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刘亦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经络的本质——不过是古人对于神经系统的深入认识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3-12-15 11: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常兵 发表于 2013-12-14 14:37
还是不能大意的。譬如眼珠子这个穴位就点不得。

梁先生回答的很风趣。

再比如太阳穴,如果外力大了,也是有一定危险的,此处骨质较薄弱,有动脉血管经过。
12
发表于 2013-12-15 11: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5 04:01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2-15 00:21
现在问题回到了原点,中医的经络是什么?或者说各个人自己认为的经络是什么?具体地说刘先生认为经络 ...

现在问题回到了原点,中医的经络是什么?或者说各个人自己认为的经络是什么?具体地说刘先生认为经络在中医的概念里如何表述?陈先生认为中医概念的经络如何表述?医哲已经表述清楚了。

——《构建经络医学理论须认祖寻根 》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8797&extra=page%3D3

这个帖子中,经络如何表述,医哲先生和我已经各自表述的很明白了。
13
发表于 2013-12-15 16: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05:37
经络包括经脉(经络之主干)、络脉(经络之分支)。在经脉络脉(经络)中,流动的是血,还是其它什么物 ...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指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与血脉没有关系,络脉是经络的细小分支与血脉也没有关系,血在血脉中流动,这是人体的两个系统经络与血脉。

——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中描述的经络系统,其具体详细的分布有经脉、络脉,经脉具体的又有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等。

如果说,经络与血脉是两套管状系统,那么,血脉具体详细的分布,传统中医理论是如何命名,如何描述的呢?是不是叫做十二经血脉、奇经八脉血脉?叫做手三阴血脉(手太阴肺血脉、手厥阴心包血脉、手少阴心血脉)……

那么,我们谈及手太阴肺……时,是不是要特别注明,以手太阴肺前置命名的,有两套管道,一个叫做手太阴肺经,一个叫做手太阴肺血脉(余类推)?

如果这样一来,感觉上传统的中医理论需要推倒重来,重新再写一遍了。
14
发表于 2013-12-15 16: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5 08:19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05:37
经络包括经脉(经络之主干)、络脉(经络之分支)。在经脉络脉(经络)中,流动的是血,还是其它什么物 ...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指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与血脉没有关系,络脉是经络的细小分支与血脉也没有关系,血在血脉中流动,这是人体的两个系统经络与血脉。

——并且,经络的定义也要重新规定了。经络是运行气的通道。经络不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这个定义的分歧是纯粹中医理论范围内的,与西医无关,与经络的实际本质无关,关乎于人为的主观的定义与命名。
15
发表于 2013-12-15 16: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5 08:30 编辑

“经和络是行气的,即气脉,也称气道。动脉和静脉是行血的,即血脉,也称血管”;“单独的经只行气不行血,血脉归经以后称其为经脉,就可以说其运行气血也了”-哲医

——哲医先生的观点,实质上是将经络的概念狭义化。广义上的经络是运行气血的,或者说机体运行气血的主管部门是“经络”。如今哲医先生认为应当将机体行气行血的功能划分开来,行血的主管部门归血管(或血脉),而行气的主管部门,则归之于“经络”。但此时的经络,也不再是先前的经络了,已经是狭义概念上的经络了,被定义为仅仅是“行气”的通道,独立于血管(或血脉)之外而存在了。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是不可以将机体行气调气的功能赋予在狭义的经络的概念上,但此狭义的经络的概念对应的只是机体行气调气的功能上,并不意味着其真实地存在着物质层面上的、或解剖学意义上的通道或管道。如果说广义层面上的经络概念(行气行血),是对机体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或集合,狭义的经络概念(只行气不行血),则可以看作是将机体神经系统的某些生理功能进一步剥离出来,成为一个范围尺度更小一些的、独立的功能单元。


构建经络医学理论须认祖寻根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8797&extra=page%3D3

16
发表于 2013-12-15 17: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08:54
那么,我们谈及手太阴肺……时,是不是要特别注明,以手太阴肺前置命名的,有两套管道,一个叫做手太阴肺 ...

先生先入为主就是认为经络包括血管,那么请问陈先生中医把脉可不可以称为把经,把手太阴肺经?

——如果这样类推的话,那经络的经脉似应称为经经,络脉似应称为络经。
17
发表于 2013-12-15 17: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3-12-15 09:40 编辑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08:58
经络的本意是血管。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
~~~~~~~~ ...

经络的本意绝不是血管,因为经络的生理功能根本就与血管没有任何关系。先生如何解释经络的生理功能与血脉没有联系?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8
发表于 2013-12-15 17: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亦之 发表于 2013-12-15 08:58
经络的本意是血管。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
~~~~~~~~ ...

经络的本意绝不是血管,因为经络的生理功能根本就与血管没有任何关系。先生如何解释经络的生理功能与血脉没有联系?

——(转贴)经络的原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一一赵洪钧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og/static/188852081201172783022362/

经络指什么,本来是很清楚的。《内经》说: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
“夫经脉十二者,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灵枢?海论》)
“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灵枢?脉度》)”
可见,经络或经脉是人体中无所不至的、运送气血的隧道系统。
据现代医学所知,人体中无所不至而且呈网络分布的隧道只有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其中,运送气血的主要是循环系统。故可断言,经络或经脉的本意就是西医说的循环系统的血管。
经典中支持经脉或经络指血管的论述还很多。如:
《内经》把脉分为经脉、络脉和孙脉。说:
“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灵枢?经脉》)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
气口指血管是无疑的,脉的逐步分枝也和血管完全相同。
《内经》更有动脉之说。
“动脉”在《灵枢》中约17见,《素问》中约9见。
《灵枢?本腧》所述确且无疑的动脉有:肘动脉(肱动脉下端)、胫后动脉、腋动脉等。《内经》其它各篇提到的还有耳前动脉、颞动脉、足背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等,不一一注明出处。总之,凡可以触及的表浅动脉和深部动脉,古人都知道。
  民国初年,统一医学名词时,把英文的artery译为“动脉”,就是根据中医概念的准确意译。
  至于静脉,中医无此术语,《内经》只说过有些脉是不动的。如“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素问?病能论篇》)。不过,按阴阳原理,有动脉就有静脉。故静脉之说充实了经脉或经络学说。
  比如,西医说的“大隐静脉”就是对中医的补充。
《内经》原文是: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灵枢?经脉》)
古人云:大隐隐朝市。即大隐是不隐的。无所隐,故称大隐。
  《内经》还多次明确说经络是如环无端的,即血液在脉内是循环的。如:
“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类似说法在《灵枢》共8处。《素问》中2处。
《内经》还比较明确地说过气血运行的动力来源于心脏跳动。如:
“心主脉”(《灵枢?九针论》)
“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藏生成篇》)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脉宗气”——脉运行的主要动力,显然指可以看到的心尖搏动。
气血怎样在脉中运行呢?
《素问?调经论》说:“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由上述引文可知,所谓经络,只能是西医所说的循环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血管。
然而,至今有人认为,经络的本意是独立于循环之外的东西。甚至否认脉的本意就是血管。那么,请看《素问?刺禁论篇》怎么说。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澑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踹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今敢断言,经文中没有一个字是虚言。而且不知道是经过多少人反复实践才总结出来的。
文中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中脉出血致死或仆脱色(休克也),其中两处是股动脉或髂内动脉。
凡是大动脉出血都可以致死,故文中还有。但第一句所指,不是动脉,而是静脉——大隐静脉。为什么刺中大静脉也会致死呢?一是古人用的针很粗钝(没有不锈钢不可能造出现在的毫针)。二是出血后不知道如何止血。有西医知识是不会死的。三是古人针刺放血时要刺中脉再“开其空”,(《素问?刺虐论》)于是,血就更难止了。
显然,引文中提到的“脉”,就是血管。经脉就是大血管,络脉是小血管。“脉”既包括动脉,也包括静脉。故经络的本意就是指大小血管。
19
发表于 2013-12-15 17: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文字学角度看脉字,它的繁体字是“脈”。字形即指肉体中运送液体的、分枝很多的渠道。这样的渠道最明显的是血管,故古今字典中,脉的第一义就是血管。如果参看繁体脈字的两个异体,一个是由派字的右旁加血字构成,另一个由血字加永字构成,则脉指血管毫无疑问。
20
发表于 2013-12-15 17: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笔者还是觉得有必要就“经络”一词略作探讨。
查今本《素问》,“经脉”出现约33次,“经络”只出现约26次。今本《灵枢》,“经脉”共出现约52次,“经络”出现约31次。(按:出现次数,是从“中药网-医药典籍-中医”《素问》、《灵枢》全文,通过微机自动计数的。)
据此可知,经络一词应该相当晚出,它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此前更多用“经脉”一词。
经脉怎么变成了经络呢?
这是由于后来《内经》将“脉”分作三级。经脉是主干,主干分为支络,支络再分为孙络,见上文。
现有早于《内经》的医学文献,是著名的出土文物马王堆医书。其中的两种灸经,还只有脉的概念,而且只有十一脉。故此说发展的轨迹是,从“脉”到“经脉”、“络脉”再到“经络”。《内经》总提时,仍多称“经脉”,分述时,称经脉、络脉。
总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这一简称很容易使人忘记它是定语,是形容词,它限定的东西是“脉”,也就是血管。
因此,经络学说这一术语不准确,它是迁就汉语习惯的说法。按其本意,经络学应改称“脉学”。
然而,早在《内经》成书之前,中医就有诊法上的脉学,即切脉之学,而且被普遍接受。现存最早的诊脉专书名为《脉经》,再想把经络学改成脉学就不大可能了。
可否使用更早的术语,改称“经脉学”呢?也不好,因为经脉后来特指血管主干。于是,只好迁就至今惯用的术语,把指导针灸的学说称作经络学说。
  不过要再强调一遍: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脉就是血管,经脉指大血管,络脉指小血管。无论从今《内经》叙述时的实指来看,还是从文字学看,脉就是那时医学家看到的血管,而且古人确切知道血液是在经络中运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16:44 , Processed in 0.0557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