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31|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酒弥醇品《杂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21 17:2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酒弥醇品《杂感》
  
                      老酒弥醇品《杂感》

  陈翁有唐《杂感录》刊出,读罢其文,如饮一壶陈年佳酿,美味酩酊。先生一生坎坷,饱阅沧桑,矢志国医不移。虽年届古稀,诊余医暇,吟诗撰说,良言奇话,明训妙语多多。《杂感》刊焉,老道之见,精辟之论,直谏之议。。。。。笔力遒劲。老骥伏枥,千里之志犹存,豪迈之气不减,忧患之意未顿,兴医春心常春!心闸已开,望先生保重身体,健言续发,更多高论!!!渔翁后学谨撰
2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7:27:53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杂感录   
(一)
     古人曰: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可见良医是一项神圣、崇高的职务,   
   是救人性命的大事,并非一般赚钱谋取生计的职业。然而要做良医,余以
   为并不比做良相容易,除有一颗济世活人的怜悯、慈悲心外,还必需有头
   脑灵活随方就圆的本事,面对复杂、多变的病症,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如同将军作战,判断敌情,善于用兵,不可败北。作战可有胜负,胜败乃
   兵家常事,而医人则要求百战不殆,每战必胜,否则一条生命就会死在手
   里,良心受到谴责,造成终生的遗憾,可见医道之难矣(摘自余拙作《医 
   法传经录》)。
  前不久,一位患过过敏性紫癜的家长,又带着那个十五岁的患儿来就诊,言说刚从省城看病回来,花了两万五千多块,花得家里罄光,也没治好,只好再来找你。我想:一个靠种田为生的农民,花掉这么多的钱,肯定够呛。我问:看甚病?答:紫癜。我说:不是治好了吗?他说:又吃了治感冒的西药、、、、、、我不禁感自己没有尽到责任。问:不是告过你注意避开过敏源?他说:可是治感冒的药很多,谁能晓得哪一种是孩子过敏的?我点了点头,联想到一位同行对青霉素过敏,因而不敢到西医门诊工作,怕得是闻到青霉素的味儿,十分谨戒,不料一天喝牛奶实然休克,幸亏爱人是医生,及时注射了付肾素方才脱险。后追查病史,才知是奶牛生病注射了青霉素导致过敏的。我问:怎不来治哪?他说:当时病得重,又尿血又拉黑屎,急忙到县医院抢救,县医院又介绍到省城、、、、、、
  由此可见:要想做为一个良医,一言一语都得谨小慎微。我年青时曾将“敏于事谨于言”做为座右铭,后来养成习惯,每逢付方时总要叮咛;此药需泡十分钟,煎熬多长时间、饭前、饭后服,用什么做药引、、、、、、可是对这位患者还是没尽到责任,如果告知这位患者,还需到省城大医院做项脱敏试验,注意哪些药不能服,用药时一定看说明书,哪能再犯病?哪会花掉两万世五千多块?可见做一个良医并非容易。
  因此,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必须有慈悲、怜悯心,时刻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如果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造成人命,那将会造成终生的遗憾。到那时,说做良医,岂不是一句空话?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21日 05:29pm 时添加 -=-=-=-=-
原刊《铁杆中医论坛》
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7:31:08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二)
  为良医者,对病人要做到:该说的即说不该说的绝不可乱说。记得,还是在学西医做实习大夫时,我们在外科病房实习,有一位纺织女工,因不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操作机器时,没带安全帽子,没把两条长辫子束在帽子里面,一甩辫子将头发卷入机器内,整个头皮扯了下来,当即昏迷,经过抢救住在病房。主治大夫看到伤面久治不愈合,做了鸡皮移植,为的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不料,女工竟然借口失眠,偷偷地积攒了不少安眠药,一次服了企图自杀。幸而发现得早,及时抢救过来。主治大夫问原因?女工说:植了鸡皮将来长起鸡毛,哪不成了妖精了?与其那样活着,倒不如死了好,省得丢人显眼。主治大夫问:谁说得长鸡毛?女工说;某大夫。
  某大夫乃是我们的一位实习大夫,为人诙谐、好说俏皮话,又不知植皮的意义,不懂装懂,顺口便谄。主治大夫责问:如果这个女工抢救无效,死了谁负责任?你懂不懂得医疗保护制?
  由此可见一个医生说话的份量,是多么得重啊!往往一句话就可夺去病人的一条性命。
  因此为医者须“谨于言敏于事”。要做良医,那就更应该处处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7:33:57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三)
  为医者都想做良医,没有一个愿做庸医的。做良医除了医者努力,遵守医德,不懈地向尖端攀登,还得得到患者的配合,认可,方可实现愿望。如今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令人担忧。我们这里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个患儿注射安痛定猝亡,家属上告,要求赔偿,先是要了六万,医者已经破产了,还不满足,又上告索赔十万,医者就是卖去全部家当也拿不出来。这给了好多医者教训,看病时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只求无过不求有功。有些西医不敢用青霉素等易过敏的药物,有些中医不敢下药用量,如细辛一味,遵前人所言细辛不过钱(一钱等于3克)最多只用3克,焉能取得良效?
  在当地找我看糖尿病的不少,好多患者症状消失、检验正常,过了几年又犯病了,前来询问。仔细了解,大多是不忌嘴,或是性欲过度,导致犯病。这能怪医生吗?有的看了那些不负责任的广告,夸大其词的宣传,说是能根除病根,云云。口出贬意,我只好苦笑而已。
  有的同行看了拙著《医法传经录》病例,应用治过敏性紫癜的方药,效果不佳,前来商榷。前贤曾有:“有板方无板病”的教导,不守病机,死板硬套,不看患者的体质用药,忘掉辩证论治的大法。哪能取得良效?何况,此病往往是阴虚火旺,湿毒侵犯,湿热与虚火相缠,如油面相粘,治法颇为辣手,此病例与彼病人的情况不同,焉能用一板方治好?说是直言相告,又怕来者以为轻视,也只好苦笑而已。
  说来道去,要想做良医,以余之见,如今要比做良相也难。
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7:38:31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插介:吾邑名宿陈翁有唐趣话
先生,吾邑名人也,世习医,得家父传,复嗜文学,四十年前即有中,短篇刊于<汾水><火花>等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因此荣,亦因此受辱,挨批,被斗,刚耿之气,却未折半分,笔耕不辍,乃至古稀,医著,说部,积稿盈几.如今文禁早开,政道昌明,先生犹怀以文沐世,以医救人之志,如椽大笔,挥洒终日,灵感涌动,寝食脑后,均吾目亲睹而身临境也.已至老妻嗔而一笑哂之,不知悔改为何词.曾问何时掷笔专医,答曰:胸中块磊舒发快畅作罢.咦欷!天下文章莫非由此而成孚?
                                         后学却波渔翁疾书于戊子正月初五子夜灯下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21日 05:42pm 时添加 -=-=-=-=-
原刊本坛《医文书画》
6
发表于 2008-3-21 18:42:42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感之集而示,提醒当事人.
7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9:38:12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为医当常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警示。
8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19:38:10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3/22 07:41pm 第 1 次编辑]

杂感录   陈有唐 撰
(五)
  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事要占“天时、地利、人和”,要想成为良医,何尝不是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呢?
  可是现在的情况,余以为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开放了,惟独在中医方面的政策没有开放,反倒制定了不少限制中医事业发展的政策。据说怕游医药贩骗财坑人,行医需要办理好多手续,如行医执照,方可为患者看病,而且行医的范围又受到限制,只能在当地看病。自古以来医生是自由职业,反倒不自由了。这是“讳疾忌医”的做法,试想一个在医院行了多年的中医,早已具备资格,为何还要经卫生部门批准方可开诊所、医院?对于游医药贩只要查清是否学过医、行过医,有没有医师资格证不就解决问题了,何必要求办那么多的手续?这能说是开放吗?如果没有执照看病,病人有个三长两短,还要受刑事处治,以至好多退休、有经验的老中医不敢给人看病,闲散在家,这能说是开放吗?这只能说是限制。  
  这些政策大大地妨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也使中医的提高受到了限制,提高不了技术。周众所知:疾病的发生,有区域、地方性,如癌症发病有高发区,热病有南北的之分,人的体质、饮食习惯、、、、、、均有不同,用药也不尽相同。北方多风寒宜用伤寒方,南方多温湿宜用温病方。试想:那个行医执照只许在一个地方行医,造成了中医只能解决当地的常见疾病,而对于外地发生的疾病,寡闻孤见,得不到实践治病的机会,哪能提高了技术?中医事业哪能发展了?无怪乎近年来中医界没有大师出世?怨不得人家说东道西,中医是伪科学云云。
  尽管现有学中医的人,一心想有作为,研读经典,精心看病,只能是治好当地的常见病,不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接触不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病症,施展不了才能,哪能成为良医?
  从前行医讲究悬壶云游,拜师学技访友商榷,如扁鹊、叶天士等大师莫不是通过广泛采纳各地名医之长,融会贯通而成为大家的,后来才能够在中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们现在要想发扬中医事业,培养良医,走向世界,余认为改革开放的政策,应该是为有志者创造“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不可讳疾忌医、因噎废食,制定一些限制中医的政策,阻止了中医事业的发展,让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日渐衰退。
  呜呼!现在是应该重新考虑改革中医制度的时候了。否则,中医事业就要断送在我们手中,后悔莫及,愧对祖宗。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22日 07:51pm 时添加 -=-=-=-=-
杂感【4】因故暂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19:38:59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3/22 07:42pm 第 1 次编辑]

(六)杂感录  陈有唐 撰
  近年来,听说一些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看到西医就诊的人多,用仪器诊断、检验病准确,产生自卑感,不再看中医书藉,而是一心钻研西医去了,由不得引起好多的想法。
  西医有多少病名?说不清。据《国外医学》讲;除了教科书所讲的,现在还有几千种遗传病熟视无睹。中医有多少病名?讲不清。因为历朝历代医者病、症不分,更是难以闹清楚。面对这样的状况,要做良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人说西医是微观医学,有先进的诊断仪器、检验设备,可查出病。余答:不尽然,不说是好多病了,就是对脏器的研究,西医也未能彻底查清楚。前些年不是对“肾”的研究,做过好多检验,弄清了吗?至今仍有好多未知数,还是没搞清楚。
  中医是宏观医学,用望、问、闻、切的办法就可诊出病症来,这也不尽然,用四诊能诊出体内的小肿瘤吗?能辨出导至关格早期的原因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吗?查过不少医书,据我所知,至今还没听说过有这样的高手。
  这样看来,要做良医,确实是件难事。无怪乎前贤讲:有板方无板病,医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学问。其实,西医何尝不是这样的?现在仍有好多疾病靠仪器诊断不出来。 
  不过,以余看来,中、西两医的诊病方法,比较起来,中医还是占优势,只要细心诊脉,就可诊出五脏六腑的虚、实、寒、热,再参照一、二症状,就可辨证施治。(这大概也就是历朝各代医者并不十分注重病名的一个原因吧)除此而外,中医不用随身带那么多的仪器、设备,既成简单又方便。
  如此看来,宏观医学还是有它的优越性。
  既然我们当初走进中医这个门槛,要想做良医(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士兵不想当将军不是好兵)那就应该恒下心来学中医,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弄成个半中半西,两个半瓶子,一事无成。
  余以为:先学好中医、四诊辨证的方法,能够辨证论治,有了基础,有了一定水平,再去学西,取长补短,再搞中、西医结合比较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到那时,疗效提高了,病人自然会找你的。这样,岂不是比以前的中医想做良医,又多了资本、又有了有利的条件了?还愁做不了个良医?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关键在于自己能不能恒下心来,顺序渐进,有没有去攀登良医这座高峰的信心、决心、恒心。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19:39:58 | 只看该作者

老酒弥醇品《杂感》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3/22 07:44pm 第 1 次编辑]

杂感录【7】陈有唐 撰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辨证论治”的这个法则,是无价之法宝,但 
  也不能说是万能之宝。随着时间的进展,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增加
  新的内容,如西医的检验设备,CT可查出体内的微小的肿瘤,拿来 
  一用,即时根治,岂不美哉!因而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掌握
   新的技术,扩大辨证论治的模式。
  有些病好像洪水泛滥,一个时期特别猖獗,40年至44年时,我们这一带患疥疮的特别多,44年至50年,患湿温(西医的伤寒,老百姓称窝儿病)的多,50年年60年好多地方暴发疫斑(西医称流脑),60年以后的瘟黄(各类肝炎)以及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时不时地像洪水袭来,这与天候、地点、人的体质有关,同《内经》所述的五运六气有关系。在辩证论治时,不从五运六气的角度,看待、认识这些病,是不会取得良效的,因而还需要医者经常熟读《内经》。仅用平时辨证论治的项目诊治,肯定不会获得满意的效果。
  即便从天、地、人三方面辨证论治,有时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记得五几年治疫斑,应用大剂人参白虎汤就能治愈,可是过了几年再用时却没疗效了,同一病同一方,那时有效此时无效,岂不怪哉?怪不得前贤说:“有板方无板病”,诸如时行感冒、瘟疫、、、、、莫不如此。
  因此说,时代不一样了,老祖宗传下的这个法宝,也需要充实新的内容,不可墨守成规,应与时俱进,随机应变,不断地更新,才能赶上患者的要求,中医方能恢复昔日的辉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3 06:42 , Processed in 0.1184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