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金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腑有什么不同??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3-10-29 20:58:06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3-10-29 15:14
哈哈 老兄未必呀。我认为只能这么说,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误的。

是这样的。
咱们是求真理,不是为了辩论而辩论。
12
发表于 2013-10-29 21:54:35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3-10-29 09:46
希望看到先生更深入的说法,因为,我不懂经络,我在临床用药、诊断上从来不用经络,我认为,脏腑学说更接 ...

中醫的經絡是與對應的臟腑以相同頻率共振的,如臟腑病變,頻率會偏離正常值,故可用脈診知道內臟的健康狀況。診斷之後,治法是一砭二針三灸四湯藥,首先要會用背部膀胱經的內臟俞穴,這唸"輸",比如"肺俞"就是掌管輸送肺臟血液的穴道,關係肺臟的營養提供,故若病入肺臟血分就要由肺俞穴治。若用湯藥就要用肺的血分藥,配合肺經的行經藥。故中醫四大治法都離不開經絡學。
13
发表于 2013-10-29 21:56:19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3-10-29 09:46
希望看到先生更深入的说法,因为,我不懂经络,我在临床用药、诊断上从来不用经络,我认为,脏腑学说更接 ...

在五行上最重要的是五色入五臟。
14
发表于 2013-10-30 03:32:43 | 只看该作者
杨金峰 发表于 2013-10-29 11:14
哈哈 老兄未必呀。我认为只能这么说,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误的。

杨兄说得对!!!
15
发表于 2013-10-30 09:2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3-10-30 02:11 编辑

    “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腑有什么不同?? ”
   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想望大家认真讨论,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不要跑题。
   中西医是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理论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就是说中西医的概念与理论构架是不同的。首先是概念的含义不同,例如: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脏具有不可通约性,就是说不能够直接等同,直接相互解释,例如中医的肝郁,不能够与西医的胆汁淤积相互解释或者直接解释。中医的肝脾关系和西医的肝脏与脾脏的关系没有可比性,中医的心和西医的心脏也没有可比性,如此等等。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肝脏没有任何关系吗?常识与临床实践证实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不一一列举。中医的肝其大小、形状、颜色、位置、一部分功能、一部分疾病与西医的肝脏是完全一样的。这些共同之处就是中西医理论的共同参考系,是实现中西医理论体系融合的基础。
    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什么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研究同一个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例如疾病)时 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可以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例如中西医理论)即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但是由于他们研究的是同一个客观事物,因此具有可融合性,正因为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才能够把他们区分开来,同时正是他们具有可融合性才能够处于同一系统中。
    那么如何才能够把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实现融合呢?只要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就能够实现融合,因为医学理论是一种概念理论,也就是说必须在中西医的概念层面取得统一与融合。

     下次再说吧。

点评

欢迎先生继续参加讨论。 我是这样看的,中医和西医在看待脏腑功能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所构建的理论是不同的,比如肺,中医认为,肺的功能是宣发,肝有疏泄的功能,中医对脏腑的认识,是从其表现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30 14:57
中文对脏腑(除三焦外)的称谓绝对是来源于解剖,这从对内脏的称谓不仅用于人而且也用于动物就是一个明证。既然心肝脾肺肾胆胃肠等概念与西医同样基于解剖,本质上没有不同。 但在中医发展的起始时代,技术手段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30 10:31
16
发表于 2013-10-30 10:31:0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0-30 09:24
“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腑有什么不同?? ”
   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想望大家认真讨论,围绕主题进 ...

中文对脏腑(除三焦外)的称谓绝对是来源于解剖,这从对内脏的称谓不仅用于人而且也用于动物就是一个明证。既然心肝脾肺肾胆胃肠等概念与西医同样基于解剖,本质上没有不同。

但在中医发展的起始时代,技术手段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只能通过广义扩展的办法,把很多原来不属狭义脏腑的功能挂靠在看上去似有关系的特定脏上,最明显就是生殖归入肾和消化归入脾。所以只要在具体的使用时分清广义狭义就可解决,没有必要去扯什么“不可通约”啦。

点评

中文对脏腑(除三焦外)的称谓绝对是来源于解剖,这从对内脏的称谓不仅用于人而且也用于动物就是一个明证。既然心肝脾肺肾胆胃肠等概念与西医同样基于解剖,本质上没有不同。 但在中医发展的起始时代,技术手段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30 15:40
欢迎萧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30 14:58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10-30 11:28:34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3-10-30 10:31
中文对脏腑(除三焦外)的称谓绝对是来源于解剖,这从对内脏的称谓不仅用于人而且也用于动物就是一个明证 ...

基本同意。
18
发表于 2013-10-30 11:29:25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3-10-30 10:31
中文对脏腑(除三焦外)的称谓绝对是来源于解剖,这从对内脏的称谓不仅用于人而且也用于动物就是一个明证 ...

基本同意。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4:57: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金峰 于 2013-10-30 15:04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0-30 09:24
“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腑有什么不同?? ”
   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想望大家认真讨论,围绕主题进 ...


欢迎先生继续参加讨论。

我是这样看的,中医和西医在看待脏腑功能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所构建的理论是不同的,比如肺,中医认为,肺的功能是宣发,肝有疏泄的功能,中医对脏腑的认识,是从其表现的状态来认识的,西医的东西  我说不清也说不准,我想中西医先生一定比我了解,也能说的更清楚。

     中医对脾的功能和表现的认识,出现了错误。脾的功能是升清的,而解剖的脾,是没这个功能的。所谓的升清,是营养物质的再吸收。其实,具有升清作用和再吸收作用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我认为,是肾。可为什么中医把脾和胃能联系起来?去认识?去对应?

      中医把消化功能给了脾,肾有这个功能吗?肾和胃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肾虚,肾受寒,一定会引起胃胀的,这也是我在和仁海先生讨论奔豚气的时候,有过说明的。再从用药上来看,中医的补气健脾药,白术,黄芪,山药。在临床上,我经常用他们来补肾。白术、山药,我没看到现代医学对他的应用,而黄芪,却是治疗肾衰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药物,而且,从补肾药都有利水的作用,这点来看,他们也是对肾起到作用的药物,而决不是对脾有什么作用,也不会对胰腺,起什么作用。中医讲,利小便,实大便,脾虚是不能引起便溏的,而肾功能低下,对水的排泄就会不足,水湿不能从小便被排除,那一定要从大便里排出的,这也证明了,中医的脾,是指肾。
       结论,中医所说的脾,是指肾。

点评

中医理论论中统常所称的脾,事实上指的是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功能。  发表于 2013-10-31 18:47
消化功能首先是来自胰脏,即使是肾虚会影响消化功能,那只能是间接性的,所以后面的推论和结论不能成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30 15:42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4:58:16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3-10-30 10:31
中文对脏腑(除三焦外)的称谓绝对是来源于解剖,这从对内脏的称谓不仅用于人而且也用于动物就是一个明证 ...

欢迎萧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15:58 , Processed in 0.10654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