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在日本的发展和现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2-8 12: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1-12-8 04:38 编辑

中医在日本的发展和现状,中医决不能在中国消亡!丢弃几千年文化

原作者:叶文俊

来源: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院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历史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甚大,在西洋医学尚未传入之前,一直都是中医为主导,明治维新时西医进入日本,政府下令废除中医,倡导西医,中医由此一蹶不振,几乎消除殆尽。然而近代因为西医化学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等原因,人们开始追求自然植物代替化学药物,中医在日本得到重视,但是日本的中医真的能复兴吗?目前日本中医的现状如何?仔细研究一下中医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以及现状,必有助于我国现在中医政策的制定以及中医今后的发展。

一,中医东传

1,零星东传

中国医学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初传到日本大约在5世纪的时候,距今约1500年前,中医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据史书记载公元414年朝鲜新罗的金武氏携医术来到日本,这是中医传到日本的最早的记录。公元459年朝鲜高丽王朝的德来医师赴日,定住于日本难波,并在此开医馆行医,被人称为“难波药师”。公元554年开始陆续有采药师从朝鲜百济来到日本,将中医中药知识东传日本。


2,正式东传

中医正式传入日本应该是在中国的隋朝时代。当时的日本推古天皇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曾4次向中国隋朝派遣使团。公元608年日本的药师惠日和倭汉直福因随同小野妹子的遣隋使团来到中国,正式学习中国医学,直至公元623年中国唐朝的时候才回到日本,自此中医学正式传入日本。公元753年中国唐朝僧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成功,带去了大量中医书籍和药材,在日本奈良东大寺设坛讲授佛学和医学。相传曾治好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病,被授予“大僧正”的称号。他在唐招提寺行医时制作的“奇效丸”至今还被广泛使用。公元806年弘法大师空海在唐留学期间抄写『伤寒论』带回日本,被称为『康平本伤寒论』,另一位留学高僧最澄也带回了一本伤寒论,被称为『康治本伤寒论』。在此期间中医在日本仅限于皇家贵族使用,一般平民百姓是无法企及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1-12-8 04:38 编辑

3,日本中医的形成

平安时代宫中医官丹波康赖撰写了『医心方』一书,全书共30卷,用中文书写。其内容包括医师的伦理,医学总论,各种疾病的治疗,保健养生以及房中术等,书中大量引用中国唐代所存医书的内容,可谓是集当时中医学之精髓,开创日本中医的第一人。公元984年丹波康赖将此书献于朝廷。镰仓后期(1304年)?原性全参考中国隋唐及宋代医学书籍,撰写『顿医抄』50卷。公元1327年又撰写『万安方』50卷。其中大量引用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原文。至今仍有极高的文献学价值。公元1363年禅僧有?撰书『福田方』12卷,参考的中医书籍约160种,并详细注明出处,除论述各科疾病的治疗外,还涉及本草,炮制,针灸,养生等内容。当时被认为是日本医学中最具高水准和实用性的医书。

4,派系的形成

江户时代日本医学的形式主要有四种:1)朝廷医?专为朝廷服务的医师;2)幕僚医?服务于各幕府的医师;3)藩医?各藩属下医师;町医?为庶民服务的医师。江户时代的医师都没有国家资格,都是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

中医在日本得到真正的发展应该是在16世纪。田代三喜,室町?战国时代的日本医师,长享元年(1487年)23岁的田代三喜赴明朝留学,当时在中国金元时代的李东垣,朱丹溪学说盛行,三喜师事僧医月湖学习李朱学说,后携月湖著『全九集』『济阴方』等书籍回日。设医馆治病救人,解除黎民百姓之疾苦,被颂为日本的“医圣”。享禄4年(1531年)收弟子曲直?道三,推行李朱学说,曲直?道三学成后在京都开设名为“启迪院”的医学院,大量招收学生,传授中医。天正2年(1574)著书『启迪集』。其后又著有『药性能毒』『百腹图说』『正心集』『指南针灸集』『辨证配剂医灯』等大量医学书籍。并创立和形成日本医学的“后世学派”。“后世学派”比较注重医学理论,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临床上多采用『太平圣惠合剂局方』『万病回春』方法的运用。

江户初期的医师名古屋玄医(?永5?元禄9),师从羽川宗纯,学习中国明末清初名医俞嘉言的『伤寒尚论』『医门法律』等书,提倡医学崇古论,尊宗师张仲景而废黜百家。创立了“古方派“。其后後藤艮山提出:百病生于气,顺气治疗是为纲要的“一气滞留说”,并以伤寒论为金科玉律。著『师说笔记』『东洋洛语』等书。其弟子香川修庵、山??洋、吉益?洞等继续发扬其说,“古方派“因此日盛。

5,日本中医的毁灭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大家的事情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医学方面政府明确提出医师必须学习西洋医学,并取得医师资格方可行医,否则不能称为医生。这条法规至今仍然有效。因此纯中医在日本已经不复存在,1895年日本中医界曾发起反对运动,提交医师法改正案,但仅因28票之差而被否决。但因日本的法律并没有禁止中医的学习研究,所以已经取得医师资格的医师还是可以运用中医的。1910年和田启十郎著『医界之铁锥』,其弟子汤本求真著『皇汉医学』,坚持不懈地为中医权奋斗。


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2: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日本中医之现状

最早传入日本的西洋医学被称为“?方”,为了便于区别就将中医称为了“汉方”,也可能那个时期正逢古方派盛行,所以才改成汉方。其后也有称为东洋医学的,现在有些人认为汉方是中医传到日本,经过日本改良后而形成的医学就称为汉方。其实如何改名也脱离不了中医的本源。而且仔细研究一下现今日本的汉方或东洋医学,是否具备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能否独立担当社会医疗重责还有待商榷。

1, 日本汉方医主流

日本僧人森道伯对汉方特别是后世派有较深的研究,于晚年设立一贯堂,并招收大批持有日本医师资格的医师学习汉方,其中有后来在汉方方面颇有建树的矢数格,矢数道明等人。矢数道明后与大?敬节相遇,两人志同道合,经商议结成日本汉方医学会,为日本汉方的复兴努力奔走。1950年设立了日本东洋医学会,目的在于协助对汉方有兴趣的医师们(医师,齿科医师,药剂师,针灸师等)学习和运用汉方。目前为止在全国设有八个分部,会员有8600多名。这些医师们成为日本汉方的主流。

2, 日本汉方的复兴

1972年(昭和47)中日邦交恢复正常,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众多医师们的努力下,日本厚生劳动省从632个处方中选定210个汉方处方,并制定了一般用汉方处方基准。这210个处方都是从『?寒?』、『金?要略』、『和?局方』、『万病回春』、『外台秘要方』、『千金方』等古籍中选出,并参考日本医师著的『经验汉方处方分量集』(大?敬节、矢数道明)、『汉方诊疗的实际』(大?敬节、矢数道明、清水藤太郎)、『汉方诊疗医典』(大?敬节、矢数道明、清水藤太郎)、『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矢数道明)、『汉方医学』(大?敬节)、『明解汉方处方』(西?一夫)等现代医书完成的。1976年又正式将汉方颗粒剂纳入到医疗保险中,致使汉方在日本得到广泛的运用。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使用汉方的医师约占全部医师的80%以上。但日本没有单纯的汉方医师,全部都是“西学中”的医师,而且汉方基本都是定型的产品,一般不需要“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也不需要临证加减,只要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即可。这可能也算是日本汉方的特点吧。日本中医实际上走上了“废医存药”之路,历史证明这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
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2: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中国中医发展的启示

纵观日本中医发展的历史变迁,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迪呢?

1, 杜绝内讧

任何科学和学术思想都应该允许各种派别的存在,通过争鸣,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够得到共赢。而决不能够打压甚至排除对方。日本中医的发展过程鲜活地反映出这一点。其实在明末清初时,日本的汉方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当时如果不是因为“古方派”与“后世派”的争斗,日本中医可能不会全军覆没,或者在1890年的复兴时,不会因为仅差28票而被否决。现代的汉方也不会仅仅只有210个处方可用。

2, 错误的决策

日本中医现状的主要责任者是政府的错误决策,明治时期制定的医师法规定:“西洋医学出身的人通过国家医师考试而获得医师资格,从事汉方医学的人不具备医师资格。”从此将日本的中医打入了冷宫。至今为止日本尚无一所汉方医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经过历朝历代先人的努力奋斗的文化结晶,毁于一旦,至今不得翻身。这个重大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难道不令我们中国人深思吗?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无可非议的,但将自己特有的文化全盘否定,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

中国近代也曾多次出现取缔中医的嚣声,特别是近几年来,有某些所谓的科学家,称中医为“伪科学”,必取缔之而后快。

其学识之浅薄,其用心之阴险,实乃中华民族之罪人也!借鉴日本中医发展过程及现状,反思中国中医的现行政策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1 03:50 , Processed in 0.1254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