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87|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8 20:5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四川达县第五人民医院(四川635029)陈伟
我所走的中西结合之路的第一步是对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对照研究,以寻求能共同理解的客观基础。对对一些最基本的医学概念又特别是那些两种医学体系都涉及到的又都具有客观存在或本体的对象进行对照研究。如西医的解剖学和中医的脏腑学说比较研究。在这方面我采取选点深层钻研法,以中医的三焦为突破口寻求西医学的相应对照物。在资料的收集上力求全面深入,对资料的分析上力求客观、准确、公允。虽然这一研究的主要目的失败了,但却加深了对中西医学的认识。人是中西医学研究的共同对象,但作为学科研究的具体对象却不是同一对象,那怕是在宏观这一层次上也是各异,中医学所选择的是那些活的宏观整体上动态变化的现象,西医学所选择的是那些宏观的被分割的静止的及死亡的器官、系统等。显然没有同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语言及相应的理论体系,因此这种用中西医学各自的语言及其对象去注解对方也必然事与愿违。其失误的根源在于人们认为医学性质的亲缘关系和研究对象的统一性,其实中西医学之间的亲缘关系根本不复存在,更严重的是将研究对象的概念内涵置换了,即那种把哲学意义上的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人)等同于科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现象与器官)。
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仍然是中西医学是不可通约的,即是宏观层次上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的不统一所致。
沿着上面的思路我所走的中西医结合的第二步是想在微观领域里寻求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基点。他基于这样一个想法,中西医学研究的共同对象是人体,也就一定能寻找一个共同的客观基础,即如果不在器官水平上总可能在细胞、分子、量子、夸克水平找到构筑中西医结合大厦之砖并和元气论达到共识。在这一时期我耗费了不少心血,成功之望不复存在。其实也犯了第一步时同样的错误,不同的是在微观而已。同时直觉和科学史、科学哲学也告诉我这无异于刻舟求剑,是南辕北辙,是一种战略性失误。既或我们用花上几百年所获得的全部微观领域知识也组建不成整体论的知识,至多只是近似而已,更何况中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和基于现象之上的观念,西医学的建构基础侧重于和基于现象之下的客体。它们之间的差异在本质上是决定论与随机论、还原论与系统论、线性问题与非线性问题……道学与器学、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且这种把活的整体分割为僵死个体的研究方式与生命科学的根本目的相去甚远。所以很多年来我就对以目前的实验医学水平进行中医学术的主体研究持慎重态度。如中西医病证结合研究中寻找所谓金指标问题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西医的病是指一定时空域内有内在关联的一个病理性事件,而中医的证是指对机体正邪抗争态势的规范认识,其价值取向根本不一致,尽管它们都是人类对疾病的规范认识。但这里病是决定论的产物,证是随机论的产物,因而作为确认病的金指标就会对确认证显得无能为力。又如寻找脏本质问题。中医的脏是对人体功能态的一种分类和聚类集,而西医的脏则是指某一实体器官及其功能,一个务虚,一个务实,人们将来会不难发现当某一细胞群体的宏观主体功能近似中医某一脏时,也可能会发现这些细胞群体在分子层次上的某些功能属性又近似于中医的另一脏。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将会继续提供这方面的证明,如关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心钠素、内啡肽等的知识。这种决定论的对应方式将会使我们陷入这些悖论中而不能自拔,越来越丰富的微观领域知识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烦恼。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问题,不能把它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成是支持某一问题的铁证,特别是象生命科学这样的领域,决定论的方法只能使我们误入岐途,但作为一种认识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作为进行这种科研活动的共同体成员也将成为中西医结合史上的一个学派而存在。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这种科研活动方式看成是唯一的、最高的、永远的、主要的和不可超越的。实验科学确实是构筑西方科学的主要支柱之一,但也是可以超越的。比如狭义相对论就是根据最基本的事实和理想实验及两条公设构造的。这一方法特征与中医学十分相似,中医学,确实走了一条与数学和理论物理学还有系统论等相似的一条路。目前的中西医结合局面是由于人们执着于现有的中西医学知识,而它们都必然会发展,完全可能在这两门学科以外的其它学科领域内结合形成新的东西。中西医学互注结果只能是近似的,我的结论仍然是没有一致的研究对象和一致的研究方式其结论也必然不一致。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主要趋势既或是十分成功的但所起的作用仍然是很有限的,因为这只能是中西医结合运动中的学派之一。
我所进行的第三步思路是中西医结合重新回到现象层次上同一对象展开研究。人们之所以忽略这一点是因为现象为大家所司空见惯,以为对现象的研究和理解已一览无佘。而且还基于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宏观现象是由微观本质决定的,这个微观本质又被理解为在分子、原子等层次上1+1=2这种关系。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现象是科研活动中不可超越的认识对象,中西医学也不例外。只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中西医学方能结而合之。宏微间的本质关系也是一种系统关系。宏观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系统形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也限于当时的科研条件,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中医只能就研究对象的整体行为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而传统文化又使中医学在现象这一层次上比其它科学学科走得更远,展开得更全面更深入,从而使中医学独具特色也得天独厚。因而钱学森教授认为中医学是一门唯象科学但并不因此就说明中医学较其它科学学科落后,比如热力学就是一门唯象科学。又如数学也是在现象层次上而没有深入到对象微观领域研究,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大家并没有因此而对这科学皇后有什么毁誉。中医学也正是这样侧重于形而上的研究,不过以理想的形象为主体手段,走了一条东方式的道路。中医学对宏观现象的认识和把握也暗合协同学关于决定系统行为的序参量也是在对象的宏观层次上这一观点。这使中医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及科研对象选择上都具有高层建瓴的战略优势,我们在微观领域里所获的全部知识最终都不能超越它,西方科学也越来越觉悟到这一点。所以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治上独具特色也独具优势。部分人之所以认为这不科学和落后于时代是因为他们仅仅是站在西医学等某些学科角度上来看待的,总是偏颇认为指头不如探头,人脑不如电脑,其时我们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远远不能胜任此职。中西医结合研究选择在现象层次上展开并不排斥继续在宏观方向发展的中医学和在微观方向发展的西医学,以道器发展方式的中西医学之间的关系将可能出现与热力学研究中一致的情形,即克劳修斯熵作为反映系统自发不可逆方向的宏观状态函数,而玻尔兹曼熵则揭示了由大量的具有随机性的微观粒子所组成的热力学系统的宏观特性与其微观粒子特性之间的联系。这种情形至少可为中西医结合提供另一条思路。当中西医结合以共同现象作为共同研究对象时,将面临的问题是对现象的选择、分类、解释、观测仪器、量纲、数学形式,理论价值取向等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中西医学两门学科所能胜任的。  
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我们不得不对中西医结合再度进行重新审视。一、中西医结合不仅仅是两门学科之间的事,从战略高度看它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对应研究,是东西方两种科学的对应研究。这是因为西医学植根于西方科学、文化之中,中医学植根于东方科学、文化之中。在中医学的文化观提法上有一种偏见即谓中医学为传统医学且相对现代医学而言。其实文化不仅具有时间特征而且还有空间特征,如东西方文化提法就是一种地缘文化分类。从文化的时间角而言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居于从属位置,中医学也曾爱到影响,但中医学却居于其它传统医学的首位,更为重要的是中医学的主体部分即其中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和实用技术并不因其文化的时代特征而落后于时代,相反它超越了时代,其根源在于中国文化中超越时空的理性和心悟。我们从文化的空间角度看,中医学带着浓郁的地缘文化特征,所以很自然地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东方医学,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一提法除了反应中医学的文化本质特征之外,它还明确表明中医学与西医学对应的、对等的、对立的一门医学学科这一内涵,确立了中医学的战略地位,从而也为中西医结合指明了方向。二、中西医结合是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的结合研究。东西方文化和科学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基于“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一分岭。说具体一点中西医学是在宏观现象上出现分岐,中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上的主观理念方向发展,西医学沿着偏重于对象之下的客观本体方向发展。两者可偏重但不能偏废,应交互为用,取长补短,合二为一为是。三、中西医结合是两种不同思维的结合研究。中医学侧重于形象思维,西医学侧重于抽象思维,二者是互补的,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二者彳亍而行,其思维机制决定对研究对象的破译。四、中西医结合是两种语言的结合研究。西医学及其它科学学科使用的是抽象语言这是没有疑义的。我把截然不同于西方科学的中医学语言特色称之为形象语言。这是因为中医学的主体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与之相对应的表征这种思维的最佳语言形式是形象语言而不是抽象语言(表征逻辑思维的主要语言形式)。中医学的研究对象偏重于那些动态变化的宏观整体现象。而对这些状态的描述形象语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一是大众化易于交流,二是其思想内涵通过这些形象便于领悟,三是科研中的定性定量内涵也通过了对形象语言的规范而规范了,四是保持了意蕴的完整性和全息性。中医学的人文科学特征也是促成中医形象语言的因素。中国科学家们解决了科研活动中形象思维的语言形式问题。一部使人费解的中医学就是一部用形象语言体系表述的一门学科。这是中医学院对人类最杰出的贡献之一。五中西医结合是理想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的结合研究。以理性观念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中医学离开了理想实验寸步难行,同样以可感知客体为对象的实验医学离开了实验室实验也是寸步难行的。相对论的成功提供了这两种实验相结合的科研方式。六中西医结合必须开辟第二战场。这也是一门多学科研究,将会在数学、物理学、横向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文化学、科学哲学等领域展开,而不局限在中西医两学科之内。只有这样双方才会产生质变形成统一的医学模式而侪身于世界文化。七中西医结合必须是大协同作战。如技术领域的参与,社会的参与,国际社会的参与等等。
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任重而道远,其目的与路线尚未明确,现在多是主观臆定,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
匿名  发表于 2005-8-10 18:16:53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中西医可相互参照,不可相互渗透,“混血儿”不伦不类
3
发表于 2005-8-13 12:19: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陈老师的医学哲学修养和科学哲学修养堪为大家的典范,只是您的思路历程如果每一阶段都标明具体时间,我们看起来会更清晰,多谢
4
 楼主| 发表于 2005-8-13 13:43: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拙文写于1994年,其论文摘要被河北医学院李恩教授收编在《中西医结合研究回顾与反思》的论文集中。欢迎先生不吝赐教。
5
发表于 2005-8-13 21:39: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1.病有轻重 医无中西 后学强为之 仲景空叹息
2.如果我们近视了 诊断需要戴眼睛吗?---不纯了;如果我们出诊 坐汽车吗?---不纯了;我们要用微机吗?---不纯了;.....
3.工具还是要用的 我们的望诊在当今社会还要只停留在人体表面吗?古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没有办法进一步细致的进行观察,对疾病的性质和部位有时不能准确的诊断,所以要试着用药.如果借用现代仪器 我们会少走好多弯路 这些只不过是望诊的延伸.
  想一想,我们还在沿用最古老的方法--徒手-应用着世界最科学最先进的思维--四诊 我们不感觉滑腻吗?  我们还在沿用最古老老的器具--沙锅-来熬制老祖宗留下的方药 我们不感觉无法面对前人吗?  我们拒绝应用现代技术我们什么所谓的中医难道不是以治病为目的而是要保持几千年以前的医学面貌--我们一点都没有改变还大言不惭的说要纯中医--仲景在[不是再]世我们的中国的医学会是这样吗?
  
 呵呵 有点放肆呀
6
 楼主| 发表于 2005-8-13 22:22: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下面引用由赖狗不上墙2005/08/13 09:39pm 发表的内容:
1.病有轻重 医无中西 后学强为之 仲景空叹息
欢迎先生光临和进行学术磋商!
我对先生第一条的观点是:医有中西。这除了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还会继续存在下去,除了因为有各自的文化背景为支撑外,还因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这一点决定了我们不能采取唯一的研究方法如还原论或整体论(或系统论)和唯一的研究对象如以生命的物质结构和功能或信息为研究对象等,这些决定了中西医学的存在。比如物理学就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分。而在医学中不同的是还有文化背景的影响。
7
发表于 2005-8-15 12:10: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从医学的发展来看[总结], 先生的观点是符合实情的
   我的意思是说 人类的祖先在尝试各种诊断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时 只是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为目的 这些方法包括中 西 藏 蒙等国家和民族的医生分别采取了不同途径和思维 有互相借鉴 也都有成就 无论中医西医 只是人为的分类而已 所以我说仲景在世会拒绝应用现代科技来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吗
   无论哪种方法 都要以简便易行疗效确切为发展目标  所谓的西医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也是很粗糙的 可是他们借助现代科技有了飞速的进步  而我们的传统医学一直没有大的突破 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的把现代科技融会进去
   西医只是现代科技的一个方面 一些好的东西我们应该拿过来 特别是西医的诊断方面 这会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疾病 上面说了 这只是我们望诊的一部分 现代仪器已经看到疾病的部位和轻重了 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指标用在我们的诊断上呢?看看我们的中医诊断教科书  
   我不厌其烦的到处宣扬这些观点 只是希望我们中医界的朋友不要一说西医就离的很远 以显示自己的纯正 医学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它不是古迹来让我们永远保持原貌的  
   我是中医的忠诚支持者 我期盼它海纳百川 我期盼它去粗取精 我期盼它壁立千韧   
   
   
        
8
发表于 2005-8-15 21:28: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我先要说的是我不是医生,也不是学者,本人文化水平不高,讲的话可能比较土,请谅解。就目前的西医检测手段是不能代替中医的三个手指的,也不能代替中医的望问闻切的。我这样说是有事实根据的。要讨论就要有具体的病例,1,一女孩19岁,因为尿频,阴道不适求医。当然是看西医,而且是大医院,检查结果是有细菌十万,治疗当然是用抗生素对抗治疗。一个疗程下来,细菌反而增加了,换了抗生素,细菌更胜从前。医生认为是患者的细菌有抗药性,为了消灭细菌,用上了进口的复合抗生素,结果细菌多到一百万。西医治疗就到此为止。改到龙华医院看中医,中医的结论是肾亏。她的父母又带她到我这里看了一下,结论也是肾有问题。中医靠什么?三个手指加望诊。这个女孩的肾脏在漏蛋白,她自己也不知道,只感觉阴道不适才去就医。
2,一红血病患者,西医检查是红血球600万,结论是红血病,治疗的方法是定期把红血球分离扔掉,三年后,红血球在400万,也就是符合了西医的标准,但白血球大大超过了,这一下子成了白血病了。患者的问题在那里?原来他因为忙于做生意,长年累月睡得又晚又少,本身肺气不足,睡眠时间不足使肺气更进一步下降,肺气不足当然肺的布水能力也不足。血里的水分少了,红血球比例就上升了。中医用望诊就能解决的问题。西医的《金指标》能指导治疗吗?我曾就这个病例问过一位西医,为什么你们的思路是单向思维?一滴血里的红血球太多,他有可能是红血球多,也有可能是血里的含水量不足。他的回答是:我们是规范治疗。
3,一个年轻人,血里的肌酸酐高了,医生就让他去洗肾,也就是做血液透析。这是一件及其荒谬的事情,孩子肌酸酐高就一定是坏事吗?你知道他现在人体是在好起来还是在坏下去,你让他去做血液透析不是害惨了他吗?实际上,用中医的望诊就可以清楚知道这个孩子是因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的能量不够,血不够。人体为了满足生长的需要,停止了人体的部分工作(血液清洗),现在发育完成了,人体的血有了上升,从新清洗血液,同时把血管里脏的血带回肝脏进行清洗,人体的体表变化,牙床变化等等都会告诉我们他在往健康的路上前进。西医的指标能解决问题吗?我不能说所有在洗肾的人是错的,但我可以说大部分是错的。
西医的医学给人先进科学的感觉其实是因为现代仪器造成的假象,许多对疾病的解释是错误的,许多治疗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伤害人体的。
一对夫妻在吵架,你可以劝男的,也可以劝女的,你可以用大道理来说服他们,也可以从利益方面来诱导他们,还有一招一定能制止他们再吵下去,那就是走进他们家,把他们家的东西乱扔一气,这时候这对夫妻一定会同时停下来。治疗有正治,反治也有乱治,都会让人体中止生病。因为有时候人体是在维修保养自己的身体,你的横加干涉使人体不得不停止自己的正常工作。
要真正理解人体,只有真正读懂了人体在干什么,你的治疗才不会是乱弹琴。
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并不是人为的在对抗,而是还没有到有共同语言的地步。医务工作者要不带成见地互学中西医,认真思考每个病案,而不是人云也云.
9
发表于 2005-8-16 10:18:2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我对中医的综合诊断----四诊合参是相当推崇的 只是觉得有必要在望的方法中引进现代仪器和指标 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诊断疾病
   在治疗方法上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精华 但是汤剂太不方便了 并且量太大 入口不适 是不是影响中医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呢?
10
发表于 2005-8-16 20:23: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之路

现代西医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说明问题的,除非他们西医引进中医的概念,辩证地理解目前的指标。糖尿病是有指标的,尽管西医教科书上说糖尿病的原因不明,他们照样要化验指标高于目前西医设定的指标值的人长期服药,要这些人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而这一观念基本上已经深入人心。那么听从西医医嘱的人得到的是什么?是健康吗?近期的人是没有体力,以后是眼睛瞎掉,最终是人体的全面崩溃。西医当初制定这样的方案是为了病人还是为了老板,依我看当初是以老板的利益为考虑的出发点。
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疾病,是人体能量问题的一种调节,是因为胆汁分泌不足,使人体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为了维持生存,人体采取了应变措施--把肌肉分解成糖分,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体的收支会由负转正,当蛋白能够满足人体的需要时,原来设置的这一套机制就成了多余的了,人体当然会加以调整,但要有时间,要有一定的时间。在人体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完毕之前,当人体有病痛就医时,医生无法解释疾病的原因,就归罪于血糖高,其实很多医生知道,很多人体检时查出血糖高,本人是没有任何不适的,也就是血糖高与生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西医把这样的观点强加在血糖高的人身上是科学?是赚钱?
由于这样的错误观念在主导,使我们的中医生们没有了方向,古时候的消渴病(上,中,下三消)与现代西医的糖尿病能否划等号,治疗消渴病只要解决了三消,病就算治疗好了,这个疗法古就有之,也难不倒现在的中医师,但现在有血糖指标问题,三消好了,指标还是没有解决。这里面一定有一个是非问题。不要认为西方的医学有最先进的仪器作陪衬就是科学的先进的,当初我们是照单全收,现在连西方世界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医学殿堂了,难道我们不应该重新考虑一下。对每一个病的认知从中医西医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找到一条正确的路。目前西医的设备仪器是为西医设置的,目前的检测指标是否合理尚待商榷,好象没有可以借用的东西。
西方医学的发展是财团利益所在,里面有多少是医学,多少是商业行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 07:35 , Processed in 0.0561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