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0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病理状态、证、证本质、证态的概念以及证本质研究的失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4 08:3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8/14 06:41pm 第 1 次编辑]


1.西医:病理状态的概念,病的概念,症状、体征概念。
    病的概念:至今西医对病没有一个公认的、完美的定义,疾病是一个很难定义而且争议很大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但是,感染病的定义很明确,是由病原体(病毒、医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的疾病。
    症状、体征概念:症状是指患者自觉感到的异常,体征是指医生通过视、触、叩、听得到的比较客观的异常表现。
    病理状态的概念:以感染病为例,在感染病的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疾病本质(包括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其外在表现为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在临床上相对固定的、经常出现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并由各种实验室检查所支持。是一个单纯的诊断学概念。
    病理状态是现代医学中的概念,是从系统论中“状态”概念衍生出来的。系统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持续而变化的性质称为系统的历时性,又叫做系统的动态性。一般说来,一切系统都是动态系统,它的状态变量是时间的函数。系统的状态是系统所处的状况,它要用状态变量来描述。任何系统的状态都可以用一组变量来描述。状态变量就是能确定系统状态的最少一组变量。系统的状态变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系统状态的运动(称为系统的过程)又受到系统内外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因此,系统状态的运动既是连续的,又表现出非匀速、非匀称的性质,有停顿,有快速、有慢速、有膨胀、有收缩,这样以来,系统的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来,阶段与阶段之间必须具有明显的区别。这种阶段就是系统的某种特定的状态。当把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时,疾病的发展动态变化过程也会显示出阶段来,这种相对稳定的阶段,即特定的状态就是本书所称谓的病理状态(中医称为证)。这个定义与近代西医病理生理学著作中“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有所区别。本书所称谓的病理状态,是按照系统论中的“系统的状态”来定义的,它符合一般系统论的要求,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概念。近代西医认为: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例如烧伤遗留的疤痕,脑出血遗留的瘫痪等。近代西医的著作中很少出现病理状态这个术语,而现代医学著作中频繁出现这个术语,但是至今没有对病理状态作出定义,本书对病理状态的表述是根据系统论中“状态”的定义与中医“证”的定义相结合而形成的。
    西医的病与病理状态的关系:在感染病的范畴内,把每一种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其每一个阶段就是病理状态。例如结核病,根据结核杆菌侵犯的部位会出现许多病理状态,淋巴结核、肺结核、骨结核、关节结核、肾结核、脑结核、肠结核等。当把肺结核作为一个系统时,肺结核又会出现许多病理状态,如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慢性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肺结核咯血、肺结核大咯血、肺结核大咯血休克等病理状态。当把呼吸系统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时,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间质性肺炎、胸膜炎、脓胸、感染性休克等都是不同时空阶段的病理状态。其中每一个病理状态又可以分为几个并列的病理状态,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按照解剖部位分为结膜囊感染、鼻腔感染、上颌窦感染、咽腔感染、扁桃体感染、喉部感染等病理状态,每一种病理状态又因为病原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然而病人就诊时通常只表现出一种病理状态,而不是疾病的全过程或者所有的病理状态,需要医生判断和处理的首先是病人当时所处的病理状态,只有当急性病理状态而又诊断不清时,或者慢性病理状态才首先考虑病原体。每一种病理状态除了具备一组症状和体征之外,必然还要处于疾病过程中的某一时空阶段,这种关系与中医的病和证的关系相同,尽管中、西医“病”的概念不同,但是病理状态与证的这种共同性质是中西医不同病理过程的交叉点,证的现代医学本质就是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相融合形成证态新概念,证态概念不仅涵盖了证的定义,而且准确的表述了现代医学中病理状态的定义。
2.证态概念
当把感染病看作一个系统时,疾病过程是由相连续的病理状态组成的,或者说,病理状态的运动就是疾病过程。实际上,当医生接触病人时,首先感知的是一组症状与体征,即病人所处的病理状态,是感染病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而不是疾病的全部或者疾病的全部过程。中医根据这一组症状与体征的提示,结合脉象、舌象、病史等资料,得出“证”的判断;西医根据这一组症状与体征的提示,结合病史、各种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得出“病理状态”的判断。此时证与病理状态是等同的、同效的,因为病人就诊时只可能有一种病理变化,此时出现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各种实验室检查是这一病理状态的外在表现。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状态可以有许多变量,病理状态也有许多变量如各种症状、体征、脉象、舌象、各种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等,凡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平素健康状况,直接病因、发病季节、气候、时间、地域、临床表现、病程、治疗情况等,都是病理状态的变量,而判定某一状态只需要少数变量即可,能够判定某个状态的那些少数变量称为“状态变量”,所以,“证的状态变量”就是证的诊断标准,病理状态的诊断标准就是“病理状态的状态变量”,证态的诊断标准就是“证的状态变量”与“病理状态的状态变量”之融合。
    3“证”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症状和体征组合,是某一特定病理状态的反映。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系统内状态的运动就称为“过程”,所以病理过程就是病理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表现在中医临床上就是证的动态变化过程。疾病是一个系统,在一个疾病中可以分为几个病理过程,每一个病理过程都由许多病理状态组成。某些病理状态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病理过程和疾病中,如感染性休克可以发生在细菌性肺炎,也可以发生在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中。所以证、病理状态、证态既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症状、体征组合,又具有动态变化的性质。辨证施治的精髓在于根据“证”的变化调整用药,证态的“固定”是相对的,证态的“变化”是绝对的,证态与证态之间是连续的,证态与证态之间有许多过渡型。
    证本质:又称证实质。这是中西医结合学派的一个概念,传统中医的概念中没有证本质的概念,西医中也没有这个概念。实际上辨证施治只是传统中医中诊断方法的一种方法,还有辨因施治、辨病施治,根据症状施治等方法。50年代初任应秋提出: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华,得到众多中医专家的赞许,中西医结合学派开始了对证本质的研究。证实质研究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证这一概念来源于辨证论治。虽然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内经》,而张仲景把它具体结合于临床,应该说实践性很强的辨证论治是张仲景奠基的。但是伤寒、金匮中对病、证、症没有明确区分。由于学派、历史原因及临床需要的不同,目前通用的八种辨证方法对证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中医界长期以来对症、证、病的基本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把《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概念是时代对旧词赋以新意。由此可知证的概念从《伤塞论》开始就没有明确,而且随着时代、学派、临床需要的变化,证的含义在不断变化。40年来对证本质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中医证的本质是实现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结合的基础”,或者“用现代科学对中医传统理论做全面改造”。换句话说,就是用现代医学或/和现代科学跨越两大或数个理论体系去阐释一个中医尚未确定的概念,并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跨越两大理论体系已非易事,而阐释的对象又是一个没有明确含义的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40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已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40年来证本质研究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去指导实验”“现在大多数人体会到象西医那样用一两个特异的理化指标去判定中医的‘证’是不可能的。这是20世纪末学术界的普遍看法。
    证本质研究的失败,其根本原因有两点:①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医与近代西医之间,近代西医与现代医学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中医是个“无理数”,所以证不可能用西医的概念表述。②突破口没有选择《伤寒论》中的证本质,而选择了脏腑辨证及八纲辨证中的证本质。不可通约性的问题本书有专题叙述,这里着重比较《伤寒论》与“藏象学说”的不同。藏象学说的原基概念“藏象”以及基本理论框架在《内经》已经形成,但是藏象学说的具体内容,散在《内经》的各个章节中,后世各个朝代的著名医家对其进行了发展、整理,直至明代末年(1644年明朝灭亡)张景岳(约公元1563~1640年)在其著作《类经》中列藏象专篇,藏象学说才趋完善,此后才有比较完善的脏腑辨证理论。此时,西方医学开始传入我国,大约在明朝万历(1573~1619年)年间,当时有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传遍国中,其中一部分是叙述神经学的,可称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第一部有关医学的书。天启元年(1621年)日尔曼人邓玉函来到我国澳门,作了第一次解剖术,继又译著成《人身说概》二卷,天启二年(1622年)意大利人罗雅谷来华,经澳门遍历绛州、开封、北京,译著《人身图说》。还有其他许多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涉及到医学。这一时期凡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等,都逐渐渗入我国,开始中、西医汇通时代。在这一时期,张景岳的著作《类经》中所列藏象专篇有没有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同时代稍晚时期的汪昂及金正希认同“脑主记忆说”无疑来源于西方医学,此后藏象学说不断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在中医界曾经讨论过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编写全国统一中医学教材时,确立了藏象学说为中医学的内核,藏象学说占据了中医学的统治地位,显然这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的影响。《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在原著中已经确立,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始终没有改变原有的理论框架,《伤寒论》原著始终没有变化,《伤寒论》中的证是“证概念”的源头,证本质的研究应当以《伤寒论》为突破口,应当研究大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阳明腑实证、柴胡汤证……的证本质。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选择了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中的证本质,如阴证、阳证、实证、虚证……,肾阳虚证、心气虚证……的证本质,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中的证与《伤寒论》中的证的含义大不相同。失败乃成功之母,40多年的教训终于使大家取得了共识:证的本质就是病理状态。而证态概念是我们研究《伤寒论》的时候产生的。证态概念为病理状态这一现代医学概念规定了定义,也为病理过程与疾病的现代医学定义提供了新的思路。用现代科学语言如系统论的术语定义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按照系统分类方法对疾病进行分类,这些原基概念将成为创立现代医学体系的基础。这就是中西医融合的必然结局。
2
发表于 2007-8-15 16:55: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病理状态、证、证本质、证态的概念以及证本质研究的失败

合理
3
发表于 2007-8-17 12:20: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病理状态、证、证本质、证态的概念以及证本质研究的失败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8/14 08:34am 发表的内容:
失败乃成功之母,40多年的教训终于使大家取得了共识:证的本质就是病理状态。
所见略同——
临床病症诊治思维改进之我见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2432
也谈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2431
辨证论治的本质、机理和意义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3068
证的属性及与辨病论治之关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188&show=0
4
发表于 2007-8-17 12:45: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病理状态、证、证本质、证态的概念以及证本质研究的失败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8/17 01:04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8/14 08:34am 发表的内容:
失败乃成功之母,40多年的教训终于使大家取得了共识:证的本质就是病理状态。
病理状态在病症诊治过程中,起着核心的、枢纽的地位与作用。以病理状态为枢纽,沟通联系了症状、病因、转归、治疗各诊治要素;以病理状态为诊治单元,彼此之间存在着相兼相并、相互转化、互为标本之辩证的、动态的关系。
参阅:临床病症诊治思维改进之我见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2432
5
发表于 2007-8-17 13:01: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病理状态、证、证本质、证态的概念以及证本质研究的失败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8/14 08:34am 发表的内容:
每一种病理状态除了具备一组症状和体征之外,必然还要处于疾病过程中的某一时空阶段……
应当注意的是,以六经辨证体系为例,其“每一种病理状态”(证)所处的“疾病过程中的某一时空阶段”,是以整个感染病为系统,为参考系,而不是以某个具体的感染性疾病为参考系;
同时,内伤杂病自己本身亦是一个疾病系统,一个参考系,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而这一事实,不仅西医界未认识到,即便是中医界,也为绝大多数人忽略或忽视了……
参阅:证的属性及与辨病论治之关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188&show=0
6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15:26: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病理状态、证、证本质、证态的概念以及证本质研究的失败

    在临床上一组相对固定的症状与体征的组合中医称为证,西医称为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证态成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体系,通过这个中介,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等价自由流易,从而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西医感染病中的所有病理状态在中医外感热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证,反之亦然。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由此而产生的《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涵盖了西医的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并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实现了二者的融合。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证态体系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与感染病的疾病过程融合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证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医的证可以通过相应的“证态”在西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西医的病理状态也可以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内自由流易,这样,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获得正确的中药方剂,中医可以借助证态体系使得“证”得到相应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以及详尽的治疗方案。证态体系在中西医融合理论层面上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7
发表于 2007-8-19 15:03:1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病理状态、证、证本质、证态的概念以及证本质研究的失败

一气六名,为体内物质代谢名词之源。
8
发表于 2022-6-17 12:57:2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
“40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已将成百上千的实验数据摆在我们的面前,按照原定研究目标,这些不争气的数据给予我们的只是困惑和迷茫”。“40年来证本质研究未能取得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理论假说去指导实验”。
9
发表于 2022-6-17 12:57:45 | 只看该作者
#辨证论治#

证实质研究的失败,或是站的太高,用哲学(新老三论)的研究代替医学自身的研究;或是钻的太深,陷于茫茫的微观数据而迷失了方向。没有把医学基本概念(病、病因、病理过程或状态、症状等)理清理顺。正确理解证概念的核心,在于把病因从证的概念中剥离出来,从而使病理过程获得独立的诊治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6 14:00 , Processed in 0.0577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