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治病一定要用中医思维

[复制链接]
221
发表于 2016-1-31 07:39:13 | 只看该作者
       胆汁,一旦进入腹腔,引起化学性腹膜炎,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腹膜炎,现代社会已经非常少见了!
220
发表于 2016-1-31 07:33:5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比较一下中医的胆液与西医的胆汁。中西医对于胆及胆汁的形态学没有异议,胆汁与胆液完全相同。但是对于形成黄疸的说法,不完全一样。
         西医的胆汁:胆汁由约75%肝细胞生成,25%由胆管细胞生成。成人每日分泌量约800~1000ml。 胆汁是一种消化液,有乳化脂肪的作用,但不含消化酶。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许多微滴,利于脂肪的消化;胆盐还可与脂肪酸甘油—酯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在非消化期间胆汁存于胆囊中。 在消化期间,胆汁则直接由肝脏以及由胆囊大量排至十二指肠内。
219
发表于 2016-1-31 06:43: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1-30 22:49 编辑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1-30 10:10
要区别,得从病人的整体偏差来辨才知道,即病人是阳虚还阴虚,阳虚不能化水的应该用五苓散,而阴血津液少 ...


          回复:
          谢谢先生提出的问题:【从中药学来讲,阿胶滋阴养血,润燥止血,所以我对老先生的论述有些困惑,按我的理解,血浆渗透压越高,血细胞也就越容易透过毛细血管壁,那么阿胶的止血功能与西医的说法又怎么样理解? 另外,猪苓汤用阿胶,应该是用以养血润燥,那么中医的血虚与西医的有效血容量有什么差别?】
          先生提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即在比较中西医的时候,概念直接对接,滋阴养血理解为补充西医的血液!血虚就与西医的血容量联系起来。这种思维方式非常普遍,也是论坛里争论不休的重要原因。我个人认为,在比较中西医的时候,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概念直接对接,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有时候是一致的,大多数情况下,不完全一致。
        “血浆渗透压”这是西医学概念,晶体物质(例如钾、钠、氯、钙)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而可以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份的转移;蛋白质等大分子胶体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决定血管内外两侧水的平衡。
     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由于血浆和组织液的晶体物质中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血浆渗透压与与血管内外的水分平衡有关系,与血细胞透过毛细血管没有关系!只有在炎症的情况下,白细胞才能渗出毛细血管,形成化脓。
     血虚与血容量没有直接关系。血虚与贫血有比较多的重合,又不完全一致。血虚,气虚,阴虚,阳虚……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包括许多内容,在西医学里不可能用一两个概念说清楚。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6-1-31 18:48
218
发表于 2016-1-30 18:10:3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30 15:50
那么,在夹层动脉瘤这个病人身上,使用五苓散,猪苓汤有没有区别?能不能用西医学的理论进行合理 ...

要区别,得从病人的整体偏差来辨才知道,即病人是阳虚还阴虚,阳虚不能化水的应该用五苓散,而阴血津液少的,则用猪苓汤。

其中阿胶具有增加血浆渗透压的作用。所以猪苓汤的适应症是有效血容量基本正常时的水肿。猪苓汤主要作用于肾脏,具有恢复肾脏的泌尿功能。这是老先生在前面论述的内容,


从中药学来讲,阿胶滋阴养血,润燥止血,所以我对老先生的论述有些困惑,按我的理解,血浆渗透压越高,血细胞也就越容易透过毛细血管壁,那么阿胶的止血功能与西医的说法又怎么样理解? 另外,猪苓汤用阿胶,应该是用以养血润燥,那么中医的血虚与西医的有效血容量有什么差别?


老先生 有时间好好论述一下,先谢谢
217
发表于 2016-1-30 15:50:06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1-30 03:01
打个比喻,五苓散证是水寒冰结,水气不能化尿,猪苓汤证是水源旱竭,河水枯竭无流。用抵当汤是解决水道堵 ...

        那么,在夹层动脉瘤这个病人身上,使用五苓散,猪苓汤有没有区别?能不能用西医学的理论进行合理地解释?
        

点评

要区别,得从病人的整体偏差来辨才知道,即病人是阳虚还阴虚,阳虚不能化水的应该用五苓散,而阴血津液少的,则用猪苓汤。 其中阿胶具有增加血浆渗透压的作用。所以猪苓汤的适应症是有效血容量基本正常时的水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30 18:10
216
发表于 2016-1-30 11:01:3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30 09:51
转载

     五苓散与猪苓汤之功用区别(2013-02-06 19:37:07)转载▼标签: 健康 分类: 方剂研究与运 ...

打个比喻,五苓散证是水寒冰结,水气不能化尿,猪苓汤证是水源旱竭,河水枯竭无流。用抵当汤是解决水道堵塞。
215
发表于 2016-1-30 10:52:31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29 18:32
该文的作者开出了三个方子,把疾病的治疗分为三个阶段(不是他分的,是我根据作者的治疗经过划分的) ...

可惜作者没有患者最初发病症状描述,否则我们又可以做一个证型分析。然后可以对比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长短。
214
发表于 2016-1-30 10:28:32 | 只看该作者
         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区别,在中医界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我在《伤寒论现代解读》中也做了详细的论证,结论是:五苓散的适应症是水电解质紊乱,高渗性缺水与五苓散证是一个证态;猪苓汤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等。猪苓汤也可以消除水肿,但与真武汤不同,猪苓汤是以利尿为主要作用而消除水肿,其中阿胶具有增加血浆渗透压的作用。所以猪苓汤的适应症是有效血容量基本正常时的水肿。猪苓汤主要作用于肾脏,具有恢复肾脏的泌尿功能。
        本例夹层动脉瘤,肾动脉血流量下降,引起肾脏功能障碍,小便减少,应该使用猪苓汤。这也是作者事后反思的结论!作者不沾沾自喜,勇于反思自己的不足,令人钦佩!
213
发表于 2016-1-30 10:14: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1-30 02:32 编辑

        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猪苓汤证
         【中医别名】阴虚水热互结证,猪苓汤证,津伤水热互结证,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
       【临床表现】小便滞涩黄浊或黄赤,心烦、失眠多梦,渴欲饮水,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脉浮细数。
       【证态概念】本证是因阳明病误治损伤阴津,余热未清;或者少阴阴虚,阴虚内热,水热内蓄,影响膀胱藏精化气的功能所致。以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必具小便滞涩黄浊或黄赤的证候。“小便滞涩”即尿急、尿频、尿痛;“黄浊或黄赤”是指小便的性状与颜色,即小便浑浊呈现黄色或者黄红色,这是典型的泌尿道感染。猪苓汤证与泌尿道感染是一个证态。
        源于〈伤寒论〉
          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24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解说:22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是阳明经腑同病的临床表现。阳明经证就是白虎汤证;阳明腑证就是承气汤证。所以使用发汗及温针治疗都是错误的,单纯使用下法(若下之)会引起如下变证:①若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③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阳明经腑同病,单纯使用下法,阳明腑证已去,或者去之未净,则遗留下的就是阳明经证即白虎汤证,白虎汤证、栀子豉汤证都可以是高热本身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变化,是一组非特异性症状,只是病变部位的侧重点不同。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这一组临床表现也是五苓散的适应症,五苓散证侧重于表邪未净,病程较短的状态,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早期;猪苓汤证侧重于表邪已净,多见于外感热病的后期,多伴有浮肿。高渗性缺水与五苓散证是一个证态。服用五苓散,可以使水液在体内重新分配,把消化道内的水液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补充血容量的目的。当低血容量状态得到纠正后,尿量自然增加。猪苓汤的利尿作用比较强,调整水电解质紊乱的能力比较差,不适宜于低血容量状态。所以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汗出多而渴者”正是高渗性缺水低血容量状态,是五苓散的适应症。
        319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解说:猪苓汤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等。猪苓汤也可以消除水肿,但与真武汤不同,猪苓汤是以利尿为主要作用而消除水肿,其中阿胶具有增加血浆渗透压的作用。所以猪苓汤的适应症是有效血容量基本正常时的水肿。
          猪苓汤的现代研究:
(1)猪苓汤的利尿作用:通过对猪苓汤、五苓散、柴苓汤利尿作用的研究,发现中药也具有与西药同样或更强的利尿作用,特别是猪苓汤的利尿作用显著,而且猪苓汤的利尿作用以不破坏水盐平衡为特点,尿中的钠、钾、氯含量无变化。猪苓汤剂量过大反而不增加尿量。对于人体在利尿的同时有保钾作用,并能改善代谢性酸中毒。猪苓汤在水滞状态时服用有利尿作用。
(2)猪苓汤具有排除泌尿道结石的作用。
(3)猪苓汤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的蓄积于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具有增加其从尿中排泄的作用。猪苓汤中的阿胶含非必需氨基酸为主,故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12
发表于 2016-1-30 09:51:10 | 只看该作者
     转载

     五苓散与猪苓汤之功用区别(2013-02-06 19:37:07)转载▼标签: 健康 分类: 方剂研究与运用  
通过下面这个案例,可以了解五苓散与猪苓汤之功用区别:

郑重光医案:瓜镇候公遴,深秋患伤寒,始自以为疟,饮食如常,寒热渐甚,至七日方迎余至,则阳明证矣。服药五日,渐变神昏谵语,胸腹满痛,舌干不饮水,小便清长,转为蓄血证,遂用桃仁承气汤下黑血碗许,即热退神清。次日忽小便不通,犹有点滴可出,用五苓散不效,乃太阳药也。病者素清癯,年近六十,脉细而涩,此蓄血暴下,阴气必虚,经曰:“无阴则阳无以化”。原病阳明蓄血,仍用阳明之猪苓汤,汤中阿胶是滋阴血者也。猪苓汤加桂枝、芍药。甫一剂,小便如涌泉矣。

(《伤寒论六经病证治撮要》1985。102)

按语:阳明蓄血,治用下法,本为正治。然下之太过,蓄血陡跌,阴气必虚,阳无阴助,无力气化,而致小便癃闭,反用五苓散温而通之,则阳气欲鼓,而阴不和之,虽鼓而无力也,故小便不惟不得通,反碍阴津复原,续见脉细而涩,阴虚之象更明。惟宜猪苓汤滋而行之,待阴来复,则气白化,水自行也。难怪赵羽皇评述道:“仲景制猪苓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确为独到之论。

孤云独闲按:

本例记录虽短,却清楚地记载了两件事:1、阳明热实证与阳明蓄血证的辨证;2、五苓散与猪苓汤的功用区别。

候某深秋患伤寒,饮食如常,不以为意。后寒热渐甚,肠中食物受炽热薰蒸,燥结不出,形成阳明证。后又出现谵语,胸腹满痛,小便清长,这是典型的蓄血证。经治疗后,血出热退,但忽然小便不通,用五苓散不效。五苓散证,虽小便不通,但要么能饮而小腹满胀,要么饮后水即吐出,此水盛不化所致,但关键是体内“水盛”。后思脉细而涩,此蓄血暴下,阴气必虚,应该用滋阴通小便法,猪苓汤一服即效。

简单地说,1、阳明证大便燥结,小便不利或小便黄;蓄血证也不大便,但小便自利。2、五苓散是助阳化水通小便,治水饮盛;猪苓汤是滋阴化小便,治阴虚津液不足。

附:

五苓散: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每日三次。

猪苓汤: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





【读伤寒】五苓散与猪苓汤的区别

2013-02-06 | 阅:1  转:8
  


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药物 茯苓 白朮 猪苓 泽泻 桂枝
原量 十八铢 十八铢 十八铢 一两六铢 半两
现量 15g 15g 15g 25g 9g



猪苓汤:

猪苓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 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药物 茯苓 猪苓 泽泻 阿胶 滑石
原量 一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现量 5g 5g 5g 5g 5g
  
五苓散与猪苓汤都是利水的方子,但有很大的不同。

1、病位上,五苓散主全身的水液代谢异常,猪苓汤则侧重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统为主的下焦疾病。

2、病性上,五苓散用桂枝,又要白饮服,服后须多饮暖水,其证偏寒;猪苓汤用滑石,其证偏热;

3、舌象上,五苓散证舌体多胖大,边见齿痕,舌苔白,猪苓汤证舌多红而少苔。

4、猪苓汤方中的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阿胶主治血证。五苓散证是没有血尿的,这也是二者的重要不同。

5、五苓散可治汗出异常,猪苓汤证却不可用于汗出过多。对此,仲景说“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点评

打个比喻,五苓散证是水寒冰结,水气不能化尿,猪苓汤证是水源旱竭,河水枯竭无流。用抵当汤是解决水道堵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30 11: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3 22:26 , Processed in 0.05078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