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angweihe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9:38: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10/18 07:32pm 发表的内容:
黄煌教授运用麻黄经验
   麻黄是多年生灌木植物,主产于山西、河北、内蒙、陕两、甘肃、新疆等地。麻黄耐严寒和干旱。干燥高地、山岗、干枯河床、多沙地带、沙漠等均可生长。麻黄的草质茎入药。色淡绿或黄绿,内 ...
谢谢版主王勇先生添加精彩华章,我将认真研读!
12
发表于 2009-10-18 19:43: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张喜奎教授妙用麻黄临证经验浅识
陈英晖 张喜奎
摘  要:麻黄素以辛散开泄,发汗峻药著称,主治伤寒表实,临证以无汗为旨要,应全面分析,汗出仅为一外候,当结合全部信息辨之,如确系卫虚阴伤等者,自当慎用,若证非属虚,汗证不避,斯时可借麻黄辛散发越之性,透邪外出,给邪以出路,据证灵活配伍,可达邪去正安,表畅汗止之效。麻黄虽为辛散发汗峻剂,气虚之证用之不当,可致严重后果,麻黄虽猛,但药效昭彰,用之得当,取效迅捷,要在随机配伍,更要坚持有是证即用是药,不可圊于种种误传而坐失良机。

13
发表于 2009-10-18 21:46: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用麻黄当知所忌。王辉武《实用中医禁忌学》八十九、麻黄
麻黄系多年生草本小灌木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膀胱经。功能发表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要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浮肿等证。
【应用禁忌】
1.体质虚弱者慎用麻黃  麻黄发汗之力较强,一般老人、小儿及体质虚弱者应慎用。如临床虽证属外感风寒,但汗出较多者,也应慎用麻黄。
2.气虚外感者慎用麻黄  麻黄一般宜于实证,凡气虚外感风寒,症见怕恶风恶寒、气短乏力、动则自汗、舌质淡白、脉细弱无力者,应慎用麻黄。
3.阴虚、血虚和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麻黄  麻黄味辛性温,较燥烈,易伤阴动血。凡阴虚、血虚感冒而症见恶寒怕风、口渴思饮、无汗或少汗、舌红苔少、脉细者,即使有胸闷咳喘,也应慎用麻黄。
凡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症见头晕头痛、盗汗、舌红苔黄、脉弦有力者应忌用麻黄。
凡心血虚衰、心神不宁,症见心悸、胸闷气喘、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数者,应忌用麻黄。
凡阴虚血热,症见咯血、吐血、呕血、尿血、便血、鼻衄、皮下紫癜或妇女月经过多者,虽证属外感风寒,或见咳嗽胸闷,也应忌用麻黄。
凡皮肤斑疹瘙痒、色焮红灼热者应慎用麻黄。
4.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等作用,凡有心情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及血压升高者慎用。
5.麻黄碱有兴奋膀胱括约肌的作用,如过用或久用麻黄可致尿量减少,甚至尿潴留或尿闭,故凡小便不畅、尿少不通者慎用。
6.麻黄用量不可过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成人水煎剂每日3~9g,一般中毒剂量为30~50g,过量可能导致心悸气促、震颤及心绞痛发作,严重中毒时可导致视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困难、惊厥等,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
7.麻黄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苷药物合用,以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讨论】
1.关于麻黄发汗强度的问题  《本草纲目》载:“麻黄发汗之气,駃不可御。”《本草求真》也有“太阳发汗重剂”的记载,故历来有“麻黄为发汗峻剂”之说。
就单味麻黄而言,温散发汗之力,强于一般辛温解表药,如应用不当,不良反应也较重。因此,历代方书强调麻黄峻烈之性,告诫谨慎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麻黄的发汗强度,还取决于用量、配伍、服法和药后护理等。临床经验认为:“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本草正义》)。“若不温覆则不峻也”(《医宗金鉴》)。
可见,单味麻黄发汗力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
2.关于麻黄不可过钱之说  方书有麻黄不可超过“一钱”(3g)之说。张锡纯也说:“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者。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3g)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人肌肤强厚……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出。”
可见麻黄的用量,与季节、证型、体质、地域相关,不必拘于成见。但若超常重用,仍须谨慎。
3.关于“虚喘忌用麻黄”之说  麻黄温散发汗,有耗气之弊,虚喘多因肺气虚、肾不纳气所致,这一禁忌原则上是正确的,在临床用药中应加以注意。
但据临床经验,虚喘又并非绝对不可使用麻黄,特别是在虚喘外感,虚实并见或虚中夹实者,正可发挥麻黄宣肺达表、降逆平喘的功效特点,通过其合理配伍补虚之品,制其弊而利其用,疗效卓著,不必拘于前贤“虚喘禁用”之说。
4.关于“夏月忌用麻黄”之说  在一些地区有“夏天忌用麻黄,可用香薷”的说法。有人认为,夏季,如遇当用麻黄者,恒以香薷代之。
此说失之偏颇。其实,夏月无药不忌,又无药必忌,哪有一时一季之药呢?惟以证候相宜而用,才是平正之理。
【文献选要】
〇“之才曰:厚朴、白薇为之使,恶辛夷、石韦”(《本草纲目》)。
〇“若春末夏初则为禁用,因时已变,温热难抵剂之轻扬也。阴虚伤食者亦禁。久服多服,令人亡阳。凡用去节,水煮数沸去上沫用,否则令人烦闷,却又止汗”(《本草真诠》)。
〇“若夫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疮疱热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靥,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汗多亡阳,能损人寿,戒之!戒之!自春深夏月,以至初秋,法所同禁”(《神农本草经疏》)。
〇“非冬月伤寒及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汗多亡阳,能损人寿,戒之戒之”(《本草必用》)。
〇“过剂则汗多亡阳,夏月禁用”(《本草备要》)。
〇“寒邪在里,脉不浮紧有力,伤风有汗,素有血证,真阴内虚,卫气不足,春时瘟疫,发热恶寒,无头痛身疼拘急等症,皆禁用。时症亦有头疼身痛拘急者,宜细察之”(《得配本草》)。
〇“至或有载不宜多用,及夏月不宜用者,盖因过用则汗多亡阳,自汗表虚则耗人元气。……然果春夏值有深寒内入,则又何不可用之有?至于手少阴心之风热斑疹,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审其腠理坚闭,病应用散,亦当审实以投”(《本草求真》)。
〇“其性轻扬善散,发表最速。若表虚自汗,饮食劳倦杂病;自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痘疮倒靥,不因寒邪所郁,而因热甚;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类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汗多亡阳,能损人寿,戒之!戒之!春深夏月,以至初秋,法所同禁。惟冬月在表,真有寒邪伤营见证者宜之。若非冬月,或无寒邪,或寒邪在里,或风伤于卫等证,虽发热恶寒,不头痛身痛而拘急,六脉不浮紧者,皆不可用。虽可汗之症,亦不宜过剂。汗为心液,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大患”(《本草害利》)。
〇“然此治中风不汗者为宜,若自汗者更用麻黄,则津液转脱,反为大害”(《医学纲目》)。
〇“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虚而成坏证,可不兢兢致谨哉”(《本草通玄》)。
〇“及见脉微恶寒,吐利烦躁等证,亡阳已顷刻,又不当用麻黄。即此推之,凡治暴病而用麻黄者,其杀人不转睫矣”(《医门法律》。)
〇“喉间起白所切忌药物:麻黄误用哑咽不可救”(《重楼玉钥》)。
14
发表于 2009-10-18 22:02: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0/18 09:46pm 发表的内容:
用麻黄当知所忌。王辉武《实用中医禁忌学》八十九、麻黄
麻黄系多年生草本小灌木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膀胱经。功能发表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要用于风 ...
好提示!这正是知药善用,有益临床!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9 07:27: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0/18 09:46pm 发表的内容:
用麻黄当知所忌。王辉武《实用中医禁忌学》八十九、麻黄
麻黄系多年生草本小灌木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膀胱经。功能发表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要用于风 ...
谢谢各位专家添精加玉,发皇古义,融汇新知,益于后学,利莫大焉!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9 12:57: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10/18 07:43pm 发表的内容:
张喜奎教授妙用麻黄临证经验浅识
陈英晖 张喜奎
摘  要:麻黄素以辛散开泄,发汗峻药著称,主治伤寒表实,临证以无汗为旨要,应全面分析,汗出仅为一外候,当结合全部信息辨之,如确系卫虚阴伤等者,自当慎 ...
“麻黄临证以无汗为要旨”值得注意!籍此有人以重剂麻黄治无汗证曾获效:
[病案举例]  马某,男,23岁,2002年2月21日诊。全身皮肤无汗出23年,若遇劳动或剧烈活动,或遇夏季炎热,则全身燥热难耐,甚则需卧于冷水之中方可降温。饮食、睡眠、二便可,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邪闭肌腠、营卫失宣、津液不能外达。方拟麻黄汤加味治之。处方:
麻黄18g  桂枝18g  杏  仁10g  荆  芥10g  
防风10g  红花10g  甘  草4g   羌  活12g
苏叶15g  川芎15g  丝瓜络30g  路路通30g
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皮肤稍觉湿润;继服7剂,汗液增多,皮肤潮湿;服至35剂,汗出正常。[邹世光,等. 麻黄汤临床运用举隅. 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41]
[中医解析]  本例从出生之后即无汗液,时逾23年,曾辗转多方求治无效。中医认为,无汗症机理是邪闭肌腠,肺气不宣,津液不能宣达皮肤,正切合麻黄汤之意。遂宗仲景之法,以重剂麻黄汤发汗宣肺,加羌活、荆芥、防风、苏叶以透邪外达;川芎、红花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患者夏季“燥热难耐”,是火郁其内,本“火郁发之”之旨,佐丝瓜络、路路通透络通经、引邪外出。诸药合用,使营卫和、肌腠开、经络通、肺气宣,终于出汗如常人。
17
发表于 2009-10-19 18:50: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好文章
18
发表于 2009-10-20 12:00: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学习好经验!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12:56: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czq1236892009/10/20 00:00pm 发表的内容:
学习好经验!
谢谢点评!我们会继续努力.
20
发表于 2009-10-22 17:28: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我前几天开中药麻黄、附子,开了15克与60克,药房竟然不给拿药,看样子这个方子我在医院是用不开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05:48 , Processed in 0.05810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