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教材“五行学说”的应用核心就是“五脏生克”取象比类关系(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25 18: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26 06:32 编辑

        
               中医教材“五行学说”的应用核心就是“五脏生克”取象比类关系(原创)
            

       金木水火土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书中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就是最早的五行学说的提法。         
      《左传》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里所说的“五材”就是金木水火土,表明此时“五行”已经具有很大影响,但还没有形成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战国时期,有人牵强附会地将五行相胜关系,用于解释国运更替及兴衰。
      《黄帝内经》引入五行关系,用于五星、五季、情志等关系的论述。这些都是探讨和应用而已。
      《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是对“五脏相生”关系的最早论述。五脏相克,最早的论述见于哪一代,尚需要进一步核实。


      当今中医教材中的“五行学说”,其最大功劳就是重点探讨了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但不是首创,而是根源于《难经》。例如在相生方面:滋水涵木法(滋肾养肝法),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培土生金法(健脾补肺汉)等等。这是《难经》“虚则补其母”的应用。也有相克方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或平肝和胃法),佐金平木法(补肺清肝法)等。

       王锡民对于五脏生克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五行学说是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粗浅认识,人为构建一个思维模型,用来套用解释一切事物的相互关系,从理论上看,貌似解释自然有理,实为牵强附会。因为五行学说本身就是取象比类的假说理论。

       
     中医引入五行学说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中医理论的需要。要构建理论,没有内脏不成理论。对于内脏关系不明,又不能构建,于是将五行学说引入代替内脏相互关系。由于内脏有六脏,五行只有五个,所以,只能削足适履,将六脏削为五脏,以适应五行,硬性套入五行学说之中,形成了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是从五脏现象套入五行之中的,所以不涉及五脏真实的本质。


      ①“五脏生克”有无实际应用价值呢?我的回答是,有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是“套”进去的,当然有对号入座的部分。这不值得大惊小怪。
      什么叫“套”呢?举个例子,就如同填词,填一首“七律”,就要按着七律的韵律规矩填,这种“填词”实际上就是人为的“套词”,是一个对号入座的过程。既然有对号入座的,在实践中应用也是有价值的。例如上面的例子就是。


       ②“五脏生克”理论为什么不全面呢?我的回答是,因为是“套”的,不是自然规律,当然有些“生”或“克”找不到证据,也不会临床应用,事实不足,就不能对号入座,有套不准的地方。所以,一直到今天,“五脏生克”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五生”和“五克”关系,而是缺胳膊少腿。例如,“心克肺”、“肺克肝”等,就解释不清楚。


       ③五行学说其实只是一个假说,不是真正的学说理论。从严格意义上讲,五行学说证据不全,在当今科学界,凡是证据不全的任何观点都是假说。五行学说就是一个典型的假说,而假说的实质是人为构建的思维模型,不是自然规律。只有被科学证灾的假说才能成为科学理论(学说)。


      我在论坛上提出这个观点,大约也有七八年了,曾有人反对。但必须清楚,没有证据的反对一千次,也是没有一点用的,因为科学研究讲的是事实证据,不是空口反对。我倒是希望有人驳倒我的观点,但我相信,没有人能驳倒我这个观点。

      欢迎有异议者,拿出证据拍砖。没有证据,就不要盲拍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06: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26 08:26 编辑

     (注:揭开五行生克的真象,不是否定中医理论,而是找出五行学说中的真实关系,从中发现真理,最后达到补充、提高和完善中医理论的目的。)  



       五行生克不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是思维模型(原创)

      五行生克包括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
      1、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土、土生火、火生金、金生水。
      这种相生关系,实际上是在探讨五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是科学萌芽阶段的一种朴素认识。
      何谓“朴素认识”?就是其中既含有正确的认识,又含有不正确的认识。两种认识混在一起,其结果就是不到位。叫它正确,其中却含有不正确的内容;说它错误,其中又含有正确的内容,所以,合在一起,就是认识不准确的认识。
      其中,“水生木”,就是正确的,因为符合事实。我们在一个装有水的瓶子里插上一枝活着的竹子,它就能一直活下去;插入其它树枝,也能活。这便是水生木的例子。没有水,是生不了木的,所以,土中若没有水,也是生不了木的。
       “木生火”,也是正确的、符合事实。古人用两个木棒相互摩擦生热,就能生出火来。古人认为,只有木,才能生出火来。但不是只能木才能生火,磷也能生火,夏天的夜里,在坟墓旁见到的“鬼火”,就是磷的自燃现象。但古人不知这个道理。
       “火生土”,也符合事实,当然也是正确的。花草树木燃烧后,全都变成灰烬,灰烬归于土中。
       “土生金”,接近事实,如在沙子里淘金;又如,古人看到,山是从地下长出来的,而山上有石头,有种铁矿石可以炼出金属铁来。可见,这个相生的现象有些曲折,没有水生木、木生火那么理所当然,多少有些牵强。也勉强算正确吧。
       “金生水”,这只是一种肉眼所见的现象,但不符合相生的规律。如古人看到,清晨的金属上会有水珠,可以看到是金生水,但是树叶上也有水,就不是金生水了,而是木生水。再如,古人看到山洪瀑发现象,认为是金石生水。还有,金属经过加热可变成液体,也是金生水现象。然而,以上三种“金生水”现象,都不是真正的金生水事实,而是一种假象。
      由此可知,五行相生的说法,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不是完整的自然规律,是以偏概全的片面性认识。只能定位为一种思维模型,既五类物质相生的思维模型。

      2、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这种相克关系,实际上是在探讨五类物质之间的克制关系,同样是科学萌芽阶段的一种朴素认识。
      其中,“水克火”,见于水能灭火的事实,可视为存在这个事实。但是,此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火也能灭水,如火把锅中的水烧干。火小时,土多了也可以灭火。如果火小,只要隔绝空气,金属、木制品都可灭火。相反,如果火势大,杯水车薪时,水就灭不了火。可见水灭火,只是一个有条件的相对关系。
       “火克金”,火能熔化金属,这是事实,正确。
       “金克木”,金能克木,这也是事实,如刀砍木头。但不是唯一的,火也能克木,如燃烧;金也能克土、如铁锹挖土。所以,只认为“金克木”,就不符合事实。有些牵强附会。
       “木克土”,是典型的牵强附会,木虽能克土,也比不上金能克土。水势大了,也能冲开堤坝,算不算水克土?
       “土克水”,存在着事实,如堤坝拦水。但也不是唯一。水能冲开堤坝;金也能克水,如大坝上的铁闸能拦水;火也能克火,把水蒸发干净。
       由此可知,五行相克的说法,存在着一少部分事实,大多不符合事实,所以,不是完整的自然规律,更是以偏概全的片面性认识。古人形成相克的说法,显然只能定位为一种思维模型,既五类物质单向制约(不是相互制约)的思维模型。


      结论: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关系,从自然规律的角度讲,只是一种片面性的认识,不是完整的自然规律模式。既然不是自然规律,就只能定位为“思维模式”。从中可以看出,五行学说不是科学理论,将五行学说看成是科学规律显然是错误的。进一步说,五行学说既然不是自然的普遍规律,从今天的哲学概念上看,也就不是真正的哲学学说。但是,它毕竟是古人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只能定位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哲学认识,但不是当今哲学意义上的普遍规律。


点评

好好揭,揭开五行生克你就是国学大师中医大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6 09:20
3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06: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26 08:27 编辑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实为“取象比类”不是自然规律(原创)

      笔者认为:五季不是五行,是五行的人为划分;五脏也不是五行,是五行的人为套用。
      例如,五季之中并不存在着相生关系,而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的变化过程,与五行毫无关系。古人将五行学说用于五季相生,纯属取象比类。
又如,五脏生克关系,也是取象比类,因为人体内的五脏关系只是表达现象,不能表达本质。
      既然是“取象比类”,就不是真实的事实本身,所以不是真正的科学理论和哲学理论。
      这个问题,迷惑了中医人2000多年,而不能自拔。说到底,是中医学者中,对于自然科学缺乏足够的了解,习惯于“人云亦云”和“啃老”,不善于动脑思考,满脑子古人伟大,老祖宗伟大。当西方进入近代自然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阶段时,中医人仍然不思进取,不能与此俱进,不能吸收近现代科技,一门心思地做着惊叹“老祖宗伟大”的春秋大梦,拒现代科学于千里之外。结果造成中医学的发展停滞不前,被西方医学远远超越,国人有病时,90%的病人依靠的是西医治病。在今天,这些食古不化的保守中医,依然阻碍着中医的科学发展,他们本人没有发展中医的能力,也坚决反对别人发展中医,实在可悲。是该唤醒他们的时候了,能不能学点新知识啊!


4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08: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26 06:49
五行学说,是“思维模型”,但是也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它是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事物间的复杂关系而提 ...

            谢谢千总版参与讨论。
        请赐教:
        五行若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何以为证?
5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17: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26 08:38
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相关的事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而这种联系虽 ...

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相关的事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而这种联系虽然很多,但归结起来无非五种,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和相比。这五种关系古人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符号来代替和演绎,就形成了五行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和相比", 五行学说并不是指这五种关系。回答的不对头,不是一个事。


比如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他和周围的相关的许多人会发生种种关系,但归根结底,无非是有利于(或支持)他的;不利于(或反对)他的;他赞同(或帮助)的,他反对(或排斥)的,以及和他持同类态度的。这些关系的强弱变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的工作及志愿的成败。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
      这个是人事关系,存在。
6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22: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秋雪 发表于 2018-7-26 18:28
" 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和相比", 五行学说并不是指这五种关系。回答的不对头,不是一个事。
------ ...

           上边这个图的确是五行生克图,存在着五生与五克共10项内容,可是,千总版所说的“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和相比”这五项,只存在着两生和两克,只有四项内容。与五行生克图相比,少了3生、3克,多了一个相比。很显然,您说的五行,不是中医的五行啊。
7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22: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12-22 13:19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8-7-26 18:45
“五脏生克”理论为什么不全面呢?我的回答是,因为是“套”的,不是自然规律,
------------------------ ...

       哈哈哈!李老师所言,确实是这样,五脏在套五行时确实没有套全,套了一半多一点儿,可能是因为事实证据不行。但在现实中,学中医者大都没明白五行表达的含义,而是处于迷信五行的状态,所以才会这样尴尬。没办法改变啊!
8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07: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27 07:27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7-27 05:26
2,可能不一定完全正确……我都顾不上“完全正确”,甚至顾不上正确,只要您能凑够十个关系,哪怕错误, ...

          谢谢陈先生参与。
      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讲,五行学说做为中国古代哲学,所具有五生与五克共10个项目,在金木水火土中,是齐全的。把它用于五脏关系,也必须具有相对应的关系,才具有方法论意义。如果没有,就不具有哲学指导意义。
      在历代中医理论中,五脏关系的生克,从来就没有完整的记录。在临床应用中,也从来没有人能说全它。这是理论不完善、不成熟的客观表现。与此同时,也反证“五行学说”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学说。
      当然,我在前面已经说过,金木水火土做为五类物质的属性,取象比类用于五脏之中,有些是经过对号入座的,只是没有达到五生五克都能对号而已。做为古代科学技术低下时期,能够想出这样的理论和应用,已经是了不起了。不完整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在今天,这种理论的不完善已充分暴露其弊病,所以,需要找出真象,才能提高,这是有必要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07: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27 18:12 编辑

          例如,马哲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存在于所有科学之中的具体规律之上的,这就是哲学对于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但五行学说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我说它是一个思维模型,不是真正的哲学。将五行学说定位为“朴素认识”是合理的。      在当前的中医界,普遍存在着分不清“哲学与科学关系”的现象,原因还是出现在概念不清上。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8: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12-22 13:32 编辑

            五行生克,的确不能完整地反映五行关系。那就说明,五行学说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中医人体五脏关系,只能部分地解释五脏关系。反过来说,又反证五行学说达不到哲学学说的层次,所以,我称之为“思维模型”。由此可见,将五行学说,前人的书中称五行为朴素的唯物主义,也是有道理的。要注意的是,五行学说具有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缺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6 11:36 , Processed in 0.0753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