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解读】 外感热病,其表里同病之治疗原则,当视其轻重缓急而确定之。表急者先解表,里急者先攻里,此为一般规律。所以,本来应当先发汗的,而先用了下法,这是错误的,如果先发汗这是正确的;本当先用下法的反而先发汗,亦是错误的,先用下法就对了。本条中的“下之”不是特指下法,而是泛指治疗里证的所有方法。本条是医疗原则,西医也通用,即首先治疗危及生命的、急性的病理状态,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91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词解】 下利清谷:指泻下不消化的食物。 清:同圊,指厕所,这里是指登厕所排便。 清便自调:清同圊,指厕所。清便自调指大小便恢复正常。 【解读】 本条是上条的举例。太阳伤寒,由于医生误用下法,以致病人泻下不止,泻下物为消化不良的食物,此时虽然有身体疼痛的症状存在,也应当先用四逆汤治疗里虚,不能因为有身体疼痛的症状存在,就先用发汗的方法解表;用四逆汤治疗后,等到大便正常了,还有身体疼痛的的症状时才能用桂枝汤解表,这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案。身疼痛一症,可以是表证未解,也可以是腹泻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所致;原来就有身体疼痛的慢性病人又患下利清谷不止等各种情况,只要出现“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符合里虚者,无论是否伤寒、是否误用下法,都应当先用四逆汤,或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治疗,先用发汗的方法解表,这是错误的。在里虚证治疗痊愈之后,还有表证者也不用麻黄汤发汗,而宜桂枝汤。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麻黄汤是强发汗剂,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伤寒,无论是否误用下法,只要是“清便自调者”,没有下利清谷不止,大小便正常,具有身体疼痛等其他表证症状应当用桂枝汤。 9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 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解读】 “若不差”之前应当还有一段关于治疗的叙述,意思是经过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应当用四逆汤治疗。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若脉浮是表证;脉反沉,这是里证。 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这是一组非特异性症状组合,凡发热的病人都具备;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感染性休克、中暑等都会出现;原来就有身体疼痛的慢性病人感冒后也会出现。发热的病人包括感冒发热,各器官系统感染发热(各脏腑气分证)。所以应用四逆汤,还得有其它症状佐证。 四逆汤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量,能扩张冠状动脉,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而对心率无明显影响,但因其强心作用,对休克之快心率有减缓作用。四逆汤具有抗休克作用,能提高多种原因所致休克的平均动脉压,延长其存活时间和存活率。此种作用与附子既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又能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有关。四逆汤具有保护休克小肠,改善血液循环,阻止休克不可逆发展等抗休克作用。四逆汤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具有抗炎作用,又有中枢性镇痛、镇静作用。由于附子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兴奋副交感神经作用,改善小肠微循环等作用,干姜、甘草对消化功能都有调节作用,所以,四逆汤对于虚寒性的消化功能障碍具有治疗作用。局部感染既有急性充血、白细胞浸润、坏死过程,也有慢性淤血、肉芽组织不良增生过程,后者应当属于虚性、寒性炎症。四逆汤还能够治疗消化系统属于虚性、寒性的病理状态。 93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下之。 【词解】 冒家:冒,形容头目好象被气雾蒙覆,视物模糊,头昏不清。“冒家”指头目昏冒的患者,不是指原来有昏冒宿疾的病人。 【解读】 太阳病(如感冒)先用下法再经发汗,感冒未愈又加水、电解质紊乱,出现头目昏冒,此时有两种可能:一是病情加重;二是机体通过自我调整,发汗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