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chinahxq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的精华与糟粕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3-6-21 13: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的精华与糟粕

1.“西汉末年,王莽曾作过人体解剖。以竹筵通导其脉,即以细竹条通导血管,以探察其分布和走行。可惜,这一科学方法没有加以进一步发展,《灵枢.本藏》所言经络有行气血而营阴阳的功能,此经络的概念包含了当时所认识的血管”
王莽时所作人体解剖,乃以有生命之活人生剖之;与古印度用特殊处理过的尸体作解剖是有区别的。内难所言经络经脉,有气脉与血脉之不同,应区分之。
2.“古人的整体观和这种粗浅的解剖学所认识的血管,自然为构筑经络学说取得了客观的依据,成为经络的原始雏形。古人还把解剖所见的某些神经结构也包括到经络的内容中去了”
中医经络学说非仅指十四经脉,还包括四海、气街、络脉、筋经、皮部…皆有不同作用,西医之神经、血管、淋巴等功能皆可分属经络学说之不同部分。
3.12经脉的理论形成有“非实践因素”的作用。1993年出土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发现记载经络文字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所记载的均为11条经脉,而到了《灵枢.经脉篇》,经脉的数量变成12条,但至今未见记载是如何改变为12条经脉的。
任何事物的完善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也正是实践的过程,《连山》《归藏》演化而成《周易》,改变的原因是发展完善,过程就是由《连山》《归藏》而《周易》,由十一而十二,这正是实践的证据,不知为何成了“非实践因素”。
4.山西中医药研究所的贾得道老先生从历史文献和临床实际两方面分析后认为,经络和针灸穴位不具备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根据有五点:一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种《十一脉》资料,根本没有提到俞穴的问题;二是《素问》的《气穴论》、《水热穴论》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以及《太平圣惠方》第100卷引《明堂灸经》所记的俞穴都是或按作用、或按身体部位分类排列的,未提和经脉的关系;三是《针灸甲乙经》、《太平圣惠方》、《针灸资生经》等记载的俞穴,头、胸、腹、背按部位排列,只有四肢俞穴是按“十二经”排列的;四是把所有俞穴都排列在经脉上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素问.气府论》把大部分俞穴都记入手足六阳经和督脉、任脉、冲脉,阴经只有六穴,而《外台秘要》是把所有俞穴都记入“十二经”中,只有《圣济总录》、《十四经发挥》和《医宗金鉴》才和现在一样,俞穴是按十四经记载的;五是《灵枢.九经十二原》和《本输》篇则是把五脏六腑的俞穴分别记入11条经脉的四肢末梢部,以后《难经》补充了一条手厥阴经,才凑成六脏、六腑“十二经”。从以上五种情况可看出,中医文献中对俞穴和经脉关系的记载是极不统一的,这种不统一,正好说明俞穴和经脉并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紧密不可分。
此结论仅为考古学家言尔,中医经脉与输穴排列方式自古有异,盖有多种明堂流派,以内经、甲乙、外台以及铜人针灸经等四种为典型,《十四经发挥》盖属内经源流。各种不同的经脉流注方式是由各学派所偏重临证应用之不同所决定的,各自反映了营卫气血津液谷气及真气的不同运行方式与规律,经络针灸之学源于道家,研究其历史渊源须与道家学说及文献互参。另外,十二经脉亦分六经之属,只从经脉或输穴排列方式来判定其源流,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分割。
5.循经感传现象被认为是经络理论形成的重要依据之一,这种现象按理说是应该较易观察总结的,但是,在古典文献中未见循经感传的详细观察的明确记载。直到70年代,才对循经感传进行了大规模“普查”,但是普查结果究竟能否说明已证实了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尚存在争议。有人怀疑针刺引起的感传是经络循行路线存在的根据,其怀疑点是:在古代针具是从非常粗糙的砭石开始的,在古墓中发现过骨针,但古人何以能用如此粗陋的针具就能使受针者感觉到出现走向分明的经络感传现象;而在科学相对昌盛的现代,即使使用的针刺工具精良、检测仪器多样,对于针刺感传现象的测验,依然未能十分满足于预想的结果。可重复性是现代科学对任何现象的认定的标准。循经感传现象正是缺少可重复性。
循经感传现象的可重复性与病人的情绪、试验的场合、所用的手法或仪器皆有很大的关系。而且经络学说也并非起自“古人以粗陋的针具使受针者感觉到出现走向分明的经络感传现象”,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现有蛋”争论是一样的,毫无意义。经络学说存在的重要依据是其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辩证取穴、子母补泻、乃至后来的子午流注都是以其为基础的,针灸能享誉国际,并非只凭借了几个经验穴位或敏感点带。
2
发表于 2003-6-24 11: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的精华与糟粕

此帖怎么被锁了? 解开好了。
私以为“有特异功能”及“內景现象”云云,还是少加宣传为妙,因其对针灸之普及与发扬恐怕会弊大于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8 04:51 , Processed in 0.05287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