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抗疫中国方案彰显中医药时代担当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21-12-20 10: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1-12-20 03:01 编辑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住院和转阴时间缩短,治愈率提高,病情转重和死亡率降低,免疫指标改善,炎症和凝血指标降低。


一一免疫指标、炎症和凝血指标,这就是三个重要的、核心的病理环节,中医概括谓之为:虚、热(毒)、瘀。
2
发表于 2021-12-20 10: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证三法”理论治疗重症疾病

“三证三法”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由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专家王今达教授提出的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危重病理论体系,具体包括“清热解毒法治疗毒热证”、“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证”、“扶正固本法治疗急性虚证”。王今达教授指出,脓毒症等一系列危重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殊途同归均会出现“毒热证”、“血瘀证”与“急性虚证”,遵循从热到瘀,最后到虚的演变规律。
20世纪80年代,王今达教授带领团队在“三证三法”及“菌毒炎并治”思想指导下,研制了神农33号(后更名为血必净注射液),并在2003年“非典”期间发挥了巨大贡献。其后该团队进一步通过科学研究创新丰富了王今达学术思想,将“三证三法”与危重病的三个过程相对应,即毒热证与清热解毒法——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代表方凉膈散);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内皮损害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及毛细血管渗漏(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急性虚证与扶正固本法——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代表方补阳还五汤、独参汤)。
3
发表于 2021-12-20 11: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基于“三证三法”治疗新冠肺炎

在新发布的《国家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公布了新冠肺炎的病理结果,显示肺脏呈不同程度实变,肺泡腔内见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及透明膜形成;渗出细胞主要为单核和巨噬细胞,易见多核巨细胞。这也再次证实冠状病毒感染机体后,可以启动“细胞因子风暴”,大量免疫细胞和组织液聚集肺部,改变血管壁的通透性,阻塞空气交换并引起肺部炎症和水肿,患者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意识不清等危险症状,进一步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目前临床对此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案,主要是给予糖皮质激素以非特异性地抑制ARDS伴随的炎症反应,但长期使用副作用明显,且易引起二重感染。而根据新冠肺炎的病情及发展过程,从中医角度分析其基本病机为:疫毒外侵,肺经受邪,正气亏虚,总结概括为“湿、热、毒、瘀、虚”。湿邪致病,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具有温热病性质,在发病过程中有热邪燔灼呈阳热之象及热性升散易于耗气伤津的病理表现;毒,一方面是疫毒,一方面邪盛酿毒,使脏腑功能严重失调,甚至发生实质性损坏;瘀,疫毒蕴结,血热煎熬成瘀,新冠肺炎发病过程中表现的微循环障碍及肺间质性病变皆为瘀的表现;虚,为正气虚,湿毒疫邪袭人,必损人正气。由此可见,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同样符合“三证三法”中“毒热证”—“血瘀证”—“急性虚证”的演变规律。其中从“毒热证”到“血瘀证”是疾病从气分证到血分证发展的分水岭。根据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患者处于“毒热证”阶段时,要及早应用血分证用药,防止热入血分。在处于“毒热证”和“血瘀证”阶段时,需要时刻保护各器官的功能,适时、适度地扶助正气,防止“急性虚证”的发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14:15 , Processed in 0.0720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