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四方寻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索治疗肺癌骨转移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9-9-29 22:16:34 | 只看该作者

探索治疗肺癌骨转移

真阴不足,一是冲气,二是内不足,无以外卫。
参赫降气汤加减。
92
发表于 2009-10-17 11:11:44 | 只看该作者

探索治疗肺癌骨转移

邓铁涛教授“痰瘀相关理论"在肿瘤疾病的临床应用
2008-09-24 21:13:07 来源: 现代医院  显示次数:195   编辑:吴玉生,杨海燕   进入论坛
邓铁涛教授擅长诊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早在20世纪7O年代,就提出了冠心病本虚标实、痰瘀相关的病机,本虚主要为心阴心阳虚,标实主要为痰与瘀。指出“冠心病的病因可归纳为劳逸不当,恣食膏粱厚味,或七情内伤”,上述致病因素作用于心阳不足或心阴不足之体,使气滞于中,血行不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同时,气虚亦可引起血瘀,血瘀可加重气滞,气虚生痰,痰湿也可引起血瘀,导致痰湿内阻或瘀血内闭,痹阻心脉而引起一系列冠心病的症状。他针对南方患者多为气虚痰阻的病理特点,创用益气除痰的温胆汤加参化裁治疗,标本兼顾。
邓铁涛教授的“痰瘀相关”学说,认为痰是瘀的初级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不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肯定,而且用以指导治疗肿瘤,尤其是肺癌、乳腺癌、食管癌也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肺癌
1.1 病因病机
肺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气内虚,脏腑功能失调,邪毒侵肺,导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司,集聚成痰,痰凝气滞,郁阻络脉,痰气瘀毒交结,日久形成积块。《杂病源流犀烛》说:“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可见在肺癌的发病机制中,痰瘀既是邪毒侵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正气内虚、邪毒之交结成块的致病因素。
因此,痰瘀为病贯穿于肺癌的整个发病过程。历代医家认为.痰是津液的病变,瘀是血的病理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灵枢·百病始生》指出:“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丹溪心法》指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强调“痰中挟瘀”这一病理在致病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而且认为积聚、瘤瘕、肺胀等诸病症多是痰中挟瘀所致。
《医宗粹言》强调:“若素有郁痰所积,后因伤血,故血随蓄滞与痰相聚,名日痰挟瘀血。”《血证论》说“血病不离水”,“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水病则累血”及“痰亦可化为瘀”。说明痰瘀相关,痰瘀同病的理论历来为医家所重视。
1.2 临床表现
肺癌患者不论早中晚期,多见痰瘀相关为病的情况。如咳嗽、气促为痰湿壅肺,肺失宣发肃降。痰瘀搏结,瘀阻脉络,血不循经溢于脉管外则见瘀血或咯血。久病人络,阳气阴精不得通行,瘀结胸中,则见胸膺胸痛,痛处固定。痰浊瘀毒交结,聚积于肺脏,日久而成积块。故肺内之肿块乃肺癌之重要体征。痰瘀之舌脉见证有:苔白厚浊或腻,脉弦滑为痰阻;舌有瘀斑或舌质紫暗,舌下络脉曲张,脉涩或结代者为瘀闭。若两者同见则为痰瘀闭阻。统计本科住院116例肺癌患者,人院时具有上述痰瘀临床表现者约占78%,人院检查多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血沉等明显升高。
1.3 辨证论治
我们对肺癌的治疗,无论早中晚期都以除痰祛瘀为治则。在早期,有时可无明显的症状,以除痰祛湿为主,少佐活血化瘀;中期痰瘀表现比较明显,治疗除痰祛瘀并重;晚期正气亏虚,痰瘀病情严重,症候错杂,治疗扶正祛邪,除痰祛瘀,不忘扶助正气,孰重孰轻,应具体分析,灵活变通。
自拟基础方如下:苇茎、生薏仁、冬瓜仁各30g,桃仁、生南星、生半夏、山慈菇、丹参各15g,枳壳12g,田七末(冲)3g。随症加减:肺热明显发热,口干口苦,痰黄稠者加鱼腥草、黄芩、人工牛黄;咳嗽甚者加浙贝母、北杏、百部;胸痛甚者加延胡索、郁金,兼服西黄丸;痰血、咯血明显者加仙鹤草、侧柏叶、白及粉;气促加苏子、莱菔子、鹅管石;胸水加半边莲、葶苈子、猪苓等;有脑转移者加全蝎、蜈蚣、壁虎等虫类药;气阴两虚者加用人参、黄芪、冬虫草补益肺气,天冬、百合、燕窝等养肺阴,西洋参炖服独具益气养阴之功。
2 乳腺癌
2.1 病因病机
乳腺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七情内伤,或因外邪客之所致。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脉布络胸胁,若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则胸胁脉络气机不利。乳房属胃,脾胃互为表里,脾胃运化失常,则痰浊内生,以致无形之气郁与有形之痰浊相互交凝,经络痞涩,气滞血瘀,阻于乳中而成本病。朱丹溪《格致余论·乳硬论》说:“若夫不得于夫,不得于姑舅,忧郁郁闷,昕夕积聚,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日乳岩。”“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可见,气血痰瘀也是乳腺癌形成的重要因素。
2.2 临床表现
乳腺癌早期多以气滞痰凝为主,症见乳房结块,皮色不变,质地较硬,推之可移或固定,乳房胀痛,两胁作胀,心烦易怒,或腋下瘰疠,咳嗽有痰,头晕目眩,纳呆,舌淡红或稍红或暗,苔白或厚腻或微黄。脉弦或弦滑。中晚期则以正气亏虚、痰瘀互结多见,症见乳中结块或翻花溃烂,渗流黄水或血水,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烦躁失眠,头晕目眩,月经不调,口干咽燥。舌暗红或绛,有瘀点瘀斑,无苔或少苔,脉弦细或涩。
2.3 辨证治疗
在治疗上无论早中晚期都以理气化痰、活血祛瘀贯穿治疗过程。基本方为:柴胡1Og,枳壳6g,青皮6g,赤芍15g,山慈菇10g,浙贝母15g,郁金15g,瓜蒌15g,丹参24g,桃仁10g,田七10g,甘草6g。随症加减:肝气郁久化热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加夏枯草、山栀子;胁痛加香附、元胡、川楝子;咳嗽痰多加百部、紫菀、北杏、橘络;脾虚纳呆乏力加太子参、白术、云苓;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肝肾阴伤加旱莲草、女贞子、山萸肉;血瘀偏重加川穹、生地、当归、穿山甲、鳖虫等;疼痛甚剧加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等祛瘀止痛。总之,在早期,病情较轻,以疏肝理气、键脾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少佐活血化瘀;中期则除痰化瘀并重;晚期一般正气亏虚.肝肾阴伤,痰瘀互结甚重,症候虚实夹杂,治疗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既祛痰化瘀,又不忘扶助正气、滋养肝肾、扶正抗癌。
乳腺癌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可贯穿于治疗始终,除痰祛瘀则是重要的治疗原则。
3 食管癌
3.1 病因病机
食管癌属于中医“噎膈”范畴。它的形成多和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相关。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调则伤脾,脾伤气结则津液不能输布,聚而成痰。痰热交阻于食道,使食管干涩难咽,妨碍进食。日久气滞血瘀、痰瘀搏结阻于胃口,渐成噎膈。《订补明医指掌》说:噎膈“多起于忧郁,忧郁则气结于胸,臆而生痰,久则痰结成块,胶于上焦,道路狭窄,不能宽敞,饮或可下,食则难人,而病已成矣。”徐灵胎《医学十二种》指出:“噎膈之病,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张景岳认为:“酒色过度则伤阴,伤阴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粘涸则燥结病于下。”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多认为痰阻、气结、血瘀是食管癌形成的主要原因。
3.2 临床表现
食管癌早期多以气滞痰阻为主要表现,临床多是胸骨后不适,烧灼或疼痛,食物通过时局部有异物感或摩擦感,有时吞咽食物在某一部位有停滞或轻度梗阻感,喉间痰涎较多。下段食管癌还可引起剑突下或上腹部的不适、呃逆、嗳气,伴有纳呆,体倦乏力,形体日渐消瘦,舌质淡,苔白腻,脉滑。中晚期多是痰瘀内阻为主,又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呈渐进性加重且呈持续性。多因梗阻进食减少或厌食,而出现恶液质。胸痛固定或痛掣肩背,声嘶,黄疸,腹水,呼吸困难,气管食管瘘等。肿瘤浸润至大血管可造成出血,如呕血或黑便。晚期由于全身广泛转移而引起相应的症状。此时病情危急,甚至水饮难下,食后即吐,便如羊屎,面色灰暗,肌肤甲错,舌有瘀点瘀斑,苔薄黄。脉弦细代涩。
3.3 辨证治疗
食管癌在临床上往往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常有气郁、痰阻、血瘀等标实证候,但疾病的发展又表现为津亏液涸,精血不足,日久而致阴损及阳,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证。因此,本病在临床上往往虚实夹杂,难以截然划分。
治疗上要抓住阴亏热结、痰瘀内阻这~病机,以养阴清热,除痰祛瘀,理气和胃为基本治则。在证治方面,首先明确其本虚标实,抓住痰、瘀、虚这一主要病理。基本方选:生半夏、生南星、党参、赤芍、白术、旋覆花、代赭石、生薏仁、丹参各15异,田七10g,甘草6g。随症加减:痰多、口干口苦加浙贝母、山慈菇、黄芩;梗阻明显加壁虎、蜈蚣、露蜂房;气郁胸闷加郁金、瓜蒌皮;胸痛明显或痛掣胸背加五灵脂、桃仁、威灵仙;大便不通或便如羊屎,面色苍白,贫血加首乌、生地、火麻仁;若晚期出现阳衰水泛,双下肢水肿者加猪苓、附子、桂枝。
由于本病到晚期多是阴损及阳,痰瘀内阻之本虚标实证,故在治疗过程中要时时注意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同时要注意饮食调理,加强支持疗法,增强体质,以有利于提高疗效。
==========================================================================

  
93
发表于 2009-10-17 12:11:16 | 只看该作者

探索治疗肺癌骨转移

参赭镇气汤 
野台参12克 生赭石(轧细)18克 生芡实15克 生山药15克 萸肉(去净核)18克 生龙骨(捣细)18克 生牡蛎(捣细)18克 生杭芍12克 苏子(炒,捣)6克
  
加麦冬15克,枸杞15克,猪尾巴一条。
94
发表于 2009-12-16 20:40:32 | 只看该作者

探索治疗肺癌骨转移

.
9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15:26:50 | 只看该作者

探索治疗肺癌骨转移

深谢W先生和wonghaishui1 先生的的关心和指点。
咳嗽与咳血都很大减轻,但现在情况很差,肝、脑都出现了转移,正气已大损,贫血严重,尿茶色,我觉得是血尿。
我心情很沉闷,本月来过论坛,没出声!
9~11月的主要问题是治疗的整体配合出问题。
不过总的来看,以中医为主的治疗方案应该是非常可行的。关于这方面的总结以后再谈。

-=-=-=-=- 以下内容由 四方寻绎2009年12月22日 03:45pm 时添加 -=-=-=-=-
目前关于脑转移(病人现在的感觉是头重)各位大师和高人是否有经验可供交流参考?谢了!
9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13:13:29 | 只看该作者

探索治疗肺癌骨转移

下面引用由wangmengying2009/09/27 00:02pm 发表的内容:
肺癌咳嗽等症状,属于上焦;骨转移归肾属下焦;古人有“上下俱病取之中”之训,今脾胃功能失调症状很突出,说明古人的总结仍然能够指导当前的临床实践——“取之中”就是须运化中焦,中焦一经运化,病机就抓住了 ...
先生这个思路应该是对的,后面的治疗出了很大的问题,主要是在腹泻,许多情况我也被隐瞒了,气恼!特别吃药汤后之所以腹泻,问题主要是脾泄,这源于原先的脾阳气虚而致运化失常、作泻,典型的久病脾泄。脾不能运化,胃气绝,恐怕吃什么药都没用了。先用四君子汤试试,因食呕,加半夏6克!明日用药。
97
发表于 2009-12-26 02:29:06 | 只看该作者

探索治疗肺癌骨转移

下面引用由四方寻绎2009/12/25 01:13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这个思路应该是对的,后面的治疗出了很大的问题,主要是在腹泻,许多情况我也被隐瞒了,气恼!特别吃药汤后之所以腹泻,问题主要是脾泄,这源于原先的脾阳气虚而致运化失常、作泻,典型的久病脾泄。脾不能运 ...
四君子汤得人参、党参一起用,否则药力恐怕不足以挽回病势;必要时,《冯氏锦囊秘录》p142~144的“锦囊觉后篇”一节所论的“人参、白术、附子、五味子汤”得考虑使用,具体用药剂量论述请查阅该书。首先得把病势挽救过来,然后才谈得上治疗肝脑转移的问题!
9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05:44:41 | 只看该作者

探索治疗肺癌骨转移

下面引用由wangmengying2009/12/26 02:29am 发表的内容:
四君子汤得人参、党参一起用,否则药力恐怕不足以挽回病势;必要时,《冯氏锦囊秘录》p142~144的“锦囊觉后篇”一节所论的“人参、白术、附子、五味子汤”得考虑使用,具体用药剂量论述请查阅该书。首先得把病势 ...
组方中已有人参,药力也胜过党参,为何一起用?请教先生!
先生提供的治脱方我已记下,深谢先生甚至!
目前情况就是两手臂疼痛,神情微呆,行走不便,脑转移所致。
先生最初的方子一直在用的。直到得悉病变本月初我参考拟一方以培元消肿止痛:
别直参5克,枸杞子12克,山茱萸12克,女贞子12克,天冬12克(米炒),补骨脂12克,吴茱萸5克,桑寄生12克,鹿衔草12克,蜂房12克,守宫3条,全蝎2克。
虫类药我一直不用,这里是想取祛风止痛之效,无奈之举。恭请先生和诸位批评!
99
发表于 2009-12-26 10:33:14 | 只看该作者

探索治疗肺癌骨转移

下面引用由四方寻绎2009/12/26 05:44am 发表的内容:
组方中已有人参,药力也胜过党参,为何一起用?请教先生!
先生提供的治脱方我已记下,深谢先生甚至!
目前情况就是两手臂疼痛,神情微呆,行走不便,脑转移所致。
先生最初的方子一直在用的。直到得悉病变本月 ...
人参补气为主,党参气血双补,均可健脾止泻,大病之体,气血必然大亏,故人参、党参并用疗效更好些;此阅读现当代中医名家医案经常见到,故特提出,供参考!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2月26日 10:46am 时添加 -=-=-=-=-
白术的量一定得大些(至少30克以上),保住胃气就是保住性命,止痛药能使用外用药尽量选择外用药(得适当加温,然后外敷),目的就是预防损伤胃气;现在气候寒冷,一定得开空调保持室内温度在26~28之间(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千万不能外感),如无空调,也得生火炉(得用铁导管把烟气排出室外)保温。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2月26日 10:56am 时添加 -=-=-=-=-
“。。。。。。女贞子12克,天冬12克(米炒),。。。。。。”这两味养阴药只会加重腹泻症状,所以建议不用;熟地、麦冬对腹泻也是不利的,都应当减去为宜;既使腹泻症状消失,只要脾胃功能不强,养阴药也需慎用或不用,如非用不可之时,一定要煎沸45分钟以上,否则仍然会导致腹泻!此《辨证论治研究七讲》一书有论述。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4:57:34 | 只看该作者

探索治疗肺癌骨转移

下面引用由wangmengying2009/12/26 10:33am 发表的内容:
人参补气为主,党参气血双补,均可健脾止泻,大病之体,气血必然大亏,故人参、党参并用疗效更好些;此阅读现当代中医名家医案经常见到,故特提出,供参考!-=-=-=-=-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 在 2009年12月26 ...
先生说得极是,党参虽不具有人参益气救脱之功,但兼有补血之功效。我原拟方用人参12克 白术20克,现就吩咐家人改用人参(10克) 党参20白术(30克),看情况逐渐加术量。

-=-=-=-=- 以下内容由 四方寻绎2009年12月26日 03:02pm 时添加 -=-=-=-=-
当时是考虑培元必培元阳与元阴,阴阳平衡,故用女贞子和天冬,经先生教说,深感有理,我太教义了,目前病人正气大损,脾肾阳大虚,阴必盛,因此养阴之药理应减用或不用。深谢先生指教,即可改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06:49 , Processed in 0.05133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