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ujob198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外科学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5:31:2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外科学

第二章 乳房疾病
发生在乳房部位的多种疾病,统称为乳房疾病。男女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故《妇科玉尺•妇女杂病》说:“妇女之疾,关系最钜者,则莫如乳。”
关于乳房疾病,早在汉代就有记载,且对各种乳房疾病的病因、症状、治法都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这对后世诊治乳房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乳痈、乳痨、乳核、乳癖、乳疬、乳漏、乳衄、乳岩等乳房疾病。
【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乳房位于胸前第二和第六肋骨水平之间。分乳房、乳晕、乳头、乳络等四个部分。乳房与经络的关系密切,如: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两脉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有称“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所以乳房疾病与肝、胃、肾经及冲任两脉有密切联系。
【病因病机】
乳房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肝气郁结,或胃热壅滞,或肝肾不足,或痰瘀凝结,或乳汁蓄积,或外邪侵袭等,皆可影响肝肾、脾胃的生理功能而产生病变。如《外证医案汇编》说:“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胃气壅滞,则为痈疽。”
一般而言,感染性乳房疾病,多由乳头破碎、感染毒邪,或嗜食厚味、脾胃积热;或情志内伤、肝气不舒,以致乳汁郁滞,排泄障碍,久而化热,热腐而成脓肿。肿瘤性乳房疾病,则因忧思郁怒,肝脾受损,气滞痰凝而成“乳中结核”。
临床辨证除局部观察病变外,尚须结合全身症状,从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现将辨证要点归纳分述如下:
1.肝郁胃热:由于肝气不舒,失于条达;胃经积热,经络阻塞,气血瘀滞,日久化热,致局部红肿热痛,成脓时则剧痛。伴有恶寒发热、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苔白或黄、脉弦数。如乳痈、乳发等。
2.肝气郁结:情志不畅,郁闷忧思,致肝气不舒而失条达,气不舒则气滞血瘀;肝郁而致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气滞痰瘀互结而成肿核,形如桃李,质地坚实或坚硬,表面光滑,推之可动或固定不移。伴有胸闷不舒、心烦易怒、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滑等。如乳癖、乳岩等。
3.肝肾不足: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生育过多,以致肝肾亏损,冲任失调,精血不足,水不涵木,易致肝火上升,火灼津为痰,痰瘀互结聚而成核。其核生长与发展,常与发育、月经、妊娠等有关。胀痛常在经前加重。伴有头晕、耳鸣、腰酸肢软、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细数症状。如乳疬、乳癖等。
4.阴虚痰凝:由于肺肾阴虚,致阴虚火旺,肺津不布,灼津为痰,痰火循经结于乳房,其肿块皮色不变,微微作痛,化脓迟缓,脓水清稀。常伴有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形瘦食少、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等症状。如乳痨。
【乳房肿块检查法】
及时正确地进行乳房检查,对于乳腺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乳房检查的体位可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1.望诊:让病员坐正,将两侧乳房完全显露,以作详细比较。注意乳房的形状,大小是否对称;乳房表面有无块状突起或凹陷;乳头的位置有无内缩或抬高;乳房皮肤有无发红、水肿或橘皮样、湿疹样改变等。乳房浅表静脉是否扩张,乳房皮肤如果有凹陷可让病人两臂高举过头,或用手抬高整个乳房,则凹陷部分更为明显。
2.触诊:坐位与卧位相结合,根据需要选择。应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以便对比。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四指并拢,用指腹平放乳上轻柔触摸,切勿用手指去抓捏,否则会将捏起的腺体组织错误地认为是乳腺肿块。其顺序是先触按整个乳房,然后按照一定次序触摸乳房的四个象限:内上、外上、外下、内下象限,继而触摸乳晕部分,注意有无血液从乳头溢出。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域。
3.触诊时应注意几个问题:①发现乳房内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形状、数目、大小、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及有无压痛;②肿物是否与皮肤粘连,可用手指轻轻提起肿物附近的皮肤,以确定有无粘连;③检查乳房时间选择,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是乳房生理最平稳时期,有病变容易发现;④确定一个肿块的性质,还需要结合年龄、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方法。触诊的正确性取决于经验、手感、正确的检查方法等。
【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检查方法】
腋窝淋巴结、锁骨上下淋巴结的检查在乳腺疾病诊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检查方法为医生从前面用左手检查患者右侧,用右手检查患者左侧,并让患者将上臂靠近胸壁,前臂松弛放在检查者的手臂上或桌上。先查腋窝,再查锁骨上及锁骨下区域。
【辅助检查】
1. X线检查:常用方法是钼靶X线摄片。典型的乳腺癌的X线表现为密度增高的肿块影,边界不规则,或有毛刺征,有时可见颗粒细小、密集的钙化点。
2. 超声显像:属无损性检查,可反复使用,可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质性。B超结合彩色多普勒检查进行血供情况观察,可提高其判断的敏感性,且对肿瘤的定性诊断可提供有价值指标。
热图象是根据癌细胞代谢快,产热较周围组织高,液晶膜可显示异常热区并诊断。近红外线扫描是利用红外线透照乳房时,各种密度组织可显示不同灰度影,从而显示乳房肿块。红外线对血红蛋白敏感度强,可显示块影周围血管情况。
3.病理检查:目前常用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对疑为乳癌者,可将肿块连同周围乳腺组织一并切除,作快速冰冻切片检查。而不宜作单纯切取肿瘤活检。乳头溢液未触及肿块者,可作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糜烂疑为湿疹样乳腺癌时,可作乳头糜烂部刮片或印片细胞学检查。
【治疗】
1.内治
《外证医案汇编•乳胁腋肋部》指出:“治乳症,不出一气字定之矣。”“若治乳从一气字著笔,无论虚实新久,温凉攻补,各方之中,挟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舒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外科正宗•卷七•乳痈论第二十六》在乳痈、乳岩治法中说:“初起发热恶寒,头眩体倦,六脉浮数,邪在表,宜散之。发热无寒,恶心呕吐,口干作渴,胸膈不利者,宜清之。忧郁伤肝,思虚伤脾,结肿坚硬微痛者,宜疏肝行气。已成焮肿发热,疼痛有时,已欲作脓者,宜托里消毒。脓已成而胀痛者,宜急开之。脾胃虚弱,宜更兼补托。溃而不敛,脓水清稀,肿痛不消,疼不止,宜大补气血。结核不知疼痛,久而渐大,破后惟流污水,宜养血清肝。”可见前人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较为详细,至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作临床借鉴。现将常用治法分述如下:
(1) 疏表解毒法:适用于邪气阻滞经络,营卫不和。局部肿痛,伴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等。治宜疏表清热解毒,选用瓜蒌牛蒡汤、银翘散等。
(2)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热毒炽盛,肉腐成脓阶段。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伴有壮热口渴、尿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等。治宜清热解毒,以抑热毒之势,可选用内疏黄连汤、橘叶散等。
(3) 托里透脓法:适用于气血两虚,不能托毒外出。脓成难溃,或溃后脓水清稀。症如疮形平塌,漫肿不收,日久不易破溃,隐隐作痛;或溃后脓水清稀,久不收口,唇舌淡红,脉沉细无力等。治宜补益托毒,使之毒聚透脓,或生肌收口。选用托里透脓汤、托里消毒散等。
(4) 解郁化痰法:适用于肝气不舒,情志不畅,失其疏泄,气机不利,运化失司,痰气互结而致“乳中结核”类的乳房疾病,伴有胸闷不舒、乳房胀痛、舌苔白腻、脉弦滑等。治宜疏肝解郁、化痰软坚,选用开郁散、逍遥散合小金丹等。
(5) 补益扶正法:适用于乳癌、乳痨破溃后,面色无华,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唇舌淡红,脉细无力;或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舌质红,脉细数;或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苔白质淡,脉沉迟等症状。或感染性乳房疾病破溃后,脓出毒泄而气血两虚,难于生肌收口者,均可酌情使用补益扶正法,即所谓“虚者补之”。气血虚者,可用香贝养荣汤、归脾汤等;肝肾不足者,可选用右归饮、二仙汤、六味地黄丸等。
2.外治
(1) 敷贴:应分辨阳证的乳痈、乳发或阴证的乳痨等。阳证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为主,用金黄散、玉露散,双柏散等,水、蜜调后外敷,每日1~2次。或用金黄膏、玉露膏外敷。溃破后提毒祛腐,选用八二丹、九一丹药捻;脓尽腐脱,肉芽新鲜,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等。阴证用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或黑退消敷贴。
(2) 手术: 对感染性乳房疾病,脓肿形成,宜及时切开排脓。肿块性乳房疾病,经积极药物治疗无明显好转时,亦可施行手术。对疑有恶变以及恶性肿瘤,应早期采取手术治疗,以免耽误病机。
第一节   乳   痈
乳痈是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常发生于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在哺乳期发生的,名外吹乳痈;在妊娠期发生的,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名不乳儿乳痈。临床上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病因病机】
1.乳汁郁积 乳汁郁积是最常见的原因。初产妇乳头破碎,或乳头畸形、凹陷,影响充分哺乳;或哺乳方法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或断乳不当,均可导致乳汁郁积,乳络阻塞结块,郁久化热酿脓而成痈肿。
2.肝郁胃热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于疏泄;产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阳明胃热壅滞,均可使乳络闭阻不畅,郁而化热,形成乳痈。
3.感受外邪 产妇体虚汗出受风,或露胸哺乳外感风邪;或乳儿含乳而睡,口中热毒之气侵入乳孔,均可使乳络郁滞不通,化热成痈。
西医认为本病多因产后抵抗力下降,乳头破损,乳汁淤积,细菌沿淋巴管、乳管侵入乳房,继发感染而成。其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
3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5:31:4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外科学

【诊断】
1.  临床表现
多见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
(1)初起 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积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皮肤不热或微热。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脉滑数。
(2)成脓 患乳肿块逐渐增大,局部疼痛加重,或有雀啄样疼痛,皮色焮红,皮肤灼热。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至乳房红肿热痛第10天左右,肿块中央渐渐变软,按之应指有波动感,穿刺抽吸有脓液,有时脓液可从乳窍中流出,全身症状加剧。壮热不退,口渴思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3)溃后 脓肿成熟,可破溃出脓,或手术切开排脓。若脓出通畅,则肿消痛减,寒热渐退,疮口逐渐愈合。若溃后脓出不畅,肿势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传囊乳痈。亦有溃后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形成乳漏。
在成脓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或过用寒凉中药,常可见肿块消散缓慢,或形成僵硬肿块,迁延难愈。
2.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加。深部脓肿可行B超检查。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确定致病菌种类,指导选择抗生素。
【鉴别诊断】
炎性乳腺癌 多见于青年妇女,尤其是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患乳迅速增大,常累及整个乳房的l/3以上,尤以乳房下半部为甚。病变局部皮肤呈暗红或紫红色,皮肤肿胀有一种韧性感,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改变,局部无痛或轻压痛。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全身症状较轻,体温正常,白细胞计数不高,抗炎治疗无效。本病进展较快,预后不良。
【治疗】
乳痈治疗当以消为贵。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以彻底排脓为要。对并发脓毒败血症者,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
1.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气滞热壅证
证候:乳汁郁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周身痠楚,口渴,便秘,苔薄,脉数。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乳汁壅滞者,加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芦等;肿块明显者,加当归、赤芍、桃仁等。
②热毒炽盛证
证候: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壮热,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味。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蒲公英等;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等。
③正虚毒恋证
证候: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益气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① 初起 乳汁郁滞,乳房肿痛,乳房结块,可用热敷加乳房按摩,以疏通乳络。先轻揪乳头数次,用五指从乳房四周轻柔地向乳头方向按摩,将郁滞的乳汁渐渐推出。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外敷;或用鲜菊花叶、鲜蒲公英、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或用六神丸研细末,适量凡士林调敷;亦可用50%芒硝溶液湿敷。
② 成脓 脓肿形成时,应在波动感及压痛最明显处及时切开排脓。切口应按乳络方向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切口位置应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使引流通畅而不致袋脓,应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若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吸穿刺抽脓或用火针刺脓。
③ 溃后 切开排脓后,用八二丹或九一丹提脓拔毒,并用药线插入切口内引流,切口周围外敷金黄膏。待脓净仅有黄稠滋水时,改用生肌散收口。若有袋脓现象,可在脓腔下方用垫棉法加压,使脓液不致潴留,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可在患侧用垫棉法束紧,促进愈合;若成传囊乳痈者,也可在疮口一侧用垫棉法。若无效可另作一切口以利引流;形成乳房部窦道者,可先用七三丹药捻插入窦道以腐蚀管壁,至脓净改用生肌散、红油膏盖贴直至愈合。
2.其他疗法
必要时加用抗生素,可首选青霉素类,或根据细菌培养选择。
【预防与调护】
1.妊娠5个月后,经常用温开水或肥皂水洗净乳头。乳头内陷者,可经常提拉矫正。
2.乳母宜性情舒畅,情绪稳定。忌食辛辣炙煿之物,不过食肥甘厚腻之品。
3.保持乳头清洁,不使婴儿含乳而睡,注意乳儿口腔清洁;要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积滞,可用按摩或吸奶器帮助排出乳汁。
4.若有乳头擦伤、皲裂,可外涂麻油或蛋黄油;身体其他部位有化脓性感染时,应及时治疗。
5.断乳时应先逐步减少哺乳时间和次数,再行断乳。断乳前可用生麦芽60g,生山楂60g,煎汤代茶,并用皮硝60g装入纱布袋中外敷。
6.以胸罩或三角巾托起患乳,脓未成者可减少活动牵痛;破溃后可防止袋脓,有助于加速疮口愈合。
附: 乳发
发生在乳房部肌肤之间,容易腐烂坏死的严重化脓性感染称为乳发。相当于西医的乳房部蜂窝织炎或乳房坏疽,也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其特点是:病变范围较乳痈大,局部焮红漫肿疼痛,很快皮肉腐烂,症情较重,甚至可至热毒内攻。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因火毒外侵,以及肝胃两经湿热蕴结乳房而成。乳痈火毒炽盛者亦可并发本病。
【诊断】
1.临床表现
发病迅速,开始乳房部皮肤焮红漫肿,疼痛较重,毛孔深陷,恶寒发热,苔黄,脉数等。2~3天后皮肤湿烂,继而发黑溃腐,疼痛加重,壮热口渴,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经治疗后,腐肉渐脱,身热渐退而疮口逐渐愈合。若正虚邪盛,毒邪内攻,症见高热神昏,舌苔黄,脓数等,为火毒攻心。
2.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作脓液或血液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治疗。
【治疗】
辨证论治
(1)  内治
初起治宜泻火解毒,佐以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成脓时佐以透托,上方加山甲、皂角刺。
若出现火毒内攻之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等加减。
(2)外治 可参照乳痈的处理方法。
第二节 粉刺性乳痈
粉刺性乳痈也即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
【病因病机】
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加之情志抑郁不畅,肝郁气滞,营气不从,经络阻滞,气血瘀滞,聚结成块,蒸酿腐肉而成脓肿,溃后成瘘;若气郁化火,迫血妄行,可致乳头溢血。
西医认为由于乳头凹陷或乳腺导管开口堵塞,乳腺导管上皮细胞脱落及大量类脂分泌物积聚于导管内而导致其扩张,积聚物分解产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导管壁而引起管壁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此种病变逐渐扩展累及部分乳腺而形成肿块,有时炎症呈急性发作则成脓肿,脓液中常夹有粉渣样物排出,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瘘管。
【诊断】
1.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女性,且均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发病,大多数病人有先天性乳头全部凹陷或呈线状部分凹陷。单侧乳房发病,少数病人亦有双侧乳房先后发病,呈慢性经过,病情表现多样,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
(1)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是本病早期的一种表现。多表现为间歇性、自发性,并可持续较长时间。溢液性状多为浆液性,还可是乳汁样、脓血性或血性。数量有多有少。输乳孔多有粉刺样物或油脂样物分泌,并带有臭味。
(2)乳房肿块 最为常见。往往起病突然,发病迅速。患者感觉乳房局部疼痛不适,有刺痛或钝痛,并发现肿块。肿块多位于乳晕区,或向某一象限伸展。肿块大小不等,大多小于3cm,个别可达10cm以上。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表面可呈结节样,边界欠清,无包膜,常与皮肤粘连,但无胸壁固定,可推移。继则肿块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红肿范围可迅速扩大,若炎症得不到控制,则可形成脓肿;有的乳房皮肤水肿,呈橘皮样变;有的可伴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一般无全身发热。也有些患者一直以乳房肿块为主诉,持续时间可达数年,始终无明显的红肿表现。
(3)乳腺瘘管 脓肿自溃或切开后,常反复流脓并夹有粉渣样物,常形成与乳头相通的瘘管,经久不愈。
3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5:32:0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外科学

2. 辅助检查
(1) 乳腺X线钼靶摄片 在乳晕下区可均匀致密肿块阴影,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偶尔见片状钙化灶。
(2) 乳头溢液涂片 在脓血性和乳汁样溢液涂片中,可见到大量的白细胞、吞噬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腺上皮细胞可因炎症而有形态上的改变。
(3) 乳腺肿块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 抽吸发现多种细胞混杂,浆细胞较多见,还有其他炎性细胞。
【鉴别诊断】
1.乳腺癌 粉刺性乳痈在急性炎症期易与炎性乳腺癌相混淆,炎性乳腺癌多见于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发热,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弥漫性肿大,无明显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病变进展迅速,预后不良,甚至于发病数周后死亡。
2.乳晕部痈疖 粉刺性乳痈在急性期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常被误诊为乳晕部一般痈疖,根据素有乳头凹陷,反复发作的炎症以及切开排脓时脓液中夹有粉渣样或油脂样物等特点,可与一般乳房部痈疖相鉴别。
3.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乳头溢液,呈血性及淡黄色液体,有时乳晕部触到绿豆大圆形肿块,易与粉刺性乳痈相混淆。但无乳头凹陷畸形,乳孔无粉渣样物排出,肿块不会化脓。
4.乳房部瘘管 多为急性乳腺炎,乳房蜂窝织炎或乳房结核溃后形成,病变在乳房部,瘘管与乳孔多不相通,无乳头凹陷畸形。
此外,还应注意与乳房结核、乳腺增生病及乳腺纤维瘤相鉴别。
【治疗】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良好的疗效,宜首选。乳头溢液患者,宜寻找病因,适当对症处理。乳房肿块尚未成脓时,促其消散。化脓成瘘管者,可采用中医内服外治结合治疗。
1. 辨证论治
(1) 内治
① 肝经郁热证
证候:乳头凹陷、乳晕部结块红肿疼痛,伴发热,头痛,大便干结,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疏肝清热、活血消肿。
方药:柴胡清肝散加白花蛇舌草、山楂等。
② 正虚邪滞证
证候:脓肿自溃或切开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漏,时愈时发,局部有僵硬肿块。舌质淡红或红,舌苔薄黄,脉弦。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加减
(2)外治
① 肿块初起时用金黄膏外敷。
② 成脓后切开引流,术后创口用八二丹药捻引流,红油膏或金黄膏盖贴。
③ 形成瘘管者,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可根据情况选用切开法、挂线法及垫棉绷缚法等。
2. 其他疗法
①手术 可作乳腺区段切除术。少数年龄较大,肿块较大或皮肤粘连严重或形成多个窦道者,可行皮下乳腺切除术或乳房单纯切除术。
② 西药治疗 感染严重时可用灭滴灵与其他广谱抗生素联合应用。
【预防与调护】
1.  经常保持乳头清洁,清除分泌物。
2.  保持心情舒畅。忌食辛辣炙煿之物。
3.  发病后积极治疗,形成瘘管后宜及时手术,以防止病情加重。
第三节 乳 痨
乳痨是乳房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病变后期常有虚痨表现,故名乳痨。因溃后脓液稀薄如痰,又名乳痰。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结核。其特点是起病缓慢,初起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个结块如梅李的肿块,其边界不清,皮肉相连,日久破溃,脓液清稀且杂有败絮样物,常伴有阴虚内热之证。
【病因病机】
多因体质素虚,肺肾阴亏,阴虚则火旺,虚火灼津为痰,痰火凝结成核;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耗损阴液,更助火势;或肝气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乳络而成。或因肺痨、瘰疬等病所继发。
【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20~40岁的已婚体弱妇女,并常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
(1)  初起:乳中一个或数个结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推之可动,皮色不变,不痛或微痛,全身症状不明显。
(2)  成脓:病情进展缓慢,数月后结块渐大,与皮肉相连,皮色不红或微红,肿块变软,形成脓肿。可有胸胁、腋下结块肿大。常伴潮热颧红,形瘦食少,夜寐盗汗等症。舌苔白或黄,脉数等。
(3)  溃后:脓肿溃破后,形成1个或数个溃疡,流出败絮样稀薄脓液,局部有潜形性空腔或窦道。伴身体瘦弱,潮热盗汗、食欲减退、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而少苔、脉象细数等。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活动期血液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脓液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必要时还可作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乳岩 为乳房部恶性肿瘤。常见于40~60岁妇女,乳房内无痛性肿块, 逐渐增大,肿块坚硬,表面高低不平,针吸细胞学检或病理切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原则上常规应用抗痨药物。中医多应用解郁化痰、软坚散结、养阴清热等方法治疗。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气滞痰凝证
证候:多见于初起阶段。乳房肿块,形如梅李,不红不热,质地硬韧,不痛或微痛,推之可动。或伴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舌质正常,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滋阴化痰
方药:开郁散合消疬丸加减。
②正虚邪恋证
证候:多见于化脓或溃后阶段。乳房结块渐大,皮色暗红,肿块变软,溃后脓水稀薄夹有败絮状物质,日久不敛,伴有窦道。伴面色光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治法:托里透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③阴虚痰热证
证候:溃后脓出稀薄,夹有败絮状物质,形成窦道,久不愈合。伴潮热颧红,干咳痰红,形瘦食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2)外治
①初起:用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或黑退消敷贴;
②成脓:波动明显有脓者宜切开排脓。
③溃后:七三丹、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盖贴;腐脱肉鲜,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形成瘘管,用白降丹或红升丹药捻条插入,脓尽后改用生肌散。
2.其他疗法
(1)抗结核药 常选异烟肼、利福平联合用药。
(2)中成药
①小金丹或小金片:每次4片,每日3次,吞服。
②芩部丹 :每次4片,每日3次,吞服。
③内消瘰疬丸:每日4.5g,每日2次,吞服。
【预防与调护】
1.  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2.节制房事,以免耗损肾阴。避免过度体力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3.增加营养食物,忌食鱼腥发物、辛辣刺激之品。
4.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虚痨病变。
第四节 乳 漏
发生于乳房部或乳晕部的疮口溃脓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称为乳漏(漏亦作瘘)。其特点是疮口脓水淋漓,或杂有乳汁或豆腐渣样分泌物,溃口经久不愈。
【病因病机】
乳房部漏管,多因乳痈、乳发失治,脓出不畅;或切开不当,损伤乳络,乳汁从疮口溢出,以致长期流脓、溢乳而形成;或因乳痨溃后,身体虚弱,日久不愈所致。
乳晕部漏管,多因乳头内缩凹陷感染毒邪,或脂瘤染毒溃脓疮口久不愈合而成。
【诊断】
1.临床表现
(1)  乳房部漏:发病前患有乳痈、乳发溃脓或切开病史,疮口经久不愈,常流乳汁或脓水,周围皮肤潮湿浸淫。若因乳痨溃破成漏,疮口多为凹陷,周围皮肤紫暗,脓水清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或伴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等症。
(2)  乳晕部漏:又称乳头漏。多发于非哺乳或非妊娠期的妇女。常伴有乳头内缩,并在乳头旁(乳晕部)有结块,红肿疼痛,全身症状较轻;成脓溃破后,脓性中兼有灰白色脂质样物,往往久不收口。若用球头银丝从疮孔中探查,银丝球头多可从乳窍中穿出。亦有愈合后在乳窍中仍有粉质外溢,带有臭气;或愈后疮口反复红肿疼痛而化脓者。
2.. 辅助检查
乳腺导管或漏管X线造影常有助于明确管道的走向,深度及支管情况,也可用探针探查。溃口内脓液涂片或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判定乳漏的性质并指导用药。
【治疗】
治疗的关键是要了解漏管管道的走向及分支情况,以外治为主,内治起辅助作用。乳痨所致的乳漏,应配合抗痨药物治疗。
1.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余毒未清证
证候:乳房部或乳晕部漏,反复红肿疼痛,疮口常流乳汁或脓水,经久不愈,局部有僵肿结块,周围皮肤潮湿浸淫。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银花甘草汤加减。
②正虚毒恋证
证候:乳漏脓水淋漓或漏乳不止,疮面肉色不鲜。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脉细。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③阴虚痰热证
证候:脓出稀薄,夹有败絮状物质,久不愈合。伴潮热颧红,干咳痰红,形瘦食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2)外治
①腐蚀法:先用提脓祛腐药,如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敷红油膏。脓尽后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必须使创面从基底部长起。
②垫棉法:适用于疮口漏乳不止和乳房部漏脓腐脱尽后,以促进疮口愈合。
③切开疗法:适用于浅层漏管及腐蚀法失败者。乳晕部乳漏手术的关键是切开通向乳头孔的漏管或扩张的乳腺导管。切开后创面用药同腐蚀法。
④挂线疗法:适用于深层漏管,常配合切开疗法。
【预防与调护】
1. 乳痈、乳发等病应及时彻底治疗,以防脓毒内蓄,损伤乳络形成乳漏。
2. 正确掌握乳痈切开的部位,切口的方向和大小,以免误伤乳络成漏。
3.注意精神调摄和饮食营养,增强体质,以利疾病康复。
第五节 乳 癖
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根据研究资料发现,本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尤其对伴有乳癌家族史的患者,更应引起重视。
3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5:34:4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外科学

【病因病机】
1.  由于情志不遂忧郁不解,久郁伤肝,或受到精神刺激,急躁恼怒,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蕴结于乳房胃络,乳络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痰凝血瘀即可形成乳房肿块。
2.  因冲任失调,使气血瘀滞,或阳虚痰湿内结,经脉阻塞,而致乳房结块、疼痛、月经不调。
【诊断】
1.临床表现
好发病年龄在25~45岁。城市妇女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妇女。社会经济地位高或受教育程度高、月经初潮年龄早、低经产状况、初次怀孕年龄大、未授乳和绝经迟的妇女为本病的高发人群。
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也有刺痛或牵拉痛。疼痛常在月经前加剧,经后疼痛减轻,或疼痛随情绪波动而变化,痛甚者不可触碰,行走或活动时也有乳痛。乳痛主要以乳房肿块处为甚,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有些患者还可伴有乳头疼痛和作痒,乳痛重者影响工作或生活。
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的质地中等或质硬不坚,表面光滑或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肿块的大小不一,一般在1~2cm左右,大者可超过3cm。肿块的形态常可分为以下数种类型。
(1)片块型 肿块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圆盘状或长圆型,数目不一,质地中等或有韧性,边界清,活动度良好。
(2)结节型 肿块呈扁平或串珠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或偏硬,活动度好。亦可见肿块呈米粒或砂粒样结节。
(3)混合型 有结节、条索、片块、砂粒样等多种形态肿块混合存在者。
(4)弥漫型 肿块分布超过乳房三个象限以上者。
乳房肿块可于经前期增大变硬,经后稍见缩小变软。个别患者还可伴有乳头溢液呈白色或黄绿色,或呈浆液状。
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或以乳痛为主,或以乳房肿块为主。患者还常伴有月经失调,心烦易怒等症状。
2.辅助检查
乳房钼靶X线摄片、超声波检查及红外线热图象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肿块较硬或较大者,可考虑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乳岩 常无意中发现肿块,不痛,逐渐长大,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齐,常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患侧淋巴结可肿大,后期溃破呈菜花样。
【治疗】
止痛与消块是治疗本病之要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对于长期服药而肿块不消反而增大、且质地较硬、边缘不清,疑有恶变者,应手术切除。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肝郁痰凝证
证候: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
② 冲任失调证
证候: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痠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失调,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调摄冲任
方药: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2)外治
中药局部外敷于乳房肿块外,多为辅助疗法,如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盖贴;或以生白附子或鲜蟾蜍皮外敷,或用大黄粉以醋调敷。若对外用药过敏者,应忌用之。
【预防与调摄】
1.  应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2.  应适当控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
3.  及时治疗月经失调等妇科疾患和其他内分泌疾病。
4.对发病高危人群要重视定期检查。
第六节  乳 疬
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疬。相当于西医的乳房异常发育症。其特点是乳晕中央有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有轻压痛。
【病因病机】
男子由于肾气不充,肝失所养;女子因冲任失调,气滞痰凝所致。中老年男性发病多因年高肾亏,或房劳伤肾,虚火自炎,或情志不畅,气郁化火,皆能灼津炼液成痰,导致痰火互结而成。
西医认为本病与性激素代谢有关。
【诊断】
1.临床表现
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男性,10岁以前的女孩,13~17岁男孩。
乳房稍大或肥大,乳晕下有扁圆形肿块,一般发生于一侧,也可见于双侧,质地中等或稍硬,边缘清楚,活动良好,局部有轻度压痛或胀痛感。少数患者乳头有白色乳汁样分泌物,部分男性患者伴有女性化征象,如发音较高,面部无须,臀部宽阔,阴毛按女性分布等特征。老年人或可有睾丸萎缩、前列腺肿瘤或肝硬化等。有些患者有长期使用雌性激素类药物史。部分病人肿块会自行消失。
【鉴别诊断】
男性乳岩 乳晕下有质硬无痛性肿块,并迅速增大,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乳头内缩或破溃,乳头溢液呈血性者,可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质硬。必要时可作组织病理检查以确诊。
【治疗】
如因服用某些药物而致乳房肥大者,停药后即逐渐消退。疼痛或其他兼症者,则应辨证治疗。如乳房明显肥大影响外貌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肝气郁结证
证候:性情急躁,遇事易怒,乳房肿块疼痛,触痛明显,胸胁牵痛。舌红,苔白,脉弦。治法:疏肝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
② 肾气亏虚证
证候:多见于中老年。轻者多无全身症状。重者,偏于肾阳虚,面色淡白,腰腿痠软,容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弱;偏于肾阴虚,头目眩晕,五心烦热,眠少梦多,舌红,苔少,脉弦细。
治法:补益肾气。
方药:偏于肾阳虚者,方用右归丸加小金丹;偏于肾阴虚者,方用左归丸加小金丹。
(2)外治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敷贴。
2.其他疗法
手术:男性患者乳房明显肥大影响外貌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对女性患者即使活检也要十分慎重。
【预防与调护】
1.要保持乐观开朗,心情愉快,避免恼怒忧思。
2.节制房事,平时应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3.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有肝病者适当进行保肝治疗有助于本病的康复。
第七节  乳  核
乳核是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其特点是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历代文献将本病归属“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的范畴。
【病因病机】
1.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滞痰凝。
2.冲任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积聚乳房胃络而成。
【诊断】
1.临床表现
多发于20~25岁女性,其次是15~20岁和25~30岁。肿块常单个发生,也可见多个在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同时或先后出现。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在0.5~5cm之间,边界清楚,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按之有硬橡皮球之弹性,活动度大,触诊常有滑脱感。肿块一般无疼痛感,少数可有轻微胀痛,但与月经无关。一般生长缓慢,妊娠期可迅速增大,应排除恶变可能。
2.辅助检查
(1)B超检查:肿块边界清楚和完整,有一层光滑的包膜。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后方回声多数增强。
(2)钼钯X线摄片:可见边缘整齐的圆形或椭圆形致密肿块影,边缘清楚四周可见透亮带,偶见规整粗大的钙化点。
【鉴别诊断】
本病当与乳岩、乳癖相鉴别。
【治疗】
对单发纤维腺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宜,对多发或复发性纤维腺瘤可试用中药治疗,可起到控制肿瘤生长,减少肿瘤复发,甚至消除肿块的作用。
1. 辨证论治
(1)   内治
① 肝气郁结证
证候: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觉疼痛,推之可移,伴胸闷叹息。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加减。
② 血瘀痰凝证
证候:肿块较大,坚硬木实,重坠不适,伴胸闷牵痛,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等。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滑或弦细。
治法: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山慈姑、海藻。月经不调兼以调摄冲任。
(2)   外治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7天换药1次。
2.其他疗法
手术:一般应作手术切除,尤其是绝经后或妊娠前发现肿块者,或服药治疗期间肿块继续增大者。术后均需作病理检查,有条件应及时做冰冻切片检查。
【预防与调护】
1.  调摄情志,避免郁怒。
2.  定期检查,发现肿块及时诊治。
3.  适当控制厚味炙煿食物。
第八节 乳 衄
乳窍不时溢出少量血液,称为乳衄。本病多发生于40~50岁经产妇女。其特点是乳头单个或多个乳孔溢出血性液或有乳晕下单发肿块。
本病最早记载于《疡医大全•卷二十•乳衄门主论》:“妇女乳房并不坚肿结核,惟乳窍常流鲜血,此名乳衄。”引起乳衄的疾病有多种,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乳腺增生病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包括大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前者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的壶腹部,后者发生在乳腺的中小导管内。本节所讨论的乳衄是指大导管内乳头状瘤。
【病因病机】
  乳头属肝,忧思郁怒,肝气不舒,郁久化火,迫血妄行。或因肝郁伤脾,肝脾不和,脾不统血所致。
3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5:35:0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外科学

【诊断】
1.  临床表现:
乳头溢出血性液体,无痛感,有的乳晕部能摸到豆大圆形肿物,质软,不与皮肤粘连,推之活动。轻按肿物时,即可从乳头内溢出血性或黄色液体。若肝火偏旺者,伴有性情急躁、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苦咽干、舌苔白或黄、舌边尖红、脉象弦数。若脾不统血者,伴有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象沉细等。
2.辅助检查:作乳腺导管内窥镜、乳腺导管造影及乳头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 乳岩 可见到乳头血性溢液,其溢液多为单侧单孔,常伴明显肿块,且多位于乳晕区以外,肿块质地坚硬,活动度差,表面不光滑。
2. 乳癖 部分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常为双侧多孔溢液,以浆液性为多,血性较少,且有乳房肿块,并有周期性乳房疼痛等症。
【治疗】
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手术关键是切除病变乳管。
1.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  肝火偏旺证
证候:乳窍流血色鲜红或暗红,乳晕部可扪及肿块,压痛明显,伴性情急躁,乳房及两胁胀痛,胸闷嗳气,口中干苦,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凉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血色鲜红加生地、小蓟;乳房胀痛加橘叶、川楝子、香附;肿块不消加山慈菇、土贝母、牡蛎。
②  脾虚失统证
证候:乳窍溢液色淡红或淡黄,乳晕部可扪及肿块,压痛不甚。伴多思善虑,面色少华,神疲倦怠,心悸少寐,纳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心烦不寐加柏子仁、炒枣仁;食欲不振加太子参、橘叶、砂仁等。
2.其他疗法
原则上以手术为主,对单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可作病变导管的单纯切除术,术前需正确定位,用指压确定溢液的乳管口,插入钝头细针,可注射美蓝,沿针头或美蓝显色部位作放射状切口,切除该乳管及周围的乳腺组织。对切除组织常规作病理检查。对年龄较大且乳管上皮増生活跃或间变者,可行单纯乳房切除术,若有恶变者,则按乳腺癌手术。
第九节 乳   岩
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其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无生育史或无哺乳史的妇女;月经过早来潮或绝经期愈晚的妇女;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乳腺癌较少发生。
【病因病机】
乳岩的发病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情志失调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怒、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克脾土,情志不畅,所愿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郁则瘀;肝郁克犯脾土,运化失职则痰浊内生,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房而发病。
2. 饮食失节 久嗜厚味炙煿则湿热蕴结脾胃,化生痰浊,随气流窜,结于乳中,阻塞经络,气血不行,日久成岩。
3. 任不调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脉隶属于肝肾。冲任失调,则气血失和,月经不行,气郁血瘀,阻塞经络,结于乳中而成乳岩。乳岩多发于绝经期前后,故与冲任失调有密切关系。
此外,在经气虚弱的情况下,感受风寒之气,阻塞经络,气滞血瘀,日久停痰结瘀,亦可导致乳岩。
总之,乳岩的发病,是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冲任不调,及外感风寒之气或先天禀赋不足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失和而发病。
【诊断】
1.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一般在40~60岁,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乳癌可分为一般类型乳腺癌及特殊类型乳腺癌。
(1)一般类型乳腺癌
常为乳房内无痛肿块,边界不清,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不易推动,常与皮肤粘连,出现病灶中心酒窝征,个别可伴乳头溢液。后期随着癌肿逐渐增大,产生不同程度疼痛,皮肤可呈橘皮样水肿、变色;病变周围可出现散在的小肿块,状如堆栗;乳头内缩或抬高,偶可见到皮肤溃疡。晚期,乳房肿块溃烂,疮口边缘不整齐,中央凹陷似岩穴,有时外翻似菜花,时渗紫红血水,恶臭难闻。癌肿转移至腋下及锁骨上时,可触及散在、数目少、质硬无痛的肿物,以后渐大,互相粘连,融合成团,继而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憔悴等恶病质貌。
(2)特殊类型乳腺癌
① 炎性癌 临床少见,多发于青年妇女,半数发生在妊娠或哺乳期。起病急骤,乳房迅速增大,皮肤水肿、充血,发红或紫红色、发热;但没有明显的肿块可扪查到。转移甚广,对侧乳房往往不久即被侵及。并很早出现腋窝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本病恶性程度极高,病程短促,常于一年内死亡。
② 湿疹样癌 临床较少见,其发病率约占女性乳腺癌的0.7﹪~3﹪。临床表现像慢性湿疮,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发红,轻度糜烂,有浆液渗出因而潮湿,有时覆盖着黄褐色的鳞屑状痂皮。病变的皮肤甚硬,与周围分界清楚。多数患者感到奇痒,或有轻微灼痛。中期,数年后病变蔓延到乳晕以外皮肤,色紫而硬,乳头凹陷。后期,溃后易于出血,乳头蚀落,疮口凹陷,边缘坚硬,乳房内也可出现坚硬的肿块。
2.辅助检查
钼靶X线摄片,癌肿可见致密的肿块阴影,大小比实际触诊要小,形态不规则,边缘呈现毛刺状或结节状,密度不均匀,可有细小成堆的钙化点,常伴血管影增多增粗,乳头回缩,乳房皮肤增厚或凹陷。B超检查,可见实质性占位病变。病理切片检查,可帮助确诊。
【鉴别诊断】
1.乳癖 好发于30~45岁女性。月经期乳房疼痛,胀大。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片块状肿块,边界不清,质地柔韧,常为双侧性。肿块和皮肤不粘连。
2.乳核 多见于20~30岁的女性,肿块多发生于一侧,形如丸卵,表面坚实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可推移。病程进展缓慢。
3.乳痨 好发于20~40岁女性,肿块可1个或数个,质坚实,边界不清,和皮肤粘连,肿块成脓时变软,溃破后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治疗】
早期诊断是乳岩治疗的关键。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多用于晚期患者,特别对手术后患者有良好的调治作用,对放、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或延长生存期。
1.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  肝郁痰凝证
证候: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闷胁胀,或伴经前乳房作胀或少腹作胀。乳房部肿块皮色不变,质硬而边界不清。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②  冲任失调证
证候:经事紊乱,素有经前期乳房胀痛。或婚后从未生育,或有多次流产史。乳房结块坚硬。舌淡,苔薄,脉弦细。
治法:调摄冲任,理气散结。
方药: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③  正虚毒炽证
证候:乳房肿块扩大,溃后愈坚,渗流血水,不痛或剧痛。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苍白,饮食少进,心悸失眠。舌紫或有瘀斑,苔黄,脉弱无力。
治法:调补气血,清热解毒。
方药:八珍汤加减。酌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露蜂房等清热解毒之品。
④  气血两亏证
证候:多见于癌肿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目眩,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术后切口皮瓣坏死糜烂,时流渗液,皮肤灰白,腐肉色暗不鲜。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益气血,宁心安神。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味。
⑤  脾虚胃弱证
证候:手术或放化疗后,食欲不振,神疲肢软,恶心欲呕,肢肿怠倦。
治法:健脾和胃,方用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加减。
除以上几种常见几种类型外,还可见到放、化疗后胃阴虚,口腔糜烂,牙龈出血等症者,治宜清养胃阴,方用益胃汤加减。
(2) 外治
适用于有手术禁忌证,或已远处广泛转移,已不适宜手术者。初起用阿魏消痞膏外贴;溃后用海浮散或冰狮散、红油膏外敷;坏死组织脱落后,改用生肌玉红膏、生肌散外敷。
2. 其他疗法
(1)  手术治疗、化疗、放疗:手术仍是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近年手术范围渐趋缩小,配以大化疗、大放疗。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化疗及众多的化疗新药进一步提高了疗效。但正确掌握适应症、合理治疗依然十分重要。
(2)  内分泌治疗:主要适用于ER、PR阳性患者。起效缓慢、作用持久、耐受性较好,一般需用药5年。主要有雌激素拮抗剂、芳香化酶抑制剂、LH-RH类似物及孕激素等,近年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  中成药:犀黄丸,每次3克,每天2次;醒消丸,每次3克,每天2次;小金丹,每次0.6克,每天2次。
【预防与调护】
1.普及防癌知识宣传,推广和普及乳房自我检查。
2.  重视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期检查。
3.  积极治疗乳腺良性疾病。
附:常见乳房肿块鉴别表
病名
鉴别
要点  
乳腺纤维腺瘤(乳核)  
乳腺大导管内
乳头状瘤(乳衄)  
乳腺癌(乳岩)  
乳腺增生病(乳癖)
好发
年龄  20~30岁多见  40~50岁多见  40~60岁多见  30~45岁多见
肿块
特点  大多为单个,也可有多个,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实,生长比较缓慢  多在乳头附近,单个绿豆大小,圆形肿块,边缘清楚,质地软或中等  多为单个,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楚,质地硬或不均匀,生长速度较快  常为多个,双侧乳房散在分布,形状多样,片状、结节、条索,边缘清或不清,质地软或韧或有囊性感
疼痛  
无  
可有压痛  
少数病例有疼痛  明显胀痛,多有周期性或与情绪变化有关
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情况  
无粘连  
无粘连  极易粘连,皮肤呈“酒窝”征或“橘皮样变”  
无粘连
活动度  
好,用手推动时有滑脱感  
可活动  早期活动度可,中期及晚期肿块固定  
可活动
乳头及分泌物情况  
乳头正常;无分泌物  
乳头正常;常有血性分泌物溢出,多为单孔  乳头可缩回或被牵拉;可有分泌物溢出,血性或水样,多为单孔  乳头正常;部分有分泌物溢出或挤压后才有,多为乳汁样或浆液样,常为双侧多孔
淋巴结
肿大  
无  
无  可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地硬,活动差  

36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5:35:2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外科学

第三章 瘿
瘿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古人云:“瘿,婴也,在颈婴喉也。”婴有缠绕之意,是指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其特点是:发于甲状腺部,或为漫肿,或为结块,或有灼痛,多数皮色不变,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或伴有烦热、心悸、多汗及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症状。包括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癌、甲状腺炎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脏腑经络归属】
临床常见的有气瘿、肉瘿、石瘿及瘿痈四种。瘿在古代文献中按脏腑归属有五瘿之分,如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瘿瘤证治》中载:“坚硬不可移者曰石瘿,皮色不变者曰肉瘿,筋脉露结者曰筋瘿,赤脉交络者曰血瘿,随喜怒消长者曰气瘿。”临床上以气瘿、肉瘿、石瘿常见,而血瘿与筋瘿多属颈部血管瘤、颈部动脉体瘤,或肿大的甲状腺压迫深部静脉,引起颈部浅表静脉扩张的合并症。至于瘿痈,古代文献并无记载,因其临床具有局部肿胀木硬,色红、灼热、疼痛等痈的特点,故与西医甲状腺炎相对应而定名。
颈部经络所属,与任、督、肝、肾经络有一定的联系。瘿病发于颈前结喉两侧,颈前属任脉所主,任脉起于少腹中极穴之下,沿腹和胸部正中线直上,抵达咽喉,再上至颊部,经过面部进入两目;颈部也属督脉,盖督脉其循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任督两脉皆系于肝肾,肝肾之经脉皆循喉咙。临床上瘿病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而发病,而肾阴不足,肝失所养,冲任不调,又可出现月经紊乱,心悸多汗,两手震颤等症状。在瘿的辨证过程中,结合病位的经络所属辨证施治,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
瘿病的病因病机,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颈部,而逐渐形成瘿病。
1.气滞 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则形成气滞。气郁日久,积聚成形,或与外来或内生致病因素合邪为病,即可导致瘿病的发生,如气瘿。
2.血瘀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滞日久必致血瘀,形成疒徵 结肿块,如石瘿。
3.痰凝 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因外邪所侵,体质虚弱等,多能使气机阻滞,津液积聚为痰,痰凝成核,如肉瘿。
4.痰火郁结 肝郁胃热,风温风火客于肺胃,积热上壅,热毒灼津为痰,痰火凝聚,博结而成,如瘿痈。
5.冲任失调 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任脉主一身之阴经。冲任失调,肝木失养,肾阴不足,可引起心悸、烦热、多汗及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相应症状发生。
  【检查方法】
嘱患者端坐,双手放于两膝,显露颈部并使患者头部略为俯下,使颈前部肌肉和筋膜松弛。①望诊:检查者位于患者对面观察颈部,如两侧是否对称,有无肿块隆起,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有无血管充盈等。②触诊:可位于患者对面也可站在病人后面,双手放于甲状腺部触摸。一般先触摸健康部位,然后触摸肿块部位,要注意肿块位置、大小、数目、硬度、光滑度、活动度、有否压痛、边界是否清晰,并检查肿块是否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触诊时还要注意有无震颤,气管有无移位,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等。③听诊: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局部可听到收缩期连续性血管杂音。颈部非甲状腺肿块,不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常见的有炎性淋巴结肿大、先天性颈部囊状淋巴管瘤、腮腺混合瘤、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等,应予以鉴别。
  【治疗】
瘿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对于瘿痈,早期的气瘿、肉瘿及晚期石瘿不适合手术者,可运用药物疗法;对于石瘿应早期诊断,尽早手术治疗。气瘿、肉瘿后期出现压迫症状或伴有甲亢,药物治疗无效,或疑有恶变者,应手术治疗。
关于药物治疗,历代医家多采用含碘丰富的植物类药,如海藻、昆布、黄药子等;及富含甲状腺素的动物类药,如猪靥、羊靥等,与西医非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观点比较接近。现将瘿病的辨证治疗要点分述于下:
1.理气解郁 结块漫肿软绵、或坚硬如石,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或见急躁易怒,胸闷善太息,苔薄白,脉弦滑。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川楝子、延胡索、香附、青皮、陈皮、木香、八月扎、砂仁、枳壳、郁金等。
2.活血祛瘀 肿块色紫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肌肤甲错,舌紫黯,有瘀点瘀斑,脉涩或沉细。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赤芍、丹参、三棱、莪术、泽兰、乳香、没药、土鳖虫、血竭等。
3.化痰软坚 肿块按之坚实或有囊性感,患处不红不热,咽喉如有梅核堵塞,胸膈痞闷,女性患者常见月经不调,苔薄腻,脉滑。用海藻玉壶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海藻、昆布、夏枯草、海蛤壳、海浮石、生牡蛎、半夏、贝母、黄药子、山慈姑、白芥子等。
4.清热化痰 颈部肿胀疼痛,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多属痰火郁结,用柴胡清肝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夏枯草、栀子、象贝母、青皮、黄芩、海蛤粉、瓜蒌仁、天花粉、连翘等。
5.调摄冲任 气瘿漫肿,面色无华,腰酸肢冷,月经量少色淡,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多属冲任不调、肾阳虚衰,用右归饮加减。常用药物有熟地、仙茅、淫羊藿、杜仲、枸杞、菟丝子、肉桂、附子等。
第一节 气瘿
气瘿是瘿病的一种,因其患部肿块柔软无痛,可随喜怒而消长,故称为气瘿。俗称“大脖子”病。见于《诸病源候论》:“气瘿之状,颈下皮宽,内结突起, ?? 然亦渐大,气结所致也。”常见于离海较远的高原地区,尤其云贵高原和陕西、山西、宁夏等地区居民多见。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及部分地方性甲状腺肿。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说明本病的原因是:一为忧恚,二为水土。主要由于忧恚情志内伤,以致肝脾气逆,脏腑失和而生。其与生活地区和所饮水质有关者,亦每因动气而增患。故《诸病源候论》说:“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总之,外因平素饮水或食物中含碘不足;内因情志不畅,忧怒无节,气化失调,升降障碍,营运阻塞。此外,产后肾气亏虚,外邪乘虚侵入,亦能引起本病。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可分为三类:①甲状腺激素原料(碘)的缺乏。②甲状腺激素需要量的激增。③甲状腺素生物合成和分泌的障碍。
【诊断】
1.临床表现 女性发病率较男性略高。一般多发生在青春期,在流行地区常见于入学年龄的儿童。初起时无明显不适感,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腺体表面较平坦,质软不痛,皮色如常,腺体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如肿块进行性增大,可呈下垂,自觉沉重感,可压迫气管、食管、血管、神经等而引起各种症状:
(1)压迫气管,比较常见。自一侧压迫,可使气管向他侧移位或变弯曲;自两侧压迫,气管变为扁平,由于气管内腔变窄,呼吸发生困难。
(2)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不适感,但不会引起梗阻症状。
(3)压迫颈深部大静脉,可引起头颈部的血液回流受阻,出现颈部和胸前表浅静脉的明显扩张。
(4)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带麻痹,患者发音嘶哑。
2.辅助检查 超声波探测可显示:对称,均匀性甲状腺增大,规则,或有囊肿。
【鉴别诊断】
1.肉瘿 甲状腺肿块多呈球状,边界清楚,质地柔韧。
2.瘿痈 有急性发病史;甲状腺肿痛,质地较硬,伴发热、吞咽疼痛等全身症状。
【治疗】
一般采用内治法,以疏肝解郁、化痰软坚为主。
1.辨证论治
肝郁气滞证
证候:颈部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随喜怒消长,皮色如常,质软无压痛,肿块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伴急躁易怒,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怀孕期或哺乳期,加菟丝子、首乌、补骨脂。
2.其他疗法
(1)单味药 本病主要因摄碘不足而引起,故常服含碘的食物即可预防、治疗本病。如海带50g,水煎服并吃下,每日1次;黄药子15g,水煎,每日2次,每次150ml口服等。
(2)针刺 取主穴曲池、阿是穴,配穴天突。肿大的甲状腺两侧选出对称点,即阿是穴,针刺1-1.5寸,有针感后退针,再刺曲池,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
或用耳针,取肾上腺、内分泌区,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3)手术 巨大气瘿,临床压迫症状明显者,应施行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护】
1.在流行地区内,除改善水源外,应以碘化食盐(即每千克食盐中,加入5-10mg碘化钾)煮菜,作为集体性预防,服用至青春发育期过后。
2.经常用海带或其他海产植物佐餐,尤其在怀孕期和哺乳期。
3.平时保持心情舒畅,勿郁怒动气。
第二节 肉瘿
肉瘿是瘿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其临床特点是颈前喉结一侧或两侧结块,柔韧而圆,如肉之团,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好发于青年女性及中年人。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或囊肿,属甲状腺的良性肿瘤。
【病因病机】
由于忧思郁怒,气滞、痰浊、瘀血凝结而成。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滞血瘀;或忧思郁怒,肝旺侮土,脾失运化,痰湿内蕴。气滞、湿痰、瘀血随经络而行,留注于结喉,聚而成形,乃成肉瘿。
西医学对本病的病因认识尚不清楚,有的学者认为,甲状腺瘤是由甲状腺内残存的胚胎细胞发展而形成。
【诊断】
1.临床表现 患者年龄多在30-40岁,以女性占多数。在结喉正中一侧或双侧有单个肿块,呈半圆形,表面光滑,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按之不痛,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有些患者可发生肿物突然增大,并出现局部疼痛,是因腺瘤囊内出血所致。巨大肉瘿可压迫气管移位,但很少发生呼吸困难和声带麻痹。部分患者可伴有急躁、心悸、易汗、脉数、月经不调、手部震颤等;或出现能食善饥、体重减轻、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脱发、便溏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征象。少数患者可发生癌变。
2.辅助检查 超声波探测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有液性暗区。同位素131碘扫描多显示温结节,囊肿多为凉结节,伴甲亢者多为热结节。
【鉴别诊断】
1.甲状舌骨囊肿 肿块位于颈部正中,位置较低常在胸锁关节上方;一般不随舌咽动作上下移动,但随伸舌动作上下移动。
2.颈痈 多位于颈部外侧,且多靠近颌部;局部白肿热痛,随时间推移,肿块皮色转红,疼痛加重,逐渐变软,按之应指;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3.瘿痈 急性发病,颈部弥漫性肿大,色红灼热,自觉疼痛,肿块边界不清,有触痛;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治疗】
一般多采用内治法,以理气解郁、化痰软坚为主。
1.辨证论治
  内治
①气滞痰凝证
证候: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不红、不热,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如肿块过大可有呼吸不畅或吞咽不利;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②气阴两虚证
证候: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常伴有急躁易怒、汗出心悸、失眠多梦、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月经不调、手部震颤等;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2)外治 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外敷。
2.其他疗法
(1)针刺 取定喘穴,隔日针刺一次。
(2)手术 多发结节的肉瘿,内服药治疗3个月而症状无改善者,或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近期肿块增大较快,有恶变倾向者,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
2.手术患者注意伤口出血,预防喉痉挛发生。
37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5:35: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外科学

第三节 瘿痈
瘿痈是瘿病中一种急性炎症性疾患。其特点是结喉两侧结块,色红灼热,疼痛肿胀,甚而化脓,常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
【病因病机】
多因风温、风火客于肺胃,内有肝郁胃热,积热上壅,挟痰蕴结,以致气血凝滞,郁而化热而成瘿痈。
【诊断】
1.临床表现 发病前多有感冒、咽痛等病史。颈部肿胀多突然发生,局部火欣红灼热,按之疼痛,其痛可牵引至耳后枕部,活动或吞咽时加重,伴发热、畏寒等。严重者可有声嘶、气促、吞咽困难。少数病人可出现寒战、高热,局部胀痛跳痛而化脓,成脓后可出现波动感。
2.辅助检查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甲状腺超声波探测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颈痈 发病在颈部两侧,初起形如鸡卵,肿痛灼热,易脓易溃。
2.锁喉痈 急性发病,颈部红肿绕喉,甚则呼吸困难,汤水难下,全身症状较危重。
【治疗】
本病以内治为主,宜疏肝清热、化痰散结。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风热痰凝证
证候:局部结块疼痛明显,伴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咽干,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
②气滞痰凝证
证候:肿块坚实,轻度作胀,重按才感疼痛,其痛牵引耳后枕部,或有喉间梗塞感,痰多,一般无全身症状,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柴胡舒肝汤加减。
(2)外治
①初期宜用箍围药,如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水或蜜调制外敷,每日1-2次。
②若成脓宜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金黄膏外敷。
2.其他疗法 对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者,应配合抗生素,并适当补充液体。
【预防与调护】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2.保持心情舒畅,忌恚怒,少食辛辣之品。
3.病重者宜卧床休息,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手术患者注意伤口出血,并预防气管痉挛发生。
第四节 石瘿
瘿病坚硬如石不可移动者,称为石瘿。其特点是结喉两侧结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故《三因方》说:“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好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癌。
【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内伤,肝脾气逆,痰湿内生,气滞则血瘀,瘀血与痰湿凝结,上逆于颈部而成。亦有由肉瘿日久转化而来。
【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女多于男,或既往有肉瘿病史。颈前多年存在的肿块,生长迅速,质地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推之不移,并可出现吞咽时移动受限。可伴有疼痛,若颈丛神经浅支受侵,则耳、枕、肩部剧痛。若肿块压迫,引起喉头移位或侵犯喉部神经时,可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难,甚或发生声音嘶哑。若侵蚀气管造成溃疡时,可有咳血。颈部静脉受压时,可发生颈部静脉怒张与面部浮肿。
石瘿的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有时颈部出现的淋巴结肿大,往往是一些微小而不易触及的乳头状腺癌的最初体征。血行转移多出现在肺和骨。
2.辅助检查 甲状腺同位素131碘扫描,多显示为凉结节(或冷结节),进行B型超声、CT检查,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肉瘿 甲状腺肿物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治疗】
石瘿为恶性肿瘤,一旦确诊,宜早期手术切除。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痰瘀内结证
证候:颈部结块迅速增大,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但全身症状尚不明显,舌暗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解郁化痰,活血消坚。
方药:海藻玉壶汤合桃红四物汤加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等。
②瘀热伤阴证
证候:石瘿晚期,或溃破流血水,或颈部他处发现转移性结块,或声音嘶哑,形倦体瘦,舌紫暗,或见瘀斑,脉沉涩。
治法:和营养阴。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
(2)外治
①阳和解凝膏掺阿魏粉敷贴。
②肿块疼痛灼热者,可用生商陆根捣烂外敷。
2.其他疗法 石瘿一旦确诊后,宜早期手术切除,以求根治。但未分化癌不宜手术切除,手术可加速癌细胞的血行扩散,治疗以放射疗法为主。
【预防与调护】
1.肉瘿患者久治不愈,或结节迅速增大变硬,宜及早手术切除。
2.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5:35:5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外科学

第四章 瘤 岩
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癥瘕范畴。生于体表的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古代“癌”、“岩”、“喦”、“巖”等字义相同且通用。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于治愈,预后不良,故有绝症之称。
本章瘤、岩合述,并专论血瘤、肉瘤、茧唇、失荣、肾岩翻花五种瘤、岩代表性疾病。
【病因病机】
瘤、岩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外因为六淫之邪,内因为正气不足和七情所伤。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结而导致瘤、岩的发生。兹将其常见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为四时不正之气,乘虚内侵,导致气血凝结,阻滞经络,影响内脏的正常功能,邪浊与郁气、积血相合为病,留积不散,久之结为瘤、岩。
2.情志郁结 七情所伤,情绪抑郁不畅,内脏的气机失于正常运行,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气滞血瘀长期蕴结不散,可逐渐形成瘤、岩。
3.脏腑失调 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邪气留滞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互相搏结而致瘤、岩。
4.饮食不节 恣食辛辣厚味,脾胃受损,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温蕴日久,久成湿毒,或兼受邪火熬灼,凝结成痰,痰浊积聚而为瘤、岩。
上述病因病机中,瘤主要是邪气偏盛,岩主要是正气不足,即机体抗病力减低。加之邪毒侵袭,日积月累,导致瘤岩的形成,正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所言:“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气。”总之,瘤岩病因病机的特点是:本虚而标实,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湿热或阴毒结聚为标。
西医学认为,瘤、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细胞的增生而形成的异常新生物。这种增生组织的细胞具有异常的结构和功能,其生长能力旺盛,与整个身体的代谢不协调,对人体的危害很大。由正常细胞增生而转变为癌细胞的过程叫做“癌变”,这个转变过程的本质、原理及经过,叫做“癌变原理”,即癌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能找出恶性肿瘤的单一病因,但多数学者认为,除了各种致癌因素以外,癌症的发病与病人的易感性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辨证】
一般体表岩瘤在早、中期或未溃之前多以实证为主,晚期或岩瘤溃后则以虚证为主。根据临床辨证规律一般分如下证型:
1.气郁痰凝证 局部肿块硬韧,尚可活动,患部皮色不变,无痛,伴有胸闷,胁胀,纳差,精神抑郁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腻,脉细弦。
2.寒痰凝聚证 局部肿块质硬,表面光滑有弹性,肿块活动度较差,患部皮肤色白,无痛,肤温不高,伴周身倦怠,胸闷不舒,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而滑。
3.毒热蕴结证 肿块增大,压痛,患处皮肤色红,肤温较高,或肿块溃烂,状如翻花,时流血水,痛如火燎,分泌物有恶臭味,伴发热,心烦,口渴,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滑或滑数。
4.气血瘀滞证 肿块坚硬,表面高低不平,推之不动,自觉疼痛或刺痛及胀痛,局部青筋显露,伴胁胀不适,易烦躁。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或涩。
5.正虚邪实证 多见于岩的晚期。肿块增大,增多,有邻近或远处转移,或岩肿溃烂,渗流血水,疮面灰暗,高低不平,易出血,久不收口,伴全身消瘦,发热,面色白光白,身体倦怠,不思饮食等。舌质淡红,苔薄而微黄或少苔、无苔,脉细数。
【治疗】
1.内治法
(1)辨证论治
①气郁痰凝证 治宜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方用开郁散、通气散坚丸加减。常用药物有:陈皮、青皮、香附、枳壳、枳实、柴胡、橘核、郁金、厚朴、川贝母、浙贝母、法夏、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夏枯草等。
②寒痰凝聚证 治宜温经散寒,化痰散结。方用阳和汤、万灵丹加减。常用药物有:鹿角胶、熟地、麻黄、白芥子、细辛、肉桂、台乌药、全蝎、浙贝母、法夏、乳香、没药、橘核、香附等。
③毒热蕴结证 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当归芦荟丸加减。常用药物有:十大功劳、黄柏、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肿节风、黄连、黄芩、夏枯草、鳖甲、七叶一枝花、龙葵、半边莲、川贝母、胆南星、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④气血瘀滞证 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活血散瘀汤或散肿溃坚汤加减。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水红花子、五灵脂、三棱、莪术、水蛭、虻虫、土鳖虫、乳香、没药、苏木、鬼箭羽等。
⑤正虚邪实证 治宜益气养血、解毒散结。方用保元汤或生脉饮合散肿溃坚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太子参、西洋参、人参、生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沙参、麦冬、制首乌、黄精、菟丝子、仙灵脾、白花蛇舌草、肿节风、半枝莲、蒲公英、半边莲等。
(2)外治法
①可辨证选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金黄膏,阳毒内消散、阴毒内消散、桂麝散、红灵丹等外敷。
②紫金锭、小金丸、新癀片等可分别研末,以茶水调涂肿块部位。
③对于溃疡面,可选用红升丹、白降丹或三品一条枪药线等,使癌瘤组织分离、脱落,外敷藤黄膏。腐肉已尽可用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
2.手术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手术,以切除肿块为目的。
3.激光与冷冻疗法 可使癌性溃疡的癌组织坏死脱落。
4.放疗与化疗 选用放射治疗,对癌细胞敏感者,可直接杀灭癌细胞,疗效较好,并可适当应用抗肿瘤化疗药品。
【预防与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切忌七情过度。
2.保护与改善环境,有效防止污染,避免接触放射与化学毒性物质。
3.对于肿块及溃疡等要及时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4.对癌瘤病人重视精神护理,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精神负担。
5.节制烟酒,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有益于抗病能力的提高。
39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5:36:0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外科学

第一节 血 瘤
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大多数为先天性,其特点是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棉状血管瘤。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相互转化。血瘤发病,多与火邪为患密切相关。
1.肾伏虚火 两精相搏,以气相传,因禀受父母肾中之伏火,而引动心、肝之火,迫血妄行,复感外邪,相搏而瘀结成瘤。
2.心火妄动 《薛氏医案•外科枢要》说“心裹血而主脉,……若劳役火动,阴血沸腾,外邪所搏而为肿者,其自肌肉肿起,久而有赤缕,或皮俱赤,名曰血瘤。”过于劳累,可耗伤肾阴及津液,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煎熬阴血,迫血离经妄行,复感寒湿之邪凝聚成瘤。
3.肝火燔灼 郁怒伤肝,疏泄太过,肝火内动,必燔阴血,阴血沸腾走窜,感受寒湿之邪,相搏而成血瘤。
4.脾不统血 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又可统摄血液。若脾气亏虚,则统摄失司,血液可以离经;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凝聚生痰,离经之血与痰相搏,瘀积而成血瘤。
【诊断】
1.毛细血管瘤 多在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部分在5岁左右自行消失,多发生在颜面、颈部,可单发,也可多发。多数表现为在皮肤上有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逐渐长大,界限清楚,大小不等,质软可压缩,色泽为鲜红色或紫红色,压之可褪色,抬手复原。
2.海绵状血管瘤 表现为质地柔软似海绵,常呈局限性半球形、扁平或高出皮面的隆起物,肿物有很大压缩性,可因体位下垂而充盈,或随患肢抬高而缩小,在瘤内有时可扪及颗粒状的静脉石硬结,外伤后可引起出血,继发感染,可形成慢性出血性溃疡。
【鉴别诊断】
血痣 指压其色泽和大小无明显改变,应与毛细血管瘤区别。
【治疗】
瘤体局限者可行手术切除,中医可辨证论治,或配合外治和其他疗法。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心肾火毒证
证候:多见于初生婴儿。肿块大小不一,色泽鲜红,边界不清,不痛不痒,伴五心烦热,面赤口渴,尿黄便干,易口舌生疮。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芩连二母丸合凉血地黄汤加减。
②肝经火旺证
证候:多发于头面或大腿部,肿块呈丘疹或结节状,表面呈红色,易出血,常因情志不遂或郁怒而发生胀痛,可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等症。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肝泻火,祛瘀解毒。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加减。
③脾统失司证
证候:肿瘤体积不大,边界不清,表面色红,好发于下肢,质地柔软易出血,无疼痛,伴肢软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佳等。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解毒。
方药:顺气归脾丸加减。
(2)外治
①对小面积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可用五妙水仙膏外搽。
②清凉膏合藤黄膏外敷,包扎固定,1日换药1次,以促其消散。
③若肿瘤出血,可用云南白药掺敷伤口,既可止血,又具消散作用。
2.其他疗法
(1)注射疗法 消痔灵注射液加1% 普鲁卡因按1∶1混合后注入瘤体,缓慢注入,至整个瘤体稍高起为止。每次用药约3~6ml。隔1周可再注射1次。若瘤体尚未发硬萎缩,可用消痔灵2份,普鲁卡因1份,如上法进行注射。
(2)手术疗法 孤立病变可行手术切除。对病在头面部者要注意美容,以防术后瘢痕过大。
(3)冷冻疗法 对于浅表较小的血瘤可采用冷冻方法治疗。
(4)放射疗法 对于范围较大的血瘤也可应用放射治疗。
【预防与调护】
1.妊娠期间勿过食辛辣厚味,以免化热,引动胎火。
2.注意防止血瘤破溃出血。
第二节 肉 瘤
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其特点是软似绵,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西医所称的肉瘤是指发生于软组织的恶性肿瘤,如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等,与本病有质的区别,临证中不可混淆。
【病因病机】
脾主肌肉,又主运化,思虑过度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运化,痰湿内生,脾气不行,津液凝聚为痰,痰气郁结发为肉瘤。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克脾土,肝脾不和,气机不畅,淤血阻滞,逆于肉里,乃生肉瘤。
【诊断】
多见于成年女性,可发于身体各部,好发于肩、背、腹、臀及前臂皮下。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皮色不变,生长缓慢,触之柔软,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推之可移动,基底较广阔,一般无疼痛。多发者常见于四肢、胸、或腹部,呈多个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质地较一般肉瘤略硬,压之有轻度疼痛。
【鉴别诊断】
气瘤(神经纤维瘤)常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单发或多发,肿块呈结节状,与神经走行有关,硬韧而有弹性。必要时可作活组织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小的肉瘤可不处理,瘤体较大者宜手术切除,可配合中医药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气郁痰凝证
证候:肿块多为单个,少数为多发,大小不一,瘤体柔软如棉,推之可移动,皮色不变,生长缓慢。
治法:理气健脾,化痰散结。
方药:化坚二陈丸合十全流气饮加减。
(2)外治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
2.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 对有明显增大趋势,或伴有疼痛,或瘤体较大者,宜行手术切除。
【预防与调护】
1. 注意合理饮食,勿过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之品。
2. 调畅情志,节制恼怒。
第三节 茧 唇
茧唇是发生于唇部的岩肿,因其外形似蚕茧而得名。本病多见于下唇,为无痛性局限性硬结,或如乳头及蕈状突起,溃烂后翻花如杨梅。相当于西医的唇癌,发病率约占口腔肿瘤的第3位。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
1.心脾火毒 思虑太过,致使心火焦炽,移热于脾经,挟脾之郁结湿浊,循经上升结于唇部,致使唇部气血瘀滞,火毒湿浊相互博结而成唇茧。
2.脾胃湿热 过食肥甘厚腻及辛辣炙煿之品,致脾胃壅积化热,火毒内生,灼津为痰,痰随火行,留注于唇,湿热痰浊结为肿块。
3.阴虚火旺 肝肾精血受损,阴虚不能潜阳,阴虚火旺,相火上炎,炼液成痰,虚火痰毒循经蕴结于唇而发生本病。
4.不良刺激 长期的局部慢性刺激,如烟热火毒、烟斗积毒或局部长期使用劣质化妆品;或唇部湿疹,口唇白斑等均可诱发本病。
【诊断】
本病发病缓慢,多见于老年男性,病变多发于下唇的中、外1/3交界处的红缘部,口角及上唇者较少见。多在良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如长期不愈的角化增生、白斑、皲裂或乳头状瘤等。初起为局限性硬结,状如豆粒,渐渐增大,开始多无疼痛,进而溃破如翻花,时流血水并伴疼痛,张口进食困难。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颌下及颏下淋巴结可肿大固定,常为癌肿转移之征象。
【鉴别诊断】
唇风(慢性唇炎) 下唇常见,初起发痒,色红伴肿,但肿不高突,表面干燥,可有细小的裂口,易出血,因皮裂而疼痛较剧烈,基底部不坚硬,无溃烂翻花之症状。
【治疗】
本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不能手术者,可辨证论治,或配合其他疗法。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心脾火炽证
证候:下唇部肿胀坚硬,结多层痂皮形如蚕茧,溃烂后渗流血水,疼痛较剧,张口困难,伴口渴,尿黄,心烦,失眠;舌质红,苔黄,脉细而数。
治法:清火解毒,养阴生津。
方药:清凉甘露饮加减。可酌加栀子、土茯苓、僵蚕、半枝莲等。
②脾胃实热证
证候:唇红缘肿块增大迅速,口唇红肿燥裂,灼热疼痛,伴面赤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而短少,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解毒化痰。
方药:凉隔散合清胃散加减。可酌加射干、七叶一枝花、牛蒡子、川贝母、夏枯草等。
③阴虚火旺证
证候:肿块溃烂呈菜花状,疮面色紫暗不鲜,时流血水,痛如火燎,伴倦怠乏力,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解毒。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可酌加石斛、天花粉、十大功劳、鹿含草、紫草等。
(2)外治法
①皮癌净外敷,每日或隔日1次。
②蟾酥丸加醋研磨后外敷患部。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①犀黄丸,每次服3~6g,每日服2次。
②小金片,每次服4片,1日2次。
(2)西药 争光霉素15~30mg,隔日静脉或肌肉注射,总量300~450mg为1疗程。
(3)放射疗法 局部可用X线放射治疗,早期或晚期病例均可选用,每日100~200拉德,总量6000~7000拉德,可收到较好效果。
(4)激光 局部病变可用激光烧灼,直至肿瘤消失。
(5)手术 尤其适用于早期,可行局部楔形切除术。有转移之肿大淋巴结时,可做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预防与调护】
1.注意口腔卫生,忌吸烟。
2.积极治疗唇部口腔白斑、结节、疣赘、皮炎、湿疹等病变,以防恶变。
4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9 15:36:2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外科学

第四节 失 荣
失荣是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发枯,失去荣华而命名。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病因病机】
因足少阳胆经循行耳之前后,肝与胆相表里,故失荣的发生与肝胆关系密切。如七情内伤,忧思郁怒,肝失条达,气机不舒,气滞血瘀,阻于胆经颈络,则结为肿块;或脾虚运化失司,水湿津液凝聚为痰,痰瘀脏毒凝结于少阳、阳明之络,可发为本病。
【诊断】
1.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生长较快,质地坚硬。病变开始时多为单发结节,可活动;后期肿块体积增大,数量增多,融合成团块或联结成串,表面不平,固定不移。一般无疼痛,但合并染毒时,可有压痛。日久癌肿溃破,疮面渗流血水,高低不平,形似翻花状。其肿痛波及范围可向面部、胸部、肩背部扩展。
2.辅助检查 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寻找原发病灶或作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协助确诊。
【鉴别诊断】
瘰疬 肿块常3~5成群融合成串,质地韧,可化脓溃破,常伴咳嗽、低热等。必要时作活检进行鉴别。
【治疗】
本病应尽早选择放射或手术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气郁痰结证
证候:颈部或耳前、耳后有坚硬之肿块,肿块较大聚结成团,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有轻度刺痛或胀痛,颈项牵扯感,活动转侧不利,患部皮色暗红微热,伴胸闷胁痛,心烦口苦等症。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化痰开郁方(经验方)。药物有玄参、牡蛎、夏枯草、天竺黄、川贝母、胆南星、柴胡、青皮、荔枝核、橘核、鹿含草、半枝莲、射干等。
②阴毒结聚证
证候:颈部肿块坚硬,不痛不胀,尚可推动,患部初起皮色如常,以后可呈橘皮样变,伴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弦细。
治法:温阳散寒,化痰散结。
方药:阳和汤加减。
③瘀毒化热证
证候:颈部岩肿迁延日久,肿块迅速增大,中央变软、周围坚硬,溃破后渗流血水,状如翻花,并向四周漫肿,范围可波及面部、胸部、肩背等处。伴疼痛,发热,消瘦,头颈活动受限。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丸加减。
④气血两亏证
证候:颈部肿块溃破以后,长期渗流脓血,不能愈合,疮面苍白水肿,肉芽高低不平,胬肉翻花。伴低热,乏力,消瘦等。舌质淡,苔白或无苔,脉沉细。
治法:补益气血,解毒化瘀。
方药: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2)外治
①早期颈部硬肿为气郁痰结证者,可外贴太乙膏;或外敷天仙子膏,取天仙子50g,用醋、蜜各半调敷,1日换1次。
②早期颈部硬肿若为阴毒结聚者,可外贴阳和解凝膏或冲和膏。
③岩肿溃破胬肉翻花者,可用白降丹掺于疮面,其上敷太乙膏。若溃久气血衰败,疮面不鲜,可用神灯照法,疮面掺阴毒内消散,外敷阳和解凝膏。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犀黄丸,每次3-6g,每日3次。
(2)局部病变可用X线放射治疗或配合全身化疗、手术治疗等。
【预防与调护】
1.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3.加强疮面护理,做到及时换药。
第五节 肾 岩
阴茎属肾,岩肿生于阴茎,故名“肾岩”。由于肾岩日久疮面溃破,形如去皮之石榴,如花瓣翻开,故又称“肾岩翻花”。相当于西医的阴茎癌。
【病因病机】
阴茎为肾所主,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绕阴器,肝主筋,阴茎为宗筋所聚,故肾岩的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
1.湿浊瘀结 因肾气内虚而不能主阴茎,外感寒湿邪毒或肝经湿热之邪乘虚下注阴茎,使湿热浊邪结于前阴,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发为本病。
2.火毒炽盛 湿热浊邪瘀久化热成毒,肝胆之火或心火移热于小肠滞于阴茎,皆可使阴茎发生肿块、结节,热盛则肉腐,则结节可溃烂、翻花。
3.阴虚火旺 素体肝肾亏虚,加之火毒日久耗散阴血津液,阴虚火旺,则发生低热、贫血、消瘦等症状。
西医认为包茎或包皮过长与阴茎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由于包皮垢长期刺激阴茎头、包皮内板,导致细胞过度增殖,终至本病的发生。此外,阴茎癌的前期病变如阴茎白斑病、乳头状瘤、尖锐湿疣等,如不及时治疗,也可能诱发阴茎癌。
【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初起时在包皮系带附近、阴茎头部、冠状沟部或尿道口处,可见丘疹、红斑、结节、疣状增生等,逐渐增大、刺痒、甚至破溃,状如翻花石榴子样,并有恶臭分泌物,疼痛加重。严重者阴茎溃烂脱落。
患者约有30%以上发生淋巴结转移,以腹股沟淋巴结最多见。但也可波及髂外及直肠周围淋巴结等。
本病早期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晚期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
2.辅助检查 行病理切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阴茎乳头状瘤 为常见良性肿瘤。多发于冠状沟、龟头及系带附近,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边界清楚,呈红色或淡红色,质软,生长缓慢,可活检确诊。
2.尖锐湿疣 多有不洁性交史,病变呈菜花状、乳头状或结节状,大小不等,数目不定,有时带蒂,多位于龟头、冠状沟及包皮内板。
3.阴茎白斑 一般认为是癌前病变。常位于包皮、龟头、尿道外口的粘膜处,病变大小不等,边缘清楚,灰白色、质硬。
【治疗】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可配合中医辨证论治或其他疗法。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湿浊瘀结证
证候:阴茎龟头或冠状沟出现丘疹或菜花状结节,逐渐增大,痒痛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18:20 , Processed in 0.10007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