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 . 9 、有关心主神明的修改建议——脱离五行之中医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7 18:2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8-5-9 11:19 编辑

                      脱 离 五 行 之 中 医 学
                        青岛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第二部分   中医学脱离五行学说后产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处理建议
                            第九节、有关心主神明的修改建议


一、概述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称心主神志、心主神明,亦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人的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气”;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用,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
  神志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如神志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其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等。

二、传统中医理论中之所以称心主神明的原因
  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中重要理论时,不惜人体的全部生理、病理扭曲变形,而必须分类、归纳入五大系统——“心肝脾肺肾”中。而其中的“心主神志”,是因“心”主血脉,与神志的关系比较其它脏器相对密切,故将神志归于心脏管辖,而不是说“心脏”本身能直接主宰“神志”。
      五行学说引入中医理论以后,与其他生理功能一样,“神志”也必须归纳入五大系统。那么,究竟哪一脏主神志最合适呢?
  请先看一下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2、肺主气、司呼吸  
  3、肝主疏泄  
  4、脾主运化
  5、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  
  由上可以看出五脏与神志(或称神明)的关系:1、心主血脉   而营养中枢神经者,首要的是血液。
2、肝主疏泄   由于疏泄不利,也同样会出现情志的变化,如喜悲伤欲哭。
3、脾主运化   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与否,相应地可使其身体或强或弱,也同样会对情志产生一定影响。
4、肺主气、司呼吸    呼吸不利,甚或呼吸衰竭时情志变化也是很明显的。
5、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  肾的盛衰关乎尿液生成、生殖质量等,也同样间接地对人们的情志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五脏的功能均与神志有关联,但神志的产生与血液的运行,关系最为密切。如血脉充盈、运行正常而大脑供血良好,则会精力充沛,神志正常;血液虚少,大脑无法得到有效滋养,则脑细胞活动不灵敏,继而情志不正常;进一步,无血液供养大脑,神志也就没有依附的物质基础。
  因为,神志与五脏中的心脏关系最为密切,故在全身生理功能的归类上,就理所当然的将“神志归为心所主”。
  事实上,“心主神志”的含义,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这就是说,因为心脏有主血的功能, 而血液的营养与神志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称“心主神志”,并非心脏本身主宰神志。

三、中医学脱离五行学说后的“神志”究竟为谁所主
  1、脑组织的功能  如意识、思维活动等,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这些都是大脑的功能范畴,而心、肺、肝、肾诸脏只能对血液循环通行正常与否、血液成分的正常与否等起作用,从而对“神志”起到间接作用。
  2、人体整个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如人的精神、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气”。 这些有关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全身多脏器组织共同参与作用下的结果。
  3、各脏器病理变化在神志方面的反映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血液成分正常,则神志正常;反之,各个脏器在病理情况下,产生的各种异常病理产物,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会使脑组织在功能甚或结构上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如;外感热病影响大脑后所发生的病理反映,为传统中医理论中所说的“热入心包”证、 “痰浊蒙蔽心包”证 ;心脏病对脑供血障碍引起的头晕、甚至意识障碍;肺呼吸衰竭引起的脑病;肝脏对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处理不当,致血液成分异常,出现一系列的血液病,不同程度的神志失常、甚至严重肝病时引起的肝昏迷;尿毒症引起的脑病理变化等,都是某一脏器病变严重时,使生理代谢出现障碍,而对脑功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2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10:25: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0-31 09:20 编辑

9心主神明辩——五行学说废除后心主神明说即随之消失
论点:五行学说废除后心主神明说即随之消失
论据:
1、       “心主神明”说是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观点。
2、       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废除后,“心主神明”说即自动消失
3、       中医的“心主神明”说与西医的脑主神明说并不矛盾
论证:
概述:“神明”的含义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称心主神志、心主神明,亦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人的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气”;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用,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
  神志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如神志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其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等。

一、“心主神明”说是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观点
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中重要理论时,不惜人体的全部生理、病理扭曲变形,而必须分类、归纳入五大系统——“心肝脾肺肾”中。而其中的“心主神志”,是因“心”主血脉,与神志的关系比较其它脏器相对密切,故将神志归于心脏管辖,而不是说“心脏”本身能直接主宰“神志”。
      五行学说引入中医理论以后,与其他生理功能一样,“神志”也必须归纳入五大系统。那么,究竟哪一脏主神志最合适呢?
  请先看一下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2、肺主气、司呼吸  
  3、肝主疏泄  
  4、脾主运化
  5、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  
  由上可以看出五脏与神志(或称神明)的关系:
1、心主血脉   而营养中枢神经者,首要的是血液。
2
、肝主疏泄   由于疏泄不利,也同样会出现情志的变化,如喜悲伤欲哭。
3
、脾主运化   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与否,相应地可使其身体或强或弱,也同样会对情志产生一定影响。
4
、肺主气、司呼吸    呼吸不利,甚或呼吸衰竭时情志变化也是很明显的。
5
、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  肾的盛衰关乎尿液生成、生殖质量等,也同样间接地对人们的情志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五脏的功能均与神志有关联,但神志的产生与血液的运行,关系最为密切。如血脉充盈、运行正常而大脑供血良好,则会精力充沛,神志正常;血液虚少,大脑无法得到有效滋养,则脑细胞活动不灵敏,继而情志不正常;进一步,无血液供养大脑,神志也就没有依附的物质基础。
  因为,神志与五脏中的心脏关系最为密切,故在全身生理功能的归类上,就理所当然的将神志归为心所主
  事实上,心主神志的含义,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这就是说,因为心脏有主血的功能, 而血液的营养与神志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称心主神志,并非心脏本身主宰神志。

二、中医学脱离五行学说后的神志究竟为谁所主
  1、脑组织的功能  如意识、思维活动等,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这些都是大脑的功能范畴,而心、肺、肝、肾诸脏只能对血液循环通行正常与否、血液成分的正常与否等起作用,从而对神志起到间接作用。
  2、人体整个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如人的精神、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气 这些有关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全身多脏器组织共同参与作用下的结果。
  3、各脏器病理变化在神志方面的反映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血液成分正常,则神志正常;反之,各个脏器在病理情况下,产生的各种异常病理产物,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会使脑组织在功能甚或结构上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如;外感热病影响大脑后所发生的病理反映,为传统中医理论中所说的热入心包证、痰浊蒙蔽心包 ;心脏病对脑供血障碍引起的头晕、甚至意识障碍;肺呼吸衰竭引起的脑病;肝脏对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处理不当,致血液成分异常,出现一系列的血液病,不同程度的神志失常、甚至严重肝病时引起的肝昏迷;尿毒症引起的脑病理变化等,都是某一脏器病变严重时,使生理代谢出现障碍,而对脑功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根据以上证明,可以看出中医的心主神明说与西医的脑主神明说并不矛盾

        综上所述,可知“心主神明”说是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观点,随着五行学说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之后,“心主神明”说也将不复存在。

结论:五行学说废除后心主神明说即随之消失
参考书目:
1《人体解剖学》 >第二章 人体各系统概要  第八节 神经系统
2、《生理学》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3《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脏象 第三节 奇恒之府(二)脑的生理功能
3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12:53:03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5-6-4 06:30
你先把中国文化心主神明译一译。

                               中医的“心主神明”与西医的脑主神明并不矛盾

                                                          青岛 仁海中西医 于殿生

  
  所谓中医理论的“心主神志”,是说中医理论五脏之中的“心”主血脉,与神志关系密切,故将神志归于心脏管辖,而不是说“心脏”本身能直接主宰“神志”。
  
  首先用五脏的功能来比较一下,究竟哪一脏主神志最合适呢?因为归根到底,在中医理论中,必须有一脏去主神志,这就涉及人体所有的生理功能在五脏中的归类问题。
  请先看一下五脏的生理功能:
  
  一、心的生理:
  
    (主神志),主血脉,主汗,开窍于舌。
  二、肝的生理
   1、肝藏血 2、肝主疏泄 3、肝主筋 4、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三、脾的生理
  
    1、脾主运化 2、脾统血  
  四、肺的生理
   1、肺主气、司呼吸 2、肺主宣发与肃降 3、肺主通调水道 4、肺主皮毛,开窍于鼻
  
  五、肾的生理
      1、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  2、主骨生髓,通于脑  3、肾主水 主水,3、肾主命门火  4、主纳气  5、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事实上,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与神志有着或大或小的必然联系。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出五脏中究竟用哪一脏来主神志较为合适,姑且只看五脏的最主要功能,然后再进行比较:
  1、心主血脉; 2、肝主疏泄  
  3、脾主运化  
  4、肺主气、司呼吸
  5、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  
   由上可以看出,1、心主血脉,而营养中枢神经者,首要的是血液。2、肝主疏泄  由于疏泄不利,也同样会出现情志的变化,如喜悲伤欲哭。3、脾主运化 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与否,相应地可使其身体或强或弱,也同样会对情志产生一定影响。4、肺主气、司呼吸 呼吸不利,甚或呼吸衰竭时情志变化也是很明显的。 5、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  肾的盛衰是先天之本,关乎尿液生成、生殖质量等,也同样间接地对人们的情志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五脏的功能均与神志有关联,但神志的产生是与血液的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如血脉充盈、运行正常则精力充沛,进而神志正常;血液虚少,大脑无法得到有效滋养,则脑细胞活动不灵敏,继而情志也就不会正常;进一步,无血液供养大脑,神志也就没有依附的物质基础,神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为,神志与五脏中的心脏关系最为密切,故在全身生理功能的归类上,就理所当然的将“神志归为心所主”。
   事实上,“心主神志”的含义,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这就是说,因为心脏有主血的功能, 而血液的营养与神志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称“心主神志”,但并非心脏本身主宰神志。
4
发表于 2015-6-4 16:18:0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7 15:09 , Processed in 0.12464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