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1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案新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7-10 21:4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案视点:剂型与服法
黄  煌
  剂型与服法是中医临床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效果的好坏,往往与此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清代医家陈修园说:“长沙当日必非泛泛而求,大抵入手工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宜汤、宜散、宜丸,一剂分为三服、两服、顿服、停后服、温服、少冷服、少少咽之、服后啜粥、不啜粥、多饮水、暖水之类,而且久煮、微煮、分合煮、去滓再煮、渍取清汁,或用水,或用酒及浆水、潦水、甘澜水、麻沸水之不同。宋元后诸书多略之,而不知圣人之心法在此。”(《长沙方歌括·小引》)徐灵胎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综观历代名医医案,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
  〔案1〕
  吴西  患疟,寒微热甚,旬余不愈。孟英诊之,脉滑而长,疏大剂白虎汤与之。渠兄濂中云:沈、顾二君,皆主是方,屡服无效。孟英索方阅之,汤虽白虎,而石膏既少且煨,兼不用米,因谓其兄曰:汤虽同,君药未重用,而去米,加花粉、竹茹等,其力不同科矣。濂仲大悟,服之寻愈。此可以见服药不可徒有汤头之名也。
  (《王孟英医案》)
  编者按:既用古汤方,当遵原法炮制,白虎汤石膏必用生石膏,且应加粳米同煎。
  〔案2〕
  江  脉弦迟,汤水不下膈,呕吐涎沫,此阳结,饮邪阻气,议以辛热通阳,反佐苦寒利膈,用泻心法。
  人参  附子  干姜  先煎一杯,入姜汁四分。
  川连  黄芩  半夏  枳实  滚水煎,和入前药服。
  (《临证指南医案》)
  编者按:汤剂的煎法有时比较复杂,有先煎者,有后下者,有烊后兑入者,还有用沸水泡后混入者。本案根据药物性能的不同,采取热药先煎,凉药泡服的方法,即《伤寒论》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的麻沸汤渍之意,“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伤寒贯珠集》)。
  〔案3〕
  上腊严寒生产,受寒必甚,当时瘀露未畅,脐下阵痛,迄今五月未止。阅所服药,皆宗产后宜温之例,固属近是,惜未考经穴经隧耳。譬诸锁则买矣,何以不付以匙?买者不知,卖者当知,病者不知,医者当知,致远途跋涉,幸遇善与人配匙者。
  肉桂二钱  细辛五分  研末,饭丸,匀五服,每晨一服。
  (《柳选四家医案·张仲华医案》)
  编者按:丸剂是固体剂型,有便于服用、便于携带的优点,慢性病可用,急性病也可用。徐灵胎《洄溪医案》中有黑神丸救瘀血昏厥案,即是用于急救。本案所用肉桂、细辛,为辛温药,含有较多的挥发油,适宜丸服。用米饭作赋形剂,比较实用,但只能少量暂时使用,否则易于霉变。张仲华医案中用丸剂较多,如用肉桂、龙胆草研末治呕血,大黄、槟榔、黑牵牛研末治马脾风重症,肉桂、琥珀、甘遂研末治产后癃闭,当归龙荟丸治肝火大便不通,小便热痛,大黄廑虫丸治经闭等,可以参阅。此外,叶天士医案、周小农医案、王旭高医案中用丸剂也较多。
  〔案4〕
  痰嘶气喘,平其大半,热势起伏,退而复作,时下多疟,须防传疟。
  白萝卜汁一杯  鲜薄荷汁半杯  二味煎浓,去上沫,加入冰糖三钱,烊化姜汁一滴,冲服。
  (《柳选四家医案·王旭高医案》)
  编者按:煎膏剂不仅适用于体虚久病者常服,也有用于小儿,如本案就是。本方配伍简单,制作方便,功能清热化痰,是治疗小儿咳喘的一张家常煎膏剂。
  〔案5〕
  陈 37  脉左虚涩,右缓大,尾闾痛连脊骨,便后有血,自觉惶惶欲晕,兼之纳谷最少,明是中下交损,八脉全亏。早进青囊斑龙丸,峻补玉堂关元,暮服归脾膏,涵养营阴,守之经年,形体自固。
  鹿茸生切薄另研  鹿角霜另研  鹿角胶盐汤化  柏子仁去油烘干  熟地九蒸  韭子盐水浸炒  菟丝子另磨  赤白茯苓蒸  补骨脂胡桃肉捣烂蒸一日揩净炒香  上溶膏炼蜜为丸,每服五钱,淡盐汤送。
  (《临证指南医案》)
  编者按:此为传统的膏丸,即浓煎收膏后,再加蜂蜜做成丸剂,有效成分高,体积小,容易吸收,便于久服,适用于补益方剂。徐灵胎评此案说:“久痢纯虚连及腰肾,此方可用,又为膏丸,尤合法度,耳食之人以此作煎方,大无理矣”。
  〔案6〕
  观察毛公裕,年届八旬,素有痰喘病,因劳大发,俯几不能卧者七日,举家惊惶,延余视之。余曰:此上实下虚之证,用清肺清痰饮,送下人参小块一钱,二剂而愈。毛翁曰:徐君学问之深,固不必言,但人参切块之法,此则聪明人以此炫奇耳。后岁余,病复发,照前方加人参煎入,而喘逆愈甚。后延余视,述用去年方而病有加,余曰:莫非以人参和入药中耶?曰:然。余曰:宜其增病也。仍以参作块服之,亦二剂而愈。盖下虚固当补,但痰火在上,补必增盛,惟作块则参性未发,而清肺之药已得力,过腹中而参性始发,病自获痊。此等法,古人亦有用者,人自不知耳。
  (《洄溪医案》)
  编者按:此证上实下虚,如徒与清痰降火,则必碍其肾气之虚,专与固摄潜纳,又犯壅补助痰之戒。徐氏以清肺消痰之品,送下人参小块,使消补两种药力相继而发,这种服法是值得研究的。
  此外,读案中还应注意的,是炮制法。中医中药的炮制法极为复杂,前人医案中对炮制有极讲究者,如陈莲舫医案中有人乳拌香附、人乳拌于术、鸭血炒丹参、元米炒西洋参、鳖血炒丝瓜络、玫瑰露炒竹茹等,甚至有用鲜稻叶露代水煎药者。但也有不讲究者,如张锡纯主张用生药,认为炮制反使药物失去本性,故其医案中皆为生药,如生石膏、生赭石、生山药、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等。孰是孰非,可以讨论。 B04
2
发表于 2003-7-12 18:26:22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新得》

  好文章!
3
发表于 2003-7-12 20:24:48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新得》

可叹!药法不讲久已!
4
 楼主| 发表于 2003-7-18 11:28:00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新得》

读案视点:药物剂量
黄  煌
  前人医案中的药物剂量,不外3种类型,即重剂、轻剂、常规剂量。
  1.重剂
  每超过常规剂量数倍,通常见于危急重症的医案,正如王孟英说:“急病重症,非大剂无以拯其危。”因为重剂力宏,能解燃眉之急。此时邪气方盛,正气未衰,病情单纯而变化较小,病人体质充实,医家每抓住契机,一鼓作气,祛邪务尽。一般来说,用重剂者,药味不多,3~5味,至多不超过8味。因为药味过多,则药性互相牵制,不利速战速决。此外,各家注重配伍,以起协同作用,其中的经验奥秘需要读者去悉心体会。
  〔案1〕
  周善教  黄疸不透。
  麻黄六钱  生石膏一两  炙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红枣八枚
  (《范文虎医案》)
  编者按:范氏曾谓:“用药分量,应重则重,应轻则轻”。本例麻黄用至六钱,想必湿热内郁,表气不透,病势颇急。麻黄非重不能达开鬼门、洁净府之功。
  〔案2〕
  婺人罗元奎,丁亥夏卒发寒热,旋即呕吐不能立,自言胯间痛不可当。孟英视其痛处,焮赤肿硬,形如肥皂荚,横梗于毛际之左,乃曰:此证颇恶。然乘初起,可一击去之也。用金银花六两,生甘草一两,皂角刺五钱,水煎和酒服之。一剂减其势,再剂病若失。
  (《王孟英医案》)
  编者按:大剂甘草治疗疮毒,医家颇多经验。治疗脱疽的验方四妙勇安汤,即用甘草30克,金银花90克,玄参90克,当归30克。今人阎孝诚先生治疗疖肿痱毒、荨麻疹、湿疹等疾病,每重用生甘草30克,配马齿苋30克,忍冬藤30克,生大黄3克,共研细末,每次服10克,1日3次,重者按上药剂量水煎,每日1剂,每每获效。
  〔案3〕
  朱海畴者,年四十五岁,患疫得下证,四肢不举,身卧如塑,目闭口张,舌上胎刺,问其所苦,不能答。因问其子,两三日所服何药?云进承气汤三剂,每剂大黄两许不效,更无他策,惟待日而已,但不忍坐视,更祈一诊。余诊得脉尚有神,下证悉具,药轻病重也。先投大黄一两五钱,目有时而转动;再投舌刺无芒,口渐开能言;三剂舌胎少去,神思稍清。四日服柴胡清燥汤,五日复生芒刺烦热,又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气养营汤,热少退,八日  仍用大承气汤,肢体方能少动,计半月,共服大黄十二两而愈。数日后始进糜粥,调理两月方平复。
  (《温疫论》)
  编者按:本案大黄每剂达45克,可谓重剂,然更有甚者。《诊余集》记载王九峰治一龙阳毒腹痛,生大黄用至120克。但总有指征在,否则伤正。本案的大黄证为舌上芒刺,舌苔厚,脉来有力。虽前诊已投大黄30克,但下证仍在,故一下再下,至下半月而愈。可见,有是证用是药。
  2.轻剂
  低于常规用量。通常见于内伤久病,体质柔弱;或外感热病而病在上焦,或湿热交阻者;或疾病病机比较复杂,不可大剂攻击者。而最主要的,尚是看胃气的强弱程度。胃气弱者,药量宜轻,否则易伤胃气。王孟英说:“大人之病,亦须量其胃气而权方剂,脆薄之人,竟与小儿同视可也”(《归砚录》)。如叶天士医案、蒲辅周医案大多是轻剂,这种风格也值得研究。
  但也应注意,清代不少医案用药过于纤巧轻灵,以致华而不实,在读案中应予注意,不可一味模仿。
  〔案4〕
  某21  诵读身静心动,最易耗气损营,心脾偏多,不时神烦心悸、头眩、脘闷,故有自来也。调养灌溉营阴,俾阳不升越,恐扰动络血耳。
  淮小麦三钱  南枣肉一枚  炒白芍一钱  柏子仁一钱半  茯神三钱  炙草四分
  (《临证指南医案·虚劳》)
  编者按:本方为甘麦大枣汤加味,方极轻灵,大抵病属神思间病,劳伤心血者,只需如此。
  〔案5〕
  蔡某,男,30岁。自汗,形寒,汗出烘热,汗后见风则觉凉然不安,有时心烦不宁,寐差,脉濡滑,苔薄腻。病已半月余,服感冒片等成药,未见改善。营卫不和,心神不安。治拟调和营卫而安虚神。
  川桂枝1.8克  炒白芍9克  炙甘草3克  淮小麦15克  煅龙骨9克  煅牡蛎18克  炒枣仁9克  红枣5枚  3剂
  (《程门雪医案》)
  编者按:程门雪说:“对于处方的分量,当如东垣法,宜轻不宜重。药物的作用,是导引,是调整,是流通,所谓‘四两能拨千斤’是也。东垣用每味数分,至一二钱而取效,姑且不谈。譬如热病常用的至宝、紫雪、牛黄、玉雪等丹丸,不是仅用数分而效果很显著吗?以此例彼,即知用药过重,完全是浪费的。”程氏所言,亦自成一家,非久经实践者,不能到此炉火纯青的地步。
  〔案6〕
  清代太医院院判张仲元治慈禧案
  脉息左关沉弦,右关沉滑有力,肝胃气道欠畅,蓄有积热,是以眼目不爽,食后嘈杂,谨以古方调胃承气汤调治。
  酒军八分  元明粉六分  甘草五分
  (《慈禧光绪医案选议》)
  编者按:眼目不爽,食后嘈杂,仅是浊热之气而已,和中理气即可。用调胃承气汤轻剂,意为重则攻积,轻则理气,实为揣度。如此方案有标奇眩异之嫌,当年孟河名医费伯雄在《医醇剩义》中曾批评过这种不良风气。 B04
5
 楼主| 发表于 2003-8-26 18:47:13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新得》

绍奇谈医:我读过的三部叶案
  叶天士不仅是清代温热学派的开山,在内科杂病、妇儿科方面的成就也极其卓著,影响深远。叶氏平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这是非常可惜的事,于是后人只好通过他的医案去认识这位杰出的医学家了。
  我读过的叶案有三部,即《临证指南医案》、《叶案存真》、《未刻本叶氏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是在叶氏去世后不久,由华岫云在1764年即乾隆29年多方采辑而成。他搜集到的叶案达数千案之多,经筛选、分类之后,又请叶氏门人在每一门类之后加上按语而蔚成大观,从来学叶案者,无不以此书为宗。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许多方子,即以叶案为蓝本,攻击吴氏者,如叶子雨就说他“剽窃叶案,杂凑成方”。骂得无理,事实上叶氏许多好经验,就是通过吴氏才得以广泛流传的,如今天大家常用的桑菊饮、银翘散、五加减正气散等,如无吴鞠通,那就还在叶案中静悄悄地放着呢。清末民初,还有人写过一本《香岩径》,摘取叶案案语,说如能从中加以体悟,就找到了通向叶学的门径。这样的方法,可能在叶氏生前就有的,俞震(东扶)就认为这样只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髓,不知是“人误指南”,还是“指南误人”啊!
  我读《临证指南医案》,觉得叶案与其他医案大不相同之处是创见很多,充分反映了叶氏独到的学术思想,这里只略举几个例子:
  论脾胃应当分治: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胃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论中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肾虚液少,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若攻风劫痰,舍本求末矣。
  (又)凡中风证,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气虚。
  论久病入络:初病在经在气,久病入络入血。
  论血肉有情:血肉有情,皆充养身中形质,栽培精血。
  论脾胃治法:补土必兼泻木。
  论虚损治法:安中纳下(周学海:四字治损金针)。
  论治喘: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徐灵胎:二语道尽治喘之法,此证无遗蕴矣)。
  论咳嗽治法:治嗽当分六气。已经食减便溏,何暇纷纷治嗽。
  论奇经:肝肾怯弱不固,八脉咸失职司,法当通补,俾湖泽盈则还溢于沟渠。
  论虫药:飞者升,走者降,有血者入血,无血者行气,灵动迅速,以搜剔络中混处之血。
  论崩漏:暴崩暴漏,宜温宜补,久漏久崩,宜清宜通。
  真可谓字字金玉,句句珠玑,超越千古,仲景之后,无与比肩者矣!
  至其用药,更堪玩味。已故名中医程门雪先生说得好:“其选药味至精湛,一味之换,深意存焉,六味之中(叶案一方多为六味药),涵泳不尽,每含古昔名方数种于一炉冶,加减变幻之美,从来所无”。余不能复赘一词矣!
  《叶案存真》是叶氏的曾孙叶万青,取其家藏方案编辑而成,所载医案较《临证指南医案》少得多,但大都为《指南》所无,所以值得珍视。晚清周学海曾为之评注。学海,饱学之士也,所言往往能切中肯綮,对研究叶案有些帮助。如徐灵胎、陈修园曾对叶氏“久病入络”之说颇有微词,斥之为“杜撰”,学海在按语中则为叶氏大抱不平,他说“病在血,取之络”,乃《素问》明文,叶氏据此加以透发,证于实践,“二氏未之见耶?真如见骆驼言马肿背”。快人快语,可为浮一大白!
  《未刻本叶氏医案》则是20世纪60年代上海科技出版社根据老中医张耀卿先生收藏的抄本推出的。这个本子,最早是叶氏门生名叫周仲升的“日侍左右,每见方案,无不汇而集之,积成卷帙”,而后复经辗转传抄而得。程门雪先生鉴定,认为是“真可靠的叶氏原按”而“未经修饰整理者”,“似是以一年中所录,而夏秋间为多耳”。他又说:“若论议论之恢宏,治病之奇特,收罗之广博,自不及《指南》之富,《存真》之精,而其特有之好处,亦二书所未有也。”好在哪里?先生未明指,恕我斗胆地以一“真”字续之。真,就是浑金朴玉,不假雕饰,研究者可由此而与叶氏更加接近而窥其堂奥,这就是荀子说的“学莫便乎近其人”,然而初学者读起来恐怕就难得要领了。B18.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00:44 , Processed in 0.09698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