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冠肺炎中炎症管理的中国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6-13 15:0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冠肺炎中炎症管理的中国智慧| 《致敬英雄共话炎症风暴》直播第四场在线观看人次突破30万
据报道,截至6月11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突破745万例,死亡病例超过41万例。在这场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我国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前仆后继,不仅保卫了祖国人民的安全,还将抗疫经验积极分享给全世界,与各国携手共战病魔,展示了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

为分享新冠抗疫经验,提高临床炎症管理水平,6月9日,《致敬英雄 共话炎症风暴》系列直播第四场举办,本期直播邀请了我国8位急危重症专家,共同讨论炎症风暴在新冠肺炎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及其管理。

本期直播会议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朋林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受邀出席的专家还包括:

北部战区总医院全军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主任马壮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王洪亮教授

辽宁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冯星火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朱凤雪教授

黑龙江省医院危重症医学科丛云峰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重症医学科王彤教授

2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15:06:17 | 只看该作者
直播开场,大会主席马朋林教授发表致辞。他表示,临床发现新冠肺炎和脓毒症往往存在高炎症反应,或称之为“炎症风暴”。在该治疗领域,业界虽然有一定认识,但目前仍对部分病理生理改变知之甚少,尚待研究予以明确。希望通过此次直播会议,深入讨论疾病相关的诊疗流程和干预策略,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新观点、开辟新思路。
3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15:07:43 | 只看该作者
警惕炎症反应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在第一个学术讨论中,带队援鄂的黑龙江医疗队重症新冠治疗病房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王洪亮教授分享了抗疫前线的思考——凝血与炎症专题讲座。
“新冠肺炎患者凝血功能广泛存在异常,发生血栓的风险较高,其中重症患者基本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王洪亮教授介绍,新冠肺炎患者体内发生炎症反应,内皮系统广泛受损,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这种反应在肺部表现尤其明显,而肺循环中的血栓可能是沉默性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凝血功能障碍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正是炎症反应。”
在炎症反应管理中,王洪亮教授通过讲解乌司他丁的分子结构及其作用机制,说明乌司他丁作为丝氨酸酸蛋白酶抑制剂,可直接抑制丝氨酸蛋白酶家族活性,调节机体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他指出,“应根据疾病进展阶段及病理生理学特点,早期应用适当剂量的乌司他丁,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存机会。”
在学术讨论环节中,朱凤雪教授表示,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必然与微血栓的发生相关。“作为广谱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不仅可以调节炎症反应,而且也不会引发免疫抑制或增加继发性细菌感染风险,为临床医生解除后顾之忧。”

4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15:08: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0-6-13 07:11 编辑

马壮教授指出,应用抗炎药物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时,不可避免地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综合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冯星火教授表示,脓毒症早期3-7天是机体免疫增强时期,约7天后免疫抑制作用开始逐渐加强。“总体表现为免疫平衡到免疫失衡的过程,故建议在脓毒症早期即应用乌司他丁进行炎症反应调节。”

段军教授表示,炎症反应导致内皮损伤,进而引发凝血功能障碍。从发病机制和临床实践上看,控制炎症反应可以改善凝血功能障碍。“在抗炎药物的选择方面,相较于激素,更倾向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应用乌司他丁这种抗炎症介质药物进行抗炎治疗。”

王彤教授指出,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应更加关注呼吸支持和营养治疗。在常规氧疗治疗基础上,如果仍不能阻止病情进展,则需要考虑进一步采用其他治疗手段。

丛云峰教授提及,在抗疫一线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这与患者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密切相关。他还介绍,“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开放式吸痰治疗效果较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15:09:45 | 只看该作者
大会主席马朋林教授在小结中指出,新冠肺炎患者多数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这与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形成微血栓相关。其中,沉默性低氧血症现象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临床上要重点关注。“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中,炎症风暴是绕不开的话题,在早期进行抗炎治疗可以避免患者在日后出现器质性损害。
在第二个学术交流环节,北部战区总医院全军呼吸内科与变态反应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马壮教授进行了《新冠肺炎之免疫与预后》专题讲座。
马壮教授介绍,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与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相关,其中重症患者下降得尤其明显。因此,T淋巴细胞计数可以作为新冠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改善T淋巴细胞功能可能是治疗重症新冠肺炎的潜在靶点。
6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15:10:26 | 只看该作者
“控制炎症反应可能与杀灭病毒同样重要。”马壮教授指出,抑制病毒感染和调整失调的免疫反应可协同阻断患者的病理过程,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注重新冠病毒患者健全和失调免疫反应的决定性因素,这种生物学指标可用于评估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和疾病严重程度。“重症患者使用抗炎药物(如激素、乌司他丁等)应谨慎,使用时机值得进一步探索。”
在学术讨论环节中,王洪亮教授指出,淋巴细胞代表了机体细胞免疫的整体水平,因此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可以考虑将淋巴细胞作为干预靶点。
朱凤雪教授表示,新冠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或炎症反应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T淋巴细胞发挥的细胞免疫作用十分重要。
丛云峰教授提出,可以考虑从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液中进行新冠病毒数量级测定,进而判断患者的疾病状态和病程进展。
段军教授表示,可以根据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水平判断免疫状态,若淋巴细胞较低,则说明免疫功能受抑制,这种情况下需要慎用激素。
王彤教授更关注体内白细胞水平,尤其是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他提出,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而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二者比值将越来越大,此时需要加强抗炎治疗。
冯星火教授表示,目前既未研发出疫苗也缺乏特效治疗药物,而且对机体应对新冠病毒的免疫机制也并不明确,因此早期干预十分关键。“譬如尽早开展营养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氧和指数等。在使用乌司他丁时,需要注意早期应用,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大会主席马朋林教授在小结中指出,对于新冠肺炎免疫机制的复杂性,目前尚无某个药物能得出一致性评价结果。“可以在临床上尝试将胸腺肽类药物和乌司他丁联合大剂量使用,观察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马朋林教授强调,在这方面并不倾向于应用激素。
在大会总结中,马朋林教授表示,在本次直播会议的学术交流中,专家们从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新冠肺炎与炎症风暴的密切关联。“虽然目前尚不能得出结论性信息,但思想碰撞引发的启迪和思考,将有助于新冠肺炎中炎症风暴的管理。”
7
发表于 2020-6-13 19:55:5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分享!
8
发表于 2020-6-14 06:25:5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的介入从哪里开始?理论根据是什么?
9
发表于 2020-6-14 06:35:4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看出来中国智慧!是西医智慧!
    离开中医理论,哪里来的中国智慧?
     炎症介质过度释放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多器官功能障碍之作用,西医20年前已经研究的很清楚了,那里是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是营血分证,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大承气汤等的辨证论治。《中西医融合观》中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23:00 , Processed in 0.0579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