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病条辨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1-6-12 06:3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7-28 00:52 编辑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吴又可【温疫论】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6-13 15:4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6-13 07:42 编辑

         
十三、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
    温病二、三日,或已汗,或未汗,舌微黄,邪已不全在肺中矣。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邪在上焦膈中也。在上者因而越之,故涌之以栀子,开之以香豉。
      栀子豉汤方(酸苦法)
      栀子(捣碎,五枚) 香豆豉(六钱)
     水四杯,先煮栀子数沸,后纳香豉,煮取二杯,先温服一杯,得吐止后服。
    释文:这条“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就是《伤寒论》中的栀子豉汤证了。吴鞠通减少了栀子豉汤中栀子的量,纠正了原方苦寒伤胃的问题;但“欲呕不得呕”,明显是胃虚有水了,可用栀子豉汤证加减、也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其中的“无中焦证”,明显与“欲呕不得呕”自相矛盾了!
==================================================================

   栀子豉汤出之《伤寒论》
     《金匮要略》十七篇  44条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温病二、三日,或已汗,或未汗,舌微黄,邪已不全在肺中矣。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邪在上焦膈中也。
        吴鞠通已经注解的清清楚楚了!“欲呕不得呕”不仅仅是中焦病能够引起,上焦、下焦都能够引起。


23
 楼主| 发表于 2021-6-14 07:23:49 | 只看该作者
         十四、太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无中焦证,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
     此与上条有轻重之分,有有痰无痰之别。重剂不可轻用,病重药轻,又不能了事,故上条止用栀子豉汤快涌膈中之热,此以痰涎壅盛,必用瓜蒂散急吐之,恐邪入包宫而成痉厥也。瓜蒂,栀子之苦寒,合赤小豆之甘酸,所谓酸苦涌泄为阴,善吐热痰,亦在上者因而越之方也。
     瓜蒂散方(酸苦法)
     甜瓜蒂(一钱) 赤小豆(研,二钱) 山栀子(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先服半杯,得吐止后服,不吐再服。虚者加人参芦一钱五分。
     评按:这条“太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是因为邪热不得外散,痰涎郁滞于肺中。“欲呕者,无中焦证,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但“欲呕者”,明显就是个中焦证;而瓜蒂散只是个催吐方,如果引起汗出,虽然可以缓解一下症状,但可能使人陷入虚弱状态。应用麻杏甘石汤加桔梗、半夏、生姜进行治疗。
=====================================
     

痰涎壅盛:痰涎泛指痰液,壅盛:极多,阻塞。在肺病辨证中,一般可以指痰热壅盛。临床表现:咳喘息粗,咳吐黄稠痰,甚则咳吐脓血腥臭,胸痛,口渴咽痛,便干尿赤等。
瓜蒂散,中医方剂名。为涌吐剂,具有涌吐痰涎宿食之功效。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硬,懊憹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暴饮暴食之胃扩张、误食毒物、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等属于痰食壅滞胸脘证者。
《伤寒论》
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3]
2、方论选录 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32:“凡胸中寒热,与气与饮郁结为病,谅非汗下之法所能治,必得酸苦涌吐之法以越之,上焦得通,阳气得复,痞硬可消,胸中可和也。瓜蒂极苦,赤豆苦酸,相须相益,能疏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也。而使香豉汁合服者,借谷气以保胃气也。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即止者,恐伤胸中之气也。此方奏功之捷胜于汗下,所谓汗吐下三大法也。今人不知仲景子和之精义,置之不用,可胜惜矣。” [4]
瓜蒂散用量
瓜蒂(熟黄)、赤小豆3g。
用法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2g,以香豉9g,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者乃止。现代用法:将2药研细末和匀,每服1-3g,用香豉9g煎汤送服。不吐者,用洁净翎毛探喉取吐。
功用
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
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硬,懊憹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
瓜蒂
药理作用
保肝作用   甜瓜蒂中有效成分葫芦苦素B 0.2mg/kg,皮下注射,具有保肝作用。相同剂量的葫芦苦素E亦有效。
葫芦苦素B、E片口服治疗慢性肝炎,除肝功能改善外还可使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O-T反应阳性率、淋巴细胞转化率及玫瑰花环结合率等明显增加,表明葫芦苦素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甜瓜毒(melo-toxin),含葫芦苦素B、E等成分,以大于20mg/kg剂量给犬口服可引起剧烈呕吐,终至呼吸麻痹而死亡,如皮下注射或静注则无催吐作用,表明药物是通过刺激胃感觉神经反射地兴奋呕吐中枢而致吐。
《温病条辨》中的瓜蒂散与《伤寒论》中的药物组成不同,有山栀子,没有豆豉!!同样有催吐作用。剧烈的呕吐,增加腹压,迫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排出。呕吐能够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稀释粘稠痰液,利于分泌物排出
24
 楼主| 发表于 2021-6-14 10:00:32 | 只看该作者
         瓜蒂散【原文】
1.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166)
2.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355)
3.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金匮要略》第十篇)
【组成】
瓜蒂炒黄、赤小豆各等份,豆豉10g
【煎服方法】
将二药研细末,取3克,豆豉煎汤乘热送下。
【功效主治】
癫、狂、痫属痰饮所致者,或痰涎、宿食滞于上脘。
《伤寒杂病论》中的瓜蒂散与《温病条辨》中的不一样!没有豆豉,加用山栀子。

25
 楼主| 发表于 2021-6-16 08:4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6-16 00:41 编辑

     十六、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温病忌汗者,病由口鼻而入,邪不在足太阳之表,故不得伤太阳经也。时医不知而误发之,若其人热甚血燥,不能蒸汗,温邪郁于肌表血分,故必发斑疹也。若其人表疏,一发而汗出不止,汗为心液,误汗亡阳,心阳伤而神明乱,中无所主,故神昏。心液伤而心血虚,心以阴为体,心阴不能济阳,则心阳独亢,心主言,故谵语不休也。且手经逆传,世罕知之,手太阴病不解,本有必传手厥阴心包之理,况又伤其气血乎!
     化斑汤方
     石膏(一两) 知母(四钱) 生甘草(三钱) 元参(三钱) 犀角(二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
    方论:此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也。前人悉用白虎汤作化斑汤者,以其为阳明证也。阳明主肌肉,斑家遍体皆赤,自内而外,故以石膏清肺胃之热,知母清金保肺而治阳明独胜之热,甘草清热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热而保胃液,白粳米阳明燥金之岁谷也。本论独加元参、犀角者,以斑色正赤,木火太过,其变最速,但用白虎燥金之品,清肃上焦,恐不胜任,故加元参启肾经之气,上交于肺,庶水天一气,上下循环,不致泉源暴绝也。犀角咸寒,禀水木火相生之气,为灵异之兽,具阳刚之体,主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取其咸寒,救肾水,以济心火,托斑外出,而又败毒辟瘟也。再病至发斑,不独在气分矣,故加二味凉血之品。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
     即于前银翘散内去豆豉,加:细生地(四钱) 大青叶(三钱) 丹皮(三钱) 元参(加至一两)
    方论:银翘散义见前。加四物,取其清血热;去豆豉,畏其温也。
    按:吴又可有托里举斑汤,不言疹者,混斑疹为一气也。考温病中发疹者,十之七、八,发斑者十之二、三。盖斑乃纯赤,或大片,为肌肉之病,故主以化斑汤,专治肌肉;疹系红点高起,麻、瘄、沙皆一类,系血络中病,故主以芳香透络,辛凉解肌,甘寒清血也。其托里举斑汤方中用归、升、柴、芷、川山甲,皆温燥之品,岂不畏其灼津液乎?且前人有痘宜温、疹宜凉之论,实属确见,况温疹更甚于小儿之风热疹乎!其用升、柴,取其升发之义,不知温病多见于春夏发生之候,天地之气,有升无降,岂用再以升药升之乎?且经谓“冬藏精者,春不病温”,是温病之人,下焦精气久已不固,安庸再升其少阳之气,使下竭上厥乎!经谓“无实实,无虚虚,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可不知耶?后人皆尤而效之,实不读经文之过也。
    再按:时人发温热之表,二、三日汗不出者,即云斑疹蔽伏,不惟用升、柴、羌、葛,且重以山川柳发之。不知山川柳一岁三花,故得三春之名,俗转音三春为山川。此柳古称柽木,诗所谓“其柽其椐”者是也。其性大辛大温,生发最速,横枝极细,善能入络,专发虚寒白疹,若温热气血沸腾之赤疹,岂非见之如雠仇乎?夫善治温病者,原可不必出疹,即有邪郁二、三日,或三、五日,既不得汗,有不得不疹之势,亦可重者化轻,轻者化无,若一派辛温刚燥,气受其灾而移热于血,岂非自造斑疹乎?再时医每于疹已发出,便称放心,不知邪热炽甚之时,正当谨慎,一有疏忽,为害不浅。再疹不忌泻,若里结须微通之,不可令大泄,致内虚下陷(法在中焦篇)。
     清宫汤方
     元参心(三钱) 莲子心(五分) 竹叶卷心(二钱) 连翘心(二钱) 犀角尖(磨冲,二钱) 连心麦冬(三钱)
      加减法:热痰盛加竹沥、梨汁各五匙;咯痰不清,加栝蒌皮一钱五分;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三钱、荷叶二钱、石菖蒲一钱。
方论:此酸寒甘苦法,清膻中之方也。谓之清宫者,以膻中为心之宫城也。俱用心者,凡心有生生不已之意,心能入心,即以清秽浊之品,便补心中生生不已之生气,救性命于微芒也。火能令人昏,水能令人清,神昏谵语,水不足而火有余,又有秽浊也。且离以坎为体,元参味苦属水,补离中之虚;犀角灵异味咸,辟秽解毒,所谓灵犀一点通,善通心气,色黑补水,亦能补离中之虚,故以二物为君。莲心甘苦咸,倒生根,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故以为使。连翘象心,心能退心热。竹叶心锐而中空,能通窍清火,故以为佐。麦冬之所以用心者,《本经》称其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脉络绝。试问去心,焉能散结气,补伤中,通伤饱,续胃脉络绝哉?盖麦冬禀少阴癸水之气,一本横生,根颗联络,有十二枚者,有十四、五枚者。所以然之故,手足三阳三阴之络,共有十二,加任之尾翳,督之长强,共十四,又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此物性合人身自然之妙也,惟圣人能体物象,察物情,用麦冬以通续络脉。命名与天冬并称门冬者,冬主闭藏,门主开转,谓其有开合之功能也。其妙处全在一心之用,从古并未有去心之明文,张隐庵谓不知始自何人,相沿已久而不可改。瑭遍考始知自陶弘景始也。盖陶氏惑于诸心入心,能令人烦之一语,不知麦冬无毒,载在上品,久服身轻,安能令人烦哉!如参、术、芪、草,以及诸仁诸子,莫不有心,亦皆能令人烦而悉去之哉?陶氏之去麦冬心,智者千虑之失也。此方独取其心,以散心中秽浊之结气,故以之为臣。
     安宫牛黄丸方
     牛黄(一两) 郁金(一两) 犀角(一两) 黄连(一两) 朱砂(一两) 梅片(二钱五分) 麝香(二钱五分) 真珠(五钱) 山栀(一两) 雄黄(一两) 金箔衣 黄芩(一两)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兼治飞尸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方论:此芳香化秽浊而利诸窍,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苦寒通火腑而泻心用之方也。牛黄得日月之精,通心主之神。犀角主治百毒,邪鬼瘴气。真珠得太阴之精,而通神明,合犀角补水救火,郁金草之香,梅片木之香(按冰片,洋外老杉木浸成。近世以樟脑打成伪之,樟脑发水中之火,为害甚大,断不可用),雄黄石之香,麝香乃精血之香,合四香以为用,使闭固之邪热温毒深在厥阴之分者,一齐从内透出,而邪秽自消,神明可复也。黄连泻心火,栀子泻心火与三焦之火,黄芩泻胆、肺之火,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朱砂补心体,泻心用,合金箔坠痰而镇固,再合真珠,犀角为督战之主帅也。
     紫雪丹方(从本事方去黄金)
     滑石(一斤) 石膏(一斤) 寒水石(一斤) 磁石(水煮二斤,捣煎去渣入后药)羚羊角(五两) 木香(五两) 犀角(五两) 沉香(五两) 丁香(一两) 升麻(一斤) 元参(一斤) 炙甘草(半斤)
      以上八味,共捣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朴硝、硝石各二斤,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二味。辰砂(研细,三两) 麝香(研细,一两二钱) 入煎药拌匀。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一、二钱。
    方论:诸石利水火而通下窍。磁石、元参补肝肾之阴,而上济君火。犀角、羚羊泻心、胆之火。甘草和诸药而败毒,且缓肝急。诸药皆降,独用一味升麻,盖欲降先升也。诸香化秽浊,或开上窍,或开下窍,使神明不致坐困于浊邪而终不克复其明也。丹砂色赤,补心而通心火,内含汞而补心体,为坐镇之用。诸药用气,硝独用质者,以其水卤结成,性峻而易消,泻火而散结也。
     《局方》至宝丹方
      犀角(镑,一两) 朱砂(飞,一两) 琥珀(研,一两) 玳瑁(镑,一两) 牛黄(五钱) 麝香(五钱)
      以安息重汤炖化,和诸药为丸一百丸,蜡护。
    方论:此方会萃各种灵异,皆能补心体,通心用,除邪秽,解热结,共成拨乱反正之功。大抵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主治略同,而各有所长,临用对证斟酌可也。
    释文:这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吴鞠通所谓的太阴温病,其实就是少阳病或少阳阳明合病了。用太阳伤寒的辛温法发汗治疗,如果汗不出就可能诱发斑疹;如果汗出过多就可能出现神昏谵语、大便硬等问题。“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斑,是因为邪热损伤了人体的津液,导致津血郁滞于皮下,应在不伤病人胃气的前提下补充津液、外透邪热、凉血散血。化斑汤由石膏、知母、生甘草、白粳米加元参、犀角组成,都是些清热滋阴的药,不但没有外透邪热作用,而且还伤人胃气;可用小柴胡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发疹者”,也是因为邪热损伤了人体的津液,导致湿与热郁滞于皮肤,也应在不伤病人胃气的前提下补充津液、辛凉发汗、透疹;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处方透疹之力不足,而凉血滋阴成分偏多了;可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致于“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其实,只要配伍得当也并非就是禁用之药!“神昏谵语者”,是因为邪热重伤人体津液所致,也应在不伤病人胃气的前提下大补津液、外透邪热;“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虽然有效,但都是治标之法。明清以后的温病学派,虽然将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视为治疗神昏谵语的神丹;其实只能缓解症状,但这种治疗方法,如果不长时间进行调养,反而可能使病人虚弱终生!




       吴鞠通所谓的太阴温病,其实就是少阳病或少阳阳明合病了。
============================================================================
       基本概念不清。
         少阳病既不属于太阳的表证,又不属于阳明的里证,而是邪从太阳传入阳明的中间阶段,发于表里之间,所以又称半表半里证。此时外感病邪未除,正气已虚,病邪内侵,结于胆腑。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
         上焦篇太阴温病,病变部位在肺!其临床表现又可分为:卫气营血。按照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卫分证,银翘散等;气分证,白虎汤等;营分证,清营汤等;血分证,犀角地黄汤等。其他还有气营两燔证、气血两燔证、热陷心包证(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丹等)、血热动风证(羚角钩藤汤的)……



26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17:37: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6-17 09:39 编辑

      
十七、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厥者,尽也。阴阳极造其偏,皆能致厥。伤寒之厥,足厥阴病也。温热之厥,手厥阴病也。舌卷囊缩,虽同系厥阴现证,要之,舌属手,囊属足也。盖舌为心窍,包络代心用事,肾囊前后,皆肝经所过,断不可以阴阳二厥混而为一。若陶节庵所云:“冷过肘膝,便为阴寒”,恣用大热。再热厥之中亦有三等:有邪在络居多,而阳明证少者,则从芬香,本条所云是也;有邪搏阳明,阳明太实,上冲心包,神迷肢厥,甚至通体皆厥,当从下法,本论载入中焦篇;有日久邪杀阴亏而厥者,则从育阴潜阳法,本论载入下焦篇。
牛黄丸、紫雪丹方(并见前)
    评按:邪入心包,舌蹇肢厥”;这是邪热伤人津液严重了,舌因缺少津血而语言蹇涩,四肢因缺少津血而厥冷不温,这明显就是个阳闭证,可用柴胡桂枝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都是治标之剂,只能缓急症状,但绝不可能因此而痊!
至此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吴鞠通因为《内经》理论,搞错了人体的结构生理与病机、病因;用《素问》中从自然界观察得来的物理的对抗性疗法治疗人体疾病,根本就不符合人体自然的驱病机能,将温病治疗的一塌糊涂了!温病学派的兴起,其实就是北宋以后的儒医们执迷于《内经》、误解了《伤寒论》、迷信了张腾鹤的“柴胡截阴”说而产生的一个新学派。


十八、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
    温毒者,秽浊也。凡地气之秽,未有不因少阳之气而自能上升者,春夏地气发泄,故多有是证;秋冬地气,间有不藏之时,亦或有是证;人身之少阴素虚,不能上济少阳,少阳升腾莫制,亦多成是证;小儿纯阳火多,阴未充长,亦多有是证。咽痛者,经谓“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盖少阴、少阳之脉,皆循喉咙,少阴主君火,少阳主相火,相济为灾也。耳前耳后颊前肿者,皆少阳经脉所过之地,颊车不独为阳明经穴也。面赤者,火色也。甚则耳聋者,两少阳之脉,皆入耳中,火有余则清窍闭也。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其方之妙,妙在以凉膈散为主,而加化清气之马勃、僵蚕、银花,得轻可去实之妙;再加元参、牛蒡、板蓝根,败毒而利肺气,补肾水以上济邪火。去柴胡、升麻者,以升腾飞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也。说者谓其引经,亦甚愚矣!凡药不能直至本经者,方用引经药作引,此方皆系轻药,总走上焦,开天气,肃肺气,岂须用升、柴直升经气耶?去黄芩、黄连者,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
     连翘(一两) 薄荷(三钱) 马勃(四钱) 牛蒡子(六钱)芥穗(三钱) 僵蚕(五钱) 元参(一两) 银花(一两) 板蓝根(五钱) 苦梗(一两) 甘草(五钱)
     上共为粗末,每服六钱,重者八钱。鲜苇根汤煎,去渣服,约二时一服,重者一时许一服。
     评按:“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用普济消毒饮治疗,只能说临床疗效还可以,但并非对证。应该辛凉散热、补充津液,或通利大便。吴鞠通惑于“柴胡截阴”说,“去柴胡、升麻主之”,反而是削弱了外透邪热的力量。因为初起一、二日时,邪热损伤人体津液较轻;三、四日时加重了,从表面上看是邪热加重了,所以就有了“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但这明显就是错误的!
========================================================
        
回复十七条:
      邪入心包,舌蹇肢厥,舌卷囊缩,神迷肢厥,甚至通体皆厥,本人已经到了濒死阶段,急则治标,抢救生命是第一位的!
     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半表半里证的一个临床类型,与濒死阶段完全不符!犀角地黄汤治疗的是血热妄行出血斑,邪入心包未必有出血斑!
        以此推之,申先生可能没有经历过,或者说没有见到过邪入心包!你自己才是脱离临床实践的思辨医!


       回复十八条
       何谓温毒?吴鞠通描述了2种病:1  喉痹;2  大头瘟(喉不痛)。都是非常严重(毒)的传染病(温),所以称为:温毒。符合喉痹的有许多疾病,例如:流行性咽颊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等。大头瘟,根据历史学家以及部分医学家的意见是指腺鼠疫。
       鼠疫的流行季节在春夏之交与秋冬之交(这和鼠、蚤的繁殖季节有关。),与吴鞠通的描述:“温毒者,秽浊也。……春夏地气发泄,故多有是证;秋冬地气,间有不藏之时,亦或有是证;”相吻合。先生说:“应该辛凉散热、补充津液,或通利大便。”从何说起??“应该辛凉散热、补充津液,或通利大便。”能够治疗腺鼠疫??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6-18 17:20:20 | 只看该作者
        十九、温毒外肿,水仙膏主之,并主一切痈疮。
    按:水仙花得金水之精,隆冬开花,味苦微辛,寒滑无毒,苦能降火败毒,辛能散邪热之结,寒能胜热,滑能利痰。其妙用全在汁之胶粘,能拔毒外出,使毒邪不致深入脏腑伤人也。
水仙膏方
     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则易之,以肌肤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
     评:“温毒外肿”,多是淋巴结发炎了;“水仙膏主之,并主一切痈疮”;用水仙膏外治有效,这是临床经验。
    二十、温毒敷水仙膏后,皮间有小黄疮如黍米者,不可再敷水仙膏,过敷则痛甚而烂,三黄二香散主之。
     三黄取其峻泻诸火,而不烂皮肤,二香透络中余热而定痛。
     三黄二香散方(苦辛芳香法)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生大黄(一两) 乳香(五钱) 没药(五钱)
     上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则用香油调敷。
     评:这也是临床经验,没有什么问题。
    二一、温毒神昏谵语者,先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属,继以清宫汤。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清宫汤(方法并见前)
    评:这条“温毒神昏谵语者”,是因为邪热重伤了人体的津液,且郁于血分所致;“先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属,继以清宫汤”;是先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属治其标,继以清宫汤治本;但这样治疗,可能使病人陷入虚弱状态。应该在不伤病人胃气的前提下大补津液、外透邪热,可用小柴胡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  


       病人已经到了要死要活的程度,先生还用小柴胡汤在半表半里瞎折腾!
  
28
 楼主| 发表于 2021-6-21 06:14: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6-20 22:25 编辑

            
二三、《金匮》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张石顽注: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标证也。手太阳小肠属火,上应心包,二经皆能制金烁肺,肺受火刑,所以发热恶寒似足太阳证。其脉或见弦细,或见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此热伤肺胃之气,阳明本证也(愚按:小便已,洒然毛耸,似乎非阳明证,乃足太阳膀胱证也。盖膀胱主水,火邪太甚而制金,则寒水来为金母复仇也。所谓五行之极,反兼胜已之化)。发汗则恶寒甚者,气虚重夺(当作伤)其津(当作阳)也。温针则发热甚者,重伤经中之液,转助时火,肄虐于外也。数下之则淋甚者,劫其在里之阴,热势乘机内陷也。此段经文,本无方治,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足补仲景之未逮。愚按:此言太过。仲景当日,必有不可立方之故,或曾立方而后世脱简,皆未可知,岂东垣能立而仲景反不能立乎?但细按此证,恰可与清暑益气汤,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词,尚望遇是证者,临时斟酌尽善。至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谓当用辛凉甘寒,实于此证不合。盖身重疼痛,证兼寒湿也。即目南自注,谓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内暑而兼阴湿之变也。岂有阴湿而用甘寒柔以济柔之理?既曰阴湿,岂辛凉所能胜任!不待辩而自明。
清暑益气汤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
     黄耆(一钱) 黄柏(一钱) 麦冬(一钱) 青皮(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升麻(三分) 当归(七分) 炙草(一钱) 神曲(一钱) 人参(一钱) 泽泻(一钱) 五味子(八分)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葛根(三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煎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评按:这条太阳中暍,已过了白虎加人参汤证的阶段,发展为少阳太阴合病了;这里的恶寒应为恶风,应该用柴胡桂枝汤加麦冬、五味子等加减治疗。东垣清暑益气汤与柴胡桂枝汤方义相近,但用药杂乱;其实,就是因不敢用柴胡而大费周折了!
=====================================
      吴鞠通认为:
《金匮》谓太阳中暍,是暑温中的一个临床类型。补充了《金匮要略》的不足,是对《伤寒杂病论》的发展。
       吴鞠通认为:但细按此证,恰可与清暑益气汤,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词,尚望遇是证者,临时斟酌尽善。

29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07:27:49 | 只看该作者
      22条


          暑温病乃外感暑邪所致,暑为热之极,其热势炽盛,且暑季人体腠理开泄空疏,邪气易入于里,故暑温初起往往邪气直接入里而见里热炽盛,并无表证阶段。因其里热炽盛,正邪激争,故初起即以高热为主。
3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3 06:55: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6-22 22:56 编辑

      二八、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
     咳而无痰,不嗽可知,咳声清高,金音清亮,久咳则哑,偏于火而不兼湿也。即用清络饮,清肺络中无形之热。加甘、桔开提,甜杏仁利肺而不伤气,麦冬、知母保肺阴而制火也。
    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知母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甘草一钱、枯梗二钱、甜杏仁二钱、麦冬三钱、知母二钱。
     评按:“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是暑温损伤人体津液了,与温燥相似,用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治疗,没有散热宣肺作用,不但疗效不好,而且还伤人胃气,使病程延长!应用麦门冬汤或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二九、两太阴暑温,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
     既咳且嗽,痰涎复多,咳声重浊,重浊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阴湿土可知。不甚渴,渴不多饮,则其中之有水可知,此暑温而兼水饮者也。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蠲饮和中;再加厚朴、杏仁,利肺泻湿,预夺其喘满之路;水用甘澜,取其走而不守也。此条应入湿温,却列于此处者,以与上条为对待之文,可以互证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辛温淡法)
     半夏(八钱) 茯苓块(六钱) 厚朴(三钱) 生姜(五钱) 杏仁(三钱)
     甘澜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日三。
     评按:这条“两太阴暑温”,是指肺、脾经同病。“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就是个暑季伤寒证,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要是治疗胃肠的水湿;其自注“再加厚朴、杏仁,利肺泻湿,预夺其喘满之路;水用甘澜,取其走而不守也”;这明显就是无稽之谈!应当外散湿热、内利水湿;可用葛根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治疗。
     三十、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夜寐不安,心神虚而阳不得入阴也。烦渴舌赤,心用恣而心体亏也。时有谵语,神明欲乱也。目常开不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其火,且阳不下交于阴也;或喜闭不喜开者,阴为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也。故以清营汤急清宫中之热,而保离中之虚也。若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当于湿温例中求之,故曰不可与清营汤也。
     清营汤方(咸寒苦甘法)
     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连心用,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评按:这条“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就是暑热重伤人体津液了,血分仍有郁热。“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邪热重伤人体津液时,胃部因为津血流动量减少,也常会发生虚弱现象,这就是少阳太阴合病了;根本就不能用清营汤治疗,并非仅是“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应在不伤病人胃气的前提下滋补津液、外透邪热,可用小柴胡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如果舌白滑者,可再加厚朴、白术、茯苓等治疗。
=========================================
          30条
     手厥阴心包经 ,暑入手厥阴也,即(暑)热陷心包证!故以清营汤急清宫中之热。宫是指皇宫,心主神明君主之官的府邸。病邪已经进入皇宫之内,先生还在半表半里之间用小柴胡汤瞎折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6 13:57 , Processed in 0.05176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