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42|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风病“中风”病因学说探讨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6-9-15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9-15 08:18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15 07:34
2.2中风病与中风有关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外受风邪”而得名,此“风邪”非指风邪一种,当是外感六淫之 ...


实际上“中风病的形成,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原始病因有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无常、气候变化等。”[1]此系今之高校本科教材《中医内科学》对中风病病因学说最科学、客观、合理的解释。其中气候的异常变化,是中风病诱发因素之一,对于某些中风病患者来说则可能成为病因之一,故云中风病与“中风”有关。

一一在现代医学体系里,风,气候的变化,只能属于诱因,发病条件,不能算作是病因。在西医理论体系中,脑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脑梗死最常见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
2
发表于 2016-9-15 16: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风病辨证中出现某些与风相关的证候,其实已经与外在的风(气候)无关,是机体内某些特定的病理过程或状态的概括与反映(如某些神经系统神经兴奋性与传导过程异常)。这些特定的病理过程或状态,其在症状表现上,具有某些象"风"一样变化的特征,如病变发展快,症状复杂多变(风性主动,善行数变)。
3
发表于 2016-9-15 17: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9-16 04:11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5 08:48
“内风脑病”如何解释: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 ...

——邪在于……,可以理解为病变(病理过程或状态)在于……

【病理过程或状态在于络,肌肤不仁;在于经,即重不胜;入于(发展至)腑,即不识人;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病理过程或状态入络,由络入经,入腑,入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
4
发表于 2016-9-15 21: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9-15 13:11 编辑
杨金峰 发表于 2016-9-15 11:59
络在哪里,他是指什么  经在哪里?他是什么。邪入于府,真的就即不识字吗?邪入于藏,就真的舌即难言吗? ...

邪入于府,真的就即不识字吗?邪入于藏,就真的舌即难言吗???

一一不识人,舌即难言,是对临床症状的客观描述。邪入于府,入于藏,是中医理论的主观阐述与解释。症状表现是客观的存在,不容更改与歪曲。理论则是主观的,可以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修正发展。
5
发表于 2016-9-16 08: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5 22:20
古汉语转变为现在中医语言与现代汉语,再转变为现在的西医语言,这个转变不出现任何偏差与错误,这就是中西 ...

      古汉语转变为现在中医语言与现代汉语,再转变为现在的西医语言,这个转变不出现任何偏差与错误,这就是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

一一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核心在症状。
6
发表于 2016-9-18 02: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7 01:41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
  ...

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主要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及/或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1.血管壁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风湿、结核、钩端螺旋体、梅毒等)、先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毒、肿瘤等。
2.血液成分改变               
(1)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瘤等。
(2)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漫住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
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的55~75%)、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
4、其他  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影响供血不全,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等。

一一善!

血液流变学改变可放在哪个位置?可否独立成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0 04:49 , Processed in 0.0567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