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9-6-13 14: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伤寒论现代解读》就是用现代汉语与现在的西医语言解读古代《伤寒论》原文。版主于中医现代化发展功不可没。
32
发表于 2009-6-13 17: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定时疼痛
    疼痛病症临床较为常见,然而其中有少数病人,疼痛每日定时发作,时过自然消除,治疗比较棘手。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受仲景小柴胡汤治疗疟疾恶寒发热,定时发作启示,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定时性疼痛,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案1   定时头痛
曾某,男,39岁,1999年3月12日初诊。头痛5年,加重1年。患者于5年前即出现右侧眉棱骨疼痛,牵引颞部胀痛,每天上午9:00~12:00定时发病,后其症状自然消失,经多方求治罔效。现在右侧眉棱骨疼痛,牵引右颞胀痛,定时发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证属:风邪郁阻少阳,肝经不利。治宜和解少阳,祛风止痛,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川芎各20克,黄芩、羌活、防风各15克,半夏12克。2剂,水煎服,2日1剂。3月17日复诊,服上方2剂后疼痛减轻,仍用原方加白蒺藜20克,再服4剂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病人眉棱骨疼痛,牵引颞部定时而发,乃风邪郁阻少阳,袭扰肝经所致。风性轻扬升散,邪入少阳,循经上窜,厥阴肝脉不利,故眉棱骨疼痛连颞。予小柴胡汤去党参和解少阳,加入川芎、羌活、防风祛散肝经风邪,通经止痛。川芎上行颠顶,为祛风止痛之要药;羌活气雄善走,祛风散寒,能条达肢体,通畅血脉;防风为风药之润剂,善祛风止痛。诸药合用直达病所,切中病机故顽疾能愈。
案2  定时牙痛
陈某,男,72岁,2000年8月17日初诊。患者3天前突然出现右侧下齿疼痛松动。每晚均于23:00~24:30发作,持续时间约1小时,下牙疼痛好转继而上牙又痛,并连及右侧颞部。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病属肾虚之体,风邪入侵少阳,枢机不利,肾虚火浮所致。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白蒺藜、大枣各20克,党参、黄芩、川芎各15克,骨碎补30克,甘草10克,半夏12克。2剂,水煎服,2日1剂。二诊,服上方2剂后牙痛即止,但1周后又出现牙痛,且疼痛较以前为甚,并伴双下肢浮肿。仍用原方加地骨皮、白芷、大腹皮、茯苓各20克,泽泻30克,肉桂6克,水煎服。外用白芷、夏枯草各30克,细辛15克,地骨皮、香附各20克,煎水含漱。复诊,服药2剂后牙已不痛,水肿亦消。仍予小柴胡汤加骨碎补、白蒺藜、地骨皮、肉桂2剂,巩固疗效。
按: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松动疼痛,痛有定时乃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肾虚火浮所致,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利气机,加白蒺藜、川芎祛风活血止痛,重用骨碎补,补肾固齿止痛。病人服药后牙痛即止,停药后病又反复,并出现水肿,效不更方,故仍用原方加地骨皮清虚热;肉桂引火归原;大腹皮、泽泻、茯苓利水消肿,配合中药含漱表里同治,增强止痛之力。药证合拍,故能取得较好疗效。
案3  定时腰痛
邓某,女,37岁,2000年9月13日初诊。患者于3年前晨起即出现腰部两侧胀痛,且于每天清晨6:00~7:00定时发作,活动后消失,经医治效果不明显。现于每日早晨定时出现腰部两侧胀痛,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证属少阳枢机不利,肝经气滞血瘀。治宜和解少阳,疏肝活血。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香附、玄胡、大枣、甘草各20克,黄芩、党参、当归各15克,半夏、木香、川芎各12克,丹参30克,白芍50克,生姜为引。2剂,水煎服,2日1剂。复诊,服上方后腰痛好转,略感风寒,伴有鼻塞、喷嚏,仍用原方加苍耳子、荆芥各15克。水煎服,2剂而愈。
按:病人腰部胀痛,每于晨起定时而发,活动后消失为少阳枢机不利,肝经气滞血瘀,腰部经络阻滞不通,故痛,活动后气血通畅,疼痛消失。以小柴胡汤为主和解少阳,加香附、木香疏肝理气;当归、玄胡、川芎活血通经,重用丹参、白芍、甘草养血活血,柔肝止痛。诸药合用,少阳枢机通利,气血调和通畅,故腰痛止矣。
33
发表于 2009-6-14 12: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读陈竺部长访谈感言
    卫生部长陈竺在这次“两代”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医要有胆略,欢迎新事物。”陈竺讲了中国文字的两次危机,启发中医药要有大手笔,大思路,跳出传统的框架,跳出市场模式的束缚;中医人要奋发图强,进行卓有成效的传承,传承的同时要有创新。第一次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文字出现危机。第二次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信息技术引起中国文字危机。他说:“所以,我认为文字的变革就如同中医的发展历程,外部的一种批评或者技术革命和认识上的飞跃,对原有系统会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挑战会使原有的东西革命和新生,从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国中医药报3月11日)我觉得非常中肯,给人以启迪,是这个理。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对此深有感触,认为陈部长讲话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中医要发展,应该吸收现代医学技术,用现代语言诠释中医。疗效好,病人接受、认可才是硬道理。中医的病名,大多是依据病人的自觉症状或临床表现命名的,如:眩晕,黄疸,鼓胀等,比较模糊、笼统。由于时代的足限,中医没有能深入到微观领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及西医病名诊断确切,因此也不易被病人接受。中医完全可以借用西医诊断技术,运用中医辨证、用药理论方法,寻求有效的治疗方药,提高对疾病的诊治效果,满足病人需求。比如周天寒老师治疗梅尼埃病,在查阅大量资料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写了“美尼尔氏综合症的辨证施治”论文,将该病分为:少阳郁热、风火上扰、痰浊中阻、肾精亏虚、气血俱虚五型辨证施治,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如中医黄疸一病,包括西医阻塞性黄疸,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等。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采取中医、中药治疗针对性更强,疗效更好,更有说服力,也易于被病人接受。如我治疗吕某某,患乙型活动性肝炎,经西医输液、保肝治疗月余转氨酶略降,总胆红素TBIL反而由232 umol/L升至386umol/L。ALT 332Iu/L,AST183Iu/L ,白球比0.9A/G,蛋白出现倒置,B超示:肝大,反应性胆囊炎,经他人推荐到我处就诊。刻诊:面色及巩膜发黄如橘子色,纳差厌油腻,四肢倦怠无力,口苦,小便色深黄,大便稀,日2-3次。舌色红,苔白厚,脉弦略数。诊断:脾肾气虚,热毒瘀阻肝胆(乙型肝炎活动期)。我即用自拟益气活血清肝汤加栀子15克,川牛膝50克。治疗1月后,查肝功病人总胆红素降至81umol/L, 谷丙转氨酶115Iu/L,谷草转氨酶68Iu/L,白球比1.1A/G,蛋白倒置得到纠正。患者信心大增,再服中药2月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又如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鼓胀病范畴,临床治疗虽然比较棘手,但现代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实践证明中医、中药在抗肝纤维化,纠正蛋白倒置方面疗效确切。如我最近治疗周某某,患肝硬化已到中、晚期。腹胀如鼓,双下肢浮肿。彩超显示:肝脾肿大,肝左叶有数个结节状包块,门静脉增宽。白球比0.8A/G,蛋白倒置。经我用自拟益气活血清肝汤去连翘,重用白术,加鳖甲、牡蛎、甲珠、川牛膝、益母草等。医治6个月,彩超显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肝实质回声轻度异常。病人基本痊愈。
2.中医要发展,剂型改革也很重要。现在有不少病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意看中医和服用中药,中药服用不方便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医剂型改革迫在眉切。比如中医的藿香正气液因对呕吐,腹胀,腹泻有一定疗效,有的西医医生都喜欢使用,由于携带服用方便,很受病人欢迎,更是老百姓居家旅游必备之品。又如云南白药胶囊、贴剂系列,由于疗可靠,服用、携带方便,深受病人群众喜爱。再如现在的免煎中药,由于加减变化灵活,服用方便,临床辨证用药准确,疗效也很满意,病人也乐意接受。只是因成本高,药价较贵,经济条件差的病人还无力承受。如果能降低成本和药价,再纳入医保报账范围,我想会受到更多病人的欢迎,这样无疑有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4
发表于 2009-6-14 20: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谢谢赞誉,愧不敢当。
35
发表于 2009-6-15 0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感谢各位老师的教导和鼓励,感谢各位网友同道的积极参与,使我顺利完成这期专访。我从事中医工作30余年,虽然没有建树,医技和理论、写作水平也不能与同辈及后学比,但也有不少感慨。学中医成才周期长,经济效益差,既然选择了中医,就要终身坚守,始终不脱离临床,现代中医不可能不受西医影响,不借鉴现代检测技术,但是要始终坚持中医思维。我无其它业余爱好,唯有喜欢看各种书籍,但爱读书却不求甚解,学而不精,终究一事无成,希望同道引以为鉴。再次对各位前辈、同道表示感谢,谢谢您们的参与,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下期专访吧。
36
发表于 2009-6-19 20: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先生过奖,实不敢当。
37
发表于 2009-6-22 12: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谢谢参与和支持,不过纯中医对此可能比较反感,说实话,在现代科学背景下,那里还能打造出纯中医?现代中医不可能只读经典,不接触西医知识以及现代检测技术。
38
发表于 2009-6-24 20: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要学好中医,必须从学习中医经典开始,因为只有学习中医经典;才能培养中医思维;学好中医经典才能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才能创新中医。有的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创新是当务之急,不赞成学习继承中医经典。
                    问渠哪得清如许
                 —兼与张毅先生商榷
    读《中国中医药报》张毅“中医继承之我见”和王坤文“我为温习经典辩护—与张毅先生商榷”大作,对张毅先生有些观点却不敢完全苟同,而王昆文先生虽然强调了中医学习经典的重要性,但我亦觉得论说得不够透彻,有些空洞。个人认为:中医要发展,离不开源头,离不开活水,而中国古代文化、中医经典著作、临床实践就是中医的源头、活水。要学好中医,中医要发展就必须抓住“一个坚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要坚持中医“读经典,做临床”发展方向不动摇。什么是中医发展方向?那就是中医必须笃行“读经典,做临床”方略和举措。因为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源头,临床实践是中医的活水,借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话说就是,“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而不能像张毅先生提倡的“中医应该继承和发扬齐头并行,而且发扬更应摆在优先位置”。做中医,或者要学好中医,就必须学好中医经典著作,“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孙思邈《大医精诚》)。中医目前阵地萎缩,西化严重,我想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忽视了对中医经典的学习,缺乏用中医思维诊治疾病。去年我在市里参加仲景学说专委会学术会议,市中医院副院长及熊博士,在谈到单位招聘会情况时说,他们叫前来应聘的中医本科生背颂叶天士治疗温病大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都背不出来。今年我参加职称晋升,听说有一位乡镇医院院长,在晋升中医副主任医师论文答辩时,连桂枝汤都背不出来。学术粗疏如此,难道还能指望他这种人发展中医?如果没有坚实丰厚的中医功底,不坚持长期从事艰苦的临床实践,心气浮躁,而希望走捷径,如张先生所说的:“重心放在理论体系创新、治疗方法(技术)创新、意识思维创新上”。如果真是这样,中医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因为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源头活水,发展中医只能是一句空话。历代中医学大家,必然又是中医临床实践家,张仲景、孙思邈,金元“四大家”就不说了,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等,他们无不受中医经典著作的滋润,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做中医或发展中医除了始终坚持践行“学经典,做临床”方向不动摇外,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也不可少。
    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医经典的关系。要学好中医经典著作,必须要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因为中医学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她本身就是以古代文化为载体,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东方科学”。纵观中医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及近代中医大家,没有哪一位不具有深厚的古文化知识功底。他们大多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影响,在考场失意(名额有限啊,并非水平不高!),转而穷究医理,坚持临床实践,著书立说,最终成为中医大家(师),如朱丹溪、李时珍、徐灵胎等。有的甚至考取了功名,由于深入专研中医理论,坚持临床实践成为中医学家的,如张仲景、唐容川、陈修园等。要继承好中医学就必须学好中国古代文化,培育中医思维方式,采用“取类比象”、“天人相应”、“仰观俯察”、“司外揣内”等东方文化独特思维方式,去探求病理,指导临床实践。由于新文化运动的过激行为,中医首当其中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据说我们现在有的中医研究生,就连《本草纲目》序都读不懂,如何去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去继承和发扬中医理论?可喜的是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中华民族要复兴,首先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现在书店到处都可以看到《四书》、《五经》、《楚辞》、《离骚》和《老子》、《庄子》读本。我们要抓住学习古代文化契机,深入学习古汉语、古文化知识,学习中医经典著作,走继承创新之路。
    要正确处理好中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医的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张先生说:“我坚决反对全国中医都去进行‘经典’大温课式的所谓继承。”,是急功近利的表现,用王昆文先生的话说就是:“否定对中医经典的继承,就是否定中医的根本,最后会让中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走向灭亡。”。本人从事中医工作近30年,始终奉行坚持不懈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旁及诸家,并坚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埋头做学问,躬身做临床,在继承和实践中创新。我1983年在中医古典医著提高班进修1年,在后来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4年,在临床实践中还不断温习中医经典著作及各家学说。学习仲景《伤寒论》,在临床上有所感悟,有所得,于是撰写了“小柴胡汤治疗定时疼痛体会”、“四逆散临床运用体会”,在《实用中医药杂志》上发表。又如桂枝汤,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前人有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受其启发,我认为桂枝汤也有调气血、通经络作用。于是用桂枝汤加味,创活血通经汤,治愈妇女不孕症10余例。借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活络效灵丹,去乳香、没药,加川芎、川牛膝等,创灵效汤治疗宫外孕,经妇产科杀胚治疗后,治疗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居高不降者,收到良好疗效,治愈病人100余例,治愈率达98%。试想,没有继承,哪来创新。其实,中医继承与创新,理论与临床又互相关联不可分割。
    要正确处理好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系。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儒林外史》),反过来说,“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充分体现了,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辩证关系。学习或温习古典医著,要做到“师古不泥古”,而不是“蚀古不化”。因为古人也要受时代局限,不可能对任何问题都能圆满解决,尤其是医学,还有很多难题没有破解。因此不能够认为“对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不承认这一点,就会滑向唯心主义泥潭,就会不分是非,唯《经》是尊,就会瞋起眼睛说瞎话,就像王昆文先生崇拜的山西李可老中医一样,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吹得神乎其神(同时也可以看出李可老中医治学态度并不严谨)。他彭承祖不外乎“发现了”《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用来解释中医,但未必正确,所以学习中医始终不能脱离临床。据说原成都中医学院有一教授,《伤寒》背得溜熟,就是医不好病。老百姓称这种叫“书呆子”、“两脚书厨”,这种人除纸上谈兵外,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又何益之有?
    中医的生命力在疗效,学中医只有溯本求源,在中国古代文化 、中医经典著作、临床实践的源头、活水中不断吸取营养,千方百计提高疗效,中医药事业才可能发展,才可能兴旺发达。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9
发表于 2009-6-24 21: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谢谢参与。
40
发表于 2009-7-1 21: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谢谢先生参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3 20:59 , Processed in 0.05186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