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免疫紊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8-11-2 23:25: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1-2 23:27 编辑

这是中医很重要的一个观点,以平为期,平就是正常化。中药是以恢复湿,热的相关症状的受体生理构象,正常化的
72
发表于 2018-11-3 19:33:08 | 只看该作者
症状与疾病关系的理论分析教课教学

独立症状的产生与症状的结构病理变化有关
二由中药治愈症状而治愈疾病能知,疾病中的症状是疾病产生的原因。
三症状中有必有物质扩散的影响才产生了疾病
1症状本身的病理结构变化不会对疾病产生有影响作用。
2是其中的物质扩散的作用,就像电视遥控器的发射信号电磁波的功能。
如果没有电磁波的作用,遥控器本身的操作对电视没有作用。
3但是症状与疾病产生联系是非生理性的。
4如脾虚食少是消化系,消化系生理反应正常状态与免疫系生理反应没有关系,只是在有炎症病理反应时才有的非生理性的病理的关系的建立。
5说明疾病如炎症中症状产生的非生理性的物质扩散,是在消化系非生理脾虚食少反应变化中,才有的关系和物质扩散。
四疾病中症状系产生症状的原因只与生理系如免疫系正常反应相关
1这种免疫系正常生理反应中也应有物质扩散才首先在症状系产生症状如湿,热。
2因为在疾病如急性炎症中的症状如湿,热是疾病急性炎症的原因,其症状如湿,热就应先于疾病急性炎症产生,而不能是在急性炎症之后。
说明湿,热症状这些症状产生只应与相关正常免疫生理活动有关。
如果湿,热症状是后于疾病产生它们就不是因果关系或要反转因果关系了。

如果在生理反应如生理免疫中没有扩散物质是不会产生湿,热症状的。
1疾病如急性炎症中症状的产生如湿,热,必有相关物质结构变化,必有相应物质及能量作用才能有症状系湿,热系,结构病理变化。
2扩散物质必然存在,也必然是与正常生理系反应有关
研究,教学,启蒙,理解的重点,难点就在于应是什么样的正常生理系反应,如生理免疫和免疫生理系反应中扩散的什么物质,如何扩散去影响了症状相关的结构病理变化。
3这也是生理学,病理学,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难点或难解的迷。
如果这些没有合理的说明研究。
要研究中医药只能是纸上谈兵。
更长谈不上什么发展中医药了。
实际上张锡纯到现在一百年的中医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进展重要的发现价值,就是这些原因。
73
发表于 2018-11-4 20:07:49 | 只看该作者
扩散物质多旋流空洞效应
1在扩散物质密度级可以产生信号作用或生成病理信号离子后,这些离子与受体结合的反应也就开始了。
这种结合反应一旦开始,就有可能在反应受体间形成旋流空洞,会吸引分布在其它受体的扩散物质到旋流中,以补充反应中消减的扩散物质。
2而由症状受体也还在不断的有扩散物质流散分布于各受体。
3如果病理离子信号生成率,结合率小于扩散物质生成率扩散分布率,在各受体的扩散物质的密度还会增加新的密度级,如由三级变成四级,或多于三级。
4这种新的密度级的增加变化,有可能在某些受体又了新的病理信号物质离子反应的生成及结合而有新的病理反应。
5这些新形成的病理反应,有些是以新的症状形式表现的的,有些是以新的疾病反应表现的,并发症有可能就是这种新的疾病形式的。
74
发表于 2018-11-4 20:09:44 | 只看该作者
物质扩散的密度数级与级密度数对免疫反应过强及非生理性免疫生成信号的影响作用。
1密度级数与病理反应中产生症状的种类数有关。
2级密度数数大小与这一级中的受体病理变化的个数多少有关。
3密度级数越大病理反应中症状的种类就越多,产生的物质扩散的分子数越多。
4级密度数越大,这一级中的受体病理构变的受体个数越多,产生扩散的物质分子越多。
5建立扩散物质的密度级数和级密度数与扩散物质分子数的关系式,以计算扩散的物质的分子个数。
6由扩散物质的总的分子个数,计算产生的各种离子的个数
7根据不同病理信号物质产生应有离子的种类不同,推算产生的相应的病理信号物质分子离子的个数。
8根据病理信号物质分子离子的个数的多少,可以知相应病理信反应的强弱,或下级胞内化学反应的病理性增强或减弱的程度大小。
9还可以预测有何种非生理合成反应物质病理物质被合成。
10以结束当前病理学研究病理信号物质只能被动以检测的有限的发现。
11医学成为真正的明确的能治愈各种疾病的科学。
75
发表于 2018-11-5 03:16:18 | 只看该作者
1如果非扩散源症状与实际疾病反应吸收的扩散物质的离子率及结合率的和大于,扩散源受体扩散的物质的离子化率,它们的这种差别越大,病理信号及相关病理反应能持续的时间就越短,有可能产生一些时间停顿,如炎症反应,发热反应的发展会停顿。
如果以坐标曲线表示是会随反应开始的最大值向下滑落的曲线关系
2如果在反应开始后形成的新症状也是扩散源,就会增加原来的密度级。
76
发表于 2018-12-24 22:51: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8-12-24 22:53 编辑

例如临床常见的症状——发热,现代医学是以神经为中心的体温调定点上移学说解释,可是仔细考察现代发热理论[9],体温调定点的改变并不是病毒、细菌等各种感染或非感染因素直接刺激神经的作用,而是通过改变白细胞介素-1(IL-1)、前列腺素等各种免疫因子达到的。退热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本来就是作为经典的抗炎药物存在的,另一类常用的退热药糖皮质激素也具有明显的抗炎、抗免疫作用。如果适当的把免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还原论视角下孤立的碎片,那么,在发热的形成过程中免疫的调整难道不是比神经更初始、更根本么?!
77
发表于 2018-12-24 22:58:11 | 只看该作者
一书中曾对免疫紊乱造成疾病的观点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象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机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依据传染病学的知识我们知道,病原体侵袭,并不一定导致疾病,大多数情况是在被感染者不知不觉中病原体被清除、消灭,这种情况称为隐性感染,真正得病的只有极少数人;再者,许多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侵入、分布、定位和增殖的过程只是属于疾病潜伏期阶段,或者长期停留于病原体携带状态,至于发病不发病,更取决于免疫对它的反应。当正常的免疫过程不能达到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异物的目的,免疫就会选择更激烈的模式。由于长期的进化,造就我们的免疫模式转换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也正是由于有如此完善而复杂的免疫调控机制,才使得人类能够在如此危险而多变的世界上生存。然而又正是因为这种调控过程过于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所以在另一方面它又非常脆弱,很容易被错误的信号所误导。细菌的毒素就是钻了这个空子,它的信号潜入了免疫调控的中心环节,使得免疫系统过度激活,甚至不再顾惜自身。现在所谓的全身炎症反
78
发表于 2018-12-24 22:59:45 | 只看该作者
它的信号潜入了免疫调控的中心环节,使得免疫系统过度激活,甚至不再顾惜自身。现在所谓的全身炎症反
79
发表于 2018-12-24 23:00:34 | 只看该作者
依据传染病学的知识我们知道,病原体侵袭,并不一定导致疾病,大多数情况是在被感染者不知不觉中病原体被清除、消灭,这种情况称为隐性感染,
80
发表于 2018-12-25 18:42:08 | 只看该作者
当正常的免疫过程不能达到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异物的目的,免疫就会选择更激烈的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03:36 , Processed in 0.05243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