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044|回复: 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13 17: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 于丽珊  本报记者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承担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促进中医药科研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日前已完成,该课题总报告中提出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存在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向西医药看齐
  几千年来,中医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从未停止过。从最早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记载的242种中药,发展到《神农本草经》的365味,再发展到《本草纲目》的1892种。东南亚地区产的乳香、没药、檀香等经过医疗实践过程辨清其性味归经后纳入了中医药体系,就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典型范式;而医学诊断模式由《黄帝内经》的三篇热论到张仲景创建六经辨证,再到明清温病学派提出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则是中医理论不断与时俱进的典型。
  遗憾的是,不少人认为既然提出中医药现代化,说明中医药不科学。那么,谁科学呢?就是西医药科学,因此要学西药的单体,学西药的杀灭病菌病毒,学西药的制造、检测方法,学西药的标准等,认为向西医药看齐就是现代化。由于现在不少人误解了现代化的提法,主管部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予以引导,医药现代化是要振兴中医药,造福13亿人特别是9亿农民的健康,而不是向西医药看齐。另外,不仅中医药要现代化,西医药同样也要现代化。
  误区二:现代化就是搞清中药的有效成分
  近几年,中药现代化成了中医药科研的指导思想。对现代化的片面理解使中药研究陷入误区,以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搞清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分离出单体物质,再走化学合成的道路。
  如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治疗禽流感的特效药达菲,是从植物八角茴香中提取有效成分后合成的,临床使用的时间不长,但临床已证实流感病毒通过快速变异,对其已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从而导致达菲在许多情况下失效。这就是中医与西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区别,如果我们舍本逐末,放弃中医的优势,将中医学改造成西医的水平,以药物提纯为单体、作用靶点明确为最终目标的话,势必造成中医邯郸学步的窘境,不但不能提高自身的水平,反而会迷失方向,造成理论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实质性下降。
  误区三:中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有人说,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开发出多少一、二类新药,中药研究总是在低水平重复。实际上,除非是新发现的药材,中药很难有一、二类新药。中医药是成熟的理论医学,不可能天天推陈出新。而且中药与西药机理完全不同,它用于调理五脏平衡,调动患者体内的自组织能力即自康复能力,因而不易产生耐药性。此外,只要按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中药也不易产生毒副作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首选汤药,中成药起辅助作用或在汤药治疗得差不多时再用。中医每天诊治许多患者,开的每种汤药都是创新的。
  误区四:中药标准必须与国际接轨
  中医药是我国原创性的医学,周边国家受中华文化影响,也用中医药,但其水平远低于我国,西方国家根本不懂中医药。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几千年的中药标准制定我们的中药之轨,再向外铺轨,让他们与我们接轨。
  中西医药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医疗保健体系,二者理论与实践完全不同,不能相互作为证伪的标准,更不能拿西医药当作中医药的标准来判断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决定中医药的发展,否则只会导致中医药丧失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误区五:中药就是植物药、天然药
  由于对中药现代化的误解,中药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入到植物化学研究,或按照病名对中药进行二次开发,采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来分析中药的成分和药效,试图筛选出治疗某病的专药,然后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因此,国内纷纷开发植物药,误以为植物药就是中药,中药就是植物药。
  世界上主要有四种药,即西药、生物制药、植物药和中药。前三种都是辨病论治,只有中医是辨证论治。中医化繁为简,西医化简为繁。我们必须坚持中医特色,决不能让中医药跟在西医药、植物药后面跑,不能按照西医药的标准去做,否则,中医药将永远难以国际化。
  当前,自主创新战略的确立使人精神振奋,而自主本身就是中医理论的内核和创新的驱动力。一旦中医药能够自己做主,必定能够以新的姿态开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局面。因此,自主创新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启蒙,让人觉醒。而只有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做到我主人随,这是中医药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发展战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20: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一些人现在一门心思贬低中医中药,等到洋人开发中药时我看他们又会180度转弯,吹捧中药是我们的老祖宗,只是到那时恐怕中国人用的中药许多都要向外国人教专利费了!!!
现在不提早保护,悔之晚矣!!
3
 楼主| 发表于 2006-6-6 09: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quot]楼主好象误会了,中医药现代化并不是说中医药不科学。楼主说医药现代化是要振兴中医药,那请问如何振兴呢?中医药的现代化的目的应该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中医药,让世界认可中医药,所以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学习世界医学先进的东西,弥补我们的不足。
且不说外国人,就拿国人来说,现在谁感冒了还说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如果楼主能让全世界人民不用“感冒”这个词,而用“外感”,那么就不是我们来学习世界医学了,而是他们来学习我们传统中医中药了![/quot]
--------------------------------------------------------------------------
1.你说的有道理,是啊,中药现代化制剂也是中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2.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中医药,让世界认可中医药也不错,只是在这个过程里要注意不能盲目最求外国人的承认,因为他们承认那是早晚的事,现在有一个大家忽视的方面,就是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我说的不仅仅是指专利,实际上中药的功效,古典方剂的配伍组成,等等,是我们几千年文明的积累,都是我们需要保护的内容。并且保护的方法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专利一种形式。
  


4
 楼主| 发表于 2006-6-6 11: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中国正在失去中药的知识产权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比尔兹曾预计,到2010年,与健康相关的产业将为美国经济带来每年1万亿美元的收益,这些收益来自令人更健康、更美丽、延缓衰老或预防疾病的产品和服务等等。   
20年前,健康产业并不存在,但今天,健康产业的收益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整个汽车产业收益的一半。从2000年到2010年
,健康产业的消费将由2000亿增长至1万亿美元,足足有5倍的增长。中国有13亿人口,专家预测健康产品消费将由目前在GDP中2.5%的比重继续增加,进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中国健康产品市场巨大。
中医药有着五千年的文化背景,据记载,中国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年代已经开始使用“保健养生”食品了。因此,在汉方中药制剂方面,中国人有绝对的优势。   
然而,在这场健康产业的大潮中,我国还没有一个扬名海内外的中医药品牌出现。   
中国的中医中药保健品具备了创造世界品牌的基因。但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们必须走中国化的健康产业之路。   
目前,中药在国际市场的贸易额已超过400亿美元,而且每年还以10%的速度增长。但中国的中药出口贸易额只占世界草药贸易总额的不到3%。而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中药企业从我国低价购入原料药就地粗加工后,运回国内精炼,提取制剂,制成西方人习惯的胶囊、片剂和颗粒剂,不仅占领了国际市场,而且以高价返销中国市场,目前已占据了我国中成药市场1/3的份额。而我国每年从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欧等地进口的洋中药却超过1亿美元。反观日本,虽然只有210个汉方药制剂,且处方和原材料均来自中国,但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却达到80%。
为改变我国中药生产落后的状况,我国一些地方和单位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引进外国的资金和先进生产工艺,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些人为达到此目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无视中药处方作为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不惜将自主的知识产权—中药处方拱手交给外商,这使我国的中药生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我国民间还有大量中药秘方、偏方,虽然在长期的中医临床中行之有效,但由于科学研究与解析分离技术水准低,至今仍以非处方、草药形态流传,许多外商正加紧搜罗研究分析,甚至抢先申报许多专利,使得中药这种国宝的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
同时,如果不能真正了解保健品市场运作规律,精确掌握市场脉络,也极容易遭遇滑铁卢。因此,这十几年来有不少大企业进军养生保健产品,均以失败告终。大向导公司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健康产业之路,以“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品牌,实现平衡人生”为企业使命。提出“我的世界由我创”的经营口号,立足中国,面向全球,以小谋大,稳健发展。
中国中药要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中药现代化,首先是研究与开发的现代化。这就需要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及现代化剂型,建立中药质量标准规范,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水平,加强中药药理、毒理研究,重视中药临床试验,制定中药生产管理规范。在这一程序中,必须大力加强中药知识产权的研究和保护。否则,我国的中药产业将成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失去生存的权利,后果不堪设想。

5
 楼主| 发表于 2006-6-6 18: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洋中药”带给我们的“苦涩”
http://cntcmorg.w37.leoboard.com/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2273&start=0#1
6
 楼主| 发表于 2006-6-9 09: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我国中药“国粹”流失严重 亟待关注

我国中药“国粹”流失严重 亟待关注:转贴中药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随着中国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中药开始受到包括其他国家在内的全世界的关注。然而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中药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中药在中国虽然已有5000多年历史,且中国如今已拥有约4000种中药制剂,但中国的中药产业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中只占3%,而且其中大部分为原料中药材和保健药,近年来我国中药进出口更是出现了逆差。
  几年前,一种地道的中药“青蒿素”在国外被抢先注册,就令国内许多中医药人士痛心不已。而日本在中药“六神丸”基础上开发的“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韩国在“牛黄救心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牛黄清心液”,一个品种的产值也接近1亿美元。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国中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脆弱的。目前外国在华申请的中药发明专利虽为数不多,但这些申请在授权专利中占相当比例,这一现象不容忽视。
  据了解,中药知识产权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各个方面的保护措施虽说可以互相补充,但却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以专利保护为例,专利保护的审批周期长。从中药发明专利申请的提出到最终授权,大概需要将近三年的时间,而且专利审查十分严格,这使一些科研人员望而生畏。
  在商标保护方面,主要存在不注重中药商标的注册、名牌流失严重、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药品通用名称与商标混淆等问题。有调查显示,平均40家企业才有一家企业注册商标。而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后,花高价再将商标购回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中药品种保护也存在着缺陷,如保护的对象仅仅是中药品种,而对中药的生产方法、专用器械等不给予保护。另外,对于同一种中药品种,企业所享有的中药品种保护权不具有排他权。也就是说,同一个品种,可能有多家企业同时受到中药品种的保护。还有,中药品种保护只是国内的行政保护措施,缺少战略保护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中药企业在认识方面的误区,也是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陷入不利的原因。这些误区包括:一是认为销售和广告比专利和商标重要,宁愿花巨额资金进行产品推销和做广告,却不愿投资科研和知识产权保护;二是认为技术秘密保护优于专利保护,许多企业不愿意申请专利,怕公开后泄漏其技术秘密;三是认为发表论文比申请专利更重要;四是认为专利保护不适合中药;五是认为国内市场比国外市场更重要。
  针对目前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专家建议,应当努力提高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人们意识到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和重要价值;在立法方面,要从根本上理顺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及方式。
  专家还建议,可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机构,在大、中型中药企业和科研院所,特别是在中成药前50强企业中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收集信息,准备文件,研究专利、商标战略,提高申请、注册水平,办理诉讼等。同时要培养中药国际经贸与知识产权的专门人才。


7
 楼主| 发表于 2006-6-11 1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我觉得不能仅仅靠专利,中药与化学药不同,一个化学药的寿命是有限的,中药可以有自己的保护形式,比如说可以由国家宣布对中药传统方剂/功效等拥有所有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几千年来的知识积累(有知识产权,呵呵)!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必须要有个说法,要不然你那一个国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利用了我们的知识积累,可是有可能你赚钱了,我们不但什么也得不到,反而要向他们交钱!!还有可能他们会采取种种方法,限制我们对此进行进一部研究。
8
 楼主| 发表于 2006-7-13 13: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不能用管西药的方法管理中药
作者:曹东义     
--------------------------------------------------------------------------------


  

  为了说清楚为什么不能用管理西药的方法管理中药,我们有必要从什么是中药、中医如何用中药谈起。
  什么是中药
  中药虽然大多属于植物药,历代的中药著作也称为《本草》,中药还是不能等同于植物药,这并不是说中药之中还有动物药、矿物药,而是说中药是古人经过大量实践发现、用中医理论总结概括出来的药物。这种药性的寒与热,是作用于有病的人体之后显现出来的,属于中医的“研究成果”,是中医几千年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符合其理论体系、用其特定的语言表达经验结晶。恰如“中医发展战略”课题组长贾谦研究员所说,中药离开了中医就变成了毫无用处的一堆垃圾。此言乍听颇不顺耳,细思日本小柴胡汤事件、欧洲减肥的关木通事件,就知此言深有见地。因为不用中医的理论使用中药,就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毒副作用,所以说“中药之害,在医不在药”。
  《周礼·医师章》就说:“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素问》也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而且,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之中,药、毒不分,药就是毒,毒就是偏性。医生用药之偏性,纠正、弥补病人的偏性,以达到平衡,恢复健康。正因为中医心里经常存有“毒”的观念,所以才讲究道地药材、讲究配伍、讲求炮制、讲求辨证论治、讲求治与养结合。因此中医能够变毒为药,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中医如何驾驭中药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一味药就含着几十种以上的化学物质,一包中药十几味,经过煎煮之后,什么成分煎出来了,煎出来多少,煎出来的成分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新物质,新的、旧的物质如何吸收,如何分布,如何代谢,如何起作用等等,都是一本糊涂账。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最精密的法宝“定性定量分析”,在如此复杂的中医药面前失灵了,成了摆设。过去我们都毫不客气地说,中药太粗糙、太原始,完全不符合精密、实证的现代科学要求,而且其中除了重金属,还有许多对人体不利的化合物、致癌物、致畸物,简直是最不安全的药物,其“有效性”也完全没有经过循证医学的证实,因此大有必要立即停止使用。事实果然如此吗?
  当然不是这样,尤其是经过了神农尝百草,经过了几千年的反复验证、总结,充分证明了中药在中医手里的安全有效性。那么,中医如何驾驭如此复杂的中药呢?首先,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认识,是用宏观的方法,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人体患病时的整体状况、状态,而不是仅仅纠缠于复杂的微观世界。毫无疑问,人体从健康到疾病,体内的物理、化学变化是极其复杂而庞杂的。以SARS(非典)感染为例,不仅是病毒进入了人体,进行复制,引起了毒血症。从病毒来说,有多少个病毒侵入,为何能够侵入,如何进入,怎样复制,如何致炎,并不容易搞清楚,尤其是每一位患者的情况会有很大的差别。病者的基因如何调控,细胞因子如何表达,各种致炎因子如何打破原来的平衡。在新的患病的环境下,如何调节体温,如何调节呼吸,如何调节心率血压,如何调节酸碱电解质,如何在新情况下进食消化吸收,如何在发病的时候睡眠等等,都是正在发生着的一系列不容易说清楚的化学物理变化。过去西医只讲求抗病毒,仿佛只要有了抗病毒药物,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一贯追求精度很高的抗病毒药物,力求达到“效专力宏”,其他的环节仿佛都是无关紧要的。可是,这一次SARS疫情的流行过程给我们上了很深刻的一课:在没有一种有效抗SARS病毒西药的情况下,现代医学却“治愈了”数千例的SARS患者!靠什么治愈的?靠病人的自我恢复能力!
  中医虽然有对抗的治疗措施,但是多数情况下不追求对抗。不是要消灭致病因素,改造病人的器官,改造病人的基因,不是这样的“我来拯救你”似的强行介入、切除、移植,而是“我来帮助你”,因势利导,使淤滞的血液重新流动起来,使痰饮重新化为津液,再一次参加到生命的代谢过程之中;使过度亢盛的趋于减缓,使过度衰弱的逐渐强盛起来,脏腑之间失调的联系逐渐恢复,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重新取得平衡。因此就能“长生久视”,“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所以中医是行王道的医学,而不是追求霸道。邓铁涛教授说,人的身体里自然就有抗击病毒的东西,我们中医治疗只要把病人的身体搞好,把病人的内环境协调好,病人怎么具体的抗病毒我们不用管。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当然,把病人的状态调整好,这就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
  中医对于中药的概括,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理气化痰、清热除烦、和胃降逆、平肝息凤、醒神开窍、软坚散结,等等,都是把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映用特殊的语言进行概括,并且使病机与治疗法则、方剂药物,有机地连成一体,称为“理法方药,完整一套”。复杂的病情,配以复杂的药物,而不是用单一的化学制剂“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药物与病情紧密切合,丝丝入扣,环环相连,因此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所以说,中医药是善于处理复杂病情、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手,是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
  正确认识精粗与纯杂
  在人们的心目中,中药就是粗糟、混杂的初级药物,无法与西药的精细、纯净相比,这种认识并不正确。西药治疗是针对靶点,不精纯就无法使用,所以必须纯之又纯;中医药广泛调整,从器官、细胞,到基因多层次作用,并非缺一不可,故无须斤斤计较。
  毫无疑问,中药进入人体循环的时候,决不是草根树皮的直接进入,而必定是“分子水平”的药物,甚至是亚分子的电解质,只不过中药汤里分子种类太多、数量多少不一,非常难于计数罢了。并且,中药的配伍经常调整,药味的产地有所不同,炮制或繁或简,煎煮的火候或文或武,药引子或放或不放,引经药或多或少。也就是说,你计算清了这一碗汤药,下一碗汤药就又会大不相同了。这正像人体的病症一样,此一时的理化特征是这样的,彼一时的理化特征就会是另外一种状况,决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数值上。
  我们过去过分迷信了现代医学、现代科学的精确度,以为分析化学看透了世界,研究透了人体。这种认识使不正确的。以现代科学所能达到的精度而言,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精确度是不可穷尽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人体的体重精确到多少微克,或将人体的身高精确到多少微米。肌体组织之中有一个炎症细胞也不等于患了炎症,没有找到或偶然在组织中找到一个突变的细胞,也不能据此即确诊为是否患有癌症。我们不可能精确地指出病人在哪一秒之中“发病”,也不可能在手术中一个正常细胞也不损害地切除肿瘤,更不可能在临床上使用的抗菌素一分子不多一分子不少地杀灭细菌。同一个药厂的同一个车间,其生产的不同批次的青霉素,需要分别做皮试,这说明尽管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十分清楚,也知道控制质量的重要性,但每一批次的药物却有需要重新皮试的差别。我们在化学试剂商店购买的各种“单质”化合物,都标示着“分析纯”的标签,除了所含的主要成分之外,都毫无例外的、不可避免的含有许多“不相干的”化学物质,不是人们不想“纯洁”,实在是“金无足赤”无法做到“仅此一种,别无杂质”。
  人每天都进食许多谷肉果菜,而不是靠各种“药片”提供纯净的营养;不能也没有必要按每天多少微克的精确度补充各种食物营养。有一个龋齿、长几个粉刺也是病,但我们总不能将他(她)标示为“病人”,否则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健康的人了。通过了解碘、铁、钙、钾、锌、硒等无机元素的缺乏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影响,使我们认识到体内含量较少的物质,也往往具有某些重要作用。而这些微量元素的摄取,并不需要我们精打细算地予以补充。每一味中草药都富含着几十种以上的成分,如果对每一味中药都定性定量分析之后再应用,那将是难以做到的。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云:“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比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因此,不必要的精细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以极细微的单位称量宏观的物体,更易造成误差。
  不同器官的细胞,携带着相同的基因,干细胞的不同分化,是多个基因不同调控的结果。肺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有多种,再加上肺间质之中的细胞共有十几种之多,使肺脏除了呼吸功能之外,还具有免疫调节、内分泌代谢、水电解质平衡、心脏血流调节等一系列的功能,肺脏的疾病可以影响全身,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也可以影响肺脏,它已经不能用单一的解剖概念来解释了。其他的实质脏器也与此相似,心的非循环功能、肾的非排尿功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发现。以器官解剖来评价王清任“越改越错”,已经“过时了”。
  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都与环境交换物质,进行代谢。组蛋白与非组蛋白对于基因开合的影响,细胞膜不同蛋白分子的结构状态,膜蛋白表面的多糖分子的复杂结构,以及这些复杂结构的同分异构的功能状态,已经远远超过了细胞因子分泌与表达的复杂性。可以说,生命科学刚刚脱离了器官解剖的婴儿时节,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发达状态。再过一千年,回过头来看今天的器官移植、支架、切除、化疗,也许“幼稚”、“不科学”的结论早已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尽快“解放”中药 恢复中医创新能力
  中药与西药分属于不同的体系,被不同的思想驾驭着,有着完全不同的使用理念,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不应当使用同一套标准评价、管理。尽管西药的管理与现代科学挂上了钩,用上了分析化学,似乎是精细无比,质量可靠,疗效准确,代谢途径清晰。但是,用分析化学“定性定量”的最先进武器评价、管理中药,中药的使用势必越来越不合法,因为一味中药之中就有几十种以上的成分,已经很难说清是如何起作用的了,必须反复提纯才够“药品”的规格(美国把中药当食品,或食品添加剂,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如果再将十余味中药生药混在一起共煎,其复杂性不知又增加了多少倍,它们的安全性、有效性、代谢过程都是未知数,因此说中药汤剂“完全不符合现代药理学”的要求,几乎具备了被禁止的全部理由。
  按照微观精细的“世界观”看现实世界,一切都是杂乱无章的。既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病情。在时空惟一的坐标系里,一切物质运动都是不可重复的。“原子一元论”的微观分析方法,一直左右着现代医学,而基因与众多细胞因子调节的复杂程度,用特异物质的单一作用已难于解释。
  如果用宏观的世界观看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轮回,人体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中医学既有“原子一元论”的物质精气学说,又有阴阳平衡、依存、制约的矛盾论,更有五行系统互相制约、协调的整体论。并且,重视人的主观意识,重视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用十分简便的方法概括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驾轻就熟地掌握着化学物质十分复杂的中药,安全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常见病和疑难杂症。这都是中医学具有强大生命力,越挫越勇、不可战胜的原因。
  我们必须对草根树皮这样看似“腐朽”的“弃物”,进行重新认识。因为,所有的草根树皮,都是有生命的物质,是多少亿年进化的产物,它们把“自然界杂乱无章”的无机元素组织起来,“制成了”很有结构规律、对人体很有益处的化合物,可以养生,可以疗疾,可以延年,可以益寿。
  当然,能够化害为利,变腐朽为神奇的法宝,掌握在优秀的中医手里。如果抛开中医的理论、经验,就可能会适得其反,就会中毒身亡。因此,古人就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聪明如孔夫子者,也在季康子送给他药物的时候,十分真诚地说:“丘未达,不敢尝”。神农尝百草,古人善总结,才有了丰富的中医药的理法方药。
  我们为什么不给中医药以宽容和尊重?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无知,去否定魔术的艺术价值;我们在接受笑星智慧的时候,也没有要求他们整容之后再上台。我们为什么不对中医药宽容些?尊重些?即使是为了那些没有办法弄懂的中药,即使是为了没有特异物质能量输出输入的针灸、拔罐、按摩,我们也应当反省一下现代医学模式。从头到脚,可以手术介入、改造、切除的器官组织是否太多了?在阻断细胞受体、改造病人基因之前,是否应当给中医药以机会,让中医试一下?刘海若是幸运的,因为凌峰教授给了中医机会。笔者认为,由于中医药的简便廉验,即使是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也值得这样做。更何况,广大农村现代医疗条件很差,仪器不够先进,手术不够普遍,可支付的费用十分有限,更应当首先考虑大力发展中医药。
  总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医药的问题,是一个战略的问题。应当把自由还给中药,让中医有更多的创新的机会。因为他们已经创新了几千年,他们有一套成熟的办法,可以保证安全有效。因为他们已经把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保卫了几千年;已经把一个正在觉醒的中华民族,领到、帮助到了现代社会。难道我们一定要因为它的表面的粗糙、繁杂,而窒息它绵延了几千年的生机吗?
                                                                                                        (本文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9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6: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国际中药材需求逐年递增 我国中药材资源严重匮乏
  新华社电(记者王立芳)记者在日前举行的第九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上获悉,国际植物药市场需求量正以1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我国中药材需求也以15%的年均增长率递增,并面临着药材原料严重缺乏的现实。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介绍,在人口老龄化、全球医疗体制改革、保健养生以及“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影响下,传统医药在世界上的应用范围和使用率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空间不断扩大,在世界范围内显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了解,近10年来我国天然药物的需求翻了3番,年需求量已高达60万吨,出口约30万吨。   随着中医药经济的蓬勃发展、植物药需求高速增长,我国中药材资源的日益紧缺,同时,过度无序开采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导致中药材资源质量性紧缺,野生资源逐年减少。
  我国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400余种常用中药材每年有20%出现短缺。由于野生资源无法恢复,种质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消失,优良种质在退化,制约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中药材种植的面积逐步萎缩,2003年的种植面积在27万公顷(400万亩)左右,2004年春季的药材播种面积不到20万公顷(300万亩)。而我国每年栽培药材的用量约是34万公顷(500万亩)左右,供求矛盾突出,药材原料严重缺乏将直接影响中药产业的发展。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中药出口数量为24万吨,其中中药材出口数量为20万吨,约占中药材整体采收量的20%,而中药材进口数量和种类很少。专家指出,中药材原料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本就严峻的资源供求矛盾更加激化和突出。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17: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中药现代化不是西药化(转贴)

在中药现代化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中药有向
西药化发展的苗头,西药质量标准与规范正在成为衡量中药优劣的尺
度。因此,笔者呼吁,中药现代化绝不是中药西药化。
                   标准不可西药化
  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与西医学理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药讲求各
种药物之间的“君臣佐使”,不管是单方还是复方,其化学成分大都
非常复杂,是多系统、多靶点、多层次地作用于人体发挥治疗作用的。
这些往往不是一个或几个模型和指标所能反映的。另外,中医也绝对
不能像西医那样,针对病症开对应的固定处方。中医药学讲究因人而
异,“千人一方”则严重违背了中医药学的根本理论。因此,西药学
的标准并不一定适合于中药。虽然我们也开发出了像复方丹参滴丸、
板蓝根冲剂这样大众化的中药制剂,但这绝不是中药的全部。
  为使中药走向国际,在中药质量标准与规范上,我们必须借鉴国
际天然药物的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制定既符合中药特点、又能为国际
普遍认可,能够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目标的中药质量标
准和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固定的单方或复方制剂,采用指纹图谱法已经可以充
分满足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不一定非要知道起作用的
化合物到底是什么。只要有了稳定和明确的疗效、可靠的质量标准、
安全无毒,就为走出国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疗效才是硬道理
  中药的活性成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些中药制剂在
临床上的确有效,但用相应的药理模型去评价则无效。相反,有的用
药理模型证明有效,但在临床上却无效。虽然国际上一直以中药的活
性成分不明确为由,为中药出口设置屏障,但即使是无法理解中医药
学理论的美国人,在了解到中药的实际疗效和安全性后,也没有将中
药拒之国门之外。我认为,在用现代药理筛选中药时,有没有找到相
应的活性成分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味药或这个复方制剂在临床上是
否确确实实有疗效。
  另外,利用现代化技术提取活性成分时,应该尽可能多地提取有
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应该坚持“疗效第一”的原则。中药的剂型改革
也不能忽视传统剂型之功效。如将传统糊丸改为浓缩丸、片剂或口服
液时,不可忽视添加成分的作用:糊丸用梗面为糊,有和中作用;姜
汁为糊,有止呕散寒之功效;枣泥为糊,有健脾作用;胆汁为糊,有
清热解毒之功效等。总而言之,中药现代化既要继承中医药学理论的
精华,又要不断创新,借鉴现代医药学、生物学、信息科学和国内外
天然药物的研究成果。
                     生产检验有区别
  从生产看,西药严格要求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等,其原因主要是因
为药品的纯度直接关系到药物的临床效果以及副作用大小等。而中药
恰恰相反,仅仅提取某一个或几类主要化合物可能会使原方剂失效,
因此需要尽可能地含有其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即使在药理上无用的
成分,如色素、树脂、蛋白质、多糖等,有些时候也是中药的有效成
分之一。
  从检验看,西药有明确的检验标准和规范,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
体系。而中药制剂很难准确标定产品质量,且可能含有西药学认为的
有毒物质。比如重金属含量问题,含有重金属的中成药制剂一般确有
其独特疗效。朱砂含汞而有剧毒,但经过炮制水飞、去掉毒性,就成
为安神镇惊之佳药。由于重金属超标,否定一切含重金属的中药是不
够科学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06:13 , Processed in 0.1347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