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何必heb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醫科學館】簡介與導覽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21-5-12 17: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hebi 于 2021-5-12 17:34 编辑

有一天,如果我可以邀您(大家)共同參觀安大略科學中心,我將樂於為您解說,讓大家能夠開放大腦,充分了解甚麼是【科學教育】,我們落後的不是科技而是思維,老祖先留下的中醫瑰寶,在無知的[大師兄們]手中玩到爛,真是可惜了。那些當官的,從來不是我要花心思的地方,是周文王找姜子牙,是齊桓公找管仲,我需要擔心甚麼?分豬肉?應該還不需要加油!
42
 楼主| 发表于 2021-5-13 09: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5-12 18:14
事实上中医2000多年发展壮大,直至今日其理论没有过时,新冠病毒感染就是证据。西方科学仅仅是500多 ...

簡單的說,台灣或西方,學術很多元,我不曾聽說有甚麼不承認[辯證唯物論]的說法,我們一樣研究恩格斯的哲學,馬克思主義,他們本來也是西方人啊?個別人的見解也無從批判。
至於新冠肺炎能為中醫帶來甚麼殊榮,現在還言之過早,中醫能否突破藥材的不足和哄搶,也是一個問題,在幾億的人口大國仍是一個難題,領導者要想的事很多,中醫需要突破的也很多(在疫情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醫再好,沒有藥也是不行的,這是一個長期鬥爭,大醫們不能只停留在這裡,共勉之

点评

谢谢回复,让我直接感受到真实的西方思维方式。  发表于 2021-5-13 09:38
43
 楼主| 发表于 2021-5-13 10: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hebi 于 2021-5-13 10:2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5-12 18:33
中医与西方科学的关系,是个根本问题。把中医按照西方科学标准去研究,在中国大陆已经有400多年的历 ...

我覺得文化的融合本來就緩慢,閣下的努力也令人敬佩,至於無法融合不同的理論可能是方法不對,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當然也存在本質乖隔,但這都不是死局,所以我們不要急於下結論,要留給後人創見的空間。
兩個不同發展的體系,要融合就需要一個更高階的理論來包容,在自然界科學中這種事很多,不用我多說了。
【中醫科學館】就是在為架構一個更包容的理論而建立的,因為個人能力有限,才需要一個館讓各路英雄豪傑參與進來﹐期待有一天能有能人出現而集大成。
44
 楼主| 发表于 2021-5-13 10: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hebi 于 2021-5-13 10:57 编辑

今天再介紹另一個研究

因大腦誤判而引起的疾病【銀屑病】
這是一種頑固的神經性皮膚病,反覆發作,產生許多白色皮屑而著稱。
治療【銀屑病】內服配方
苦參根15、土茯苓8、地膚子8、蛇床子8、益母草6、烏賊骨10、甘草5、白鮮皮8、浮萍8、馬齒莧6、夏枯草6、牡丹皮5、半枝蓮9、白花蛇舌草9、蒲公英6、仙鶴草3、射干3、地龍3、蒼朮9、丹參6、雞血藤6、澤瀉6、烏梅8、續斷9、縮砂仁3、菟絲子9
一日一副,十天為一個療程。單位是[克]
註解:
得這種病的患者皮膚乾燥,多半伴隨氣血兩虛,或陽虛陰虧的症狀,但是,不能用黃芪或補陽還五湯等補氣、活血、扶楊的藥,要考慮用【抑制增生】的藥,如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山豆根、苦參根,因為此病是表皮細胞新陳代謝過快。病人也會伴隨肚痛或腹脹,推測可能是消化道(尤其是胃或十二指腸)也有銀屑病變(內皮增生)的問題。餐後可用40:1的[烏賊骨+砂仁]散(打粉,過60目篩)5克 暫時消脹止痛。銀屑病的起因很有可能源自日曬過敏反應或其他刺激,大腦為了保護身體,抵抗刺激,經年累月而使皮膚代謝太快,造成脫皮現象,原因與機轉不能明確,但是曝曬太陽過度,會加重病情,或轉化為白斑病或白癜風。營養不良的部分要用食補(不是藥膳)。
銀屑病所脫落的皮膚因富含養分,會提供其他細菌、黴菌寄生的養分,因而同時期可能有多種細、黴菌型的皮膚病,讓治療變得更困難,所以要用外洗的方法先清除其他皮膚病,其藥方如下:
苦參根20、土茯苓15、地膚子10、蛇床子8、白鮮皮15、浮萍10、馬齒莧10、夏枯草10、川黃柏10、蒲公英10
加2~5升水(視患部面積多寡),煮沸一小時,過濾後,用來塗抹患部,或全身擦洗,塗抹或擦洗後不要把藥洗去,保留一晚,隔天洗澡時洗淨後再塗擦。連續五天。患部面積小時,可以加食用白醋100ml混勻塗擦。面積太大或有黏膜應避開醋的刺激。

点评

这个治疗的处方,我认为,虽然有效,但是,太苦太凉了。苦寒败胃。长期服用,病没好,人的胃,已经受不了了。  发表于 2021-5-28 18:22
45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10: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5-14 06:46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
             内容简介

您的這個想法在【中醫科學館】也有類似的展示,可能手段途徑有些不同,但也可能殊途同歸,希望您繼續研究,有朝一日進入展示規劃階段時,還需借重您的發明或發現,也是有可能的,願大家共同努力,共襄盛舉。
4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17: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hebi 于 2021-5-14 17:58 编辑

這幾天和[融合觀]大醫先進交換心得,頗感佩他的研究、整理和尋找中西醫融合的努力,雖然我才疏學淺,無法窺得他的精髓要旨於一二,但也能體會他的創想與發明,所以我想提供個人的淺見,想在此藉與他聊天的內容,公開我的[異想天開],請大家指教。有關新冠肺炎的疫苗這一塊,中醫有沒有可能研製出來??在宋朝時期有一位名中醫(我忘了名字,不是發明人痘的那一位),他在治療一個頑固潰爛的疾病時,從病人傷口處,取下結痂和膿液,放入藥壺中,一起煎煮,然後讓病人喝下,幾副後,傷口就癒合了,這個應該是最早的[滅活疫苗],看起來副作用幾乎沒有,沒有血栓的問題。所以,我曾幻想,如果我們用可以治療新冠的藥方,配合含有新冠病毒的痰,製造滅活疫苗一大鍋,不用打針,人人喝一碗,這樣是不是可以又省藥材,又省時間,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發明,當然這是我的[小人物狂想曲],給大家當閒聊話題,請勿見怪。
這種把配方變成[滅活疫苗]的誇大想法,不知道算不算得上也是一種[融合]。
47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18: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提到新冠肺炎的疫苗,配方也不能缺席,雅俗共賞吧!

新冠肺炎的配方
蒲公英 15克  馬齒莧 15克   夏枯草 15克  大青葉 10克  土茯苓 10克  金錢草 6克   板藍根 8克  山豆根 3克   荊芥10克  黃芩6克  馬勃6克   桔梗8克   苦參根20克   射干6克   青蒿12克   白芷6克   甘草8克   蘆根10克  茯苓6克  玄參6克  梔子10克  秦艽6克
(共計22味藥)
本藥方適用於
1. 瘟疫傳染病(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SARS、豬A型感冒、禽流感等)
2. 疑似瘟疫的重症流感(細菌性肺炎,如肺結核、……)
3. 伴隨過敏反應的流感(如霍亂、痢疾、急性腸胃炎)
4. 一般感冒藥(含抗生素)治不好的類感冒症狀(如花粉熱)

我自己吃過,用來治感冒還挺容易的。

48
 楼主| 发表于 2021-5-15 12: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5-15 11:07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不可分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分离阴阳决绝,生命结束了,这种气血的关 ...

其實各說對一半,中醫猜對了全部也找到對策,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西醫沒想到對策,但是隱約知道原因,我稍後再詳細分析(因為我打字比較慢),謝謝您的提問。
49
 楼主| 发表于 2021-5-15 15: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hebi 于 2021-5-15 15:46 编辑

氣為血之帥,這是中醫對[補血]的觀察,認為補血之前要先補氣,否則這血是補不上的,所以(補血湯)又稱六一散,其中黃耆是當歸的六倍以上,才能有效。中醫對【血】的認識,其範圍超過了生理學上所說的【血液】,沒有對錯,只是存在一些不同的說法而已。
中醫對氣、血的看法,比較多元,比較多功能,它包含了消化、吸收、循環、營養、代謝等等,所以中西醫的辯論,始終各說各話,沒有交集。如果我們用分析的角度來看,也沒有那麼大的歧異,甚至還會發現大家說的都是一樣。
現在我們只說血液的生成,其他的功能先不說,而且只先說【紅血球】的生成,其他血球也先不說,來探討有沒有不同?
首先,紅血球出生於紅骨髓,但這些都還不是正常的紅血球,他還需要成長和配備一些工具(裝備),才能出任務,而這些裝備叫抗貧血因子,它存在於食物和胃壁分泌的[內在因子],必須從消化道吸收,經血液運輸到肝臟處存,以備造血所需。這裡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主管消化吸收的[胃氣],存在著重要功能,沒有這一個【補氣】的作用,初紅血球得不到[抗貧血因子],初紅血無法長大變成正常紅血球,就會血虛(貧血),而紅血球的壽命只有120天,身體的脾臟會產生白血球來慢慢回收這些瀕臨死亡的紅血球,因此造成所謂【脾不統血】的另一個話題‧
所以從紅血球的成長過程,我們的確發現【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因緣關係,氣和血之間任何一個偏頗或不足,都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影響身體健康。
有關血液其他的生長、功能、死亡都會在【中醫科學館】中逐一展出,歡迎繼續參觀。謝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0
 楼主| 发表于 2021-5-16 12: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必hebi 于 2021-5-16 13:17 编辑

我個人才疏學淺,但是隱約可以感覺到(武極)先生的論述,有恩格斯哲學的因果關係論,對疾病與症的分析,有獨到見解,讀者(參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或上來發表意見,參與討論,我無從評論。至於李同憲先生的「融合觀」中所引述的,也同樣因我個人才疏學淺,不能窺得全貌,只能留待將來邀請他設計某些展示的時候,再呈現在展品之中。
【中醫科學館】是一個開放空間,絕對歡迎各種見解的發表,因為各種意見都有助於我們,在規劃展示主題的選擇和豐富性,只是如果您問我太艱深的問題,我可能不一定有辦法回應(因為很多資料放在台灣,我記不全),就只能請您以後來參觀【中醫科學館】了(來踢館),屆時一定有專業人士詳細回答您的指教。
至於
蕭鐵先進,鑽研深入,論述淺出,他在論壇所發表的帖子,內容豐富,我每次閱讀,都能有不同的領悟,實在佩服。給我的指導也都字字珠璣,一針見血,先行謝過了。
王錫民教授,是我佩服的學者之一,博學而篤志,有機會還應該多多請教。在此先謝謝您的蒞臨指導。

点评

先生过誉啦。我和论坛里大部分的人有一点最大的不同:我不是医生,甚至不准备以行医为目标,故比这里任何人都更属纸上谈兵;说我先进,实不敢当。虽然如此,我大概与中医有些缘分,我已过世的外祖父是汕头的名中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5-17 06:2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8 07:28 , Processed in 0.0552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