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圣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9: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近年我国中药研究的几个误区
□ 张贵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接8月17日七版)
  误区三:盲目大搞中药栽培
  中药是临床中药学的产物,临床实践证明:来源于同一个品种的中药,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其药效有本质的不同。例如白芷的根,野生品民间作为独活(祛风湿药);栽培品有地域性差异,疗效好的称之为道地品,如祁白芷和禹白芷,加工炮制后为中药“白芷”(辛温解表药);芍药的根,野生品经加工为“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栽培品经加工为“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由于栽培和野生的不同,功效不同的中药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宋代以前没有栽培历史的中药,栽培品切不可和野生品等同入药,以免误病害人。最近几年,临床用药发现大黄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是否与栽培品有关值得研究。
  由此看来,大搞栽培运动的本质不是在扩大中药资源,而是在搞天然药物(生药),并强行将天然生物做中药使用,其后果只能造成“中药的疗效越来越差(因为栽培后功效发生了改变)”的现象,势必导致人们认为中医药越来越不科学,最终造成中医药事业走向崩溃的边缘。所以笔者认为中药栽培应该慎重,不宜扩大和泛滥,以扩大资源为借口,大搞中药栽培运动必须降温。检测中药栽培品的品质要与中医临床结合,栽培品应该按照生药(天然药物)对待,不应该按照中药对待。
  在栽培品的质量研究方面,栽培的环境脱离了自然环境,自认为主要成分相同,遂以某种成分的含量为测定指标,并将这个指标自定义为质量,这种研究应当停止。可以肯定地说:粗俗的栽培研究不是在扩大中药资源,而是在制造假药和混乱,给中药发展蒙上了阴影。
  误区四:研究中药代用品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不同的中药含有不同的药效组分,所以功效不同,不同的中药不能互相替代。近20年以来,各部门资助科研课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研究和寻找代用品,实在是不敢苟同。研究的结果是并没有哪一个药真正代替了另一个药。浪费了宝贵的间和研究经费。中药要发展、要推陈出新,这是自然规律,以临床需求研究中药是提倡的,代用之说会导致中药的发展走向歧途。例如,相关研究发现:细辛的药用部位以本草中记载的为宜,用叶代替根及根茎缺乏科学性。
  古人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了中药的药用部位,我们再研究不同部位作为代用品并期待扩大资源,从本质上说是没有意义的。诸如类似的黄芪茎叶替代黄芪的研究、柴胡茎叶替代柴胡的研究等,都没有太多意义,研究的结果也有目共睹。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者必须明确天然药物(生药)和中药的本质区别,才知道如何针对研究对象去设计研究路线和确定研究目标。
  中药质量研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1. 从“中药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就是中药质量研究”的说法可以看出学术的浮躁性
  中药的药效物质存在是绝对的,但不是某一种成分。目前,一谈质量研究就是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测定成分就是质量研究,似乎中药的研究无路可走。用研究生药的路线去研究中药,实在让人费解,这也是中药研究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科学地说:中药的质量必须用临床指标或能代表其药效组分的指标去标识,脱离临床评价的指标去研究化学标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苛求图谱的质量,用于评价中药质量有潜在危险
  近年来的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带来了诸多的弊病。指纹图谱用于评价中药的质量具有潜在的危险。
  指纹图谱是中药的表型,在中药药效物质难以确定的情况下,用指纹图谱标识其药效物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之一,但这种方法不是万能的。应当指出的是:指纹图谱不是中药,它是中药中某些成分的表述,也不能表述其全成分。
  严格地讲,中药的指纹图谱是很难重复的,但经过降低相似度的处理,可达到指纹图谱重现性好、质量标准稳定的要求。但我们是否想过,采用人为的手段制造出重现性最佳的指纹图谱来标识的中药,实际上的中药仍然是不同和有差异的。人们治疗疾病用的是药而不是图谱,那么我们是选择完美的图谱还是选择有效的中药呢?问题很显然。鱼腥草注射液出现的不良反应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所谓指纹图谱的标准是稳定的,而药物本身是不稳定的,那么在临床上出现类似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后果也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制造的完美标准掩盖了其毒性存在。
  我们始终强调:中药的质量标准必须能够反映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必须与临床疗效相吻合,否则就不称其为标准。
  我们认为,评价中药质量的先进方法是能够反映中药本质的“中药药效组分鉴定”系统,或以定量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能够客观地表述中药生物效应和信息物质特征等为指标的“生物鉴定法”。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9: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近年我国中药研究的几个误区
□ 张贵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误区一:中药与国际接轨,应将中药改成生药
  目前,有一种潮流,似乎不将中药改成生药就不能与国际接轨,这是一种学科和学术思想的混乱。将中药改成生药会葬送中药,成为历史的罪人。中药和生药归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不能混为一谈。
  众所周知,中药本身就具有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国际上没有相同的轨道,那么接轨之说纯属于无稽之谈。中药要现代化这是主流,无可非议,我们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发展中药,但没有必要牵强地、盲目地附属于外国的学术体系,如此接轨大有丧失和出卖国粹知识产权之嫌。
  (一)关于生药
  生药是19世纪中叶从药物学中分离出来的,起源于欧洲,英文名称为Pharmacognosy(药物知识),它是在实验药物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译著生药学,系由德文“Pharmakognosie”一词日译而成,并将生药学研究的对象“drogen”译为“生药”(生物药)。生药学研究的对象即为天然药物。20世纪,日本的生药学杂志改名为Nature Medicine,并确认了生药和天然药物等同的概念。
  天然药物的研究的一般路线是:天然生物(植物或动物,非药物)→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实验药理学)→天然药物(新化学药物)→临床。
  (二)关于中药
  中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在临床中药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体系,国外将生药和中药一直是分开对待。
  国外之所以限制中药的流通,一是他们没有中医的临床体系;二是中药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与临床疗效相对应的品质标准和鉴定方法。
  中药的研究路线一般为:传统的中药(原料即药材、饮片、复方及其制剂)→临床→药效成分(临床药理学)→机理研究→中药新药→临床。
  必须指出:中药用于治疗疾病的起点是作为临床处方使用的饮片,也就是说进入国家药品管理系统、医疗使用系统和药品流通领域的才称之为药。笔者建议国家药典收载的标准应为饮片及其制剂的标准,因为这才是药店经营和医院使用的中药;中药工厂生产的制剂,原料药必须是饮片,否则违反了中药的用药原则和规律。
  中药材一般均没有真正进入药品(特殊商品)管理的范畴,属于农业副产品,采集和栽培中药材的人称之为药农。我国的第一药都安国中药交易市场有一幅对联深刻地揭示了药材和药的关系:“草入祁州方成药,药过安国始生香”。
  误区二:中药鉴定学科改为中药生药学科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的应用学科,是高等医药教育中药专业和中药相关专业的专业课,已经发展了30余年。其研究的内容与中国药典的内容相吻合,这说明该学科是科学合理的。但近年来,在人为的状态下,修改成了中药生药学科,这显然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文理不通。从字面上看,一是想表达的似乎是中药里面的生药(天然药物),那么中药里面若有生药还称之为中药吗?二是似乎想表述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中的生药学,那么,既然中药和生药是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物质,岂不成了学术的笑话。发展下去中医会开生药方吗?那么中国药典的中药标准也要改成生药标准了?这是外行导演的学术闹剧。
  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是相近学科而不是相同的学科,关键在于他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一个是研究中药,从临床开始;一个是研究生物的药用价值,从实验药理学和化学成分开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说,中药鉴定学科改成中药生药学科是一种思维的混乱,有悖科学常理。是一种非学术炒作学术的必然结果。(未完待续)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20: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走出误区 自主创新

中药出国当二奶很风光吗?
http://cntcmorg.w37.leoboard.com/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2726&show=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9 02:41 , Processed in 0.08800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