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代医家关于营卫的认识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0: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1-19 12:39 编辑

  图书编 【明 章潢】
脉论

  脉者何也?莫非气乎?气为卫,卫行脉外。莫非血乎?血为荣,荣行脉中。然则脉之一字果何物乎?尝试原之,必有说矣。盖人之渺躯,浑然中处,吾身之气血,即天地之阴阳也。天地之阴阳,所以一升一降者,必有主宰者焉。人身之气血,所以一周一转者,必有统御者焉。知此则知脉矣。古之脉字,从血从(派去氵) ,所以使气血各依分派而行经络也。今之脉字从月从永,所以使肌肉以之长久而保天年也。脉者有三:一曰命之本,二曰气之神,三曰形之道。经所谓天和是矣。至于折一肢、瞽一目,亦不能害生,而脉不可须臾失矣,失则绝命害生也。春之生也,吾之脉与天地之气同升;夏之长也,吾之脉与天地之气同浮;秋之杀也,吾之脉与天地之气同隆;冬之藏也,吾之脉与天地之气同流。分而言之,曰气、曰血、曰脉。总而言之,惟脉运行气血而已。是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和则脉平,气血乱则脉病;气血壮则脉大,气血微则脉小;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长人则脉长,短人则脉短;性紧则脉紧,性缓则脉缓;室女尼冠则脉濡,婴儿稚子则脉急。脉为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然则气血能使脉之盛衰,而气血之胜衰,则又以谷致焉。盖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谷气多则血气荣昌,脉亦盛矣。谷气少则血气微弱,脉亦衰矣。故经曰:四时以胃气为本,脉无胃气则死矣。论而至此,脉之一字,岂非太乙天真之元气乎?
7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0: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013(401-458,儿科)》
章节: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十一
内容:        小儿头有秃疮者,按九虫论云:是蛲虫动作,与风邪相乘,上于头之皮肤,搏于血气,伤其荣卫而所生也。荣为血,受病则为赤秃;卫为气,受病则为白秃。荣在内,邪稍难干,故患赤秃者少;卫在外,邪易得着,故患白秃者多。其始生如癣之斑点,上有皮屑,渐渐作痂,以成其疮,遂至满头发落殆尽。若刮去其痂,则疮皆是孔眼,大小不等。如虫之窠,有脓汁出,不痛而痒,痒乃不可禁,是知有虫为风也。又一种俗呼为鬼舐头,小儿有头疮,过夜被鬼舐之,则引及满头有赤痂,或云便赤秃也。
7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0: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医门法律》


营卫论(附律二条·附答营卫五问)

喻昌曰∶营卫之义,圣神所首重也。《灵枢》谓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谓其所从出之根柢也。

卫气根于下焦,阴中之微阳,行至中焦,从中焦之有阴有阳者,升于上焦,以独生阳气,是卫气本清阳之气,以其出于下焦之浊阴,故谓浊者为卫也。人身至平旦,阴尽而阳独治,目开则其气上行于头,出于足太阳膀胱经之睛明穴,故卫气昼日外行于足手太阳经。所谓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循太阳之经穴,上出为行次。又谓太阳主外也,卫气剽悍,不随上焦之宗气同行经隧,而自行各经皮肤分肉之间。故卫行脉外,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也。营气根于中焦,阳中之阴,行至上焦,随上焦之宗气,降于下焦,以生阴气。是营气本浊阴之气,以其出于上焦之清阳,故谓清者为营也。营气静专,必随上焦之宗气同行经隧,始于手太阴肺经太渊穴,而行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胞络,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而又始于手太阴肺经。故谓太阴主内,营行脉中也。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当其王,即自外而入交于营。营气夜行于阴二十五度,当其王,即自内而出交于卫,其往来贯注,并行不悖,无时或息,营中有卫,卫中有营,设分之为二。安所语同条共贯之妙耶!营卫一有偏胜,其患即不可胜言。卫偏胜则身热,热则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齿干烦冤。营偏胜则身寒,寒则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厥。卫偏衰则身寒,营偏衰则身热,虽亦如之,然必有间矣。若夫营卫之气不行,则水浆不入,形体不仁。营卫之气泣除,则精气弛坏,神去而不可复收。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可见调营卫之义,为人身之先务矣,深维其机,觉卫气尤在所先焉。《经》谓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是卫气者,保护营气之金汤也。谓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是卫气者,出纳病邪之喉舌也。《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乃其扶阳抑阴,无所不至,仙道亦然。噫嘻!鼻气通于天者也,口气通于地者也。人但知以口之气养营,惟知道者,以鼻之气养卫。养营者,不免纵口伤生。养卫者,服天气而通神明。两者之月异而岁不同也,岂顾问哉?

附:答营卫五问

问卫气昼行阳二十五度,岂至夜而伏耶?营气夜行阴二十五度,岂至昼而伏耶?曰∶人身昼夜循环不息,只一气耳。从阴阳而分言二气,昼为阳则卫气主之;夜为阴则营气主之。卫气夜行于阴,营气昼行于阳,不当其王,则不得而主之耳。譬如日月之行,原无分于昼夜,而其经天之度,则各有分矣。

问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果孰为之分限耶?曰∶此义前论中已明之矣。更推其说,天包地,阳包阴,气包血,自然之理也。营卫同行经脉中,阴自在内为阳之守,阳自在外为阴之护,所谓并行不悖也。兵家安营,将帅自然居中,士卒自然卫外。男女居室,男自正位乎外,女自正位乎内,圣神亦只道其常耳。

问二十二难,谓《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变为二病,其义至今未解。曰∶此正论营卫主病先后也,一脉变为二病者,同一经脉,病则变为二,浅深不同也。邪入之浅,气留而不行,所以卫先病也。及邪入渐深,而血壅不濡,其营乃病,则营病在卫病后矣。使卫不先为是动,而营何自后所生耶?至仲景《伤寒论》,太阳经一日而主外,分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而出脉证。及治百种之变,精义入神,功在轩岐之上。

问居常调卫之法若何?曰∶每至日西,身中阳气之门乃闭,即当加意谨护,勿反开之。《经》谓暮而收拒,毋扰筋骨,毋见雾露,隐括调卫之义已悉。收者收藏神气于内也,拒者捍拒邪气于外也。如晨门者昏闭明启,尚何暴客之虞哉?即使逢年之虚,遇月之空,身中之气自固,虚邪亦何能中人耶?

问奇经之病,亦关营卫否?曰∶奇经所主,虽不同正经之病,其关于营卫则一也。其阴不能维于阴,怅然自失志者,营气弱也。阳不能维于阳,溶溶不能自收持者,卫气衰也。阳维为病,苦寒热者。邪入卫而主气也。阴维为病,苦心痛者,邪入营而主血也,《经》所谓肺卫心营者是也。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病而阴不病也。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病而阳不病也。此等病多于正病中兼见之,惟识其为营卫之所受也,则了无疑惑矣。盖人身一气周流,无往不贯,十二经脉有营卫,奇经八脉亦有营卫,奇经附属于正经界中者,得以同时并注也。繇阳维、阴维、阳跷、阴跷推之,冲脉之纵行也,带脉之横行也,任脉之前行也,督脉之后行也,孰非一气所流行耶?一气流行,即得分阴分阳矣,营卫之义,亦何往而不贯哉。

【律二条】

凡营病治卫,卫病治营,与夫真邪不别。轻病重治,重病轻治,颠倒误人,医之罪也。

凡医不能察识营卫受病,浅深虚实寒热先后之变,白首有如童稚,不足数也。
7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0: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血营气卫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气与血也。盖气取诸阳,血取诸阴。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血气者,其人身之根本乎。血何以为营?营行脉中,滋营之义也。气何以为卫?卫行脉外,护卫之意也。然则营与卫岂独无所自来哉?曰∶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而五脏六腑皆取其气。故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卫二气周流不息,一日一夜脉行五十度,平旦以来复会于肺口。所谓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则是二气者,常相随而不相离也。夫惟血营气卫常相流通,则于人何病之有?一窒碍焉,百病由此而生矣。故气之作恙,发而为寒热,恚、怒、喜、忧、愁;聚而为积痞,疝、瘕、症、 、癖。上为头旋,中为五膈,下为脐间动气,或喘促,或咳噫。聚则中满,逆则足寒。凡此者,气使之然也。血之为患,其妄行则吐衄,其衰涸则虚劳。蓄之在上,其人忘;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则筋不营而挛急,挟热则毒内淤而发黄。在小便者,为淋痛;在大便者,为肠风。其于妇人,月事进退,漏下崩中,病犹不一。凡此者,血使之然也。夫血譬则水也,气譬则风也,风行水上有血气之象焉,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于血,调其气犹可以导达病源。于气,区区调血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是亦先阳后阴之意也。若夫血有败淤滞泥乎诸经,则气之道路未免有所壅遏,又当审所先而决去之。经所谓先去其血,而后调之,又不可不通其变矣。然而调气之剂,以之调血而两得,调血之剂,以之调气而乖张。

如木香,如官桂,如细辛,如浓朴,以至乌药、香附、莪术、三棱之类,治气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当归、地黄辈论之,施之血证无以逾此。然其性缠滞,每于胃气有亏焉。胃气既亏,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馁矣。善用药者,其间剂量而佐助之。(大凡治病,当识本末。假如呕吐痰涎,胃虚不食,以致发热,若与凉剂退热,则胃气愈虚,热愈不退。惟先以助胃止吐为本,其热自退。纵热不退,但得胃气已正,亦可旋与解热之剂。又有伤寒发大热,屡经寒凉疏转,其热仍前,但用和调胃气,自然无事。)虽然,心为血之主,肝为血之脏,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脏,诚哉是言也!学人苟知血之出于心,而不知血之纳于肝;知气之出于肺,而不知气之纳于肾。用药模棱,往往南辕而北辙矣。假如血痢作恙,以五苓、门冬等剂行其心,以巴豆、大黄等剂逐其积,而其痛独存者,血之所藏无以养也,必佐以川芎或芎归汤辈,则其痛止。假如喘嗽气鸣,以姜、橘、枳、梗、苏、桂调其气,以南星、半夏、细辛豁其痰,而终不下降者,气之所藏无以收也,必佐以补骨脂或安肾丸辈,则其气归元。病有标本,治有后先,纲举而目斯张矣。噫!此传心吃紧之法也。耳目所接,敢不本卫生之家共之。(经云∶肾间动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生气之源也。)

点评

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气与血也。盖气取诸阳,血取诸阴。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血气者,其人身之根本乎。 ------------------------------------【气取诸阳,血取诸阴。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31 23:08
7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21: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又按:《内经》言营气取营运于中之义,西医谓食入于胃,至小肠皆有微丝管吸其精液,上至颈会管,过肺入心左房,化赤为血,此即清者为营也。其血从左房入总脉管,由脊之膂筋,循行经脉间,一日夜五十周,尽八百十丈之脉道,以应呼吸漏下者之营气也。经言卫气取卫护于外之义,西医谓经脉中之血气,由脉管之尾,出诸气街,入微丝血管,(经谓孙络者是也。)与阳明之悍气(人之饮食,五味杂投,奚能无毒?西医谓之炭气者是也。)相合,散布通体皮腠之间,充肤热肉,淡渗毫毛,此即浊者归卫也。脉管之赤血,既入微丝血管,合阳明悍气,则其色渐变渐紫,(西医因其有毒,谓之炭气。)散布遍体,渐并渐粗,入回血管(经谓络脉者是也。)之尾,血入回血管,内而脏腑,外而经脉,并脉管交相逆顺而行,外行经脉者,有阴阳之别,一支浮于肌腠之上,一支沉于分肉之间,即阳络行于皮表,阴络行于皮里,而皆与脉管偕行,经言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者是也。回血管内外行遍入总回管,至心右房,递入于肺,呼出悍气,吸入生气,其血复化为赤,入心左房,经言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者,此之谓也。痧胀为寒暑错杂之毒邪,由皮毛而入者,与阳明悍气合,阻遏缠布周身孙络中之血气,由口鼻吸受者,阻遏络脉中之血气,暑毒郁遏悍气,愈遏其毒愈烈,故一发燎原,苟不急治,则毒由回血管入心,入心则死矣。急治之法,药饵功缓,故宜刮宜刺,急泄其毒邪,不令入心,徐图解救,否则不明致痧之原,妄使汤药,几同操刃。
76
 楼主| 发表于 2019-1-31 20: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营卫是中医被(beizhongyi)严重误解的两个概念,其中的认识混乱和发展过程有着历史、语言、科技、文化、政治、哲学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值得好好理一理。

点评

先生离开六经论营卫,当然混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31 22:49
7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 21: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1-31 22:06
没有必要追究营卫的西医的解剖组织学的物质结构及其生理功能。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都是为临床诊 ...

没有基础研究的发展,解不开临床治疗的困局。中医吃这样的亏已经很长时间了,居然现在还有这么多人持这种看法。中医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自己的根。
7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13: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2-1 13:40
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细胞学、生物化学……根本就不是中医的根!所以,没有必要追究营卫的西医 ...

中医的营卫并非是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细胞学。而是古人气化观视野下的营养和防卫系统的命名。

不过历史的原因,中医营卫没能达到合理的发展,至今还停留于《内经》时代,甚至在西医为标准的近现代被误解和忽视了,我们不得不去借鉴还原论的西医知识,转换为系统论视角下的认识,配合语言、历史等各种方法,去协助理解古人的营卫,协助理解它的得失。

营卫是《内经》理论建构的根本,也就是中医的根。
79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18: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dffaaoo 发表于 2019-2-2 05:28
中医的根是营卫,是阴阳,营卫是气,营卫的根是阴阳,阴阳是气的根,气是信号,阴阳是受体构象

阴阳是哲学,用以说明营卫的相互作用;不能说阴阳是营卫的根,营卫的根在临床的实践。

点评

好好学习经典  发表于 2019-2-3 07:12
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运动轨迹不是哲学,定语是天地的,天是时间,时间的特性是周期性,阴阳是时间运动与作用面运动的周期性运动轨迹。没有临床实践,营卫照样存在,营卫是人体规律,阴阳内有营卫,一阴阳是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2-3 07:11
中医的阴阳是哲学吗?是天地之道,是气化,是生化。先生不明阴阳,怎明营卫?  发表于 2019-2-2 23:40
80
 楼主| 发表于 2019-2-3 13: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2-3 05:03 编辑

营卫概念由《内经》创造,延至两汉隋唐,由于环境的变迁,后代医家往往以气血以代营卫,营卫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减,在近代在西医参照系下,营卫无法被当时的中西医所理解,近六十年来,营卫经受了断裂式的衰亡过程,现代中医教材对其采取了冷处理,根据现代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已经很难理解中医的营卫概念和理论框架。然而,失去了营卫,也就失去了中医赖以生存的根,中医理论就变得漂浮起来,这是导致中医近百年困惑艰难的根源

点评

言过其实。  发表于 2019-2-3 21:55
如果把阴阳理解成哲学,中医理论就无法存在  发表于 2019-2-3 16: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16:24 , Processed in 0.0809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