较直观的表示二者之间的数学原理,但病状与证状在现实世界中都是无序存在的,无法用有序连续数学的函数工具进行具体计算,所以,下面用集合这个数学工具,来研究病域和证域中进行具体的辨证计算的问题。

1、定义:
  病域相关概念:

病域是由所有病组成的集合。

病域中的每一个病,叫做病元素。

每一个病是由一系列病候组成的集合,叫病集。


病候是通过诊断直接得到的人体状态数据,包括所有医生诊断的得到的自觉、他觉病候数据和设备检查得到的生化指标数据。
病候由病候名+病候值组成。

比如:舌红(50),脉浮(60),恶寒(30),失眠(50),体温(38),收缩压(110),白细胞数(12)等等。

患者的病候值与平人值(正常人的病候平均值)的差,叫病元。

病元由病元名+病元值组成。
每一个病元,与一个病候相对应。病元名是在对应病候名后缀“元”字形成。
病元值为病候值与平人值之差。
所以,病元值越接近0,表示人体越健康。

举例:
比如体温,标准数据为37,病人数据为38,则
v=(38-37)=1
我们说:体温元(1)
比如舒张压,标准数据80,病人数据70,则
v=70-80=-10
我们说:舒张压元(-10)
   
    所以,我们以如下形式表示病元:
舌红元(70)、肋间涨痛元(35)、恶寒元(80)、脉浮元(65)、血压元(0)、体温元(2)、某肢体功能损失元(50)、白细胞数元(2.1)…



根据病候和病元的概念,我们说:

每一个病是由一系列病候或病元组成的集合,也叫病候集或病元集。

一个病,就是一个病候集,或者是一个病元集。

小结:
病域是由所有病组成的集合。
每一个病是由一系列病候或病元组成的集合。
病候由病候名+病候值组成。
病元由病元名+病元值组成。


证域相关概念:
证域是由所有证组成的集合。
证域中的每一个证,叫证元素。
每一个证是由证型与证值组成。
每一个证又是由一系列特征病候组成的一个集合来表征的,这个病候集叫特征病候集。
特征病候集是一个证的标准,因此,我们又称之为 证标。


特征病候集或证标,是病域和证域的联系桥梁。

关于“病候”与“病元”两个名词,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但诊断时用“病候”的名称比较方便直观,数学分析时用“病元”比较方便计算,所以下文中一般用“病元”。

作者: 柳之心    时间: 2022-2-18 08:00
柳之心 发表于 2022-2-18 07:59
三、用集合概念描述病域与证域

用函数描述病域与证域,可以比较直观的表示二者之间的数学 ...

2、病集的数学表示

从病域上看,一个病,就是一种具有独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特征的单纯的疾病,在这个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病元,组成的一个集合,我们叫一个具体的病集,记做:B。

它包含的病元,我们记做:BY。

那么就有:
B={BY1,BY2,BY3…BYn}

那么,一个病,就可以用病候表示为:
⑥ Bx={BH1(v1),BH 2(v 2),BH 3(v 3)…BH n(v n)}

也可以用病元表示为:
⑦ Bx={BY1(v1),BY 2(v 2),BY 3(v 3)…BY n(v n)}

病元或病候是随着医疗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被发现的。理论上有无限多个,而实践中只有有限个。

中医方剂中的药味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病域的,我们叫病域药味;一类是针对证域的,我们叫证域药味。

病元和病候是中医诊断数据与中医方剂中病域药味相联系的桥梁。只要得到每个病候,就能计算出中药方剂中病域的药味和剂量。

作者: 柳之心    时间: 2022-2-18 08:01
柳之心 发表于 2022-2-18 08:00
2、病集的数学表示

从病域上看,一个病,就是一种具有独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特征的单 ...

3、证集的数学表示

为了与“病候”、“病元”相对应,这里在“证候”之外,增加一个名词“证元”。

证候与证元是完全等价的。一个独立的证候,就是一个证元。

数学计算时用“证元”的名称,比较方便与病元对照;诊断时用“证候”的名称,比较直观。

证集的每个元素是一个证候或证元,我们记做:ZH或ZY。

一个证元就是一个完整证型。

从证域上看,一个病,由一系列证元组成:
B={ZY1,ZY2,ZY3…ZYn}

一个证元由证名Z+证值v组成。我们记做Z(v) 。
即:
⑧ Bx={Z1(v1),Z2(v 2),Z3(v 3)…Zn(v n)}

比如:心阳虚(30)、肝血虚(20)、表寒(80)肺热(0)…

一个证候或者证元,在病域上看,是由一组特殊病候或病元确定的:

⑨ ZYx={BY1(v1),BY 2(v 2),BY 3(v 3)…BY n(v n)}

用病元来表示证元是辨证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得到一个具体证元的所有病元值,才能计算出该证的证元值。

证元或证候是在医疗科研过程中发现的,理论上可以有无限多个,而实际世界中只有有限个。

证元或证候是中医诊断数据与中医方剂中证域药味相联系的桥梁。只有得到每个证及其证值,才能计算出中药方剂中证域的药味和剂量。

作者: 柳之心    时间: 2022-2-18 08:01
柳之心 发表于 2022-2-18 08:01
3、证集的数学表示

为了与“病候”、“病元”相对应,这里在“证候”之外,增加一个名词 ...

四、证标、特征病元群的证权值和证权表

每一个标准证元在病域上可以表达为由特征病元群组成的集合,这也是一个证的标准,我们叫做证标,记做ZB。

证标由一系列 病元名和对应证权值组成。

即:组成证标的各个元素,形式与证元相似,但其值不是病候值与平人值的差,而是一个证权值q。

证权表示了此病元反应该证的权重。

即:
证标由病元名BY+证权值q组成。

证标是病与证之间相互转换的桥梁。


⑩ ZBx={BY1(q1),BY 2(q 2),BY 3(q3)…BY n(q n)}

这里的{BY1(q1),BY 2(q 2),BY 3(q3)…BY n(q n)}是特征病元群即证标,与⑦式中表示的组成病的病元不同,证标表达的只是各种病元与该证的关系。(有些病元,与该证无关,则其证权值为0。)

每个证标中各病元的证权值形成一个证权表。

各个证的权表在科研中逐渐发现、校正并完善。

在中医诊断主要靠医师个人技术进行的条件下,证权表是根据医师的经验得出的,所以,同一个证,根据不同医师的经验可能得出不同的证权表。证权表反映了一个医师的特色。

中医现代化科研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现代技术使证权表尽可能的一致。

比如,恶寒是一个病候,病人恶寒值为80,平人恶寒值为0,则,恶寒元是对应的病元,其病元值为80-0=80。
若恶寒在表寒证中的权重为0.7,即表寒证证标中“恶寒”的证权值为0.7,则由此一个恶寒病候可以计算出恶寒贡献的表寒证的证值为56。
如果还有病候发热,发热值38,平人发热值为36.5,则发热元是对应的病元,病元值为38-36.5=1.5。
若发热在表寒证中的权重为10,即表寒证证标中“发热”的证权值为10,则由此发热病候可以计算出发热贡献的表寒证的证值为15。
上述两个病候可以得出发热、恶寒两个病元贡献的表寒证的证值为56+15=71。



每一个证都有一个证名和证标。
证名和证标(证的特征病元群)是在医疗科研活动中被发现并逐渐丰富、完善的。

作者: 柳之心    时间: 2022-2-18 08:02
柳之心 发表于 2022-2-18 08:01
四、证标、特征病元群的证权值和证权表

每一个标准证元在病域上可以表达为由特征病元群组 ...

五、自定义集合中无序携数对象的运算

病集与证集的元素,都不是纯粹的有序数值元素,而是人体状态元素,互相之间没有顺序,是无序的。

病候、病元、证候、证元和证标,都不是简单的数据,而是一个携数对象,也就是说,是一个关联着一个数据的名称。

中医辨证的数学过程,就是对这些无序携数对象进行运算处理。运算处理时不但要考虑数值,还要考虑对象的名称,不同名称的对象所携带的数据不能简单的直接运算。

现有的集合运算都是针对单纯的有序数值对象的运算,这种运算不能满足中医辨证的运算需要。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新的适合中医辨证的病、证元素的运算,这就是无序携数对象的运算。

我们以病元和证元为例,定义如下运算规则:

(病候不直接进行运算,必须转换为病元后进行运算。)
1、病元的加法:
两个同名病元相加,病元名不变,病元值以数值相加。
两个异名病元相加,形成一个由这两个病元组成的集合。
2、证元的加法:
两个相同的证元相加,证元名不变,证值以数值相加。
两个异名证元相加,形成一个由这两个证元组成的集合。
3、病元的减法:
两个同名病元相减,病元名不变,病元值以数值相减。
两个异名病元相减,等于被减病元。
4、证元的减法:
两个同名证元相减,证元名不变,证元值以数值相减。
两个异名证元相减,等于被减证元。
5、病元的乘法:
两个同名病元相乘,则病元名不变,病元值以数值相乘
两个异名病元相乘,形成一个空集。
6、证元的乘法:
两个同名证元相乘,则证元名不变,证元值以数值相乘。
两个异名证元相乘,形成一个空集。

7、辨证过程未用到病、证的除法运算。

作者: 柳之心    时间: 2022-2-18 08:03
柳之心 发表于 2022-2-18 08:02
五、自定义集合中无序携数对象的运算

病集与证集的元素,都不是纯粹的有序数值元素,而是 ...

六、辨证的数学操作

    有了病元和证元的运算规则,我们就可以讨论辨证的数学过程了。
   1、获取病元集。
即诊断得出各种病候,形成一个由病候组成的病集BH。
      将BH中的每一个病候值,减去平人值,转换成由病元组成的病元集BY。
   2、计算由病元组成的证元集
选取一个证标(即一个证的特征病候群集合)ZB(n)与病元集相乘,得到他们的笛卡尔积,在这个积集中除去空元素,形成集合Zn。
如果Zn={}。说明此病例无此证,跳过第3,直接进入下一步。
如果Zn不是空集,则得到一个与证标同名的由病元组成的证元集。
3、计算一个证元值
证元集中,每个病元的权值与病元值的积,就是该病元反应的证值。证元集中所有病元的证值之和,就是该证的证值。

比如,诊断得到病候集:
BH={恶寒(80),发热(38.5),收缩压(115)}
即:
恶寒是个病候,恶寒值为80,平人恶寒值为0,则,恶寒元是对应的病元,病元值为80-0=80。
发热是个病候,发热值38.5,平人发热值为36.5,则发热元是对应的病元,病元值为38.5-36.5=2。
收缩压是个病候,收缩压值为115,平人收缩压值为120,则收缩压元是对应的病元,病元值为115-120=-5。
则由病元组成的病元集为:
BY={恶寒元(80),发热元(2),收缩压(-5)}
如果表寒证的证标(特征病候群)为
ZB(表寒)={恶寒元(0.8),发热元(10)}
则,此患的表寒证证元集为:
ZY(表寒)=ZB(表寒)*BY
={恶寒元(0.8),发热元(10)}* {恶寒元(80),发热元(2),收缩压(-5)}
={恶寒元(0.8)* 恶寒元(80),恶寒元(0.8)* 发热元(2),恶寒元(0.8)* 收缩压(-5),
发热元(10)* 恶寒元(80),发热元(10)* 发热元(2),发热元(10)* 收缩压(-5)}
={恶寒元(64),空,空,
  空,发热元(20),空}
=表寒(84)

即:此病包含的表寒证为:ZY(表寒)=表寒(84)

这就是从病元集中辨出一个证,并得到证值的过程。


   4、计算出所有证元。
将每一个证标与此次诊断的证集相乘(重复3,遍历每一个证标),得到他们的笛卡尔积。所有的非空集合,就是一个此次诊断的所有证型。
ZY={ZY1*Za, ZY2*Za, ZY3*Za,…ZYn*Za}
这样,就从病元集中辨出所有的证,并得到证值。


   5、根据证型及每一个证值,查找并计算出方剂中证域的药味及剂量。

小结:
2、3实际上是一个卷积运算,病元集是被卷函数,证标是卷积核。
1、2、3、4就是一个由病域到证域的域变换过程。
与用函数描述的病域、证域具有相同的意义。

证标(卷积核)的设计,表达了该证的特点。
证域科研的目标,就是设计科学的证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2-19 07:42
       辨证是诊断过程,证是辨证的结果。辨证的基本要素是证候(症状体征)、舌象脉象,没有测量数据可供计算机使用。相对于西医的各种仪器检查得出具体数据而言,运用人工智能诊断西医疾病比中医简单的多了!!
        请先生运用你的人工智能诊断一下急性腹膜炎,如果能够成功,你再运用到中医的辨证过程中!!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22-2-19 09:25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2-2-18 23:42
辨证是诊断过程,证是辨证的结果。辨证的基本要素是证候(症状体征)、舌象脉象,没有测量数据可供 ...

辨证是诊断过程,证是辨证的结果。辨证的基本要素是证候(症状体征)、舌象脉象,没有测量数据可供计算机使用。

一一辨证的基本依据是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结合病史及发病原因或诱因等。证候的基本要素,一个是病位,一个是病性。

作者: 柳之心    时间: 2022-2-19 09:44
本帖最后由 柳之心 于 2022-2-19 09:5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2-2-19 07:42
辨证是诊断过程,证是辨证的结果。辨证的基本要素是证候(症状体征)、舌象脉象,没有测量数据可供 ...

你看的很准,提的问题很关键!
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
七、病候值的建立
八、证候值的建立
九、药性值的建立
十、证值与药味的映射


其中有些内容想要参考你的《中西医融合观》第一部,去年从网上一直没买到。

我现在正在同时开始计算机程序的开发,病候值、证候值、药性值的建立更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非常困难!

如果我觉得靠谱,以后会发布。如果不成功,这个东西也许会湮灭。

发布这个理论部分,只是想在这个世界先留个印记。因为我觉得要理解这个东西,必须既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部分高等数学知识。如果能运用,又要求有很强的中医实践能力。我自己也是踉踉跄跄的,不确定能否做到底。

没有人会替你实现你的理想,只能自己干。

作者: 柳之心    时间: 2022-2-19 10:49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2-2-19 07:42
辨证是诊断过程,证是辨证的结果。辨证的基本要素是证候(症状体征)、舌象脉象,没有测量数据可供 ...

将文中 第六章 辨证的数学操作,简单翻译成白话,以你说的"急性腹膜炎"的辨证过程为例就是:

1、首先要事先研究出很多证标,比如已经有一万个证的证标。这很像是你在《中西医融合观》中所作的一部分工作。

2、将"急性腹膜炎"病人的各种病元数据提出出来,形成这个病人的病元集。

3、将每一个证标与病人的病元集的所有组合进行比较,数学上叫卷积计算。这种比较如果人一个数据一个数据的比较会非常麻烦,但数学家已经发明了很多快速进行卷积计算的方法,用机器会瞬间得到结果。最后根据卷积结果数据和证元阈值比较,判断属不属于该证,以及记录该证的证值。

老中医在四诊完成以后的辨证思维过程,其实就是对四诊数据和已知的各种证候进行各种比较判断,本质上也是一种卷积计算过程。水平就体现在谁比较的更多更完善。掌握的各种证的知识越多,对阈值的把握越准确,辨证的结果就越精当!

5、用"急性腹膜炎病人"的病元计算的结果有几个证,就根据证值计算出证域的治疗药味和剂量。

6、根据病元值,计算出病域的治疗药味和剂量。

7、将证域治疗药味与病域治疗药味合成一个完整方剂。

理论上,"急性腹膜炎”是一个病,不同人、不同阶段可能会出现多个证。实践上我还没有经验,以后有需要可能要查阅很多资料。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2-2-19 11:11
先生这个工程野心很大,或许是太大。大部分人(尤其这个论坛的人)不会太关注你的推理部分,但会在意实际效用。从另一个角度讲,即是先生如何验证这个理论。建议先identify个subset(譬如从证空间中选~10个左右的常见证也可包括一些不常见证),明确把这个工程成功与否的判断设定为可用已发表的医案去验证(或其他标准),这样,整个构想从概念到算法可以这个subset作为实例,让大家看到概念如何落地,特别是要选取有足够代表性的医案,那才有机会引起兴趣。当中不妨包括些难治病证,如系统能产生更好的治疗建议,当然更好,甚至有机会拿个什么奖也未可知。要不然,必有如融合观这类人给你出题目,让他出(目前条件恐怕不具备)不如自己出,right?

另一个建议是给你这个算法/系统取个名字,以便有个抓手。





作者: 柳之心    时间: 2022-2-19 15:26
萧铁 发表于 2022-2-19 11:11
先生这个工程野心很大,或许是太大。大部分人(尤其这个论坛的人)不会太关注你的推理部分,但会在意实际效 ...

谢谢萧兄真诚的建议。我以前没有想那么多,全是自己兴趣所致,想到哪做到哪。
是应该先找个容易实现的点,做个有实际效用的东西出来,否则没有任何意义。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2-2-19 15:48
再补充一点:现在应该还是在concept proof的阶段,这个阶段要尽可能简化概念,不宜全部铺开,但足以显示潜力,既可节省资源,又有空间让有同好者可参与发展。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2-20 09:10
      人体是一个复杂巨系统,科学仪器测得的数据与人体的实际状况不符合,例如:血压,高压220,农村老太太还在麦田里割麦子;城市里的阔太太、娇小姐高压160就要卧床休息!疼痛、板样腹等等,没有可供测量的仪器,测不到数据;无穷无尽的社会、心理、自然界的变化随时随地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同一个因素对于不同个体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效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与无限的不确定性、不可测量性,不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处理。
       数学不是万能的,只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用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
       不过,我还是支持你继续研究、探索。

         如果你需要我的书,请你把具体地址、手机号、姓名发给我,我把书寄给你。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2-20 09:14
   我们论坛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少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2-20 09:53
         病候值、证候值、药性值的建立
============================================
           病候值、证候值的建立,实际上就是诊断标准。这个标准可以使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标示出来,不可能用一系列的数据表述出来的。不可以计算,但可以运用电脑软件转换。

         急性腹膜炎的证候值:发热、急性腹痛、板样腹,就可以了。余类推。
         急性腹膜炎可以转换为:热实结胸证。
         方证对应,大陷胸汤与热实结胸证相对应,急性腹膜炎的中医药治疗就是大陷胸汤。
          余类推。
          这种转换,可以编辑出一个软件。170多个证态,涵盖了中医临床所有重要节点上的“证”,也就是说把中医临床上的所有重要节点上的证转换为西医的病理状态。这个过程现在就能够完成,我没有时间和能力。我现在正在撰写《金匮要略》现代解读与《温病条辨》现代解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2-20 10:01
         九、药性值的建立
         十、证值与药味的映射
===============================
       九、药性值的建立,是后话,先要建立方剂值。
       十、证值与药味的映射,应该是方证对应,即证值与方剂值的对应关系。

         170个证态,在《融合观》这本书里。
作者: 柳之心    时间: 2022-2-21 08:10
本帖最后由 柳之心 于 2022-2-21 08:53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2-2-20 09:53
病候值、证候值、药性值的建立
============================================
           病候 ...

真诚感谢指点!

请教:

急性腹膜炎的证候值:发热、急性腹痛、板样腹。假设已经存在后两个症状,只考虑这个发热,那么,这个热到什么程度就提示辨证者需要向“急性腹膜炎”考虑呢?

体温正常37度需要考虑吗?37.5度呢?38度呢?39度呢?还是摸摸头烫手就行?还是患者做自己说感觉发热就行?还是患者自己说怕冷就行?

如果有血压、脉搏、血象数据需不需要一并考虑?

一般辨证出结果后,医生心里是有百分百把握,还是觉得有九成把握,还是八成把握?
还是并不存在考虑诊断准确不准确的心理状态?

其实,在我的理论模型中,并不存在“急性腹膜炎的证候值”,发热、急性腹痛、板样腹的轻重程度,属于 “病候值”。

假如你送来一个“急性腹膜炎”病人,但医生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病。一个只会检查的人检查出病人的各种症候,给系统输入各种症候情况,如果系统正确,可能辨证出一个类似 “大陷胸汤证可能性90%” 的结果;如果系统不正确,会出现一个类似“大承气汤证可能性80%”的结果。就是萧铁兄所说的治疗建议结果,这就是我设想的情形。

不知道融合观先生觉得有无可能性?这样的系统有无实际意义?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2-2-21 10:06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22-2-21 10:08 编辑

再看了一下柳兄的介绍,我做【自助中医】时对辨证的理解与柳兄相似,只是叫法不同:你的域我叫空间,你的病我叫征(征候的简称),传统的“证候”定义不好(这个传统其实也没多久,上世纪80年代才提出来),我重新定义为:证是证名的简称,证空间是全部证名的集合;证候名和征的合称;辨则是把征候空间map到证名空间的函数,即:【征候空间】→【证名空间】。

但我的做法是从讲证候的书中选出~100个证;并从书中对它们的征候描述做了个用语分析。结果发现至少有2个问题很难处理:逻辑不清、用语不规范。这2个问题如果不先解决,要量化它们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必然困难重重。这问题有多大?看看下图的统计数字就可get a feeling。
[attach]16745[/attach]
如果对【中医探微】有兴趣,网址是:http://zyydiy.com.cn/_zxzy/index.html,界面上有个【?】有更详细介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2-21 10:06
     从先生的提问来看,先生可能不是临床医生,或者是刚刚毕业没有多少临床经验的医生。
     无论中西医,在门诊第一次接诊的病人,特别是复杂病情者,得出的都是初步诊断,也就是6,7成的把握。有的病人住院一个月,出院了甚至于死亡了,原发病还不知道是什么?需要病理解剖证实。
      急性腹膜炎,病情程度不同,体温过低不同,但是,老年人体温可能不高!极其严重的腹膜炎也可能出现低体温。有规律,也有特殊,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是这样,经验往往比理论、数据快而准确。
      结核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可以是肺结核、骨结核、淋巴结结核、肾结核、脑结核……。肺结核病又分为:粟粒性肺结核、空洞型肺结核、……每一种还可以分出许多临床类型。除了常规抗结核治疗之外,还需要治疗感染器官产生的病变……。单单一个结核病写一本百万字的书绰绰有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2-21 10:16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2-21 02:18 编辑

        假如你送来一个“急性腹膜炎”病人,但医生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病。一个只会检查的人检查出病人的各种症候,给系统输入各种症候情况,如果系统正确,可能辨证出一个类似 “大陷胸汤证可能性90%” 的结果
===========================================
         你可能不是一个临床医生。
         “一个只会检查的人检查出病人的各种症候,给系统输入各种症候情况”,检查病人的医生,输入证候的医生,是关键!一个急性腹膜炎的病人,经验丰富的外科专家与一个刚刚毕业的医生,检查的结果与输入的证候,会有天壤之别!!为什么会有误诊,而且常常有误诊!

一个中医专家与西医专家输入的信息(概念、术语)完全不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2-21 10:22
        萧铁既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更不要说临床了!外行看热闹可以,旁观者清也可以。具体做不可取!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2-21 10:31
萧铁 发表于 2022-2-21 02:06
再看了一下柳兄的介绍,我做【自助中医】时对辨证的理解与柳兄相似,只是叫法不同:你的域我叫空间,你的病 ...

       逻辑不清、用语不规范。那是因为你不懂中医。
       热实结胸证,病因、病性、病位、鉴别、……《伤寒论》中说的清清楚楚,概念明确规范,逻辑清晰!而且能够运用西医语言表述的清清楚楚!因为你不懂,所以你自己感觉逻辑不清、用语不规范。

       所以,一个外行用数据、数学研究中医,不会成功的。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22-2-21 10:32
          中西医理论智能转换,有可能。170个证态是基础。
作者: 柳之心    时间: 2022-2-21 15:54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2-2-21 10:06
从先生的提问来看,先生可能不是临床医生,或者是刚刚毕业没有多少临床经验的医生。
     无论中西医 ...

非常感谢!

先生所谓的“6,7成的把握”,就是我想通过计算得到的“证值”。先生所考虑的体温高低,就是我所需要的“病候值”。

那么,就是说,在临床医生的心中,本质上每个具体病症还是有个量的大小的,只是没有用1234表示而已。
作者: fayuan_guo    时间: 2022-2-22 02:31
给中医辩证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很正确。问题是:
1、中医的流派不同,辩证的方法也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2、很多辩证的方法都是模糊处理的结果。这些不规范的辩证很难数学模型化。
3、经脉辩证相对比较规范(实证、虚症和瘀血证)。但是经脉的数量有缺失(12经脉?14经脉?17经脉),必须补足后方可建立数学模型。
4、其它辩证方法也有可取之处,需要补充到经脉辩证之中。
5、以实验为依据建立数学模型而不是以古书为依据建立数学模型。
作者: 萧铁    时间: 2022-2-22 09:25
楼上说“数学模型的思路很正确”,实不敢苟同。模型肯定需要,是不是数学模型则值得三思。

但在决定用什么模型以前,应该先搞清楚2个空间的结构。证空间其实相对较易,所以我的做法是将(气血津+脏腑)结合八纲idea组成一个2.5维的空间(也是证空间这名称的由来)。但征候空间就异常复杂了。

柳兄的background可能比较多是物理/数学一类,所以模型偏向用数字表达。但如果有信息工程背景,尤其有些软件实战经验,第一个应该处理的就是data typing的问题。比如望诊,所谓看面色神情,data type根本不必用数值表示,可直接使用证候文件或医案中的用语作为“值”,所以这种运算并不是传统的数学函数运算,而是现今无所不在的电脑逻辑运算。这很重要,因为在模型开发/测试的过程中,可以想像中间要经过无数试用检验,你不可能只输出一个证名结果就了事,而是要把整个判断的逻辑推理过程详细的呈现,否则连debug(纠错)都成问题

其次,柳兄现在这种brute force approach会产生许多无用的结果。之前(在约3~40年前)已经有人试过:
[attach]16747[/attach]
这是之前找到的一篇论文里的图。我印象中按他们这个做法产生出来的证名超过5千多个。光看这个数字就知道,不会有人想跟他们去钻这个牛角尖。



作者: 董建军    时间: 2022-2-22 10:04
阴阳事实就是极限数理,夹逼性,发现模糊事实上就是极限无限接近,有最大就有最小,同时存在。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