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9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即是IGT又是低血糖,怎么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3 09:5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身高175CM,体重60KG,一直较稳定,就是饭量大,人却长期偏瘦,体检时血脂、肝功、肾功结果均正常,就是经常餐前头晕,出冷汗。三次症状发作时检查(早、中、晚餐前)发现血糖为2.4,2.5,2.7。停30-60分钟之后症状就消失了。上午9点在医院测空腹血糖为5.18,胰岛素为2.4,口服葡萄糖后2小时测血糖为10.59,胰岛素为26.4,医生说是IGT,让吃二甲双胍,可是我不明白,要是血糖低过了昏过去了怎么办?会不会是别的病,比如胰岛素瘤或是肝的问题,医生没给查出来?
一周后,我又去了本地一家三甲医院,找专家看了一下,医生说先吃一段“阿卡波糖片”。吃了第一片后,支撑了6个小时没出现低血糖。可是一位中医说一吃就离不了,且损伤肝肾,让吃益气补阴的中草药。我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办,吃西药还是中药?
我吃饭后下腹部总是“咕噜咕噜”响,好像肠子消化功能太强,留不住东西,会不会是消化不正常引起的低血糖?像我这种情况,“阿卡波糖片”能不能停?听老人说有种病叫“饥饱痨”,我是不是这种症状?
另外,我吃“阿卡波糖片”后有心慌、气短的症状,我想再吃点补气的药,想问一下,能不能在吃“阿卡波糖片”的同时,服一些中药或中成药,比如,六味地黄丸、生脉饮口服液、八珍颗粒之类的中药。

-=-=-=-=- 以下内容由 aytdy2006年08月03日 09:56am 时添加 -=-=-=-=-
2
发表于 2006-8-7 10:13:55 | 只看该作者

即是IGT又是低血糖,怎么办?

你这个病可以用中药治疗,但不是吃成药这么简单!考虑用汤药!
3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10:34:09 | 只看该作者

即是IGT又是低血糖,怎么办?

为什么中成药不行?如果要用汤药,请帮忙给一个药方。对了,我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属于什么病?谢谢!
4
发表于 2006-8-7 17:19:31 | 只看该作者

即是IGT又是低血糖,怎么办?

应该说也是糖耐量失常了!考虑还是不要用西药!在必要的时候用点西药也是可以的!我想你吃中成药也没有什么意义!
吃中药还是以健脾为主!
5
发表于 2006-8-7 19:25:41 | 只看该作者

即是IGT又是低血糖,怎么办?

“阿卡波糖片”后有心慌、气短的症状,---你这个时候再查查血糖
估计就过低了
你的病应该是胰岛素分泌峰值后移引起的低血糖
这个病
餐前低,餐后高

你把俩种药都停了吧
不对症
6
发表于 2006-8-7 19:46:30 | 只看该作者

即是IGT又是低血糖,怎么办?

薄版主说的有理!
7
 楼主| 发表于 2006-8-8 09:29:54 | 只看该作者

即是IGT又是低血糖,怎么办?

我把两种药都停了,指的是哪两种药?请各位帮忙指点一下,我下一步该怎么办?9月中旬我就要上学走了,我这种情况还能学习吗?
8
发表于 2006-8-8 14:50:35 | 只看该作者

即是IGT又是低血糖,怎么办?

用诺和龙(瑞格列奈),小剂量服用即行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片都停
9
发表于 2006-8-12 17:04:32 | 只看该作者

即是IGT又是低血糖,怎么办?

阿卡波糖片说明书

  


通用名阿卡波糖片曾用名 英文名ACARBOSE TABLETS拼音名AKABO TANG PIAN药品类别胰岛素及其他影响血糖药性状本品为类白色或淡黄色片。药理毒理本品为口服降血糖药。其降糖作用的机制是抑制小肠壁细胞和寡糖竞争,而与?-葡萄糖 苷酶可逆性地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造成肠道葡萄糖的吸收缓 慢,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药代动力学本药口服后很少被吸收,避免了吸收所致的不良反应,其原形生物利用度仅为1%~2%, 口服200mg后,t1/2为3.7小时,消除t1/2为9.6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主要在肠道降解 或以原形方式随粪便排泄,8小时减少50%,长期服用未见积蓄。适应症配合饮食控制治疗2型糖尿病。用法用量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剂量因人而异。一般推荐剂量为: 起始剂量为每次50mg,每日3次。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次0.1g,每日3次。个别情况下,可 增至每次0.2g,每日3次。或遵医嘱。不良反应常有胃肠胀气和肠鸣音,偶有腹泻,极少见有腹痛。如果不控制饮食,则胃肠道副作用 可能加重。如果控制饮食后仍有严重不适的症状,应咨询医生以便暂时或长期减小剂量。个 别病例可能出现诸如红斑、皮疹和荨麻疹等皮肤过敏反应。禁忌症(1)对阿卡波糖过敏者禁用。 (2)糖尿病昏迷及昏迷前期,酸中毒或酮症患者禁用。 (3)有明显消化和吸收障碍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禁用。 (4)患有由于肠胀气而可能恶化的疾患(如Roemheld综合症、严重的疝、肠梗阻、肠 道术后和肠溃疡)的病人禁用。 (5)肝重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禁用。注意事项(1)病人应遵医嘱调整剂量。 (2)如果病人在服药4?8周后疗效不明显,可以增加剂量。如果病人坚持严格的糖尿 病饮食仍有不适时,就不能再增加剂量,有时还需要适当减少剂量,平均剂量为每次0.1g, 每日3次。 (3)个别病人,尤其是在使用大剂量时会发生无症状的肝酶升高,故应考虑在用药的 前6?12个月监测肝酶的变化。停药后肝酶值会恢复正常。 (4)如出现低血糖,应使用葡萄糖纠正,而不宜使用蔗糖。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对孕妇安全性尚不明确,在动物试验母乳中药物分泌,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儿童用药18岁之前暂不宜使用。老年患者用药缺乏安全性依据。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过量1.如果本品与磺酰脲类药物、二甲双胍或胰岛素一起使用时,血糖可能下降至低血糖 的水平,则需减少磺酰脲类药物、二甲双胍或胰岛素的剂量。 2.服用本品期间,避免同时服用抗酸剂、消胆胺、肠道吸附剂和消化酶类制剂,以免 影响本品的疗效。 3.同时服用新霉素可使餐后血糖更为降低,并使本品胃肠反应加剧。 贮藏遮光、密封、在阴凉处保存。当温度高于25℃,相对湿度高于75%时,没有包装的药片会发生变色。因此药片应当在服用之前立即从包装中取出。包装铝塑水泡眼包装,15片/板,1板或2板/盒。有效期  主要成分通用名阿卡波糖化学名阿卡波糖拼音名 英文名ACARBOSECAS No.56180-94-0结构式 分子式 分子量 规  格  

10
发表于 2006-8-12 17:07:53 | 只看该作者

即是IGT又是低血糖,怎么办?

2003年12月Diabetes Care 杂志报道的一项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FDPS?的3年观察结果证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IGT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在此之前,DPS已经报道:与常规生活方式组相比,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IGT个体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达到58%(其结果发表于2001年3月3日的NEJM杂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进行的糖尿病预防计划?DPP?以更大样本量的试验获得同样结果(其结果发表于2002年2月7日的NEJM杂志)。这两个58%的结果表明,如果对IGT人群进行有效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将有约一半左右的个体免于2型糖尿病发病。
DPS研究在5家芬兰临床中心雇佣了医生、试验护士、营养师和理疗师参加研究。研究于1993年至1998年纳入522例中年(55±7岁)、超重[平均体质指数(BMI)为31]的IGT个体,并按照研究中心、性别和OGTT2小时血糖水平进行分层。所有入选IGT个体均被随机分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265例)和常规生活方式组(257例)两组,并接受(1~3)年生活方式干预强度的评价,以及饮食和运动方面的常规建议;而针对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的IGT个体,营养师根据个人不同情况给予个体化的咨询、建议和培训,告知增加运动锻炼强度。结果表明,在研究开始1年后,强化生活方式组与常规生活方式干预组的体重下降情况为4.5kg和1.0kg;在3年后随访,体重下降情况分别为3.5kg和0.9kg。
根据DPS研究的结果,作者认为,在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中开展长期的生活方式干预,比进行旨在降低体重的短期治疗更有意义。无独有偶,在2003年法国巴黎召开的第18届国际糖尿病联盟大会上,美国DPP研究的参与者Richard Homman就DPP结果进行分析后指出:
体重下降是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取得延缓2型糖尿病发病疗效的决定因素;
体重下降也是取得延缓2型糖尿病发病疗效的因素之一 ;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的改善与糖尿病发病风险下降相关,但是与体重下降无关 ;
体重下降1公斤,大约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13% ;
若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而体重不下降,则不能保证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疗效。
在这方面,DPS和DPP研究又一次获得一致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IGT群体而言,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而显著降低体重是有效的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发病的手段。
一、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是干预IGT人群的首选措施
在糖尿病预防研究(DPS)中,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目标是体重降低5%[建议体重每星期下降(0.5~1.0)kg]、中等强度的运动锻炼每日30分钟、饮食中脂肪含量达到每日摄入总热量的30%以下、饱和脂肪含量低于每日摄入热量的10%、每日至少摄入15 g/1?000 kcal 的纤维素。在研究第一年中,生活方式干预组的IGT个体与营养师有7次历时30分钟的面对面培训,此后每年4次。所有个体均定期检查、记录体重和运动锻炼情况。
在DPP研究中,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目标与DPS研究大致相当:体重降低7%(基线时平均BMI为34)、低热量低脂饮食、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等)、16次的有关饮食和运动锻炼的面对面培训。
以上两项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针对IGT群体,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发病。
事实上,早在DPS和DPP研究之前,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潘孝仁教授,已经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针对IGT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大庆研究。大庆研究表明,经过6年的观察,IGT人群接受饮食和(或)运动锻炼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Diabetes Care? 20?4?. April 1997.537-544]。这说明,针对中国IGT人群,开展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同样有效。
然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于IGT人群虽然具有有效、经济等优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是“知易行难”。
众所周知,IGT人群之所以可能走到IGT阶段,除了具备一定的遗传因素以外,环境因素也参与其中。其中最常见的是长期体力锻炼不足和长期摄入高热量饮食。这类IGT人群中许多人还可能合并有代谢综合征的其他症状。要这些人遵从正确、合理的生活方式,从受教育程度、工作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确实的困难。
另外,即使IGT人群全部能够接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也有一半左右的糖尿病发病风险依然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呢?
二、阿卡波糖(拜唐苹?)是唯一具有IGT治疗适应证的药物
针对IGT人群,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接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或者已经接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但是效果不理想(如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后3个月或半年后随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无明显改善),就需要考虑生活方式以外的干预手段。这种情况下,药物干预就是最重要的选择。
2002年6月,Lancet杂志发表了采用拜唐苹?干预IGT人群的随机双盲有对照的STOP-NIDDM研究。研究表明,经过平均3.4年的拜唐苹?药物干预,可降低IGT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36%。这一结果略优于DPP研究中二甲双胍的结果(31%)。
从人体测量学指标来看,STOP-NIDDM研究人群似乎与DPP研究人群特征更加接近:平均BMI均为31、平均腰围为102厘米、大多数IGT个体来自白种人等;而DPP研究中平均BMI为34、平均腰围105厘米。
与DPP研究结果有所不同的是,采用拜唐苹?干预,对不同基线BMI水平、不同年龄的IGT个体同样有效。此外,与DPS、DPP研究均有所不同的是,拜唐苹?干预IGT人群的疗效并不依赖于体重的变化。这说明,拜唐苹?可能通过体重以外的机制发挥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作用。
由于STOP-NIDDM研究是在白种人中开展的拜唐苹?干预IGT临床试验,那么对中国的黄色人种是否同样有效呢?
大庆研究中的部分IGT人群在试验结束后接受了为期3年的生活方式、二甲双胍和拜唐苹?干预。结果表明,与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相比,拜唐苹?干预更有效。拜唐苹?可降低IGT个体发生2型糖尿病风险87.8%(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年6月第17卷第3期131-134)。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IGT干预试验中,拜唐苹?的剂量是50mg,为STOP-NIDDM研究的一半。此外,中国有关拜唐苹?干预IGT的另一项临床试验中,50mg拜唐苹?同样取得了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峰值的效果(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61,2003,183-190)。在中国,有关拜唐苹?干预IGT的临床研究以一半的剂量取得了比国外临床试验更显著的疗效。这说明,拜唐苹?更适用于对中国IGT人群的干预。这与中国人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相对低的BMI水平(拜唐苹?组BMI为25.6,安慰剂组为25.8)等有关。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2002年8月6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批准糖耐量低减者为拜唐苹?治疗的适应证,并给予6年的行政保护。
在DPP研究中,针对IGT人群干预设有二甲双胍治疗组,得到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31%的结果。然而,DPP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干预的有效人群是:① BMI更高达35以上,这意味着,如果采用二甲双胍干预,那么达到疗效的前提是:身高为170cm的IGT个体体重至少是100公斤;② 年龄更低为35岁以下,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均发现IGT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亚洲人群中,餐后血糖升高更加普遍。35岁以下的IGT个体在临床中较为少见;与此相反,在该人群却是空腹血糖受损(IFG)的高发人群。③根据DPP研究的结果,二甲双胍干预更多的是空腹血糖,而对餐(负荷)后血糖无明显影响(N Engl J Med 2002? 346?393-403)。
由于餐(负荷)后血糖升高是IGT人群的特征,是IGT诊断的基础。二甲双胍干预IGT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基础在于降低空腹血糖,这显然不能满足IGT干预的需要。因此,二甲双胍并不适合用于IGT的干预。
三、IGT干预的意义在于降低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病危险
干预IGT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IGT是2型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对IGT人群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可大幅度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IGT阶段与大血管病变风险关系密切。只有有效干预IGT相关的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拜唐苹?显著降低IGT人群的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
STOP-NIDDM试验结果表明,在糖耐量低减人群中,采用拜唐苹?干预可降低任一心血管事件49%、降低新发高血压34%、降低心肌梗死发病危险91%。该结果于2003年7月23日在JAMA杂志上发表。这样一来,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从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和临床随机双盲干预研究三方面得到了证实。餐后高血糖不单单是心血管风险的标志物,而且本身就是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
拜唐苹?显著降低IGT人群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为什么拜唐苹?具有如此显著的心血管效益?可能的解释是,其通过干预餐后高血糖,可以改善高血糖峰值对胰岛β细胞和大血管的即时糖毒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餐后高血糖状态下的血管内皮功能等。
综上所述,IGT人群是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后备力量。不容忽视中国总数多达4千万的IGT人群。强化生活方式是干预IGT的首选措施;对于不能接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或其疗效不隹时,药物是IGT干预的必然选择。目前,拜唐苹?是唯一具有IGT治疗适应证的药物,而且也是唯一在IGT和2型糖尿病人群经过循证医学证实的,具有显著心血管效益的药物。对IGT进行干预,首先要求在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开展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定期检测(如每年一次)。这充分体现了对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预防为主”的思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07:16 , Processed in 0.1106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