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4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关于儿科咳嗽 欢迎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5 22:2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临床上我接的儿科小病人不少很多都能用中医中药搞定,但是有一种病却老是让我头痛。
想请大家讨论一下相互交流交流经验以提高我们的水平。
这种病是:
      
      临床上常见到小儿咳嗽而舌苔黄稍微腻(苔不是太薄但也不能算是厚,大至在由薄到
厚的过渡时候。)此时咳嗽也不是太利害但其反复发作治疗也收效不大。我注意了一般这种
小病人都特别爱好食肉类食物,但即使治疗时加入了山楂之类消食药也是收效甚微。
诚恳同志们不惜赐教!欢迎讨论!
2
发表于 2004-7-6 00:47:5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儿科咳嗽 欢迎讨论!

这种小儿多食肉,且见黄腻苔,可否考虑脾胃积热,上郁于肺,而从清宣肺胃郁热着手?试拟:蝉衣 僵蚕 桔梗 枳壳 豆豉 栀子 黄芩 瓜壳 半夏 陈皮 竹茹 茯苓 (便溏者减栀芩瓜壳量,外感者加苏叶,便结者枳实替枳壳,痰多者加热痰贝母,寒痰用百部紫苑)
一孔之见,就正方家。
3
发表于 2004-7-6 11:20:2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儿科咳嗽 欢迎讨论!

请问你是如何辨证用药的?
4
发表于 2004-7-6 13:41:58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儿科咳嗽 欢迎讨论!

中医治病须多方集资料来辨证,就乙楚版式主提供的资料,并不足以处方药(只有主症,没有兼证,没有病史,没有治疗经过),我只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作了推测,在临床上,这样凭空推测当然不行,还需要结合兼症综合其他情况全面参考。我的思路是:咳嗽先分外感内伤,若该证为单纯的外感咳嗽,则解表宣肺,治法是明确的,断不至让乙楚版主为之头痛。若为内伤则多考虑肺脾肾。如为小儿病肾,则咳多兼喘,且兼见肾病症状,如遗尿浮肿全身情况差等。患儿多食肉,且舌红苔黄微腻,让我想到脾胃积热,上郁于肺,肺气贲郁,失于宣降则咳嗽。处方升降散合栀豉汤合二陈汤进行加减,目的在于清宣郁热。我不知道乙楚版主是否过此法,斗胆臆测,请诸贤君斧正。      
5
 楼主| 发表于 2004-7-6 14:38:5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儿科咳嗽 欢迎讨论!

我留心了这种咳嗽不是内伤似乎和肺胃关系较密切。

惊蛰  说的是个思路,我没有在小儿咳嗽上用过升降散下次若遇上上一定试一下。
我一直用的是宣肺降气化痰止咳消积和胃之类的药。或许时间长了思想有点定向思维
了。
6
发表于 2004-7-6 20:31:05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儿科咳嗽 欢迎讨论!

湿滞须分内外,长短。
7
发表于 2004-7-6 20:32:48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儿科咳嗽 欢迎讨论!

试加用水红花子。
8
 楼主| 发表于 2004-7-6 22:00:1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儿科咳嗽 欢迎讨论!

我在河南我们这儿不常用水红花子。一般药房中没有。
学海无涯   能不能说说水红花子的归经功用?
9
发表于 2004-7-7 16:07:03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儿科咳嗽 欢迎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海玉弓缘在 2004/07/07 04:10pm 第 2 次编辑]

红蓼 学名Polygonum orientale L.别名荭草、东方蓼、大蓼子、天蓼、狗尾巴花、狼尾巴花等。属蓼科1年生草本。以果实入药。具活血、消积、止痛、利尿之功效。分布几乎遍布全国。


症状 病斑生在叶两面,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小3—6mm,病部现灰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Cercospora polygonacea E11。称蓼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叶两面生,子座不明显,仅具少量褐色细胞。8—15根分生孢子梗束生,浅榄褐色,不分枝,正直或具膝状节1—2个,顶端近截形,孢痕明显,具隔膜l—6个,大小28—93×3.5—5(μm)。分生孢子无色透明,鞭形,直或稍弯,基部近截形,顶端略尖,有隔膜不明显。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

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东北、华北8月发生。


10
发表于 2004-7-7 16:20:0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儿科咳嗽 欢迎讨论!

软肝缩脾方


[组成] 柴胡6克 黄芩10克 蝉衣6克 白僵蚕10克 片姜黄6克 水红花子10克 炙鳖甲20克 生牡蛎29克 生大黄1克 焦三仙各10克
[功能] 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
[主治] 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用法] 上方每周5剂,每剂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温服,服3个月后改为每周3剂分服维持。 
[方解]
  肝硬化早期表现为胁痛、腹胀、徵瘕等症,(迁延日久,后期多成膨胀,属中医“四大危症”之一)其形成,气、血、食、湿之郁是关键。诸郁不解导致血瘀结聚,形成徵瘕。同时,气血脏腑受诸郁所伤,功能失调,正气渐弱,多数属虚实夹杂之证,根据阶段不同,各有所侧重而已。肝硬化早期,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但总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见症。治疗时,不宜因虚而纯用补剂,否则瘀结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正气,与病无益。治以行郁活血,软坚散结,调整阴阳为法,达到软肝缩脾的目的。方中用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开通内外,平调升降,受理气血;柴胡疏达肝胆之经气,解除肝气之郁结;黄芩苦寒,善清少阳郁热,并清因诸郁而蕴生之内热;水红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滞,化水湿;焦三仙化积滞以疏导肠胃;鳖甲、牡蛎 咸寒软坚,以散瘀结。诸药合用,针对肝硬化早期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收到调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牌之功效。 
[加减运用] 
  胸胁满闷,喜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显著,加佛手片10克、香附10克;厌食呕恶,胁肋不舒,舌苔白腻,湿郁为甚,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姜半夏10克;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舌红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黄连6克、丹皮10克、龙胆草3克;气频作,食后脘堵,积滞明显,加保和九10克,冲服;腹壁青筋暴露,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显,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鳖甲、牡蛎各30克,加莪术6克、三棱6克,或配服鳖甲煎丸每日1丸; 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象沉细软弱,虚象为主,当区别气血阴阳之偏重,酌加补益之品,气虚者,舌淡脉虚,加白术10克、太子参6克;血虚者,唇淡面黄,脉细,加阿胶10克;舌淡苔滑,脉象濡缓,中阳不足,加干姜3克、吴茱萸3克;舌红尖绛,少苔且干,下焦阴亏,加生地黄20克、拘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 
[按语] 
  本方系在“升降散”基础上加味而成。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诸物,要求以清淡素食为主。坚持每日早晚散步各一小时,使精神放松。 
[方歌]
赵氏软肝缩牌方,柴芩僵蚕片姜黄; 
生军牡蛎鳖甲蝉,三仙花子共煎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8 20:24 , Processed in 0.0549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