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5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思考陆渊雷晚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6 17:2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思考陆渊雷晚年
 
陆渊雷先生晚年,“医门冷落,学人无多”主要就是他自己性格中的弱点所一手造成的。
 的确,特立独行的经方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张扬学术个性,追求真理,甘愿寂寞,他们甘愿献身.具有突变能力的基因,是中医学术的脊梁。但是,他们又有致命的弱点,他们在人类气质学上使属于A型性格的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悲剧性格”。他们不善于团结不同意见的人,有傲气,自己却误认为是“傲骨”,更不理解“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以及 “妥协是金”(亚当·米奇尼克语)的道理。侠士英雄们在事业的初创阶段,冲锋陷阵建功立业,事业成规模了,“什么鸟都有了”的时候,他们性格中的弱点,就会发生负面的毁灭性的作用。《陆氏论医集》中攻击叶天士,笑骂秦伯未,挖苦陈存仁,真是嬉笑怒骂。文章风行一时,淋漓痛快,却种下了日后的苦瓜。
 “成则萧何,败则萧何”先生笔扫千军,锋芒毕露,祸起萧墙,这也是他亲力鼓吹的“中医科学化”大业功败垂成的一个原因。陆渊雷先生的遥从受业者岳美中、谢仲墨、姜春华,及任应秋等人都成大器,先生身后却英雄末路门庭冷落奄然殂化。这是为什么,这难道不值得我们痛苦地值得深思吗。

2
发表于 2009-3-6 17:39:11 | 只看该作者

思考陆渊雷晚年

值得深思!
3
发表于 2009-3-7 13:24:35 | 只看该作者

思考陆渊雷晚年

是真的吗?这真是太痛苦了!
4
发表于 2009-3-7 13:44:20 | 只看该作者

思考陆渊雷晚年

陆渊雷倡导的“方药证候对应”的理论与治疗,对后学者影响深远。如现代名医岳美中在晚年颇有感慨地说:“余生平推崇张仲景,很欣赏那种: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视当前之象微投药石以祛疾的质朴的学术”。现代中医学家黄煌也肯定了陆渊雷对“方药证”研究的贡献,对陆先生的理论称之为“精辟的阐述”。陆渊雷先生病逝后,他的朋友章次公先生感叹哀悼,“医门冷落,学人无多,卓然出群,渊雷而已。今乃奄然殂化,芳流歇绝,不其惜乎。”(朱良春编.章次公医术经验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5
发表于 2009-3-7 15:54:13 | 只看该作者

思考陆渊雷晚年

陆渊雷 http://jpkc.gzhtcm.edu.cn/shl/shweb/reference/doctor/lu-yl.htm

    字彭年,江苏川沙县人,生于1894年至1955年间。
  自幼聪慧,入乡塾读书,发奋自励,为师长所称许。1906年就读于松江中学,1912年考入省立第一师范,从朴学大师姚孟醺习经学、小学,兼涉诸子百家、历史、地理、物理、书法、天算之学,于医道尤致力焉。自1914年始,先后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院、省立师范学院、国学专修馆、暨南大学、上海持志大学、上海正风文学院。教学之暇,遍览中医名著,渐萌弃教从医之志。1925年恽铁樵创办医学函授学校,渊雷致函恽氏,奉上学费拜其为师。恽氏退其学费聘之为家庭教师,并邀协办函校。1928年渊雷任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次年,与徐衡之、章次公创办上海国医学院,聘章太炎任校长,渊雷自任教务长。1932年,应各地学者之请,主办“遥从部”,以函授方式教授学员,姜春华、岳美中、樊天徒、范行准、谢仲墨、唐丽敏、赵锡宽等,皆为陆氏“遥从”弟子。1934年,创办《中医新生命》杂志,共出30余期,对促进中医学术交流贡献颇大,后因1.28战争停刊。解放后,陆氏历任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对发展中医事业多有贡献。晚年笃信佛教,对其医学思想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1955年6月1日病逝,享年61岁。
    著有《金匮要略今释》、《生理补正》、《病理补正》、《诊断治疗》、《陆氏论医集》、《中医生理术语解》、《中医病理术语解》、《流行病须知》、《伤寒论概要》、《脉学新论》、《舌诊要旨》、《伤寒论今释》等书,对仲景学术的研究甚为精要。在他的《伤寒论今释》中,综前人注疏,参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显的文字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切当。对原著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理论加以融汇,虽有失片面,但在当时对仲景学术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6
发表于 2009-3-7 16:02:07 | 只看该作者

思考陆渊雷晚年

[这个贴子最后由千秋雪在 2009/03/07 04:04pm 第 3 次编辑]

附:
陆渊雷对桂枝汤的解释



  发热。我们知道,人的体力,是各部位活动的动力,所以人体必须进行新陈代谢。实际上所谓代谢不过是一种缓慢地燃烧,体温就是由此而来的。代谢燃烧,产生的体温,平常时期,亦有定值。如果体力有较大地增加,则代谢机能亦随之亢进,体温亦随之升高。所以人在劳动时需要体力,在吃饭以后消化需要体力,在这两种情况下体温都稍有升高。病毒性感冒的患者,在日常的体温之外,必须增加抵抗病毒的体力。因而新陈代谢亢进,使体温升高而成为发热。

  恶寒。试验室人员都知道:使用动物作细菌试验、或者是制造治疗血清时,大多数动物都发现恶寒发热。所以恶寒、发热是产生抵抗病毒力的表现。

  脉浮。当人体发热时,体内的新陈代谢亢进,加强了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由于心力的加强,则脉搏增大。脉搏增大而血液并未能够充实。所以在脉象上重按即感觉其软弱,人随认为这种大而软弱的脉象为浮脉即脉浮。

  患者受病毒的刺激后,立即产生抗毒力。抗毒的方法,可能根据病毒的种类而有所不同。虽是细菌学家或是免疫学家,今日(指1930年以前)对于如何抵抗病毒,也不能详细知道情况。可能是产生某种物质使与病毒相结合,而变成无毒的物质。

  头痛。太阳病多发生头痛副症。人体的汗腺。上半身排列的较密较多,下半身则较稀较少。太阳病属于热病初期阶段,病菌学证明:病毒多在血液中。热的“自然疗能”,排除病毒的方法,看来都不如出汗。欲出汗时,血液必须向上半身 、向表面充血。因充血而发生头痛。

  药效。桂枝汤仅五味药,可见桂枝、芍药二味为主药。人的“自然疗能”欲出汗,以排除病毒。太阳病桂枝汤证,患者平常本来是津津自汗,再用桂枝发表解肌或祛毒,可见桂枝与“自然疗能”的要求是一致的。这种对于“自然疗能”一致的方法,称为“辅助法”。仅靠桂枝的发表还无济于事,还必须靠芍药将病毒从血液中游离出去而成游离状态,桂枝才能起到其发表作用。生姜佐桂枝用以发表,大枣佐芍药用以和血。

  此外,不可不知者方内尚含两大经方:一、桂枝甘草汤。二、芍药甘草汤。

  陆氏考证了〈本草经〉、〈名医别录〉知芍药的效能,虽说法不同,专见于血液。而更深一层的说法是邹澍的〈本经疏证〉,其芍药条云:“能破阴结,布阳和,阴气结则阳气不能入,阴结破则阳气布焉!是布阳和之功,又因破阴凝而成焉!”因此,陆氏认为:只有靠芍药游离病毒,桂枝才能成其发表之功。

  以上为陆渊雷先生散见于〈伤寒论今释〉中的论点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6F0A441&xpos=151
7
发表于 2009-3-9 09:10:33 | 只看该作者

思考陆渊雷晚年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11>中医初涉</a>转移过来的!
8
发表于 2009-3-11 19:42:59 | 只看该作者

思考陆渊雷晚年

  陆渊雷晚年门庭冷落的原因
-----------------------和孙曼之先生讨论
孙曼之先生德高望重,又有丰富的 临床经验,是我所敬重的一位长者,他认为 陆渊雷折戟沉沙,门庭冷落的 原因是由于他所倡导的中医科学化的结果,因为倡导中医科学化的陆先生临床技艺不怎么样,这一说法别开生面,引人深思,故将其转录,一供大家讨论。
孙曼之先生对《思考陆渊雷晚年》一文的按:
“作为一个医生,门庭冷落,无人问津,这是其所倡导的中医科学化失败的有力证明。如果陆先生临床技艺高强,即使攻击了叶天士、秦伯未也绝对不会影响患者求诊,因为患者并不知道叶、秦都是一些什么人,他们只知道求医解除病痛而已,这是显而易见的,loushaokun先生的为他所做的辩解是可笑的。在陆渊雷等人极力鼓吹中医科学化的思潮影响下,中医教育已经面临极大的失败局面,全国的中医临床能力整体性大幅度下降已经是不争事实。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如果我们中医界同仁还不能痛定思痛,总结教训,如果政府有关部门还在继续推行错误的中医学术指导思想与管理政策,中医的灭亡必然近在眼前!”
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的意见如下:
qqjjttc   :“ 言之有理“
黄煌  :“ 一个中医门庭冷落的原因很多,陆先生是何种原因,我无法评说。不过,如果有失人情世故,常常使一些很有医学功底的中医失去病人的敬仰或崇拜。

城里娃脑  :“孙先生虽然也不太倾向与所谓的“纯中医”。但是确实内经易水和温病学派的坚定支持者,至于这篇文章,娄少坤先生早已在诸多论坛都发布过。对于将内经思维奉为至宝的中医学者,要让他们接受方证相应的学说简直比登天还难!
其实说到底还是方证相应的临床思维与病因病机辩证的分歧和矛盾!”
    “有的时候,玄虚能增加人气,让人弄不懂的中医术语,对不少病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神秘感也是一种药物,但神秘感过浓,也会让一些病人感到反感甚至反对。
   “ 神秘的中医,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最不利的,很容易让初学者误入歧途,浪费青春年华。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我坚决反对在青年学生中推广神秘中医!   ”
Yjg  :“ 一个中医门庭冷落的原因确实如黄老师所说的原因很多,尤其是大医,真的叫人纳闷。正如陆渊雷先生。但有人说“作为一个医生,门庭冷落,无人问津,这是其所倡导的中医科学化失败的有力证明”也是可笑的,因为做为患者他根本不知道,不懂得所谓中医科学化不科学化的问题,陆先生所倡导的观点对于患者来说其实没什么意义,换句话说患者也不可能知道了或者听了某人说陆先生有了这种观点而不去找他看病。
门庭冷落与技艺有时也不能对等去看,我国前几年有位叫“胡××”的庸医也曾经门庭若市,我还亲眼见到有些“神姑”家里求医问事者也络绎不绝,这事能一句话说的清楚吗?”
r109:-------------- 《伤寒质难.章次公序》: “,我生平非常自负,常常瞧不起人,但是一遇到陆(渊雷),祝(味菊)两先生,只有奉手承教,俯首无辞.我和他两位交朋友,真是很幸福,很光宠的”. “总之,这两位都是全国第一流名手”.
                                          
9
发表于 2009-3-12 08:15:13 | 只看该作者

思考陆渊雷晚年

(转引)
黄煌    一个中医门庭冷落的原因很多,陆先生是何种原因,我无法评说。不过,如果有失人情世故,常常使一些很有医学功底的中医失去病人的敬仰或崇拜。
    有的时候,玄虚能增加人气,让人弄不懂的中医术语,对不少病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神秘感也是一种药物,但神秘感过浓,也会让一些病人感到反感甚至反对。
   
    神秘的中医,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最不利的,很容易让初学者误入歧途,浪费青春年华。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我坚决反对在青年学生中推广神秘中医!
六成   我不认为是陆先生技术不行,是世人太世俗罢了。丁甘仁先生在苏州也是入不敷出的,傅山晚年连买纸笔的钱都没有。陈修园先生也认为医者,时也,命也。
伊尹一脉      一个医生出名与否,与技艺有半,但并非成正比,与性格、沟通手段、交际、所处年代等更密切相关,清代徐灵胎也是个大家了,大概也常饱尝了技高反受郁闷之苦,在《医学源流论》中写了“医者误人无罪论”,对这种技术不与名声成正比作出了他的解释。
    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到的,一个在业内给人感觉技术平庸、境界不高的医生却常能享受“德高望重”的大名,流行一时(当然,这种一般很难在学术史上留下浓重一笔,更多是一时的),这粗看很不合理,但却是很合理的,因为这种人各方面每相对比较平衡,虽然技术中等,但性格、沟通手段、交际等方面能与之相配套,甚至于在这些方面有些过人之处,他主打的不是技术,一样会出名。但技术很高超的人,如果在某一方面差劲了,犹如木桶理论,少了某一块板,整桶水要少很多的,名气也不一定能大,或常受挫折。所以当遇到陆氏这种境遇,一定是自身整体上有了一定的问题,而且绝大部分不是技术上的,要从别的方面找原因,这与中医为人调理的原理是一样的,要以平为期。所以说名气更多是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整体水平,而不是技术的金指标。
    落实到现实来,医经学派的易为人所接受,技术虽一般,但华丽的理论一套套的,如果态度很好,能吸引一大堆病人,因有很多病人是找心理安慰的,也可流行一时。经方学派的朴实无华,性格有时又较有个性,技术虽很高超,有时“兼容性”是有些问题的,就如陆氏从技术上讲肯定比那些自鸣得意的平庸之辈高出太多(但无知者每无畏,奈何),如5楼所举例便很能说明问题,如果看不到这点,这人的技术水平与眼光肯定不大敢苟同(当然不排除这种人也会出名),因此类似这种学术上的高手应努力将自己各方面调整得平衡些,才能更好为人民健康服务。
anton553    我们这有个医生 还算小有名气吧,人名我就不点了,病人吃他的药,他说要长期吃他的中药,吃几年都要吃,这样病人就跟着他很久了 ,我真搞不懂,所以真像4楼YIG说的,有些事说不清楚的,宣传很重要,有的病人吃你的药就算效果一般,可还是会跟着你,这就看你的“本事”了,本来群众百姓不懂医学,就都算是比较愚昧的了,也不能分辨真假,临床上在跟病人解释病情时就体会到了,太累
10
发表于 2009-3-12 22:13:19 | 只看该作者

思考陆渊雷晚年

     我想,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事实:一个医术平庸的医生可以因为某种优势如宣传、人际关系、沟通方式等因素而出名,这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情况,病人多未必医术就好,确实如此,但是另一方面,一个医术超群的医生,虽然可能因为种种缺点而导致成名低于预期值,但病人认得是疗效,长此以往,这样的医生还是会有应得的名气的,因此前一个结论的正确并不能导致第二个结论的正确性。至于医生所学的流派的差异,恐怕并不能对于病人的多寡起到主要作用。神秘玄虚确实可以提高知名度,这也是江湖医生常用的手法,也同样可以为庸医提高知名度,但我们讨论的是真正具有疗效的医生,对于他们而言,即使不善言辞或态度生硬,但从长远来看,实际上并不能影响他们的知名度。相信很多地区在历史上或今天,都有这样的恃才傲物的知名医生的。
     至于陆渊雷先生固然有其处事待物的缺点,但一个医生的名气是靠病人捧起来的。老百姓要求医,达官贵人同样也要求医的,有了这个社会性基础,恐怕不会晚年门庭冷落。我认为,鼓吹中医的科学化是造成中医临床能力的下降的根本原因,而并不是方证对应造成疗效不高的,因为方证对应虽然不是中医临床的最佳境界,但也是中医临床的一种基本方法,其疗效也不至于使陆氏门庭冷落。
     中医史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并不少见,近代以来,这种情况愈益明显,许多著作颇丰的医生却门可罗雀,还有许多热衷于创立新说的高职人士临床能力却不敢恭维。我认为,学习中医的归宿一定要落实到临床能力上面,那种只能说不能干的假大空现象应该努力杜绝,否则不但延误别人也会延误自己的一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3 07:13 , Processed in 0.0640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