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脾主运化的命题成立否?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7-9-4 17: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几十年前还是在读高中生物的时候,上课感到最震撼的是讲光合作用那个章节,这可算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楷模:人家是把整个过程每一个步骤所牵涉的分子结构,反应条件和生成物都清清楚楚列出来,你不信,你可以按照所述重复实验证明。至今所有能够登上世界级科学杂志的,都一定是前人没有搞清楚的机制,你能把它通过实验展示出来,然后别人可以重复实验的结果,这才会被承认为突破。

所谓脾主运化好,肺主治节好,用现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只能算是文字游戏。陈兄说“用现代的语言来阐述,其实大致相当于”……说句不中听的话,这不是科学研究,这只是[用别人的研究成果]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已。很不幸,中医界这种本质上属于用文字代替实作的游戏特别多。譬如袁医师的什么应激反应,叶Sir的“光伩息”“理论”,都是遵循同一个公式:找出现代科学某个理论里面几个概念名词(新的当然更能吸引眼球),然后从经典里找几句话“论证”出老祖宗早就说了,就是这个意思了。中医的学术研究充斥着大量这类毫无意义的所谓研究,浪费大量国家资源,真是不忍卒睹。





点评

脾主运化,是中医藏象光色五脏,交调起绝对运化核心概念,与免疫器官根本无关!  发表于 2017-10-8 10:15
确实如此!  发表于 2017-9-4 20:59
2
发表于 2017-9-5 14: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7-9-5 11:36
1、脾是中医概念,与西医理论没关。2、脾主运化是藏象学说,放在中医理论也是错误的,张冠李戴。主运化 ...

那么,中医理论体系中“脾”虚,健“脾”这些术语还要不要了?是否应当改正为"消化系统”虚,健“消化系统”?

Well,事实是,脾虚是个笼统的说法,在实际辨治中应细分为胰虚、胃虚、肠虚等。总的来说,这属于认识到错误以后如何纠错的问题,仍有许多讨论空间。亦可说是属于“深化改革”的内容,当然,问题就在于:中医界缺的正是改革进取的精神,一碰到与经典或传统有矛盾时候就行掩耳盗铃之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17-9-12 10: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中医对脏腑的认识,我认为可分为3个方面去论述:
1) 脏腑的名称早在中医在历史上成为一个专业以前已经存在,且与生物(人和畜)的实体相对应。
 > 历史事实是:内经最早也只是说在战国时期形成,最早的文字纪录是商代,甲骨文里基本没有内经的任何内容(有证据拿出来可修正),商代距战国约是千年以前。
 > 这经千年形成的脏腑之名与实体的对应,按常理说离不开我们今天所说的“解剖”。

2) 五行化的脏腑学说是中医对脏腑功能的解读。(这点其实大家都没什么争议。)

3) 从1)如何到2)的问题,这就和一般学说的形成应该没有很大差别,就是假设和验证,但在古代的技术制约下,明显受到许多局限。假设的手段很多,包括大家都知道的“天人”、“类比”、喻象、五行学说的启发等(可能还包括我的最爱:发梦);而验证则只是靠根据前面的假设而推想出来的治法方剂等去证明。这种“验证”不是严格科学上的验证,因为中间环节太多且存在巨量变数。

很多帖子争论的重点似乎是中医对五脏的功能解读是否与[解剖的]实体无关。我认为光是从“藏者藏也”这句话就已经是个证据,可以看出古人对脏腑的知识离不开解剖。为什么?“藏者藏也”这句话是说这五脏是用来“藏”东西的,为什么会有这个认知?很明显就是从实体观察中得来,因为古人那时还没有显微镜,把这五脏(除心外)切开来,与肠胃胆膀胱等一比较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它们是“实心”的,“形而上”(抽象)出来的共性就是用来收藏某种重要的东西,而这种重要东西有什么功能就成了后面产生功能学说所要解释的对象。

所以,因为中医脏腑理论是功能解读而否定其解剖实体的原义是不符合事实和常理的。而拿不符合事实和常理的东西去解读中医只会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不利于中医的复兴和发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7-9-20 06: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17-9-20 06:38 编辑

李老师讲得确实水平高,有理(逻辑)有据(经文),应该整理一下在论坛内刊发表,足以为爱抄书[代替说理]的人树立典范。

5
发表于 2017-10-2 21: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llyyjj 发表于 2017-10-2 17:38
关于脾主运化,我前面说的结论就是:中医的脾,其实是运化功能的代名词。
脾就是运化,中医只能认识到人的 ...
Well,准确地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在宏观层面(~吃饭拉矢)的生理学;但现代生理学已经深入到分子以至于DNA/蛋白质表面构造反应等微观层次,因此,对脏腑学说无论再怎么梳理,也不可能突破其建基于宏观层面所带来的局限。

因此,我认为对中医理论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关键不在于按照现代生理学的知识去重新构建一套中医生理学,而在于对脏腑证候理论与方剂药物的连结,需要有一个更为坚实的、经得起现代验证规范检验的客观评价系统。譬如药物的归经属性,本来应该是从脏腑学说到实际应用方药治病的最关键连结,但很可惜,到现在看起来还只是按照古人几百年前所说抄来抄去,十分的简陋,令人沮丧不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18:52 , Processed in 0.0531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