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灵异怪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骨伤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6:06:4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有推广应用价值。“抱膝者,有四足之竹圈也。以竹片作圈,较膝盖稍大些须,再用竹片四
  根,以麻线紧缚圈上,作四足之形,将白布条通缠于竹圈及四足之上,用于膝盖,虽拘制而
  不致痛苦矣。”
    图5—39抱膝环固定法
    两折端分离2cm以上的骨折,可分别在两骨折片水平方向闭合钻人细骨圆针,针的两
    端均露在皮肤外,手法复位后,把两支细骨圆针互相靠紧,捆扎橡皮筋予以固定,至临床愈
    合后拔针。
    近年来也有采用外固定器治疗髌骨骨折取得满意疗效者,其中抓髌器是行之有效的外固
    定器之一。抓髌器固定一般6周左右可达愈合。抓髌器是应用机械加压力和金属弹性应变力
    而使骨折闭合复位、加压固定以治疗髌骨骨折的。
    对横形髌骨骨折分离移位ltm以上,手法整复失败者,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者及大多数
    粉碎骨折可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难以整复及内固定的粉碎骨折可作髌骨部分切除术或
    髌骨全切除术,术后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4—6周。
    (3)练功活动
    早期加强股四头肌舒缩活动,解除固定后,逐渐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
    (4)药物治疗
    早期应重用活血祛瘀消肿的外敷及内服药物。中期应采用接骨续筋、通利关节的药物。
    后期(尤其是年老肾气虚弱者),应着重服用补肝肾壮筋骨的药物。解除固定后,进行膝关
    节屈伸锻炼的同时应配合中药熏洗。
    六、胫骨平台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指胫骨上端内髁和外髁的骨折,又称胫骨髁骨折。胫骨髁的骨质较股骨髁
    为疏松,因此胫骨髁骨折发生率远较股骨髁要高,多见于青壮年。
    (一)病因病机
    间接和直接暴力均可导致胫骨平台骨折,间接外力常因高处坠落,足部着地,地面反作
  用力经胫骨挤压胫骨髁造成骨折,根据暴力方向的不同有单髁骨折、双髁骨折和胫骨平台压
  缩及粉碎骨折之分。由于胫骨上端骨质疏松,骨折时易发生挤压塌陷,不易整复,日后常因
  关节面的不完整,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单髁骨折中,外髁骨折多于内髁骨折。
    (二)辨证论治
    1.辨证    ·
    有典型的外伤史。局部有肿胀,压痛,膝内、外翻畸形和关节活动障碍。X线片可确诊
9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6:07:0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骨折部位及类型。疑有侧副韧带损伤者,还应在被动外(内)翻位拍摄双侧膝关节正位X
    线片与健侧对比关节间隙的距离。
    2.论治
    骨折无移位患者可先抽净关节内积血或积液,然后用超关节夹板或长腿石膏靴固定膝关
    节于伸直位约4~6周后,不可负重行走,待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后方能负重行走;有移位
    骨折,应施行手法整复或持续牵引,达到正确地整复,坚固地外固定,以防止膝关节不稳
    定、内外翻畸形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若单髁或双髁骨折移位严重,且关节面有压缩者,    、
    可考虑切开整复和内固定。为了避免关节内粘连及更好地塑造被破坏的关节面,应尽早开始   
    作股四头肌和膝关节的活动,后期可配合按摩和熏洗。    :
   
    七、胫腓骨干骨折    ;
    胫、腓两骨构成小腿骨,胫骨较粗大,上端两侧的内外两髁与股骨下端的内外两髁连    ;
    接,并构成膝关节。胫骨下端内侧突起为内怀,与腓骨下端所形成的外踝共同构成踝穴,骑   
    在距骨之上构成踝关节。胫骨干的中下1/3交界处比较细弱,为骨折的好发部位,同时因无   
    肌肉附着,血液供应较差,骨折后易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f
    胫腓骨干骨折多见于儿童,以胫骨干单骨折最为常见。    /
    (一)病因病机
    胫腓骨干骨折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多为侧方重物直接打击、挤压或从高处坠
    下,足部先着地,由小腿旋转的间接暴力引起。
    1.直接暴力
    骨折以横断形、短斜形为最多,亦可为粉碎性。如双骨折则两骨折线都在同一平面。骨
    折后可发生重迭及向内、向后成角畸形。
    2.间接暴力
    间接暴力如高处坠跌、扭伤或滑倒所致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如系双骨折,则两骨折
    线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后亦可有重迭成角或旋转畸形。腓骨的骨折线一般较胫骨为高。
    (二)辨证论治
    1.辨证
    有明显外伤史,骨折局部肿胀,疼痛及压痛,功能障碍,可触及骨擦音,有移位者可有
    肢体缩短、成角及足外旋畸形和异常活动。胫腓骨干骨折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一般明显,故诊
    断较易。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骨折部位及移位方向。因胫骨和腓骨骨折处可以不在同一平
    面,故X线摄片应包括胫腓骨全长。
    2.论治    ,
    小腿负重功能是以胫骨为主,腓骨为次,因此其复位及固定亦必须以胫骨为主。骨折端
    的成角与旋转移位,应完全纠正,避免影响膝关节的负重功能,成人的缩短移位,亦应尽可
    能纠正。
    无移位的横形或斜形骨折以及裂缝骨折只需用夹板固定,直至骨折愈合。有移位的稳定
    性骨折如横断形、锯齿形可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如粉碎骨折、斜形骨折等不稳定性骨
    折,可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配合跟骨牵引3~4周。
    (1)整复方法
9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6:07:2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移位小的可用局麻,移位大的可用腰麻。患者平卧,膝关节自然屈曲,两助手分别握住
    果窝部及足部,沿小腿纵轴作拔伸牵引3~5分钟,矫正重叠及成角畸形。再用端提挤按手
    法矫正左右移位。然后,在维持牵引下,术者两手握住骨折处,嘱助手徐徐摇摆骨折远段,
    使骨折端紧密相接。最后以拇指和食指沿胫骨前嵴及内侧面来回触摸骨折部是否平整,对线
    是否良好。
    (2)固定方法
    无移位的胫腓骨干骨折,按移位方向加用固定垫,用夹板五块,在小腿前缘置两块狭长
    夹板,余三块分别置内、外、后三侧。胫骨上1/3骨折,选用超膝关节夹板固定;中1/3骨
    折选用小腿局部夹板固定;下1/3骨折,可选用超踝关节固定。如有移位或极不稳定骨折,
    均应用夹板加持续跟骨牵引固定。跟骨牵引穿钢针时,针尖由内向外上斜行(跟骨外侧高于
    内侧lcm,约呈15~斜角),使跟骨轻度内翻,这样骨折对位更稳定,并可恢复小腿的生理弧
    度。牵引重量一般为3—5kg,3~4周去除牵引。
    (3)练功活动
    固定后第2天,即可让患者作踝关节背屈活动及股四头肌收缩锻炼。跟骨牵引者,还可
    以用健腿和两手支持体重抬起臀部。3~4周后扶双拐行走,6—7周后可弃拐慢行,8—10
    周作X线片及临床检查,若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即可去除外固定。
    (4)药物治疗
    按骨折三期辨证施治,早期肿胀明显者,宜酌加利水消肿之药,下1/3骨折局部血供较
    差,容易发生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后期应着重补气血、养肝肾、壮筋骨。
    八、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是发生于胫腓骨下端的内、外、后、前踝的一种常见关节内骨折。多发于青壮年。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及距骨共同组成,外踝较长,阻止距骨外翻的力量较大,内踝较
    短,阻止距骨内翻的力量较弱。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踝背伸时,关节较稳定,而踝处于跖屈
    位时,关节较松动,距骨能侧向活动,故踝部骨折常发生在跖屈位。
    (一)病因病机
    踝部骨折多由间接暴力造成。《世医得效方》已将踝关节损伤分为内翻与外翻两大类型。
    踝关节呈内翻姿势损伤者为内翻损伤,呈外翻姿势损伤者为外翻损伤,亦即《医宗金鉴·正
    骨心法要旨》说:“或驰马坠伤,或行走错误,则后跟骨向前,脚尖向后”而引起。怀部骨
    折包括单踝、双踝、三踝及踝上骨折等,可合并韧带损伤及距骨脱位。由于损伤原理复杂,·
    骨折类型繁多,最常见的有内翻、外翻及外旋三种,其中以内翻型最多见。内翻、外翻、外
    旋骨折按其损伤程度又分为一度、二度、三度骨折。
    1.内翻骨折(图5—40)
    常因高处跌落,足外缘首先着地或足底内侧踩在凸处,使足发生强度内翻所致。内踝骨
    折线由外下斜向内上,骨折块向上移位,外踝呈撕脱性横断骨折,严重时可合并后踝骨折、
    距骨脱位。
    2.外翻骨折(图5—41)
    骨折时足部位置与内翻型骨折相反,内踝多为撕脱性横断或斜形骨折,严重时可合并后
    踝骨折、距骨脱位。
9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6:07:5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①②一度外踝撕脱骨折    ③二度内外怀骨折    ④三度三踝骨折
    或内踝骨折    合并距骨向内侧移位    合并距骨向后脱位
    图5—40踝部内翻骨折
    图5—41  踝部外翻骨折
    3.外旋骨折(图5—42)
    当足部不动,小腿强力内旋,或小腿不动,足部强力外旋时,可发生外旋骨折。腓骨—
  端呈螺旋形或斜形骨折,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可合并内踝韧带撕裂或内踝撕脱性横断{
  折。严重时可发生后踝骨折及距骨脱位或踝上骨折。
    (二)辨证论治
    1.辨证   
    ①一度    ②  二度内外怀骨折    ③三度三踝骨折
    外踝骨折    合并距骨向外侧移位    合并距骨后脱位
    图5—42怀部外旋骨折
9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6:08:2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有外伤史,局部肿胀、青紫、疼痛和功能障碍,外翻骨折多呈外翻畸形,内翻骨折多呈
    内翻畸形,距骨脱位时,则畸形更加明显。无移位的骨折,应注意与踝部扭伤鉴别。骨折患
    者其压痛以内、外踝本身最明显,扭伤则多在踝部前方或下方最明显,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
    断并了解骨折损伤类型。    ·
    2,论治
    踝部骨折,除踝上骨折外其他各型都是关节内骨折,因此,必须要求正确复位,同时又
    要稳妥的固定,保持骨折在整复后的位置不变。因为即使遗留极轻度的移位,亦会妨碍关节
    功能或日后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踝部骨折大多数可采用手法复位和外固定的方法来治疗,对
    手法不能复位的骨折均应早期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
    (1)整复方法
    我国古代关于踝部骨折的整复方法多有介绍。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介绍:
    “或骨突出在内,用手正从此骨头拽归外;或骨突向外,须用力拽归内。”《伤科汇纂》在这
    基础上加以改进,提出整拽并施复位法:“令患者坐定,以突出之足垂下,另倩一人,将膝
    胫抱住。如患者在左足,骨向内侧突出者,医人用两手将患足掰起,上面两大拇指按在骨陷
    处,下面八指托在突骨处,以两手掌揿在患足跟跗之上,两手托起,两掌揿落,略带拽势,
    并齐着力一来,无有不入窠臼矣。如骨突外侧者,令患人侧转,使骨突向下,用前法揣人。
    右足治同。如骨碎者,应用夹缚绑扎。”
    无移位的踝部骨折,在局部敷药后,用超关节夹板固定4~6周即可。有移位的踝部骨
    折,在腰麻下手法复位。患者平卧屈膝90‘,助手抱住其大腿,术者握其足跟和足背,与助
    手对抗牵引,按照远端凑近端的原则,外翻骨折使踝部内翻,内翻骨折使踝部外翻,力求矫
    正内外翻畸形。如有后踝骨折,可用一手握胫骨下段向后推,另一手握前足向前提,并徐徐
    将踝关节背伸,使后踝逐渐复位。
    手法整复失败或开放性骨折脱位,可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
    (2)固定方法
    骨折整复后,在内外两踝的上方各放一塔形垫,两踝下方各放一梯形垫,内翻骨折固定
    在外翻位,外翻骨折固定在内翻位,无内、外翻畸形者将足固定在中立位。放好夹板后,将
    踝关节固定在90‘背伸位,防止跖屈。
    (3)练功活动和药物治疗    。
    早期进行足趾活动和适当的踝关节背伸活动,4—6周后解除外固定,加强踝关节主动
    功能锻炼,辅以被动活动并配合中药熏洗,内服药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
    九、距骨骨折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名脚面,其骨乃足趾本节
    之骨也。”距骨分为体、颈、头三部分,表面3/5为软骨面,故发生骨折时,骨折线多经过
    关节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机会较多。距骨的主要血液供应自距骨颈部进入,距骨颈骨折
    时,来自足背动脉的血液供应常受到损害,使距骨体很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一)病因病机
    距骨骨折较少见,主要为间接暴力所致,如从高处坠落,足向背侧屈曲着地,外力沿胫
    骨纵轴向前下方冲击,而来自地面的抗力还击胫骨下端的前缘造成距骨骨折。按骨折线的位
9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6:08:5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置可分为颈部、体部及颈体间骨折,以颈体间骨折为多见。
    (二)辨证论治
    1.辨证
    足踝部疼痛剧烈、肿胀、皮下瘀斑及不能站立行走。届伸时疼痛更剧。踝部与跗骨正侧
    位X线片,可以明确骨折的移位、类型以及有无合并脱位。
    2.论治
    (1)整复与固定方法
    无移位者,用夹板或石膏托固定于踝关节跖屈位6—8周,距骨前及跟腱后各放一塔形
    垫,两侧踝部上下各放一梯形垫。有移位者,手法复位为主,腰麻下屈膝,助手握住小腿,
    术者尽力将脚向下拉,同时将前足轻度外翻,适当跖屈向后推即可复位。夹板固定如上述。
    手法复位失败者可行手术切开复位,必要时作螺丝钉内固定,术后应用管形石膏固定踝关节
    于功能位3个月。
    (2)练功活动及药物治疗
    足趾、膝关节屈伸锻炼宜早开始,因一般骨折需3—4月才能愈合,故负重宜较晚进行。
    解除固定后应施行局部按摩,配合中药熏洗,并进行踝关节屈伸、内翻、外翻活动锻炼。
    跟骨骨折容易引起骨的缺血性坏死,故中、后期应重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
    十、跟骨骨折
    跟骨为一松质骨,主要功能为负重,并与距骨构成跟距关
    节,使足内收、内翻或外展、外翻。跟骨后缘的突起称跟骨结
    节,为跟腱附着处。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成30。一45。的
    结节关节角(图5—43),是跟距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跟骨骨
    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
    (一)病因病机
    图5—43  结节关节角    跟骨骨折多由高处坠下或跳下,足跟先着地所致。亦有少
    数因跟腱牵拉而致撕脱骨折,跟骨骨折后常有足纵弓塌陷,跟
    骨可变宽、变短,跟骨结节上升,结节关节角减小,甚至变成负角,从而减弱了跖屈的力量
    和足纵弓的弹簧作用。
    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可分为不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和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两类。前者预后
    较好,对足的功能影响不大,后者最常见且预后较差。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图5—44)
    (1)跟骨结节纵形骨折:多发生在跟骨结节底部的骨突部位,可位于内侧、外侧或内外
    两侧。若发生在跟骨结节骨骺未闭合前,多发生骨骺分离。
    (2)跟骨结节横形骨折:亦名鸟嘴状骨折。多因腓肠肌强烈收缩,跟腱牵拉而致撕脱骨
    折,骨折片后侧张开呈鸟嘴状。直接暴力撞击该处亦可形成此类骨折。
    (3)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正位X线片示骨折线多由内后斜向前外,侧位X线片示骨
    折可向上移位。可视为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的特殊型。
    (4)跟骨前结节骨折:骨折线通过跟骰关节,亦称跟骨前突骨折。极少见,由于前足强
    力扭转所致。
9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6:09:1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图5—44  不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   
    (5)载距突骨折:极少见,多因足部强力内翻,距骨向下压迫载距突所致,一般移位不
多,跟骨轴位X线片能较好显示载距突骨折。
    2.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图5—45)
    图5—45  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  :
    (1)跟骨外侧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似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其骨折线走向由内后斜
    向前外,但骨折线通过跟距关节外侧面,比较常见。
    (2)全部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跟骨体部因受压完全粉碎下陷,跟骨体增宽,跟距关节
    面中心塌陷,跟骨结节上升,体部外翻,跟骨前端亦可能骨折,治疗较困难,是跟骨骨折最
    常见的类型之一。
    (二)辨证论治
    1.辨证
    有明显外伤史,足跟部肿胀、疼痛、挤压痛剧烈,承重困难,严重者足跟部横径增宽,
    高度变低,涉及关节面者则内翻、外翻活动明显受限,跟骨X线侧位、轴位片可明确骨折
    类型、程度和移位方向。    ,
    跟骨骨折往往合并脊柱压缩性骨折、颅底骨折或下肢其他部位的骨折,检查时应予注
    意。
    2.论治
    (1)整复与固定方法
    以矫正骨折造成的病理改变,使跟骨的宽度、高度、长度及结节关节角恢复正常为治疗
    原则。
    ①不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
    A.跟骨结节纵形骨折:骨折无或较少移位,一般不须整复,外敷活血化瘀膏加压包扎,
    不负重活动3—4周即可;移位较大者,须采用跟骨结节牵引,使骨折片复位,术后长腿石
98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6:09:3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膏靴固定患足于跖屈位和屈膝位4—5周。
    B.跟骨结节横形骨折:是一种撕脱性骨折,在麻醉下,屈膝并尽量使足跖屈,术者以
    两手拇指在跟腱两侧用力向下推挤骨折块使其复位。移位严重者,宜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螺
    丝钉内固定,术后用长腿石膏固定患足于跖屈位和屈膝位4—5周。
    C.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采用骨牵引将畸形整复,恢复结节关节角后,用短腿石膏固    ;
    定,操作方法与治疗跟骨结节纵形骨折相同。    .
    D.跟骨前结节骨折:短腿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3—4周。    ·
    E.载距突骨折:无移位者只需功能治疗,有移位则术者用拇指将其推向原位后,短腿
    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3—4周即可。    ·
    ②波及跟距关节面骨折
    A.跟骨外侧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无移位或移位不大者,与跟距关节骨折的处理方法
    相似,关节面塌陷严重者,须先行骨牵引矫正结节向上移位及跟骨体的增宽,然后切开整
    复,术后用短腿石膏固定6—8周。
    B.全部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如患者年龄较大、移位不多,底部凸出不严重者,加压
    包扎,抬高患肢,不施行任何外固定。年轻患者移位较多者,可采用骨牵引加手法整复,术
    后夹板或短腿石膏固定6—8周。
    (3)练功活动   
    跟骨结节纵形骨折制动期扶拐不负重步行锻炼。跟骨外侧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或全部跟   
    距关节面塌陷骨折,年轻而骨折移位较明显者,复位固定2周后作不负重步行锻炼,在夹板    /
    固定下进行足部活动,如竹管搓滚锻炼,关节面可自行模造而恢复部分关节功能。
    (4)药物治疗
        除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外,中后期以后应注意舒筋活络、通利关节;关节融合术后则须
    补肾壮骨,促进骨折愈合。早期采用祛瘀活血药物外敷,中后期以后可配合按摩和熏洗。
    十一、跖骨骨折
    跖骨前连趾骨后接跗骨,由内向外分别为第1—5跖骨。第1—3跖骨和跟骨、距骨、楔
    骨、舟骨组成内纵弓,第4、5跖骨和跟骨、骰骨组成外纵弓,5根跖骨之间又构成足的横
    弓,跖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
    (一)病因病机
    多由直接暴力所致,如压砸或重物打击,骨折常呈粉碎性;若因间接暴力所致,如扭伤
    等,骨折线多为斜形。跖骨骨折的部位可发生于基底部、骨干及颈部,其中以基底部骨折最
    多见。
    临床上跖骨骨折可分为下述三种类型:
    1.跖骨干骨折
    多由重物压伤足背所致,有时还并发跖跗关节脱位。由于跖骨互相支持,一般移位不
    大,如为开放性,容易引起伤口边缘坏死或感染。
    2.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
    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为临床所常见,多因滑跌足内翻时腓骨短肌的猛烈牵拉所致,一般
    移位不严重,很少需要整复。
99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6:09: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3,跖骨颈疲劳骨折
    好发于第2、3跖骨颈部,多见于长途行军的战士,故又名行军足,其中尤以第2跖骨
    颈发病率较高。此骨折为逐渐发生,同时骨膜产生新骨,故骨折端不完全分离。
    (二)辨证论治
    1.辨证    ·    .
    有外伤史,局部肿胀疼痛、挤压痛、纵轴叩击痛均较明显,骨折合并脱位者出现足部畸
    形。跖骨骨折应常规摄前半足正、斜位X线片。跖骨颈疲劳骨折最初为前足痛,劳累后加
    剧,休息后减轻,2—3周后在局部可摸到有骨隆凸。X线检查早期可能为阴性。
    2.论治
    (1)有移位的跖骨干骨折、骨折脱位或多发性骨折,可采用手法整复。在腰麻下,助手
    固定小腿中部,术者握住对应的足趾作对抗牵引,以矫正其重叠及成角畸形,以另一手的拇
    指从足底部推压断端,使其复位。如有侧方移位,仍在牵引下,用一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
    在骨折的跖背侧作对向夹挤骨间隙,同时用另一手拇指沿跖骨干捋骨,使侧向移位纠正。最
    后用分骨垫放置背侧跖骨间隙之间,上方再以压力垫加压包扎于足托板上。
    (2)第5跖骨基底骨折、行军骨折或无移位的骨干骨折可应用局部敷药,外用夹板或胶
    布固定6周,以后应用药物熏洗并开始行走锻炼。
    十二、趾骨骨折
    趾骨骨折,多因重物压砸或踢撞硬物所致,前者为粉碎或纵形骨折,后者为横形或斜形
    骨折,易合并皮肤和趾甲损伤。无移位或移位不大的趾骨骨折,无需特别处理。骨折移位严
    重者,应手法复位,纠正跖侧成角与旋转畸形,并采用邻趾固定法,3—4周拆除固定后进
    行功能锻炼。
    第四节  躯fi-骨折
    一、脊柱骨折和脱位
    脊柱由7个颈椎、土2个胸椎、5个腰椎、5个相互融合的骶椎和4个尾椎所组成,不仅
    为内脏的支柱和脊髓的保护器,亦是负重、运动、吸收震荡和平衡肢体的主要结构。脊柱有
    4个生理弧度,颈椎和腰椎向前凸,胸椎和骶椎向后凸,弧度交界处最易发生骨折,约占脊
    柱骨折的80%。23个有弹力和移动性的椎间盘,除第1、2颈椎外,多数椎骨由椎体、两个
    椎弓根、两个椎板、两个横突、一个棘突和四个关节突等构成。椎弓根与椎板构成椎孔,内
    有脊髓通过,椎体前侧有前纵韧带,后侧有后纵韧带,棘突之上有棘上韧带,椎板间韧带略
    呈黄色,故名黄韧带,各韧带在维护脊柱稳定、运动和承重功能上有重要作用。脊椎的小关
    节面在颈椎接近水平,故易脱位,在胸椎接近垂直,不易脱位,在腰椎则接近前后方向,发
    生脱位时易合并骨折。
    脊髓有两个扩张部,一个在第3—7颈椎之间,称颈膨大;另一个在第10胸椎与第2腰
    椎之间,称腰膨大。肢体的运动与感觉中枢集中于此。因此,·脊髓膨大部发生脊椎骨折时常
    致脊髓损伤而引起截瘫。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16:10:2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骨伤

(一)病因病机
    根据受伤原理脊椎骨折可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两种类型,多由间接暴力所致。
    在颈、胸、腰椎多是横突或棘突骨折,在骶椎多是无移位的横断或粉碎骨折。根据其发
    病后稳定程度可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1.根据其发病机理分型
    (1)届曲型骨折
    较常见,占所有脊椎骨折脱位的90%以上,其中大部分发生在胸腰段(第11—12胸椎
    及第1—2腰椎),其次为第1—2颈椎或第5—6颈椎。自高处坠堕,足或臀部先着地,暴力
    使脊柱强度屈曲,冲击患者头、肩、背部。除椎体被压缩或折断外,后部的附件可发生撕
    脱、断裂、·脱位或交锁,严重者常并发脊髓损伤。
    (2)伸直型骨折
    暴力使脊柱强度过伸所致,可发生脊椎骨折脱位,还可能合并前纵韧带断裂及附件骨
    折。伸直型骨折脱位好发于颈椎和腰椎。
    2.根据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稳定程度分型
    (1)稳定型
    凡单纯椎体压缩骨折(压缩在1/2以下者),或单纯横突或棘突骨折,称为稳定性骨折。
    (2)不稳定型    ,
    椎体压缩超过1/2,·或粉碎性压缩骨折,或骨折伴有脱位、附件骨折,称为不稳定性骨   
    折。不稳定性骨折容易造成脊髓损伤。    ‘    ;
    (二)辨证论治
    1。辨证
    伤后背部疼痛,骨折椎体的棘突有明显肿胀、压痛,叩击脊柱其他部位及沿纵轴方向冲
    击头顶部,骨折处有明显疼痛。屈曲型可见后凸畸形,将头向胸前俯屈,便感到骨折处剧
    痛,如有截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表明骨折合并有脊髓损伤。X线正侧位片可显示脊柱骨
    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一般加摄斜位片。
    X线摄片时应注意椎体压缩的程度,分辨单纯压缩骨折或粉碎性骨折,椎管、椎间孔是
    否变形,椎间隙是否变窄,椎体附件是否受损,棘突是否排列在一直线上等,以便于区别骨
    折属于稳定型还是不稳定型。
    2.论治
    (1)急救处理
    对任何可疑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不得任意搬动,以免加重脊柱和脊髓的损伤。在搬运
    过程中,应使脊柱保持伸直位置,避免屈曲和扭转,用滚动的方法,将患者移至担架上,使
    患者仰卧。如骨折部位在颈部,应有一人固定头部,并略加牵引,勿使其有旋转活动。如有
    休克等全身情况应及时抢救。
    (2)整复方法
    ①屈曲型脊柱骨折
    屈曲型脊椎压缩骨折时,椎体前部坚强有力的前纵韧带往往保持完整,但发生皱缩。通
    过手法整复,加大脊柱背伸,前纵韧带由皱缩变为紧张,附着于韧带的椎体前部及椎间盘有
    可能恢复其压缩前的外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10:36 , Processed in 0.10925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