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辨证论治体系一体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2 10:2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辩证论治体系一体化
这是家父《中医证候学》的纲领,请各位赏析,是否与众不同。
一、一体化的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即中医学临床思维方法。传统不离阴阳、五行两种学说的理论范围,然而在实际运用时,已超越了传统范畴。传统的方法,基本上是古代自然哲学理论,时至今日,应该运用现代哲学为指导,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对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进行整理和总结,用现代语言、概念来描述和表达中医学的临床思维,使之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这是势在必行的。现代辨证论治研究的目标和标志:就是辨证论治体系一体化,是概念的标准化,内在机制的现代化,理论的系统化,形式的通俗化。对于研究者、工作者、学习者来说,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进一步取得内在机理的微观发现,基本内容的系统综合和实践的精确有效,使中医学客观标准化,是中医学发展的需要。
    因此,“辨证论治体系一体化”的原则应该是:
(一)科学性原则
1.继承性:“既不能一讲体系便忽略发展,也不能一强调发展,便不敢承认完整的体系。”“一体化”的主旨,应该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用较趋近现代系统方法及分析方法等方法论,客观地分析各家学说,既兼收并蓄,又执简驭繁,整理出一体化的中医学这种传统的特殊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法。
2.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临床实践、科研工作中理解、运用、体验传统理论和方法,发现其“基本内核”和“合理内核”同时,通过分析、比较、类比等方法吸收引进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手段,促进“一体化”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是应取可行的。上海中医学院何裕民等用“群体方法”研究丹溪、景岳的阴阳不足有余学说的科学性与实用范围,就是一个实例。
3.规范化:作为科学理论的结构,必须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科学推论三个逻辑要素。近代的中医教科书尚欠这个完整性。虽然是条件限制所造成的,但要“善立”,不怕错误与不完善,作为历史的阶段性内容,通过理论的系统整理,临床的检验和实验的研究,进一步纠正和充实,促成中医科学理论抽象模型工具、概念语言工具、数学工具等方法结构的完整。
(二)创造性原则
1.观念改革和学术突破:改革传统观念,放眼世界,打破寒温、时杂等学派的界限,使中医学理论同一;打破中西医的界限,打破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的界限,促进广泛的协作。通过新的思想方法的引进,新的边缘型、横向型、综合型学科的诞生等形式和过程,加速中医学学术体系突破、发展,促进中医现代化。   
理论研究整理的方法:第一,基本概念的统一。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整理,通过概念更新和起用新概念,使之统一,成为单义性和稳定性的科学术语,起到固定和指导科学认识过程的作用。“概念的组合应该在内容上正确,应该反映概念所代表的现象之间的客观联系,”普希金说,“我们说的机智,……是那种使概念相接近,并且从中引出正确的新结论来的能力。”新型的概念,是把大量概念事实和观察综合在一起的科学概念,起到统摄思维活动的作用。周昌忠说:“善于正确地运用术语,是保证科学创造活动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新的内容常用新的形式加以表述,有位科学家说过:“概念更新也是一种创造。”第二,基本原理的建立。米开朗基罗认为:“细节能创造出完美”,由于缺乏大量实验数据,新的原理,不妨用系统整理所得的现有理论和类比引进的科学假说组成,逐步在研究中完善之。第三,科学推论的多样化。科学预见的产物(新的思想、观念、科学模式)虽然在当时的客观世界中没有现成,但它的构成元素和部分实质形态却是现实存在的。在作出科学推论时,头脑中先建立起由因果联系构成的事件环链的模型,同时,应用过去的经验,在重复出现的现象中找到规律性,我们便顺着这模型化的事件环链,推测出它的最后一环,作出预见。
2.内容和形式与实用性:鉴于以上“三要素”的表述形式,“一体化”的内容,应该是经过创造再创造,既能体现中医传统和具有现代化趋向的内容。考虑到文献整理、学术研究、科研实验和临床实践的不同层次,除必要的广泛普及外,还应考虑到目前的实用意义。笔者编撰的内容,主要从临床实践出发的。
    汗牛充栋的古代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综合整埋的素材;中医名词术语、思维方法与我国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及文学艺术的互通,为我们理解体验其内核提供了方便;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临床实践为我们检验科学真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进行诸如“一体化”研究是有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的。
二、一体化的方法
(一)比较分类法
比较分类法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临床的重要的逻辑思维形式,用于对症、脉、舌象和法、方、药的分析、认识和归纳分类,使之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化的临床体系,以便于临床的辨证和论治。辨证的方法,首先将症、脉、舌象进行比较,然后按其性质进行表、里、寒、热、虚、实的分类。表里是病位辨证的两大系统,寒热是病因辨证的两大系统,虚实则是病机辨证的两大系统。再进一步进行比较,则病位又可按肺、心(含心包)、脾、胃、大肠(含小肠)、肝、胆、肾(含膀胱)分类;病因按阴邪分为寒、湿、风、痰、饮、水、食、瘀、气、虫;阳邪分为热(含温)、暑、燥、火、阳等。病机按实变分为郁、滞、阻、闭;虚变分为虚、损、滑、脱,各成系统,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辨证体系。论治的方法,首先通过药物的疗效比较,划分出寒、热、温、凉四种程度不同的性能,再根据病证的性质,建立宣、散、疏、透,通、利、导、泄,温,清,润、化,升、降、开、收,滋、补、和、养等治则,结合药物性能组成各类方剂,构成一个完整的临床治疗体系,与辨证体系,两相合璧,就构成了辨证论治的临床理论体系。
可见上述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建立,都是通过比较、分类这一基本方法和手段,只有比较才能识别,只有识别才能分类。有了正确的识别,才能有正确的分类。无论对临床现象和药物性能的认识,只有通过对照、比较的方法,才能分辨出其中的差别,进而寻求其本质的区分,然后根据其质与量的不同类型,进行科学的分类,才能方便临床的运用,得出其中的规律,建立有效的规则、规范。
比较,主要是质和量的对比,因而分类也就是质和量的差别归属。科学的分类可以区别事物的相同点和差异点,以便于寻找和鉴别每一类和每一个体,为进一步研究事物创造了条件。因为中医缺乏理化定量指标的经验和数据,其质和量的差异就常常依靠形象思维加以区分,如火之与热,寒之与凉,郁、滞、结、闭,怎么样定量,当然有客观的外在症状体征,这些症状体征经过比较,分别它们的轻重及程度的不同,这就需要想象。把大量的个体中一般性的东西,零散的知识综合成系统的知识。在形成了一个分类系统以后,就可以研究各类之间的关系,寻找它们的必然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一体化的辨证论治证候系统,就是运用对比之后而形成的分类的方法,所建立起来的多层次的分级系统。
(二)临床六步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临床诊治理论体系,是中医学方法论。诸多的辨证方法,既然都是宝贵的历史经验,就必然能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为用,相得益彰的作用。所以不能相互排斥,更不能相互取代,所谓合之则全,分之则偏,只能相互为用,取长补短。寒温之争,历史上有已几百年,可谁也说服不了谁,谁更取代不了谁,所以有人提出“寒温纵横论”主张寒温合流。近代亦有人提出“寒温一体化”,反映了统一外感时病的临证方法的愿望。寒温既能一体,时病杂病亦非绝对隔绝,仲景原是伤寒杂病合篇,条文、证、法、方药互通。以及古往今来的伤寒法、方辨治杂病,杂病法、方辨治时病的兼夹转变。《系统工程导论》中说:“在不同的科学领域里存在着走向一体化的总趋势。这种一体化看来都汇集在系统的总理论中。要想在非物理学科中获得精确理论,这种一体化恐怕是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发展在单一科学汇集的宇宙中垂直上升的一致原则,这种单一化能使我们更接近实现科学大同的目标,能导致产生在科学教育中更为急需的一体化。” “八纲”辨证法,历来认为是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它完整地、高度地概括了病证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各种病证的共同本质,和病证的整体联系。它与所有的临床辨证方法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体现了各种方法的共性,用它来作为辨证论治一体化的基础,不仅不会排斥其它的方法,而且完全可以容纳所有的辨证方法。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就是中医学的疾病观,任何病证的内在本质结构都应该是:病证=邪+正(交争)。临床辨证的任务就是辨识和判断病证的这一本质构架:病因(邪)+病位(正)+病机(交争)。八纲辨证正适合这一需求,即寒热(病因)表里(病位)虚实(病机),最后用阴阳加以概括。但“八纲”毕竟只能反映病证的共性,只能作为综合和统一各辨证方法的纲领,必须在此基础上用各辨证方法予以补充。但可以从根本上反映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1.第一步,辨病因:《内经》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在一定范围内阴阳即寒热的互词,以“八纲”的寒热二纲来区分病因的属性,是符合《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临床要求。对任何临床现象,包括症、脉、舌象,首先是分别其病因属性。具体的临床辨证求因,有实邪的“六淫”、食、虫,以及气、血、津液的病理产物——气、瘀、痰、水;虚邪的气、血、阴、阳(包括亡津液、亡血、亡阴精、亡阳)以及由虚导致的——虚火、虚寒、虚风、虚阳等,虽然均可用寒热(阴阳)来分属,但还必须以“六因辨证”、“痰水食虫气瘀辨证”作为补充。此外“六经辨证”于寒、湿、水等阴邪,“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于温、热、火、暑、燥等阳邪,更为具体细致,作为辨证病因的具体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2.第二步,辨病位:“八纲”是以表里来确定病位的纲领。用于外感时病是可取的,但作为广泛的辨证病位的纲领,还是以脏腑为主,更为具体适用。表里、卫气营血、三焦、六经、十二经等,都是以一定的具体脏腑为依据的。言卫必涉及肺,言气必涉及肺脾胃,言营血必涉及心、肝,十二经是由脏腑所派生,又以脏腑为归宿。以脏腑为纲领,才能容纳传统的病位辨证,使病位辨证更加具体,又可避免名词概念上的混乱,更易于接近表述医学解剖、生理的实体单位,有利于促进中西医学的沟通。有人提出以脏、腑、体三个定位系统,以各种表证、半表半里证、邪伏募原、痰蒙清窍以及筋骨关节病变之痹证等归于“体”系统。但从传统的藏象学说看来,体表病变无不与脏腑相关,既使外科疮疡仍须从脏腑论治。外伤局部外治可毋分脏腑,至后期调治,仍不离脏腑。所以以脏腑为辨病位之纲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
3.第三步,辨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张景岳说:“机者,要也,变也,病变之所由出也。”即病机是疾病的症结和枢机所在,体现了邪正斗争的盛衰进退,和机体失调程度。《内经》一再指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可见它的重要性。病机,是古人通过对病理表现的观察,分析归纳,演绎类比所得,是为了了解疾病在体内的整体形态,以便统摄思维和说理方便而精心设计的。从虚实两个方面,即从病变的性质(主要从轻重、盛衰程度),和趋势而论,结合机体的状况,实证病机中,有郁、结、滞、闭等,郁与结,滞与闭,是程度不同;虚证病机有虚、损、滑、脱等,虚与损,滑与脱,也是程度不同。郁结与虚损,是轻重、盛衰程度和形态不同,有时也标志着深浅程度;滞闭与滑脱,是形态和趋势不同。另有陷、逆两种虚实兼见的病机类型。以消除对病机的随意描述,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混乱状态。
辨证的结论:对临床所见的症象、舌象、脉象,首先是辨别其致病因素,即所谓辨证求因,再确定其病邪所犯的部位,即病位,进而分析当前邪正双方的交争形势、性质和状态,即病机,最后完成辨证的任务,取得结论。
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的,以辨证的结论为论治的前提,因此论治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辨证的结论的准确判断,所谓“辨证毋误,治焉有差”。然而论治也有一定的内容和步骤,其内容包括治疗法则、方剂、药物,因此其步骤便是:
4.第一步,立法:随证立法,包括两大内容,首先是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则,即所谓治则。是治疗原则大方向,选法、择方、遣药的根本原则,即对证候的处理,不能偏离治则规定的大方向。然后根据治则,再确立治疗的具体方法,作为指导下一步选方的依据。古今立法,不离汗、吐、下、和、清、消、温、补八法范畴,但过于笼统,故后世论治立法,各行其是。但概括起来,不外针对病因的随因立法,如祛风、散寒、燥湿、清暑、化痰、消食、杀虫之类。针对病位的随位立法,如宣肺、疏肝、健脾、和胃、补肾、养心之类。针对病机的随机立法,如宣散、疏利、开闭、固脱、补虚之类。以及针对主症的随症立法,如降气、止血、止咳、止呕、通淋、消肿、消胀之类。
然而统观起来,各种立法,都应以针对病机的随机立法为指导,才符合《内经》:“谨守病机”,“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针对病机,可以设立宣、疏、散、透、通、利、导、泄、温、清、润、化、升、降、开、固、滋、补、和、养二十大法,再结合随位、随因,组成具体的对证立法,这样不仅可以容纳各家立法,而且可使论治立法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更可避免泛泛不着边际的随意书写,使立法与辨证结论相对应,逐步达到对证候最合理、最优化的综合控制,使理法逐步规范化。
5.第二步,选方:依法选方,就是根据已经确定的治则和治法,选择适合病性的方剂。古今方剂之多,不下数万,临床选方各凭经验,即使有所谓准则,也无非是个人心得而已,且师承各异,往往一证多方,因此就不可避免出现知识的局限,因此在证法相应规范化的基础上,建立起以法辖方,以方应证的“方症”体系,不仅可以使方症对应,逐步规范化。
6.第三步,遣药:是论治的最后一步,是对证候的具体治疗的处理,开方遣药,或遣药组方,其方式不外依方遣药、对症遣药,或经验遣药,但都不能完全符合辨证论治的最高要求。依方遣药虽然配伍有序,难免生搬硬套,而有“有方无药”之嫌;对症遣药,虽谓药症相符,难免配伍无序,繁杂无章,而有“有药无方”之过;经验遣药,虽不可废,但应提升到辨证论治的高度来认识,以减少经验的偶然性、随机性,使之理法化。三者结合起来,纳入辨证论治体系,才能做到古人称誉的“有方有药”,药随证转,丝丝入扣的最佳境界。
临床六步法,前三步是基础,后三步是措施,只有有机地完成,才能完满地完成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三)证候三级组合法
临床辨证的结论,是对证候的诊断,如何将临床散乱的现象,组合成高度概括的完整的辨证结论,即证候的诊断,历来没有统一的方式和方法。临床证候是表现为症象、脉象、舌象和其它体征的特定组合形式,并反映着疾病过程中机体内在的病机状态。不同的证候,必然具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和病机状态。然而古今对证候的描述,仅仅满足于一些症状、脉、舌的罗列,很难体现出证候的模式特征,更不能具体反映证候的病机状态,因此,被人们说成是“症候群”或“症状群”,或称作“病状信息组成的模糊集合。” 具体反映了临床识别证候的高难程度。致使古今医家常有“难于识证”之叹!就某些著名医家对部分证候,确有经验,往往也有“只可意会而不可以言传”之感。其原因在于对证候只满足于症状的罗列形式,未能从病机状态,这一证候本质上提供识别的依据,是一种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描述形式。罗列过多使人目眩,有无所适从之感。罗列过简又局限了见识,临床难以重复。要改变传统证候的描述,必须在思维方式上进行突破,首先发展中医学的分析思维,把常规的以一个“证”为识别单位的习惯认识方法,进一步深入、解析下去,以“证象”为识别单位,以证象的组合与转化为基础,把握动态的病机形态,也就是我们命名的“候”,进一步确诊“候”所在的部位和原因,就确立的疾病的整体:“证”。这是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综合方法。
首先要改变证候的组合形式,和组合程序,即以证象、候、证三级组合程序和形式。先以临床现象,包括症象、舌象、脉象,按病机形态单位,进行组合称为证象,以反映单位病机为目的。再由几个单位病机即证象,组合成 “候”,以反映复合的病机形态。不同的“候”,组合成一个“证”。“证象”是“证”、“候”组成的最基本的单位,而“候”又是“证”的基本单位。
症象+脉象+舌象—→证象—→候—→证。
这就是笔者为进行辨证论治一体化理论研究创立和重新定义的几个概念,以下详述。
1.证象:
证象是证候的外在表象,是由临床现象所组成,包括症象、脉象、舌象三个要素,其中症象不同传统的症状,包含西医学的症状、体征,以及理化检测结果;脉象含手三部九候、趺阳等动脉;舌象含舌质、舌苔。按人体的基本生命物质:气、血、阴、阴及腠理、经络、空窍的病机变化,划分为13个类,76个病机单位,称为证象,命名为单位病机,组合和表述可能发生的所有临床现象,外有临床表象,内合病机形态,便于进行临床分析辨证。
证象是反映单一的病机状态的识别单位,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证候,但是组成证候的基本单位,其中罗列的临床表象,应具有该症象的特异代表性。临床上同一证象在不同时间、不同证候中是不会完全重复相符,也不必完全符合,因为证象中所列的表象都具有同等的效价,即“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证象在一定形式上与前人的症状分类法相似,也与徐迪华所称的“临界状态”相似,但这二者仅是识别症状的方法,未用来作为单位病机的分离,所以不能作为证候的组合单位,而不能进行病机组合,因此不能相提并论。证象体现了症状与证候的有机联系。
证象的优点在于:①性专,代表性强,②便于组合,适用于复杂证候的某一特殊阶段,或诸多症象出现时,应用迭加、分流、相干、系统等原则(后面将提到),组织新方,形成症一一证候——方药的一一对应;③便于分解分析历代方剂,及进行方药的现代化研究,使方药使用,从定性趋于定量,成为规范性、标准化的系统;④更重要的是这一概念的创立,为以同等效价为准则,组建更加专一的症象系统,起到指导性作用。
这无疑是传统思维的突破,证里分候,候又分解为证象,更是中医学分析思维的发展。因为,证象作为识别单位,可以作为寒温时杂诸辩证体系的基础,是中医学临床的识别元素,而作为单一证象,范围局限而内容有限,也许也有利于生物模型的重复制作,有利于进行实验验证和研究,也可以看作中医学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这一发展就有望在基础层面上解决中医学理论一体化,进一步认识中医学整体,从而发现自我的优势和缺陷,深入探求,该与哪些学科怎么样结合,加快发展和完善中医学学术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过程。
2.候:
“候”是复合的病机状态在临床上的具体组合形式,是由多个证象所组成的,即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单位病机所构成。表述上用“病层+病机状态”,如“卫气失宣候”。在其组合形式上,包括三个要素,即主症、副症、宾症。主症即本候主要的常见证象,反映本候的主体病机,在识别本候时,起主导作用,但不一定是病人的主诉,或患者自觉的主要痛苦。副症即次要的常见症象,也包括常言的兼症,但不完全是通常所说的兼证,有时患者也可能作为主诉提出来。主、次症只是从反映病机的主次而言,并非患者自身感觉的轻重。所谓宾症,是不常见的症象,如宾客的往来,一般来说可有可无。但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却可以“反客为主”,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所以,主、副、宾症象,不同于主、兼、夹症的划分。前者主要着重于病机的组合,而不仅仅从症状上来区分,即使某一主症状未出现,只要这单位病机形成了,便可用药,从而透过现象,抓往本质。用药时,以相应于主、辅、佐、使的配伍组合,从整体上做到系统协同,体现“治病求本”的宗旨。
候,是疾病的动态表现形式,是正邪斗争在气血阴阴等各种有层次标志的基本功能单位(病层)中的矛盾运动。既是独立的复合病机单位,又是组合“证”的基本单位。
候以气血阴阳为纲,再根据其分布浅深和四者相互之间的病变,共分44目,结合30个病机类型,组成321个候,按病变层次浅深程度的顺序,病机轻重,依次排列,构成一个较稳定的分类系统。
3.证:
    “证”,是致病因素在病变部位上的矛盾反映。表述上用“病位+病因”,如“肺卫风热证”。证与候的关系表现在矛盾与同一之间。在正邪斗争中表现为诸多的一致,都是致病因素与机体斗争的表现,但病机之不同于病因与机体这种形式上的对立,是这种邪正斗争的正与邪,分别代表致病因素与病理损害、抵抗力和代偿力的协同,不同点还在于,从局部与整体看,病位与病层,在广泛联系上,病层是整体;在局部定位上,病位是整体,而病层只作为这一病位的某一层次,是局部的。相对而言,证是静的,是标志性的;候是动的,是机制性的。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病名与病理机制的关系,从形式上看也极相似,但有质的不同,但可以从这里沟通,以便于用现代科技揭示证候的本质。证的创立,有利于中医学疾病的现代命名;候的创立,有利于疾病临床分期。
笔者综合整理古今有关医著、医话、医案,结合实际,以病因为纲,分为12门,以病位为目,即以脏腑中的心(包络从属)、肝、脾、肺、肾(膀胱从属)、胃、胆、大肠(小肠从属)(三焦分属各脏腑)为并以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相关病变归为45类295证,共辖2344候。这样,既反映了候与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可表现出其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以及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并为揭示其内在机理提供了方便。
(四)证候三级诊断法
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内在病变原因、性质,以及内外并存的病变部位和邪正关系。疾病是机体失调情况下的邪正斗争,这种斗争是不停地运动着的,有一定的时向性,其外在表现则是相联系的,阶段性的,不断变化的,是正邪双方各自协同又互相斗争的外在表现。因此在相当程度,证候反决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认识证候就是认识疾病,是辨证施治的关键。证候的结构,应该是既反映损害因素,又能反映病变的部位及其与全身的关系,还要反映病变的性质、正邪之间的关系(病机)。由上可见,证候是统摄病位、病因、病机的辩证统一体。证候的表述形式,就应该起到这个作用,同时从辨证论治整个体系着眼,还应该反映其与方药的关系。
笔者根据从内因与外因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一般与特殊的统一,运动与静止的统一上揭示疾病本质的原则,设计了“证+候+方症”的证候表述形式,可用于临床、交献整理的思维和表述,也可为科研提供一定的思路。
如某证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强 ,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
    其证:病位+病因,是肺卫风寒证;
    其候:病层+病机,是卫气失宣候;
    其方症:方名+证象,简为麻黄汤症。
    其证候名:肺卫风寒证、卫气失宣候、麻黄汤症。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请注意,这里更新了“证”、“候”两个术语,创立了病层、方症、证象三个术语。创造心理学认为:术语,是单义性和稳定性的,起到固定和指导科学认识过程的作用。概念的组合应该在内容上正确,应该反映概念所代表的现象之间的客观联系。科学术语,一般是通过创造新概念和更新旧概念,起到更好地统摄思维活动的作用。
王冰说:“象,所见于外,可阅者也”。证象,是反映单一的病机状态的识别单位,即组成证候整体病机的单位病机,识别指标由“有诸于内”而“形诸于外”的若干症状组成。这些症状,是由古今药物配伍得当,协同作用专一的方剂的适应证决定。这个方剂与证象结合,便成一个“方症”;这些症状,可以是传统四诊所得,也可用现代实验指标。
方症与候的关系表现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上,由于影响因素的不同,使外在症状也就不同,相应的方症也有异,但病变机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致的。这种关系有利于“一证多方,一方多证”的广泛联系。方症与候,还表现在动与静,暂与久的时向性关系上,症状由于影响因素,易于重或轻,有或无,是暂时的,诊察时,表现为一瞬间的静止状态;病机则不然,它是矛盾着的,是动态的,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了,又由于运动渠道的限制,便不可能一瞬而逝,前后必有一定联系,较为稳固持久。
证候的结构和表述形式,必须合理而且适用,既可以严格证候的内涵与外延,不致于使之笼统含混,又能在表述上系统准确,能表述证候的各个层面和变化转归,适用于临床,更利于临床,统摄临床辨证思维。由于“证”名只能反映病位和病因的差别,在同一病位、病因的证,其病变层次和病机变化又有差异,这样,用“证”下辖“候”,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亦曾如此。实为顺理成章。在同一证候中,由于受邪的轻重、体质强弱、更兼生活环境等不同,临床上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同一候中,又会有不同的方症。如《伤寒论》中太阳病的麻桂各半汤症、桂二麻一汤症等等。
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开放的黑箱,不考虑它的具体形状(暂拟球状,直观些),症状、症象、病因、病位、病机、病层可以用一个球状黑箱模型加以表现。心、肺、脾、肝等均是构成该球体的椎体,均在气血阴阳层次上相互勾通,相互影响。而球体外在的黑色部分代表的症状,反映着内在的锥体ABC(即主副宾证象)的实质,同样反映了病因所在及病机状态。
三级诊断的表述形式,层次分明。张景岳说:“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活法虽多,对证则一”。一个独立的证候,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必然有相同的内涵和本质。临床上虽然脉症不典型、不完善,但必有完整的内在病机形态。这便是从病机形态进行辨证的理论基础。历代文献,各家医案,对同一证候,虽有不同的脉症描述和名称的差异,其理法方药却有着很大的共同之处,便印证了证候内在的相同本质,这便是三级诊断的表述形式的临床基础。
[ 本帖最后由 君子好裘 于 2008-2-19 00:34 编辑 ]
本文来自: 杏林盛苑-中国传统医学论坛(http://www.5itcm.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zgyx120.5d6d.com/thread-224-1-1.html
2
发表于 2009-3-12 11:12:0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辨证论治体系一体化

辩证  不等于 辨证!

-=-=-=-=- 以下内容由 甲lijhvc2009年03月12日 11:16am 时添加 -=-=-=-=-
概念标准化、单一化、概念的组合化中医 走向 现代化 的 必有之路。
3
发表于 2009-3-12 11:16:1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辨证论治体系一体化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18>百家争鸣</a>转移过来的!
4
发表于 2009-3-12 18:54:5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辨证论治体系一体化

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3 07:13 , Processed in 0.0537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