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1 18:0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风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病,且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脑血管疾病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也不断增多,治疗难度也越来越大。中国传统医学之中药、针灸、推拿疗法是本病症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鉴于中风的发病机制,不外由虚(气虚血虚)、火(心火肝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逆、血瘀六个方面。中风瘫痪以正气虚亏,血瘀脉络或风痰阻窍为其病理核心。在治疗上分别应用平肝熄风、清热化痰、补气活血、化瘀通络、益脑补肾等法。在恢复期应重在补气养血通络,滋补肝肾为主,故方中重用黄芪以增强补气功能,促使化瘀通络,来降低血管外周阴力,改善供血和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从而促进脑细胞和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中风脑出血后,血肿中心区,脑神经细胞出现坏死,周边神经细胞功能受抑制,血肿周围水肿带以外的周边区域内神经细胞功能也出现抑制,处于低血流、低代谢、低营养状态,这就是中风出血后神经损害程度大于血肿占位区,而致出现偏瘫的原因。而周边神经细胞这种抑制特点具有可逆性,但如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引起不可逆的脑功能障碍。利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能纠正脑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加血流量,可改善低血流状态。


  本病症的病理基础是大脑组织的损害,其损害面积的大小,部位的差异,病程的长短均与日后的康复有很大的影响。损害面积越大,时间越长,康复预后也就越差。本病的中医康复治疗应以促进大脑组织损害的康复为第一目的。 中风后,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血脉痹阻而引起肢体偏废。其症可见偏枯废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或见肢体麻木,舌质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治宜益气活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佐以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地龙、全虫、蜈蚣通经活络,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经活络之功,从而恢复肢体功能。针灸选穴以太阴、阳明经穴为主,太阴、阳明气血充足,能使肢体肌肉运动如常。针灸疏通经络,取穴于太阴、阳明,既可扶正,又可去邪。中风属危急重症,好转后常留有后遗症状,对此应给予积极治疗。属气虚血滞者,治以益气活血通络;属肝阳亢盛者,治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临床应辨证施治,随症加减。


  针灸治疗。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经穴,风府为督脉经穴,两穴均位于颈部,从解剖学分析,两穴均处于脑后颈部之枕骨大孔、延髓中枢体表处。此二穴能使针感通过枕骨大孔、延髓中枢到达颅内,直接起到改善脑组织功能的作用。研究证实,针刺风池、风府穴对脑血管有扩张作用,并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血浆纤溶活性增强。因此我们认为风池、风府穴是本病症针灸治疗的主要穴位,且针刺此二穴时,还应掌握一定的针刺手法及适当的深度,方能发挥最好的治疗作用。经临证研究我们体会,采用“留气法”效果较好,深度以1.5寸为宜。其余肢体穴位应以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为主,用补法以调和气血,振奋阳气,再酌加阴经穴位以柔筋通络,配合保健穴以扶正治瘫;关节肿痛可选配关节周围穴位以通利关节功能。此外,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


  本病患者在临证治疗的同时,心理保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中风所致的瘫痪、失语、生活不能自理是最令老年患者担心的,年轻一些的患者则往往对此症有绝望的心理,因此通过家庭保健的心理康复,饮食调理,语言训练及主被动运动等环节,常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重返社会。

2
发表于 2015-1-16 10:53:44 | 只看该作者
论述全面确切,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 09:59 , Processed in 0.0513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