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3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谈「变亦变,不变亦变」后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6-14 04:1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镜人 颜德馨 夏翔3
近读了蔡定方先生写“变亦变,不变亦变”(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5:4。以下科称“变”文)不禁不寒而栗,想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供同道们一起讨论中医应该怎样变,这也是关系到中医发展前途的一次争鸣。
一、何谓“变”?中医应该怎样变?
“变”之一词,从哲学意义来说,万事万物均在变,中医当然要“变”,同样西医也要“变”;“变”有褒义,也有贬义,可以变好了,也可以变坏了,也可以变得不再是自身,从本质上变为另一事物。“变”文提出“变”的方法是要中医“认真学西医”,要“西医化”,要“中医理论体系作一番重构”,“将中医学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上”。显然通过上述这一系列“变”的方法、措施,中医肯定不再是中医自身了,可能将变成不伦不类、不中不西的“畸形儿”,变为依存于西医的“中医”,中医丧失了传统、特色、也就会变质,最终将丧失生命力,从而自行消亡。因此说中医不能“变”;中医的“质”不能变,但中医要发展,要现代化,中医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发展。所谓发展,就是在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内涵不变质的基础上科学化、现代化。如近年来对“活血化瘀”法理论上的深化,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又如50年代石家庄、北京等地对“乙脑”的中医中药疗效显著,远胜于西医;90年代中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全国各地中医中药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西药组,这些都证明中医在发展,中医在向现代化迈进,故而中医西医要长期并重、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二、什么是中医的精神?
“变”文认为“当务之急要使正视中医落后的知耻思想成为一种中医精神”,“现代中医必须克服对西医、对中医的双重无知”。我们学中医已四、五十年以上,一直与中、西医有识之士一样认为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而在“变”文看来,我们这些“现代中医”是双重“无知”者,缺乏了应有的“中医精神”(正视中医落后);成为“自我陶醉于曾经辉煌的过去”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者,“变”文的这种“中医精神”,真是不可思议!
应该说不了解中医、不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不了解世界医学界对中医药宝库的肯定才是无知者;不懂装懂,又来指手划脚,充当“救世主”,身为中医又企图将中医学“变”质者,才是真正的无知者。不知自己的无知,才是可笑的,数典忘祖地否定中医,才是可悲的。
真正的中医精神是什么呢?应该是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坚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发展中医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为发展中医事业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三、何谓“落后”?何谓“进步”?
“变”文认为中医落后了,西医太先进了,因此“中医必须认真学习西医”,要中医西医化。我们认为中医与西医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用“落后”与“先进”来定位;同样一切传统的文化、科学与现代的文化、科学不能用“落后”与“先进”来衡量,“传统”与“现代”有质的差异,不存在简单的可比性。譬如,能说太极拳比广播体操落后吗?能说京剧比西洋歌剧落后吗?能说国画比西洋油画落后吗?能说二胡比小提琴落后吗?(进入维也纳音乐殿堂的却是二胡之类的传统民族乐器);当然传统的太极拳、京剧、国画、二胡也有一个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的问题,但绝不是把这些传统的国粹文化,“科学”地“变”成西洋化才算现代化,它们的特色与传统是不能变的。明治维新时,日本人认为汉方是落后的,把汉方消灭了,而现今又恢复、重视汉方了,能说日本是“无知”吗?美国、欧洲、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近年越来越重视中医中药,还兴办中医教育,建立“中药港”,全世界都重视和尊重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这能说是“无知”吗?唯独“变”文大声疾呼中医落后了,必须“西医化”,必须改变它的传统性;“变”文又断言“社会现状早已全盘接受西方医学”,如果真是如此,哪又何必去创办中医药大学(应该是如50年代初一样,办一些中医学习西医的进修班来改造中医就可以了),何必提倡西医来学习中医落后的东西,又何必办中医医院,何必贯彻党的中医政策,何必中西医并重,何必中西医并存?只要全体中医花几年的时间“认真学习西医”,“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学习西医”,“跟上时代步伐”,“全盘接受西方医学”,把中医都“变”成西医,这不是简而易行的事吗?这样就彻底地将落后的中医“变”掉了!将中医来一个“脱胎换骨”、“大更新”,来一个大变质,这行吗?当然是不行的!因为届时中医已不再是中医,被消灭掉了,这是对科学发展的逆行倒施,是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也违背了党的中医政策,这是不可能,也是不会实现的事;日本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都证明废除中医是不可能的事,改“变”中医、废除中医,必然失败;传统的中医不可能改变,不可能变质,只能继承和发展,这是硬道理。
四、中医学习西医的目的是什么?
“变”文说中医要克服“无知”,克服“狂妄自大”,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必须要认真学习西医”,“要理直气壮地学习西医”,“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学习西医,务必保证自己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其目的是“西医化”(“变”文说“不可思议的是、、、、、、不能西医化”,也就是说应该“西医化”)这是绝对错误的。我们认为中医应该学习一些西医知识,但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因为只有学习西医、了解西医,才有利于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的发展,以“活血化瘀”法为例,不就是通过学习了西医的病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辩证与辨病结合,使中医传统的“活血化瘀”法在理论上、临床上都有所发展。学西医应该贯彻“洋为中用”、“衷中参西”的原则,而绝对不是为了西医化而学习西医,为了改变中医的传统理论和临床特色而去学习西医。因此,作为中医绝对不反对学习西医,但不能同意“变”文所提倡的学习西医的目的,不同意为了“西医化”而学西医。
举例来说,越剧演员当然应该学习一些西洋音乐,其目的是提高越剧的表演艺术,而不是因为越剧太落后了,将传统的越剧“变”为“先进”的西洋歌剧、流行歌曲而去学习西洋音乐。
五、“中西医结合”就等于中医现代化、发展中医吗?中医要现代化就必须“西医化”吗?
“变”文说“连中西医结合都不肯接受,哪有诚意接受中医现代化”?它的意见认为只有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才能接受中医现代化,也就是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算得上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现代化。我们认为这个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凡是对当代医学事业不是无知者都了解,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是三种医学人才、三支队伍,虽然西医学习中医后,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医师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师,从属于中医队伍,但它是中医队伍中的一支特殊队伍,并不能将“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等同起来,更不能理解为“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师就是现代化的中医师,才算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原卫生部长崔月犁曾经明确说过,“有三个概念我们必须弄清楚,一是发展中医,一是发展中西医结合,一是发展西医,我们不能用中西医结合代替发展中医,这是一个原则问题。1985年,、、、、、、中央书记处提出中医不能丢,中西医结合要继续搞”。举例而言,中医是“海军”,西医是“陆军”,中西医结合是“海军陆战队”,它有两个军种的特点,能两栖作战,有它的特色,虽从属于海军,但不能代替海军和陆军,也不能将海军都变成海军陆战队。因此70年代曾提出创立“新医药学派”,不是现在也就不提了吗?总之,中西医结合是有它很大的优势和潜力,但决不能替代中医、替代中医现代化。中医有其自身现代化的需要,应按自身的规律来发展,决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有自己的专家学者,绝不能用中西医结合医师来取代。
“变”文还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走了40余年艰难而漫长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奇怪的是文章中只字不提40余年来中医所取得的成绩,是不是中医的成绩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足挂齿呢?这是非常不公正的,也是违背事实的。
有关发展中医,1999年8月28日张文康部长在21世纪中医药学术发展与图书出版战略研讨会上说得好,他说“有些地方中医西化,忽视中医。数典忘祖是可悲的,但是躺在祖宗遗产上过日子也不可取。任何科学都是发展的,中医药也不例外,、、、、、、现在《中华本草》也要出了,这就是对中医药学的一大贡献,一大发展。西医也是不断发展的,、、、、、、核磁共振的磁共振原理也不是为医学发明的,是医学采用这一原理为医学服务,我们的祖宗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到《中华本草》都在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中央指出的方向,大胆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中医药。
再有要弄清的就是“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西医)的关系。我们认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西医)不是一个概念,两者不能划等号。“现代医学”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但现代医学不等于或能替代现代科学。“变”文中说“不可思议的是、、、、、、中医可以科学化但不能西医化”,“连现代医学都不想学或不敢学,哪有真心学习现代科学”?他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把西医与现代科学等同了起来。举个例子来说,他把“西洋油画”(西医)与“现代美术学”(现代科学)等同起来,并教育“国画家”说,国画家对油画都不想学,不敢学,哪有真心学现代美术学呢?也就是说国画太落后了,一定要用油画来改“变”国画,而又不必去学“现代美术”。我们的看法是,国画家必须学习现代美术学,其目的的是提高、发展国画的水平及艺术性(但不改变国画的特色,国画的“质”不能变),而不应该只学油画,将国画“油画化”,改变得不伦不类。有关这方面的认识,张文康部长说得好,他说“中医药历来善于汲取当时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充实和发展,我们要坚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发展中医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比如现在的X光,X光不是也为医学发明的,既不姓西,也不姓中,、、、、、、是医学采用这一原理为医学服务的、、、、、、大胆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中医药”。可知现代科学不姓中,也不姓西,都应以她来发展中医和西医,而不应是应从“西医化”角度来“发展”中医,来“改造”中医。
六、中医学科“西医化”,还是个别中医“西医化”?
再有一点要澄清的是“变”文提倡中医要“西医化”的观点(“变”文说“中医不能西医化是不可思议的一种思潮”的)是指中医师个人,还是整个学科;如果中医师因为“中医落后不科学”而去学西医,最后成为西医、这当然是职业自由,法律所允许的,不但中医师可去当西医,也可去卖药,去炒股票,这都是允许的,旁人只能惋惜,不能制止。但作为中医学科是决不能“西医化”的,因为1982年国家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1985年中央书记处给中医工作提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这应该是指中医的内涵、实质不能丢,不能走样,不能变质,不能西医化,必须继承、保存,同时中医也必须发展、发扬,如果中医西医化了就不再是中医了,也就把中医给丢了,这是中医政策、中医事业、中医界所不允许的。如果某些中医师认为中医落后、无前途,他完全可以改行,去当进步的西医,大可不必充当“救世主”,误导中医(指学科)西医化。就如一位京剧演员,认为唱京剧不好听,没有前途,收入不高,完全可以改行去唱流行歌曲,但他不能因此而否定作为国宝的京剧,要京剧“流行歌曲化”,要京剧“变”。因此,原卫生部长崔月犁及全国名老中医们都严肃地提出:不赞成“中医西医化”。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原则问题,也是一个有关中医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问题,决不能等闲视之。
七、如何准确把握研究的契入点?
在科学研究中应该准确把握研究的契入点,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先要把自己的定位定好,应该知已知彼,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不能狂妄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变”文将中医描述得一无是处,一钱不值,如“事实是社会现状已全盘接受西方医学”(全盘?),“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学术本身的落后而不是其他”(中医的落后?),“西医的疗效也在不断提高,过不了多久你又要针对西医的新疗效进行重复研究”(重复研究?),“有些研究甚至明知道所研究疾病的疗效中医不如西医,干脆选择无可比性的西医作为对照组”(无可比性?),“靠这种低水平、无思路的临床研究支撑中医发展,不知能维持多久?”(低水平?无思路?维持多久?),“变”文把现代中医刻划得像一条走投无路、毫无前途、无法生存的可怜虫,他还具体举了2个西药的例证警告现代中医,说“疗效确切的药物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作为现代中医应该掌握它、运用它,而不应该抵制它、排拒它”。就是说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是非常肯定的药物,作为中医应该去应用它,不该与它较量,不应当再去发掘、研究这类性质的中药,否则是徒劳无益之举。但是据了解,“变”文作者的一项科研表明,有一张中医温病方可以抗病毒(不是抗生作用吗?);又如“变”文作者医院的一位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所研制的“急支糖浆”,对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不是抗生作用吗?),这两个例子不是可以证明中医能与抗生素较量吗?再有与“变”文作者同一大学的一位中西医结合的皮肤病专家,他应用中药治疗了大量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也证明了中药还是可以与疗效确切的糖皮质激素相抗衡的。更有“变”文作者医院的另一位西医心脏病专家认为麝香保心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可与西药媲美。这几个发生在“变”文作者和同单位的例证,对“变”文中的论点(中医中药在“抗生素”“皮质激素”等方面无优势)是一种否定,不能不令人对“变”文的有关找契入点的立场与方法发生疑问。所以认为中医无所作为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中医不能“挑大梁”,只能当配角,做“绿叶”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顺便说一句,“变”文作者是研究帕金森氏病的,他的契入点是研究中药“如何延长多巴制剂的使用年限,而不应该是研究类似多巴制剂的中药(只能当配角),如果按”变“文作者的观点来看,他的研究工作也是多余的;因为现在西医已能应用“细胞刀”治疗帕金森氏病,而且疗效显著,因此看来他的契入点也找错了,当配角也是多余的了。
八、中医理论体系须要“作一番重构”构吗?“将中医学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之上”可能吗?
将中医理论体系作一番重构(注意:不是发展),其实质是否定中医的理论体系,要中医脱胎换骨,也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否定中医学,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作为现代中医不能等闲视之。卫生部张文康部长于1997年8月在中国中医药学会大会上曾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极为丰实的实践经验,我们首先必须做到认真继承”;党和政府领导认为中医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而“变”文却认为要作“一番重构”,这不是在唱反调吗?
“变”文又说将“中医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之上”,这行得通吗?这再次证明有些人对科学的无知。首先现代医学也不是单单建立在形态学上的,其次,所谓“科学的形态”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深入完善,也不是绝对“科学”的,再说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体系,与“科学的形态基础”是不相同的,无可比性的;就如将京剧建立在流行歌曲基础上行吗?太极拳建立在拳击基础上行吗?这不是赶鸭子上架,要鸭子去找死吗?当然中医也有形态学;中医与西医的形态学(再有功能)的共同点只能去探索,找得到最好,找不到绝对不能说中医不科学,可以今后再不断探索,随着科学的发展可能将来又有新的发现。如经络的形态和物质基础,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然而并不能由此简单地否定经络的存在;瘀血的形态学没有找到,也不能由此否定中医瘀血证的存在及活血化瘀法的疗效;中医五脏的“科学的形态”没有找到也不能由此否定中医的脏象学说,中医肾的“科学形态基础”没有找到,还是可以研究中医的肾本质。现在有学者不是正在研究肾本质,研究脏象学说吗?不是也已取得了成果。“变”文既然认为中医理论要作一番重构,那么自己为什么不以身作则地去研究中医理论的“科学的形态基础”呢?我们以为,从事中医科研究实践的学者,一定体会得到中医理论体系到目前为止是不可能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之上”的,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话。为此,希望“变”文作者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上,在中医理论的科学的形态基础方面作出一些榜样,并能有所建树。
九、某些中医为什么会要改“变”中医?
众所周知,近百年以来一直有人认为中医是封建的、落后的、不科学的,必须改变她、改造她,甚至消灭她、废除她,在新中国成立时有一些西医主张对中医药实行废医存药,国民党反动政府则要废止中医(未能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有个别卫生界的领导干部要改造中医师,实行中医“西医化”。值得注意的是从本来没有中医界反对中医的,要中医改变自身,要中医“变”质、消灭中医的。现在有一些新一代中医,却开此先河,成为中医要“改造”中医,要中医“西医化”的第一人。
50年代,党与政府制订了中医政策,明确指出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要努力发掘、继承发扬,发展中医药事业,因而使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最近张文康部长在“21世纪中医药学术发展与图书出版战略研讨会”上也强调,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确定的一系列中医药政策,中西医并重。另外,还应该坚持继承和发展。
40多年来,随着中医政策的贯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全国人民,包括广大科学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广大西医都认为中医是科学的、有特色的、有疗效的,是一种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传统医学;西医学习了中医后在发展中医学和补充现代医学方面作出了贡献,取得了成果,如针灸镇痛、针灸麻醉,中医治疗急腹症、心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不胜枚举。但是恰恰在当今,有一些新一代的中医提出要中医“西医化”,要改变中医学,要中医理论重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数典忘祖的行为,真是可悲!这些人所以持有这样的观念,主要是对党的中医政策、中医理论体系的内涵,对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无知,再加上缺乏长期的中医临床实践所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深入学习党的中医政策,刻苦钻研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体系,在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同时努力,掌握现代科学,了解西医知识。总之,某些新一代中医必须克服对中医、对西医、对科学、对中医政策的四重无知,才有利这些中医成长为一名“有知”的中医,这样才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十、寄语青年中医
“变”文的刊登,也是一件好事,真理愈辩愈明,相信通过说理、辩论,对中医的“变”,怎样发展,中医该不该西医化,中医落后吗?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的关系,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体系要作一番重构吗?这些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的澄清,也能进一步体会到党的中医政策的无比正确和伟大。中医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科学界的重视,我们老一辈中医师经历过国民党反动政府无理取缔中医的斗争,也与提出“废医存药”的余云岫之流进行过口诛笔伐,50年代初期与贺诚、王斌等人也作了斗争,得到了锻炼,曾经沧海,是党的中医政策拯救了中医事业,使中医事业得到了新生和发展。在中医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却看到了某些新一代的中医要改“变”中医,真是可悲,令人不得不重视这一现象。我们今后应该培养怎样的新一代中医,造就怎样的中医事业的接班人,才能更好地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使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发扬广大。
最后我们想还是引用“变”文中最后一段话来勉励、希望和寄语某些新一代中医(把原文中之主词“中医”改为“某些新一代中医”),“ 某些新一代中医(原词为“中医”)落后了!落后并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认识不到这种落后,作为一位中医工作者应如何直面现实,克服对西医、对中医的双重无知,知耻近乎勇,急起直追。让我们为共同为发展中医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2
发表于 2004-6-15 17:28:0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谈「变亦变,不变亦变」后有感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变,不变就会惨遭淘汰!这就叫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完善自身,充实自身,使其自身或群体更臻强大和富有活力。而决不是为了背叛自身,变为异物。我们改良“牛”,是为了使“牛”的特点更突出,适应性更强。而决不是为了把“牛”变成“马”。牛和马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如果我们改良牛,把天下的牛都变成了马,那无疑是一场失败。是消灭了一个物种,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同样的道理,我们改良中医,发展中医,也决不是为了把中医变成西医,如果把天下的中医都变成了西医,很明显,那不是改良中医,而是消灭中医!
3
发表于 2004-6-16 19:28: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谈「变亦变,不变亦变」后有感

蔡XX的中医理论水平顶刮刮!
但是临床嘛,呵呵……
4
发表于 2004-6-16 20:51:4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谈「变亦变,不变亦变」后有感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4/06/15 05:28pm 发表的内容: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变,不变就会惨遭淘汰!这就叫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完善自身,充实自身,使其自身或群体更臻强大和富有活力。而决不是为了背叛自身,变为异物。我们改 ...
说变就变?变得真快!
将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硬生生地換成主观意识的"变";说句文雅的话,小心客观规律的自然报复。若说句不好听的,自欺欺人。
5
发表于 2004-6-17 21:34: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谈「变亦变,不变亦变」后有感

下面引用由小乔2004/06/16 08:51pm 发表的内容:
说变就变?变得真快!
将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硬生生地換成主观意识的"变";说句文雅的话,小心客观规律的自然报复。若说句不好听的,自欺欺人。
      有目共睹,我参与“谈「变亦变,不变亦变」后有感”这篇文章的讨论,完全是出于对中医发展前途的关心,而真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没有针对任何人。而这个叫“小乔”的打手,他不专心讨论问题的是非,却项庄舞剑,存心不良;出言不逊,意在挑衅。
      对于“小乔”这条无家可归的历史寡妇冤魂,如此放肆扰乱论坛秩序,如果版主纵容不管,我可就要以牙还牙了!莫谓言之不予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 04:34 , Processed in 0.0908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