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黄岐建中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全世界都曾认为汉语是婴儿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1 08: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世界都曾认为汉语是婴儿语   
http://www.hubce.edu.cn/mrwc/show.php?lm=article&id=1146904470
--------------------------------------------------------------------------------

 发布时间:2006-05-06 17:32:37 目前阅读:34 次
  
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      

100年前,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后来才发现原来汉语是进化过的世界最先进的语言。原来在七千年前,汉语也有罗嗦的后啜和字格,后来我们把那些无用东西都抛弃了。比如用一个“了”字就把已经完成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根本不用什么现在过去完成时那么罗嗦 。  
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腓尼基语,腓尼基古文字又演化成希腊语,希腊语又演化为拉丁语,拉丁语又变成法语,法语又演化成英语。拉丁语向东成为斯拉夫语系,斯拉夫语系又演化成俄语。同时这也是一个宗教的传播史,是天主教分化为基督教,东正教的过程。汉语是世界 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级语言。  
 汉语又是唯一可用于计算机时代的语言,最适合语音控制,而不用象英语那样用手瞎摸! 这是一个决定中国人命运的问题,请所有朋友尽量宣传!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 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 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在论文和计算机语言是汉语和拼音 文字并用了,汉语的伟大就在于兼容,你们看看在汉语的学术论文有汉语和阿拉伯数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现相,但在英语论文中则找不到一个汉字,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 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凭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而我们国内还有些学者还要把汉语拼音化, 这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吗?我们中国人民也有资格控告那些所谓的文明的西方人,是谁在制造环境污染,破坏森林和草原,就是他们,因为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2倍的纸张,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的人要比使用 汉语的人多5倍,按照简单的因素级连倍乘法,就要浪费10-20倍以上的木材,增加20倍以上的工业废水,就语言的优越性来讲,西方人没有什么资格对汉语说三道四,连文盲都知道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前几天‘世纪大讲堂’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 语快。但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由于汉语使用了‘声’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由于广东话中的声比普通话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我的回答是,广东话虽然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文字规划 得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 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因为同样的一个声母或韵母,每次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练习的过程,利 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和单词等到,越是经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 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 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两者的比值远大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比值。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尽量说得简单。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 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 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 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 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经思考过,这是不是与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我们知道,思 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 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 者所承认的。
我的证据是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因为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我们知道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 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事实上,菲尼基人的声音中也有元音,否则他们是发不出来的。所谓的22个辅音是说他们仅承认这22个辅音为信息栽 体,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们的耳朵里与一个m没有任何区别就像me的四种声调对于英国人来讲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成了后来的现象。论坛上曾经有人问汉语的声音种类依然多于英语,为 什么没有英国先进。我的回答是,当声音种类突然增加的时候就有新思想出现,反之,当声音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而元朝以后,中国的声音中失掉了一个‘入’声,中国的衰弱正巧从那时开始。最后,在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时候,人们也发现,使用声音种类少的人 种会被历史淘汰。  
 我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 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根本的原因还是英语的发音种类不够。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 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所以联体的词能够 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的词,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设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猪肉’这个词上千次,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不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的时候,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 驴肉就用donkey meat来表达。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 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 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 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而原因还是在于发音种类的数量。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得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但是,他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却由于汉字的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 上所有的国家废除拼音文字而采用汉字。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尔时代,他的单词量依然是三万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 。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达到的。我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但是,他们的回答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别的东西。后来,在一些无法避免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我发 现,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我认为,这是任何推崇英语的人的软肋,只要他们能够躲过别人问这 个问题,其他的方面 ......  
 我的观点曾经在北大中文网上讨论过。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不知道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劣等民族和劣等文化。所以,在鼓舞中国人的信心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大家努力。其实,只要大家能够恢复信心,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早就应该领先于世界的。可是我们 太爱钻牛角尖,总是当外国人设立一套标准的时候,我们拼命地追呀赶呀。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够设立标准,也让他们换换口味?我记起几年以前,西方国家有一个喜欢指手划脚的毛病,那时,我也有一个毛病--喜欢掣肘拖腿。美国有一份cox报告,内中例举了大量 的对比,用以说明中国人不可能通过三、四十次的核实验取得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相同的成果。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盗窃了美国技术。有人也称这次事件为李文何事件。我那个时候给美国所有的参议员各发了一封电子信件。内容是说,如果他们希望彻底调查此事,就应该设 立另外一个调查小组,好好研究一下汉语和英语在思维上面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三、四十次的核试所取得的进展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的进展相差无几。在信的后面又附上了我的对于两种语言对比的计算书。后来,接到了不少回信,要求我告诉他们我 的真实地址才肯继续考虑。  
 ……我也明白,不会有哪个美国参议员会提出任何有关的议案的,因为,任何有关议案的提出,其本身都是对于汉语的一种变相宣传,都是对于英语的贬低。没有任何美国人愿意辩论它。道理非常明显,如果辩论下去,必然牵扯到语音和语言学中的诸多问题,每一个问题 都是他们的一块伤疤。目前,美国一直要求中国降低人民币汇率,但是,态度依然没有超出礼貌的范围,所以,这套理论还不适合。一旦他们超出了理性,那么,非常容易扯到语言学的问题上来。换句话说,是:由于英语的思考范围狭窄,所以不能够从更加长远的利益来考 虑问题。但是,这话我还不敢说,至少不敢对美国人说。因为我是学工科的,工程上的事情我有点把握,可是一碰到经济问题,我心里没底。
类似的事情还有就是找世界语bbs进行辩论。谁都知道,世界语实际上是将英语改头换面设计的语言,当然不懂得使用‘声调’。我的问题是,英语的单词已经远远超过了常人的记忆极限,世界语有什么办法弥补这个缺陷吗?当时有人回答我说,世界语中使用派生的结构 比英语更加明显。可是,当我将汉语中的声音种类,以及‘声调’的利用方法向他们解释以后,再也没有人发言了。  
 还有就是美国有一个‘只说英语运动’english only曾经向全世界争求意见。可想而知,我的意见是什么了。我告诉他们,你们一意推行英语实际上是将美国文化推向深渊,是在摧毁美国文化。拯救你们的方法只有重新选择一门带有‘声调’的语言。对于这些没学过汉语的人来说,他们一般不懂得什么是‘声调’, 所以,只好用唱歌时候的音阶来向他们解释;任何一个英语‘音节’都可以跟随音阶变化出至少八种不同的声音,这和‘声调’的作用差不多。上述所说的实际上就是美国人的软肋,没有必要的话,我是不会乱碰的,影响团结。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我们可以说的也 越来越少,因为说多了,就给人借口说中国威胁他们。
( 发布时间:2006-05-06 17:32:37 目前阅读:34 次 )
  
2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08: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全世界都曾认为汉语是婴儿语!

***** 版主模式 *****
两处都有信息,此处锁定,以备观览,又不占空间。毕竟,这是一个极好的帖子!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50>医文书画</a>转移过来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02: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全世界都曾认为汉语是婴儿语!

“做同样的数据作业,汉字符号系统的总体消耗最大”,一看这就是一个懂得电脑工作原理的人说的话。这是事实,因为每一个汉字都对应着几个bytes,但是目前的电脑技术而言,这都是很容易应付的事了,经常鼓吹的一秒钟运转几亿次的电脑系统,还怕这个?就是家用电脑,中心处理器(CPU)也已经几个G,这像高噪音背景下的小噪音,意义?。这应该也是“一个懂得电脑工作原理的人”知道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倒是,生命有限而大脑反应速度远比计算机慢得多的“人”而不是计算机的能源节省!庄子“余生也有崖而知也无涯”的感叹,在计算机面前更显得突出,先照顾谁?瓶颈在这里,那边的速度不成问题,这个我知道!
“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这里是说人的记忆,谨按)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是指的人的“有崖”之生)掌握到 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这就是抓重点。
只计一点,不及其余,不是辩论的好方式。
“最适合语音控制,而不用象英语那样用手瞎摸(键盘)”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 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
“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 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凭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英语的单词量几十万字,还不够“专业术语”要求,中国就只有大约4000个常用字,却能自如的应付几乎所有“专业术语”,汉语不过是重新组合,英语却必须重新造字,猪肉叫fork,这个新的名词,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无意义重复,在汉语不必须。这些毫无关联的新符号,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这正是它的致命之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专家就真正的成了“专家”,他的专业词汇量,使它成为特殊的,外行人是无法企及的,外国的specialist就是specialist,无人能比。汉语不会制造这么多的“专家”出来,有时候其实是好事!中国不必有这么多的对“牛”弹琴,专家可以得到平民的理解与共识,这是何等的快事!中国的“牛”都是土生土长的“牛”,《兰亭集序》中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种“神交”,只有在国外的专家之间才会有,竟不能“与民同乐”,这难道不是语言的一种缺陷吗?知识爆炸时代,隔行如隔山,甚至于深比鸿沟,这种情况需要继续加重吗?这时候,只见“中文”有它的好处了!
——我是学过《人体解剖学》的,当时很庆幸没有进到英语班,就是因为英语的解剖词汇原来全是“新东东”,原来学过的基本常用英语词汇,几乎爱莫能助,惨了!我那些可怜的同学。我不用记忆那些东东,我可以凭借我小学的汉字基础,顺利地读完《人体解剖学》,好像没费多少工夫,还得了一个89分的成绩,很满意了——如果国外的专家知道还有汉语这样的好东西——可惜好多外国人都夜郎自大,和我们自己现在正也夜郎自大一样,不知道的——肯定会埋怨自己生不逢地,就向我的现在正庆祝自己竟然还会这种奇妙的汉语,原来已经节省了这么多的时间了,感谢上帝(但是也常常后悔花了太多的时间学英语,都是考研逼得)
——注意,我这里说的还是人的精力有限的问题,“余生也有崖”我的问题,不是功能强大到可以把一本书的解剖词汇不用一秒钟就全部学习一遍的“计算机”的问题。我自认在这方面远不如计算机,我想大家应该不会误解的。
“而我们国内还有些学者还要把汉语拼音化, 这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吗”——楼上的人却要用汉语拼音和人家比长短!
4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02: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全世界都曾认为汉语是婴儿语!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6/05/13 02:30am 第 1 次编辑]

“我们知道,思 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 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 者所承认的。”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尔时代,他的单词量依然是三万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 。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达到的。我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但是,他们的回答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别的东西。后来,在一些无法避免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我发 现,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我认为,这是任何推崇英语的人的软肋,只要他们能够躲过别人问这 个问题,其他的方面 ......  ”
我觉得汉语真的不错,很高兴自己认识几千个字了;当然,也常常有时候想起自己才只记住了不到1万个英语词汇,说起话来经常是“言不尽意”,原来竟然是比上面要求的5-25万差得远的缘故,苦恼也就有一些了~
当然,若在专家面前,我又比“土著”的普通美国人也还差得多,更是有些泄气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03: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全世界都曾认为汉语是婴儿语!

“知识爆炸”就让它爆炸去吧,噢,不是,应该是爆炸“来”吧,只要我会汉语,其它的,有专家以及翻译人员顶着呢,我就只消几千汉字应对它。
光想自己了。回头一想,想起自己喜欢的中医来,想起美国人要考针灸推拿或者中药的人来,确实也挺不容易的,要记忆几百位中药和超过361个穴位的名字,难怪他们发明了数字序号的方法去记忆经络穴位名称,就是这样也不容易了,终于学会了汉语的“伎俩”——借用自己已经学会的东西来命名“新的东东”,借用起“数字”来了!

不过,数字终究有限,只有10个,只能排列组合到几位变量,才能凑起来一个不至于相互重复的“名词”,譬如胃经的“历兑”穴,他要记忆为“st45”,就是胃(stomach)的名字缩写再加上数字序号45——还是没能逃出如来佛的掌心,又落入原来的圈套之中了。
这个圈套还是“只有十个数字”,它们要组合出至少361个不同的经穴名字来,至少需要3个信息位点平排列组合才行,因为三为序数已经到“百”,太难记忆,只选用两位数,另一个位置用了熟悉的英语单词来填补,这就像车牌照的号码,用字母代替数字有些相似。但是,记忆序号本来就不明智,就像坐公交车不知道站名(不认识由汉字表示的穴位名),只记忆第几站,想大家有过这样的体验了!
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 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 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 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
6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04: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全世界都曾认为汉语是婴儿语!

只是讨论吗!别“睡觉去吧”
不过,干支又有更多的功用,不止是序号了,可以联系到方位、时相(一天之中的或一年之中的,甚至于一个月之中的譬如纳甲法)。空间和时间,那可是《素问》七篇大论的骨架,爱因斯坦物理理论的支撑点,任何物理学的坐标不敢略焉!子午卯酉,单行汉字就总是能代表什么,这不同于abc这一类过于泛化什么都能代表因而就几乎就什么也代表不了的这么简单了。虽则“异曲”,怎肯“同工”?
(说“abc这一类过于泛化什么都能代表因而就几乎就什么也代表不了”,是就单个字母说的。如果组合起来的话,就能代表了,英语单词就是这样来的吗,哈哈,别误会……)
(说由于过于泛化,(单个英语字母)“几乎”就什么也代表不了,是不想一棍子打死。记忆所及,只有一个例外,譬如i,在大写的时候,就代表“我”。
(不过,小写的时候就不行,而且也贡献不到“我们”中去,“我们”里边却没有“我”,这点不同于汉语:“我们”没有I,只有we,又是一个新词。)
其它的,还有哪个字母,“几乎”没有了。——噢,好像u有时候也代表“你”,譬如 I love U .          未知 U love me(这里的“我”又不是 I了,已经是由两个字母组合的“小英语单词”me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1 10:17 , Processed in 0.05155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