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时辰医学规律研究的特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2 15:1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时辰医学规律研究的特点(http://www.qdjkyy.com/)
   
  中国古人是将一昼夜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12个时辰,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随着昼夜时辰的变化,人体的生理机能及病理变化也会起着盛衰的时间节律[1]。由于昼夜节律的存在和周期性变化,促使人体生理、病理也随之变化。结合临床观察,人体体温2:00~6:00(丑、寅、卯)为最低,13:00~18:00(未、申、酉)为最高,每隔3~4 h波动1次,波动幅度一般在0.05~0.1℃左右。血压也是随着时辰变化而变化,大多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即9:00~10:00(巳时)、17:00~19:00(酉时)最高,从19:00起开始缓慢下降,直至次日3:00~4:00最低,故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白天,而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夜间。肺容量在7:00~10:00(辰、巳时)与19:00~22:00(戍、亥时)偏高,肺咯血通常发生在这个时辰。曾有人研究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2次指标的峰值正好在18:30最高,而4:30最低[2]。临床上常见肾小球肾炎患者以早晨水肿最明显。心功能在12:00~14:00(午、未时)气血流注最旺盛,23:00~1:00(子时)气血流注最弱,心脏病患者绝大多数在夜间发病或猝死,特别是急性左心力衰竭,多在23:00~1:00(子时)之间发生变化。周鸣宇[3]运用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证实,症状性和无症状性的缺血性ST段下移在3:00~7:00(寅、卯时)发作最为频繁,经统计学处理,平均在5:26。可见心肌缺血的变化与时辰节律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3 07:15 , Processed in 0.0532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