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求助]桂 枝 [打印本页]

作者: wonghaishui    时间: 2004-12-26 18:10
标题: [求助]桂 枝
桂    枝 (《本经》)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请教各为大医,能否解释一下。上面桂枝应用的原理,能举过方来更妙。桂枝在人体的运行规律等等。即注意事项。谢谢。



作者: wonghaishui    时间: 2004-12-26 23:21
标题: [求助]桂 枝
诚心请教各位大医。
作者: 星河    时间: 2004-12-27 08:35
标题: [求助]桂 枝

如果说附子以通阴阳而见长的话,那么桂枝是以通营卫而著称的。
桂枝即可发汗,又可止汗。
并且是一味不能替代的引经药。
作者: wonghaishui    时间: 2004-12-27 11:25
标题: [求助]桂 枝

桂者天地也
【商品名】
----------------------------
官桂:又名上官桂、菌桂、 箘桂、筒桂、桂尔通、桂通、油桂通、条桂、广条桂,指肉桂中品质优良者。按李时珍的解释,官桂“乃上等供官之桂”。 高山肉桂:进口肉桂中的野生品。 低山肉桂:进口肉桂中的栽培品。 企边桂:又名清化桂、清化玉桂、清化肉桂。是越南北圻清化所产的野生桂。又分为高山企边桂、低山企边桂等规格。 板桂:又名桂楠、平板桂。为15年以上老肉桂树的外皮。多压成板状,故名板桂。 广肉桂:产于广西、广东的肉桂。 安南肉桂:又名安肉桂、安桂。产于越南(旧称安南)的肉桂。 黄瑶肉桂:又名黄瑶桂。产于大瑶山区的肉桂。 蒙自肉桂:又名蒙自桂。产于北圻与滇边接近的孟山,因在蒙自出售,故名蒙自肉桂。 桂心:刮去栓皮,表面较平滑,红棕色者,通称桂心。 以上商品均以皮薄、含油多、香气浓、味甜微辛、肉细、嚼之无渣者为佳。
----------------------------  
【中药配伍】
----------------------------
1、忌生葱、石脂,恶菊花、畏羊蹄草。2、配附子,动静结合,具有温肾助阳的强大作用。主治腰髀痛楚,足痿软,形寒无力,阳萎早泄,宫寒不孕。2、配大黄,一寒一热,即所谓寒热相济,阴阳调和,共收振脾阳通大便之功矣。4、配黄连,一寒一热,一阴一阳,相反相成,有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之妙用,主治心肾不交,症见心悸怔忡,入夜尤甚,多梦失眠,心烦不安,难以入寐等症。5、配麝香,主治胞宫瘀血阻滞,临产胎死腹中,胞衣滞留难下,或寒凝血滞难产诸证。6、配丁香,用治阴寒内盛,寒凝气滞之腹痛。
----------------------------  
【药性说明】
----------------------------
本品辛甘大热,纯阳燥烈,善暖中下二焦而散寒止痛,色赤入血又能鼓舞气血生长。故为脾肾阳虚,寒凝诸痛,气血虚寒等证之要药。
----------------------------  
【功效】
----------------------------
1.温肾壮阳 用于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亦可用于肾不纳气的虚喘、气逆。 2.温中祛寒 用于脾胃虚寒的胃脘冷痛,以及腹痛腹泻。常与干姜、附子同用。 3.温经止痛 能温通血脉、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痛经、肢体疼痛。
----------------------------  
【用途】
----------------------------
1,补火助阳: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冷痛,阳痿尿频等症;或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者。 2,散寒止痛:主治寒凝诸痛。如风寒痹痛,血寒痛经,实寒胸腹大痛等证。 3,温通经脉:可用治疮疡日久,气血虚寒及阴疽等,每伍益气养血温阳药用。此外,还可用治气血衰少及阴盛阳浮,上热下寒之证。
----------------------------  
【主治】
----------------------------
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擦。研末冲服,每次1~2g,或入丸散。入汤剂应后下。官桂作用较弱,用量加倍。
----------------------------  
【临床应用】
----------------------------
1.治疗腰痛:用肉桂粉治疗肾阳虚型腰痛102例,包括风湿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腰肌劳损及不明原因的腰痛。用量每次5g,1日2次,平均疗程3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2):115) 2.治疗银屑病、荨麻疹:肉桂苯哌嗪(肉桂哌丙胺类衍生物)治疗银屑病、荨麻疹,每次25~50mg(1~2片),每日3次。(《河南医学院学报》1981;(2),385) 3.治疗附子中毒:用肉桂5~10g,泡水口服,服药后5~15分钟即出现呕吐,使毒物吐出,15~30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若不解者再取3~5g肉桂,如法再服。(《新中医》1987;(5):53) 1.虚寒性胃痛、腹痛、疝痛等症:可单味研粉冲服,亦可与其他温中散寒药配伍应用。 2.脾肾阳虚所致的食少便塘、完谷不化:可与干姜、附子等配伍,如桂苓丸。 3.肾阳不足、畏寒肢冷、遗尿、尿频或小便不利等症:附子、肉桂各9g,山茱萸、山药、熟地、泽泻各9g,茯苓、丹皮各6g,水煎服。 4.妇女虚寒痛经,肉桂、干姜各5g,熟地12g,当归9g,炙甘草3g,水煎服。
----------------------------  
【注意事项】
----------------------------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①《别录》:“得人参、甘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疗吐逆。”②《药对》:“忌石脂。” ③《本草经疏》:“血崩血淋尿血,阴虚吐血咯血,鼻衄齿衄,汗血,小便因热不利,大便因热燥结,肺热咳嗽,产后去血过多,及产后血虚发热,小产后血虚寒热,阴虚五心烦热,似中风口眼歪斜,失音不语,语言蹇涩,手足偏枯,中暑昏晕,中热腹痛,妇人阴虚少腹痛,一切温病热病头痛口渴,阳症发斑发狂,小儿痧症腹痛作泻,痘疮血热干枯黑陷,妇人血热经行先期,妇人阴虚内热经闭,妇人阴虚寒热往来,口若舌干,妇人血热经行作痛,男妇阴虚,内热外寒,中暑泻利暴注如火热,一切滞下纯血,由于心经伏热,肠风下血,脏毒便血,阳厥似阴,梦遗精滑,虚阳数举,脱阴目盲等三十余证,法并忌之。”④《本草通玄》:“忌见火。”⑤《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虚内燥、孕妇、产后血热,四者禁用。”⑥《本草求真》:“精亏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 1.用量过大 肉桂主要成分桂皮醛小剂量可使动物运动抑制,眼睑下垂。大剂量则可引起强烈痉挛,运动失调,呼吸急迫,翻正反射消失,甚至死亡。桂皮油6~18克可致狗死亡,死后见胃肠道粘膜发炎、腐蚀。桂皮油对局部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肉桂末服用亦不可过量。过量后轻则恶心呕吐、头晕,重则血压下降、痉挛。有人顿服肉桂末36克后,出现头晕、眼花、眼胀、咳嗽、尿少、干渴、脉数等毒性反应。因此,肉桂入药或作菜肴调料,均应注意用量。 2.过敏反应 偶见有服用肉桂末出现皮疹,发痒、喉痛的报道。 3.用药不当 肉桂属大热之品,临床上只宜用于有寒象的胃脘痛、腰腿酸痛、痛经等情况,不能用于因热引起的上述病症。再则,肉桂辛热燥烈,能损胎气,孕妇宜慎用。
----------------------------  
【来源】
----------------------------
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  
【产地分布】
----------------------------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药材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  
【化学成分】
----------------------------
皮含挥发油(称桂皮油)1~2%,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aldehyde)75~90%,并含少量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本品不含丁香油酚,尚含粘液、鞣质等。 含挥发油 1%-2%,油中主成分桂皮醛(cinnamyl aldehyde)75%-95%,少量桂皮乙酸酯(cinnamyl acetate)、丁香酚、桂皮酸、苯丙酸乙酯;另含二萜类化合物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无水桂二萜醇(anhydrocinnzeylanol)、乙酰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肉桂萜醇(cinncassiol A,B,C1,C2,C3,D1,D2,D3,D4)及其葡萄糖甙。另有报道,广西玉林产桂皮,挥发油含量为5.86%,尚含香豆精、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β-谷甾醇、胆碱、原儿茶酸、香草酸(vanillic acid)、微量丁香酸(syringic acid )和D-葡萄糖。并含钙、镁、铁、硅、钠、铝、钡、锰、钛、锌、锶、铬、镍、铜、锆、银等元素。
----------------------------  
【制剂】
----------------------------
1.桂皮醛能抑制中枢而表现有一定的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 2.桂皮油为芳香性健胃驱风剂。对肠胃有缓和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唾液及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并能解除内脏平滑肌痉挛,缓解肠道痉挛性疼痛。桂皮醛还能抑制小鼠刺激性胃溃疡的形成。 3.肉桂煎剂能增加豚鼠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兔急性心肌缺血也有一定改善作用。实验还表明,肉桂可能有预防动脉或静脉血栓的作用。对冠脉及脑血管有短暂的扩张作用。对外周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 4.有一定升高白细胞及抗放射作用。 5.煎剂对真菌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有较强杀菌力。对革兰氏性菌的抑菌力大于阴性菌。肉桂尚有一定抑制黄曲霉菌生长的作用。
----------------------------  
【药理知识】
----------------------------
肉桂、桂心、桂皮、紫油桂、肉桂末、肉桂粉、板桂、官桂、上肉桂、上官桂、炒官桂、牡桂、肉桂心 、安桂、大安桂
----------------------------  
【采收】
----------------------------
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 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 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盒内,密闭保存。
----------------------------  
【加工炮制】
----------------------------
1、拣净杂质,刮去粗皮,用时打碎;2、或刮去粗皮,用温开水浸润片刻,切片,晾干。3、捣碎,磨粉,成品称“肉桂粉”。 肉桂:将原药刮去外粗皮,用温水浸润片刻,等软,切0.1-0.15cm顶头薄片,晾干。 肉桂末:取肉桂片或碎片,刮去外粗皮.置铁船内研成细末,过筛备用。
----------------------------  
【储藏】
----------------------------
放缸甏、瓷瓶或箱内密封保存。置阴凉干燥处,防走油及香气散失。切片后不宜曝晒,否则易走油变色。
----------------------------  
【来源考证】
----------------------------
出自《唐本草》,(《中药大辞典》)、《神农本草经》(《中华药海》)①陶弘景:“按《本经》惟有箘、牡二桂,而桂(一作‘而无此桂’)用体大同小异。今俗用便有三种,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经》云:桂叶如柏叶、泽黑、皮黄、心赤。”②《唐本草》:“箘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叶中三道文,肌理紧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箘桂,然大枝皮不能重卷,味极淡薄,不入药用。今惟出韶州。” “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单名桂者也。此桂花、子与箘桂同,惟叶倍长,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兰,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皱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箘桂叶似柿叶,中有纵文三道,表里无毛而光泽。牡桂叶长尺许。陶云小桂,或言其叶小者。陶引《经》云,叶似柏叶,殊不相类,不知此言从何所出。今按桂有二种,惟皮稍不同,若箘桂老皮坚板无肉,全不堪用;其小枝皮薄卷及二、三重者,或名箘桂,或名筒桂,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木桂,亦名大桂,得人参等良。本是箘桂,剩出单桂条,陶为深误也。”③《本草拾遗》:“箘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并同是一物。按桂林、桂岭,因桂为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从岭以南际海,尽有桂树,惟柳、象州最多。味即辛烈,皮又厚坚,厚者必嫩,薄者必老。以老薄者为一色,以厚嫩者为一色,嫩即辛香,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板薄者,即牡桂也,以老大而名焉;筒卷者,即箘桂也,以嫩而易卷。古方有筒桂,字似箘字,后人误而书之,习而成俗,至于书传,亦复因循。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错,取其近里,辛而有味。”④《本草图经》:“今岭南所出,则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者。旧说箘桂正圆如竹,有二、三重者,则今所谓筒桂也。筒、箘字近,或传写之误耳。或云即肉桂也。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气如木兰,味亦相类,削去皮名桂心,今所谓官桂,疑是此也。桂是半卷多脂者,今所谓板桂,疑是此也。今观宾、宜、韶、钦诸州所图上者,种类亦各不同,然皆题曰桂,无复别名。”⑤《纲目》:“桂即牡桂之厚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别录》不当重出,今并为一。”“桂有数种,以今参访:牡桂叶长如枇杷叶,坚硬有毛及锯齿,其花白色,其皮多脂。箘桂叶如柿叶而尖狭光净,有三纵文而无锯齿,其花有黄有白,其皮薄而卷。今商人所货,皆此二桂。但以卷者为箘桂,半卷及板者为牡桂,即自明白。苏恭所说,正合医家见今用者,陈藏器、陈承断菌。牡为一物者,非矣。陶弘景复似单字桂为叶似柏者,亦非也。柏叶之桂,乃服食家所云,非此治病之桂也。苏恭所说稍明。亦不当以钦州者为单字之桂也。”“桂,即肉桂也。厚而辛烈,去粗皮用。其去内外皮者,即为桂心。”“牡桂,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为桂枝。枝之嫩小者为柳桂。”⑥《本经》有牡桂、箘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至于箘桂,陶弘景称其“正圆如竹”,《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筒,亦名筒桂”。据此,箘桂当即今之官桂。

作者: wonghaishui    时间: 2004-12-27 11:32
标题: [求助]桂 枝
上面是药典上的,但还是理解不了 神农本草  上的经文。
作者: wonghaishui    时间: 2004-12-27 17:16
标题: [求助]桂 枝
请教各位。
作者: wonghaishui    时间: 2004-12-27 18:07
标题: [求助]桂 枝
怎么各位大医,不愿意给小生讲讲?
    各位版主?各位大医?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12-27 18:20
标题: [求助]桂 枝
谁用谁知道。
作者: wonghaishui    时间: 2004-12-27 18:23
标题: [求助]桂 枝
大家都没用过?
作者: 文殊    时间: 2004-12-27 18:24
标题: [求助]桂 枝
不可中计,不要参加讨论。他在套东西。如果他真的明白,他不会贴出来的,戒。他是装阔骗吃。
作者: wonghaishui    时间: 2004-12-27 18:48
标题: [求助]桂 枝
当然偶是不知道,才请教大家的。如果大家都知道不说,那,来论坛干什么!?
   
作者: 文殊    时间: 2004-12-27 18:52
标题: [求助]桂 枝
下面引用由wonghaishui2004/12/27 06:48pm 发表的内容:
当然偶是不知道,才请教大家的。如果大家都知道不说,那,来论坛干什么!?
我请客,你出钱,好吗?

作者: wonghaishui    时间: 2004-12-27 19:20
标题: [求助]桂 枝
取长补短。论坛是干什么的?
作者: 一鹤    时间: 2004-12-27 19:29
标题: [求助]桂 枝
==========================
=本贴转载自网络,仅供参考=
==========================
名方選評-腎氣丸
腎氣丸(醫聖張仲景)
〔組成〕
乾地黃八兩,生淮山四兩,山茱萸四兩,丹皮三兩,茯苓三兩,澤瀉三兩,柱枝一兩,炮附子一兩。蜜丸,若用湯劑,按比例取其十分之一而用,效更速。
〔原文主治〕
「腳氣上入小腹不仁」。「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短氣有微飲」。「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婦人飲食如故,而反病倚息煩熱不得臥、不得溺,此名轉胞,以胞系了戾故也(輸尿管屈曲捻轉之意)。但利小便則愈,腎氣丸主之」。
〔主證綜釋〕
1.患者大抵有強度的疲勞倦怠感。
2.脈多沈小,間有洪大無力或弦者,不一而足。(尺部尤甚)
3.腹診多為臍下軟弱無力,應指而陷,亦有下腹部腹直肌拘攣堅硬,緊促痛苦者。或麻木不仁感者亦有。
4.舌呈乾涸狀,乳頭消失而發紅,自覺口渴。
5.小便不利、多尿。性機能多衰退而陽痿或勃起乏力。
6.皮膚或四肢煩熱。
〔病理概說〕
古代中醫學理,謂腎分水火二部,左為水,應左尺脈,右屬火,現右尺脈。
左腎乃天一真水,人身之精存焉,猶如貯水之池,可備不時之需,然若無火以沸之,將無水蒸氣產生,何以發動力而運周身?死水一池,徒增水冷污濁而已!故右腎命門為先天真火,適以沸腎水而生蒸氣、產動力也。此蒸氣者何?曰古人所言腎間動氣,生命之本是也。故水火為因,動氣為果,腹診動氣有異,即此腎中水火不調矣!
腎氣乃人身一切活動的泉源,倘此動力一足,則坐臥行止,生氣勃勃,子嗣之求,不虞有失,設或一旦失其蒸發之職,則全身元氣銳減,腎中真水無以蒸發生氣,轉而下輸膀胱成為無用之尿,小便頻數由斯作矣!尿多水分乏,必引水自救期以補之,而消渴多飲之病生矣!腰為腎之府,腎氣虛則腰失轉側之能,痠疼以作;腎司生殖,虛則性機能不振,陳萎可必。種種見症,皆緣腎氣不足,然則腎氣何得而補?或云補腎水,然死水無火不生氣,氣何由補?有曰補命火,然爐火獨熾,鍋中無水,必至自焚而後已,焉望氣生?然則,補腎氣之道,舍水火交補之外,寧復有法乎?
〔方解詳述〕
六味地黃為補腎養肝之方,實係補腎水之專劑,然水無火則氣不生,故必佐以炮附補命火,然經云:「少火生氣,壯火食氣。蓋命門之火緩緩沸水,則蒸氣源源而生,若過旺而沸,恐氣驟生而源易竭也,因是炮附之量,僅得全方廿七分之一,不敢過多,正懼其補壯火必食氣(腎氣)也。至如桂枝一物,其功何在?千載以來,直無確解,或以為補命火,或以為行血瘀,或以為降衝逆,余則敢斗膽斥之曰:皆非之。
夫腎氣宜升,達中焦與胃氣合而上入胸中為宗氣,宗氣再佈於周身為營衛經絡臟俯之氣,而四肢百骸賴以動作焉!故腎氣宜補而升,不宜補而散,散則氣道失常,腎氣、胃氣、宗氣難為一體互用,故氣道必亂,亂則病生矣!故余曰:「柱枝之為用,升騰腎氣是也」,何者?炮附雖補而其性散而不收,若僅以之配八味地黃,則正犯「補而散」之忌,將使全力一變而為壯陽激性之劑矣!故必得半陷降逆兩擅其功之桂枝為使,載附子散漫之性專於上達,則正符於「補而升」之旨,斯腎氣源源無竭矣!余故曰:「柱枝於此,乃以升騰腎氣為用」,然野人獻曝,智者竊笑,理固然矣!
或有疑者問曰:「是桂枝者,汝既言其半陷矣,然其降逆之功,略焉弗及,非欲避重就輕乎?」曰:「桂枝既升腎氣矣,復能平降肝部逆氣,本草屢言桂枝最擅抑肝風而疏肝氣,蓋不虛也;相火寄於肝膽,以靜為常,以伏為貴,若因附子補火辛散之性,或易動其相火上沖,則補腎而傷肝,良醫弗為,故必以桂枝一以升其腎氣,一以疏其肝氣,伏其相火,而利可見,弊能免也。」
〔適應病症〕
1.生殖系疾患:性機能衰退之陽萎、不孕症、小便頻數、腰痠、疲勞倦怠、遺精、早洩、陰莖強直症(強中症)。
2.泌尿系疾患:遊走腎、腎臟膀胱結石、腎臟膀胱結核、慢性腎臟炎、蛋白尿、腎孟炎、萎縮腎、水腫、產後浮腫、膀胱炎、膀胱括約筋麻痺、尿閉、尿失禁、夜尿、尿崩、前立腺肥大、老人性膀胱萎縮、膀胱直腸障礙。
3.血管系疾患:腦出血後遺症、動脈硬化症、高血壓低血壓。
4.神經系疾患:神經衰弱、神冪症、健忘症、朦輮感、迕力感、腰痛、坐骨神冪痛、腰腳麻痺、下肢麻痺、四肢乏力痿弱、眩暈、脊髓炎、脊髓謽、脊髓梅毒。
5.皮膚疾患:濕症、老人性發癢症、陰門發癢症、糖尿病性發癢症、幹癬、苔癬等皮膚乾燥、帶黑而發癢者。
6.新陳代謝疾患:真性糖尿病(多飲小便頻者)、褐氣。
7.眼部疾患:白內障、綠內障、角膜炎、眼底網膜出血、玻璃體渾濁、調節衰弱、老花眼之預防。
8.其他:肺氣腫、喘息、衄血、畸形性脊椎症、疝氣、痔?、脫肛、帶下、便秘、聽力衰減、耳鳴。
以上諸症,凡有合於主證者,均可用之獲效。
〔醫案擇實〕
「一婦人,患糖尿病已數年,經醫院治療,未癒。全身倦怠乏力,右肩至上膊之間,有神經樣抽痛,口渴至甚,小便甚多,有時妨礙夜間的睡眠。舌紅而乳頭甚少,兩腳痠軟而足心煩熱,時眩暈,易暈車。
與服八味丸(即本方)一週後,全身都有元氣,甚覺爽快,續服五十天後,自覺症狀消除。唯經驗尿,尚有糖質未完全消除。」(大塚敬節)
「曾治一消渴症,用本湯,以熟地易乾地,肉桂代桂枝,惟茯苓澤瀉各只用一錢,兩劑而愈。後又治一少婦,得此證,投以前方不效,改遵古法,仍用乾地、柱枝,四劑而愈,此中有宣舌宣今之不同者,因其證之涼熱與其資渳之虛實不同耳。」(張錫純)
按:前者必腎中命火較虧者,故用肉桂助附子以溫腎助火也。
〔雜評〕
1.世醫將此九名為八味地黃,或桂附地黃,是皆天明於「腎氣」之旨者也。東洋醫家以為補命火之劑,且桂附之用僅得原方半量,試為秤衡,僅係原方藥量五十二分之一二,以此微量,猶得謂之補火乎?力中地黃、淮山等大滋真陰六品如斯量多,豈不敵乎些少桂附耶?余故笑曰:「是彼輩者,但見方中之桂附,而無視乎地淮者也。」
2.時人或妄增減其量,而仍名曰腎氣丸者,謬妄之甚也!仲景權藥性之異,衡藥量之宜,而立此方,奈末世之醫,自許才華超聖,或增桂附,或減苓澤,或益熟地,如此變相之腎氣丸,欲求多效,亦云難矣!
3.此方若增附子為二錢,桂枝易為肉桂而用二錢,則為培補命火之劑,特宜於右尺細弱、手足畏冷、舌苔白、小便清白或兼濁者之腎陽虧虛症,是又當知辨證求異於臨床也。
4.本方可為真性糖尿病、性機能衰退症之專劑,故特宜於中老年人身體衰弱及色慾過度者也。
5.本方絕非補火之劑,余且更有一理以明之:日人謂本方服後若生下痢或食慾減退者,即勿服之而宜轉方,然試證諸實際,相火旺者,其人恆多窊食而不易瀉泄,蓋火足自能蔭土也,若本方為補火,則必有助食生肌之功,何以轉或礙於腸胃之消化吸收耶?故仲聖稱之為「腎氣」,而不名曰「八味地黃」、「桂附地黃」、「補腎丸」者,豈早料乎後世之必有誤解方意者,而早為正名防訛耶?然防之於前,犯之於後,仲聖其當痛心哉?!
6.本方為一切補腎方劑之準繩,較諸六味丸之專補腎水,恐或「孤陰無陽,難以生萬物」,四神丸之專補命火,懼其「獨陽無陰,弗能養萬物」者,不知要高明幾許矣?!

(莊慈祥居士貢方.台灣)



作者: 秦越人    时间: 2004-12-27 19:43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作者: 山泉    时间: 2004-12-31 21:35
标题: [求助]桂 枝
    中药中的主要成分是能调解身体虚实、寒热,也就是阴阳要平衡,阴阳平衡了病就治愈,中药中的治病的主要成分与阴阳是同一类物质。
作者: howdy    时间: 2005-1-11 20:24
标题: [求助]桂 枝
各家论述:
1.《用药心法》: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
2.王好古:或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汤,此又用桂枝闭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宣导百药,通血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闭汗之意,遇伤寒无汗者亦用桂枝,误之甚矣。桂枝汤下发汗字,当认作出字,汗自然发出,非若麻黄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其治虚汗,亦当逆察其意可也。
3.《本草衍义补遗》: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4.《纲目》: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5.《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6.《本草述》:桂枝与薄桂,虽皆属细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医不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盖四时之风,因于四时之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7.《本经逢原》:麻黄外发而祛寒,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寒伤营血,亦不可少之药。麻黄汤、葛根汤未尝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汤,以中有芍药酸寒,收敛表腠为禁耳。
8.《长沙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9.《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痰,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10.张寿颐:桂枝轻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钱至钱半,若营血素虚,而卫阳亦微,外有凛寒,则用一、二分与白芍合炒,其舌滑无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拣去桂枝不用,仅取其气,不食其味,此虽吴下近时新法,而不可谓其无深意者也。桂枝即口肉桂之枝,柔嫩细条,芬芳馥郁,轻扬升散,味辛气温。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疼。宣通经络,上达肩臂。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气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阴亏液耗,误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书反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无皮为木,而晚近来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11.曹家达:寒湿凝于肌肉,阳气不达于外,仲师因立桂枝汤方,以扶脾阳而达营分之郁。盖孙络满布腠理,寒郁于肌,孙络为之不通,非得阳气以通之,营分中余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桂枝之开发脾阳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湿邪内窜关节,则病历节;或窜入孙络而为痛,按之不知其处,俗名寒湿流筋。其郁塞牵涉肝脏,二证皆宜桂枝。《本草经疏》:实表祛邪。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本草再新〉: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
作者: howdy    时间: 2005-1-11 20:27
标题: [求助]桂 枝
医方选集:
①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桂枝汤)
②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桂枝附子汤)
③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顿,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
④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
⑤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⑥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芪桂枝五物汤)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桂枝龙骨牡蛎汤)
⑧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汤)
⑨治妇人宿有Y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Y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也。所以血不止者,其Y不去故也,当下其Y: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⑥--⑨方均出《金匮要略》)
作者: 聽雨軒    时间: 2005-1-11 21:32
标题: [求助]桂 枝
吆喝!地球人都知道啊
咋我就不明白呢
作者: 漏船载酒    时间: 2005-1-12 12:13
标题: [求助]桂 枝
肉桂和桂枝似乎是两码事吧?肉桂又叫桂皮,而桂枝在伤寒论中是要去皮用的,各位大医,请教了。
作者: 聽雨軒    时间: 2005-1-13 21:06
标题: [求助]桂 枝
说的是官桂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www.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